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中国国家地理,作者亲自去过而且研究过史料,得出了很可信的结论
《泾渭何曾分明过》原文:
泾河是一条下切的河,也叫山区河,由于泾河从黄土高原流下来,比降大,流速快,因此在很早很早以前泾河就下切到基岩里了,河底是石头的,不能通过河床自己供给自己泥沙,所以泾河平时是没有泥沙的,是清的。泥沙只集中在雨季和汛期,那时通过侵蚀黄土高原,泾河获得大量的泥沙。据张家山水文站测得泾河含沙量, 在12月和 1月仅0.37和0.23公斤/立方米,这就是清水;而7月和 8月为332和308公斤/立方米,相差千倍之多。而渭河就不同了,渭河是一条冲积河流,流淌在冲积平原上,它既冲刷,又淤积,它的河床是自己堆积制造的,而且总在变动中,它可以通过河床淤积的泥沙自己给自己供沙。而且河水只要流动,有一定的水量,总要满足它的携沙能力,这样渭河平时应是浊的。
至于历史上说法的变迁,其实是在于当权者到底求不求甚解的问题。
《泾渭何曾分明过》原文:
其实泾渭两河谁清谁浊的争论由来已久。
《诗经》中有“泾以渭浊”一句诗。由此有人认为在春秋时代,是“泾清渭浊”。
到了唐代,却是一片“渭清泾浊”的声音。有人统计在唐诗中,有十几位诗人提到“渭河是清的”。著名诗人杜甫有“浊泾清渭何当分”,“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等诗句。他的诗中7次提到“清渭”,4次说到“浊泾”。
宋代和唐代一样,见到的记载都说“清渭浊泾”,陆游的诗和朱熹的文可以佐证。
而到了清代,“清渭”的说法遭到挑战,挑战者是乾隆皇帝。据说乾隆读《诗经》时,不满意其中对“泾以渭浊”的解释。特派陕西巡抚秦承恩对泾渭谁清谁浑进行过实地考察。秦承恩在考察报告中写道:“泾水四时常清,只是每年十几天的汛期内河身浑浊,”而渭水“水挟沙行,四时常浊,从未见有清澈之日。” “至合流处,则泾水在北,渭水在南,泾清渭浊,一望可辨。合流以后,全河虽俱浑浊。然近北岸数丈许尚见清,过此七八里外,清浊始混而为一。”于是乾隆帝宣布了“实‘泾清渭浊’”的考察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