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刺史与州牧及其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问题, 告别轩辕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7-9-10 14:3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刺史与州牧及其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一些问题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高中教材,某天骄实在失望至极,几乎被缩减到了无以复简的薄薄一册(其中还不乏带星号的阅读棵),对比两册的中国近现代史和两册的世界近现代史,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我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居然可以如此缩减,真是令人大开眼界.问题还不止是内容少,更在于史实少,历史课居然几乎只讲制度,科技文化和对外交流,学习这样的历史课程的学生(也就是那些不在课外读历史的同学)就会连谁是汉文帝,汉景帝,光武帝等等这样超一流的历史人物也不知道!高三只有不到一年时间,考虑到要给复习留出时间,缩减也就缩减了,但是缩减也不能囫囵吞枣,以至造成错误吧?

     关于汉朝刺史制度的变迁,某天骄查阅了三个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发现其说法各异,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错误.

     刺史制度的建立三个书的叙述都大致相同,与失实出入不大,其实也确切,(只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却不提司隶校尉部,而且后世州的具体情况也有变化),关键在于对两汉时期刺史职权变迁的问题上人教版的权威教材上出现了纰漏.2001年的<中国古代史>(试验本)(高三用)中的说法虽然不大完整,但还不失于科学严谨.它的说法是"东汉时,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变成具有统郡职能的长官.刺史举劾官吏,不再需要三公案验,即可黜免.检察区域州,逐渐变成具有郡以上一级的地方政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区域.东汉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开始掌握军队."这个叙述虽然回避了州牧,但还是比较科学,可是到了现行的经过删减的<中国古代史>(高三用)问题就来了.

     在这本教材的宋体书的正文部分有如下叙述"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上述作为参考阅读材料的楷书部分大幅缩减,只保留了行政体制的变化,而不说为什么刺史可以成为州的首长).编者在这里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首先,刺史改为州牧其实不在东汉末年,而在西汉末年.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大司空何武与丞相翟方提议:“古选诸侯贤者以为牧伯。《书》曰:‘咨十有二牧’,所以广聪明,烛幽隐也。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两千石,轻重不相准,失位次之序。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于是成帝决定改刺史为州牧。但是到了汉哀帝建平二年(前5年)经朱博奏请罢州牧又改回刺史。事情还没有完,在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西汉政府再次将刺史更为州牧.此后的汉光武帝建武十八年(42年)又重新恢复刺史.

    从上述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刺史与州牧在两汉之交数十年间屡经变迁,但却可以证明"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的说法是绝对的不准确.某天骄以为教材中的这个叙述指的很可能是汉灵帝时那次重置州牧.刘焉看到灵帝时期政局混乱,王朝衰败(同时他自己也有寻求底盘割据自保的野心),于是在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建言道“刺史、太守,货赂为官,割剥百姓,以致离叛。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镇安方夏。”当时益州刺史卻俭因赋敛烦扰而谣言远闻(不久卻俭被起义军杀死),并州刺史张壹与凉州刺史耿鄙则相继被杀,天下乱象已明,于是朝廷准许了刘焉的提议,以便加强朝廷权威,命刘焉"出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封阳城侯,当收俭治罪".虽然此时东汉政府重新任命了州牧,但是却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州牧制度,此后一直是刺史与州牧并行,同时存在,有的州刺史主政,有的州则是州牧管事.对此我们可以用熟悉的三国人物作为例证.1,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灵帝崩,(刘表)代王叡为荆州刺史",之后李傕、郭汜为拉拢刘表才以升其为荆州牧.后来刘备又曾边刘琦为荆州刺史,刘琦死后他自己则被属下推为荆州牧.2,益州刘焉死后,赵韪等人上表欲以其子刘璋为益州刺史,由朝廷下令,刘璋才领的益州牧.3在刘焉建言的那一年,也就是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陶谦被任命为徐州刺史,董卓之乱时"迁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初平四年(193年)陶谦死,吕布曾自称徐州刺史,之后吕布还曾命陈登向曹操请求担任求徐州牧.再后车胄也曾为徐州刺史.4,刘备曾被陶谦表为豫州刺史,之后曹操又"厚遇之,以为豫州牧".

    从以上事实我想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东汉末年州牧为朝廷任命,是一种格外的荣耀2,无论州牧,还是刺史在汉末乱世都能是一方军阀,割地自雄,但在地位上州牧比刺史为高,史籍中在说某人以刺史任州牧的时候,会用"迁",而且还往往会额外的加封侯位,任为将军,甚至还会为"监军使者"3,在汉献帝时期,朝廷(那些先后挟持皇帝的权臣们)封州牧往往是对豪强军阀割据地位的一种承认,当然其中还夹杂着安抚和拉拢的意味.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最新的,第一年使用的课改教程(高一用),在书页下的注释中,它是这样解释刺史的"官名,汉武帝时始设,汉成帝时改为州牧.以后有时称刺史,有时称州牧.称刺史时为监察官,不治民,官品低;称州牧时,位高权重."编者的说法相当聪明,也相当简洁,采用了一种比较笼统模糊的叙述方式,不过他却没有注意到,这个注释与正文产生了矛盾.本书正文说"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那么就是说,即便是叫刺史,也同样对州中事务的管理大权,那么注释中的"称刺史时为监察官,不治民"的说法不相符了吗?(注意,本书两汉是放在一起说的,也是在介绍汉朝政治制度时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的说法本身就大有问题,刺史在西汉晚期就已经有权任命地方官吏和决断刑狱了,成为郡的统辖者,掌握了行政大权.王莽篡位后在提升州牧地位的同时,为维护其统治"于是置左、右、前、后、中大司马之位,赐州牧号为将军,郡卒正、连率、大尹为偏将军;属令长裨将军;县宰为校尉。”这样州牧就有统兵权.

   综上所述,教材编者可能因为治学态度,或者缩减需要而对刺史制度造成了不当叙述,这是应当予以改正的.

参考文献和资料---

班固<汉书>

陈寿<三国志>

司马光<资治通鉴>

王谨论文<王莽与州刺史改州牧>

附录(另一些问题):

春秋五霸:历史教材采用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我们知道其实历史上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更为常见的说法,也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既然有不同说法,我们也不必强求采用哪一种,但是历史教材在讲述前一种说法的同时是否该注明一下还有另一种说法呢?(在同样的书中先例,在讲三国的起始时间时在采用曹丕登基说的同时,也列出了史学界的另一些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在古文注释中却用了以上第二中说法.

隋朝之亡:隋朝的灭亡,教材使用的是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所杀,隋朝灭亡的说法,我觉得用两个月后隋恭帝杨侑禅位李渊更恰当,因为长安恭帝的地位历史上是承认的.

南宋之亡:历史教材用的说法是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为南宋灭亡的时间,而以1279年陆秀夫负小皇帝赵昺投海为元朝统一全国的标志,我觉得语气这样写不如直接将1279年作为南宋灭亡的时间.我认为有皇帝,有大臣,有底盘在流亡小朝廷也足以继续代表南宋存在.最近又发现了一点,政治课本采用的却是1279年南宋灭亡的 说法,同一套出又出现了矛盾之处.

三藩之乱:历史教材的说法是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后,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相继相应.而事实上尚可喜是忠于清廷的,与吴三桂共同发动叛乱的其实是其子尚之信.尚可喜本人鄙视吴三桂,吴三桂起兵反清之时,驻守广东的尚可喜在势单力薄的情形下,毅然出兵打击叛军。甚至在兵败时几次欲“举火自焚”,“上吊自杀”,以尽忠清廷。康熙十五年,尚可喜叫家人搀着遥拜北方:“不能杀贼,死有余辜。”在他病逝后康熙说:“王世笃忠贞。若人人尽如王,天下安得有事”?并遣国子监前往致祭,御赐祭典、祭文,赐谥号为敬。
由此可见,教材此处叙述着有误.

[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10-20 16:1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寂寞沙洲冷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22
编号 55089
注册 2005-12-11


发表于 2007-9-10 23: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春秋五霸:历史教材采用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吴王阖闾",我们知道其实历史上还存在另一种可能更为常见的说法,也就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和楚庄王",既然有不同说法,我们也不必强求采用哪一种,但是历史教材在讲述前一种说法的同时是否该注明一下还有另一种说法呢?(在同样的书中先例,在讲三国的起始时间时在采用曹丕登基说的同时,也列出了史学界的另一些观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出版社的语文教材在古文注释中却用了以上第二中说法.

刺史本是武帝时期的一种特意设置,后来刺史渐渐扩大的权利,原来的州郡手守反而成了他们的下束,东汉后期只是把这种关系加以确定了,应该没啥问题吧?

还有难道现在的教科书改了?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介绍春秋五霸的时候就是齐桓、晋文、楚庄、宋襄、秦穆。并且又特意 加注 补充说另一说法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redghl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37
编号 43267
注册 2005-7-14


发表于 2007-9-11 12: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些教科書就不必細究叻,
人傢隻是對付攷試用的
不是研究學問用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伟人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8
编号 87954
注册 2006-10-20


发表于 2007-9-16 13: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精神可嘉。
    希望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做学问,不要做掉书袋的学究。
    至于隋,北宋之亡国,某有点小建议,即使斑竹认为我谈及时事,先说了再说吧。

    我研究不深。史书只读国《三国志》《资治通鉴》之流。
    亡国,是以皇帝不存在为界还是统治体系崩溃为界,还是别的?
    但是比较一下,1949年后,全国各地是不是很有很多国民党部队?西藏是不是还没解放?但是我们现在是不是都说"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7-9-16 14:0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伟人 于 2007-9-16 13:24 发表
楼主精神可嘉。
    希望你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好做学问,不要做掉书袋的学究。
    至于隋,北宋之亡国,某有点小建议,即使斑竹认为我谈及时事,先说了再说吧。

    我研究不深。史书只读国《三国志》《资 ...

谢谢朋友,其实这很容易解释,本来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为政治服务这一趋势越发明显,其实不可避免还有成王败寇的因素

在某天骄看来,中华民国好比昔日南明,虽然明朝作为全国性中央政权在李自成入京后就宣布结束(明朝从此不能在法律上代表整个中国,),但是南明还是先后有一系列帝王存在的,而且拥有相当辽阔的土地,众多的人民官员,也就是说作为政权,明朝并未在甲申国难时灭亡,而是在永历帝逃亡缅甸为灭亡的

其他东晋,后梁(南北朝之后梁),南宋等都可为例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色冷并刀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2
功绩 219
帖子 1502
编号 37015
注册 2005-4-17
来自 巴西宕渠


发表于 2007-9-16 15:1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某也与楼主一样,回家比较喜欢翻现在中学生的教材。不过每次翻都比较失望。。。
大司空何武与丞相翟方提议
翟方应为翟方进。。。
记得通鉴上说,自刘焉出为益州牧,州牧之权即重。当时还有刘虞,也是差不多时候出任幽州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7-9-16 15:1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寂寞沙洲冷 于 2007-9-10 23:23 发表
还有难道现在的教科书改了?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介绍春秋五霸的时候就是齐桓、晋文、楚庄、宋襄、秦穆。并且又特意 加注 补充说另一说法是吴王阖闾、吴王阖闾。

中国古代史教材早已经历次删减,面目全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7-9-16 15:1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秋色冷并刀 于 2007-9-16 15:12 发表

记得通鉴上说,自刘焉出为益州牧,州牧之权即重。当时还有刘虞,也是差不多时 ...

宗师在当时显然是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因此才有了日后割据一方的刘焉和刘表,不过刘虞这人是例外,对汉室绝对忠诚,后来袁绍意图立他为帝都被拒绝了

还有某天骄不是在翻阅历史教材,而是在学习历史教材

[ 本帖最后由 绝世天骄. 于 2007-9-16 15:2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色冷并刀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2
功绩 219
帖子 1502
编号 37015
注册 2005-4-17
来自 巴西宕渠


发表于 2007-9-16 15:2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没注意到楼主的年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石敢当
(無雙OL眾純潔者兼象棋黨幕僚)

★★★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50
帖子 643
编号 104326
注册 2007-1-27


发表于 2007-9-17 23: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对于刺史这一部分的解释,我以前也觉得笼统为“东汉时期‘的确不妥
如果能多写几个字
东汉前期如何如何
东汉末年怎样怎样
那么关于这注释,就很圆满了

不过、话说回头、三国时代历史从来都不是高三考试重点
如果单纯从过得去就算的角度上看
历史课本的说法都过得去啦

而事实上,历史课本的编制,其实都只是做到过得去就算的程度

[ 本帖最后由 石敢当 于 2007-9-17 23:5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_Artemis
(冠子)

燕郡公集庆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6
功绩 895
帖子 8351
编号 68083
注册 2006-5-8
来自 雲夢山莊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9-17 23: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楼主不是说看了3个版本的高中历史课本,怎么讨论了人教版之后又没下文了

两者的区别冠子认为刺史是行政职称,而州牧则作为一种世家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许多人在自封了“刺史”之后还谋求朝廷册封一个“州牧”。放到现代,州牧就像是党职而刺史像是政府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雪在舟
(独钓寒江雪)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20
帖子 742
编号 216742
注册 2007-9-17
家族 雪舟斋


发表于 2007-9-17 23: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省长和省委书记的区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大隋高祖文皇帝落魄子孙)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8
编号 193808
注册 2007-7-26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07-9-20 17:0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Z_Artemis 于 2007-9-17 23:51 发表
楼主不是说看了3个版本的高中历史课本,怎么讨论了人教版之后又没下文了

对不起,我列举的三个版本都是人教的.不过是几次修改之后的不同版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起云灭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228240
注册 2007-10-17


发表于 2007-10-19 16: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州牧更象中央特派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DIEU
(Les Gones)

江陵侯
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4
功绩 618
帖子 2937
编号 19082
注册 2004-10-18
来自 西域都护府


发表于 2007-10-23 08:19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只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却不提司隶校尉部,而且后世州的具体情况也有变化

关于是十三部还是十四部,汉书中不也自相矛盾么~按照地理志里的说法,加上司隶校尉才算齐了13部刺史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10-23 11: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ADIEU 于 2007-10-23 08:19 发表
只说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却不提司隶校尉部,而且后世州的具体情况也有变化

关于是十三部还是十四部,汉书中不也自相矛盾么~按照地理志里的说法,加上司隶校尉才算齐了13部刺史罢~~

因为行政区划不是一成不变的,期间也有变动。

武帝元封5年,设十三刺史部,俗称十三州。分别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朔方、交趾。

征和四年,又于京畿7郡设司隶校尉部,故武帝时共有十四个监察区。

东汉初年,省朔方并入并州,改交趾为交州,加上司隶校尉部,故共13个监察区,俗称十三州。分别为冀、兖、豫、青、徐、幽、并、凉、荆、扬、益、交、司隶。

东汉末年,献帝兴平元年,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故为十四州。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8 13: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56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