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一个疑问,谁来解答一下。 [打印本页]

作者: 太初元始之天    时间: 2006-8-11 13:49     标题: 一个疑问,谁来解答一下。

《三国志  周瑜传》记载“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读书的时候老觉得这一段话里好像另有玄机。当其时孙策亡故,遗命张昭辅佐孙权,但是周瑜”将兵赴丧“,然后与张昭共同掌权,这里面有什么故事存在呢?我个人猜测有以下几种可能:
    1、周瑜以兵夺权。(但是周瑜和孙家的关系非浅,孙权以兄长以礼待周瑜,这个假设好像对人心看的险恶了,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意。)
    2、孙策有命周瑜辅佐。(这个是最合理的解释了,但是对此最应该大书特书的《周瑜传》却没有这样的记载,而且周瑜“将兵赴丧”看起来也刺眼了些。)
    3、孙权欲分张昭之权,召周瑜回朝制衡张昭。(我个人比较信服这个理由,孙策新亡,政局不稳,孙权尚不足以服众,忌惮张昭之威望,所以召回周瑜,分子布之权,或许还有孙策的遗命要周瑜照顾孙权。所以才有后来周瑜的“将兵赴丧”,接下来又造成了“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的现实。”)
    这几个假设,似乎对这些人物看的阴毒了些,但鄙人心理阴暗,对权利场中人的品性一向不敢恭维,兼且读书不细,对这个问题一直是搞不清楚,妄自猜测,还请高手指点迷津。

[ 本帖最后由 太初元始之天 于 2006-8-12 01:24 编辑 ]
作者: 飞雨落花中    时间: 2006-8-11 14:05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作者: 太初元始之天    时间: 2006-8-11 14:17



QUOTE:
原帖由 飞雨落花中 于 2006-8-11 14:05 发表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这句话出自何典?
作者: 飞雨落花中    时间: 2006-8-11 14:42

不好意思,这出自演义.
但就历史而言,我个人觉得,人无完人,不论张昭还是周瑜.都没有能同时管理好军政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即使诸葛武候,也有临阵应变不足的缺点.
曹操在北,刘表在西,强敌环伺,留下这两个辅国大臣,分工协作,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两个辅国大臣互相合作又互相制约,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接班人孙权控制好局面.
作者: 瑜乔琴丝    时间: 2006-8-11 16:22

孙权这个人我没什么好说的,心理算计的很厉害,他肯定是不放心让别人一手包办的,看他后来怎么对付陆逊就知道他城府有多深
作者: zmgo    时间: 2006-8-11 16:57

也有可能是武将派的人不服张昭为首的文官派掌权,最后推举其代表人物周瑜上台。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8-11 17:08

政治本来就黑暗,你那点心肠不算毒,不用自疑。

你猜的前半大致错一半,后半分张昭权就全错了。

前半猜对的一半是孙权跟周喻、张昭关系不是那么好,对了。

周喻带兵来,是不善,但却不是为那个原因。

原因吴主传说的很清楚了: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

注意语法和先后顺序。

起初在孙权还在号哭,没表现出能力的时候,张昭、周瑜等还并不认可权可与共成大业,从“故委心而服事焉”明确的告诉你,此前他两个大腕是没有“委心而服事”的。

周喻没有委心而服事,假如孙权当时表现的非常讨厌没出息的话,就可以想见周将军的兵马将会干出啥事情来了。

比较搞笑的是,张昭也在未必“委心而服事”之列。他扮演的是孙权老师,这学生要是扶不上墙,,,哼哼
作者: 端木赐    时间: 2006-8-11 19:32

这个问题有点搞笑成分。

三国志-吴主传第二:
江表传曰:初策表用李术为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术报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

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策令曰:“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权母曰:“公瑾议是也。公瑾与伯符同年,小一月耳,我视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

  由此3则可看出三个问题:
1,策同志挂掉以后由于权年幼,威望等各方面确实不够。导致当时政局不稳。
2,瑜同志与策交情非常之深。
3,瑜同志在辅佐孙权的时候得到周家的信任。

由以上两个问题,我们就可以把剧情串起来了。
权就任,政局不稳。而由于瑜与策交情很深,因此可能得到或没得到策的命令。起兵稳定政局。将兵赴丧。为的是稳定政局
古人最重忠义,诸葛都扶持刘备那可爱的儿子那么多年,况如骨肉的策之兄弟?因此自行起兵去帮权是可能的。

在者,夺权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兵权,一为政权。但总结起来就是为了夺政权。
先看瑜当时的职务“中护军,领江夏太守”若起兵夺权就是首先要掌握朝政军政。象曹操那样协天子以号诸侯。一旦夺权就要彻底,若说我只要个XX地方的太守,那是不可能的。其必为主上所嫉。迟早也会除了。因此,夺权这种事情只可能彻底。

三国志-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江表传曰:曹公新破袁绍,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

由上面一则我们可以看出瑜将兵回去以后并没有出现独揽朝政的情况。那么就是说,其没有夺取政权和军权的行动。

那么我们就可得出结论:其将兵的目的只是自行或受到命令回去稳定政局而已。将兵原因是政局不稳。且周郎同学没有夺权的表现。

当然如楼主所说,瑜这次举动起到了分张昭权利的效果。但是权利应该是由孙权授予的,若说周郎同学去夺权,实在是有点冤枉了


[ 本帖最后由 端木赐 于 2006-8-15 18:24 编辑 ]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8-12 00:38

周瑜为孙氏所信任,其地位决非张昭可以动摇威胁的

周瑜恐怕才是真正的托孤重臣,以牵制张昭
作者: 廖化将军    时间: 2006-8-12 03:23

楼上和楼上2位,策哥有儿子,权只是弟弟,不表现好点的话,随时下课的。
谕哥越是跟策哥关系好,越要罩他儿子。
实际上谕哥死的早,权老板对策哥的儿子不怎么好。
作者: 绝世天骄    时间: 2006-8-12 03:57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8-12 03:23 发表
楼上和楼上2位,策哥有儿子,权只是弟弟,不表现好点的话,随时下课的。
谕哥越是跟策哥关系好,越要罩他儿子。
实际上谕哥死的早,权老板对策哥的儿子不怎么好。

貌似孙策遗嘱是立孙权的,此时孙权尚是少年,他孙策的儿子实在年幼,没什么竞争力
所以,周瑜只有全力效忠孙权了啊
作者: 端木赐    时间: 2006-8-12 09:52



QUOTE:
原帖由 廖化将军 于 2006-8-15 22:23 发表
楼上和楼上2位,策哥有儿子,权只是弟弟,不表现好点的话,随时下课的。
谕哥越是跟策哥关系好,越要罩他儿子。
实际上谕哥死的早,权老板对策哥的儿子不怎么好。

江表传曰:坚为下邳丞时,权生,方颐大口,目有精光,坚异之,以为有贵象。及坚亡,策起事江东,权常随从。性度弘朗,仁而多断,好侠养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每参同计谋,策甚奇之,自以为不及也。每请会宾客,常顾权曰:“此诸君,汝之将也。”
作者: 东山小草    时间: 2006-8-12 09:58

2位,你们会替孙家的利益着想,只怕那帮孙家的属臣未必这么一心报国
作者: figozhu    时间: 2006-8-12 10:21

应该不会是那么恶意的。
为了稳定局势的吧。
作者: 东风吹醒英雄梦    时间: 2006-9-12 23:53

周瑜家世显赫,二世三公,世家子弟.,若想称雄一方,并不为难,但他却对孙策却推崇备至,一心扶持孙氏,直到病死.他对孙家的忠心比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有过之.周瑜是孙家的保护神,可惜死早了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6-9-13 00:42

个人看法:
赞同端木兄的意见,廖化的看法过于牵强,仅一个哭就能“委心而服事”想着过于简单了,孙权声望早就闻名于外,张、周没必要当然也不会那么傻到一个哭与不哭就佩服谁了。

周瑜本就是中护军,过后还是中护军,这就足于说明问题,领兵进朝只是为了维持秩序。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