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打印本页]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0 04:34     标题: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说在前面的话:

近年来本人对老子的思想非常之推崇。中国人要重拾自己的、传统的思想精华,以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现代文明。个人认为,中国古代思想中,最好的、最适合于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就是老子的思想。我在这里不谈道家思想是因为道家思想的包含面太广太杂。列子、杨朱、庄子的思想都只是老子思想中一部分的延伸和发展,至于后来产生的道教,跟老子的思想则更是相去甚远了。

研究道家的思想跟其他学派思想不同的是,其他学派的研究,总是越多越好。而研究道家思想则刚好相反,悟性高的话,只看道德经就足够了。说“研究”太牵强,在道家思想上要说“观”。

我这个[教头的谈老系列],本来想写八十一篇。也就是对老子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八十一篇读后感。但后来发现有些章的内容可以写两篇甚至更多篇文章。所以这个谈老系列也就不限于八十一篇文章了。

这一系列的文章的内容主要包括自己对老子思想的感悟、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等内容。有些解释是自己原创的。非常希望道家高手能对我的文章予以批评指正。

坑很大,慢慢填吧!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一:道可道,非常道:2楼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二:無、名天地之始:27楼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34楼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6-7-26 23:08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0 04:36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本篇文章是[教头的谈老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但已经注定是最难写的一篇了。唉!万事开头难,谈老说道开头就更难。老子感悟了宇宙万物的真理,但是当散关的关令尹喜请他把自己的思想留诸后世、著书立说时。老子也一定深深感受地到了这个开头之难。当一种思想、一个真理、一个概念无法用人类现有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却又必须表达时,老子不得已,只好把它叫做“道”。

这个“道”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也可以叫他“绝对真理”、“宇宙万物之理”,甚至“阿猫”、“阿狗”。其实叫什么都无所谓,重要的东西在后面对它的阐述上。

就像我对大家解释什么是电脑,大家光听名字就已经知道是什么了。但如果我想对一个古人解释什么是电脑,光说名字是显然不够的,我势必需要写一本书来解释,解释过程中,遇到电、程序等等概念还需要进一步解释。当书写成后(如果写得足够好的话),他明白了电脑是什么东西时,他对电脑的概念显然是来自于整个这本书的解释,而不是来自于电脑这个词。而且我为了怕他因为电脑这个词而误解了电脑的话(因为古人也认识电脑两个字),我势必要在书的开头加上这样一句话,“这本书中的电脑,不是你通常说的那个‘电脑’”,即“电脑可道,非常电脑”。

由此可见,“道可道,非常道”中的三个“道”的意义均不同。第一个“道”是老子要阐述的“宇宙万物之理” ,因为它没有名字,所以暂时称他为“道”。第二个“道”是动词,言说的意思。第三个“道”是人们常说的那个道,当时道有四个含义:道路、王道、方法、言说。“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说,我想阐述一下“宇宙万物之理”之类的概念,我把它称为(第二个)“道”(第一个),但这个“道”不是你们通常所说的那个道(第三个)。“常”本作“恒”,后为避汉文帝的讳而改作“常”,但不是“永恒”的意思,而是“平常”、“通常”的意思。“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再次强调,他用的“道”这个名字,不是通常大家所理解的那个道,他只不过是用了同一个名字,来说明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形而上的概念而已。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老子在开始正式阐述他的思想前先对他要阐述的概念起了一个名字“道”,然后再就这个名字给大家的一个解释。有一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意思。就是希望大家不要把他说的这个“道”误解成通常说的那个道。而且既然“道”是形而上的概念,不管老子用什么名字,大家都不能从字面上的意义来理解它。那反而说明老子用什么名字来称呼这个概念并不是很重要。

二十五章中,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由此可见,老子对自己的要阐述的概念是清楚的,只是不好命名。不管用什么名字,都怕读者把它具体化、字面化。所以老子称他为“道”,但同时说“道可道,非常道”,就是不让大家按字面理解它。

有人认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就在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说就算老子八十一章全部丢失,只留下这一句话,老子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种想法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看了一部电视剧,大家问他这部剧中那句话最好、最精彩,他回答说是电视剧的名字和前面的那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一样。道德经的真正精华其实在后面。

有人把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理解成:道是说不明白的,如果能说明白的就不是道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老子就不会写下那五千多字了,因为就算写了也说不明白,还写来做什么。可事实上,道是可以说明白的,或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白,老子后面的文字不就在解说道吗。

下一篇:[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二:無、名天地之始。
解析内容:[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6-7-21 23:23 编辑 ]
作者: 无知无畏    时间: 2006-7-20 09:44

我不信奉道教,但是我个人很推崇老子的思想.就象有些人说的,他是第一个真正思考终极真理的人.从他的思想中,现在人依然可以得到很多的启示.人的身躯早晚会消失,但是伟大的思想将永寸.
作者: 菊园    时间: 2006-7-20 12:22

说“研究”太牵强,在道家思想上要说“悟”。
@@@@@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家思想的超越性很强,就老子来说,其认识论的要点不是悟,而是"观",且这个观要通过超越功利和依靠功利两个途径来实现

教头的其他论点我很喜欢,请继续
作者: 寂寞空手道    时间: 2006-7-20 15:54

好贴!顶一个

教头讲得深入浅出啊!象我等凡夫俗子,很需要这样的文章来醍醐灌顶啊
作者: 天宫公主    时间: 2006-7-20 15:57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我还是比较喜欢道家的。期待下文。
作者: 蒹葭苍苍    时间: 2006-7-20 16:03

先看看有什么新东西没有。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0 21:14

回:无知无畏
我也不信道教。道教虽然跟道家学派的关系很密切,但道教只是道家的一部分思想经过玄化、虚化后的产物。跟其它宗教不同的是,先有道家学说,而后才有道教。个人其实是反对道教的,因为道教的好多思想已与老子的不同。而什么炼丹炼金,长生不死求仙的行为,个人认为更是有违老子思想,以至于后人对道家、老子产生了许多的误解。

回:菊园
多谢指点,“悟”更适合于佛家,已经改“悟”为“观”。

回:寂寞空手道
深入浅出、醍醐灌顶。我实在是愧不敢当,多谢支持!

回:天宫公主
学理科、自然科学的多喜欢、推崇道家思想。看来公主也是。

回:蒹葭苍苍
新东西不敢当,老子的道德经被后人解释过千百遍,版本不下几十种(甚至还有用马列解释道德经的)。我的观点实在不指望能超出这几十种解释之外。所以,如果苍兄能在其他的地方找到先于我并和我观点相同的解释,我并不意外。
作者: 靖雪    时间: 2006-7-21 01:19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0 04:36 发表
有人认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就在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说就算老子八十一章全部丢失,只留下这一句话,老子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种想法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看了一部电视剧,大家问他这部剧中那句话最好、最精彩,他回答说是电视剧的名字和前面的那句“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一样。道德经的真正精华其实在后面。

教头误解了。这段话的原意是老子的思想太过伟大,即使仅仅留下这一句话也足以使他跻身伟大的哲学家的行列,现在有五千字传世,老子可以说更是伟大的无以复加了。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1 02:21



QUOTE:
原帖由 靖雪 于 2006-7-21 01:19 发表


教头误解了。这段话的原意是老子的思想太过伟大,即使仅仅留下这一句话也足以使他跻身伟大的哲学家的行列,现在有五千字传世,老子可以说更是伟大的无以复加了。

我也知道这是在赞老子思想的伟大,不过老子最精华的不是这句。还是谢谢你的意见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1 07:17

我下决心把道德经重新解释一遍,目的有三。
1、解释的过程就是重新学习的过程。好多东西听懂了、看懂了未必代表真懂,说出来才代表真懂。把道德经重新整理一遍,再写出来个几十篇文章,于我自己会有莫大的好处。
2、论坛的开放形式使我可以不断的和道学高学交流。大家互相切磋,可以共同提高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3、这样的周刊性质的文章可以使不太了解老子思想的朋友更多地去了解他的思想。虽然这类的文章网上很多,但没有人会愿意一下子把什么道德经全解看完,周刊性质的好处在于,大家可以不紧不慢的看,慢慢的理解才会理解得更深。

所以,我会尽可能地把文章写得更通俗易懂。我的文学修养不高,也写不出太文学性的文章。所有的文章都是我或都将是我自己原创的。当然,遇到好多古字古词我不可能不查资料,好多关于道德经的解释我也不得不看。不过,纵使我接受了某种解释,我也会先把它吸收,然后努力忘掉它,最后用自己的话把它写出来。

德国的自然环境似乎特别有利于人思考。有时,独自走在山林之中静静的深思,那种感觉是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如果蒹葭苍苍兄也能开一个儒学讲座,恨地无环版主开一个史学讲座,公主再开一个数学讲座。把轩辕从争吵的场所变成一个学术探讨的场所,我想这也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7-21 08:37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1 02:21 发表


我也知道这是在赞老子思想的伟大,不过老子最精华的不是这句。还是谢谢你的意见

第一句是老子所有思想,或者说至少是上半本书的基础……
这不是精不精华的问题……再怎么精华的东西也是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之所以衍生出来的东西是精华,是因为那个基础本身就有相当的高度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真正能在哲学史上占得住脚的,往往就是他们的学说的那个有高度的基础

ps:说那句话的人MS是现代西方哲学3个H中的海德格尔,窃以为鲜少有人能在哲学上有比他更高的造诣……
作者: 笑天下    时间: 2006-7-21 13:51

请举出一例,先秦典籍中“道”字用作“言、说”涵义的用法。
作者: stopisneo    时间: 2006-7-21 14:07

楼上的还真是煞风景..
你就让林教头继续说么..
说不定,人家到后面有重磅利器呢.
耐心,,耐心..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1 16:26



QUOTE:
原帖由 笑天下 于 2006-7-21 13:51 发表
请举出一例,先秦典籍中“道”字用作“言、说”涵义的用法。

《诗经》:“中心之言, 不可道也。”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1 16:53



QUOTE:
原帖由 方二 于 2006-7-21 08:37 发表


第一句是老子所有思想,或者说至少是上半本书的基础……
这不是精不精华的问题……再怎么精华的东西也是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之所以衍生出来的东西是精华,是因为那个基础本身就有相当的高度
古今中外的哲学 ...

我不知道那句话是谁说的。我只想向大家阐明我的观点: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是道德经中最难解释的一句,我看到的解释方法就有不下十种。我非常不赞成抬高这句。我解道德经,力争把每句话都解释得尽量通俗易懂,而不想把道德经解释得很玄。通俗易懂,它才能为我所用;玄,它不是被我们抛弃、就只能被我们膜拜。玄化老子,导致了道教的产生,道教把老子尊了起来,又追求炼丹炼金,长生不死,求仙。每一件事都有违老子的本意。
既然这句不好解释、不好理解。我们大可以放下这句,不要被这句话所累。大家认为呢?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7-21 17:11

先秦“道”作“言说”讲的例子很少,其中多数还是后人以自己的语言习惯作出的解释,至多算作两可。能较确实解作“言说”的,有《孟子·梁惠王上》云:“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教头举的例子文字有误,应该是《鄘风·墙有茨》:“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有的学者从分析《老子》的语言习惯切入,认为“道可道,非常道”的表述方式可以归入一种《老子》中普遍存在的模式,即:高级的、完善的、真正的某种事物是没有普通的、世俗的此类事物的显著特征的,甚至有相反的表相。
如:“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 善数不用筹策”、“ 善为士者,不武” 、“ 善战者,不怒 ”、“ 善胜敌者,不与 ”、“ 善用人者,为之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 明道若昧 ”、“ 进道若退 ”、“ 夷道若类” 、“ 上德若谷” 、“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制不(无)割”。

以此,“道可道,非常道”可以改装作“大(上、善,反正就是终极、完善、最高真理之类的意思)道不可道”,原句中第二个“道”字就可以解作“形迹、践行”,古人也有持此说者。如王安石曰:“有其迹则非吾之常道也。”元代吴澄之云:“道,犹路也;可道,可践行也……若谓如道路之可践行,而道则非此常而不变之道也。”

衲子比较赞同此说。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7-21 17:15



QUOTE:
原帖由 方二 于 2006-7-21 08:37 发表


第一句是老子所有思想,或者说至少是上半本书的基础……
这不是精不精华的问题……再怎么精华的东西也是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之所以衍生出来的东西是精华,是因为那个基础本身就有相当的高度
古今中外的哲学 ...

马王堆《德道经》的出土使《老子》研究者也必须重新考虑下这句话的位置,如果按马王堆版来说,“道可道、非常道”是在下半部书的第一句而不是全书的第一句了。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7-21 17:23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1 16:53 发表

我不知道那句话是谁说的。我只想向大家阐明我的观点: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是道德经中最难解释的一句,我看到的解释方法就有不下十种。我非常不赞成抬高这句。我解道德经,力争把每句 ...

道教的产生不是因为对道家的误解……炼丹是道家不假,成仙可不是
道教产生基本上是这样的逻辑
1、道家被推崇(汉初)——〉道家被排斥(汉武帝时期)
2、方仙家被推崇(汉初)——〉方仙家被排斥(汉武帝时期)
3、道家、方仙家合作,一起在被排斥中发展——〉形成黄老道
4、张陵黄老道+蜀地鬼文化=道教雏形  同时,张角黄老道+佛教否定现世=太平道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1 17:48

方二:
我没说是误解,而是说道教玄化、虚化了道家思想。道教后来尊老子、张道陵,的确有违道德经中“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精髓。道教,我认为是老子思想的一种畸形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其中也不能排除统治者的干扰。

所以我推崇老子、道家思想,而不推崇道教。

环版主:

多谢恨地无环兄的指点,我对古文字词的含义的造诣还很浅,这方面今后还请环兄多多提携。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1 21:36



QUOTE:
原帖由 菊园 于 2006-7-20 12:22 发表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道家思想的超越性很强,就老子来说,其认识论的要点不是悟,而是"观",且这个观要通过超越功利和依靠功利两个途径来实现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这句话我将在第3篇文章中谈到,不仅是解释,甚至在断句上都和你的不同。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6-7-21 23:44 编辑 ]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7-22 10:24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1 17:48 发表
方二:
我没说是误解,而是说道教玄化、虚化了道家思想。道教后来尊老子、张道陵,的确有违道德经中“不尚贤,使民不争”的思想精髓。道教,我认为是老子思想的一种畸形发展的产物,当然这其中也不能排除统治者的 ...

道教基本上完全没有受到所谓的“统治者的干扰”,因为在产生之初它是带有反政府性质的,不去干扰统治者就不错了……

老子思想只是道家思想来源中一个旁支的旁支(黄老道学中的老子思想),别说的好像清规戒律这些来源于鬼文化的东西都能在《道德经》中找到理论根源一样……
而且没有道教的传承,道家文化恐怕早就断了……曾经显赫一时的墨家、名家到现在留下什么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道教是对道家文化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畸形”的

而且从中国文化史上看,道教从某种意义上形成了一种包容的文化结构,解决了庄子对文化冲突的忧虑,完成了荀子的解蔽计划。道家主张的不可知论在西方是异端,在中国则是令人羡慕的人生境界,没有道教这种民俗文化的传播,可能出现这种事么?
道教的学术性虽然比不上道家,但是还不至于那么不堪,其曾经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道教思想中的成仙来自方仙道,如果认为成仙思想也来自老子,无非只能起到两个作用:
1、贬低老子对人生的认识
2、高估道教徒的逻辑思维能力

综上,个人建议楼主对于了解不深的道教,在文章中最好不要提及……

[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7-22 10:35 编辑 ]
作者: stopisneo    时间: 2006-7-22 12:23

楼上的方二兄弟所言极为不是了...
煞风景的很.
林教头这个东西,无论如何是应该给予肯定评价的.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理解,才能引起讨论和思索.
光从勇气和现实意义来说.
林教头所做的要比大多人好得多,多的多.
所以我们都应该鼓励他,并认真地讨论.

第二,兄弟所说,道家如果没有道教,文化早就中断了,这点却是绝对不敢认同.
道家和道教其实本质上是两种东西.道教供奉三清,可以看作是受到佛教思想,过去,未来,现在三身的启发.
道教的世界观体系和道家完全是不同的.甚至在道臧里面,对老庄的专业研究占的比例也是非常的低.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7-22 14:31

在下承认,有的话是多余了
不过在下主要的意思还是说楼主应该在谈道家之余,适当了解下道教,总不能把道教认为是道家衍生出的异说吧……

至于那个道家文化中断的说法
在下的主要意思是,如果没有道教将道德经一代一代地供奉为经典,道德经不会那么普及,可能会像墨家、名家一样,千百年没人在意
ps:道教信徒们确实没研究过道德经……印象中第一个正儿八经研究道德经的人是海德格尔

[ 本帖最后由 方二 于 2006-7-22 14:36 编辑 ]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2 19:41

多谢stopisneo兄的理解和支持!

方二兄:我对道教的确是不太了解,这个希望方二兄能多多指点。不过方二兄误会了,我不是在谈道家,而只是在老子的道德经。这个我在引文中已经说过了,我对除老子外的其他道家思想也不是十分的通。而且我认为,谈老子思想可以不必谈其它的道家思想和道教,而谈其它的道家思想和道教则不能不谈老子。方二兄说是吗。不过还是希望方二兄今后能多提批评意见。

我的第二篇文章已经写完了,我会等大家再讨论一阵再贴出来。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6-7-22 19:52 编辑 ]
作者: 方二    时间: 2006-7-22 20:59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2 19:41 发表
谈老子思想可以不必谈其它的道家思想和道教

正是,在下也是这个意思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3 08:51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二: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老子的思想包含内容非常的广,有宇宙,人生,修养,知识,政治,军事几个大的方面。老子的思想里包含了宇宙观,这是其它的诸子百家所没有的,也是为什么老子的思想特别吸引自然科学工作者、爱好者的兴趣的原因。宇宙观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宇宙本源的问题。在老子看来,宇宙的这个本源就是“道”。

这里老子提出了两个概念,“无”和“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万物的本源是“无”、“有”。“始”和“母”都是本源的意思(不过不要把天地的本源局限于“无”,万物的本源局限于“有”)。天地万物都是有形的,都可以称为“有”(以后会讲到天地比万物的层次要高)。“道”是形而上的,只能称为“无”,即“道”的体。可有人把“道”仅仅理解成“无”。这就误解了“道”,很容易产生“道”是虚无缥缈的想法,进而认为“道”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道”的本体虽然是“无”,但它能创造天地万物,这种作用就是“有”了,“有”是“道”的用。如果“道”只有本体而没有作用,也就是说,“道”是一个形而上的孤立体,与天地万物都没有任何作用(创生也是作用),那“道”倒是真的可以说成是“无”了,可这样的“道”又怎么能作为宇宙万物的至理呢?

所以“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两方面,“无”是“道”体、“有”是“道”用,两者缺一不可。但这两方面并不是像事物的正反两面一样,“无”和“有”不是平等的,“无”的层次高于“有”。第四十章说,“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不过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细说。理解“无”和“有”也要像我在[系列之一]中所说得那样,不要拘泥于字面的意思,把“无”理解成没有,而要像“道”一样,先接受这个概念,以后再慢慢地去体会它。所以我在以后的文章中,把“道”、“无”、“有”之类的道德经中的概念都打上双引号,以区分这个概念与它们的字面含义。

西方的近、现代科学,也在探讨这个宇宙本源问题。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科学实验提出的理论和得出的结果与老子所说的“道”。

早先的科学实验结论是(1900年前),世界万物由一百多种化学元素原子组成。但光有组成物质的基石还不足以组成万物,原子之间还需要作用。原子之间的这些作用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范德华力和氢键,不过这四种力的本质都是电磁力。当然还要加上万有引力,虽然它相比于电磁力是很微弱的。原子和力组成了万物,它们接近于“无”和“有”。谁接近“无”,谁接近“有”呢?在我看来,有形的原子反而接近“无”,无形的力却接近“有”。因为原子是“体”,而力是“用”。怎么理解有形的原子接近“无”呢?原子是很微小的,直径大约是0.1纳米,这些用肉眼看不见的原子相对于宏观世界来说,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当然原子还远不是“无”,只是比宏观事物更接近“无”罢了。当然这时的理论离“道”还相去甚远。

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科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组成物质的基石,即“体”一步步地向“无”逼近。人们先发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然后又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最后,又发现了许多的基本粒子如光子、中微子等等,这些基本粒子的个头更小。现代又提出了夸克理论,即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六种夸克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基石越来越小的同时,种类也越来越少。更重要的是,组成物质基石的基本粒子不单单局限于有形了,他们除了可以以粒子的有形状态存在以外,还可以以波的无形状态存在,即波粒二象性。有一些基本粒子如光子更是通常只能以波的形式出现。(他们都是自旋量子数为整数的基本粒子,叫玻色子,如光子、中微子。其它的基本粒子的自旋量子数为半整数,叫费米子,如质子、中子、电子。费米子组成稳定的物质,玻色子传递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波粒二象性说明了组成物质的基石不再局限于有形,还可以是无形的,向“无”又迈进了一步。不过这个波还是太具体了。随着量子物理和量子化学的发展,由薛定谔方程解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显示,基本粒子以一种波的形式存在,但这种波与有固定传播方向、频率、振幅的普通概念的波不一样,这种波叫做几率波。几率波把物质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正确地统一起来,人们已经了解到,组成万物的基石已经是“無狀之狀,無物之相”了,又向“无”迈进了一步。

(波粒二象性中的波和粒,我认为不接近于“无”和“有”,而更接近于佛法上的“空”和“色”。波和粒的互相转换和统一,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基石之间的作用,即力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电磁力和万有引力外,又发现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现代物理又提出了弱电统一理论,即把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统一成一种力的理论。进而设想把所有的力统一成一种本质相同的力。那种统一的力将比电磁力更接近“有”。随着理论和实验的不断发展,力也将一步步地向“有”逼近。

现代的科学实验结果表明,基本粒子以几率波的形式作为组成基石,基石之间再通过四种力,即电磁力、万有引力外、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组成宇宙万物。这个实验结果已经很接近于“道”了。随着现代物理的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正在一步步的接近于“道”。[系列之三]中我会进一步谈到,用科学实验方法探求“道”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注:这我的这一系列文章中,我把老子道德经中的原文都写成繁体字,并加上双引号,除此之外则使用简体字。有关量子化学,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我可以另开一个贴子,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下一篇:[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解析内容:[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作者: 阿卡丽    时间: 2006-7-23 19:52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1 07:17 发表
德国的自然环境似乎特别有利于人思考。有时,独自走在山林之中静静的深思,那种感觉是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德国出了那么多哲人和思想家吧
作者: 阿卡丽    时间: 2006-7-23 20:11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1 16:53 发表

我解道德经,力争把每句话都解释得尽量通俗易懂,而不想把道德经解释得很玄。通俗易懂,它才能为我所用;玄,它不是被我们抛弃、就只能被我们膜拜。玄化老子,导致了道教的产生,道教把老子尊了起来,又追求炼丹炼金,长生不死,求仙。每一件事都有违老子的本意。

非常赞同。玄化某种思想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看看阿拉伯国度的众多宗教问题,同是信奉古兰经,彼此间却那么多矛盾。前几天,我偶然结识了一位伊拉克人,我问他,为什么阿拉伯人都信奉古兰经,但是众多国家不能团结统一,反而矛盾不断。他说,因为古兰经没有人能真正完全明白,这一点容易被很多有权欲,有野心的人利用,他们就利用百姓的无知,把他模糊,曲解,玄化让大家膜拜,其实就是为了控制人。

所以,学习一定要透彻,清晰。
作者: kanepeng    时间: 2006-7-24 18:20

道德经很值得研究,但不可偏信。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4 22:17



QUOTE:
原帖由 kanepeng 于 2006-7-24 18:20 发表
道德经很值得研究,但不可偏信。

阁下是说不可偏信我解说的意思,还是?
不知道阁下想说什么?
作者: 实干司马    时间: 2006-7-24 23:36

中国宗教儒释道三家,道教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汉末起义军太平道、五斗米道是道教,包括反清的白莲教也有道教成分。

主要宗教反抗精神: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道教>儒教>佛教
作者: kanepeng    时间: 2006-7-25 19:50

How about:

道可以表述,表述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但道本身并不以其而变。

名可以命名,命名的结果并非一成不变。但名本身并不以其而变。

无,是一种状态。我们用它来称呼天地之始。如果要扯到物理,那么就是基态。

有,是一种能力。我们用它来称呼万物之母。如果要扯到物理,那么就是真空的涨落。

如果对道德经的创世说有兴趣,最好看看郭店竹简《太一生水》。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6 23:06

[教头的谈老系列]之三: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提出了“道”,又提出了“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可是我们怎样来认识“道”呢?“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就是老子讲到的两种认知“道”的方法,“观”就是认知的意思,“其”就是指“道”。

“常無,欲以觀其妙”是说明了一种从上至下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本体“无”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妙”。“妙”的意思是精微奥妙。具体说,就是哲学、数学的方法。哲学一般并无实验基础,所有的哲学都是起源于哲学家对事物、对真理的感悟,而直接建立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的。数学这点上有点像哲学。用哲学、数学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是说明了一种从下至上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作用“有”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徼”。“徼”的意思是广大。具体说,就是实验科学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方法。这些方法科学我就不多说了,用实验科学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徼”。

古代社会的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丰富,人类多能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在大量物质的缭乱下,人类再难以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所以,现代社会的哲学发展十分缓慢,但实验科学却能得到大力的发展。

老子认知世界的方法当然是“常无”,但老子并没有否定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的把它写在了第一章。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太重视用“常无”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还越来越僵化),太忽视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老子早就指出,认知世界不只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之下而上的认知,哲学数学和实验科学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法。但后人却没有认识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能不说是遗憾的事情!

对这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有一种很常见的解释方法。首先,这种解释的断句是不一样的:“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讲究用超越功利和依靠功利两个途径来认识“道”。这样解释,我认为是不对的。老子是反对欲,反对功利的。又怎么能说“常有欲”呢,更不可能在第一章提出。而且这种断句和解释很容易使人误解,体会不到老子提倡的用两种方法看世界、认知世界的本义了。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此兩者”我认为是指“妙”和“徼”。两种认知世界的方法所认知出的“妙”和“徼”,虽然名称不同,但都是绝对真理(“道”)的一种还不成熟的表现形式(近似真理)。也就是说,“妙”是通过哲学方法研究后得到的近似真理,“徼”是通过实验科学方法研究后的得到的近似真理。两者虽然不同,但是非常接近的,都可以叫做“玄”,“玄”的意思是精微玄妙,也就是“妙”和“徼”的合意。举例说,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了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这种提法完全是哲学性的,却和现代用实验方法研究的结果非常的相似。

“玄之又玄”,“玄”的尽头是什么呢?是“眾妙之門”。这个“眾妙之門”又是什么呢?当然是“道”了。想认知“道”,探求“道”,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两种方法的尽头都是“道”。但其过程是“玄之又玄”,也就是说,人类探求真理,可以无限逼近,也只能无限逼近,有限的时间内永远不能够达到。

下一篇:[教头的谈老系列]之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解析内容:[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作者: 恨地无环    时间: 2006-7-27 00:39

更新到三篇了
希望教头继续加油~
加推荐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7 03:00

感谢版主的支持!
已经完成的是道德经的第一章,第一章很重要,所以写了三篇文章。接下来的诸章内容比较具体,可能会每一章只写一篇文章。

[ 本帖最后由 林冲 于 2006-7-27 03:03 编辑 ]
作者: 笑天下    时间: 2006-7-28 23:41

我与楼主看法南辕北辙,“常”字是关键,意动用法。

判断“老子提倡的用两种方法看世界”不错,但“两者”、“玄”可不是“妙”和“徼”,而是两种方法。老子的基本观点是从终极“道”出发的一切都是两面的,而“妙”和“徼”都不能看作本质,自然就更不能承担“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重任。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7-29 00:02

“两者”我原本也理解成是那两种方法,初稿中我就是这么写的。后来改成“妙”和
“徼”,因为我认为“妙”和“徼”是那两种认知世界方法的结果和目的。原文中
说“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两个字是我改“两者”是两种方法为“妙”和
“徼”的关键。因为说两种结果同出,感觉好过说两种方法同出。

至于“玄”,我没有说“玄”是“妙”和“徼”,而是说“玄”是“妙”和“徼”
的结合体,“妙”和“徼”是“玄”的两面。

楼上说“常”字是关键,意动用法。我的语法不是很好,意动用法是什么意思?

另外楼上说和我的看法南辕北辙,我看未必。这段我理解的中心含义就是用两种方
法看世界,楼上既然同意,那我们就不是南辕北辙了。
作者: 笑天下    时间: 2006-7-29 00:12



QUOTE:
原帖由 实干司马 于 2006-7-24 23:36 发表
中国宗教儒释道三家,道教是最具有反抗精神的,汉末起义军太平道、五斗米道是道教,包括反清的白莲教也有道教成分。

主要宗教反抗精神: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道教>儒教>佛教

道教最具反抗精神,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却好笑的结论。改朝换代没听说新皇帝砍道士的脑袋,最喜欢砍的都是儒生的头。从来只听说封建有文字狱,没听说有道教狱。

之所以道教老是与什么农民起义、流寇作乱搅在一起,根本与什么反抗压迫没有丝毫关系,完全是因为所有宗教中,道教是最不完善(不论思想架构还是组织)的,而且参杂了太多“神功护体,刀枪不入”的东东,所以最容易为人利用。从道教的思想体系中,看不出丝毫的解放性和平等性,反而别的宗教或多或少都有体现。
作者: 唐元清    时间: 2006-8-18 23:13

教头好久没跟新了
作者: 林冲    时间: 2006-8-24 06:12



QUOTE:
原帖由 唐元清 于 2006-8-18 23:13 发表
教头好久没跟新了

最近太忙了!刚刚又去意大利玩了一周,文章一定会继续的。
作者: 菊园    时间: 2006-9-12 22:26

我们等着
作者: 无弦琴    时间: 2006-11-25 08:02



QUOTE:
原帖由 笑天下 于 2006-7-29 00:12 发表

道教最具反抗精神,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却好笑的结论。改朝换代没听说新皇帝砍道士的脑袋,最喜欢砍的都是儒生的头。从来只听说封建有文字狱,没听说有道教狱。

之所以道教老是与什么农民起义、流寇作乱搅在 ...

同意,而且在中国别的宗教还有别的国家也经常有宗教跟起义造反搅在一起,这是宗教特点决定。只不过在中国道教是中国自己的宗教,中国人熟。
作者: 慕容心    时间: 2007-3-8 11:29



QUOTE:
原帖由 林冲 于 2006-7-29 00:02 发表
“两者”我原本也理解成是那两种方法,初稿中我就是这么写的。后来改成“妙”和
“徼”,因为我认为“妙”和“徼”是那两种认知世界方法的结果和目的。原文中
说“两者”“同出而异名”,“同出”两个字是我改 ...

我认为此二者当非两种方法,但若是只认准妙和徼这两种为任知,也不妥。
偶的看法是此处该理解为对道的看法。。。
从虚无中,可以理解道的消隐。从存有中,可以观察道的连续。

而唐玄宗注本又是另外一番言论,论人之本性了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静,解心释神,返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正性,其情逐欲而动,性失於欲,迷乎道原,欲观妙本,则见边徼矣。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如上两者,皆本於道,故云同也。动出应用,随用立名,则名异矣。
同谓之玄。
出则名异,同则谓玄。玄,深妙也。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意因不生,则同乎玄妙,犹恐执玄为滞,不至兼忘,故寄又玄以遣玄,示明无欲於无欲,能如此者,万法由之而自出,故云众妙之门。
作者: 枫儿    时间: 2007-3-9 03:27

我也喜欢老子,赞成老子的精华并不只是“道可道,非常道”这一句。
但是,非常遗憾看到楼主把第一句话解错了。常解为恒常,非常好,但是,道不是言说的意思,我如果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认识、遵循的意思。
最近少来此,对于此贴相见恨晚啊!楼主加油!
叹只叹,古人所用非今语,今人难解古人心!惭愧啊,当初我也解错,还解错好几个。

[ 本帖最后由 枫儿 于 2007-3-9 03:28 编辑 ]




欢迎光临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http://xycq.org.cn/forum/) Powered by Discuz!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