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税收最多的年份是2300两银子——黑暗的明朝的税率高吗?, 揭露满清和满遗造谣明朝苛捐杂税繁重官逼民反的谎言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7 08: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税收最多的年份是2300两银子——黑暗的明朝的税率高吗?

我们知道,明朝在万历7年——1580年有“丁”5800多万,到明末还有65年,“丁”发展到七千多万——8000万是不成问题的,七千多万——八千万“丁”,收税的登峰造极为2300两银子,一丁最多就是三钱银子,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50元钱,现在可以买十多斤猪肉,50斤大米,这样的税收算是高吗?如果摊到每个人,一丁六口人,20岁——60岁为丁,一丁最小的家庭人口是夫妻二人,上有父母,下有两个孩子——六口。明朝就有四亿多——伍亿人,一个人一年给国家上缴二十多元钱,可以买十二包牛奶,十二包方便面,这样的税率高吗?

再说,2300万两根本就收不上来,只能收上来60——70%,因为有免税的地区,如遭灾的地方,还有抗税的人。这样下来,一个人只给政府上缴了不足两元钱。不上缴税,国家怎么运作?

即便按有些人所说的,明朝当时只有两亿人,每个人只向政府上缴一钱银子,相当于现在的5元钱。按满清给的人口数据,6000多万人,每个人也就是4钱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元钱。如果一家六口人,相当于给国家上缴120元钱的税。如果是8口人,给国家上缴,相当于给政府上缴了160元钱。2300万两,是税收最高的年份,那是因为内忧外患,需要大量的军费造成的,这个时候,政府是最需要钱的时候。万历以前,内忧外患较少,不是只收200多万两吗?张居正改革后,也就是400多万两。一个人给政府上缴还不足一分银子,还不足现在的一元钱。

老百姓要知道,你要靠政府组织人力维护治安,抵御外族的侵略和屠杀。一个钱都不想交,那些管治安的、负责国防的人吃风屙屁?人家也有家,人家也要生活。你不交钱,最后明政府垮台了,满清来了,把你杀了个精光,舒服了吧?


下面是一个人和我辩论时给的数据,我们就按这个数据算明朝的税收重不重。请看:

【根据全汉升、李文华:《明中叶后太包岁入银两的研究》载明代财政收支的主要机构大包银库的记录来看,证明晚期太包银库岁入白银是呈上升的趋向,如1570年是230万两,1577年增至440万两,以后的40年保持稳定,每年平均约在300万一400万之间,1618年是600万两,1630年增至900万两,1631年增至1220万两,1639年增至2000万两,1642年增至2300万两。这种持续不断的增长,也应归功于明后期“一条鞭法”的逐步推广,以及名目繁多的加征,加派;70年间税收增加近10倍,要知道这时期明朝人口趋势是减少,也就是说纳税人口减少,而税收增加10倍,因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明朝的灭亡和税收的关系了。 】


明朝支持不住——垮了,满清来了,把明朝的老百姓杀了四亿,不问你的bpmf,一律斩草除根,杀的只剩下1030万丁,剩下的人老老实实缴税,不交税活剥皮,凌迟处死,哪个敢不缴税?让交多少就的交多少。乾隆年间就收税达7000万——9000万两,不然他拿啥造圆明园?用什么养几百万满人?后来增加到12000万两——14500万两。还不算庚子赔款,甲午战争赔款........。

这是明朝老百姓没有觉悟,认为哪个政府都是一样的,一样吗?“明人不知亡国恨,今人还唱造反好”啊!


明政府的垮台,也怨崇祯皇帝手不狠,他总是说:“寇亦吾子也”舍不得下手。连张献忠、李自成都数次招安。要知道受招安,都是把他们地道了绝路,才受招安的。像李自成,被困车厢峡出不来了,表示愿意投降,回家种地。可是,一出车厢峡,马上就反了。事后还笑崇祯和官军愚蠢。

崇祯加税是应该的,国家开支不够用,不能养兵,不能赈灾,不加税怎么能行?你说士大夫贪污了,把他们的家抄了,就是京官,平均也超不过10000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北京总理、副总理、各部、各局的官员家底只有300——400万元,这些钱在现在的北京,也就是买一套房子。这算是贪污吗?

你要说满清的官员贪污,我相信,“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对这个朝代的写照。满清时代,可以说无官不贪。

仅康乾盛世中的和珅,一个人就贪污了12亿两银子,是明朝近两千京官所有财产的90倍。



注:本文在数据上做了更改。是我算错了,错了一个小数点。应当是150元钱,我算成了15元钱。明代的斤是十六两,一斤比现在的一斤大,但是一两却比现在的一两小。估计三钱银子到不了150元钱。

[ 本帖最后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19 18:2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7 08: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单看字面上的记载,历朝历代都很低,所以那帮P民造反都是吃饱了撑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7 08: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0-11-7 08:43 发表
单看字面上的记载,历朝历代都很低,所以那帮P民造反都是吃饱了撑的

不从字面找,你还能从哪里找根据?去好好想一想,给个证据出来!


明朝老百姓不是吃饱撑的是什么?最后造反把满清引入关,杀了个精光。这不是吃饱撑的?!

满清税收还算低吗?

满清和珅贪污的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从老百姓身上刮的?满清只有和珅一个人贪污?

大明官员被打断了腿,也就是不足10000两银子。

[ 本帖最后由 中华不败吴俊善 于 2010-11-7 08:5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7 09: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些都是常识,就像地球绕太阳转一样,不需要我证明的,研究历代税收制度的书太多了,你看几本啊?

你不觉得这么说是对先人侮辱吗?你这种连祖宗都不要的人也好意思代表汉人说话?

在你看来明代所有的贪官只要是数目大点的都是满清篡改的结果,因为只要超过60两,老朱就要剥皮植草了,所以像刘瑾,严嵩什么都是被冤枉的大清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intermlbai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04
编号 280785
注册 2008-6-4
来自 司隶虎牢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10-11-7 09: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算是明朝士大夫不贪污,老朱的猪子猪孙们占了无数的皇庄,嘿嘿,那不是一个两个和珅比得上的,用出数字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7 09: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0-11-7 09:09 发表
这些都是常识,就像地球绕太阳转一样,不需要我证明的,研究历代税收制度的书太多了,你看几本啊?

你不觉得这么说是对先人侮辱吗?你这种连祖宗都不要的人也好意思代表汉人说话?

在你看来明代所有的贪官只要是 ...

为了避免装神弄鬼,咱两个都发个誓,不是汉认识王八蛋。我先发,你后发好吧?如果我不是汉人,我就是畜生王八蛋。

下面该你你了。

【这些都是常识,就像地球绕太阳转一样,不需要我证明的,研究历代税收制度的书太多了,你看几本啊?】既然这么常识,为啥还要说明朝多多多么黑暗?反倒满清是有道的政府了。看看阎崇年、二月河写的书,就是知道了。

【你不觉得这么说是对先人侮辱吗?你这种连祖宗都不要的人也好意思代表汉人说话?】这话时在什么意义上说的?我啥时候代表汉人了?拿出证据来!

现在确实弄不清,曾经有个资料显示,刘谨贪污的比全世界所有的银子加起来还要多。世界上没有这么银子,刘瑾怎么能贪污这么多?你到百度上搜一搜,看看关于刘瑾贪污的说法和数据有多少种?明王朝的税收才200多万两,他才红了几年,就能贪污上几亿两的银子,有人说他比和珅贪污的还多,和珅12两银子,比和珅多,应当13亿两吧?相当于明朝六七百年的税收。

鬼知道有这么多没有?

反正有人说,世界六大富人有刘瑾。

脸皮厚了,啥活都能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7 10: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是不是汉人不重要,我也没说你不是汉人.

我只是说你这种人代表汉人说话有点厚颜无耻罢了.你在另外那贴里难道不是在代表汉人声讨满人?或者说是我的语文没学好,理解错了?

你要是认为明代贪官捞银子主要靠贪污政府的两税,那我也没什么好说的.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10-11-7 10:2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7 10: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是那句话,数据从哪里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孔方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10
帖子 493
编号 402321
注册 2010-11-6


发表于 2010-11-7 12: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朝的起义不能说完全是税收太重的问题。现在普遍有种说法,明朝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变化导致黄土高原的粮产量严重不足,因此当地百姓才不得不反。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在于起义和后金的崛起几乎同时,因此明朝不得不两线作战。再加上自嘉靖以来就开始的党争,削弱了明朝的应变能力。总体上说,明朝的灭亡确实是命数如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10-11-7 12: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孔方 于 2010-11-7 12:26 发表
明朝的起义不能说完全是税收太重的问题。现在普遍有种说法,明朝处于小冰河期,气候变化导致黄土高原的粮产量严重不足,因此当地百姓才不得不反。明朝的灭亡很大程度上在于起义和后金的崛起几乎同时,因此明朝不 ...

所谓小冰河的说法普遍认同纯属明粉YY而已。顺治康熙年也是小冰河时期,也没见清朝完蛋。

[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10-11-7 12:4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10-11-7 12: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humi100 于 2010-11-7 12:38 发表



所谓小冰河的说法普遍认同纯属明粉YY而已。顺治康熙年也是小冰河时期,也没见清朝完蛋。

康熙年不处于小冰河期,顺治处于,但人口只有明末一半了。
小冰河期导致王朝灭亡,这是史学界的通识,你好歹也多看看书。一方面是农业社会产量缺乏,另一方面是逼着游牧民族往南边迁移,加大中原王朝的边防压力。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11-7 13: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就从金融学角度来驳驳楼主。

QUOTE:
一丁最多就是三钱银子,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5元钱,现在可以买一斤猪肉,一斤大蒜,这样的税收算是高吗?

首先,今天的白银价格是 27 美元一个 ounce。一个 ounce 是 28 克,明朝时期一两是 59 克,大约等于两 ounce。也就是说,一两银子相当于今天的 54 美元。今天一美元=6.65 元,所以 54 美元 = 359 元人民币,三钱银子怎么可能才 15 元钱?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0-11-7 13: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umi100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士兵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9
帖子 5487
编号 120385
注册 2007-3-13


发表于 2010-11-7 13: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10-11-7 12:52 发表

康熙年不处于小冰河期,顺治处于,但人口只有明末一半了。
小冰河期导致王朝灭亡,这是史学界的通识,你好歹也多看看书。一方面是农业社会产量缺乏,另一方面是逼着游牧民族往南边迁移,加大中原王朝的边防压力。

你说的史学的共识,是那些巨头,还有这种原因必须是详细具体主要原因,不然我说农民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你也不能说不对。但明显就是笼统扯淡的文字游戏。

而且传说中的小冰河时期是15世纪到19世纪中叶。并且这玩意的存在还一直受到质疑。

在小冰河期之前,地球气候较暖和的状态亦达数百年之久。此一情况在13世纪逐渐改观,天气逐渐变冷,海冰覆盖面积增加,海上恶劣天气频繁不利于航行。在欧洲大陆,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升高,农作收成及渔获量皆明显下降。欧洲北大西洋沿岸频频遭受风暴侵袭,海岸受到侵蚀而且洪水不断发生。13世纪后叶及14世纪前叶,饥荒更是频频发生。此后欧洲气候一直处于偏冷的状态,在16世纪虽有回升的迹象,但是到了17世纪,气温又明显下降,低温状态维持到19世纪中叶。

好像17世纪就是满清的康乾盛世,虽然有扯淡的地方,但至少清朝在那段时间是越混越好。

[ 本帖最后由 humi100 于 2010-11-7 13:5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7 13: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顺治人口1亿五千万,万历最高2个亿.

至于说史学界的通识,从2001年出版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上,好像看不出来.
顶部
性别:女-离线 yanm892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女官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36
编号 376419
注册 2010-5-18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11-7 14: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朝支持不住——垮了,满清来了,把明朝的老百姓杀了四亿”这句话求原始文献。偶所看的正史上面说的是:明朝人口最多时候绝对没有到你说的4亿。历史不是你凭空想象的,要是我们教授看见你这样说不知道会不会泪流满面。我们学历史的人痛恨抄袭,更痛恨YY历史的行为。。如果楼主你说你的这个数据有证据,请上证据吧。历史不是让你随便歪曲的。
    你喜欢明朝不代表你可以黑清朝,好吧?明清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了,你还要把清朝的人拿出来鞭尸,有意思吗?让清朝人何以在地底下安眠啊

[ 本帖最后由 yanm892 于 2010-11-7 15:0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7
帖子 65672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10-11-7 15: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倒,LZ又顶着个问号了,是不是随便YY的结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如棋人生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1
编号 240889
注册 2007-11-27


发表于 2010-11-7 19: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intermlbai 于 2010-11-7 09:20 发表
就算是明朝士大夫不贪污,老朱的猪子猪孙们占了无数的皇庄,嘿嘿,那不是一个两个和珅比得上的,用出数字么?

老朱的子孙们没有皇庄,他们大部分拿的是薪水,有中央政府按王爵大小提供,单论个人绝对没有半个和珅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7 如棋人生 的帖子

- - 论个人?
按徐光启所言,大明宗室数量三十年翻一番,从明初的五十八人,到万历三十二年已经有了八万人,以此推算,到明亡前当有二十万。宗室多到政府财政都不可能支持那笔养朱支出了。

如果这二十万宗室能折十万个和珅,那地球上的财富恐怕也为之一尽了。


顺便答水王问:那个挂问号的朋友是因为屡次称呼他人为“鞑子”“汉奸”,沧州七日游去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芸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23
编号 272389
注册 2008-3-25


发表于 2010-11-7 20: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啊,楼主去沧州了,这么悲剧!

不过楼主的推理也太牛B了,手一抖,几亿人就死绝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核辐射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395516
注册 2010-9-10


发表于 2010-11-7 22: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论坛里的火气都不小,一般说不了几句就要开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991324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402633
注册 2010-11-8


发表于 2010-11-9 21: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代税收是不高,但是老百姓也没吃饱了撑的,税收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财富占大头的商人们和官僚结合,尤其是崇祯初年大用东林那会,从他们那几本收不到什么税,税赋主要的主要对象是农民,也就是一般所谓的“老百姓”,再加上天灾,辽饷,明朝该亡,但让野猪皮捡了便宜,华夏倒霉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墨叶

★★★★
节度留后虎豹骑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虎豹骑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359
帖子 23258
编号 97330
注册 2006-12-26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10-11-10 00: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税收最多的年份是2300两银子——黑暗的明朝的税率高吗?"

少了一个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dreambe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67
编号 159878
注册 2007-5-18
来自 哈尔滨


发表于 2010-11-10 10: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看就是明粉清黑发的胡搅蛮缠的帖子。
就算里面列举的数字是真的,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直到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之前,中国的白银流通量是越来越大的,从明到清,一两银子的购买力也是逐渐下降的,银子越来越不值钱。
LZ要黑清还是先黑本朝吧,太祖在位时每年GDP多少?人均工资多少?现在每年GDP又是多少?人均工资翻了多少倍啊?按照你的逻辑,这简直没天理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冗儿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2
帖子 91
编号 123037
注册 2007-3-18


发表于 2010-11-11 20: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典型的考据派啊,把字面上的文字记载当做了解历史的唯一根据了,呵呵,这是不对的。楼主的文章没细看,但是想下,如果字面上记载年入2300两,你就当做真实历史的话,那么就不存在“历史的谎言”了。或者说,你为什么不考虑下各地巨大的开支或者巨大的贪污黑洞呢?想告诉楼主,历史,有80%消失了,有20%记载下来,但是这记载下来的,又有15%是假的。史官的风骨早就在秦汉时代没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10-11-11 21: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冗儿 于 2010-11-11 20:30 发表
楼主是典型的考据派啊,把字面上的文字记载当做了解历史的唯一根据了,呵呵,这是不对的。楼主的文章没细看,但是想下,如果字面上记载年入2300两,你就当做真实历史的话,那么就不存在“历史的谎言”了。或者说 ...

说楼主是考据派,真的考据派只有掩面泪奔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险王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43
编号 37412
注册 2005-4-23


发表于 2010-11-11 21: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晕,那时是农耕为主的社会,粮食不算税么?
再说了,就算只算银两,这也只是官面税,官面下的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19 18: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intermlbai 于 2010-11-7 09:20 发表
就算是明朝士大夫不贪污,老朱的猪子猪孙们占了无数的皇庄,嘿嘿,那不是一个两个和珅比得上的,用出数字么?

张居正改革后,他们是吃税收的,税收总量在那里放着,他们能吃多少老百姓的血汗。

万历年间宗室才有六万人。到明末,宗室的人也就十几万人,不到20万人。

福王被李自成煮着吃了,也没有弄出钱来。

明朝的宗室,除了吃喝没有什么特权。不许经商,不许当官,更不许参与朝政,怕他们利用身份为乱作弊,危害国家。你见明朝有亲王参与朝政的吗?新皇帝一登基,皇帝的宗亲基本要赶出京城,让他们到自己的封地去。

宗室的人归宗人府管。他们在封地内,不允许交接官员,怕他们勾结起来谋反,危害还国家;不允许出远门旅游,原来准许三天,后来改成一天。也就是说,当天出门,当天就要回来。宗室的人不管是出门,还是回来,都要给当地政府汇报。目的还是怕宗室联合起来谋反。不向当地政府汇报,闹不好就是谋反的罪。

他们不允许有自己的思想,不能乱说,发表政见。所以,宗室的人根本没有著有成就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明朝宗室的人,就像是活死人。

但是,皇帝可是从这些人中选的,如嘉靖皇帝,后来南明的几个皇帝也都是从这些人中间选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中华不败吴俊善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8
编号 402071
注册 2010-11-4


发表于 2010-11-19 18: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险王 于 2010-11-11 21:24 发表
我晕,那时是农耕为主的社会,粮食不算税么?
再说了,就算只算银两,这也只是官面税,官面下的呢?

你看看明朝有多少税收,税收中包括不包括粮食吧!


明朝真正的财政收入


万历6 年(1578)皇室与太仓银库的岁入项目与数额

1 内承运库

(1)慈宁、慈庆、干清三宫子粒银共49,425 两
(2)金花银共1,012,729 两
(3)金2,000 两
(4)朱砂46 斤

2 承运库

本色绢148,129 疋

3 供用库

(1)白熟稉米82,452 石
(2)芝麻8,223 石
(3)黄绿黑豆共3,697 石
(4)黄白腊共147,384 斤
(5)芽叶茶共88,081 斤
(6)灯草蒲杖共5,500 斤
(7)谷草57,970 束
(8)盐241,666 斤

4 甲字库

(1)银朱乌梅等料共412,222 斤
(2)阔白三梭布33,000 疋
(3)阔白棉布362,411 疋
(4)苎布47,774 疋
(5)红花30,000 斤
(6)水银229 斤

5 丁字库

(1)生漆桐油等料共301,704 斤
(2)黄牛皮983 张

6 丙字库

(1)丝绵共314,064 两,又丝224 斤
(2)地亩绵花绒56,186 斤
(3)米折绵花绒18,691 斤

7 广惠库

(1)河西务等7关钞,轮年约解本色钞共29,284,400 贯;折色铜钱59,777,100 文
(2)京卫屯钞56,940 贯

8 天财库

正阳等9门,本色钞共665,080 贯;折色铜钱2,432,850 文

9 内官监

(1)白熟细稉米1,700 石
(2)白熟稉米11,125 石
(3)青白盐134,500 斤
(4)藳荐稻草50,000 斤
(5)草纸稻草100,000 斤(轮年派征)

10 尚膳监

(1)川椒1,001 斤
(2)薥秫粟谷共216 石(解京粮厅收仓坐拨放支)

11 酒醋面局

(1)白熟糯米11,500 石
(2)小麦7,300 石
(3)黄绿黑豆共7,100 石
(4)谷草44,000 束
(5)稻皮500 石
(6)曲108,800 斤

12 司苑局

(1)黑豆1,950 石
(2)谷草70,272 束

13 宝钞司

(1)稻草245,000 斤
(2)香油45 斤

14 惜薪司

(1)白熟糯米15 石
(2)红枣15,570 斤

15 光禄寺

(1)白熟稉米53,000 石
(2)白熟糯米14,000 石
(3)细粟山黄米共57,570 石
(4)大小麦并荍麦共32,650 石
(5)芝麻6,700 石
(6)黄绿赤黑豌豆共11,896 石
(7)薥秫粟谷稻谷共11,350 石
(8)厨料果品共1,078,040 斤,共折价银35,976 两
(9)青白盐共152,000 斤
(10)盐卤2,400 斤
(11)曲44,000 斤,折银4,400 两
(12)上林苑监解子粒银4,465 两

16 泾汝景三王府

养赡白稉米共3,500 石

17 太常寺

(1)小麦折银200 两
(2)猪价银1,200 两

18 国子监

(1)小麦200 石
(2)绿豆300 石
(3)本色钞175,290 贯,折色铜钱350,580 文

19 牺牲所

糯稻谷250 石

20 京、通2仓并蓟、密等镇

(1)漕粮共4,000,000 万石
(2)京卫屯豆共23,184 石

21 禄米仓

府部等衙门并神乐观糙稉米共40,462 石(每年派无定数)

22 各边镇

山东、河南并北直隶8府,赴部转文送纳麦、米、豆、草、盐钞等项折银,除改解太仓转发外,实该银共842,379两

23 太仓银库〔相当于国库〕

太仓银库每年约共收银3,676,181 两。

其中:

(1)派剩麦米折银,共257,025 两 (6.99%)
(2)丝绵、税丝、农桑绢折银,共90,681 两 (2.46%)
(3)绵布、苎布折银,共38,613 两 (1.05%)
(4)府部等衙门禄俸米折银,共26,850 两(每年派无定数) (0.73%)
(5)马草折银,共353,240 两 (9.60%)
(6)京5草场,草折银共63,040 两 (1.71%)
(7)各马房仓麦豆草折银,共200,738 两(5.46%) (8)户口盐钞折银,共46,902 两(1.28%)
(9)蓟、密、永、昌、易、辽东6镇**改解银,共853,819 两(解部转发) (23.23%)
(10)各盐运司并各提举司余盐、盐课、盐税等银,共1,003,876 两 (27.31%)
(11)神乐观麦米折银1,177 两 (0.03%)
(12)黄白腊折银,共68,324 两 (1.86%)
(13)坝大等马房,子粒银共23,439 两 (0.64%)
(14)备边并新增地亩银,共45,135 两 (1.23%)
(15)京卫屯牧地增银,共18,355 两 (0.50%)
(16)崇文门宣课分司约解商税正余银16,662 两 (0.45%);铜钱18,877,700 文;猪口牙税银2,429两 (0.07%)
(17)张家湾宣课司约解商税正余银2,479 两 ( 0.07%);铜钱2,887,700 文
(18)河西关务钞关,轮年约解折色船料银8,000 两 (0.22%);每年商税银约4,000 两 (0.11%)(万历8 年增到28,100 两);船铺户经济牙税银约4,000两 (0.11%)
(19)临清钞关,轮年约解折色船料商税银83,800 两 (2.28%)
(20)浒墅钞关,轮年约解折色船料银39,900 两 (1.09%)
(21)九江钞关,轮年约解折色船料银15,300 两 (0.42%)
(22)淮安钞关,轮年约解折色船料银22,700 两 (0.62%)
(23)扬州钞关,轮年约解折色船料银12,900 两 (0.39%)
(24)北新钞关,轮年约解折色船料银36,800 两 (1.00%)
(25)泰山香税银20,000 两 (0.54%)
(26)赃罚银171,700 两 (4.67%)
(27)商税、鱼课、富户、历日、民壮、弓兵,并屯折、改折、月粮等项银,约共144,292 两(3.93%)

注1:资料来源:《会计录》1:16-9。说明:「以上岁入止计起运京、边,其存留地方者,见各省府项下。」(《会计录》1:19)
注2:1578年明朝田赋收入:夏粮约4,600,000 石,秋粮约22,000,000 石,总计约26,600,000 石,不包含在上述岁入之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10-11-19 18:5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前度那啥今又来


图片附件: 未命名.jpg (2010-11-19 18:55, 61.96 K)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11-19 19: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LZ知不知道隆庆五年时玉牒内有记录的大概是不到3万位,这不到3万位每年需要国家供给800多万石粮食?从3万到20万,就算翻了6倍吧,那就是需要4000多万石粮食,你自己找来的数据上说一年能收多少石?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6 03:4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79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