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上古的“姓”与“氏”——试拟中国姓氏主支衍生表, 本文重点不是介绍某个姓的详细起源。而是分析“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05: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浅谈上古的“姓”与“氏”——试拟中国姓氏主支衍生表

  我一个朋友,语文考试时,碰到一题:“屈原姓__”,她填的“屈”,判错,引来老师一顿臭骂。
  屈原难道不能姓屈?那么,他更应该姓什么?
  请看本文。(全部原创)

  本文重点不是介绍某个姓的详细起源。而是着重给大家分析,“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中国"姓""氏"学的上古的界限_最晚到春秋.也就是说,"姓""氏"是奴隶社会的标志.
  所以本文的"上古"时间限制是春秋与春秋以前.战国的则不在本文范围之内.


“姓”与“氏”的来源
  一个部族是就是一个"姓".但是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随着"氏"的越来越多,弥补了早期"姓"的稀少.渐渐的,在东周时期,开始不分姓氏.到了战国,称"氏"的反而比称"姓"的时候多.于是这时候,"氏"取代了原来的狭义的"姓",成为新的"姓",我们称之为广义的"姓".到了西汉,姓氏正式合并不分你我.


“姓”与“氏”的最基本区别
  一、"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氏"是父系社会的发展.
  二、在上古时期,"姓"的范围比"氏"大,如果一个人同时有"姓氏",一般先称呼"姓",再说"氏".他们的关系,就如同"省份"与"城市".比如问你是哪里人?回答"湖北省武汉市人",肯定不能说"武汉市湖北省人"
  三、"氏"比"姓"尊贵.在上古时期,人人都有姓(注1).因为人是社会性群居动物.生活以部落为单位.一个部落就是一个"姓".但是"氏"却尊贵很多。因为只有部落里的贵族,才会想到自己这一小支的与众不同,从而新创一"氏"标志自己的宗族系统.所以"姓"是大众的标志;"氏"则是贵族的徽章.
  四、"姓"是一个家族的发展主支,"氏"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分支。在本文稍后部分,我们就以一个“姓”为主支,来了解下一些著名的主支“姓”是如何发展成分支“氏”的。


著名“姓”“氏”举例
  那么,如今的"姓氏",在上古时代,那些是"姓",哪些又是"氏"呢?
  前文说过,"姓"是母系社会的产物,所以现在"姓字"中有"女"旁的,都是上古的狭义的"姓"
  姚、娰、姬、姜、妫、嬴,以及其他的某些,如 风,公孙,伊,尹,祁,子,芈,偃.....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马,牛,李,杨,以及赵,周,吴,唐,胡,庄.......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
  姜:中国第二姓.炎帝之姓.炎帝"姓姜","神农氏".后来衍生出“吕氏”,并建立齐国。另有一支封在纪国,衍生出“纪氏”。此外,从“姜姓”衍生出来的重要氏还有“许氏”“崔氏”“雷氏”“易氏”“章氏”“方氏”“文氏”“申氏”“卢氏”“柴氏”“庆氏”“贺氏”等。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注2)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其实我们把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做为主支源头,再细分。
  陆:祝融之姓。祝融有子名叫陆终。陆终的后代,则衍生出著名的祝融八姓“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其他还衍生出许多氏。比如“邬氏”“鄢氏”“苏氏”“童氏”“岑氏”“钱氏”“坐氏”“顾氏”“温氏”“司马氏”。祝融之后,陆姓与祝融八姓,是中国东南方与南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伊祁:尧之姓.按照今天的标准说法,这个人,应该叫"伊祁放勋".前两字是姓,后两字是名.尧只是死后的谥号.后来,"伊祁"这个姓,简化成"伊""祁""尹"三个姓.而由尧演变的"氏"为后来姓的,就更多了,比如:"唐"——据说尧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唐",史称"唐尧";"尧"——古人常用先人的谥号做氏,为自己的新的姓."饶"——古代尧饶相通.“刘”——祁姓被封于刘国,这是刘氏最正宗起源。另外还衍生出“房氏”等氏。所以,尧的后代,得"姓"有三:"伊""祁""尹",得"氏"有:"唐""尧""饶"“刘”“房”等。
  姚:舜之姓.舜叫"姚重华","有虞氏".所以今天的“虞”这个姓,就来源于舜的氏.
  妫:舜有个儿子叫商均,居住在妫河,获得"妫姓".后代妫满封于陈国,以国为氏,衍生出"陈氏"。而妫满谥号为陈胡公,以谥为氏,衍生出"胡氏"。妫满有个后代叫陈伯爰,子孙以他名为氏,衍生出“爰氏”,后来改成“袁氏”。陈国灭亡后,公子完逃到姜齐国,被姜齐王封在"田",衍生出田氏.后来田齐取代姜齐,又衍生出"齐氏".齐襄王名法章,有人以先人名为氏,衍生出“法氏”。齐灭亡后,项羽封田齐后人为"济北王"结果这支干脆改姓王,衍生出赫赫有名的“琅琊王氏”,王莽,王敦,王羲之——号称中国第一士族大家。公子完还有个后代田书,被封于“孙”,衍生出“山东孙氏”,孙武,孙权,乃至孙中山。(注3)可以看出,舜之后,姚姓与妫姓这支,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
  娰:大禹之姓,夏部落的都姓这个.后来分出若干氏,成为新的姓,其冲最著名的就是“夏氏”。还有一支封在谭国,衍生出“谭氏”。封在越国,衍生出“越氏”。封在计国,衍生出“计氏”。封在杞国,衍生出“杞氏”。封在娄,衍生出“娄氏”。原来的“娰姓”,如今却不到150人了.
  偃:皋陶之姓.皋陶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这个人按照今天称呼叫"偃繇","高阳氏".由于他是中国法律鼻祖,法律在古代又叫"理",于是又衍生出"理氏".他的后代传到传到理利贞,改成"李氏".皋陶还有个后代叫叔安,衍生出"廖氏".
  嬴:皋陶有个儿子,叫“偃伯益”,曾帮大禹治水有功,获得“嬴姓”。伯益的后代传到非子,这就是秦国的祖先,后来衍生出"秦氏".非子有一支封在梁国,衍生出“梁氏”。另外,伯益还有几支,其中有个儿子若木封在徐国,衍生出“徐氏”。封在黄国的,衍生出“黄氏”。封在江国的,衍生出“江氏”。封在费国的,衍生出“费氏”。最有名的一支就是造父,封地为赵,衍生出"赵氏",赵国的祖先.后来赵氏又从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衍生出"马氏".皋陶之后,偃姓与嬴姓这支,是中国东方姓氏第一大主支。
  以上几个是中国最最古老的远古之"姓"。

  下面再来说说两个同样重要的上古之"姓".虽然如今这两个姓,基本上已经见不到什么人,但是由这两个"姓",衍生出来的"氏",却占了当今中国汉族姓氏80%以上.
  子:契之姓,商部落的都姓这个.商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子.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商氏"或者"宋氏"——因为商朝王室,在周朝被封为宋国.契子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
  姬:后稷之姓,周部落的都姓这个.周朝建立后,大封诸侯.诸侯的封地就是氏,形成了新的姓,于是集体改姓为新姓,没几个继续姓姬.就连嫡系子孙,也基本改姓"周氏".后稷姬姓这支,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由此衍生出来的“氏”太多了,再此就不一一介绍了。(注4)
  由以上两"姓"衍生出来的"氏",其实很好辨认,基本上都是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但是并非商朝或者周朝的诸侯列国名的"氏",全是这两"姓"引出的.比如"嬴秦,芈楚,田齐"等就不是.

  再介绍一个上古重要之"姓". 
  芈:季连之姓,为"祝融八姓"之一.楚国的王室就这个姓.王室嫡系衍生出"熊氏",后又衍生出"楚氏".楚庄王死后,后代就以他的谥为氏,衍生出“庄氏”,而庄氏后来因为避讳,衍生出“严氏”。楚武王的一个儿子芈瑕,被封在"屈"这个地方,衍生出"屈氏".“景氏”“昭氏”“米氏”“敖氏”“郴氏”“白氏”“班氏”“伍氏”“上官氏”,也都是从芈姓衍生出来。

  屈原原来姓芈,屈是氏,这个大家都知道了,但是屈原是战国时候的人,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已经瓦解,开始全新的封建社会体制,那时候的人,基本都不会再去称呼原姓芈了.氏的使用频率,已经渐渐的高过了姓的位置,甚至取代成为新的姓,所以我认为:屈原应该"姓屈",至少,本文最开始那道语文题目,填“屈”不应该判错。——也就是说,在春秋或春秋以前时,说某人姓什么,最好说狭义的“姓”。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再谈别人姓什么,就应该说“氏”,或者更严格的说,“氏”与“姓”谁更常用,就把谁作为新的广义的“姓”来称呼。
 



本文所提到的姓氏衍生表 

其中蓝色为姓,黑色为氏


(伏羲)┬风
     │
     ├扶
     │
     ├巴
     │
     ├郝
     │
     ├柏
     │
     └东方


(炎帝)┬姜
     │
     ├纪
     │
     ├许
     │
     ├崔
     │
     ├雷
     │
     ├易
     │
     ├章
     │
     ├方
     │
     ├文
     │
     ├申
     │
     ├卢
     │
     ├柴
     │
     └庆—┬庆
                       │
                       └贺


公孙(黄帝)——过多,除开以下细化的,其他省略。


(祝融)┬陆—┬陆
     │      │
     │      ├邬
     │      │
     │      ├鄢
     │      │
     │      ├苏
     │      │
     │      ├童
     │      │
     │      ├岑
     │      │
     │      ├钱
     │      │
     │      ├坐
     │      │
     │      ├顾
     │      │
     │      ├温
     │      │
     │      └司马
     │
     ├
     │
     ├
     │
     ├
     │
     ├
     │
     ├
     │
     ├
     │
     ├
     │
     └—┬芈
                       │
                       ├熊
                       │
                       ├楚
                       │
                       ├屈
                       │
                       ├景
                       │
                       ├昭
                       │
                       ├米
                       │
                       ├敖
                       │
                       ├郴
                       │
                       ├白
                       │
                       ├班
                       │
                       ├伍
                       │
                       ├上官
                       │
                       └庄—┬庄
                               │
                               └严


伊祁(尧帝)┬伊祁
                  │
                  ├
                  │
                  ├
                  │
                  └—┬祁
                          │
                          ├唐
                          │
                          ├尧
                          │
                          ├饶
                          │
                          ├房
                          │
                          └刘


(舜帝)┬姚—┬姚
     │      │
     │      └虞
     │
     └—┬妫
                       │
                       └陈—┬陈
                               │
                               ├胡
                               │
                               ├袁
                               │
                               └田—┬田
                                       │
                                       ├齐
                                       │
                                       ├法
                                       │
                                       ├王
                                       │
                                       └孙


(大禹)┬娰
     │
     ├夏
     │
     ├谭
     │
     ├越
     │
     ├计
     │
     ├杞
     │
     └娄


(皋陶)┬偃—┬偃
     │      │
     │      ├李
     │      │
     │      └廖
     │
     └—┬ 嬴  
               │
             ├秦
             │
             ├梁
             │
             ├徐
             │
             ├黄
             │
             ├江
             │
             ├费
             │
             └赵—┬赵                    
                     │
                     └马


(商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周王室)——太多,在此省略



  
注:
1.“人人都有姓”:那是上古时代。发展到了后来,部落瓦解。许多社会地层,都忘记了原来的部落之“姓”,也就是狭义的“姓”。而他们更不可能有机会取得贵族的“氏”。当后来“氏”逐渐取代“姓”成为新的广义的“姓”时,这些底层的人,就彻底的没有“姓”了。
2.“公孙”:其实黄帝的姓,说是姓公孙,其实也是很勉强。只是作者再找不到合适的黄帝的姓了。
3.“琅琊王氏”与“山东孙氏”:很显然,王氏与孙氏,并非只有这一个来源(著名的还有“太原王氏”与“河南孙氏”)。但是他们分别最大的一支,却是这两支。本文所说的某姓氏,都是采取最大的那一支的说法,不可能同时顾及所有支脉来源,请见谅。
4.“子”“姬”二姓衍生的“氏”,实在太多,占了中国汉姓80%以上。再说本文的重点并不是某某具体姓的详细来源,所以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7 19:11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冒牌 2008-3-11 08:07 +140 好帖奖励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05: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西方多好。称呼人简单多了

P.S:

从晚上10点开始写,写到现在凌晨5点半。好冷,回去睡觉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08: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屈原姓什么?这的确是个好问题。

战国时期,姓氏已然合流,姓和氏基本上没有区别了。倘若屈原不姓屈?他又要姓什么呢?难道让他去姓芈,叫芈原?

再比如:赵奢姓什么?如果不让他姓赵,难道让他去姓嬴?

田单姓什么?如果不让他姓田,难道让他去姓陈?噢,对了,陈也不是姓,貌似应该姓妫才对。

如此一来,岂不乱套了?

所以,姓氏之别,只有在春秋以前谈起才有意义,到了战国时代再谈姓氏之分,那就没啥意思了。

另外,说起黄帝的姓,说姬是周人给他安的,有点道理,但是他的姓也绝不会是公孙。公孙这个姓,很明显是后来由氏发展来的。公之子为公子,公之孙为公孙。这是以世系为氏的典型代表,譬如商鞅在卫时,名公孙鞅,这明显就是其祖上以公孙为氏,后世又以氏为姓的例子。要说黄帝姓公孙,那真是岂有此理。

上古,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姓以明血统而氏以别族群,因此最早的姓应该都是带女字边的才对。如姬、姜、姒、姚等等,至于陆、伊之类,偶怀疑都应该是氏演变来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3-11 08: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而以动物名,植物名为姓氏的,或者以封国、采邑,或者以职官、爵位,或者以先人名号,谥号为姓氏的,都是上古狭义的“氏”

以动植物名也未必是氏。
上古时以图腾为姓(确切说是部落名)也未尝不可。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风:这个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第一姓.女娲与伏羲之姓.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所以伏羲"风姓","庖牺氏".后来衍生出"扶氏"“巴氏”“郝氏”“柏氏”“东方氏”

太皞、伏羲并非一人。
风即凤,乃是太皞、少昊等东夷部落之姓,少昊一族以鸟为图腾。子姓的商人、嬴姓的秦人赵人都可能是东夷部所分出。
东方氏,从地方来看,基本是二皞之地。

而巴氏由古巴国而来,居于巴山,巴山旧为南蛮所部,当为伏羲之族。
古柏国在汝南,可能也是伏羲一系。
扶氏、伏氏之类则由伏羲之名号而来。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公孙:中国第三姓.黄帝之姓.《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本是有熊国之子,故号有熊,轩辕是他的名号,因居轩辕之丘,遂以为名.所以黄帝,"公孙姓","有熊氏",又"轩辕氏".至于有说黄帝姓姬,这是周朝夺取天下后,硬安上去的.从“公孙姓”衍生出来的氏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司马迁把凡是在黄河流域活动的传说部落首领,全部都扯在黄帝一个人的直系后代身上——显然是极为牵强的。其实我们把那些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做为主支源头,再细分。

黄帝姓姬,怎么会是周朝所安上去呢?
说黄帝姓公孙,最早的是《史记》,而先秦记载都称黄帝姓姬。
公孙当为氏,是周代封建之后才出现的,显然比姬姓不可信。。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黄帝炎帝二族出于少典,姬、姜二姓为同源。

轩辕氏为部落名,黄帝姓姬,其部落自然也可姓姬。
炎黄二部为华夏部落的骨干,其部落强盛,后裔自然比别的姓为多。
关键是别把黄帝当成一个人,而应该当成一个大部落,那姬姓所分出姓氏众多也不难理解。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05:18 发表
公子完还有个后代田书,被封于“孙”,衍生出“山东孙氏”,孙武,孙权,乃至孙中山。(注2)可以看出,舜之后,姚姓与妫姓这支,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姓氏主支之一。

孙氏之名应该跟公孙氏类似。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3-11 08: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另外,说起黄帝的姓,说姬是周人给他安的,有点道理,但是他的姓也绝不会是公孙。

与其说周人给黄帝安了个姬姓,倒不如说周人攀附黄帝后裔,冒称姬姓。
后者的可能性肯定比前者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09:0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3-11 08:51 发表

与其说周人给黄帝安了个姬姓,倒不如说周人攀附黄帝后裔,冒称姬姓。
后者的可能性肯定比前者高。

此言大是有理。

周人在克商之前,文化不是一般的落后,要说他们和黄帝是一脉相承,这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但如果说周人冒姓姬,倒是顺理成章。周人祖先,名字都是不窋、差弗、毁隃之类,古里古怪,很象是音译,如果我们叫一声“姬不窋”,这感觉实在是太奇怪了。

所以周人的姬姓很有可能是冒牌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嬴”都写成“赢”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伤云
(商云·子逸)

彭城侯
瀛海军节度使
★★★★

Rank: 18Rank: 18Rank: 18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67
帖子 4676
编号 45650
注册 2005-8-15
来自 我的家在东北
家族 轩辕狼党


长见识哎....

没想到姓氏还有这么多的内容在里面(话说今天才知道我还是祝融的后人....)

对这个没有研究不敢妄加评论。大学时候看过一本中国姓氏辞典,据说里面记载了中国绝大多数姓氏的起源,而在那里面我查到的我个人的姓来自豢龙氏,与美女所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

究竟是怎么回事?是源流标准有异么?

[ 本帖最后由 伤云 于 2008-3-11 10:55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1: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建昭 于 2008-3-11 10:44 发表
“嬴”都写成“赢”了

分辨率使得字太小.......打错了没看清.......

谢谢指出

[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1:57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1: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以动植物名也未必是氏。
上古时以图腾为姓(确切说是部落名)也未尝不可。
...

最开始我也这样想

但是我查了许多动植物姓

没有一个来源符合"姓"的,都是后面衍生出来的氏

龙,马,牛,羊,杨,李——都是氏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1: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另外,说起黄帝的姓,说姬是周人给他安的,有点道理,但是他的姓也绝不会是公孙。公孙这个姓,很明显是后来由氏发展来的。公之子为公子,公之孙为公孙。这是以世系为氏的典型代表,譬如商鞅在卫时,名公孙鞅,这明显就是其祖上以公孙为氏,后世又以氏为姓的例子。要说黄帝姓公孙,那真是岂有此理。 ...

黄帝姓公孙,其实我也怀疑

但是既然写了此文,不把黄帝的姓写出来,有点说不过去

许多文献提到黄帝的姓,都是先说公孙,然后说又姓姬。这样看来,公孙的位置始终在姬前面。我就只有选择了公孙。

实在没别的更好的选择了。

谢谢大家指正,我已经在注释2中说明。



至于怀疑是周附会了黄帝的姬姓,还是黄帝被后人附会了周的姬姓,我认为后者比较大

在远古时期,姓是非常重要的,是部落的标志。那时候为了某种利益,改姓攀名的做法,基本上不可能。何况周虽然落后,但至少是个大部落。

——直到东周,姓作为部落的标志逐渐淡了,才有这个可能。


谈到姬这个姓,不得不提来源姬水这条河流。如果真是黄帝时期就有,为什么这条河流不见周朝以前的文献?

——汗,周朝以前貌似是甲骨文。。。。。哎这要求苛刻了点,不提这点了。

[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1:5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3-11 11: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1:38 发表
至于怀疑是周附会了黄帝的姬姓,还是黄帝被后人附会了周的姬姓,我认为后者比较大

在远古时期,姓是非常重要的,是部落的标志。那时候为了某中利益,改姓攀名的做法,基本上不可能。何况周是个大部落。

——直到东周,姓作为部落的标志逐渐淡了,才有这个可能。

攀附大族是很正常的现象。
慕容、拓跋自称黄帝后裔,宇文则自称炎帝之后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1: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3-11 11:49 发表

攀附大族是很正常的现象。
慕容、拓跋自称黄帝后裔,宇文则自称炎帝之后

我说的是远古,姓作为部落标志非常重要的时候

而不是以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12:0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关于黄帝和周人都姓姬的问题,偶觉得两者中必然有一个是假冒的。或者黄帝姓姬,周人冒姓。或者周人姓姬,而硬认了黄帝这个祖宗。对了,炎帝的姜姓也是一样。

按照古书上说的,炎帝姓姜而黄帝姓姬,而“巧合”的是,姬和姜恰恰是周人的两大族群,这里面就很有思考是余地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也很不可信,要知道,如果是河流,古代的称谓必然会有水字旁,因为上古每条河流都是单字的专称,如河、江、汉、济、洛等等,“姬”字和“姜”字象水名吗?根本不象,很难想象上古有人会把一条河流叫“姬”

从字形上看,“姬”和“姜”就是姓,单纯的姓。因为它们都女字旁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神话,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黄帝和炎帝二姓的来历,从而附会的而已。现代有很多史学家都在考证姬水和姜水的位置,但人言人殊,估计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两条河流。

至于到底是周人冒炎黄之姓还是炎黄被周人硬认为祖先,这就不是偶能知道的事情了。但无论如何,周人绝不可能是炎黄的直系后代。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2: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3-11 08:48 发表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黄帝炎帝二族出于少典,姬、姜二姓为同源。

炎帝部落,明显比黄帝部落早

黄帝时代的炎帝,应该是炎帝部落第N代传人了。

况且姜水和姬水,虽然没找到具体的河流,不过根据书上的描写,相隔貌似并不是太近。

他们俩怎么会同源?

[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2:10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2: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3-11 12:01 发表
也很不可信,要知道,如果是河流,古代的称谓必然会有水字旁,因为上古每条河流都是单字的专称,如河、江、汉、济、洛等等,“姬”字和“姜”字象水名吗?根本不象,很难想象上古有人会把一条河流叫“姬”

我也一直在纳闷这个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3-11 12: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1:50 发表

我说的是远古,姓作为部落标志非常重要的时候

而不是以后

在这个问题上,
处于原始部族的周人跟处于原始部族的鲜卑人有很大区别么?
开化后的周人跟开化后的鲜卑人又有什么区别么?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2: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3-11 12:33 发表

在这个问题上,
处于原始部族的周人跟处于原始部族的鲜卑人有很大区别么?
开化后的周人跟开化后的鲜卑人又有什么区别么?

鲜卑之认源,应该是开化以后的事。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都变了
而周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应该还不至如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3-11 12: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3-11 12:01 发表
按照古书上说的,炎帝姓姜而黄帝姓姬,而“巧合”的是,姬和姜恰恰是周人的两大族群,这里面就很有思考是余地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也很不可信,要知道,如果是河流,古代的称谓必然会有水字旁,因为上古每条河流都是单字的专称,如河、江、汉、济、洛等等,“姬”字和“姜”字象水名吗?根本不象,很难想象上古有人会把一条河流叫“姬”

反过来就有可能。
姬水、姜水因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分别得名。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8-3-11 12:01 发表
从字形上看,“姬”和“姜”就是姓,单纯的姓。因为它们都女字旁的。所谓“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的神话,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黄帝和炎帝二姓的来历,从而附会的而已。现代有很多史学家都在考证姬水和姜水的位置,但人言人殊,估计应该就是这个原因了,因为根本不存在这两条河流。

姜姓来历还是相对一致的,从女从羊,羊是图腾。
姬姓就有些分歧。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3: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8-3-11 12:57 发表

反过来就有可能。
姬水、姜水因黄帝姓姬、炎帝姓姜而分别得名。


姜姓来历还是相对一致的,从女从羊,羊是图腾。
姬姓就有些分歧。

恩,姜姓的影响没姬姓那么大,所以附会现象应该比较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8-3-11 13: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AB写的不错,结合后面两节度的补充,就比较完整了。

姓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就乱了,现代人搞不拎清,实在正常。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3-11 13: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2:08 发表


炎帝部落,明显比黄帝部落早

黄帝时代的炎帝,应该是炎帝部落第N代传人了。

如果不把炎帝跟神农混淆的话,应该不会得出炎帝早于黄帝的结论。

QUOTE:
原帖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2:39 发表
鲜卑之认源,应该是开化以后的事。那个时候社会大环境都变了
而周人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应该还不至如此

周人何时与黄帝拉上关系还不好说吧?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13: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起这个上古冒姓的例子,其实不必说鲜卑。

春秋时吴国不就是冒姓姬嘛。都说太伯避位,逃到吴,可吴距周万里之遥,偶就不信太伯以一人之力而能跋山涉水跑到那地方去。何况吴乃是断发文身的蛮夷之族,太伯凭什么能让蛮夷奉自己为主?

偶比较相信童书业所说,其实太伯所逃之地为虞,古文虞、吴相近,故讹为吴。观乎武王克商之前,周、虞关系,及虞国爵位,就可知虞周关系不是一般。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吴国冒姓姬嘛。

所以,上古之时部族改姓不是啥大问题。说改也就改了。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观世音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9
编号 165084
注册 2007-5-26


发表于 2008-3-11 14: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谢LZ    好资料阿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江城子

太末侯
轩辕参合左使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3
功绩 753
帖子 9896
编号 21
注册 2003-8-21
家族 轩辕少林寺


发表于 2008-3-11 14: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BTW, 原始社会是女性继承姓,男性继承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8-3-11 14: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江城子 于 2008-3-11 14:23 发表
BTW, 原始社会是女性继承姓,男性继承氏。

应该说,是女称姓而男称氏。是称呼,而非继承。要说继承,应该是男女都同时继承了姓和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gaobao
(高高)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40
编号 219093
注册 2007-9-23
家族 清谈社


发表于 2008-3-11 16: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专业了。看得有些迷糊。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08-3-11 16: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语文考试时,碰到一题:“屈原姓__”,她填的“屈”,判错,引来老师一顿臭骂。
---------------------
老公啊,如果考试中碰到这题,到底应该怎么回答呢?
顶部
性别:女-离线 边城玫女
(托着腮腮发呆呆)

白衣郡主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轩辕郡主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6
功绩 129
帖子 3318
编号 41540
注册 2005-6-23
来自 卡佩王室


发表于 2008-3-11 19: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08-3-11 16:44 发表
语文考试时,碰到一题:“屈原姓__”,她填的“屈”,判错,引来老师一顿臭骂。
---------------------
老公啊,如果考试中碰到这题,到底应该怎么回答呢?

貌似那个语文老师要求的标准答案是"芈"

如今学生有多少人知道这字?即使知道又有几人写得出来?

这不是纯粹难为人么?

所以照我的看法

写屈是绝对正确的.

其实更应该说_这出题目的吃饱了撑着.......

[ 本帖最后由 边城玫女 于 2008-3-11 19:2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笑天下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6
帖子 1118
编号 95
注册 2003-8-24


发表于 2008-3-11 20: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三种不同的红色 的帖子

断发纹身的是越,越被视为蛮夷;貌似吴不被认为是蛮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9 04: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09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