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请问关于“烛影斧声”!
性别:男-离线 三国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631
编号 5863
注册 2004-3-7


发表于 2007-6-1 17: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问关于“烛影斧声”!

“上御太清阁四望气。……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开纣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大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沼于柩前即位。”

赵匡胤为什么引柱斧戳雪?

他看着赵光义说:“好做,好做!”又是什么意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寻江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71526
注册 2006-6-5


发表于 2007-6-1 17: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因为没人知道才成为千古之谜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漫步莱茵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10
编号 23041
注册 2004-11-8
来自 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


发表于 2007-6-1 17:5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匡胤真的是被光义害死的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这里记载本身就闪烁其词,所以这段记载只是平添了后人的想象和猜测,对解开此谜仍是毫无作用。

“好做好做”主流的解释是“你好好干(好自为之)”,众多歧义仍不能排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631
编号 5863
注册 2004-3-7


发表于 2007-6-1 18: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这样呃……多谢指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博士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631
编号 5863
注册 2004-3-7


发表于 2007-6-1 18: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漫步莱茵 于 2007-6-1 17:59 发表
匡胤真的是被光义害死的吗?

就算不是,赵构传位给太祖之后赵慎为太宗正名就有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启风居主人)

白衣伯爵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197
帖子 4681
编号 43763
注册 2005-7-19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7-6-1 19: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这个是根本无法得到解决的一个历史悬案,我们只能去揣测而已

某的观点是太宗篡位,从他急于抢在太祖子赵德芳前进宫即位的举动上看(王继恩假传圣旨),他的即位应当是无理可依的(金匮之盟只能是一家之言,连证人都只有一个明哲保身的赵普而已),因此只能先下手为强

而且后来太祖两子先后神秘去世,其实也能算是太宗篡位的一个佐证

总之,所谓烛影斧声实在不能说明什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lloveee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11
编号 15661
注册 2004-8-16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7-6-3 20: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从种种证据看来,光义确实是禽兽!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其实太祖是否有意传位给赵光义这一点也有待考究。

金匮之盟是否属实虽然有争议,但是其中的说法的确有眉有目,“国立长君”这一点赵匡胤应该也是深有体会的,柴荣命如果长一点天下绝不会是他的。
赵匡胤一力提拔自己的兄弟也确实有扶植之意,因为北宋初年,谁也不敢肯定宋朝会不会是五代的延续,弄不好也是个“后宋”。所以赵匡胤在世的一系列举措都是要使国家不至于再度陷入混乱,为长治久安计。
所以如果自己死得早,让弟弟赵光义继位也是非常可能的。
这一点从他在世时不提拔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他的两个儿子一直都他死都没有封王。
也许赵匡胤有两手打算,自己如果死得早,儿子还不成熟,就让弟弟继位;如果自己长寿,儿子已经长大,让儿子继位就天经地义了。不过他50岁就暴死,显然还没来得及提拔自己的儿子。
金匮之盟有个致命的疑点就是:杜太后为什么就认定赵匡胤“百年之后”,他的儿子还不算“长君”,他怎么知道赵匡胤一定短命?实际上赵匡胤比赵光义大十几岁,赵匡胤的大儿子德昭比赵光义小不了多少,如果光义算“长君”,德昭也应该差不多。所以这很像赵光义为了增强其继位的合法性事后杜撰出来的。当然,仅凭这一个疑点也不足以说明金匮之盟为假。只不过我倾向其为假。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3 20:5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春风浮面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172701
注册 2007-6-7


发表于 2007-6-7 17: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赵匡仪好象是受到赵普的挑唆杀了赵匡胤. 个人意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8 08: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金匮之盟不假。杜太后考虑的不是太祖死后德昭是不是长君,她主要是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德昭和她毕竟是又隔了一层。经过五代之乱,嫡子继位的思想在当时并不浓厚,而且光义在宋立国中也算是立有大功,继位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在下看杜太后的想法是不想让宋皇族上演骨肉相残的悲剧。毕竟如果德昭继位,光义有皇叔之尊再加上大功在身,很难不遭疑忌。而光义继位,按金匮之盟能避免骨肉相残。当然她没有想到光义会逼死德昭和光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8 09: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8 08:46 发表
个人认为金匮之盟不假。杜太后考虑的不是太祖死后德昭是不是长君,她主要是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德昭和她毕竟是又隔了一层。经过五代之乱,嫡子继位的思想在当时并不浓厚,而且光义在宋立国中也算是立有大功,继位 ...

杜太后为自己的儿子着想,赵匡胤就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么??
当时毕竟不是杜太后当权,由谁继位,说到底只能是由宋太祖自己说了算。
赵光义比赵德昭大不了多少,“长君”说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怎么见得宋太祖会听信此言呢?
金匮之盟假就假在这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8 09:3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2 冒牌 的帖子

按金匮之盟,能最大限度得避免皇族相残。也不能说太祖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在下以为如果德昭继位,依光义的地位功劳和威信,真得火并起来胜算是很大的。太祖一死,凭德昭就算当上了皇帝也很难压住局势。而如果真得出现这样的情况,宋朝国力必然大损,夭折的可能性很大。金匮之盟并没有剥夺德昭以后继位的权利。
太祖考虑最多的是光义和德昭实力对比的问题,不是单纯一个长君的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8 09: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8 09:33 发表
按金匮之盟,能最大限度得避免皇族相残。也不能说太祖不为自己的儿子着想,在下以为如果德昭继位,依光义的地位功劳和威信,真得火并起来胜算是很大的。太祖一死,凭德昭就算当上了皇帝也很难压住局势。而如果真 ...

赵光义那儿有什么地位功劳和威信?
若真如此,在太祖死后也用不着搞阴谋,靠宦官上台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8 10: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冒牌 的帖子

这样说就太过分了吧。陈桥兵变光义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就说明至少在此之前,光义就已经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拥有了一定的实力,这个资历是德昭根本无法比拟的。另一个证据就是光义继位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有分量的大臣反对过,这也能证明他的地位和威信。
如果光义都没有地位,那德昭有什么地位?他可是连王位都没有。最能体现一个人权力地位的就是官职和爵位,在这上面光义比德昭强得不是一点半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倒是有一种说法说赵光义确实没什么功劳,他的功劳都是屡次重修《太祖实录》将自己的功劳人为加进去的结果,以进一步说明其继位的合法性。也算一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8 12: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6 张建昭 的帖子

没什么证据能说明光义没立过大功吧~~~~其实依在下看来,他的功劳只要有一件就够了:陈桥兵变这可是首创大义,是拥立之功。就这一功,就足够资本了。以光义皇族的身份,他本人也不需要立什么扎扎实实的功劳。皇族的身份不同常人,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资历就很容易得到下面的拥戴,俗话说没功劳也有苦劳嘛。像唐肃宗以广平王(好像是这个爵位吧)为帅以郭子仪为副,难道是想让他儿子立什么功?无非就是混个资历罢了。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8 12:1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确实没什么过硬的证据证明赵光义没有功劳,但是证明赵光义有功劳的史料又由于赵光义几次重修《太祖实录》而变得真假难辨了(赵光义当然也可能在史料上把自己在陈桥兵变中的表现浓墨重彩一番),毕竟自从唐太宗幸了史馆之后,官方史书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

另外说说我对陈桥兵变中赵光义的看法。
赵光义当时是个“内殿祗候供奉官都知”,是个中低级军官,虽然有主帅赵匡胤的弟弟这层身份,但还不至于让众多战功赫赫的将领对他言听计从。
倒是当时为“归德节度掌书记”的赵普,一直是赵匡胤的首席幕僚,做事也得体,将军们很可能听从他的意见。
赵光义之前在后周朝廷和军队里毫无任何表现,陈桥兵变里突然就冒出来了,而且还俨然以相当于赵匡胤副帅的身份出现,说话底气还那么足,总叫人怀疑,似乎是硬加进去这么个人物似的。我觉得赵光义至少还摆脱不了篡改《太祖实录》故意将自己的功劳夸大的嫌疑。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诸将要霸王硬上弓时:“普察其势不可遏,与匡义同声叱之曰:「策立,大事也,固宜审图,尔等何得便肆狂悖!」乃各就坐听命。”这里怎么看怎么像是赵普一个人说的,赵光义顶多是在场而已,或者帮个腔,“同声叱之”BT了点。

以上是我个人对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表现的怀疑。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8 12:2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8 22: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张建昭 的帖子

在下的观点是不在于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立了多大的功,他仅仅只需要参加这一事件就够了。经过五代之乱,兄终弟即也是相当普遍得被人们接受。光义相比于德昭如此早得介入政治,这就给他增加了不少继位的砝码。光义在陈桥扮演的应该类似于一个联络人的角色,毕竟这种事情太祖不可能亲自出面,需要一个极其亲近的人出面,这点光义比赵普合适得多。
另外在下认为光义是合法继位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太祖病重时是以光义暂摄政事而不是德昭,这就基本说明是让光义继位的,只是没有明确太弟的称谓而已。并且从病重到去世不是一天的时间,如果打算立德昭是完全有时间的。可太祖根本就没有让儿子参预政事的表现,没有表现出任何传位给德昭的意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我倒是相信赵光义至少参与了陈桥兵变,不过还有人认为赵光义在陈桥兵变时根本不在场,这个只是猜想,更加无证据,就不说了。

赵匡胤出征让赵光义为大内留守确实可以说明赵匡胤对赵光义的信任。
赵光义作为开封府尹,私自招募武将到自己帐下赵匡胤也不管。

不过似乎后期赵匡胤的态度有转变,让赵德昭开始介入政坛,如派德昭迎接来朝的吴越王钱俶。赵匡胤提出迁都,分明就是要避开晋王势力。

PS:赵匡胤是暴死,他自己应该也是不知道会死这么快的,否则到死都不给儿子封王有些BT了。

[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7-6-9 09:1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9 09: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8 22:40 发表
另外在下认为光义是合法继位的另一个依据就是太祖病重时是以光义暂摄政事而不是德昭,这就基本说明是让光义继位的,只是没有明确太弟的称谓而已。并且从病重到去世不是一天的时间,如果打算立德昭是完全有时间的。可太祖根本就没有让儿子参预政事的表现,没有表现出任何传位给德昭的意图。

冬,十月,帝不豫。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是夕,帝召晋王入对,夜分乃退。
癸丑,帝崩于万岁殿。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荥泽程德元坐于府门,叩门,与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王雪中步至宫。继恩止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王俱进至寝殿。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按十月甲午为朔日,癸丑日为二十日,生病时间并不长,太祖当时还不算老,怎么见得生病就死呢?
既然未必死,那也就未必要立儿子为嗣。

而且此时太祖也可能不立德昭而立德芳,看太祖死后皇后的行动就知道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1 02: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1 冒牌 的帖子

太祖得病确实未必死,但也未必不死。在下记得太祖死时是50岁,在那个年代并且考虑到皇帝这一特殊职业,不算短寿了。
君主有病并且病到不能临朝,这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肯定病一定能好。这时他是无论如何不能不考虑到继承人问题的。明确点就是立国储,或者就是让继承人暂时执政而不给名分。太祖要是有意让儿子接位,不可能不给儿子名分或者权力。
未必死,不等于肯定不会死。竟然有驾崩的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非常渺小,也是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的。皇后在立储上的态度,那是无足轻重的。文中没有任何文字表明太祖想传国给儿子,反而有一句“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

[ 本帖最后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02:2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1 08: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02:19 发表
太祖得病确实未必死,但也未必不死。在下记得太祖死时是50岁,在那个年代并且考虑到皇帝这一特殊职业,不算短寿了。
君主有病并且病到不能临朝,这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无法肯定病一定能好。这时他是无论如何不能不考虑到继承人问题的。明确点就是立国储,或者就是让继承人暂时执政而不给名分。太祖要是有意让儿子接位,不可能不给儿子名分或者权力。
未必死,不等于肯定不会死。竟然有驾崩的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非常渺小,也是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的。

有地方说到病到不能临朝么?
哪儿有一生病就考虑到死的事情?
至于说哪怕这种可能性非常渺小,也是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的,俺没看到有这种规矩。
历史上皇帝生病不在少数,不见得个个都在病中立储。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02:19 发表
皇后在立储上的态度,那是无足轻重的。

若皇后在立储上的态度无足轻重,宋代也不会有那么多太后听政的情况了。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02:19 发表
文中没有任何文字表明太祖想传国给儿子,反而有一句“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之志素定”。

若王继恩的说法是可信的,你认为还会有“烛影斧声”之疑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王继恩在太宗朝得到重用,八成也是由于翊戴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1 23: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3 冒牌 的帖子

“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这就说明太祖病得不轻,小病不可能会如此郑重其事。光义当时执政在下现在手中无资料,不过记得确有其事。
在下没说过一得病就要立储吧。“至于说哪怕这种可能性非常渺小,也是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的,俺没看到有这种规矩。”原话是“竟然有驾崩的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非常渺小,也是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的。”是说的死的可能性,别只抓半句话。年轻人得病是不用考虑什么继承人问题,但是太祖当时已经50了,别说有病,就是没病,正常死亡也没什么奇怪的。一个50岁的皇帝不能不考虑储君的问题。
后宫在宋朝被管理得非常严格,别说皇后,就是太后,也不敢随便干政。宋朝太后听政都是在储君已定的情况下,并且权力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宰辅大臣哪个更有话语权决策权都不好说。
在下没有对“烛影斧声”说过什么,觉得不管现在的人怎么怀疑,都只是猜测而已,谁也不可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前前后后在下谈的是对金匮之盟的一点看法,窃以为太祖立谁为继承人和继承人会不会杀他没什么必然的关系。极而言之,就算光义真杀了太祖,也不能说明王继恩的说法不可信,储君弑主的事情不是没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sky
(春意思)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94
帖子 8938
编号 16632
注册 2004-8-29


发表于 2007-6-12 04:0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这一段宋史是引自何处,如果是官方资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6-12 08: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23:34 发表
“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这就说明太祖病得不轻,小病不可能会如此郑重其事。光义当时执政在下现在手中无资料,不过记得确有其事。

设醮就跟看医生一样,也是当时常见的手段,跟病重病轻没什么关系。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23:34 发表
在下没说过一得病就要立储吧。“至于说哪怕这种可能性非常渺小,也是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的,俺没看到有这种规矩。”原话是“竟然有驾崩的可能性,哪怕这种可能性非常渺小,也是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的。”是说的死的可能性,别只抓半句话。年轻人得病是不用考虑什么继承人问题,但是太祖当时已经50了,别说有病,就是没病,正常死亡也没什么奇怪的。一个50岁的皇帝不能不考虑储君的问题。

这个……不能不考虑储君的问题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跟俺说的有区别么?
实际上太祖身体比光义还好,就在他死之前几个月。
六月,庚子,步自左掖门,至其第,遣工为大轮,激金水注第中,且数临视,促成其役。王性仁孝,尹京十五年,庶务修举。帝数幸其府,恩礼甚厚。尝病殆,不知人,帝亟往问,亲为灼艾,王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自辰至酉,至汗洽苏息,帝乃还。
太祖本人反到没什么生病的记载。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23:34 发表
后宫在宋朝被管理得非常严格,别说皇后,就是太后,也不敢随便干政。宋朝太后听政都是在储君已定的情况下,并且权力都受到了极大的约束,和宰辅大臣哪个更有话语权决策权都不好说。

这个说法……俺真的屋檐了,宋朝管理的严格?
刘太后都穿上天子服了

QUOTE:
原帖由 温柔的一刀 于 2007-6-11 23:34 发表
在下没有对“烛影斧声”说过什么,觉得不管现在的人怎么怀疑,都只是猜测而已,谁也不可能提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前前后后在下谈的是对金匮之盟的一点看法,窃以为太祖立谁为继承人和继承人会不会杀他没什么必然的关系。极而言之,就算光义真杀了太祖,也不能说明王继恩的说法不可信,储君弑主的事情不是没有。

“烛影斧声”的疑点在于篡位,而不是弑君。
俺不认为光义杀了太祖,俺是怀疑太祖传位光义的说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7-6-12 17: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祖本人反到没什么生病的记载。

--------------------------------------
不能这么看,太祖只是不知道自己的病罢了。太祖死亡当晚,“鼻息如雷”这就是病,严重的病,只不过古人不懂罢了!打呼噜很多人以为是睡得香,不然。打呼噜往往不少就是一种疾病,会造成人体严重缺氧。加上太祖嗜酒,之前有些小病,以及太祖矮胖的体形,年龄,气候天寒,内因和外因几乎具备了所有OS-AHS病人夜间猝死的因素,简直可以作为典型教案了。太祖很可能是突然发生心律失常或者脑溢血而猝死。
所以提醒大家打呼噜可不是小事,如果你每天鼻息如雷非的就医不可,当然有些人也就混着没事,但是终究是个定时炸弹,医院的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实施一些简单的手术治疗,不必害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7-6-12 17: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偶同事一个兄长死的和太祖差不多,据同事说也是平时身体好得很,一次冬天有点感冒和了点酒,一家人在看电视,则同事突然说自己很累先睡了,然后就是打呼噜厉害得很。家人就在那里搓麻将,搓到半夜没呼噜声了,家人就开玩笑说:这家伙奇怪啊,今个不打呼噜了。没想到次日早上就发现尸体一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温柔的一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15
帖子 1523
编号 53156
注册 2005-11-14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6-13 13: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冒牌 于 2007-6-12 08:25 发表

设醮就跟看医生一样,也是当时常见的手段,跟病重病轻没什么关系。


这个……不能不考虑储君的问题、肯定要考虑到国储的问题跟俺说的有区别么?
实际上太祖身体比光义还好,就在他死之前几个月。
六月, ...

小病是不可能设醮的,君主得病是个敏感的事情,小题大做是白白得增加不稳定因素。
刘太后是曾经穿过天子服,但是她这么干主要是基于皇帝对她的感情,她自己并没有擅权的心思也根本不可能有擅权的可能。当时的士大夫对刘后可以说是采取了诸般打压的政策,辅政大臣的力量也是刘后撼动不了的。像真宗刚晏驾时遗诏风波,帝后临朝时的位置,太后受册之类的大事,都是大臣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刘后出身非常贫贱,根本没有后族,她不可能形成一个政治集团。说到宋朝太后听政,在下以为主要原因是凡是有太后听政,都是因为当时皇帝刚即位,力量相对于大臣不成比例,所以不得不拉上太后以保持一种政治平衡。再者之所以拉到太后的话题,起因是皇后在立储的问题上有没有太大的发言权,而刘太后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根本无关紧要,无论她赞不赞成仁宗继位,都改变不了什么。
太祖是不是传位给光义,引起猜测的还是太祖没有明确储君是谁。在下觉得太祖在位时对儿子没有并表现出要立为太子的意思,对于已经成年的儿子连王位都不封,要说打算立之为储实在不可能。如果太祖想传位给儿子,首先采取的肯定是要削弱光义的权位势力,更狠点干脆就直接杀了光义。
太祖到底是想传位给谁,在下以为人选没有明确,但是太祖的倾向性是比较明显得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9 17: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28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