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廉颇可曾想到,如果秦军攻破丹河防线,他又会怎么办?
性别:未知-离线 明明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187156
注册 2007-7-10


发表于 2007-9-3 13: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廉颇可曾想到,如果秦军攻破丹河防线,他又会怎么办?

廉颇可曾想到,如果秦军攻破丹河防线,他又会怎么办?  
廉颇设置了四道防线.丹河以西有西壁垒,东壁垒.丹河以东有丹河防线,百里石长城.由西向东依次是,西壁垒,东壁垒,丹河防线,百里石长城.秦军破西河两壁垒.由于由下而上仰攻,损失惨重.再也无法攻坚,锐气渐失,师老兵疲.虽然赵军不出,但我想赵军的心理压力也是不轻的.不知廉老将军是否想到,如果秦军继续进攻,破丹河东两道防线,他又会怎么办?为明将者当先预测战场的发展.
1如果他没有想,说明他认为没必要这么想,他对丹河东两道防线还是蛮有信心的:秦军无法攻破,最后失败的只有秦军.白起这时不出面,也正是惮于此,不敢为辱军之将.
2如果他想到了,突破了这几道防线怎么办?正如现在一些人所预测,就是突破了,秦军也成强弩之末了,根本不可能大规模进行灭赵行动了.把秦军放进来,诱敌深入于赵国腹地.等待秦军就是挨揍.在白起消灭掉赵军主力时还有所忌惮地说"攻其列城,未必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何况赵军主力保存完好的状态下呢?赵军在内线做战,只有一个结果:秦军失败,灰溜溜地败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n老忘密码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4
编号 101522
注册 2007-1-16


发表于 2007-9-3 15: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强呀:诱敌深入于赵国腹地

围要几倍来着?来个艰壁清野?


俺咋感觉有点马良他弟的感觉勒。


最好是让大道让人进都。全国人民口水都淹死敌人。


个人愚见。俺不太懂,只是凑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越骑校尉
(广州土著)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50
编号 5760
注册 2004-3-2


秦军在惨胜之后为什么要深入赵国腹地啊?不如先吞下上党,修养几年并把上党建设成前进基地。等养精蓄锐再重新攻赵!采取蚕食的攻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关内侯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26
帖子 12566
编号 31412
注册 2005-1-29


战场之上能预测到战况发展下一步、二步的大将不是没有,但是LZ却要廉颇预测到下三步、四步情况却有要求过高了。估计廉颇也只是赌一把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光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7
编号 127575
注册 2007-3-26


发表于 2007-9-4 20: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两军实力相去不远,赵军有地利,打硬仗绝对对秦不利,所以廉颇要考虑的只是怎样守好防线,如果这样都输了的话,他也不用再打下去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5 11: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把上党改建军事基地,对当时的作战思想来说还没有这么先进,当时范睢只不过提出远近近攻的思想,宏观上是有萌芽了,但对步步为营的推进式战术,人们认识还很朦胧。战国多数战争还是局限于长驱直入的纵深战。另外,上党是不是缺险可守,建块阵地最起码要选易守难攻,如果地形不好,肯定要无谓增加驻军,空费国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越骑校尉
(广州土著)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9
帖子 850
编号 5760
注册 2004-3-2


秦昭王时期就是采用“蚕食”的策略,逐步吞并魏、韩、楚三国的土地而发展壮大的。这一招对付赵国也适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6 08: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越骑校尉 于 2007-9-5 23:40 发表
秦昭王时期就是采用“蚕食”的策略,逐步吞并魏、韩、楚三国的土地而发展壮大的。这一招对付赵国也适用。

确切说,秦昭王前期是主攻魏、楚两国,等范睢上台了,改为攻韩。这三国都算是“近”国。
范睢入秦前,秦正是猛攻魏的时候,作为魏人的范睢难免有移祸江东之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6 13: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6 08:15 发表

确切说,秦昭王前期是主攻魏、楚两国,等范睢上台了,改为攻韩。这三国都算是“近”国。
范睢入秦前,秦正是猛攻魏的时候,作为魏人的范睢难免有移祸江东之嫌。

范睢空怕不会太怜悯魏国吧,他可是被奸人关到厕所里,受尽屈辱才逃出,范睢的心理应该像伍子胥一样对魏主鞭尸屠城才对。只不过范睢是个文臣不像伍子胥,选择了更理智的战略。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6 14: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3:55 发表
范睢空怕不会太怜悯魏国吧,他可是被奸人关到厕所里,受尽屈辱才逃出,范睢的心理应该像伍子胥一样对魏主鞭尸屠城才对。只不过范睢是个文臣不像伍子胥,选择了更理智的战略。

但事实就是范睢上台以后,秦国的主攻方向由魏国变成了韩国。
对魏国就是轻轻放过了。

ps.史记里关于范睢逃亡的记载,故事性质很重,未必全属实。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6 14:2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6 14:02 发表


但事实就是范睢上台以后,秦国的主攻方向由魏国变成了韩国。
对魏国就是轻轻放过了。

ps.史记里关于范睢逃亡的记载,故事性质很重,未必全属实。

也许是史记微观记载有误,我再从宏观战略上分析一下:
秦昭王元年,楚、齐、韩、魏四国订立了合纵盟约,联兵抗秦,由此来看对秦不利,发展方向必然是讨伐魏国。
昭王三年,秦把上庸归还于楚,联盟破裂。
昭王四年,齐、韩、魏以楚国叛变合纵,讨伐楚国。楚命太子往秦国为人质,秦国出兵攻魏救楚,攻破了魏国三个县,魏国退兵;又出兵讨韩,攻得一个县,韩国又败。由此看来打破合纵战略,一直是秦国的目标,范睢的远交近攻的战术才是具体措施,所以昭王前期,是盲目打破合纵,不好说是侧重攻魏还是攻韩,而范睢锁定了目标。
至于先打韩国,认为是先捡软柿子捏吧。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4: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6 14: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4:28 发表
也许是史记微观记载有误,我再从宏观战略上分析一下:
秦昭王元年,楚、齐、韩、魏三国订立了合纵盟约,联兵抗秦,由此来看对秦不利,发展方向必然是讨伐魏国。
昭王三年,秦把上庸归还于楚,联盟破裂。
昭王四年,齐、韩、魏以楚国叛变合纵,讨伐楚国。楚命太子往秦国为人质,秦国出兵攻魏救楚,攻破了魏国三个县,魏国退兵;又出兵讨韩,攻得一个县,韩国又败。由此看来打破合纵战略,一直是秦国的目标,范睢的远交近攻的战术才是具体措施,所以昭王前期,是盲目打破合纵,不好说是侧重攻魏还是攻韩,而范睢锁定了目标。
至于先打韩国,认为是先捡软柿子捏吧。

首先应该明确合纵与连横的定义。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而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从国力来说,昭王前期,齐楚两国都不逊于秦,都不能算是“弱”。
所以有齐、楚两国的行动,一般不能称为“合纵”。

山东诸国第一次合纵抗秦,在邯郸之围后,信陵君所主持。
此时山东已无秦国之敌,这才能称得上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秦昭王元年,齐、韩、魏三国,实际是齐连横韩、魏而国针对秦、楚的行动。
当时连横的主要对象就是地处中原的韩、魏,攻这两国是为了让其臣服。
而楚算是秦的盟友。所以救楚、攻魏、攻韩都很正常。

昭王初年时,孟尝君还在齐国为相,与秦、楚为敌。。
而孟尝君出走后的齐国,却是与秦相结交,东西二帝之名虽废,但两国之间的争斗却减少了很多。
可以看到昭王十三年后,秦国频频对楚、魏用兵,就是不以齐为主要目标。
而此时韩国却已经倾向于秦国,楚攻宜阳,秦国救韩就是一证。昭王更是自称与韩相韩珉为好友。

而范睢力主攻韩,俺就看不出是什么居心了。
若以为是蚕食,秦国一直攻魏,屡有收获,攻韩攻魏不是一样么?
若以为是要以武力威压韩国亲秦,更是毫无必要,因为韩本来就是秦的与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6 15: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6 14:56 发表
而范睢力主攻韩,俺就看不出是什么居心了。
若以为是蚕食,秦国一直攻魏,屡有收获,攻韩攻魏不是一样么?
若以为是要以武力威压韩国亲秦,更是毫无必要,因为韩本来就是秦的与国。

真实历史咱们还原不了,只能从字面上分析。秦昭王四年(公元前303年)这次战争,秦国先后攻破了魏国蒲坂、阳春、封陵,使得魏国最终霸兵,而韩国只丢了一个武遂(今山西垣曲)就挺不住了,可见韩国比魏国是更加承受不住,而且秦军是与魏国交战之后,与韩国展开连续作战(怀疑是疲劳作战)。韩国的弱不禁风足见,综合国力不及魏国。
再比较一下秦昭王十四年战役,韩、魏联合攻秦,秦将白起在伊阙斩杀联军24万人,韩军不仅战败连主将公孙喜都被俘虏了;
昭王十六年,韩国又被秦军拿下宛城。这次致命的失误,导致了魏、韩两国一同向秦国割让了600里土地。此后,韩国再也没有与秦国大规模交战,到时魏国从昭王十八年到昭王二十一年,连年交战。魏国即使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还参加了乐毅的六国伐齐。
战事说明魏国的实力远在韩国之上。
偶韩国早早的就手无缚鸡之力,歼灭只是时间问题,而魏国实力稍强不早打以免养虎为患。

可见,迫使韩国保持中立,是秦国在范睢之前的,东进步骤之一。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5:2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6 15: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5:20 发表
真实历史咱们还原不了,只能从字面上分析。秦昭王四年(公元前303年)这次战争,秦国先后攻破了魏国蒲坂、阳春、封陵,使得魏国最终霸兵,而韩国只丢了一个武遂(今山西垣曲)就挺不住了,可见韩国比魏国是更加承受不住,而且秦军是与魏国交战之后,与韩国展开连续作战(怀疑是疲劳作战)。韩国的弱不禁风足见,综合国力不及魏国。
再比较一下秦昭王十四年战役,韩、魏联合攻秦,秦将白起在伊阙斩杀联军24万人,韩军不仅战败连主将公孙喜都被俘虏了;
昭王十六年,韩国又被秦军拿下宛城。这次致命的失误,导致了魏、韩两国一同向秦国割让了600里土地。此后,韩国再也没有与秦国大规模交战,到时魏国从昭王十八年到昭王二十一年,连年交战。魏国即使在连战连败的情况下,还参加了乐毅的六国伐齐。
战事说明魏国的实力远在韩国之上。

魏国强于韩国,俺不否认。
但雍氏、华阳两战都可以看出韩国已经倾向秦国。
伐韩等于失去一个盟友,伐魏或伐楚是维持现状。
虽然魏强于韩,但仍非秦国对手。为什么一定要伐韩呢?
伐韩不过是把韩国逼到楚国那边去罢了。

这是范睢的话。
然左右多窃听者,范睢恐,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秦王之俯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於秦。臣意王之计,欲少出师而悉韩、魏之兵也,则不义矣。今见与国之不亲也,越人之国而攻,可乎?其於计疏矣。且昔齐湣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弊,君臣之不和也,兴兵而伐齐,大破之。士辱兵顿,皆咎其王,曰:『谁为此计者乎?』王曰:『文子为之。』大臣作乱,文子出走。攻齐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而赍盗粮者也。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昭王曰:「吾欲亲魏久矣,而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柰何?」对曰:「王卑词重币以事之;不可,则割地而赂之;不可,因举兵而伐之。」王曰:「寡人敬闻命矣。」
可见范睢伐韩、魏的目的也不过让两国臣服而已,并非要蚕食两国土地。
而韩国早已臣服,伐他干嘛?
而对魏的态度更说明不是为了土地——割地而赂之,是送土地出去,而不是拿土地进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6 15: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6 15:37 发表


魏国强于韩国,俺不否认。
但雍氏、华阳两战都可以看出韩国已经倾向秦国。
伐韩等于失去一个盟友,伐魏或伐楚是维持现状。
虽然魏强于韩,但仍非秦国对手。为什么一定要伐韩呢?
伐韩不过是把韩国逼到楚 ...

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韩,切断太行山道,使韩国南北分割,迫使上党守将冯亭率17城归降赵国怎么解释,偏巧范睢的仇人魏齐耶逃到赵国投奔平原君,从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这下子到时把远交近攻的包袱都推给了赵国,魏、韩已经没有了威逼价值。可是到了昭王四十八年,秦国仍然蚕食了韩国的垣雍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6:0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6 16: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5:58 发表

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韩,切断太行山道,使韩国南北分割,迫使上党守将冯亭率17城归降赵国怎么解释,偏巧范睢的仇人魏齐耶逃到赵国投奔平原君,从此拉开了长平之战的序幕,这下子到时把远交近攻的目标都推给了赵国,魏、韩已经没有了威逼价值

魏齐逃到赵国,事在赵孝成王元年。长平之战事起孝成王四年。
两件事毫无关系。

白起攻韩,意欲夺取上党,不正说明范睢说一套做一套么?
若以他的说法——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韩国早已亲秦,应该是一直把魏打到臣服才是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邓仲华
(卧云居士)

秦国公
江南路经略使
★★★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2830
帖子 19977
编号 5065
注册 2004-2-7
家族 现视研


合纵连横本身是否带有攻势意义?恐怕合纵用现在的话说应是防御性同盟,秦国在用连横时又有组成过联军去攻打某国嘛?那么韩非解释中的“攻”字何解?所以合纵不妨称“抗”,连横不妨称“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6 17: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6 16:09 发表
魏齐逃到赵国,事在赵孝成王元年。长平之战事起孝成王四年。
两件事毫无关系。

白起攻韩,意欲夺取上党,不正说明范睢说一套做一套么?
若以他的说法——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
韩国早已亲秦,应该是一直把魏打到臣服才是啊。

长平之战确实是没魏齐什么事,孝成王五年,平原君被迫往秦国谈判,秦国扣押了平原君以交换魏齐为要挟,秦国难道不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道理吗,宁与天下不义也要换回魏齐,秦国与赵国开战肯定与魏齐有关,况且魏齐逃回魏国,魏国也不敢接受,这正说明秦国长平之战,不仅是为上党十七郡,而是与魏齐有很大关系。

魏国确实臣服过,但秦军这不是秦的根本目的,关键在于用这一切发生得过程实现打破合纵的局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6 17: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7:51 发表
长平之战确实是没魏齐什么事,孝成王五年,平原君被迫往秦国谈判,秦国扣押了平原君以交换魏齐为要挟,秦国难道不懂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道理吗,宁与天下不义也要换回魏齐,秦国与赵国开战肯定与魏齐有关,况且魏齐逃回魏国,魏国也不敢接受,这正说明秦国长平之战,不仅是为上党十七郡,而是与魏齐有很大关系。

魏国确实臣服过,但秦军这不是秦的根本目的,关键在于用这一切发生得过程实现打破合纵的局面

平原君被扣押,在《范睢列传》系于秦昭王四十二年,当赵孝成王元年,所以魏齐跟长平之战肯定没有关系。

秦军攻韩之前,韩是秦的与国,所谓合纵抗秦的形势在当时根本不存在,攻韩又何来的打破合纵局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6 18: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按照远交近攻的战略,打破合纵的局面只有从韩、魏、赵三国下手,如范睢所说:“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魏、韩占据着中国之力,,打破合纵,实现连横肯定要拿魏、韩开刀。
就像魏国在秦昭王五十三年魏国也做了秦国的属国,但魏国、韩国也在秦始皇六年全部参加了五国合纵战争,所以不管是不是与国都不影响东部六国的合纵。也只有合纵从中原打破,才能有连横的可能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8:1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7 08: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6 18:12 发表
按照远交近攻的战略,打破合纵的局面只有从韩、魏、赵三国下手,如范睢所说:“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魏、韩占据着中国之力,,打破合纵,实现连横肯定要拿魏、韩开刀。
就像魏国在秦昭王五十三年魏国也做了秦国的属国,但魏国、韩国也在秦始皇六年全部参加了五国合纵战争,所以不管是不是与国都不影响东部六国的合纵。也只有合纵从中原打破,才能有连横的可能

俺现在问的是,当时哪儿来的合纵局面?
得让东方诸国有合纵,才能谈得上打破合纵啊。

东方诸国合纵抗秦最早的就是秦庄襄王三年,信陵君主持的五国合纵。
秦昭王五十三年,确实有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
但后来不是韩、魏主动与秦为敌,而是秦先去打他们的。
庄襄王二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在这种情况下,韩魏反抗,参加合纵再正常也不过了。

韩国尚未与秦为敌,与秦为敌的是魏、楚,现在打韩国不是把韩逼到魏、楚那边去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hoenixdaizy

忠英伯
靖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314
帖子 8800
编号 35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7-9-7 10: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邓仲华 于 2007-9-6 17:48 发表
合纵连横本身是否带有攻势意义?恐怕合纵用现在的话说应是防御性同盟,秦国在用连横时又有组成过联军去攻打某国嘛?那么韩非解释中的“攻”字何解?所以合纵不妨称“抗”,连横不妨称“分”。

瓦解同盟而已。~
连横应该算做瓦解同盟。合纵共同攻击过函谷,应该算是攻守同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7 10: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7 08:06 发表

俺现在问的是,当时哪儿来的合纵局面?
得让东方诸国有合纵,才能谈得上打破合纵啊。

东方诸国合纵抗秦最早的就是秦庄襄王三年,信陵君主持的五国合纵。
秦昭王五十三年,确实有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
但后来不是韩、魏主动与秦为敌,而是秦先去打他们的。
庄襄王二年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
在这种情况下,韩魏反抗,参加合纵再正常也不过了。

韩国尚未与秦为敌,与秦为敌的是魏、楚,现在打韩国不是把韩逼到魏、楚那边去么?

...

我虽与冒牌兄的意见多处不一,但感觉还是有点异曲同工的地方。
不过在下斗胆提问,最早合纵怎么能是秦庄襄王三年?最早的合纵成功应该在秦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35年。真正有合纵意义,并且规模较大的战役是发生在秦惠王七年,楚、魏、韩、赵、燕五国联军出兵函谷关。

      感觉魏国不存在主动不主动的问题,本身就是四战之地。就像阁下所说秦想臣服魏、韩占据中国之利。虽然我不认为是秦国是单纯的逼迫,但是打击韩、魏有力于迫使时局实现形成连横局面。就当时上党十七县并入赵国而言,形成连横打击赵或楚还是很实际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7 10: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0:16 发表
不过在下斗胆提问,最早合纵怎么能是秦庄襄王三年?最早的合纵成功应该在秦惠王三年,即公元前335年。真正有合纵意义,并且规模较大的战役是发生在秦惠王七年,楚、魏、韩、赵、燕五国联军出兵函谷关。

      感觉魏国不存在主动不主动的问题,本身就是四战之地。就像阁下所说秦想臣服魏、韩占据中国之利。虽然我不认为是秦国是单纯的逼迫,但是打击韩、魏有力于迫使时局实现形成连横局面。就当时上党十七县并入赵国而言,形成连横打击赵或楚还是很实际的。

惠王三年有什么合纵么?当时张仪、公孙衍都还没有登场。
连横活动,应该是从楚魏径山之战开始,当时张仪的主张就是连魏攻楚,这是属于“事一强以攻众弱”。
而合纵是从犀首策划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开始,目的是为了对抗齐、秦、楚三强,属于“合众弱以攻一强”。

但当时合纵连横还有另一个定义——“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其实看字面意思就很直白,纵也好,横也好,显然都是以秦、楚两强为主导的,实际都是属于“事一强以攻众弱”,应该归类于连横战略。
秦惠文王后元七年,虽然称为合纵,但是由楚王为纵长,这显然属于“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纵,而不是“合众弱以攻一强”的纵。
当时秦国并不强于楚国,所以这次行动仍然属于“事一强以攻众弱”,乃是楚国发起的连横。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战争,主力都是三晋,楚、燕并没有出力,视为三晋合纵抗秦也未尝不可。
但这个时候“合纵抗秦”的局面不存在,当时是齐、秦、楚三强并立,而不是只有秦国独强。

至于打击韩、魏的问题,其实俺说的很明白了。
范睢的战略是要亲韩、魏两国,而韩已经亲秦了,魏还没有。
你说应该对付韩还是对付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7 11: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邓仲华 于 2007-9-6 17:48 发表
合纵连横本身是否带有攻势意义?恐怕合纵用现在的话说应是防御性同盟,秦国在用连横时又有组成过联军去攻打某国嘛?那么韩非解释中的“攻”字何解?所以合纵不妨称“抗”,连横不妨称“分”。

俺个人的看法,
同盟是由一个强国主导的,这是连横;
同盟中有两个强国,而同盟并非针对一个强国而成立,这也是连横。
同盟的目标是针对一个强国,而同盟本身并非由一个强国主导,这是合纵。

至于两个强国对付一个强国,叫合纵也可以叫连横也可以。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9-7 11:1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7 17: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7 10:54 发表


惠王三年有什么合纵么?当时张仪、公孙衍都还没有登场。
连横活动,应该是从楚魏径山之战开始,当时张仪的主张就是连魏攻楚,这是属于“事一强以攻众弱”。
而合纵是从犀首策划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 ...

之所以把秦惠王三年定为合纵的开始,正是由于从这一年开始苏秦游说六国,联兵抗秦,被赵王封武安君,合纵开始了,而没有合纵得战争。因合纵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出现在秦惠王七年。在此之前的联合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合纵,而且张仪没有出现也很正常,张仪游说连横是在秦惠王五年,当时刚被秦王封客卿。

秦国之所以反对合纵主张连横,目的很明显是冲着楚国的。韩、魏两国不过是纵横两线的一个坐标而已。连横是秦王为排挤楚国拉拢齐国的战术,意在打破(或防止)齐楚联盟,这个观点这在战国后期得到了印证。我也没说秦国独强的问题。

关于韩、魏问题,我也说与冒兄的观点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但俺不认为是“亲”,俺认为是秦国通过打击韩、魏,迫使形成连横。

只要连横,韩\魏打谁都可以,就像破坏楚、齐的关系一样,并不在于打不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7 17: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7:02 发表
之所以把秦惠王三年定为合纵的开始,正是由于从这一年开始苏秦游说六国,联兵抗秦,被赵王封武安君,合纵开始了,而没有合纵得战争。因合纵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出现在秦惠王七年。在此之前的联合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合纵,而且张仪没有出现也很正常,张仪游说连横是在秦惠王五年,当时刚被秦王封客卿。

现有苏秦事迹基本都是虚构的,所谓六国合纵抗秦根本就不存在,苏秦的活动晚于张仪。
这个你可以去看杨宽《战国史》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7:02 发表
秦国之所以反对合纵主张连横,目的很明显是冲着楚国的。韩、魏两国不过是纵横两线的一个坐标而已。连横是秦王为排挤楚国拉拢齐国的战术,意在打破(或防止)齐楚联盟,这个观点这在战国后期得到了印证。我也没说秦国独强的问题。

齐、秦、楚三国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联盟。
秦有时与齐国一起对付楚国,有时候与楚一起对付齐。
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秦是强国,当然选择连横,而没什么必要参加合纵,这本来就是正常的事。
跟是否冲着楚国有关系么?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7:02 发表
关于韩、魏问题,我也说与冒兄的观点有异曲同工的地方,但俺不认为是“亲”,俺认为是秦国通过打击韩、魏,迫使形成连横。

只要连横,韩\魏打谁都可以,就像破坏楚、齐的关系一样,并不在于打不打。

连横是什么意思?不就是让对方主动跟秦国交好么?
韩国已经跟秦交好了,继续打击韩国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而魏国还在与秦为敌,攻魏攻韩怎么会没区别?
攻韩要么是维持现状,要么是变成韩国与秦国为敌。
攻魏要么是维持现状,要么是变成魏国放弃与秦国为敌而与秦交好。
你觉得秦应该选哪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7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9-7 19: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9-7 17:48 发表

现有苏秦事迹基本都是虚构的,所谓六国合纵抗秦根本就不存在,苏秦的活动晚于张仪。
这个你可以去看杨宽《战国史》

《战国史》是没时间查了,恐怕这不能算是论据吧,前面您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之中范睢与秦王的对话作论据,《史记》写得明白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在这种的情况下,难道司马迁就听得见两人的对话?这样讨论下去,咱们用什么样的论据才成立呢。

QUOTE:
齐、秦、楚三国从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联盟。
秦有时与齐国一起对付楚国,有时候与楚一起对付齐。
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
秦是强国,当然选择连横,而没什么必要参加合纵,这本来就是正常的事。
跟是否冲着楚国有关系么?

至于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秦国主张连横难道只是联合韩、魏,目的是达到联合齐国。联合齐国可以达到南面迫使楚国无援的效果。我也没说秦国有必要参加合纵。

QUOTE:
韩国已经跟秦交好了,继续打击韩国还能起到什么作用?
而魏国还在与秦为敌,攻魏攻韩怎么会没区别?
攻韩要么是维持现状,要么是变成韩国与秦国为敌。
攻魏要么是维持现状,要么是变成魏国放弃与秦国为敌而与秦交好。
你觉得秦应该选哪种?

韩国、魏国在于秦国态度上,一直是若即若离的,没法说的绝对。就像秦昭王五十三年,魏国臣服秦国,并将为属国。但后来信陵君又于秦庄襄王三年讨伐秦国。正是不能说明秦与魏、韩之间的绝对关系,我才提出秦对魏、韩德策略是破坏合纵态势。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9:5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明明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187156
注册 2007-7-10


发表于 2007-9-7 20: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此题论廉颇防线,诸君言合纵之事.离题万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8 08: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9:50 发表
《战国史》是没时间查了,恐怕这不能算是论据吧,前面您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之中范睢与秦王的对话作论据,《史记》写得明白 “秦王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在这种的情况下,难道司马迁就听得见两人的对话?这样讨论下去,咱们用什么样的论据才成立呢。

你如果对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以及杨宽、唐兰等人的研究完全无视,那俺没什么好说的。
《苏秦列传》不实,现在已经基本是学界共识。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9:50 发表
至于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是“事一强以攻众弱”。秦国主张连横难道只是联合韩、魏,目的是达到联合齐国。联合齐国可以达到南面迫使楚国无援的效果。我也没说秦国有必要参加合纵。

联合齐国可以达到南面迫使楚国无援的效果,但反过来联合楚国难道不是一样么?
是否联合齐国,秦国可以作主;但能否联合齐国,却不是秦国单方可以决定的。
像孟尝君那样联韩、魏而攻秦、楚,秦难道还会去联齐攻楚?
齐、楚都是秦的目标,从来没有固定过说是要对付谁。
像五国合纵破齐,秦国和三晋燕国联手,楚国却站在了齐国的一边。
这种形势变化,本来就不能一概而论。

QUOTE:
原帖由 麒麟子 于 2007-9-7 19:50 发表
韩国、魏国在于秦国态度上,一直是若即若离的,没法说的绝对。就像秦昭王五十三年,魏国臣服秦国,并将为属国。但后来信陵君又于秦庄襄王三年讨伐秦国。正是不能说明秦与魏、韩之间的绝对关系,我才提出秦对魏、韩德策略是破坏合纵态势。

俺前面难道没说么?
秦昭王五十三年,魏国臣服秦国,并将为属国不假,但秦庄襄王三年秦主动攻魏,是自己破坏了这个关系。
也就是魏国臣服秦国这个前提已经不存在,难道魏国是作为秦国属国的身份讨伐秦国的么?
所以你举的这个例子根本说明不了什么。
或者你有办法证明不管秦国是否主动攻魏,魏国都会去讨伐秦国?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8 19: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54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