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长平之战的一个问题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9-5-20 21:4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关于长平之战的一个问题

今天突然意识到一个关于长平之战秦军兵力的问题。。。感觉怎么讲似乎都说不通。。。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前后说过

QUOTE:
1。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阬杀之。
2。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这两段记载告诉我们,在长平赵军的参战总数为 45 万,从廉颇出兵到赵括被杀,一共才阵亡了五万人。

对比一下关于秦军伤亡的记载,同样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是这样说的:

QUOTE:
武安君言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我一直没有找到确切的秦军兵力,网上有流传 20 万的,也有流传 100 万以上的。。。但我至今还没见到过什么可信的数字。所以只能假设未知。。。我能找到对于秦军兵力的部分记载,只有这句话,

QUOTE:
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

不过怎么说,把两段记载一对比的话,我们将会得出以下几种推论:
1。长平之战赵军兵力记载夸张
2。白起对秦军伤亡说的夸张
3。秦军和赵军实际阵亡数字相当,即秦军在长平只出动了十万人左右。
4。秦军总数和赵军总数相当,即秦军在长平阵亡 20 万人左右。
5。秦军总数远高于赵军,即秦军在长平阵亡远高于 20 万人。

先不讨论司马迁或司马迁笔下的白起是否有一个人在撒谎,我们暂时排除 1 & 2。。。下面我们来看看剩下的几种可能。

情况3,则说明了赵括是何其的废物,45 万人被白起的 10 万人腰斩包抄迂回合围,最终全歼。这个从白起分兵包抄/拦截的兵力来看,感觉白起总兵力并不是太多。。。一次就出一两万人的,至少感觉上比较小气。不过话说回来了,从秦昭襄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来讲,可见秦国对此战的重视程度应该是倾全国之力的。但如果说秦国总兵力才十万人的话,这就肯定说不过去了。

情况4/5,则说明了赵括在正规作战中是何其的骁勇,如果不是处女战就遇到白起,假以时日也许真能超越廉颇、李牧之流。还有,别忘了赵军这阵亡的五万人,包括了廉颇初期“军多失亡,军数败”时阵亡的。真正在赵括指挥下战死的人,应该比五万少的多。但就算赵括五万的话,白起方面则阵亡二十万,赵括对白起的伤亡比例仍然是 1:4。这就不得不让人叹服赵括的战场指挥能力(属于典型战术强,战略差的猛将),赵军平时和秦军作战,战场伤亡比例恐怕从来没有过这么低的吧?况且这次秦军主将还是白起!

当然了。。。这里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记载其实有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9-5-20 22:2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不能从"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得出“在长平赵军的参战总数为 45 万,从廉颇出兵到赵括被杀,一共才阵亡了五万人。”

因为秦军战胜后打扫战场砍人头时,不太严格区分敌军的士兵和平民。

2.当时秦国的河内地方,其实也不是太大。

3.白起所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我认为不可靠。
      从交战过程来看,秦军承受赵军猛攻的同时没有坚固工事可以防守的,只有那些进行穿插分割赵军的部分,这部分人数不多,他们伤亡惨重可以理解。而赵括后来猛攻的秦军主力是壁垒的,而且这部分赵军很早就断粮了,战斗力必然是不断下降,也就是说激烈交战时间不会延续很长,那么秦军伤亡没道理这么惨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9-5-20 22: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天宫公主 的帖子

武安君言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明显是武安君闹情绪不想出战的托辞。

白起赵括接战之后,基本没发生什么大规模激烈的战斗,故秦赵两军初期伤亡的人数应该都不多(后来赵括率军突围基本都被秦军箭阵给击退了,没有正面冲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7
帖子 65672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9-5-20 23: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45万人应该就是赵卒。如果说赵军阵亡了5万人,那秦军从赵括接手开始,更不会死多少人了。穿插分割讲的是冲击力,机动性,秦军也不会死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itsune1982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322879
注册 2009-5-17


发表于 2009-5-20 23: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长平之战秦军总兵力一般说法是60万左右,这应该不包括“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因为这部分是在包围形成后派出的阻断赵国解围的援兵,具体数量多少不得而知
2、白起所说伤亡过半,包括长平对峙3年中秦兵攻坚的损失以及围住赵括以后抵挡赵军精锐突围遭受的损失,30万不是没有可能。
3、廉颇初期“军多失亡,军数败”是退守长平之前的事,赵军本来有50万多,退到长平时45万。也就是说45万不包括之前损失的5万多兵力。赵军阵亡的5万大部分应该是突围时战死的精锐。赵括其实还是有统兵实力的,绝不是什么废物,但他年轻没经验,又自恃精通兵法虚浮狂傲,完全忽视地形地势猪突猛进,加上遇到了白起,才有了这个结果。
综上,貌似没有什么大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09-5-21 04: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白起那段话是他推脱秦王不肯出兵之语,很难说是准确数字。死者过半肯定夸大了,国内空倒未必是假的。长平之战当年秦国闹了饥荒,估计是打仗把不少青壮年征用上了战场,后面的生产被拖后腿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密林繁星

梁郡公川峡西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2466
帖子 4973
编号 6979
注册 2004-4-22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9-5-21 07: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9-5-20 22:39 发表
武安君言曰:“。。。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明显是武安君闹情绪不想出战的托辞。

白起赵括接战之后,基本没发生什么大规模激烈的战斗,故秦赵两军初期伤亡的人数应该都不多(后来赵 ...

我个人认为,秦参战的人应该有40万吧,假设是20万,不考虑赵括这个第一次上战场的,他之前可是战国名将之一的廉颇,如果堂堂名将50万对20万,还是整天龟缩不出,那也太窝囊废了吧,而且廉颇并没有对上白起,只不过遇到王龁而已。既然如此,秦军的兵力起码不会少于赵军太多,那么,如果秦军只伤亡5万,白起和他的老大说,伤亡都超过20万了,这话,谁信?即使参战的只有20万,伤亡5万,也才一半的一半,这话说的一点都没说服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08: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赵国兵力。四十万、四十五万这两个数据很可能有被夸大的地方,是否司马迁所得数据不实,这个也很难考证了。
但有一点,赵括败亡时有四十万,不等于廉颇与秦交战时,就有四十万。
在廉颇落于下风时,赵王换将时,往前线也增援一定部队,这是情理中事。
另外从秦王征发河内民夫来看,赵国四十万也未必就尽是士卒。

关于秦军士兵,所谓60万、40万之类,都是猜测,没有任何根据。
秦在长平之战前两年,先后攻陉城、南阳太行道、野王,目的就是要断绝上党与韩的联系。
在韩国割上党为赵所纳之后,依然攻下韩国的缑氏、蔺,可知断绝韩方支援是一直在进行的,这部分部队不可能抽调到长平。
秦国军力不弱,但能投入到长平的部队,未必就多。否则秦王也不至于要征发民夫来断绝赵国援军了。
而在伊阙、攻楚等战役中都以少胜多的白起来说,更不见得必须有比赵军更多的部队才能围困赵军。

而秦军伤亡,除了白起所说的“秦卒死者过半”以外,同时还有某说客对范雎所说的“禽马服之军,不亡一甲”。
两者说法截然不同,可知两者都未必得实,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夸大罢了。

至于所谓对峙三年,俺以前就说过多次了,秦赵对峙充其量不会超过两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9-5-21 09:0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正常来说,一支部队如果伤亡三分之一,就基本失去战斗力了,很难想像一支死者过半的部队最后还能取得胜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9-5-21 09: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汉尼拔坎尼之战是多少人包围多少人,杀了多少人?

所以说啊,战争真不是没有我们这些没有任何体验的人能想象的。

战争,其实就是双方主帅比赛谁犯错误更少的过程。一个微小的错误,就会带来屠杀。所以用兵是大事。

公主一个姑娘家居然对军事感兴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09-5-21 09: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9-5-21 09:06 发表
正常来说,一支部队如果伤亡三分之一,就基本失去战斗力了,很难想像一支死者过半的部队最后还能取得胜利。

根据一些将领回忆录来看,死亡大约达到十分之一,军队就可崩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itsune1982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322879
注册 2009-5-17


发表于 2009-5-21 09: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密林繁星 于 2009-5-21 07:34 发表

至于所谓对峙三年,俺以前就说过多次了,秦赵对峙充其量不会超过两月。


可以贴下这个推论的相关年表么?新来的,有劳了

QUOTE:
正常来说,一支部队如果伤亡三分之一,就基本失去战斗力了,很难想像一支死者过半的部队最后还能取得胜利。


高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美人赠我金错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7
帖子 1230
编号 49126
注册 2005-9-17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9-5-21 09: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得出搞数学物理的思路就是不一样。1楼的问题强调的是数据彼此的逻辑关系,2楼以后的解答似乎没有一个把这个条理给说清楚了的~~~

ps:老虎师兄的惊讶太常见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09: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itsune1982 于 2009-5-21 09:12 发表


可以贴下这个推论的相关年表么?新来的,有劳了

《白起王翦列传》里面很详细了。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对峙的时间的上限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七月。
九月时,赵军已经被困,断粮四十六天,上推四十六天,最晚是八月中,最早是七月中。也就是赵括代将至晚也就是八月初,最早是七月初。
以七月到八月计算,最多就是一月,勉强可能可以说是两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下奇才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43
编号 83892
注册 2006-9-21


发表于 2009-5-21 10: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总觉得中国古代战争人数上水份多多,明明20万就可以号称百万,后人也很难去考证,后来秦始皇有焚书了一下,指不定好些春秋战国珍贵的史料也付之一炬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2: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穿插拦截本来就不是需要大量军队来完成的军事活动。所以白起不是小气,更不能以此来判断兵力不足。
2,古代战争补给是个大问题。供应一个士兵作战,起码要有1,2人来回跑后勤。一般准备充分的军队,1:2的比例是完全没问题的。而古代分工也不会特别清楚,老人孩子等战斗力低下的人员主要跑后勤,但碰到敌人了,弓箭一拿就要上去拼命,尽管战斗力不会太高。 这些大量的次要战斗力战士意志也比较低,一旦被阻挡或包围,突围可能性也很小。
3,同理,秦国以举国之力要打歼灭战,自己的兵员(包括临时征招)肯定也损失相当大。这里要说长平之战的时间段。。。
如果从赵纳上党秦使王龁攻赵开始算,廉颇固守、两国对峙,再到阵前易帅、白起上演包围歼灭战重创赵国,历时要三年之久。这是比较完整的算法。如果只计算最后决战,也有半年。自己想想冷兵器时代打半年要死多少人,打三年会死多少人。没有任何依据只靠YY来判断“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是夸大的人好好检讨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itsune1982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322879
注册 2009-5-17


发表于 2009-5-21 12: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9-5-21 09:43 发表


《白起王翦列传》里面很详细了。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 ...

史记上这个时间推移的记载是很有疑问的。
如果我们看作都是“四十七年”发生的事情,这个时间未免太短。“至九月”按照我们习惯理解方式,九月初比较合理。这样上推46天,差不多是七月中。也就是说,七月中,秦军就完成了对赵军的包围。而赵军驻壁垒是七月,算七月初。那么,秦军与赵军对峙+实行离间+赵国换将+赵括出阵至被围,总共也就半个多月时间??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哪怕如你所说的最晚包围时间,也就是把“至九月”理解成九月底,这个时间段也不过是一个半月,去掉秦施离间以后发生事情的时间,对峙不会超过1个月。那为什么秦国要施离间计?四月打到七月秦军一直很顺利,“赵军筑垒壁而守之”以后“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一个月时间内攻坚取得这样的成绩,也算战果颇大,那为什么还要去施离间计呢?实在匪夷所思。因为思变基本是在遭受挫折和不顺利之后,前线捷报频传时却花心思去搞离间,这不大说得通。

吕氏春秋中有记载““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索” 不知足下有何见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2: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疑问个球。。。
长平之战的时间跨度一直是很清楚的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7
帖子 65672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9-5-21 13: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明智 于 2009-5-21 12:37 发表
1,穿插拦截本来就不是需要大量军队来完成的军事活动。所以白起不是小气,更不能以此来判断兵力不足。
2,古代战争补给是个大问题。供应一个士兵作战,起码要有1,2人来回跑后勤。一般准备充分的军队,1:2的比 ...

只说别人YY,自己呢?哪里说“供应一个士兵作战,起码要有1,2人来回跑后勤。"我说3,4个人就是YY,1,2个人就是有“依据”???

“自己想想冷兵器时代打半年要死多少人,打三年会死多少人。”一会让我们想想,一会又说我们靠YY。我们的想想就是YY,你的YY就是想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3: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你别把无知当勇敢了。 我说一兵二夫已经是保守了,一兵三夫都是正常的。当然你依然可以认为我在YY,你家打仗一人杠把扫帚就跨过压绿江了。
你没有事实依据就随便推翻古人的记录,这不是YY是什么?提出新想法可以,拿出相比更可信的依据出来。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三种不同的红色 2009-5-21 14:50 -50 注意发言语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7
帖子 65672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9-5-21 13: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呢,把愚蠢当经典?“老人孩子等战斗力低下的人员主要跑后勤”,真这样的话,白起最后释放的俘虏绝对不会是200来号,他可以释放孩子,为何不能释放老人?

歼灭战损失就一定较大,哪里有这句话的?举国打歼灭战,也可以说是把损失降到最小。前人推出的“伤亡过1/3,就失去战斗力”为什么不能作为依据?

我不要推翻古人的记录,我推翻你的就够了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三种不同的红色 2009-5-21 14:49 -50 注意发言语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4:3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你不用推翻我,你已经无敌了。扫盲也是很累的,不是人人有精力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14: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7 kitsune1982 的帖子

秦赵在长平开战始于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这点应无疑义。
《秦本纪》《白起列传》等明确说明王龁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开始攻上党。
而《六国年表》中也是将廉颇军长平列于赵孝成王五年下。这可以说明《赵世家》在赵孝成王四年赵纳上党以后到秦赵开战之前,可能有记述时间的文本脱漏。
而秦取上党的时间,上面几个记载都一致列为秦昭王四十八年,《韩世家》则列于韩桓惠王十四年,基本保持一致。
也就是在秦赵长平开战到败赵括后取上党之间,根本没有三年的时间可以供廉颇们挥霍。

“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俺觉得是指秦攻取上党的整个过程而言,并非专指长平一战。
长平之战,秦人是为上党而来,最终所得也是上党。秦取上党,始于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陉城,终于四十八年,历时五六年。
文言中,三、九等数多为虚指,三年也即多年,并非不能说通。
而流行的三年说,最可笑的地方在于把三年僵持列于开战以前。秦赵对峙三年,除了耗粮食什么都不干。

至于《白起列传》中的“九月”,确实有可疑之处。
但下文又有“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用颛顼历,十月为岁首,与上文四十七年年底的九月基本衔接,时序先后差别不大。
颛顼历于九月之后置闰,若赵括之困在后九月,也就是闰月,时间上会充裕一些。
而另一个可能是因为历法不同,太史公在月份上可能有弄错的地方。

至于秦人行反间的原因,俺觉得不难理解。秦人希望打歼灭战,不想打消耗战。虽然就消耗而言,秦比赵有优势。
若廉颇坚守,秦人即便能攻坚,也要付出很大代价。
另一方面,廉颇数战不利,赵王也早有意见,秦人反间的作用可能被夸大了。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9-5-21 15:0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5: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9-5-21 14:59 发表
秦赵在长平开战始于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这点应无疑义。
《秦本纪》《白起列传》等明确说明王龁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开始攻上党。
而……

这里怎么没有疑义?你把王龁攻上党作为长平的开始显然是为了推翻三年论。
但实际上长平之战的源头是冯亭献上党提前引发秦赵决战。以战役来论都是以赵纳上党作为长平之始,而且这种算法和吕氏春秋也相互印证。最后激战的那半年时间,只能算是长平之战的高潮部分而不是全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ha

Rank: 1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20
编号 266425
注册 2008-2-5


发表于 2009-5-21 16: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曾在某刊物上看到不少历史学家质疑长平之战兵力的问题。

历史学家估计,当时赵国人口总数约两百万,那么45万兵力已是极限,长平之战后,赵国尚有数次击败秦军,假若其壮丁已经全部死亡,如何能做到。

我国历史文献记载,对兵力数量常常有夸大之嫌,战国时期科学落后,地广人稀,国家通讯动员能力是很低的。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而那些战役动不动就是40万,60万,双方加一起就是一百多万,这不禁令人怀疑。

看看距今几十年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规模的淮海战役,解放军和国军也不过60万对80万,难以想象几千年前的战国时代,战争人数就达到此等规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16: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明智 于 2009-5-21 15:55 发表


这里怎么没有疑义?你把王龁攻上党作为长平的开始显然是为了推翻三年论。
但实际上长平之战的源头是冯亭献上党提前引发秦赵决战。以战役来论都是以赵纳上党作为长平之始,而且这种算法和吕氏春秋也相互印证 ...

三年论唯一的证词就是《赵世家》,而且从内容来看,很大可能存在文字脱漏。
另外就是吕览中的“三年”一词,但这个词很含糊。其他资料都与三年说不合。
二十世纪以前的书,俺是没看到有哪家写长平之战维持三年的。
其中甚至包括东周列国志之类的小说,也只写“秦赵相持四个月”而已。
说实话,俺一直很好奇,是哪位先“发现”或者说“发明”三年论的?

赵纳上党,双方并未开战,怎么能算长平之战开始?交战的一方,廉颇是赵纳上党的次年,才到达长平。
即便秦军早于廉颇到长平,之后两军一直开始耗粮食,那也只能从赵孝成王五年开始算。
而且就秦人的记载来看,秦军到长平的时间只会晚于廉颇。一个巴掌是响不起来的。

如果要算源头,那就是得从范雎献策断太行取上党开始算,具体实施,始于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把赵纳上党作为长平之始,未免半吊子了点。
若不考虑秦人为了断绝上党而派出的兵力,计算秦军是会有大麻烦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7: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自己已经查到出处了。只是主观的不愿采信而已。一个有脱漏,一个含糊。。哪含糊了。。。清清楚楚有“三年”两个字。退一万步这三年是虚指,还能虚到几个月去?难道这些都不是二十世纪以前的记载?
你说破个天去,也只能说个人觉得记载不实不认可三年论,不能一句随随便便就自居主流史观把三年论否了吧?

长平之战的导火索是赵纳上党,这一行为在当时赵国就是备受争议的,可以说是直接提前了秦赵的决战时间,意义相当重大。(甚至有人考证冯氏献上党于赵而非秦本身就是阴谋,有资秦的嫌疑)秦对赵的军事行为自然不是一拍脑瓜做出的决策,
所以我才说这里是起点。
至于你举反证说的秦攻韩那些,联系就不是很密切,否则牵来牵去就要扯到秦赵立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17: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7 明智 的帖子

《赵世家》可没说长平之战始于赵孝成王四年。而且《赵世家》的叙事有脱漏是很明显的。
“四年”受上党之后是“七年”廉颇免而赵括代将,但“七年”赵括早就挂了。
今通行本校勘者定为“七月”,那下一个时间点就是“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若将八年之前的事情像秦赵开战都定在“四年”,那“秦围邯郸”也在“四年”?
这其中没有脱漏么?

吕览同样没有明确说长平之战历时三年,难道不含糊么?再者自己看清楚俺说的虚指是什么意思吧。
长平之战,秦人是为上党而来,最终所得也是上党。秦取上党,始于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陉城,终于四十八年,历时五六年。文言中,三、九等数多为虚指,三年也即多年,并非不能说通。
更关键的是,三年说与其他资料冲突,自然不能随意采信。如果光信这个三年,置其他《秦本纪》、《白起列传》、《六国年表》等于何地?

主张三年的史学家不是没有,杨宽就是重量级人物,但他所说的三年,与现在一般说的三年说,根本是两码事。

秦对赵的军事行为自然不是一拍脑瓜做出的决策。但还有更明确的决策,就是范雎之议,而且明确在实施了的。
在赵纳上党以后,秦依然在对韩用兵,这就是还在继续范雎的方针。怎么能忽略秦攻韩的事实?
若秦赵开战与韩无关,长平之后,韩国还用得着割让垣雍?

至于说“冯氏献上党于赵而非秦本身就是阴谋,有资秦的嫌疑”,这个笑话貌似有点冷。
你说的那篇文章俺大概也查到了。但看到了其中的一段,就知道原因了。

QUOTE:
事实上,在秦军围攻赵上党后,韩国并未派兵增粮或配合赵军作战的行动。相反,秦军却源源不断地通过韩地增援上党前线,没有半点“韩赵为一,则可当秦”的迹象。

正是跟你一样的问题,认为“秦攻韩那些,联系就不是很密切”,而完全忽视秦军在断绝韩道方面的努力,才会得出这个结论。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9-5-21 17: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好贴 1
功绩 18
帖子 1293
编号 1315
注册 2003-10-8


发表于 2009-5-21 18: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冯氏献上党于赵而非秦本身就是阴谋,有资秦的嫌疑"一说,其实我也是不赞同的。不过也可以从此观点侧面反映出事件在长平之战中起到的历史性作用。你不否定吧?

三年虚指多年当然可以说的通。这和你不承认长平之役持续三年有关系吗。这里不是我理解问题,而是你牵错论据了。这个三年不管怎么解释,都不可能作为你推翻三年论的依据。

韩没有出力支援是外交问题,其中必然有秦的努力,但不是任何与战役有关的所有因素都要被牵扯进去。况且按照你的逻辑,长平之战的时间只会被定义的更长,而不是缩短,或许你想先来扯一扯商鞅变法对秦国军事的帮助?
另外我没有看到三年说与白起列传等有哪怕任何一点冲突。不知你是怎么看出来的,难道史记还有N多个版本?你给列出来,我服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09-5-21 20: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cha 于 2009-5-21 16:28 发表
曾在某刊物上看到不少历史学家质疑长平之战兵力的问题。

历史学家估计,当时赵国人口总数约两百万,那么45万兵力已是极限,长平之战后,赵国尚有数次击败秦军,假若其壮丁已经全部死亡,如何能做到。

我国 ...

赵国200万的数量大概是根据战国全部2000万的数据反推来的,不过现在学术界的观点是战国末期是4000万,至于赵国多少万,我曾想用汉代的人口分布数据来反推,不过还没能完成,暂时估计大概有5、600万。

关于兵民比例,在可靠的记载中(纯游牧的不算),我还没见过超过10:1,就是20:1都很少见。可以举几个例子,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绝不亚于战国时期,但是慕容俊想10人发1兵的建议,被大臣坚决否定了,符坚的10:1计划倒是得以实施了,不过这只是理论上在籍户口中的10:1,前秦的具体人口不得而知,不过它灭前燕时得了近千万户籍人口,可见当时前秦的在籍人口怎么也不止1000万人,再考虑的隐匿人口,最终实际比例大概也就是20:1左右。

所以我认为赵国出兵50万,不太可能,30多万已经是上限。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兵民比例有个变化的大体趋势:距今时间越近,比例越低。而现代战争能出的多少人,不取决于有多少人口,而取决于工业能力能支持多少。

[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09-5-21 20:25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0 20: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15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