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08-9-24 10:59 发表
可是韩信能成为诸侯王是刘邦封的,韩信本来只想当个假齐王,刘邦却干脆封他一个真齐王,按理还是刘邦的臣子。而且刘邦能够称帝,都是众诸侯王大力支持的结果,没有他们支持,刘邦岂能称帝?刘邦能干掉项羽,众诸侯王出力不少啊!到头来被刘邦一个一个干掉,未免有点……封了人家又杀了人家,太不地道嘛!
上面是从历史形势分析刘邦杀韩信的必然性。
其实楚汉之际,封建思想的反动是很严重的。比如韩信、英布等人投靠刘邦,不是象后世一样指望封妻荫子,而是希望裂土分茅。所以韩信打下齐国后,就要当齐王,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思维。所以,项羽灭秦后,分封18诸侯。刘邦得天下,也必须分封异姓王,这都是这一思潮的反映。
只是可惜,这一思想与历史潮流是相背的。韩信、彭越等人的下场,从他们被分封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
但从感情上说,偶对韩信等人一直很同情的说。刘邦的确不是个好鸟。彭城之战失败后,再三把儿女从车上推下,荥阳之战时,面对老爸的姓名,能忍心说出“分我一杯羹”的话,则其人之刻薄寡恩可知。
前面有人说不理解韩信为什么瞧不起樊哙(记得易中天易大师也搞不懂),其实这很简单,韩信是什么人?他曾经是诸侯,是和刘邦分庭抗礼的敌国,他的地位去刘邦不过一线,而樊哙是什么人?说破天不过是刘邦的家臣之属而已。可现在居然要和樊哙同列,那韩信发出“生乃与哙等为伍”的感慨,岂不是理所当然?
不明白这个事情,就是因为不了解楚汉之际的封建思潮,以为韩信和樊哙一样都是刘邦的臣子的缘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