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信仰现状的研究, 本文已出版,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6-1 08: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信仰现状的研究

第一部分 信仰的起源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辞海》中,对信仰是这样定义的: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而《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
虽然不同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概念,但是,综合起来说,信仰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未经证实就相信”。这种相信,包括了几大部分。而本文首先要介绍的,就是有关信仰的起源问题。
提到信仰,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宗教。在很多时候,人们就是把信仰与宗教划等号的,但实质上,宗教信仰只是信仰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在现代,信仰是分为四种基本模式的。之所以要提到宗教,是因为在人类历史上,宗教信仰几乎是信仰的主体,其影响也是深远和广泛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宗教信仰是人们原始信仰的一种总结和理论化。
信仰的起源,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从原始的图腾崇拜发展起来的。而作为信仰起源的情感基础方面,好奇心的受阻及恐惧情绪的支配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这其中也包含了其他情绪和情感的原因。原始人群,由于相关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风、雨、火山、雷电、地震等自然现象既不能解释又不能抗拒,因此会产生恐惧和好奇。这些情绪的交织,人类产生了敬畏的感觉,并把某些自然物或自然物的抽象概念作为这一切的理由,原始的图腾崇拜便产生了。比如中国民间的社火就是由民众自演的一种远古起便有的对火的崇拜。远古人认为火是万物之“灵”,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因此形成了尚火观念。在山西全省,民间有锣鼓、秧歌、车船、阁跷、灯火、模拟禽兽、武技等200多种庆祝方式。而在畲族社会广泛流传着盘瓠的神话传说,并把盘瓠作为图腾来崇拜。盘瓠是只犬,后化为人形并打败来犯之敌(见长篇叙事史诗《高皇歌》)。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图腾崇拜是有一定的唯物成分的,也就是说原始人群还是把世界的起源或者说世界的主宰认定为自然物或自然物的变形,虽然物质这一概念是不能以一种或几种具体事物来代替。但是,这同时也是宗教的起源,也就是宗教信仰的起源。
宗教信仰的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是令人惊叹的。可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如果说原始人由于对大自然不可抗拒的种种现象的迷茫而产生了宗教的话,那么为什么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很多现代人还是要走入宗教的怀抱呢?一般来说,宗教信仰的情感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恐惧  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使原始人群产生恐惧的情感。佛教中的十八层地狱,基督教的撒旦,古希腊的冥王哈迪斯其实都是这种恐惧的人为衍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宗教会宣扬善恶有天报,信上帝会进天堂等等,实际上就是在有意的利用人们的某些恐惧——即人为什么会死?死了又会到哪去的疑问。
2.好奇 人们在对自然力量恐惧的时候,有时也会产生疑问——地震、海啸、风暴、雷电等等是怎样产生的呢?类似的疑问直到科技很发达的时候还存在,牛顿不也把地球最初转动的力归于上帝吗。百思不得其解得人类最后将一切归之于神,所以在中国,地震叫“地龙翻身”,月蚀叫“天狗食月”。一切答案归于神,便走向了宗教。
3.空虚 人类总是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其实信仰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许多人心理的空虚促使他们寻找精神的支柱,宗教起到了满足他们空虚心理的要求的作用。
4.赎罪 基督教的神甫扮演了凡人与上帝的媒介,教徒可以去教堂忏悔;佛教则教诲人们“回头是岸”。宗教,让很多犯了过又不想向别人倾诉的人有了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或者说有了可以赎罪而缓和心中负罪感的场所。
5.爱心 所谓“善男信女”嘛。宗教的教义往往是劝人向善的。它所宣扬的理想天堂或净土符合了很多拥有爱心又想为社会尽责的人的需要。这些人往往对毫无功利性的宗教有很大的信任感,因此总是通过宗教来实施自己服务于社会的行为,善良的他们认为宗教是解救社会的最好途径。
6.理想 很多人对社会,对于生活方式有着很美好的追求。但是实际条件下,他的理想又很难成为现实。宗教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理想天堂,天堂的完美符合了这些人的追求。
宗教的影响力之强是令人惊叹的,1095年11月,教皇乌尔班二世只是一声号召,就形成了历时近200年共计八次的十字军东征;在东方,很多皇帝放弃天下而遁入空门,凡此种种,让我们从侧面了解信仰的巨大力量。
其实不只是宗教信仰,人类各种信仰的起源往往都是源于心理的需求。在心理学中,即:动机产生行为。
离开信仰,宗教将不复存在。但是,宗教不是信仰的全部,它只是信仰的特定形式的一种。有人说“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同时也是信仰的发展史,信仰进步的程度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信仰沿着三条不同的发展途径,共同形成了四种基本的信仰模式。而刚刚介绍的宗教信仰只是其中的一种。
信仰发展的三条途径包括:
1.从图腾信仰到宗教信仰。这一点在上文已经着重介绍了。在中国,宗教开始时是与皇权有很紧密关系的。“玄鸟生商”,以及周朝把国君称为“天子”都说明了这一点。但后来皇权与宗教有了分离,尽管皇家仍用“受命于天”来麻痹百姓。西方宗教在发展规模和深入人心方面都甚于中国。有一份资料表明(《世界宗教资料》1993 .1):据1990年统计,在世界约53亿人口中,信教者有42亿多,无神论者不足20%。世界上,基督教人口有17.58778亿,遍及252个国家;伊斯兰教人口有9.35亿,遍及172个国家;印度教人口有7.05亿,遍及88个国家;佛教人口有3.03亿,遍及86个国家。这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但宗教的影响力却不容置疑。有趣的是,现在很多人把领袖作为神来崇拜,我想满大街跑的出租车窗前挂的主席像就很说明问题。
2.血缘崇拜和信仰的伦理模式。在中国历史上,伦理的作用往往比宗教要大的多。宗教的伦理模式本质上是对于现实的人的信仰。这个被信仰者或者是长辈,或者是君王。哲学上称之为“历史唯心主义”,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认为不能简单的作这个结论。在中国,一种“忠君即爱国”的思想贯穿了封建社会的始终,这即是统治者的统治伎俩,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特色,而信仰往往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
3.从崇尚经验到信仰科学。经验,是人们对事物的肤浅的、缺乏理性思考的认识。但应看到,经验是科学的基础,科学是经验的升华。或者可以说,经验是幼稚的科学,科学是成熟的经验。由对经验的崇尚到对科学的信仰是信仰形成的第三条途径。
由此,人类经验的四种模式我们已经总结出来,即:宗教模式、伦理模式、经验模式、科学模式,而同一个人可能会兼有不同的信仰模式。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21:09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6-1 08: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作为庆祝新版开张的一篇文章吧,虽然属于心理学范围,但是个人感觉与本版还是有一定关系的。
全文共三部分,今天先贴出第一部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6-1 09: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然发在这了,不发这发哪呀,加精了。

QUOTE:
由此,人类经验的四种模式我们已经总结出来,即:宗教模式、伦理模式、经验模式、科学模式,而同一个人可能会兼有不同的信仰模式。

有的人是唯心者,但是他并不信神而是彻底的唯心者,他连神的这一存在都否定,认为心在既人在,心一死,万物俱灭。不知道这类人该划归哪一范畴?按道理似乎离经验模式更近些,由心的直接感知经验得出自己的信仰。但是也并不严格,因为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钟想法并不是完全没有理性的而是深思熟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真理的成分--假如真的没有上帝存在的话。

其实现代的信仰主要还是科学与宗教之争,争论的中心就是是否存在一个类似“上帝”之类的神秘力量来安排了这世界一切,伦理模式在古代皇权盛行时比较重要,到了近代虽然有对领袖的个人崇拜,不过总觉得它是宗教模式的一种低级表现,当然这个说法不严格,因为有的人虽然有领袖崇拜但是他还是一个唯物者,不过彻底的唯物者是不会对任何存在有崇拜的,除了物质本身。经验模式又应该是科学模式的的一种初级表现。

既然是从心理学去研究信仰问题,不知道思念没出来的那部分是否有潜意识心理在信仰上所起的作用?按佛洛伊得的心理学理论潜意识对人的心理走向有一个很重要甚至是主导的作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6-1 09: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部分 信仰的心理探析
   首先,要先介绍的是 “信仰价值结构的张力场理论”。英国的波兰尼,根据心理学实验提出了人的认识的张力问题。他认为,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三个“两极连续统一体”,即:觉察连续体(集中觉察和附带觉察),活动连续体(概念化活动和身体化活动)及这二者产生的知识连续体(言会知识和意会知识)。每个连续体都由两种因素构成,他们成对出现,既相互排斥又彼此转化。在有的研究中,有人指出,信仰价值结构是一种张力状态。它包括了:
1.信仰的外部张力场。外部张力场指信仰作为一个完整的因素和某些因素结成一对对张力对子,在人的整体精神世界中,信仰和怀疑构成一对张力对子。在人类社会的结构系统中,信仰隶属于文化,分别和经济、政治结成不同的张力对子。从总体上看,信仰对整个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必须通过它对文化的塑造作用方能实现。这也是我上文所说的“信仰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我们的宗教形式和深入性与他国不同,或者说世界上之所以有不同的宗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不同,借用社会心理学的话说就是“民族心理的差异”。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心理素质在民族的构成因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同一民族往往有着共同的精神结构和行为方式。文化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性的,不同的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进入民族成员的“认知结构”,形成某种特定的“认知图式”,促成了不同的社会特性,信仰形式也因此而不同。或者可以说,民族心理是不同信仰产生的重要原因。
2.信仰的内部张力场。信仰的内部张力场主要包括了“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对子”,“个人与社会的张力对子”,“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对子”等几部分。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是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而存在(除了极少数特例),个体社会化结果之一就是形成了自我意识。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自我意识是分为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受环境熏陶,在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理想自我是指个体经由理想或满足内心需要而在意识中建立起来的有关自己的理想化形象。正常情况下,理想自我可以在现实自我和社会环境中起调节作用,使自我健康发展;非正常情况下,三者间可能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个体会产生脱离现实的错误的理想自我心理倾向。以上这些,是心理学上的定义。
在信仰的内部张力场,现实和理想是最基本的内容。现实,是张力结构中的“原发点”,理想,是张力结构的“归宿点”,找不到最好的“原发点”和“归宿点”,将无法建立真正行之有效的信仰。同时,二者之间的中介点若偏于“现实”,会造成信仰的功利化;若偏于“理想”,会造成信仰的终极化,使人感到可以不要信仰。这是信仰价值结构的张力场理论的观点。
于是,以此为基础,有人提出,信仰的本质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精神货币。他们认为,信仰,产生于人为满足自己需要所进行的特殊的精神交换活动,信仰的本质是交换。人类存在两种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他们认为,原始信仰的产生与人类的生存需要直接相关。原始人试图通过对异己力量(自然力,神力)的崇拜,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直接的功利目的。对自然、祖先、图腾的种种崇拜,都是源于原始人的求食需要,而生殖崇拜则出于人类的人口繁衍,自身延续的需要。原始信仰首先是服务于原始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但他在一定程度上又作用于原始人的较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原始人的集体崇拜仪式,实质上是通过自己体力的付出,交换精神上的愉悦。他们的祭品是因为他们相信神是公平的,神会给他们更丰富的物品。在现代社会,人们精神需求的丰富与现实无法满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于是人们转向宗教,拿自己对异己力量的崇拜这种精神货币来购买心理的平衡、精神的安慰和对自己事业成功的保佑。任何一个主义或实物的信仰者无一例外将功利目的放在第一位。有用就信,无用就不信。宗教信仰者的功利性自不待言,共产主义者也不能例外。
以上就是信仰的精神货币学说的概述,其实信仰价值结构的张力场理论中也提到,在信仰的内部要保持现实与理想的均衡中介,这实质上也说出了不能忽视信仰的功利性。
但在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声音。在《信仰的意义》一文中,作者写道,信仰首先是爱,对上帝(信仰的化身)的爱是无条件的,不能期望从这种爱中获得给予。信仰是一种决心,一种责任,也更是一种承认。信仰就是宁采取信,不采取不信;宁采取信赖,不采取不信赖。这和精神货币学说的“有用就信,无用就不信”的观点就有所不同。前文已经阐述,信仰具有:宗教、伦理、经验、科学四种模式,这些固然表现出了精神的需要,但其理想化的方面也有所表现。社会心理学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了现实和理想,二者共同与社会环境发生作用,促进个体心理发展。这与信仰价值结构的张力场理论中信仰是在现实和理想中寻找中介点很是吻合,因此有人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个体自我意识发展中会寻找信仰作为精神的支柱。从这一方面说,信仰的功利性应该是不能否认的。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了本能性的冲动,由“唯乐原则”支配。自我与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则是理想化的自身。我认为信仰应该属于超我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超我的最终目标。应该说,信仰其实是人类的最高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最终的精神需求,但无论怎么说,信仰都是在满足人的需求。
在信仰的内部张力场中,还包括了个人与社会、非理性和理性的张力对子。其中,对于后一对张力对子的阐述是这样的“信仰本身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部分,但信仰并不拒绝理性。如果偏于张力结构的非理性一面,那么信仰就成为一种仅仅依靠本能直觉或盲目情感的非理性信仰;相反的话,就可能大大削弱甚至取消信仰应具有的形象感召性,而使其成为一种僵化的理论教条。”从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说,这是无庸置疑的,可是有的理论却表达了不同的声音。在《信仰的意义》一文中,作者发出了“信仰者是以流血的头撞击绝对理性的铁门的人”。认为自贬是跨入信仰的一条必由之路,处于理性的奴役之下就无法真正去接受信仰,要勇于去抗争理性真理的法则。可能我理解的不太对,但我感觉作者的意思是真正的信仰就是抛弃理性的束缚,用完全的绝对相信来对待自己的信仰,作者也说“信仰是沉重的,在信仰中你要把整个世界的苦难都背在自己的肩上。”应该是在表达要脱离理性,进入完全的无理性之中。这种完全的非理性论点和中世纪的信仰主义信仰观很是相像,德尔图良就说过“正因为是荒谬的,所以我才相信。”
关于这两个观点的不同,我认为,信仰是涵括了理性和非理性的部分的,二者都是不能否定的。信仰,是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的情况下,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意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概念表明了他的非理性部分。或许有人会以科学信仰为例来反驳说:科学真理都是人类经过无数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我信仰科学,这是否也有无理性成分呢?有。首先,举例来说“真理不能互相矛盾,更不能自相矛盾。”这一条是所有科学家所承认和依靠的,但要实证这一点,就要穷尽宇宙间的所有真理,这是办不到的,所以科学信仰也包括了非理性成分。但理性成分也是必要的,各种信仰的形成是实际都是经过了理性的总结和思考的,这也是某种信仰形成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种种带有非理性成分的信仰会被人们接受和追逐呢?我认为这就涉及到了有关群体心理的内容和个人动机方面的内容。
我们在阐述信仰的起源时说过,人类的种种心理需要使他们去接近或接受信仰,因为这将通过两种方式达成个人心理的需要。
1.动机和行为这两个概念是相互联系的,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人们接受信仰这种行为的出现也是在动机的驱动下完成的,而动机又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没有强烈的欲望或者需要,个体的动机也就无从产生。所以方式之一就是个体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满足动机,从而达到心理的需要。
2.个体通过群体来完成自己的需要。严格的说这也是在动机的驱动下的,但他满足动机的方式是通过群体。群体,是指那些成员间相互依赖、彼此间存在互动的集合体。群体成员往往可以在集体中达成各种需要,包括:交往、安全、自尊、自我表现、赎罪等等,这就是很多人选择信仰的理由。
个体自己来满足动机往往表现在科学、经验信仰之中;宗教则往往用群体的力量来满足成员的需求。
信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时一种特殊的心态。它有别于人类的理智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可以说,它只是作为一种价值心态而存在。但是,知、情、意与信仰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信仰与知。
信仰与知,也就是指主体的信仰机制和理智机制。主体运用自己的理智能力即判断、推理、归纳、抽象等逻辑能力,对认识客体进行选择、反映和同化,它的最终目的或效应,就是揭示客体的真面目也就是真理的产生。理智机制与信仰机制是相互作用的。从逻辑上看,信仰机制先于理智机制而发挥作用。
信仰与情。
信仰与情是指主体的信仰机制与情感机制。情感机制是主体感受主体自身需要与追求的一种体验机制,它以“具象”去感受和体验客体。它的最终目的或效应是主体的情感(包括情欲、情致、情操)得到的宣泄和体现亦即美的生成。信仰机制与情感机制很难分开,特别是在很多人分不清宗教与信仰的时候。简单来说,信仰机制通过情感机制所达到的是对客体的“信”,这种“信”以主体性追求为内容,却以绝对虔诚为形式由于他运行一开始就没有理智机制的指导,可能导致主体性的丧失。情感机制则相反,它高扬人的本质,摆脱主体的物欲追求,它虽然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排斥理性机制(所以有时与信仰机制很难分开),但运行的一开始是以一定知识为前提的,因此,它最终达到的是在客体中对主体自身本质和力量的欣赏和体验,是一种“令人解放”的情感体验。
信仰与意。
信仰与意是指主体的信仰机制与意志机制。所谓意志机制是主体为实现某种目的(包括要求、愿望、理想)而自觉的甚至是强行的调节自身行为去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机制与信仰机制的联系在于:它们对主体的精神状态的调节、控制和作用的形式都是一种强化的形式。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6-1 09: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飘飘回的快,我就贴的快一点   
奥地利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部分组成。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了本能性的冲动,由“唯乐原则”支配。自我与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来的,自我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则是理想化的自身。我认为信仰应该属于超我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超我的最终目标。应该说,信仰其实是人类的最高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最终的精神需求,但无论怎么说,信仰都是在满足人的需求。
关于弗洛伊德的内容的确有,但是遗憾的是因为选题过宽,所以很多东西只能一笔带过,不能深入探究。同样的问题整篇文章实际很多地方都是这样,我想这个论题如果写一个近十万字的研究转稿大概才可以写清楚,不过天性懒散的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个精力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岑君然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7503
注册 2004-5-9


发表于 2004-6-1 10: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唯心?什么叫唯物?

意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每个人心里。

“从婴儿用四肢爬开始,你就该相信支配他的是他的大脑。”——尼采

存在即合理,不要被一种观点束缚了自己的思想。

观念总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现在先进的唯物主义以后也可能成为落后的过时的甚至是愚昧的反动的。
科学就是一点点剥夺了你为数不多的想象,使自己渐渐成为比动物更动物比机器更机器的碳水化合物。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6-2 09:5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岑君然于2004-06-01, 10:02:25发表
什么叫唯心?什么叫唯物?

意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每个人心里。

“从婴儿用四肢爬开始,你就该相信支配他的是他的大脑。”——尼采

存在即合理,不要被一种观点束缚了自己的思想。

观念总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现在先进的唯物主义以后也可能成为落后的过时的甚至是愚昧的反动的。
科学就是一点点剥夺了你为数不多的想象,使自己渐渐成为比动物更动物比机器更机器的碳水化合物。

虫豸也是爬的,可是它并不具备足够值得赞颂的大脑。在婴儿的意识和成人的意识之间是否具有一个质的变化呢?经验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存在即合理看上去并没错,假如以此来推出一切就错了,同样掉入了“被一种观点束缚自己的思想”这样一个陷阱。现代科学有一种说法是宇宙并非永恒,假如宇宙都不会永恒,那么这一切所有的存在是否从根本上就是不合理的呢?我们是否也可以提出一个论断:存在即不合理?因为不合理,所以万事万事才会矛盾冲突直至灭亡?

万事有利有弊,科学自然不例外。主要还是看我们凭借自己的理性去认识是利大还是弊大了。科学固然有僵化我们想象的嫌疑,然而我们思想上哪一次深的根本性飞跃不是来源于科学?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再到爱恩斯坦的相对论,假如没有这些,我相信我们现在还停留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而不会有百花集放的现代哲学了。而且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的发展在改善我们头脑的同时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正是科学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余暇去做关于自己存在的思考而不是把时间全花费在生存问题之上,而且还创造了一个好的思考环境,当我们试图去思考宇宙的奥秘时,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只能光凭自己的想象,而我们不仅可以光凭自己的想象,还可以有至少现在是先进着的各种天文仪器,甚至是进入宇宙其它地方,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距离。这一点是谁也没法否认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6-4 11: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三部分 中国现代社会的信仰构建
信仰,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或一个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世界范围内,有信仰的人数也在不断增长,但在我国,有研究结果表明民众的信仰状况却是不容乐观。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信仰者只占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最多也就30%;无信仰者占58.33%,超过了被调查者的一半。
在李幼穗老师主持的关于精神信仰的研究中,将信仰按内容划分为五个维度:(1)物质信仰;(2)精神信仰;(3)伦理信仰;(4)国家信仰;(5)宗教信仰。其中,物质信仰包括了财富、权力、享乐、生命等方面的内容;精神信仰包括了求知、审美、自由、真理、人格尊严、自我实现等六方面内容;伦理信仰包括了待人、做事、个人生活、家庭、职业等五方面内容;国家信仰包括了国家利益、尽忠报国、民族昌盛、社会责任、社会福祉等五方面内容;宗教信仰包括了神灵、灵魂、宗教、命运等四方面内容。并以次为基础,编制问卷进行了社会调查。整个调查问卷除收集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外,信仰状况问卷部分共有52个项目组成,其半分信度为0.764,另有4个项目调查被试对社会安定重要性的认识及其对社会安定度的主观评价。采用5点制评分,“5”非常同意,“4”比较同意,“3”说不清,“2”比较不同意,“1”非常不同意。问卷在施测过程中采用匿名操作技术。
结果如表所示:
表 不同职业人群的信仰现状
职业        物质        精神        伦理        国家社会        宗教
农民        3.376        3.863        4.155        4.176        2.813
工人        3.211        4.141        4.121        4.332        2.606
知识分子        2.867        4.161        3.918        4.378        2.564
个体户        3.124        3.983        4.012        4.074        2.759
大学生        2.680        4.093        3.779        4.139        2.387
Mean        3.008        4.071        3.977        4.245        2.603
F        18.876**        10.608**        23.455**        7.760**        7.206**
**表示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当今中国社会的信仰现状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倾向。
从表格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以下现象: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农民、工人和个体户要强于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而在精神方面,农民和个体户的需要要低于另外三者,不过,大学生也未显示出很强的需要;伦理方面,工人和农民的重视程度高于其他三者,大学生的数值又是最低;关于国家和社会,所有人的得分都较高,相对来说,大学生的分数则显得低了些;对于宗教,得分均不高,大学生又处于最低分。这只是简单的从得分方面做的总结,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应该看到,我们正处于社会改革时期,这一时期道德、思想等方面都在经历着改变和转型,时代不可避免的要对一直以来存在的信仰赋予新的内容。而在调查中呈现出来的现象,究其原因,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 一直到现在,总体文化水平都处于社会的底层,其生活水准也如此。在这一群体的思想中“生存和生活的更好”一直是占主体地位的,所以对于所谓的精神追求还很难顾及到。但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这一群体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还是很深的,因此在伦理问题上看的很重。
2.工人 中国目前的工人群体,还几乎是改革前和刚刚改革时期进入工人队伍的。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思想较为传统,对于物质和伦理也就较为看重。但不同于农民的是,工人的生活水平处于中等,或者说是温饱不成为问题,加之居住于城市的较多,对于新的文化和思想多少会有所接触,因此会有较高的精神追求。而共产党是其先锋队,所以工人群体国家意识也相对较强。
3.个体户 商人意识使这一群体的物质需要较强,文化的总体不高又使他们很看重伦理。当然,文化的限制和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于精神的追求不是非常的看重。
4.知识分子 这一群体文化水平高,所以精神上有较高的追求,对于物质则有轻视的成分,“安贫乐道”一直是这一类人的座右铭。对于新的思想的接触使他们的伦理观有了较大变化。
可以看到,改革对于人信仰方面的影响应该集中在知识分子、工人、个体户和学生身上,对于农民的影响不是很大。当然,在农村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后,这种影响也会凸显出来。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除精神方面和国家信仰方面,大学生的其他项得分并不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结果的呢?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一直以来,学校的课程表上都有思想教育的课程。但是,由于对学科成绩的追求,这些课往往很难受到学校的重视。同时,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的现象无形中对学生的信仰观进行误导,这是很多学生产生不正确信仰或无信仰的原因。我们可以看看表格中的数据,即使在精神和国家信仰两项,大学生的得分并不算高。
其次,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国外先进的或不正确的思想一起涌进国门。大学生思想普遍比较活跃,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难免被一些不好的思想影响,对信仰产生不良的作用。很多人批评的“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大学生只重个人成功,国家意识淡漠”等等现象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当今大学生受了国外一些思想的引导。
第三,社会影响。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思想、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大学生也不会例外。一些不好的社会风气,也就会对思想活跃且不坚定的学生产生一些不好的作用。
最后要说的是,数据也反映了大学生信仰的迷茫性,就是说没有稳定的信仰观。这应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当然,这也是当今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信仰危机”的概念,应该说,从信仰合理性角度来看,信仰危机是信仰变动中的一个正常的有建设意义的环节,科学的积极的信仰只能在各种信仰的冲突中,在兴盛和危机中,在产生和熄灭中,不断成长壮大。从好的方面看,信仰危机在一定条件下标志着国民意识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品质的改善。但是我想没人会想让这一阶段一直保持下去,那么,如何合理的在这个社会转型期进行信仰构建,应该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套用一句老话“我们不去占领这个阵地,敌人就会占领这个阵地。”
参考文献:
“论信仰价值的结构”    荆学民 李旭炎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5期
“在知情意的交叉点上——信仰论纲”  荆学民 山西师大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      第2期
“试论信仰的合理性”    武爱玲            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5期
“论信仰的结构、本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 赵志毅 蔡卫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1月第1期
“论信仰是人生的最高需要” 陈建国   江西社会科学 1994年第7期
“信仰的意义”       慧松骐      青海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
“信念教育是德育的核心” 曹承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宗教信仰的情感基础”   王金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9月 第5期
“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 荆学民 李旭炎  南开学报  1999年第2期
《社会心理学》(修订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
“十字军东征”“奥林匹亚赛会”“土与地的精髓——社火”“畲族的盘瓠图腾崇拜”“佛祖与佛教”(历史资料)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6-5 17: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有信仰者只占28.1%,如果包括可能有信仰者,最多也就30%;无信仰者占58.33%,超过了被调查者的一半。

中国当前的社会群体大部分自小接受的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马克思抽掉了在西方一向在信仰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宗教信仰将自己的理论建立在彻底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而又没有注入一种新的足以让人信服的信仰力量去填充因宗教信仰的缺失后而带来的真空地带,理性至上的思想体系多少又会将人导入物质信仰的境地,这一切和中国当前信仰状况是否有什么根本联系呢?信仰的缺失或者物质信仰的甚嚣尘上必然使人的行为缺少一种有力的道德约束从而带来道德和精神上的混乱,而道德约束力的大幅度削弱又必然要求法律行政上的人为强制约束,这多少在苛律严典和强权专制的滋长上埋下了隐患。伏尔泰当年曾说:没有一个上帝,我们也要创造一个上帝。我觉得这句话就算到了如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当年法国大革命崇信狄德罗的无神论,结果信仰的忽然断裂使得市民陷入一种信仰缺失的危机之中,社会道德和秩序前所未有的混乱,最终导致雅格宾血腥专政政策的出台。

中国当前底层社会的主要阶级成分是农民和工人,他们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伦理信仰里的一员,子女后代几乎成为他们活着主要希望和寄托,其中也交织一些宗教信仰。至于其它的诸如精神信仰国家社会信仰等等,我以为除非亲自深入到民间底层去接触,否则单凭一个社会调查是很难得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扶苏

秦王

Rank: 25Rank: 25Rank: 25Rank: 25
组别 诸侯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206
帖子 3197
编号 5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4-6-6 00: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错不错,很有深度的一帖。思念思想无愧乎其名。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我崇尚的是淡泊宁静.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6-9 08: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最后的第三部分因为要考虑出版的问题,所以有些东西必然适可而止(毕竟讨论的是中国的现状),因此不好意思,这一部分也就是写的很肤浅的一部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early帅猪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功绩 0
帖子 0
编号 8468
注册 2004-6-18


发表于 2004-6-19 21: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什么叫唯心?什么叫唯物?

意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每个人心里。

“从婴儿用四肢爬开始,你就该相信支配他的是他的大脑。”——尼采

存在即合理,不要被一种观点束缚了自己的思想。

观念总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现在先进的唯物主义以后也可能成为落后的过时的甚至是愚昧的反动的。
科学就是一点点剥夺了你为数不多的想象,使自己渐渐成为比动物更动物比机器更机器的碳水化合物。

科学是唯物世界客观存在的规律,想象力则是用来推测事物继而为证明事物作铺垫的,剥夺人们的想象力的不是科学,而是现在国人教授科学的方法~~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nearly帅猪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功绩 0
帖子 0
编号 8468
注册 2004-6-18


发表于 2004-6-19 21: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一般来说,宗教信仰的情感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恐惧 对于自然力量的敬畏,使原始人群产生恐惧的情感。佛教中的十八层地狱,基督教的撒旦,古希腊的冥王哈迪斯其实都是这种恐惧的人为衍生。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宗教会宣扬善恶有天报,信上帝会进天堂等等,实际上就是在有意的利用人们的某些恐惧——即人为什么会死?死了又会到哪去的疑问。
2.好奇 人们在对自然力量恐惧的时候,有时也会产生疑问——地震、海啸、风暴、雷电等等是怎样产生的呢?类似的疑问直到科技很发达的时候还存在,牛顿不也把地球最初转动的力归于上帝吗。百思不得其解得人类最后将一切归之于神,所以在中国,地震叫“地龙翻身”,月蚀叫“天狗食月”。一切答案归于神,便走向了宗教。
3.空虚 人类总是需要一些精神上的寄托,其实信仰是大多数人所需要的。许多人心理的空虚促使他们寻找精神的支柱,宗教起到了满足他们空虚心理的要求的作用。
4.赎罪 基督教的神甫扮演了凡人与上帝的媒介,教徒可以去教堂忏悔;佛教则教诲人们“回头是岸”。宗教,让很多犯了过又不想向别人倾诉的人有了缓解心理压力的场所,或者说有了可以赎罪而缓和心中负罪感的场所。
5.爱心 所谓“善男信女”嘛。宗教的教义往往是劝人向善的。它所宣扬的理想天堂或净土符合了很多拥有爱心又想为社会尽责的人的需要。这些人往往对毫无功利性的宗教有很大的信任感,因此总是通过宗教来实施自己服务于社会的行为,善良的他们认为宗教是解救社会的最好途径。
6.理想 很多人对社会,对于生活方式有着很美好的追求。但是实际条件下,他的理想又很难成为现实。宗教构建了一个虚幻的理想天堂,天堂的完美符合了这些人的追求。

还有就是对未来的不可掌控所造成的畏惧与烦恼,导致了人们对神的信仰,把自己没有能力做的或不想做的事情寄托在虚无的神的身上,借此在精神上寻求解脱,也可以说是惰性的一种~~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wndblack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54
编号 1191
注册 2003-10-1


发表于 2004-6-19 22: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的研究是假的吧,不信你到街上找1000个人问问,看跟你说的那个接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泉山居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156
帖子 116
编号 8495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4-6-20 18: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國80年代思想解放的一個重要成果是摒棄了蘇聯日丹諾伕關於“哲學史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軍對陣”的定義。其實西方哲學充滿了二元對立的矛盾論範疇(東方有相反),用任何一對或幾對範疇作爲貫穿始終的綫索,都失之偏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ngye999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4
编号 8487
注册 2004-6-19


发表于 2004-7-1 17: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信仰有历史局限性,文明起源时宗教迷信占领着精神领域,当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就必将无立足之地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神射手太史子义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2
编号 14665
注册 2004-8-4


发表于 2004-8-8 11: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岑君然于2004-06-01, 10:02:25发表
什么叫唯心?什么叫唯物?

意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每个人心里。

“从婴儿用四肢爬开始,你就该相信支配他的是他的大脑。”——尼采

存在即合理,不要被一种观点束缚了自己的思想。

观念总是在不断更新不断变化的,现在先进的唯物主义以后也可能成为落后的过时的甚至是愚昧的反动的。
科学就是一点点剥夺了你为数不多的想象,使自己渐渐成为比动物更动物比机器更机器的碳水化合物。

同意。
费耶阿本德认为这个时代应抛弃科学沙文主义,在下认为是很有建设性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思念思想

颖川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7
功绩 417
帖子 2221
编号 2978
注册 2003-12-6
来自 天津闲人


发表于 2004-8-27 13: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wndblack于2004-06-19, 22:08:58发表
你的研究是假的吧,不信你到街上找1000个人问问,看跟你说的那个接近?

所谓研究不是去街上找几百个人来问,而是要准备一份比较严谨的调派问卷,然后把人群进行分类然后做问卷,再对结果进行分析。
信仰研究是我们大学接的一个国家级课题,是经过了问卷、分析等调查的,我则是协助教授做研究的。你可以随意批驳我论文中的结论是否合理,但是怀疑真假我就只能说你比较无聊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车正风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7
编号 16421
注册 2004-8-26


发表于 2004-8-28 10: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下认为。第一部分感情基础。主要为求知。下分为恐惧及好奇。恐惧分空虚。爱心。赎罪。好奇为理想。

举个宗教的比方。亚当的原罪来自智慧果。或者说。人类与其他造物的不同是人类是试图去理解规律的。试图理解某物。是站在判断的立场上。进一步讲。是人类自有认知规律的意识起。便站在自然的对面。不在自然的当中。对这对立自然立场的意识,产生恐惧孤独。进而将‘超’自然的与自身联系。来达到平衡。

所以在下认为求知好奇为需求为第一要旨。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9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9-11-15 15: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信仰是人类心理永不停止的追求,而且这种追求只能会意,无法达到终点才对。
就像僧人修苦行一样,专修苦海无边的那种境界,一生苦修成正果。
现代已经很少有人专著与自己的信仰了,因为人追求幸福是正常的心理本能,而确很少有人追求信仰下的幸福。
换句话说只要幸福管它信什么呢,这应该是信仰问题的新课题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dimeterio
(李秀辰)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45
帖子 3985
编号 266634
注册 2008-2-7


发表于 2009-11-15 17: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楼主还是走了“结论先行”的老路,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无新意。

且看这一段:其次,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国外先进的或不正确的思想一起涌进国门。大学生思想普遍比较活跃,又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难免被一些不好的思想影响,对信仰产生不良的作用。很多人批评的“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大学生只重个人成功,国家意识淡漠”等等现象其实很大程度就是当今大学生受了国外一些思想的引导。

请问楼主是否做了足够的调查研究,得出“外国人普遍很拜金”,“外国人普遍只重个人成功,国家意识淡漠”的结论呢?如果不是,为什么会得出“大学生思想普遍比较活跃……难免被一些不好的思想影响……很大程度就是当今大学生受了国外一些思想的引导”这样的结论呢?

其实当今大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水准,反对某些人打着“国家”的旗号强迫民众“无私奉献”,是思想进步的表现之一,如果楼主无视这一点,强行说成“大学生越来越拜金”、“大学生只重个人成功,国家意识淡漠”,并且强行归咎于“受了国外一些思想的引导”,那就只能说楼主是为了得出事前既定的结论,而进行胡乱的推理,作为“研究”则价值大打折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后炮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352968
注册 2009-12-31


发表于 2009-12-31 22: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信仰不一定就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拜金主义严重,有的人崇尚努力工作,也有的人喜欢修生养息,各有区别,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方面的信仰反倒会增多,因为科学进步带来了太多的物质财富,是人类的精神有了过多的空虚。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云中郡守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396072
注册 2010-9-14
来自 呼和浩特


发表于 2010-9-14 21: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于宗教

我周围有几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就信教了。有一个在大学研究中东问题的皈依了真主安拉。还有一个中学同学在苦苦寻求人生出路途中信仰了基督教。信耶稣的那个同学还经常和我聊天,让我信基督教。我婉言谢绝了那位同学的好意。我工作的单位和领导同事很多都信仰佛教,(公司专门有喇嘛,为其楼层开辟一屋进行宗教活动,公司的活动晚会结束时还会请喇嘛念经祈福,员工的工作牌的带子上面都印有藏语,还说“开过光”)并不是我是党员就不信,而是觉得自己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宗教,是不会断然信教的。同时我一向认为“以菩萨心肠而行霹雳手段”这句话也是十足的扯淡。中国这个社会有着现成的名利财富,只等他们去掠取,他们绝不会想到创造性地成就新的文明资源。像很多企业老板赚取灰色收益。懂得因果,企图超越因果,跟宗教界的大师等人来往,但最终仍被因果所囿,即是他们无知于生命的结果。这样的人在我们今天也仍随处可见(我们公司以前的大老板我觉得就是),他们平时满口仁义道德,在家人、朋友、上级面前恭敬可掬,甚至身边总会有一两位和尚、活佛、牧师以证其参禅,但他们用世处世的一面极为市侩狰狞,他们待人残忍而无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os2290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431
帖子 27575
编号 79054
注册 2006-8-13
家族 大忽悠公会


发表于 2010-9-14 21: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信教求的是心安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1 07: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562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