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并州军事集团的疑问 [打印本页]

作者: crossion    时间: 2006-8-12 21:59     标题: 关于并州军事集团的疑问

一直搞不清楚这个问题:
最早并州以丁原为首
丁原死后似乎张杨领其众
而张杨被袁绍吞并之后好像就没见到多少记载
而且张杨被袁绍吞并得好像也不明不白
当时据说并州人勇猛非常
那么后来的并州军哪去了?
另外
吕布杀丁原之后是否带走了大批并州军?
我认为应该不是太方便`````
张辽是一直跟随吕布去董卓那边混饭的吗?
吕布败于李郭之后带领的军队
是以并州军为主还是西凉军为主?
还有并州军是否以骑射为基本的作战方式?
作者: 大雄GG    时间: 2006-8-12 22:35

丁原死后其麾下并州军被董卓吞并,吕布只是作为其中一分子得到了董卓的特别提拔,而且董卓把吕布安排为自己的近侍,也是一种将其与并州军分离的策略,董卓对吕布为人很清楚,不会让其得到实际统军的机会的

张辽也是在董卓遇害后成为吕布的部下的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8-12 22:58

      张杨字稚叔,云中人也。以武勇给并州,为武猛从事。灵帝末,天下乱,帝以所宠小黄门蹇硕为西园上军校尉,军京都,欲以御四方,征天下豪杰以为偏裨。太祖及袁绍等皆为校尉,属之。㈠并州刺史丁原遣杨将兵诣硕,为假司马。灵帝崩,硕为何进所杀。杨复为进所遣,归本州募兵,得千余人,因留上党,击山贼。进败,董卓作乱。杨遂以所将攻上党太守于壶关,不下,略诸县,众至数千人。山东兵起,欲诛卓。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曲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度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天子之在河东,杨将兵至安邑,拜安国将军,封晋阳侯。杨欲迎天子还洛,诸将不听;杨还野王。建安元年,杨奉、董承、韩暹挟天子还旧京,粮乏。杨以粮迎道路,遂至洛阳。谓诸将曰:“天子当与天下共之,幸有公卿大臣,杨当捍外难,何事京都?”遂还野王。即拜为大司马。㈡杨素与吕布善。太祖之围布,杨欲救之,不能。乃出兵东市,遥为之势。其将杨丑,杀杨以应太祖。杨将眭固杀丑,将其众,欲北合袁绍。太祖遣史涣邀击,破之于犬城,斩固,尽收其众也。㈢

lz的很多问题在《张杨传》中都有解释,张杨在董卓之乱前就有一支并州人为主的部队,后来也不是袁绍吞并了张杨的势力,是张杨主动与袁绍合兵,自己却被匈奴人绑票了。后来张杨盘踞在河内,但部队中应该还是有并州的子弟兵的。
“董卓入京都,将为乱,欲杀原,并其兵众。”吞并丁原所部本来就是董卓的意图,而且从吕布的用人习惯看,他是很看重血缘和地缘关系的,投董卓的时候应该是带去了一批并州军。“布自杀卓后,畏恶凉州人,凉州人皆怨。”“比傕等还,辅已败,众无所依,欲各散归。既无赦书,而闻长安中欲尽诛凉州人,忧恐不知所为。”可见吕布与凉州人是有仇的,让他带凉州兵只怕他还不敢,且当时凉州兵从西来,吕布往东败逃,并州在长安东北方,并州军应该是先随吕布退出长安了,至于有没有散回老家,散回老家多少就不好说了。
到徐州的时候吕布又得一批丹阳兵,亦为当时天下劲旅。
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辽武力过人,召为从事,使将兵诣京都。何进遣诣河北募兵,得千余人。还,进败,以兵属董卓。卓败,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布为李傕所败,从布东奔徐州,领鲁相,时年二十八。
张辽正式归属吕布是在吕布杀董卓之后。(他和张杨一样,都是丁原派到洛阳,再由何进派到地方上募兵的)

并州军有优秀的骑兵作战能力,这个从吕布及其属将就可以看出来了。
作者: 端木赐    时间: 2006-8-12 23:07

我正在写回复,看到楼上高手大人突然出现,我就不献丑了。。
作者: crossion    时间: 2006-8-14 09:46

3楼是高手~~~膜拜之~~~~~~~
丹阳兵是陶潜手下的那个?
大概是步兵为主吧?
只可惜好像没什么出色的将领
或者说没什么运气好的将领`````
作者: crossion    时间: 2006-8-14 10:00

突然想起的问题
西凉  并州皆以骑兵鼓噪于世
不知道这两个地域的骑兵个有什么特色呢?
比如一方长于突击  一方长于骑射?
以为并州临近匈奴  
必擅骑射
且赵王之胡服骑射亦于此地``````
不过看曲义之大败白马仿佛西凉亦以骑射为先
而天下闻名之白马义从亦以骑射名震天下
看来三国的重骑兵果然还不流行啊~~~~~~
唯一的希望只有虎豹骑了``````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8-14 12:51

印象中汉末西北各地的骑兵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弓马二项都是轻骑兵的必备技能,至于具体的战术风格可能有受将领影响的因素。
虎豹骑也是轻骑兵,长坂追刘备一日夜三百余里,重骑兵早就趴了。
重骑兵太贵、训练成本太高,需要有开阔平整的地形组阵冲击才能充分发挥战斗力,遇到林地、河网地区就废了大半,远不如轻骑兵灵活实用。十六国至隋朝,中国也有人马俱甲的重骑兵流行时期,但唐初就退回轻骑兵时代了,主要原因就是机动性差,成本高,而且随着武器的强化,重甲的抗打击性也没有以前那么理想了,两个字:“鸡肋”。
世界范围内,只要轻骑兵能施展开的地方,重骑兵吃得开的时间也不长:公元7世纪前后,从西亚、北非到东亚,重骑兵都面临轻骑兵的强劲挑战,形成了以轻骑兵压倒重骑兵的普遍趋势。在西亚、北非,阿拉伯轻骑兵击败了波斯和拜占庭的重骑兵,轻骑兵代替重骑兵成为战场上的王牌,在中亚,新兴的突厥王国以轻骑兵击败了柔然的重骑兵,突厥代替柔然成为草原霸主。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8-14 12:53 编辑 ]
作者: crossion    时间: 2006-8-14 22:06

嗯嗯~~~
虽然偶一贯支持重骑~
但是看来轻骑才素王道啊~~~
作者: 武田德荣轩    时间: 2006-8-15 01:48

以前看过本书,西凉骑兵擅长使用长枪,并州骑兵擅长骑射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8-15 07:49

张杨的部下最终被曹操吞并

曲义的800先登是弩兵……跟弓箭、马匹没什么关系……

白马义从只有几十人吧,擅长骑射德也就是这几十人……公孙瓒本人也不已善射闻名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8-15 08:35



QUOTE:
原帖由 武田德荣轩 于 2006-8-15 01:48 发表
以前看过本书,西凉骑兵擅长使用长枪,并州骑兵擅长骑射

《通俗文》:“削木伤盗曰枪。”这是汉代文献中对枪的解释。在唐宋之前,使用枪(弹性木杆)的很少,汉代军中使用的长武器都是硬杆的矛、槊或戟,后世意义上的枪当时可能还没有发明。

[ 本帖最后由 恨地无环 于 2006-8-15 08:40 编辑 ]
作者: crossion    时间: 2006-8-16 00:43



QUOTE:
原帖由 方二 于 2006-8-15 07:49 发表
张杨的部下最终被曹操吞并

曲义的800先登是弩兵……跟弓箭、马匹没什么关系……

白马义从只有几十人吧,擅长骑射德也就是这几十人……公孙瓒本人也不已善射闻名

白马义丛几十人??????
最多的时候有万余!!!!!!!!!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8-16 18:29



QUOTE:
原帖由 crossion 于 2006-8-16 00:43 发表


白马义丛几十人??????
最多的时候有万余!!!!!!!!!

《后汉书》: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万余的说法,呵呵,白马还没那么好找吧……
作者: 逍遥轩    时间: 2006-8-16 20:38

<英雄记>里是"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千人"
作者: crossion    时间: 2006-8-16 21:18



QUOTE:
原帖由 方二 于 2006-8-16 18:29 发表



《后汉书》: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
万余的说法,呵呵,白马还没那么好找吧……

最早是只有几十人
后来扩充的
要不瓒哥也不会因为被曲义杀光白马而败给袁绍
作者: mengbar    时间: 2006-8-17 02:12

几十个人就“为左右翼”,排场也太小了点。疑后汉书以“千”为“十”,字误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8-17 06:47



QUOTE:
原帖由 crossion 于 2006-8-16 21:18 发表

最早是只有几十人
后来扩充的
要不瓒哥也不会因为被曲义杀光白马而败给袁绍

800人杀光数千?yy也得有个限度吧……
界桥之后公孙瓒还是打过很多胜仗的,和袁绍部将崔巨业交战时杀了近万人
可以说界桥之战公孙瓒的军力并没受太大影响,而且界桥之战本身就有公孙瓒正面牵制,黑山张燕趁机攻取袁绍后方的意思……
真正把公孙瓒打成田舍翁的一仗是曲义、刘和、阎柔等人率领汉胡10万联军的刘虞复仇战

[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8-17 06:55 编辑 ]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8-17 06:50



QUOTE:
原帖由 mengbar 于 2006-8-17 02:12 发表
几十个人就“为左右翼”,排场也太小了点。疑后汉书以“千”为“十”,字误

一个人能带几十个全骑白马的跟班,排场已经不小了
ps:范晔能把“仟”看作“拾”,这个误会也不小了……
作者: mengbar    时间: 2006-8-17 06:57

翼是“跟班”的意思么?

我一直以为是排兵布阵时的左右“翼”呢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