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古史杂识
性别:未知-离线 菜九段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3
功绩 308
帖子 255
编号 8750
注册 2004-7-1


发表于 2005-1-6 11: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史杂识

写在前面

菜九推出这个小册子是因为有话要说。而这些话大半是这些年来拉拉杂杂说过的,只是想以这个形式合在一起大说一通。

菜九乃菜九段之省称,而菜九段作为网名,则是超级菜鸟之意。本意是说上网的水平极差,但也不妨推广到其他各个方面。然而水平极差不等于没有说话的权力。人总是要说话的,说多了总是会出错的。我是菜鸟我怕谁,说错了也不会引起太多的讥讽。而一旦说对说中,则颇能受到好评。这个小册子中曾经刊发过的部分,或者表示超级菜鸟有时也会说出一些被人认为有点道理的话。

人这种动物总是会有历史癖的。这一点已为网络上各历史论坛都人气鼎沸、高论低论层出不穷的景象所充分印证。记不得是接受了什么高人的提示,自菜九也信奉了将人类的苦闷归结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后,才渐渐对这个人性特点有自己的看法。这个所谓的历史癖,其实也与解决人自身的苦闷有关。原来,因为到哪里去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说出来的皆当不得真;所以不由自主且较为执着地关心起相对明确的从哪里来的问题。于是,想搞人性研究的菜九跑到历史的故纸堆里挖山不止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来有趣,菜九本因学医不爽,便有心在人性方面作点探索;本来只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性而熟悉历史,不意发现了若干问题;本来只想挑几个问题攒论文评职称,结果职称没评上,问题倒积了一大堆;本来想置这些问题于不顾,结果良心不安,便想尽己所能把这些问题统统揪出来,却不曾想越揪越多,也就越陷越深,一直纠缠到现在,还不知到哪算是头。一个毫无学术渊源的门外汉想解决一些学术问题肯定是自讨苦吃,其间的磕磕绊绊以及重复了别人的劳动难以计数。但也有一个好处,即在这个过程中毫无顾忌,自得其乐,搞错了也不会丢谁的脸,伤害到什么人。好在有历史癖的人性支撑,以及我们安徽老乡胡适前辈“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九分材料不说十分话”的指点,这些年下来,自认为也小心求证出若干问题,同时也知道存在一些无法求证、只得存疑的问题。其实菜九求证问题的办法很笨,但很管用,即将所有与问题相关的材料抄在一块,问题往往一下子就凸现出来了。有时候,最笨的办法常常就是最见效的办法。每当这个办法不断奏效时,就不禁想起程千帆先生在评价《中华大典》工作性质时说的话:只要将材料以新的形式排列,就能产生新的价值(大意)。程老先生可能没想到的是,像菜九这样把一个问题的全部材料集中并列,就无意中用上了胡适之先生的“以经解经”法,从而使得原本雷打不动的事实,也成了问题,并有可能给出了全新的解释。菜九的好运就在于,先是误打误撞用上了胡老先生的这个办法,然后才知道胡老先生的这个说法。这或许应了那句老话,瞎眼的家雀天照应。但运气归运气,暗中摸索的麻烦还是省不掉的。于是常常有今是昨非之憾,接下来是补不尽的漏洞,纠不完的错。

尽管如此,这个暗中摸索的过程还是回报了无数欣慰和快乐。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年来大胆假设每每蒙对了,更因为自己上佳的运气。在菜九看来,如果想捣鼓出点玩艺儿,运气比才气更重要。须知,从古到今,比菜九根基好、才气大、用力勤的人多到不可胜数,但皆因没用上胡老先生的以经解经法,或归于默默无闻。所以菜九向读者诸君大力推介这个方法,如果你有历史癖,又对现有解释不满,还想搞出点名堂,只要把能找得到的材料全部排开,你总会有所收获,而且可能不小。这也是菜九出这本书的用心之一。同时菜九也期望这个小册子能给腐败猖獗的学术界注入一点生气,给如菜九般有志向学的门外汉一个振奋,给菜九膜拜久远的太史公一个交代,也算给菜九的安徽老乡胡适之先生投个门生帖子。读者诸君至此定会大笑不已——区区一小册居然能被赋予如此多的负载,然而菜九自有痴人说梦的权利。

痴人说梦,出错出丑是免不了的。因此,在菜九以为自己蒙对了一些玩艺儿的时候,心里其实也没有太多的底气。早年菜九写歪诗的时候曾有《考古》一篇,有句云:“古应当考/我们岂能没有自己的出处/古不可考/我们尚未达到足够的高度”十多年下来,菜九肯定还是没有达到足够的高度,但也被考据癖驱使着捣鼓出这些篇什。人生的尴尬或许在于,即使没有把握,也不能不作为。真要因为高度不够而出乖露丑,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所以,读者诸君如发现菜九的小册子中有什么说错的地方,一定要给指点出来。拜托了。电子邮件c9d002@163.com   c9d001@yahoo.com.cn







目录
西周楚国初封及迁移原因解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810
**僖十七年鲁师灭项解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814
苏秦相六国辨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9863
**乐毅破齐期间齐地存在状况考辨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39865
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818
《史记》秦史献疑拾误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0367
秦二世少子身份考辨
**秦二世朝史实窥谜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460
试论三户亡秦的历史应验

秦代楚地吏治松懈刍议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846
**秦二世现象论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847
**陈胜故里阳城考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0696
**有关吕太后的传说与神话考释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821
刘邦西进灭秦的战争线路及历史功绩辨析

刘邦赵高联络始末考论

千古谁识《鸿门宴》
附**秦楚之际称臣考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2267
项羽分封新论
**《汉书》辨误二则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1062
**楚怀王心的历史地位述略
附 寻找楚怀王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pic=41051
**汉灭齐战役考释
项羽败亡原因新探
**解读项羽
霸王别姬解
试以历史的角度评价刘邦的个人品质与汉初文化
**汉高祖三题
略论汉定天下过程中的吕氏武装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考释
《汉书·异姓诸侯王表》考释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考释   
*我来剥周昌的画皮
**古风探求 
汉孝惠皇后身份辨
**贾谊问题考释
不可鄙薄司马迁
  附  皇帝的家谱
**沉甸甸的武则天现象
*金庸先生的猫腻   
项桥失忆
不许有权人操历史(代跋)
注 *为首次正式出版  **为首次公开发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5-1-30 10:0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整理了一下,将各部分单列成文,以方便讨论,同时将在栖梧雅轩建立个人文集,希望菜兄能够补全,以飨同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菜九段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3
功绩 308
帖子 255
编号 8750
注册 2004-7-1


发表于 2005-2-4 14: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风探求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老话。几十年来,对于什么时古风,始终没有一点概念。近读《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对于古风一道,似找到了一点模糊的感觉。
季布是项羽手下的一员猛将,在楚汉战争中有几次差点将刘邦活捉。刘邦当了皇帝,即下令通辑季布,有举报者,赏千金;藏匿不报,罪斩三族。季布起先藏在濮阳周氏家。周氏觉得自己家不安全,就告诉季布,应换个地方躲一躲,如果季布不领情,周氏愿意以死明志(表明出此策不是怕死的缘故)。季布知道,在周氏这里也只是条生路而不是出路,也就答应转移到曲阜朱家处。朱家去找刘邦朝中的高官夏侯婴,告诉对方,像朝廷这样急于抓季布,逼急了,季布北走胡,南走越,会给大汉王朝带来麻烦。奇的是,作为朝廷高官,夏侯婴也太不讲政治了,他明知季布就在朱家处,没有给朱家定威胁、窝藏之罪,竟认可朱家所言之理,不仅没有逼朱家交出人来,而且将朱家的意思通报刘邦了。而刘邦居然也就从善如流,不仅不再追究计较季布的战争罪行与战犯身份,反而赏季布一个官做。
那么季布是不是值得周氏和朱家冒生命危险去救呢。看来值。刘邦死后,吕太后掌权。匈奴单于写信给吕太后,说什么,我死了老婆,你死了老公,老寡妇正好可嫁给老光棍。吕太后大怒,召开殿前会议,准备讨伐匈奴,绝大多数人都与吕太后保持一致,大将樊哙更是扬言,只要有十万人马,就可以横扫匈奴。只有季布一个人持异议,他说,“樊哙说这话,就该杀头。想当初高皇帝(也就是刘邦)带了四十万人马攻打匈奴,樊哙也参与其事,结果被围在平城七天七夜,死伤无算。现在说什么只要十万人,简直是胡说八道。国家刚刚经过战乱,不应再起战端。”季布的这些话,吕太后显然不愿意听,但因说的都是事实,吕太后不仅接受,而且打消了与匈奴开战的念头。季布此举至少拯救了胡汉几十万人的性命。
那么,所谓古风,实际上就是为了公义,可以将私利抛在一边且不论付出多大代价的一种风气。季布是国家需要的人材,周氏、朱家认定这一点,甘愿冒满门抄斩的危险为其奔走;夏侯婴认可了这一点,甘愿冒断送前程丢乌纱帽的危险为其开说;刘邦接受了这一点,甘愿把自己的圣旨送进垃圾堆,让一个见证自己当年屁滚尿流狼狈相的人进入朝廷。国家不能轻启战端,季布认定这一点,不顾自己出身不干净、会被人新账旧账一块算的危险,出头与最高当局与所有朝廷同僚唱反调;吕太后认可这一点,宁愿自己被单于平白羞辱一顿。在这一连串的事件中,有一点很重要,即坚持正义的一方往往能有好的收场。这就是令今人羡慕不已的了。
刘邦与吕太后在今人的心目中形象很糟糕,而查一查他们的底案,竟没有做任何祸国殃民的事。此二人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者,而且都具有强烈的报复心,能有如此记录确实不易。说白了,他们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面子一钱不值。为什么汉王朝能延续四百年,并且绝大多数中国人至今被冠之为汉人,原因或者就在于刘邦很具有古风,后世的治国者难以望其项背。遗憾的是,汉人的这种古风,并没有溉泽日后的汉人。而这半个世纪中国的所有灾难,中国目前泛滥的腐败,又无不与古风的失缺有关。其中的关窍,读者诸君自能体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5-2-4 16:3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邦与吕太后是皇帝和皇后,皇帝者,天子也,天下都是他的,国家的面子就等于自己的面子。皇帝除非是去世,别的方式下台必定是很悲惨的,而现代的统治者不同,有下野的可能,这样也就有了为自己谋私利的理由。

明神宗贪钱不可思议,布什为自己家族牟利却显得很正常。

我认为古风现在也还在,至于腐败什么的,古代并不就是比现在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5-2-4 18:1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是有一种春秋精神,盖括起来说好像是说春秋时的中国人,豪爽、侠义、信用、潇洒、正直、忠诚和知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oyani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45
编号 28451
注册 2004-12-21


发表于 2005-2-6 21: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菜九段于2005-02-04, 14:37:22发表
说白了,他们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的颜面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的面子一钱不值。为什么汉王朝能延续四百年,并且绝大多数中国人至今被冠之为汉人,原因或者就在于刘邦很具有古风,后世的治国者难以望其项背。

对这两位来说,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他们如此这般事实上仍然是为了自己。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捕风捉影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299
帖子 2997
编号 173
注册 2003-8-27
来自 长沙,深圳.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2-6 22:3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风,不外乎忠孝仁义理智悌礼.其实古人很多东西也是值得我们现今继承和发展的,至少,如果现在人能做到上面这八点,甚至只要表面上做到,那么社会风气都会大不一样.

唉,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虎
(老虎屯贸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3
帖子 2329
编号 24989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2-7 07: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邦当了皇帝,即下令通辑季布,有举报者,赏千金;藏匿不报,罪斩三族。
-----------------------------------------------------------------------------------

如果都去讲古风了,以法治国不就成了空谈? 比如,有位勇士杀了一个恶霸,是否应该不追究责任而放了他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虎
(老虎屯贸易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平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3
帖子 2329
编号 24989
注册 2004-11-19


发表于 2005-2-7 17:0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菜九段于2005-02-07, 11:16:01发表
说话的权力要坚决维护,包括说屁话。

惭愧惭愧,我的历史知识贫乏,平常也就是看看诸位高人的文章学习学习,鲜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这个话题,只是有个想法想找几位高人给我指点一下,没想到惹着您了,真是万分后悔。

    最近也常常看阁下的文章,对阁下的文采十分佩服,印象中阁下是位学富五车,知书达理的君子,可没想到阁下冷不丁的就冒出了这句话,真是让我大汗呐,我几乎不敢相信这是阁下的ID发出的句子,阁下的光辉形象就像个泡泡,啪的一下就没了,不过也使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读再多的书,拥有再多的知识也不见得能使人可以更明白事理一些,人的本性是迟早要露出来底。

    另外忠告阁下一声,像这样明显有污言秽语的句子最好不说,实在忍不住了也要少说为妙,免得被人投诉, 封阁下的ID事小,侮辱了轩辕授给阁下的爵位事大!

    阁下觉得我的话在理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陆逊少年时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48
帖子 346
编号 2383
注册 2003-11-21


发表于 2005-2-19 02: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业余研究历史的好处,就是发挥个性,不受陈腐成见的先入为主影响,这是最为宝贵的!

另外必须指出,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有一种不良倾向,那就是根据自己的胃口肆意否定史料,歪曲史书,对那些和自己观点不合的史料采取“不宣传、不联系、不思考”的三不政策,客观上,造成不同意见的人研究的成本大大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个性,在千古传承的“按需否定”的轻浮风气中,走胡适先生提倡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路子,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engxv
(风西尧)

文渊伯彰德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46
帖子 4265
编号 23128
注册 2004-11-8


说的很对,不过胡适的办法也要正确使用,不可太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菜九段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3
功绩 308
帖子 255
编号 8750
注册 2004-7-1


发表于 2005-2-21 11: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当今中国,用滥一点才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菜九段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3
功绩 308
帖子 255
编号 8750
注册 2004-7-1


发表于 2005-3-16 12: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项桥失忆
   
二十多年前,我插队落户到安徽省当涂县大官(公)圩大青山脚下的青山街附近。距青山街不到二里处,有一个依山傍水叫做项(音hàng)桥的小村落。我满以为此村一定因项姓人氏聚居而得名,谁知那里居然一个姓项的人也没有。从此,项桥之名常使我心下耿耿。
日后,一个当地青年告诉我一个关于项桥名称来历的美丽传说。其大意如下。秦始皇修长城时,征用了无数民工,其中很多人因劳累过度而死。此情此景令海上一个叫做孟姜女的仙女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孟姜女扮作村姑来到长城脚下,她将一根长红头绳截作无数段,给每个民工的扁担上栓上一截。从此,民工们举重若轻、健步若飞,再也没有发生累死人的事。秦始皇对频繁发生的累死人现象的突然消失,大惑不解。为了弄清原委,他亲自来到长城脚下,没费周折,他便了解到孟姜女的存在。秦始皇下令,所有民工必须将孟姜女分发的红头绳交上来,违者处死。只几天工夫,收缴上来的红头绳就有几大箩。秦始皇将这些短绳纺织成一条粗长鞭,他就拿着这条特制的鞭子,率领船队出海去找寻孟姜女。孟姜女远远望见秦始皇的船队,便施展法力,在海面上掀起狂风巨浪。霎时间,秦始皇的船队陷入了波峰浪谷之中,危险之至。当下,秦始皇拿出那条特制长鞭迎风劈抽,顿时风平浪静。船队很快就来到孟姜女居住的三神山,秦始皇强迫孟姜女与他做了夫妻。
孟姜女痛恨秦始皇,但由于被破了身子而法力消失。在委屈周旋的同时,她无时无刻不在谋划逃跑。三神山与大陆悬隔,而逃跑是需要法力的。孟姜女知道,因破身而消失的法力,必须通过怀孕生子才能恢复。于是,她开始全力侍奉秦始皇,终于有了身孕,届期产下一男婴,同时恢复了法力。一俟法力上身,孟姜女便只身挣脱秦始皇的罗网,向大陆飞逸。秦始皇见孟姜女逃跑,龙颜震怒,他亲率船队追赶孟姜女,并用那根长鞭驱打三神山,使其向大陆漂移。只几天工夫,船队与三神山便在大陆泊岸。但最终秦始皇也没能追上孟姜女。他一怒之下,将那个男婴抛在三神山脚下,然后与随行人员返回咸阳。男婴因饥饿而号哭,啼声响亮,这时便有一只斑斓猛虎从山中走出,来为其哺乳。这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楚霸王项羽。因为是龙生虎养,所以威猛异常,日后他起兵灭了秦王朝。今天的大青山就是当年的三神山,山底有通海口,山里驻扎着解放军的一支舟桥部队,据说就是为了把守海门的。而老虎哺乳项羽之一地,就是今天的项桥。
我由于读过《项羽本纪》及《东周列国》,自然对此说法嗤之以鼻,当即指出这纯属无稽之谈:秦始皇与项羽毫无关系,而项羽也与本地不会有丝毫联系。一下子,把那个青年弄得老大没趣。
多年以后,不知是不是这个传说在潜意识里起作用,我竟然鬼使神差地进入了秦汉交替的历史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渐渐地我对当年那种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感到惶惑起来。秦始皇固然不会与神仙孟姜女有什么瓜葛,也绝对生不出项羽这么大的儿子,但秦始皇与项羽却绝对有可能与大青山及项桥发生联系。
《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二十八年,由彭城(今江苏徐州)过衡山。衡山,据《史记辞典》解作皖西天柱山。而当涂北部有横望山,古亦称衡山,为春秋吴楚兵争之要地。当涂大官圩素有民谚道:“衡山高,打不住青山腰。”这种极具争胜色彩的谚语,隐约扣住了秦始皇与青山、横山的渊源。秦始皇三十七年,渡海渚,过丹阳后下海。此丹阳即当涂东北之小丹阳,海渚,据《史记辞典》解作采石矶,昔为当涂八大镇之一,今属马鞍山市郊。《史记》没有明确提到项羽与当涂的关系,但项羽渡江击秦前率兵“徇下邑”,即平定江南一带,当涂在其征伐范围之内当无疑义。待到项羽率八千子弟渡江西进,当涂地面肯定为其极稳固的根据地之一部。项羽临终地乌江,也在古代当涂的江对岸,其无颜面对的江东父老,应包括当涂人民。有趣的是,项羽之项,古书上的注音正是"胡讲反",亦即读若项桥之项。此读音,尤其在作为姓氏时,淮河以南不少地区正是保留了这种发声的。莫非当年项羽不仅到过当涂,而且还确实践踏过项桥的土地。甚至其乌江自刎,也是因为不敢面对故土。究竟如何,已难得解答。我在项桥一带生活数年,除了那个传说,竟没再探得任何其它有关传闻。
遥想项桥及其相关的神话传说,蓦然醒悟,项桥左近一系列地名仿佛如那美丽神话生出的根须,使得这个谜一般的故事不再虚无缥缈,倒似扎了根一般牢固地附着在这块神秘的土地上。项桥以东一里处有一个山脚,称作老虎爪子,据说就是当年为项羽哺乳的那只猛虎的前爪所化。再往东十里,有一名为护驾墩的集镇,不知所护为谁,或许就是秦始皇。青山街往南五里,有一名为伏龙的地方,再往南,还有称着回龙和起龙的地方,大概多少与项桥传说有着一些关联。
大青山突兀于大官圩西偏,西南北三面为县河姑溪河,东面则是由山洪形成的水道环绕。从地质生成上看,其由来也颇为怪异。即便在文明程度已大为提高的今天,大青山也属于闭塞之地。而从历史上看,大青山却很得地灵之气。南朝大诗人谢脁就隐居于此,诗仙李白的埋骨处与项桥只隔一道山梁。李白选择此地安息,究竟是仰慕谢脁的人品诗品还是为了贴近神话中的三神山,也许兼而有之。无论如何,大诗人选中此地隐居谢世,总是能给人予无尽遐想。而解放军舟桥部队的驻扎,更加重了大青山的神秘色彩。
有着悠久历史的项桥,始终是静谧安详的。尤其到了雨天,她更是朦胧得与山脚浑然一体,仿佛如同那个传说一样虚无缥缈化了。以我有限的脑力,无论如何我也看不出远离尘嚣的项桥与两千年前那个旷古未有的社会动荡、惨烈杀伐之间有什么联系。但在淳朴乡民中代代相传的神话又是那样有根有据地将一个闭塞山坳与那段千古激越的历史紧紧地扣在了一起。两千年也实在太长,我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时间的长河曾汰去多少项桥的历史记忆,而项桥以守护根柢般地拥抱着那个美丽传说的执着之情,越来越让我受到感动。我怀疑在思兹念兹的同时,我思维的一部或将随着那些消失了的项桥记忆,潜入进大青山深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菜九段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3
功绩 308
帖子 255
编号 8750
注册 2004-7-1


发表于 2005-3-24 11: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许有权人操历史(代后记)
         
    曾有一个伟人说过: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另外还有人愤愤地说,历史是一个婊子,谁有权谁就可以干她一下。后一句话似乎是前一句话的注脚,仔细想来,不禁毛骨耸然。因为我们的历史之丰富为全球之冠,在上述规律的参与下,其中的假货也不知是个什么规模。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死于改革开放前,他一定会抱着“刘少奇是叛徒内奸工贼”的概念下世。
    我们面对的是充满假货的丰富史料,而这些史料的产生原因,也不能一概说都是胜利者写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拥有写作权力的人干的。严格地说,凡是有一定的知识力,又好搞点撰述的人,都有可能加入到这一制假行列。
    如果历史仅仅是胜利者写的,那么,造假的理由总是有限的。毕竟政治目的不会层出不穷。而滥用知识权力情况就难说的很了。
    现在很流行的霸王别姬,就是一个假历史。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写项、虞二人是如何之别的。到了宋元时代的话本创作,才有了这种描写。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明言虞姬冢在今天的安徽定远东六十里。也就是说在项羽向南退却的路上。看来虞姬也是厕身于随项羽突围的八百壮士之中,只是后来因迷路而走散了。时至今日,因为英雄美人的关系,项羽博得了世人更多的同情。其实当年项羽之暴,也不知给老百姓带来多少苦难。又如人所共知的触龙说赵太后之事,也是一个假历史。在事发之前,赵国是五国灭齐的居中联络人,并且占领了大片齐国疆土。赵又怎么可能只送一个人质,就能求得世仇齐国的援兵。需知,日后赵国四十万人在被秦将白起屠杀于长平之后,国都岌岌可危时,也没有向齐求援,史称其失三城而向齐求援事,显然当时条件所不允。(秦当时的重点作战目标是韩,而不是赵。这有《秦本纪》与《白起王翦列传》为证。)凡此种种,皆为好事者所为。今天的好事者亦复不少。如某女演员接手女皇角色,竟几度将剧本推翻,以自己的意志改造历史。又如,某武侠泰斗将出卖私修明史的庄氏元凶查继佐写成反清复明的同道,将清廷鹰犬吴六奇,写成反清复明的烈士。于是乎,一些原本在历史上名声不好的人,也开始形象高大起来了。我们的世人与后人就要在这种熏陶下成长,其情其景,着实堪忧。
    秦始皇灭六国后曾有一个诏令,全是讲各国如何对秦不敬,秦不得已而兴兵灭之。如果秦王朝不是在短期内被推翻,这段圣旨当被作为信史而流传开来。可惜,秦始皇的如意算盘因大泽乡的狂飚突起,而彻底破灭。所以,刘少奇曾在临终前大发感慨,道是“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但是这种因政治而产生的造假,固然有可能被大张旗鼓的拨乱反正戳穿,而那些广泛存在的造假,又有谁会大费周折来澄清呢。于是,我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物质产品假货泛滥的时代,也同时生活在一个精神产品假货泛滥的时代。这种规模的造假,又在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下,影响久远。有一种感觉,即现在又开始了一个新的造假时代。只不过这种造假,是无序地瞎折腾,也因此无法治理。太多的人,以大多的热情,篡改历史。我们的历史,可以休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菜九段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3
功绩 308
帖子 255
编号 8750
注册 2004-7-1


发表于 2005-5-17 12: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史杂识 由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年5月出品
作者简介
菜九段  男。生于一九五八年。
县上山下乡先进个人(安徽省当涂县 1977)、医学学士(安徽中医学院)、医学硕士(皖南医学院)、编辑(江苏古籍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著有诗集《混沌外的乡愁》,历史研究专着《秦楚纲鉴》(稿本)、《史记求真》(稿本)、《先秦列国史料汇编》(稿本)等。电子邮件c9d002@163.com   c9d001@yahoo.com.cn
假設或者太大膽
求證難免不小心

古史雜識 懇請您的指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1-4 16: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骨子里自信的人才能有古风,骨子里自卑的人,怎么能有古风呢?  信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菜九段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3
功绩 308
帖子 255
编号 8750
注册 2004-7-1


发表于 2007-1-26 13: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细收拾

千古谁识某某某一词霸气十足,舍我其谁,几乎不容讨论。差不多就等于千年以来, 就是我了,就是我说了算了。谁有这么大的胆量,这许大的口气,不怕穿帮露丑,惹 人耻笑吗。可能既然说了,总有几分自信。至于能否让所有人认帐,不在其考虑也。 而胆大妄为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以水平极差自承的菜九,其最先发难的一文,即千 古谁识《鸿门宴》。鸿门宴乃一千古旧案,自古以来就有了大致不差的结论。然而孤 陋如菜九者,千虑一得,以为这些结论不足以概尽刘项真情。于是,在菜九的朋友田 秉锷先生的鼓动下,写了《鸿门宴》结局与刘项关系识论一文。自以为是别开生面, 完全绕开了以往的结论,而且还能自圆其说,着实得意了好一阵子。久而久之,这种 得意之情一发不可收拾,便将文章改名为千古谁识《鸿门宴》在网络上广为发布,并 以此名收入其自费出版的《古史杂识》之中。

大概是经过一段时间,也没见什么人指责,于是突发奇想,菜九千古谁识者又何止此 一端,于是又把对张良的认识也改成了千古谁识汉张良,把对司马迁生死观的认识一 文改为千古谁识司马迁,把关于李太白的一组诗词改名为千古谁识李太白。这完全属 于自己跟自己的风,但从性质上也还说得过去。其后为了凑数,将陈胜的一段写成了 千古谁识陈胜王,又将解读项羽改为千古谁识楚霸王,将解读秦二世改为千古谁识秦 二世,将寻找楚怀王改成千古谁识楚怀王,将刘邦杀丁公事件一文改名为千古谁识刘 项情,将有关刘邦的评价一段改名为千古谁识汉高祖,将有关贾谊的一段改名为千古 谁识汉贾生,将有关武则天的一段改名为千古谁识讨照檄。其实如果照这个路子改下 去的话,菜九的多数篇什都可以称之为千古谁识某某某,因为菜九只要说话,就尽可 能与别人不一样,又不肯袭人故智拾人余唾,所以总是说出些他人意想不到的东西。 但已被冠名的这些篇什就够吓人一跳的了,其他的不妨暂缓。在已成形的这些千古谁 识某某某中,应该属鸿门宴、李太白、司马迁这些人和事最为人所熟悉,可能影响也 会大一些。至于其他的篇什,虽然也说得通,但毕竟不是文化主流热点,感兴趣的人 以前不多,以后可能也多不了。然而无论热点冷点,经这么一折腾,出自菜九之手的 千古谁识某某某系列也颇为可观。近一段时间,菜九就拿着这一连串的千古谁识某某 某在网上撒欢撒野,自淫自乐,爽不可言。但霸气十足、掷地有声的千古谁识某某某 一词岂能为菜九一人独专独爽,于是乎,自千古谁识《鸿门宴》以来,以此句式为名 者层出不穷了。菜九私下估算,肯定出自千古谁识《鸿门宴》之前的文章,一个没见 ,如果谁能发现早于1999年的,万望告之;而出于其之后的冠之以千古谁识某某某之 名的网络红文大致有这些:千古谁识角徵音、千古谁识马服子——为赵括声辩、千古谁识赢渠梁、刘禅:千古谁识圣贤君、千古谁识“莫须有”?!--从岳飞冤狱说开去、千古谁识真中国(七)、千古谁识曹孟德、千古谁识空城计、千古谁识李鸿章、千古谁识唐伯虎。

应该说还不止这些。果不其然,近搜索了一下发现有千古谁识淡圣人一文,出现在网 友行在雾中的BLOG 中,他这样写道:“写下这个标题,俺有点在忽悠的感觉。要怪 就怪菜九段,他那个千古谁识某某某的句式太深入俺心。有一天,俺突然灵机一动, 想写一写只要是基地人就不会不知的某某某-淡看一切,这个千古句式赶也赶不走的 就在俺的心中驻扎下来。 话说淡圣人乃湖湘人士,众所周知,湖湘在近现代一直是 思想的翘楚,远如曾国藩、左宗棠... ”这段文字多少道出了菜九以外的千古谁识某某某继而兴起的内在原由吧。

如果要深究,作为千古谁识某某某的老祖宗、菜九自以为得计多时的千古谁识《鸿门 宴》并非佳作。与其他千古谁识某某某相比,倒最名不符实。这个写于十年前的东西 ,现在回过头看是显得粗糙了一点,可读性也差了一点,与本人其他的千古谁识某某 某相比不仅不够精致,而且远不如原有篇名贴切。更有一些过硬的证据,没被收进来 ,这个千古谁识就有点站不住脚了。这些证据在古史杂识里有。如汉书辨误二则里的 一则,也算是专讲这个问题的。而出版古史杂识时,这个问题原本是可以得到补正的 。但因为整合不易,且想保留书稿的原貌,所以这个问题就延续了下来。还有就是没 有围绕着鸿门宴本身来展开,就显得跑题了。另外文笔也显得死板了一点,完全可以 再生动一些。而这个生动也是可以用新思路来打造的。在这里略作尝试补充一点,看 看文章是不是因此生动了一些,是不是与其老祖宗地位相称了一些。

首先刘项关系的深意是刘靠项梁的襄助才得以壮大的。项梁与刘邦起兵反秦的时间差 不多,但因项梁得到陈婴、吕臣、英布等的归顺而势力无人可比;而刘邦因为起兵后 一直流动作战,始终没有壮大起来。而更要命的是,刘最重要的根据地丰又因内部雍 齿之叛而落入了魏的势力范围。以刘邦的作战能力,拿下丰应该不成问题。但问题是 雍齿所部也都是刘的乡里乡亲,刘雍两造基本上打不起来。所以一个阶段以来,刘邦 也顾不上对秦作战了,一直在四处借兵,想收复被雍齿占据的丰,他与张良就相会于 向新楚王景驹借兵的途中。结果,兵没有借到,反而与景驹部协同与秦军打了一仗。 兵没有借到的原因是,景驹的势力比刘邦也大不了多少。直到项梁平定了景驹,拥众 数万,刘邦跑去一下子就借到了五千多兵将,于是雍齿只好逃跑了,更可能是不战自 溃了。也只有经过了这一战,刘邦也能定下心来与秦作战。之后项梁在刘邦的襄助下 ,对秦作战如虎添翼无往不胜。这里项梁借兵得到了充分的回报,表明刘项的合作是 一个双赢的结果,基本上不存在谁占了更大的便宜的问题。但项梁及其继承人项羽可 能没意识到这一点,刘邦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鸿门宴前项羽发出尊重历史的吁 求时,刘显得有点理不直气不壮。在菜九看来,如果没有刘邦的帮助,项梁对秦作战 也非常成问题。在刘邦加盟前,项梁对秦作战全败,项羽有胜秦于襄城一役,所胜者 也非秦军主力。但项梁此前在章邯面前已连吃败仗,说明章邯很难对付。而刘邦的加 盟,立即就打得章邯满地找牙。而项羽刘邦离开项梁作战,项梁就被章邯击灭。项梁 之死,应该是刘项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但随着项羽地位的提高,其功劳不如刘邦怎 么可以,所以项羽发出了与刘火并的信号,刘邦识相地愿意回归到以往的服从状态, 就此消弥了一场恶战。

其次,造成项羽未能先入关的被动局面,项羽本人也多少负有责任。因为刘邦全力击 秦时,项羽已经大破秦军于巨鹿,取得了绝对优势,其军事实力远在刘邦之上。如果 他不失时机发动攻击,是非常有可能在刘邦之前拿下关中的。可能是因为当了诸侯上 将军,有很多整合队伍的工作要做,即理顺内部关系,这一来二去就把时间给耽误了 。从项羽破秦巨鹿下,到准备与刘邦火并于关内,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怎么看也显得 过于拖拉了。但项羽不知自责,只是想把一腔的恼怒撒在刘邦身上。所以刘邦当面表 示对项氏的归顺,就很能使项羽消气。从项羽立场的迅速转变一事可以看出,项羽有 点底气不足。因为楚怀王的命令是泛指任何人先入秦都可以王关中,他本来也是可以 不落刘邦之后的嘛。当刘邦完成为项羽楚军主力援赵开路的战事后,在南下的途中可 能与北上的项羽会过一面,在这一次会面或者进一步明确了一战河南,一战河北的总 体战略。而此后项羽的战事比刘邦顺利,刘邦就没有打下开封与洛阳,还差一点没打 下南阳。如果有过这次会面,很可能还会重申先入关中为王的号令,换言之,项羽对 这一点必须认帐。所以刘邦在一见面就要提这个战略分工,这多少会令项羽念着刘邦 此前的功劳,原本妒火中烧要杀要打,也开始变得扭扭捏捏,急着找台阶下了。

刘邦曾亲口许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这事有点可疑。因为日后也没提这个茬了。 据功臣表,项伯于汉九年身死,爵位传给其子刘雎,不久刘雎犯罪被拿掉爵位,如果 项伯还有其他儿子,应该依汉初惯例将爵位转过去以铭记项伯之功,但没有发生,表 示没别的儿子,就没传下去。那么刘邦是没有女儿嫁过去了。传说项伯有七个女儿, 但刘邦的几个儿子都有名有姓,婚配也基本清楚,没项伯什么事。那么刘邦在鸿门宴 前的许诺是信口开河,还是根本没这回事,一时也说不清。看来,刘邦成心忽悠项伯 的成分不大,更可能的是信口开河惯了,汉人好大言嘛,而好大言的最早属性就是专 给刘邦用的。项伯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又是个老江湖,按说不应该被刘邦开出的空头 支票给糊弄住,但他还是使出全部气力帮刘邦缓解与项羽的紧张关系。这里面可能有 刘邦的人格魅力在起作用。刘邦的领袖气质在其未发达之前就有所显露。当时刘还是 个乡村干部时,就天然成为了萧何、夏侯婴这些城里干部的核心,这些人为了维护刘 邦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肯定刘邦举手投足间的王者长者风范令人心仪,也许正是这种 风范迷倒了项伯,这个原本是来救张良的人,开始全力为刘邦周旋了。

鸿门宴上刘项只对了一句话,显然更多的对话没被记下来。那么,这些被省略了的对 话是什么呢。根据刘邦实际得到封地的过程可以大致推测出一二。实际情况不可能只 对了一句话,但更可能是刘邦唱独角戏的时候居多,也就是说他的话可能更多一些。 都说了些什么呢?其内容无非两个方面,一是给项羽大灌迷魂汤,大力称赞项羽的盖 世奇功;一是谦卑地说自己的成功纯属撞大运,这个关中之地的发落权非楚之上柱国 、诸侯上将军项羽莫属,而自己呢,只要能有巴郡、蜀郡两地足矣。对于起先立足于 打的项羽来说,这个转折的突然出现,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真不知道说什么好,可 能会一个劲地让刘邦喝酒。于是便有了刘邦逃席,张良谎称沛公不胜酒力之说。从事 后的情况来看,项羽对刘邦的谦让极可能没有当场表态,其原因也在于没有准备。因 为刘邦给出的条件已大大超过项羽的心理预期,对项羽太过有利了。项羽也不知道这 样做是不是合适,于是才有了日后与范增的阴谋。这个阴谋不是什么贬义,而是两个 人私下里嘀咕。嘀咕什么呢,即《项羽本纪》所说的“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 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 巴、蜀亦关中地也。”从这个过程来看,项羽在酒席之上已觉得理不直气不壮,杀刘 邦之说又从何谈起哟。为什么又会多出汉中一郡,这就是张良的功劳了。大概刘邦解 除了危险之后,觉得自己提出的条件也过低了,这巴蜀岂是人呆的地方,更不要说他 这个灭秦大功臣了。人之常情就是,落水要命,上岸要钱。刘邦面临灭顶之灾时,再 低的条件都愿意接受,所以他是一步到位,一退到底,将条件提得低低的,低到连项 羽都不好意思当场答应下来;一旦脱离了危险,就后悔自己放弃的利益也太大了。于 是他通过张良运动了一番,为自己争取到了汉中一郡。《留侯世家》对此事记得很清 楚:“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 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这一 来是因为汉中本就在刘邦掌握,这块地在秦孝公之前非秦所有,也可以看做为非秦地 。如果硬要从刘领土野心。二来是如果把这块地给予秦降将章邯等人,则旧秦之地势 力大增,可能就不会听话。还不如安抚刘邦,使其在旧秦之侧形成威慑力,使三个降 将不敢有异动。当然,这些打算都是鸿门宴以后的事。这个结局只是证明了刘邦在酒 席上只是要了巴蜀两郡,而不是日后的三郡。《汉书》记载的刘邦不满意这个局面, 完全是误记。刘邦费了老劲才把汉中一郡争取到手,如愿以偿,怎么一下子又要杀要 打。这个见于汉书为史记不载的内容很有影响,可能班氏见到一条司马迁没收的材料 喜不自胜。但他就没有分析这个材料的合理性,也没想想为何司马迁不收这个。完全 没道理嘛,与其他材料冲突太大。这个材料极有可能是刘邦为讨伐项羽而捏造出来的 ,其目的在于掩盖当初是刘邦自愿到巴蜀去的。否则自己接受的事又反悔,场面上不 好看嘛。

但不认真看书既非始于班固,更不止于班固。后世依班氏材料大发议论者不计其数。 中国人即使在做学问时也会表现出不认真的特性。

酒席之上,范增指使项庄出来舞剑,拟击杀沛公于席间。此举动其实也将了项羽一军 。因为这个节目事先没有安排,冒冒然来这么一着,其所含不良企图非常明显。项刘 两造已摆酒言欢了,这算怎么一回事。这又是两个主角没有经历过的事,项羽不知所 措也是正常的。应该说,项羽此时对范增的忠心有点感冒,这也太自说自话了吧,把 这个大统帅放在什么地方了。但因此而责骂两人,似乎又很扫兴。这时项伯的拔剑起 舞缓冲了危机。而樊哙 的突然出现,又是一个意料外的事。项羽问樊哙是什么人一 事,可能是让自己摆脱尴尬局面之举。因为刘项两军数度联手作战,而樊哙几次都是 战斗英雄,甚至可能是首席战斗英雄,他曾两度率先登上敌方的城楼,当时刘项两人是战场总指挥,这个捷足先登的场面一定印象深刻.因此说,项羽不认识他

的可能性非常小。于是这一发问,更像是项羽想让樊哙救场的戏演下去。因为樊哙冒 冒然闯进来肯定有话要说,而樊哙一旦开讲,那个项庄舞剑的把戏也自然而然地收场 了。当然,樊哙慷慨激昂义正辞严的话完全是鬼话,因为这些话项羽已听项伯说过,并非实情,但可以用来表态过关,让项羽接受这种说法,双方都好下台。可能这里还牵涉到一个司马迁写作的笔法问题.日后,刘项在荥阳相持不下,项羽披挂出来挑战,刘邦也问身边的人,这个家伙是谁.后人有评价道,一句问话开文章门径,引发无穷遐思(大意如此).那么,项羽在鸿门宴上问樊哙这个家伙是谁,是否也有这层意思在其中.

刘邦的酒喝到半半拉拉就悄悄溜走,这个情况应该如何评价呢。菜九以为刘逃席一事 不得分也不失分。本来刘邦这个酒就喝得很不是个滋味,离开酒席也应该是个合理的 选择,但刘拿捏不准会有什么不利的后果,就问属下是不是该打个招呼。樊哙说:“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用现在的话 来说就是,在这个危险巴拉的地方吃酒,还是早走早好,还辞行个什么劲。其实项羽 当时已不打算再难为刘邦了,就是留下来喝酒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只不过从火并到言 欢这个转折过大,就这么面对面地坐着喝闷酒无趣得很,也难过得很。刘邦的不辞而 别,对双方都是一种解脱。如果刘邦去告辞,项羽或者会说,咱兄弟已有一年多没在 一起吃喝了,急什么啊。但这话肯定也是口是心非,心里正巴不得早早结束会谈呢。 何况项羽还要消化刘邦提出的条件呢。所以项羽根本就没有一点要追究刘邦逃席失礼 失态的事。

鸿门宴上刘项只对了一句话,仅仅这一句对话,项羽就把刘邦部给他通风报信的曹无 伤给卖了。推敲这个对话,刘邦说得非常模糊,他在这个时刻绝对不会有任何指责项 羽的意思,实际上是一个自责,指自己听信了小人之言而闭关不让诸侯入内一事。而 因为项羽一下子把刘邦的话给听岔了,又因已知道刘邦决意归顺的底,便觉得先前准 备火并一事太过绝情,也做了自责,只是这个自责的后果,是将曹无伤当了垫脚石, 让自己下得台阶来。不自责也不合适,本来嘛,人家只是想把住胜利果实,怕别人来 抢;你可是一下子就要抢走一切,还要要人家的命。后者的错显然比前者要大,且不 可挽回。于是,项羽把曹无伤顶在头上,也可减轻一点责任。这一举动受到后人较多 的指责。其实,在项羽并没打算与刘邦撕破脸的情况下,把曹无伤供出来,根本谈不 上什么损失。他后来对刘邦的处置更像是忽悠后者。你不是取得了关中的支配权吗, 那么巴蜀亦是关中,把你支到那里去,让你吃个哑巴亏。何况这还是你自己提出来的 呢,更没什么好说的。但项羽供出曹氏时,这一切还没有发生。可能听了项伯的转达 ,及看到刘邦恭敬地来访,项羽一下子觉得自己此前做得太过了,脸上有点下不来。 是呀,人家也是千辛万苦,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功劳,让自己省了不少劲。而自己情况 不明,就准备一步做绝,真到了那一步,情何以堪。在这个面子上下不来的时候,有 个现成的曹无伤,不把他拖下水分担一点岂不愚蠢之至。所以项羽对刘邦的答话,就 有很大的为自己开脱的成分。在化解危机方面,这哥俩的处事方式非常相似,自责+ 委过于人。细分析一下,刘邦的意思是,这事是我的不对,都怪那些不懂事的小人尽 出馊主意,造成现在兄弟失和,我有责任哪。刘邦这么一坦白,项羽也说了,我做得 也不也,不过要不是你那个曹无伤说事,我也不会这么做啊。看来这两个人是要维持 关系的,全是外人在捣鬼。是啊,原来两人关系很好,都结拜为兄弟了,怎么居然发 展到都准备火并了。噢,原来是曹无伤这小子使得坏。所以项羽供出曹无伤很正常, 而将曹无伤通风报信一节瞒过不说,才不合情理,毕竟在这万分尴尬的局面下,当局 者都要过关嘛。刘邦过关的办法是放低身段,低声下气,出让利益;项羽显然不能如 此丢份。怎么办,把曹无伤拿过来搪塞,得其所哉。刘邦回到军中立即杀了曹无伤也 有撒气的成分在内。因为无论曹无伤是否通风报信,只要刘想王关中,项羽及诸侯联 军肯定不会答应,结果还是当不成,有没有曹无伤,结果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但一下 子亲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胜利果实拱手让人,刘邦这个心里啊,怎一个痛字了得。这 个曹无伤的死于非命,实实在在是自找的。司马迁引用古人的话说是“祸莫大于欲利 ”,看来这个曹无伤之死就是欲求利的结果。如果仅仅是想活命,双方打起来临阵投 降也可以活下来嘛。其通风报信的目的,无非是想在事后从项羽阵营为自己谋个有利 地位。谁知刘项两家之间的疙瘩并非解不开,而一旦战云消散,水落曹出,不死何之 。

   由 (明)趙南星所撰 、(清)仲弘道所增續、襄平郭金汤子坚父所订的《增定二十 一史韻》四卷末卷《汉高祖一》记鸿门宴之事言人所未言,也非常精彩,现部分摘出 ,与各位分享,其曰:“天之造就真主,与真主之默契,天心岂寻常所测。若夫鸿门 之会,其神通关目,节节快心,事事奇妙。最可异者,天于项王至亲中生一项伯,掩 汉王之身;又于汉王至亲中生一樊哙,慑项王之怒。读至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 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令人心胆俱张。此时宜张良则有张良,宜樊哙 则有樊哙。晏子曰,和如调羹,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其此日之君臣乎。”确实樊 哙、项伯、张良的出现都各有其用处,基本上是堪堪地将那个万分尴尬又包藏祸机的 场面应付了过去。因为即使项羽对置刘邦于死地没太大兴趣,但项庄的剑老在刘邦面 前挥舞也不是个事情,而这个时候,项羽既处理不好项庄舞剑,真正伤着刘邦了,同 样处理不好。樊哙突然出现,就中止了项庄的放肆,实际上也是帮了项羽的忙。刘邦 喝着喝着就人喝没了,如果张良不出面解释,项羽对这个失态也不太好处理。他一下 子得到了刘邦意想不到的让步,心里正乐着呢,总不能因此就再兴问罪之师。如不予 理睬,刘项两家就难免结了个明疙瘩。所以,无论是刘邦方面的樊哙、张良,还是项 羽方面的项伯,在帮刘邦的同时,都无形中帮了项羽的大忙。也只有双方都受益受用 ,这些行为才得以存立,事态才得以平稳收场,各得其所。

  另外明人锺惺《史怀》卷五说此事亦甚有趣。沛公谢羽鸿门一事,其间机缘所凑合 ,有少一人不得,省一步不得者;节次所布置,有多一语不得,错一着不得者。项伯 夜告张良,天送一项氏人与沛公及良用也;良入告沛公,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 :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何其见事之捷,而入想之细科。从张 良、樊哙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名不 自意先入关,得见将军于此。谢羽词气,只合如是。却妙在入关秋毫无所犯,遣将守 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等语,先向项伯讲明,传意于羽。後又留樊哙代为说脱,此处 全然不露,盖谢羽只在平其气耳,一说事理便落第二义矣。此是古今应变解纷一大关 目。太史公写一榜样示人,当细看之,益人智意。

[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07-6-28 16:26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8 22: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695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