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陇政治集团看李唐政权的本质
唐朝,这个被无数国人讴歌过,赞美过的朝代,这个过去评价被无限拔高的朝代,却有太多汉民族正统政权没有的丑恶与乱象,想像与现实的反差让不少人回过头去探究唐朝的本质究竟如何,其实若细心穿过历史,了解了李唐崛起的背景,它作为关陇政治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就不难发现这个带有太多非中国气息,却标榜华夏正统的政权的蛮夷本质。
(一)关陇蛮族集团起源
何为关陇蛮族集团,其实还要从中国遭遇五胡乱华的空前灾难后说起,五胡乱华,整个北中国沦陷于蛮夷之手,汉民族横遭杀戮和蹂躏,一部分汉族追随东晋南渡,保存了汉民族的命脉不至断绝,而被迫留下的汉族只能受尽蛮夷惨无人道的统治,北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暗无天日之后,汉民族同胞迎来了一丝曙光,北魏统一北方后,受到汉民族先进文化感召的孝文帝毅然的在北魏推行全盘汉化改革,鲜卑族开始大规模的融入汉族,汉民族在北方有了全面复兴的希望,然而相当一部分愚昧的鲜卑下层民众并不认同这种改革,对改革抱着顽固的仇视情绪,他们和另一部分无知的鲜卑化的汉族民众发动了反对改革的六镇叛乱,北魏政权陷入一片混乱,随后靠镇压六镇叛乱起家的契胡酋长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几乎屠尽了北魏的士大夫阶层,这时,北魏历经几十年取得的汉化成果已经丧失殆尽,鲜卑化,胡化的逆流在北中国已不可逆转,汉民族在北方复兴的第一次机遇遗憾的被错过了。
经历了复杂的斗争和变故,,中国北方形成了北周和北齐两大势力,,加上南方的梁王朝,中国大地上形成了鼎足而立的三大势力,那么它们各自的性质又是怎样的呢?南方的梁朝(后为陈)无疑是正统的汉民族王朝,但由于其实力有限,又无光复中原的决心,很难由它来扭转北中国的命运。高氏的北齐和宇文氏的北周作为尔朱荣遗产的继承者都是蛮夷政权,但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为了清楚的说明这种差异,我将蛮夷政权分为三类(1)原始蛮夷政权(2)较高层次的蛮夷政权(接受了汉民族的政治制度,但仍保留了自己的原始文化)(3)完全中国化的蛮夷政权(思想意识也被汉化),此时的北齐政权虽然统治者(高欢家族)胡化严重,但其地处中原,基本继承了北魏的政治体制,确实是孝文帝汉化改革一部分成果的继承者,处于蛮夷政权第二层次向第三层次的过渡阶段,而北周宇文政权既关陇政治集团的性质如何呢,观史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集团正是尔朱荣政策最忠实,最坚定的继承者,是比北齐更野蛮,更反动不只千万倍的蛮夷集团,它以所谓的八柱国为核心,以鲜卑部众和胡化的汉族走狗为主要力量。后来杨隋和李唐建立者的祖先都是其忠实鹰犬,我们只要重温一下这一蛮夷集团的“光辉”历史就可以深刻的理解它原始蛮夷的畜生实质,北周在攻打后梁后将十多万无辜的百姓掳至北周作为奴隶,而同时期的南陈和北齐决无这样的作为,宇文泰下令将所有的部属的汉姓一律废除,复用少数民族姓氏,废除北魏的政治制度,改用所谓的周朝的“六官制”,推行后来被津津乐道实质是恢复少数民族部落兵制的府兵制,一系列反动制度的实施告诉我们关陇蛮族集团是反汉化最彻底,复活蛮夷兽性最不遗余力的一股政治势力,这一蛮族政权不仅没有向前演进,由于极端反动的措施,造成了它的愈加落后和黑暗,最后几乎退回到了蛮夷政权最低级的层次,原始蛮夷政权,可是令人吊诡的是正是这一本来最落后,最弱小,最野蛮的北周蛮族政权最终灭亡了比它先进,强大的多的北齐,统一了北方。
(二)关陇蛮族集团的第一次洗牌—杨隋代周
统一北方后,关陇蛮族集团那位“雄才大略”的周武帝没过几年就因病亡故,又没过几年,他的儿子天元帝也莫名的离世,年幼的周静帝即位,主少国疑,关陇蛮族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杨坚篡夺了宇文氏的皇位,并尽灭宇文氏,这本是一次其内部的权利交替,似没有记述的必要,但因两代杨氏父子的作为不得不让人记上一笔,杨坚建立隋朝后基于远见也好,迫于形势也罢,推行了两项无论对这一蛮夷集团还是整个北中国都影响巨大的基本可称之为进步的措施,复汉姓,将鲜卑姓氏改回汉姓,推翻北周的旧体制,全盘接受北齐的政治,法律制度.这一拨乱反正的积极意义应该肯定,虽没有彻底改变隋朝的蛮夷本质,却使隋避免了落入原始蛮夷政权的命运,其对于 北中国也应该说是一件好事。589年,隋灭陈,于300多年后中国南北复归于统一。可是以后的事实证明尽管杨坚作为一代雄主,,由于蛮夷化的意识在它心中过于根深蒂固,他不可能带领隋朝走出蛮夷时代,成为正统的汉人王朝,其一,他仍顽固地坚持关中本位政策,,关陇蛮夷集团仍牢牢的把持着隋朝,丝毫不允许汉士人的代表山东,南方士族参与政权,二他对南朝文化既正统的汉文化根本敌视的态度,对南朝士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让隋朝走出蛮夷化,成为汉人正统王朝的努力的伟大尝试由他的继任者隋炀帝进行。其实,我看史书后觉得隋炀帝是一个很值得肯定的人,虽然他的尝试没有成功,隋王朝也因他的伟大尝试而灭亡,因为他是孝文帝之后又一个企图完全化蛮夷为汉族的人物,他对汉文化的热爱与渴望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言不由衷的做作。这位隋文帝时候的晋王灭陈战役的总指挥,似乎命中注定与南中国,与汉族正统文化结下如此深厚的渊源.他真诚的爱上了南中国,也最终死在了这片土地上.杨广担任扬州总管十余年,这使他能够平心静气的去感触汉文化(南朝文化)的伟大,他的正妃萧氏也出自于南梁望族兰陵萧氏之后.恐怕也是从这时候起他决定使隋朝接受伟大的汉文化,在思想,意识上使隋王朝完全汉化.于是他继承皇位之后,很快就重用原来担任他幕僚的南方士人,同时也起用一些山东士族,又首设进士科,真正开创了科举制,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汉化(南朝化)运.然而无数的事实证明,由第二步到第三部的蛮夷的转化都是最难的,这一次也不例外,备受冷落的关陇蛮族集团开始与杨隋决裂,暗中筹划进行第二次洗牌.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眼前的政治利益受到了侵害,更是因为汉化改革一旦完成,汉人对他们无与伦比的文化优势将会得到彻底发挥,他们也将彻底失去原有的既得利益,并永无翻身之日.最终历史的天平倒向了关陇蛮族集团,隋炀帝618年被弑于江都,隋朝灭亡.与其说隋朝亡于农民起义,不如说隋亡于关陇蛮族集团的抛弃.第二次汉族复兴的努力再已失败告终。
(三)李世民——千古明君????
当关陇蛮族集团第二次洗牌,将杨隋赶下历史舞台,并由它其中的李唐接过政权后,李唐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吸取杨隋的教训,使自己的统治能够持久。答案当然只有一个,继续保留自己的蛮夷本质,与关陇这个持续了一代又一代的蛮夷集团共享天下。以前包括现在,常把唐朝前期算作门阀政权,我颇不赞同,汉族中真正的门阀是以崔、郑、卢、王为代表的山东高门以及南方士人,它们能够长时间显赫,长盛不衰的资本并不只是门第,而是崇高的文化修养所积累的天然的优势,然而在初唐,这些汉族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受到压制,打击的对象,而掌握政权的是那个前已述及其本质的关陇蛮夷集团,这个时刻透着蛮夷兽性的胡人(胡化的汉人)集团怎么有资格作为汉族精英群体的一员。唐初统治者费尽心力找到的答案很快由那个杀兄弑弟,强占弟媳的唐朝第二位皇帝进行了“完美”的实践。到今天,我们都不能不佩服这位表演大师的绝妙演技,这位其实在玄武门已经把狼性暴露无疑的秦王殿下不仅完整的保留了关陇蛮族集团的落后本质,还给这种肮脏,丑恶的野性披上了一件极其美丽的外衣,几乎蒙蔽了当世和后世的所有人。他所上演的这出无间道给他身后赢得的千古明君的声誉估计是他自己也没预料到的。可是真相只有一个,透过华丽的外衣,我们所能看到的是这位要大力推行文治,重视文教的皇帝所重用的,他真正信任视之为心腹的其实也只有长孙无忌等这样纯正的关陇蛮族圈的人物。他所提拔的几个南方士人,山东士族虞世南,魏征等人充其量不过是他掩人耳目,标榜任人唯贤,文治的点缀和供他消遣,娱乐的工具。他对山东士族的排斥较之他的前辈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他的政权中实际上形成了以汉人为虚,以关陇蛮族集团掌握实权的体系,他们既保留了所有实际的利益,又获得了尊重文化的美名,并无任何损失,何乐而不为。 然而再高明的骗子也会有露出破绽的一天,贞观十三年,当唐太宗修订《氏族志》的时候,不顾众议,强行压低山东士族的地位,其对汉族精英打压,敌视的真实立场暴露无疑,很多人拿李世民与杨广相比,其实怎么能比呢?杨广是真心倾慕汉文化,李世民对于汉文化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其骨子里认同的仍是那套蛮夷文化。况且如果自己蛮夷本质不变,风俗不变,又怎么可能获得汉族精英的真正认可,山东高门对李唐皇室从未改变的鄙视和不屑正是对其蛮夷本质的最好注解。不过“千古明君”李世民的这套做法的危害却不可估量,其混淆视听的作用不容小觑。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蛮夷政权在接受汉民族政治体制后抵制汉化潮流的高明伪装,它缩小了要求蛮夷继续汉化的压力,极易形成蛮夷统治的长期稳固。当一千多年后,另外一个蛮夷政权征服全中国后,清朝学习了这套伎俩,从而巩固了自身的统治,实现了对汉族长达268年的奴役。可以想像清朝“伟大”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一定从内心感激唐太宗这项伟大的发明,并从心底佩服这位“千古明君”的天才设计和实践——保留了野蛮,却赢得了贞观治世的美名,他们也据此炮制出了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四)关陇政治集团的内斗和覆灭
无论怎么说李世民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将蛮族统治在华丽的外表下维持下去,如果他的继任者能够遵照他执行的这条路线,汉民族还将面临漫漫的黑夜,关陇蛮族统治的结束将会遥遥无期。但是天佑中华,历史因为一个女人的野心而改变了,关陇蛮族也因为她的野心遭到血腥屠杀而趋于消亡。
这个大名鼎鼎的女子就是武则天,李世民所设计的保留蛮族统治的政治体制被她以铁血政策打破,然而我们没有任何必要感激它,因为她本也是关陇蛮族集团的一员,粉碎蛮族统治也不是她的初衷,这一切都是为了她心中无尽的权利欲——登上皇帝的宝座。历史确实奇妙,关陇蛮族集团没有因外部冲击而消失,却因内耗而毁灭。挑起这场内斗的,关陇蛮族集团的毁灭者武则天,她的父亲其实也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也是关陇蛮族集团的成员,然而他与他的家族只是关陇蛮族集团的低层人物,武则天因此受尽了这一集团上层对她的欺压和阻挠,为了这些仇恨,更为了她一步步膨胀的权力野心,她要打破关陇蛮族集团对她的压制,她成为了这个集团最大的叛徒,在他获得权力,巩固权力的过程中,直至登上帝位,她毫不犹豫地一次次血洗这一集团的中间力量。武则天的登阶的过程就是关陇蛮族集团的血泪史。武则天要巩固权力,需要可靠的同盟者,她选择了关陇蛮族集团原本的死敌——山东士族,真正意义上的唐朝大规模启用汉民族的从这个时候才正式开始,同时或许为了获得更多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和理解,武则天确实做到了重视文化建设,提高科举制的地位,给知识分子出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汉民族文化在李唐建国后第一次取得了官方的优势地位。随后,李唐终归复辟,然而经过这一场变乱,关陇蛮族集团已元气大伤,作为一个等级严密,利益一致,垄断仕途的蛮夷集团已不复存在,由于武则天实质上反蛮夷的文化政策,汉文化的巨大优势得到了发挥,它的影响已无法清除,山东士族进入政权,掌握的相当一部分权力也无法完全收回。由于武则天的野心,关陇蛮族集团的内耗和斗争虽也不免波及了不少汉族精英分子,但关陇蛮族集团的式微,汉文化高涨,山东士族分享权力局面的形成,这一结果说明关陇蛮族的内乱,汉民族确实是最大的受益者,陈寅恪先生评价,从关陇政治集团瓦解来看武周代唐确实是中世纪中国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汉民族真正的胜利仍然很遥远,因为关陇蛮族的最核心李唐皇室仍然保留着其蛮夷本质,这从开元年间,唐玄宗强抢儿媳为妃的兽行可见一斑,只要李唐皇室没有中国化,蛮族的本性没有改变,他手中握有的皇权就始终是对整个喊话成果的巨大威胁,汉民族最终战胜蛮族仍然任重道远。
(五)李唐中国化的最终完成
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但李唐中国化却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学者在研究唐史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把唐前期看作士族社会,把唐后期作为士族社会向庶族社会的转变时期,有一点是无法解释,唐朝山东士族出任宰相大部分出现在唐后期,莫非是士族在中唐复兴了。在我看来,确实是复兴了,山东士族作为汉民族的精英终于取代了关陇蛮族的地位,在唐朝中央政权取得了全面的优势科举制进士出身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汉族知识分子广泛的加入了唐政权,这时的李唐才算得上是一个汉民族政权,尽管国家陷入了分裂和混乱,文化却没有因此而萧条,在政府大力支持,推广下的汉文化继续发展。学术界把中唐以后唐朝的一系列变化称作南朝化,实际上也就是中国化,伴随着汉化这一时代的潮流,保留了蛮夷本质的李唐皇室也终于洗去了野蛮的本性,完成了汉化,皇室乱伦的事情减少了,淫荡的唐朝公主也终于懂得了收敛,唐宪宗之后,原本把再嫁,通奸当成家常便饭的公主门也不得不迫于礼仪廉耻的约束,安守自己的本分。唐朝的太子也不再动辄被废,汉族宗法观念中非常重要的嫡长子继承制才得到真正的尊重。当晚唐的唐文宗哀叹李唐二百年天子尚不及山东高门时,与他的祖宗李世民发自内心的对汉士族的仇恨不同,更多的是一种羡慕和无奈。换而言之,此时的李唐皇室虽仍未被山东士族认可,但已经从心底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了。李唐也完成了蛮夷政权所有转变的过程,思想意识上也完全中国化了。
几起几落,李唐走完了它从蛮夷政权到汉政权的漫漫长路,最终完成了汉化,汉民族得到重生我们自然应该予以肯定,但回顾这一300多年的历史,我们仍能体会到中国重生这一过程的艰辛无比。如果没有太多的偶然,汉民族文化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我很难想像以李唐为代表的如此顽固,野蛮的关陇蛮族集团会完成汉化,使中国重生。综上所述,唐朝本质上是一个蛮夷王朝,中国人在其中了赢得重生,而汉人真正王朝的建立直到978年,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在这个汉人士大夫真正做主的天水一朝,中国文化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迎来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