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易中天《赤壁疑云》辨析 [打印本页]

作者: 落寞之智者    时间: 2006-8-10 13:45     标题: 易中天《赤壁疑云》辨析

看过易中天先生《赤壁疑云》这期节目之后,发现易先生有几个观点不符合史实,并由此引发了颇多感慨,所以写了这篇东西。
  
  《赤壁疑云》主要介绍的是赤壁之战前的一些事件,在这一期节目中,易先生提出了一系列观点:有史学界的也有他自己的,有他同意的也有他不同意的——比如史学界有人认为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军事目标不明确,这一点易先生是赞同的,有人认为赤壁之战曹军只有五千人,这一点易先生是持否定态度的。而认为曹操应在战前先集中兵力击破刘备,则是易先生本人的观点。我将在下面的文字中对这几种看法一一加以论证。
   
     在这期节目里,易先生犯了几个常识性错误。易先生本人认为曹操在据有江陵后应立即派兵将驻扎在汉津的刘备消灭或者赶跑,还总结出曹操不继续追击刘备而选择屯军江陵就是其拿不定主意该打谁的的证据,这番话乍一听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易先生忽略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得济沔,遇表长子江夏太守琦众万余人,与俱到夏口。”从上面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曹操不待与其主力部队齐头并进而选择“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是出于担心刘备先占据“有军实”的江陵,换言之曹操此举真正的目标应该是江陵而不是落荒而逃的刘备,所以曹操在刘备“斜趋汉津”后没有继续追击而是直入江陵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之也就不能成为曹操首鼠两端的证据。若如易先生所说,如果曹操先不入江陵而继续追刘备至汉津又会是怎样一个局面?大家可能注意到引文中有“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会”的字样,这里说的“羽船”指的可是关羽及其率领的一万士兵(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也就是说如果曹操舍江陵而入汉津,就会出现以五千疲蔽之卒面对关羽的一万“精甲”的局面,若果如此实在看不出曹军有什么胜算,如不幸溃败恐怕江陵也难保全,因此曹操选择此时先入江陵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而易先生为曹操作的先诛灭刘备这个谋划也就行不通了。

第二,既然曹操初入江陵只有五千骑兵(他的主力部队此时尚在南下途中),他自然暂时无力分兵继续追赶刘备,所以此时的曹操并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刘备。

第三,刘备虽然跑到了汉津却并没有在汉津逗留,而是与关羽部队以及刘琦从江夏带来的一万余人会合后在鲁肃的引领下入驻孙权治下的夏口(夏口原为刘表将黄祖守把,黄祖覆败,此时夏口已属孙权,事见三国志甘宁传),因此既使曹操此时有兵有将,易先生所提出的发兵汉津将刘备连同鲁肃一并擒获的目标也不可能实现。

第四,刘备统二万余人入夏口,随后周瑜也率三万吴兵进驻夏口(事见三国志周瑜传),此时孙刘两家已是合兵一处,也就是说曹操此时攻刘备就是攻孙权,攻孙权就是攻刘备,从而证明易先生所赞同的曹操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搞不清楚自己应该打谁的观点是错误的。
   
    研究历史时博采诸家观点并加以论证是件好事。但如果说易先生曾举《三国演义》中“智激周瑜”的故事并予以驳斥对一些只凭演义来想象历史的人还有所帮助的话,相较而言易先生在本集中提出史学界有人认为“赤壁之战曹操只有五千人”这个观点就有些画蛇添足了。为什么这样说?第一,设若曹军真的只有五千人,孙刘联军却实实在在是有五万人,兵力如此悬殊,双方又怎么会对峙数月之久?第二,设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只是消灭了这五千人曹操又怎么会败不旋踵一直溃逃到许昌?第三设若曹操真的只用五千人与刘备对敌,荆州各处必定有重兵守把,刘备又怎能在赤壁之战后迅速全据荆州?难道区区五千人被歼灭就能引其如此巨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要命的是易先生只把这种观点当作史学界对赤壁之战诸多看法中的一各来向观众介绍,并没有予之有力的驳斥。尽管易先生最终也表示不赞同这种观点,还是有可能会使一些缺乏历史常识的人对此产生误解。

写给易中天先生的话:

    《易中天品三国》已经成为央视百家讲坛的一个金牌系列,在为央视创造了可观的群众效应和经济效益后,易先生本人也因此而名利双收。但作为一个史学研究者和传播者,对待历史的态度应该是审慎、审慎、再审慎的。易先生应该知道,有很大一批人是通过听您的讲座才开始接触了解历史的,而这部分人往往对事情的真伪缺乏起码的辨别能力,因此无论您的话是对是错在他们的眼中都是经传、都是典籍、都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您不慎有什么疏漏把一些不真实的观点传达给了这些人,就很难再有人能纠正他们。即使有人站出来为您更正——譬如自不量力的我,我写的这篇东西您的观众又有几个人能看到?即使有人看到他们是否肯相信也还是个问题。有些事是不可逆的,因此希望您以后再制作这样的节目时一定要细心谨慎,一定要将真正的历史传达给那些以您为偶像的人们。

     历史因您而得以传播是件好事,但历史因您而被歪曲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 本帖最后由 落寞之智者 于 2006-8-10 13:56 编辑 ]
作者: 霜辰月    时间: 2006-8-10 14:32

我同意这个观点。赤壁之战是怎么打的,具体过程已很难说了。易先生的节目在百度还有吧,希望楼主把这篇帖子也发上去。
作者: 慕容剑    时间: 2006-8-10 14:41

赤壁疑云是品三国系列争议最大的一集了,可能是因为赤壁之战在正史上的记载也是疑点重重。
关于曹操没有马上消灭刘备,楼主的观点我基本赞同。
曹操只有5000人,易先生也不同意,可能是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像楼主说的那么详尽,但是也是证据确凿的,比如说5000人无法战船首尾相连,刘备也不会说周瑜的3W人“恨少”
作者: 坚硬的稀粥    时间: 2006-8-10 15:14

以易老师的本事,想让这个论坛的人满意恐怕太难了。

不过确实,赤壁疑云讲得不是很好。

他分析的那一段基本上和胡说八道差不多了,我的观点和搂住差不多。江陵和樊口,傻子也知道应该先占哪。曹操没把刘备消灭是因为刘备会跑,而不是曹操不会打。5000精骑突袭、抢占江陵已经是超级战略家的眼光和手段了,到这一步只能说是顾不上刘备了。
作者: Chocobo    时间: 2006-8-10 16:53

最近两集讲的都不是很好
但是目前以现代评书的眼光去看去听 还是很好的
易也不是真的要学术研讨 所以继续关注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8-10 23:53

国内文史界的学术弊病,什么事情总想要个总结,要个定论.要知道从历史记载上,赤壁之战是根本下不了定论的.所讨论的重点,应该是给大家介绍一下各个记载的疑难点,客观的分析一下各个的可能性,而不是从主观上去认定什么是事实.要是易种田能解开赤壁疑云的话,估计他要学项少龙那样,回到208年去转一圈.
作者: crayfish    时间: 2006-8-11 00:23

文人哪儿来的客观分析?

公主这里的错别字很好


[ 本帖最后由 crayfish 于 2006-8-11 00:26 编辑 ]
作者: figozhu    时间: 2006-8-12 10:28

确实,这一段基本没有什么可能讲清楚了。
作者: 云泊星汉    时间: 2006-8-15 11:33

楼上的文章很好,赤壁之战是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细枝有争议,这大的方向是没错的。曹操是何样人,他会连自己出征的目的都不知道?如何打他会举棋不定?赤壁之战他败在北方人不服南方水土,不习水战,也就是知己未通知彼造成的,在北方他驰骋纵横惯了,有些目空一切,没想到会栽在南方的柔山秀水中。现在电视剧戏说历史,弄得有些所谓专业人物也戏说历史了!若此害人非浅,当慎!

[ 本帖最后由 云泊星汉 于 2006-8-15 11:43 编辑 ]
作者: 虎豹狼    时间: 2006-8-15 14:23

"第二,既然曹操初入江陵只有五千骑兵(他的主力部队此时尚在南下途中),他自然暂时无力分兵继续追赶刘备,所以此时的曹操并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刘备。"

这个南下途中是怎么得来的?望赐教
作者: 西园新军    时间: 2006-8-15 16:01

哈哈,楼主,老易出来说书确实有误人子弟之嫌——因为大部分观众都将他的话当史来看,楼主的担心也确实有道理。
作者: 远舟    时间: 2006-8-15 16:42

想起1年多前燕京兄讨论曹操南征之目的与结果的帖子

大家讨论了10多页都还是有理有据心平气和的
在下也学了不少,并由此对"孙权打横炮"的说法念念不忘了
作者: Linkham    时间: 2006-8-16 16:18

支持楼主的观点!楼主给易老的话也道出了我的担心。

个人认为,近来易老争议之处增多,一来因为节目受欢迎,掌声与压力影响了其心态;二来也许因为长期准备讲坛,影响了其精力,记忆和现场反应不如前。

一个人如果长期从事一项研究,其后期常常会出现失衡,因为很容易因太想超越前作,而偏离原始轨道。

[ 本帖最后由 Linkham 于 2006-8-16 16:19 编辑 ]
作者: lzh860801    时间: 2006-8-16 20:43



QUOTE:
原帖由 虎豹狼 于 2006-8-15 14:23 发表
"第二,既然曹操初入江陵只有五千骑兵(他的主力部队此时尚在南下途中),他自然暂时无力分兵继续追赶刘备,所以此时的曹操并不是不想打而是不能打刘备。"

这个南下途中是怎么得来的?望赐教

曹操新占荆州 只派了前部追赶 主力没南下难道北上了
作者: 秋孤寒    时间: 2006-8-18 00:05

时下流行拍名人,楼主与时俱进,精神可佳,不过此文似乎拍不死易中天,倒有点象文中所言,在史实考证上“犯了几个常识性错误”。

第一,的确,史载“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但曹操追击的目标真的只是占据江陵吗?众所周知,没有了人,物资是不会成为敌手的,在当时的荆州,刘琮已降,东吴尚未来得及插上一脚,消灭了刘备,何时占江陵都一样可以达到目的,曹操所担心的是刘备与江陵的结合,而非仅仅是江陵。

另外,《亮传》载“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也就是说“战士还者”加上“关羽水军”总共才万人,并非关羽水军就有一万人,实际上,刘备屯守樊城,主要作战方向是北方,还是陆路为主,关羽水军不会很多,而此时刘备主力已破,仅余数十骑跟随,至于后来诸葛亮所说的“战士还者”恐怕还在四处逃亡,根本不用担心什么“以五千疲蔽之卒面对关羽的一万精甲的局面”。

第二,《甘宁传》载甘宁“屯当口”,而非“夏口”。赵一清认为甘宁始属督夏口的孙皎,且甘宁与孙皎曾酒失交恶,当口必在夏口附近,事实上,孙皎督江夏是接任程普,程普领江夏太守在赤壁战后,且甘孙忿争是在孙瑜死后,已是建安二十年后的事,卢弼《集解》认为甘宁是由于凌统的缘故,由当口徙吞半州,赵氏将两事合为一,当口或即当利口,也就是在今马鞍山附近。

刘琦在黄祖死后,继任江夏太守,显然孙权在消灭黄祖后,没能完全占据江夏(孙权攻江夏主要目的还在于报仇和掠夺人口),刘琦只是将治所由南岸迁到北岸的夏口,刘备进驻的并不是东吴领土。

第三,刘备长坂败走在九月,与赤壁之战间隔起码有月余,离孙刘合兵也还有很长一段的交涉时间(也就是诸葛亮出使东吴的目的),此时还谈不上什么攻刘备就是攻孙权,攻孙权就是攻刘备。就算曹操占据江陵之后,这段时间也完全足够集结更多的兵力继续进攻刘备。

易先生在开篇《大江东去》里说到“三种形象”和“三种意见”,很有见地,易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也引用了其他一些观点,楼主有不同意见,这当然值得赞赏,不过如果把所有事情都放在一个时点上说,得出的结论是否妥当,这就两说了。
作者: 妖狐    时间: 2006-8-18 00:27

这个 刘备玩命的跑,曹操再快追不上呀,得到江陵自然是主要的
我想曹操新得荆州,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去攻刘备也不是很现实,毕竟要整整队形什么的
作者: anyli    时间: 2006-8-30 14:03

15楼说的不错,曹操得到江陵至诸葛亮把周瑜的3w人搬来最少要十天半月吧,难道曹操不能再发5000或1w精兵直取刘备吗?
曹操新取荆州,刘琮是投降的,未费1兵1卒,为什么要修整?

还有一点不明,蔡瑁的水军是不是全部都在襄阳城里?整个荆州都投降了曹操,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好像只有襄阳城投降了,其他地方还需要曹总一块一块地啃?不合逻辑
作者: 孤城将军    时间: 2006-9-10 00:13

事实上我并不是搞历史和文学的人
但是按照我的想法
曹操既然占领了荆州
那么想追击刘备
必然是轻军出击
再说当时刘备的人不是很多
但是在刘备和关羽会合之后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占领江陵很可能只是无奈吧
反正这段我理的是很不清楚了
但是要是说曹操不知道打谁的话
这话说真的
我感觉易先生这点确实是有点那个了
一个打仗的主将连打谁都不知道
那我想他挺曹的论调
在这里是要狠狠的打击下了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