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绛橙子 于 2007-8-5 23:05 发表
秦军60万围住赵军40万,已经大大突破了兵法中“十则围之”的局限。而且这样大规模的战役,在有粮食的前提下坚持几十天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秦军数目史书无载,断定为六十万未免武断。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赵括是在没有粮食的情况下坚持几十天,而不是有粮食。
原帖由 绛橙子 于 2007-8-5 23:05 发表
小赵同志对于战争的认识太表面化,很多问题想的太简单。比如粮草问题,他简单地认为只要一举击败秦军,后方保障自然就可以源源不断上来。在辩论中,这种气贯长虹的说法自然可以击败其父亲老赵同志,但是到了实际的战场上,则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敌强己弱,战略防守是完全正确的。
赵括是否考虑粮草问题,史书没有写。
至于简单地认为只要一举击败秦军,后方保障自然就可以源源不断上来,那是你的猜测而已,不是赵括的想法。
但是,很明显的赵括不可能采取防守。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廉颇坚守不战也是被罢免的原因,若换了个赵括,还是一样坚壁不敢战,还换他干什么?
出战,而且必须打胜仗,这也是赵括的唯一选择。
只有打赢了,赵国才能在外交上找回主动,才有可能让其他各国援助赵国,才可能解决危机。
原帖由 绛橙子 于 2007-8-5 23:05 发表
P.S. 感觉现在很多人对李牧的印象都有《寻秦记》的影子,令人崩溃!
更让人崩溃的是很多人对赵孝成王、魏安釐王的印象来自《寻秦记》,而认为这两人都是窝囊废。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7-8-8 11:2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