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食典故, 谁还有?一起来添坑
性别:未知-离线 一壶美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474
编号 31630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6-10-1 20: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美食典故

鱼香肉丝的来历

 中国有八大菜系,它们分别是川、粤、闽、苏、浙、湘、徽、鲁菜,鱼香肉丝来源于川菜。

  鱼香肉丝的来历。相传很久以前在四川有一户生意人家,他们家里的人很喜欢吃鱼,对调味也很讲究,所以他们在烧鱼的时候都要放一些葱、姜、蒜、酒、醋、酱油等去腥增味的调料。有一次晚上这个家中的女主人在炒另一只菜的时候,她为了不使配料浪费,她把上次烧鱼时用剩的配料都放在这款菜中炒和,当时她还以为这款菜可能味不是很好吃,可能家中的男人回来后不好交待,她正在发呆之际,她的老公做生意回家了。这个老公不知是肚饥之故还是感觉这碗菜的特别,而他还没等开饭就用手抓起就往嘴中咽,还没等一分钟,他迫不及待地问老婆此菜是用何做的,她刚在结结巴巴时,她意外地发现其老公连连称赞其菜之味,她老公见她没回答,又问了一句“怎么好吃是用什么做得”,就这样老婆才一五一十地给他讲了一遍。而这款菜是用烧鱼的配料来炒和其它菜肴,才会其味无穷,所以取名为鱼香炒,而得此名。

  后来这款菜经过了四川人若干年的改进,现已早早列入四川菜谱,如鱼香猪肝、鱼香肉丝、鱼香茄子和鱼香三丝等。如今因此菜风味独特,使各地的人们所欢迎而风靡全国。

  再略叙述川菜。中国是烹饪王国,而在八大菜系中的川菜又居首位,在烹饪界有“食在四川”之说。在川菜中的各种味型就有五十多种,如:麻辣味、红油味、怪味、醋椒味、甜酸味、香辣味和鱼香味等等。川菜的菜谱据不完全统计就有一千多种,它们的宴席也有多种多样,如:上马宴、下马宴、家宴、田席、游宴、猎宴和船宴等等。可以说四川是讲究饮食的历史传统。


谁给配些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小乐乐
(星星)

长安侯
谏议大夫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615
帖子 6257
编号 31597
注册 2005-1-31
家族 轩辕丐帮


hoho~~鱼香肉丝,很开胃的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一壶美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474
编号 31630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6-10-2 19: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麻婆豆腐


  相传清代咸丰末年(1861年),有个叫陈春富的人,在此开了一家小饭铺,其妻子也在店上帮同料理.。好面部有几颗麻子,人皆呼为陈麻婆. 陈麻婆掌灶,善于调味,所做豆腐,物美价廉,佐饭特别好吃,大受从新繁挑油到省城出售的运输脚力赞赏. 他们打从万福桥经过时,都要到陈麻婆店上歇脚打尖. 进成都时,油篓里有的是油,随便舀两勺,自然不在话下. 出成都时,空蒌里也不乏余油. 顺便割上点牛肉,将油、肉一并交给陈麻婆烩入豆腐,味道果然与众不同. 交口相传,陈麻婆豆腐名声大震,生意日渐兴隆. 来吃麻婆豆腐的,虽不是挑油的运脚,亦皆仿而效之,自带油、肉,意形成不可更改的规矩.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它已有七十年的历史了. 陈麻婆本人早已谢世,业务由其后裔继承. 门前仍未挂出店招,店堂设备朴实无华,使用的仍是旧式方桌和高脚板凳,菜肴亦以麻婆豆腐为主. 顾客进门,在店中借一饭碗,到附近店铺打来菜油,割来牛肉,交到灶上,便坐在桌前静待麻婆豆腐上桌. 如果需要临窗眺河,吟风小酌,亦可在隔壁沽点白酒、花生、豆类、腌卤,尽可放怀. 有的顾客偶尔也提着猪肉来,点出菜名,灶上照例只收加工费用. 这就是陈麻婆豆腐最初的经营方式. 今天听来,甚为新鲜,不过当时时俗如此,至今在有些偏僻小镇,不也保留顾客携带新嫩菜蔬肉类,请饭店加工成菜肴的沿习吗?

  陈麻婆豆腐店的炉灶置堂前,可让众目共睹. 顾客交付肉、油后,若不耐枯候,尽可来到灶旁观看操作. 灶上人手不多,或碎牛肉,或剁豆瓣,或切豆腐,或调佐料,忙而不乱,紧而不惰. 照例依顾客先后次序,单锅另作,专供一桌,不使肉菜混淆,亦令顾客放心. 放料顺序,色味调配,火候掌握,操作过程,俱可一览无遗,不怕顾客偷窥其隐秘. 这既表明饭店不偷工减料,又可让有心顾客归家依样画葫芦烹调,故而陈麻婆豆腐“货真价廉”、“诚心待客”声誉不胫而走,深孚食客众望. 不过,看者人多,学会者少,能做出可与麻婆豆腐比美者更是屈指可数. 单就豆腐而言,豆腐原料的豆子是粒粒精选,不用陈年黄豆;泡豆子的水专用河边过滤砂井井水,熬煮时要用松木明火,石膏得用陕甘北路货,豆瓣得用道地的郫县豆瓣,即使有了诸多原料,推磨、熬煮、挤压、成型还有多少功夫,一般家庭自然难于达到陈麻婆豆腐店长期形成的独特工艺和鲜明特点,也就做不出上乘的麻婆豆腐来。

  陈麻婆豆腐的特点,不少人道听途说,有的文章以讹传讹,意概括为麻辣烫三字. 外地人推而广之,把洋洋大观、独具特色的川菜也统归之曰:麻辣烫. 这就失之偏颇,未见奥秘了。

  麻婆豆腐的特色在于麻、辣、烫、香、酥、嫩、鲜、活八字. 陈家店铺称之为八字箴言. 麻,指豆腐在起锅时,要洒上适量的花椒末. 花椒要用汉源进贡朝廷的贡椒,麻味纯正,沁人心脾. 如若别地花椒,麻味卡喉,令人气紧,谁还会有食欲,谁敢再夹豆腐?三十年代初,军阀割踞混战,汉源花椒告罄,店铺除向外县重价购买汉椒外,还在铺门贴出告示声明无上好花椒,麻婆豆腐宁停不卖. 这一坦白经营作法,在同业中传为美谈. 辣,是选用龙潭寺大红袍油椒制作豆瓣,剁细炼熟,加以少量熟油海椒烹脍豆腐,又辣又香. 烫,就是起锅立即上桌,闻不到制豆腐石膏味,冷浸豆府的水锈味,各色佐料原有的难闻气味,只有勾起食欲的香味. 酥,指炼好的牛肉馅子,色泽金黄,红酥不板,一颗颗,一粒粒,入口就酥,沾牙就化. 嫩,指的是豆腐下锅,煎氽得法,色白如玉,有楞有角,一捻即碎,故住宅大多用小勺舀食. 鲜,指全菜原料,俱皆新鲜,鲜嫩翠绿,红白相宜,色味俱鲜,无可挑剔. 活,是陈麻婆豆腐店的一项绝技:豆腐上桌,寸把长的蒜苗,在碗内根根直立,翠绿湛兰,油泽甚艳,仿佛刚从畦地采摘切碎,活灵活现,但夹之入口,俱皆熟透,毫无生涩味道. 抗日战争中,大众饭店普及,不少饭铺都能做出麻婆豆腐;江南内迁成都不少餐馆,也都挂出麻婆豆腐菜名,论手艺、论火工可谓有麻婆豆腐功夫,论原料、论配料自然各有麻辣口味,唯独全市没有一家能把蒜苗显活这一关闯过. 南打金街、江南馆街的浙江、江苏馆子,为了做好麻婆豆腐,曾用重金聘请陈麻婆豆腐店当家厨师陈三师去,当了三天提调,传授蒜苗炒活的技巧,还登了报纸. 在饮食业中为川菜赢来了声誉。

   

  陈麻婆店中唯一无二的菜,就是以豆腐应客,固是一大特色,也是生意兴隆的诀窍. 因为顾客登席,大多饥肠辘辘,等候片刻,赶路倦意略消之际,豆腐入桌,麻辣烫香酥嫩鲜活色得人眼耳鼻舌大动,众箸并举,顷刻菜尽而意未尽. 如果诸菜杂陈,这样尝尝,那样试试,吃得虽饱,却难品出某种菜肴口味真谛了.

  抗日战争后,成都人口激增,江南、北方各式餐馆相继涌来,饮食行业竞争加剧,陈麻婆豆腐于一九三五年后,也改变经营方式,革除顾客自带肉、油旧习,开始供应一般菜肴,增添应时名菜,不过,仍以麻婆豆腐为主. 到四十年代初,万福桥畔又开了一家“江头归”饭店,宣称善做麻婆豆腐,有意与陈家老店作对. 陈家店铺便亮出“陈麻婆豆腐”招牌,更新店堂设备,既供零餐,又包席桌,但麻婆豆腐仍是当家王牌. 解放后,“江头归”偃旗息鼓,陈麻婆豆腐迁移进城,屹立城中. 今天,这座已有一百十多年的老店,正为丰富人们生活焕发出青春,在四海内外为祖国争得荣誉。


转自网上

谁还有图?

[ 本帖最后由 一壶美酒 于 2006-10-2 19: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星月军团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1
编号 59995
注册 2006-2-1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6-10-2 20: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见是麻婆豆腐,口水都流出来了~~~~


图片附件: 01.jpg (2006-10-2 20:54, 22.37 K)



图片附件: 2.jpg (2006-10-2 20:54, 48.25 K)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刀剑笑
(慕容刀)

秦郡公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
功绩 907
帖子 5844
编号 28268
注册 2004-12-20
来自 晋阳
家族 慕容世家


我还是很喜欢吃鱼香肉丝滴

楼主把图片编辑到帖子上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一壶美酒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474
编号 31630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6-10-6 19:0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宫保鸡丁

    现在大大小小的中餐馆中,“宫保鸡丁”这道菜可谓司空见惯。至于有些菜单上写成了“宫爆鸡丁”,是有人认为烹制方法为“爆炒”,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没有弄清楚“宫保鸡丁”的由来。

    说到“宫保鸡丁”,当然不能不提它的发明者——丁宝桢。据《清史稿》记载: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咸丰三年进士,光绪二年任四川总督。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但是知道它为什么被命名为“宫保”的人就不多了。

    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据《中国历代职官词典》上的解释,明清两代各级官员都有“虚衔”。最高级的虚衔有“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少师、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太子少保”。上面这几个都是封给朝中重臣的虚衔,没有实际的权力,有的还是死后追赠的,通称为“宫衔”。在咸丰以后,这几个虚衔不再用“某某师”而多用“某某保”,所以这些最高级的虚衔又有了一个别称——“宫保”。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如上文所说,“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他发明的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也算是对这位丁大人的纪念了。
时过境迁,很多人已不知“宫保”为何物,就想当然地把“宫保鸡丁”写成了“宫爆鸡丁”,虽一字之差,但却改变了纪念丁宝桢的初衷。

参考资料:新浪

另外的说法:

    传统的菜系习惯把宫爆鸡丁归为川菜,因为宫宝鸡丁配料里有辣椒,实际上这是个潜移默化的错误,其实宫爆鸡丁真正的原产地正是济南。那么为什么别的鲁菜都是油而不辣,却出了宫爆鸡丁这个异类那,这还要从清朝说起。
话说同治六年,贵州平远州的近士丁宝桢,被朝廷任命为山东巡按,入住济南府,此人素有贤名,且刚直不阿,嫉恶如仇,深受百姓爱戴。

    丁公平素两袖清风,深入简出,就连府邸也不甚讲究,独独钟爱“美食”。为官一处,必先微服出行,寻摸地方名吃大快朵颐,到济南也不例外,不几日就把济南当地的九转大肠,糖醋鲤鱼,红烧肘子等吃了个遍。一日,其又换上青衣小帽带一家仆从府衙后门溜了出去,到大明湖转过一圈,天已近午,但见碧波荡漾,杨柳随风,远处的佛山倒映水中,心中一片澄明,忍不住食欲大增。站在湖边高处左右看了一下,见附近一农家篱笆围墙,柴扉轻启,院中有一老妇正在喂鸡,心念一动,正好籍此了解一下当地民情,遂带着仆人走了过去。济南人素有好客之风,老妇察言观色,见来人口音不似本地人,兼之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随从又是必恭必敬,感觉定非等闲之辈,遂一面把丁公让进屋里坐下沏茶倒水,一面使人把湖边酒楼做大厨的儿子叫了回来。

    且说丁公和老妇聊了半天家常,忍不住饥肠轱辘,心说:这农家饭就是难吃,什么点了还不上饭。偷望老妇,却是稳如泰山,正诧异间,突然闻到一股子香味袅袅的飘了进来,稍顷就见一浓眉大眼的汉子用四方托盘端着几个菜走了进来。九转大肠,红烧肘子,糖醋鲤鱼丁公都已尝过,惟有一个饶是丁公吃遍大江南北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偏又其香无比,让人忍不住垂谗欲滴。汉子垂手侍立一旁,老妇微笑点头示意可以动筷了,丁公忙不迭夹起一方块状物放进嘴里,只觉舌尖微麻,轻轻一嚼,脆嫩可口,感觉似肉非肉,似鸡非鸡,妙不可言。心大悦,忍不住问汉子,此菜何名。汉子微微一笑说:“爆炒鸡丁”。“哦,”丁公大奇,又问道:“既为鸡丁,为何却这般鲜嫩。”汉子道:“此乃取当地笨鸡鸡脯肉切丁,丁外薄裹淀粉糊,利于快熟且防味泄,后配以花生,胡椒,旺火油炒而成。”丁公抚须点头,找出盘中一花生叼入口里,细细咂摸,果真是别有滋味。此顿饭令丁公回味悠长,走时百般不舍,他记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谴人重金把汉子聘为家厨,远方客到必以爆炒鸡丁为压轴菜,百吃不厌。
后来,丁公奉调任四川总督,临行征求汉子意见,此时丁公在山东赈灾治水,勤政爱民,迫有政绩,汉子感其恩重,遂携家眷一起随丁公进川,进而把爆炒鸡丁带到了四川,他的后人通过把胡椒换成辣椒,做出了川味的爆炒鸡丁。因清朝官阶有“九品十八级”,在当时的口头语及书面语中,对每一级的官员都有一定的尊称。“宫保“即是对正二品的地方最高长官————总督的尊称。官从二品的巡抚加“太子少保“之衔者,也可称之为“宫保”。由于丁宝桢曾任山东巡抚,后封“太子少保”,以后又任四川总督,故当时人称“丁宫保”。后人为了纪念他,所以把他喜欢吃的这道菜称为“宫保鸡丁”,宫保鸡丁的制作需要旺火爆炒,所以有时也被称作“宫爆鸡丁”。

    丁公去世后不久,宫爆鸡丁被四川当地官员作为贡菜献给皇帝,正式进军北京,发展成为御用的名菜之一。



照例谁给配个图

另回楼上:还是由大家来配图好了,看了实在饿的慌

[ 本帖最后由 一壶美酒 于 2006-10-6 19:1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小乐乐
(星星)

长安侯
谏议大夫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615
帖子 6257
编号 31597
注册 2005-1-31
家族 轩辕丐帮


hoho~~~上菜~~~

PS:鱼香肉丝,麻婆豆腐和宫保鸡丁,可是我在学校食堂最常吃的三样菜哦~~


图片附件: 20051116110319955.jpg (2006-10-6 19:38, 72.96 K)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绯甄茗
(素慧居士)

妃颜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20
帖子 2716
编号 55738
注册 2005-12-21
来自 邀月同宿青山深处
家族 慕容世家


可惜,最怕辣了,带点点都吃不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眼儿媚
(媚鸦王)

吴国公
鸿胪卿
镇南军节度使
枢密直学士
★★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安东将军
好贴 7
功绩 2421
帖子 3342
编号 71243
注册 2006-6-3
来自 南越·忠义乡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6-10-7 22: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HOHO 媚最喜欢的东坡肉



宋朝苏东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词与辛弃疾并为双绝;书法与绘画也都独步一时。就是在烹调艺术上,他也有一手。当他触犯皇帝被贬到黄州时,常常亲自烧菜与友人品味,苏东坡的烹调,以红烧肉最为拿手。他曾作诗介绍他的烹调经验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不过,烧制出被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的"东坡肉",据传那还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时发生的一件趣事。
   那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来的泥堆筑了长堤,并建桥以畅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现,又可蓄水灌田。这条堆筑的长堤,改善了环境,既为群众带来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后来形成了被列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
   当时,老百姓赞颂苏东坡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听说他喜欢吃红烧肉,到了春节,都不约而同地给他送猪肉,来表示自己的心意。苏东坡收到那么多的猪肉,觉得应该同数万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对,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块块,用他的烹调方法烧制,连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册分送到每家每户。他的家人在烧制时,把"连酒一起送"领会成"连酒一起烧"结果烧制出来的红烧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赞苏东坡送来的肉烧法别致,可口好吃。众口赞扬,趣闻传开,当时向苏东坡求师就教的人中,除了来学书法的、学写文章的外,也有人来学烧"东坡肉"。楼外楼菜馆效法他的方法烹制这个菜,供应于世,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遂流传至今。

                                                                         东坡肉的烧法  
配料: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拍松)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化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
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 猪肉选以金华"两头乌"乌猪为佳。
  2、 100克葱其中50克打葱结。

原文连接
http://bbs.ywms.net/space/html/43/viewthread_tid_19443.html

作者: 侯水英    信息来源: 师大名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08: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佛跳墙这道菜,相传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其原料有鸡鸭、猪肚、蹄尖、蹄筋、火腿、鸡鸭肫;有鱼翅、海参、鲍鱼、干贝、鱼高肚;也有鸽蛋、香菇、笋尖、竹蛏等共三十多种原料与辅料分别加工调制而成。

  关于这道菜的创始,说法颇多。据费孝通先生记,一说,发明此菜者乃一帮要饭的乞丐。这些乞丐拎着破瓦罐,每天到处要饭,把饭铺里各种残羹剩饭全集在一起。

  据说有一天,有一位饭铺老板出门,偶然闻到街头有一缕奇香飘来,遁香而发现破瓦罐中剩酒与各种剩菜倒在一起。这位老板因此而得启悟,回店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创造了佛跳墙。

  二说,福建风俗中有一个规矩叫“试厨”。按这规矩,新婚媳妇第一天上门,第二天回门,第三天须到夫家在大庭广众面前试厨,这是对新媳妇治家本领的测试。

  相传有一个从小娇惯的女子,不会做菜。出嫁前因此而为即将到来的试厨而发愁。母亲为女儿想尽了办法,最后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来,一一配制后用荷叶装成小包,反复叮嘱女儿各种原料的烹制方法。谁知这位新娘到了试厨前一天,慌乱中忘记各种烹调方法。她到了晚上才到厨房,把母亲包好的各种原料一包包解开,堆了一桌无从下手,正在无计可施之际,又听公婆要进厨房。新媳妇怕公婆挑剔,见桌边有个酒坛,匆忙中将所带的原料都装入坛内,须手用包原料的荷叶包住了坛口,又把这酒坛放在了快灭火的灶上。想想明天要试厨,新媳妇生怕自己无法应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宾客都到了,却不见了新媳妇。公婆进厨房,发现灶上有个酒坛,还是热的。刚把盖掀开,就浓香四溢,宾客们闻到香味都齐声叫好,这就成了佛跳墙。

  还有一说来自笔记所记。按笔记所记,此菜创于光绪丙子年。当时福州的一位官员,设家宴请当时的布政使周莲。这位官员的内眷是位烹调高手,她以鸡鸭、猪肉同入绍兴酒坛内煨制,上桌后香气扑鼻。周莲品尝赞不绝口,命家厨郑春发仿制。郑春发求教于官员内眷,回来改造原料,多用海鲜少用肉,起名为“坛烧八宝”。

  据称,这道佛跳墙前后共改换过三个菜名。刚开始叫“坛烧八宝”,后来叫“福寿全”,再后来才叫“佛跳墙”。至于从“福寿全”改为“佛跳墙”,也有两种说法。

  一说,此菜在聚春园成为佳品后,经常有文人墨客闻名而来。这些文人品尝后,赞叹不已,免不了要以诗助兴。一天有一帮秀才宴饮之余,轮流赋诗。其中一位赋诗曰:“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意思是此菜香味太诱人,连佛都会启动凡心。另一说,则此菜启坛后浓香四溢,刚巧隔墙有寺,香气使隔墙和尚垂涎欲滴,于是不顾一切清规戒律,越墙而入,请求入席。

  此菜食物多样,软糯脆嫩,汤浓鲜美,味中有味,回味无穷,营养丰富,并能明目养颜、活血舒筋、滋阴补身、增进食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08: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忽必烈猛地想起家乡的莱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火夫宰羊割肉时,探马突然气喘吁吁地飞奔进帐禀告敌军大队人马追赶而来,离此仅有十里路。但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清炖羊肉当然是等不及了,可生羊肉不能端上来让主帅吃,怎么办呢?这时只见主帅大步向火灶走来,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快地切了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人碗中,撤上细盐、葱花和姜末,双手捧给刚来到灶旁的大帅。忽必烈抓起肉片送进口中,接连几碗之后,他挥手掷碗,翻身上马,英勇地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战前吃的那道羊肉片。这回厨师精选了优质绵羊腿部的“大三叉”和“上脑”嫩肉,切成均匀的薄片,再配上麻酱、腐乳、辣椒、韭菜花等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忽必烈更是喜笑颜开。厨师忙上前说道:“此莱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羊肉片,一边笑着答道:“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众位将军以为如何?”从此,涮羊肉成了宫廷佳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游客II号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8
帖子 1846
编号 47042
注册 2005-8-28


发表于 2006-10-9 08: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暑假去了一趟成都,回来后至今没胃口,本地饭难吃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08: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兰州金鱼发菜
兰州市有众多风味小吃街。主要有农民巷、和政路、铁路新村市场、广场西小吃街、西关什字、小西湖等。旅游季节,小吃街摊点一直经营至深夜。游客可品尝到各种风味小吃和瓜果。

  兰州人好食,尤其偏爱酸辣食品,对川味菜肴和火锅更是情有独钟。市内各大名菜佳肴和民族风味餐饮一应俱全,盘旋路周围是酒店、宾馆集中区,可供食客选择。景扬楼、悦宾楼、峨嵋川菜馆和徽菜馆,是当地最有名的四大店,这里的烤小猪、千层牛肉饼等味美价廉。

  兰州美食当中,以小吃为最。兰州小吃种类繁多,品味独具,多以面食制成。除闻名全国的兰州牛肉面外,主要有凉面、面片、炒面、酿皮、甜醅、灰豆、羊杂、麻辣烫等家常小吃。兰州市已开设有许多的小吃街,专营兰州及外地的各种风味小吃。如农民巷、和政路、建兰路等,营业时间一般从早晨可持续到子夜,有些摊点更是昼夜都营业。

  此外,以兰州特产的瓜果和其它原料制成的风味菜肴,如百合桃、瓤白兰瓜、金城八宝瓜雕、金鱼发菜、雪山驼掌、油爆驼峰、黄花炖鸭等也闻名遐迩。

  金鱼发菜为甘肃名产"发菜"烹制的高档名菜,因形如金鱼而得名。以兰州市庆阳路烹制最佳。做成后,如加高级清汤,则"金鱼"飘游汤中,活灵活现,观之鲜汤清澈,鱼形逼真;食则外酥内嫩,鲜美爽口,可为别具特色的下酒佐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08: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北京羊蝎子
羊羯子火锅是老北京传统佳肴,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原料采用羊身上营养最丰富、口感最鲜美的羊龙骨——带里脊肉和脊髓的羊椎骨。那一节一节的羊龙骨从横切面上看去,成“丫”字状,而那“丫字状”的下面,还有一个小的分叉,这就是羯子张扬的形状了,“羊蝎子”因此而得名。

  很多北京人爱吃羊蝎子,羊蝎子到底是何方神仙,轻易俘获了北京人的心?其实羊蝎子就是绵羊的背脊骨,因其形状像蝎子,所以北京人把它称为羊蝎子。吃羊蝎子可不能讲究斯文、秀气,羊蝎子都是端一锅上来,一块、一块几乎用手抓着吃。肉啃完了还不算,再吮骨髓方作罢。真是大块朵颐,大快人心。

  羊肉特性为味甘性温入脾肾经,具有补虚劳形衰、祛寒冷益肾气、开胃健力、通乱治带、助元阳、生精血等辅助功效,其中祛寒冷,助元阳可立见功效。

  羊蝎子火锅油而不腻,瘦而不柴。低脂肪;低胆固醇;低血糖;高蛋白;富含钙质(民间常以此医治骨质疏松症者)。易于吸收,有滋阴补肾,养颜壮阳功效。是养生美食,常食用者延年益寿,青春永驻。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17: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玫瑰九层糕的传说

传说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寿,各路神仙都前来拜寿,在众仙欢庆之际,七位仙女却觉得天堂非常厌烦,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游玩。怎知,过了一会儿,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发现了,于是他动邪使了法术,让七位仙女永远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带着欢乐与好奇,在人间游啊,玩啊,等天黑下来,四处无人的时候,她们才觉得应该回天上去了,可是,她们怎样变化,也飞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惩罚她们。出于无耐,她们便偷偷地溜进了一户人家,到厨房寻食。正巧这户人家准备在第二天摆酒席办婚事,于是在厨房里准备了糕点。其中有一种糕点是七层的,每层颜色都不同,是为了渲染酒席气氛的,特别好看。当她们吃得正高兴之时,突然有人进来了,这七位仙女便各自钻进七层糕中的每一层,为了保护严密,她们又使仙术在头首又变了两层糕面,加起来共九层。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见这种糕点很可爱,便询问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考虑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随口说出“玫瑰九层糕”。从此,玫瑰九层糕便在人间传开了。但是,有人觉得甜点很容易吃腻,便在制作原料上换成大米、精盐、虾米等制成九层咸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17: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水晶肴肉

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这是近代诗人对镇江肴肉的赞美诗句。“水晶肴肉”又名“镇江肴肉”,是驰名中外的镇江名菜。相传数百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小酒店的店主,一天买回四只猪蹄,准备过几天再食用,因天热怕变质,便用盐腌制,但他当时 误把家人为做鞭炮买的一包硝,当作盐腌了猪蹄,直到三天后家人找硝时才发觉,连忙揭开腌罐一看,不但肉质未变,而腌得蹄肉硬结而香,色泽红润,蹄皮色白。

  为了去除硝的味道,一连用清水浸泡了多次,再经开水锅中焯水后捞出。接着,他又把猪蹄放入锅中,加葱、姜、花椒、茴香、桂皮用高温焖煮,本欲以此解除毒性和异味,不料葱煮半个时辰后,却出现了一股异常的香味,入口一尝,滋味鲜美,毫无异味。从此以后,该店主就用此方法制作“硝肉”,前来品尝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不久就闻名全市。后因硝、肴读音相近,遂改称“水晶肴肉”。又因成菜肉色鲜红,皮色晶莹,故又称水晶肴蹄。该菜选用猪蹄为原料,经硝、盐腌制后,配以葱、姜、黄酒等多种佐料,以宽汤文火焖煮到酥烂,再经冷冻凝结而成。具有形态美观、清醇鲜香、油润滑爽、肥而不腻等特点,是镇江、扬州地区传统的风味名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17: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丝娃娃 令人久久不能忘记

美食要有方 瘦身才有道

  用一张手工烙制的巴掌大面皮,将豆芽、黄瓜、胡萝卜等切成丝状的时令蔬菜一股脑全部包起来,加几粒炸得金黄的豆子进去,浇上一小勺贵州特有的糊辣椒蘸水,赶紧塞进嘴里大嚼特嚼,那满口的香辣酥脆,令人久久不能忘记。没有去过贵阳,但是却在北京的一家贵州餐馆里吃到了这种小吃,因为面皮包好菜丝时的形状酷似襁褓中的婴儿,贵阳人就给 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丝娃娃”。

  丝娃娃很便宜,粉丝、绿豆芽、莴笋丝、海带丝、萝卜丝以及油酥黄豆等都可以是丝娃娃的馅。而蘸水也很讲究,酱油、食醋、辣椒、香葱、味精等配制而成的调料,格外鲜香,使外软里脆的丝娃娃更加可口。丝娃娃在贵州是在几近失传中保留下来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在北京也能吃到这种黔味传统小吃。素菜脆嫩,酸辣爽口,在入口的瞬间一股清凉,令人无比舒畅。

  第一次吃到这样的美食是在贵州大厦,朋友千金的百日酒上,现在想来,一个圈子里奔忙的朋友其实难得找到那样的机会聚首。当年的人、当时的话、当时的感觉与心情似乎早已远去,然而总会有一次纯属偶然。比如,多年后漫不经心地夹起一只丝娃娃,当那股久违的清凉涌入喉咙,仿佛碰对了某个密码,我们又回到了当时的情境之中。曾经的那群人,或单纯、或幽默、或直率不羁、或故作深刻,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性格,仿佛丝娃娃里内容丰富的馅料,莴笋的清爽、粉丝的细腻、黄豆的干脆,被这个圈子卷裹在同一张面饼里,不知不觉地混合,让你永远也猜不透那种味道、那种风格。许多年后,大家慢慢地走散,直到我们自己都想不起来那种疏远。这时候,一种滋味、一阵气息、一个旋律、玻璃窗上的一片阳光、甚至只是一只似曾相识的丝娃娃,都会和早已遗忘的那个感觉巧合,昔日的情境便从这心境中涌现出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9 17:5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国自古品尝鲍鱼之典故

鲍鱼古称“鳆鱼”,又有“镜面鱼、九孔螺、明目鱼”等别名,鲍鱼自古以来就在历代中国菜肴中占有“唯我独尊”的地位,而能够夠尝鲍鱼这一美味佳肴的也是那些非官则富的皇宮贵族之流。

中国对鲍鱼的品尝具有渊远的历史,《史記》称鲍鱼为“珍肴美味”;《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事将败,悉不下饭,唯饮酒,啖鲍鱼肝”:苏东坡品尝了鲍鱼之后在《鲤鱼行》中赞道“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会雕蛆生辉光。肉芝石耳不足数,醋笔鱼皮真传倚墙。”言下之意,一旦品尝了鲍鱼的美味后,一切珍肴都不在话下。

鲍鱼作为珍贵的名菜,明清时期被列为八珍之一,经常出现在远官贵人宴菜的首席之上,民国末年,北京著名的官府菜代表“潭家菜”,就有两道著名菜式《红烧鲍鱼》和《蠔油鲍鱼》,成为鲍鱼的典范之作,当年邓小平同志品尝了鲍鱼美味之后也盛赞其佳,到现在的人民大会堂的国宴和大型宴会中,鲍鱼经学榜上有名,是中国经典国。中国饮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钟烁,对鲍鱼的烹制和欣赏更是炉火纯清,不仅懂吃鲜鲍鱼,还运用了极其复杂的烹鉅手法,去炮制干鲍(经过干制加工的干鲍鱼),干鲍鱼之美味是鲜鲍鱼无法比擬的,价格与其美味成正比。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谭元春与红烧木琴鱼

“红烧瓦块鱼”,湖北天门人称为“红烧木琴鱼”。相传,此佳肴的创制与明朝文学家谭元春有关。

    谭元春( 15 8 6— 16 3 7)字友夏,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 与钟但共创意陵学派。“竟陵学派”是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谭元春、钟惺皆为竟陵人而得名。继明代公安派文学流派之后极力反对拟古文风,要求抒写性灵,其主张和公安派基本相同,但又认为公安派的作品有肤浅之弊,企图以幽深孤峭的风格矫之,以致流于艰涩。但对小品文的发展有不少贡献。

     两人学不甚富,其解读多僻,颇为时人所讥。谭著有《谭友夏合集》 二十三卷。 谭元春不光喜好诗文,还酷爱丝竹之音,对岭南木片琴尤为钟爱。一日,他突然发现去掉头尾的青鱼段酷似木片琴。于是命人顺着肋制出花纹后红烧佐酒。眼观佳肴,如闻木片琴的叮略雅韵而心旷神怕。

    此案后来传至民间,因形似屋瓦,故称 “红烧瓦块鱼”。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世纪三十年代初,老汉口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武汉长堤街关帝庙一带以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年三伏的一天,异常炎热,好多汤面都未卖完。李包担心面条发馊变质,亏了老本,便按照房东太婆的建议,将面条煮熟沥干,晾在大案板上,不时手摇大蒲扇,扇风降温,驱赶蚊蝇。由于劳累,李包伏在案板边上迷迷糊糊走了神,蒲扇碰到案上的油瓶,香喷喷的芝麻油全淋在了面条上。李包懊恼万分,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与油拌匀,重新抖散晾放,瞪着大眼守了一夜。次日清晨,李包抄起面条又闻又尝,竟然未坏,不禁大喜,随手抓起一把丢在开水锅中,烫了几下沥干入碗,把拌凉粉用的酱油、香醋、葱花、姜末、辣椒面、芝麻酱、榨菜丁和大头菜粒都调上一点,趁热搅匀后,试着吃上一口,五脏六腑都美滋滋的。谁想到因祸得福,无意中居然整出了“伟大的发明”!李包麻利地收拾好笼担,哼着小曲,乐悠悠来到关帝庙,大声吆喝:“快来过早啊,又热又干的香面。”这时,庙内外藤椅竹床上露宿的人刚刚醒来,在芝麻酱香味诱惑下争相购买,几袋烟功夫,就面光料尽,得胜还朝。接连几天,他都如法炮制:很快一传十、十传百,“热干面”的名声便响遍了当时武汉最繁华的汉正街。从此,李包专卖这种面,每天限额只做100碗,武汉三镇的人都赶个大清早前来品尝,还有不少食贩向他拜师学艺。这中间尽管也有“李鬼”之流出来假冒,但李包终究还是发了小财。
又过了一些时日,一位姓蔡的老板,看准了热干面中的商机。雇了几个心灵手巧的伙计,在汉口中山大道车水马龙的满春路口,开设一家热干面馆,取“集木为林,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走南闯北的蔡老板是个有心人,用了好几年功夫对热干面工艺反复加以改进,例如选用上好的精白面粉,和面时控制准下碱量,变手工擀面为机器压面,反复轧成筋道光滑的细圆长条;面条小批量用旺火猛煮,刚熟就捞起,随即抖开吹凉,拌匀芝麻油,薄薄摊放8小时;烫面时用小笊篱,一次二两(100克)左右,在沸水锅中来回浸烫,抖动五六次,使之熟透滚热;佐料中再添加小虾米和叉烧肉丁,用白胡椒粉取代辣椒面,芝麻酱用小磨香油调匀,还要浇点香卤汁,并且用上了当时价格昂贵的味精。这样一包装,蔡林记热干面就鸟枪换炮,今非昔比,档次跃上一层楼:面条纤细秀美,根根筋道有咬劲,黄亮油润爽口,香醇鲜美耐饥。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还有别于捞面,成为中国面条家族中一个风味特异的新成员。解放以后,蔡林记迁移新址,并且增开了几家分店,对生产工艺进一步规范,制订了标准,在职工中评定了技术等级,还开发出一些新品种。经过潜心修炼,70年代,蔡林记热干面一直是“武汉人过早”中价廉物美的主打小吃。它还流传到豫南、陕南、赣西、皖西、湘北和川东,以及京、津、沪、渝等地,很快便与山西刀削面、兰州牛肉拉面、北京炸酱面、广东伊府面和四川担担面一起,合称为“中国六大名面”。热干面与三鲜豆皮,也和黄鹤楼、归元寺一样,变成了武汉市亮闪闪的“城市名片”。
创一个历史名牌不易,在新时期保一个历史名牌更难。热干面怎样才能在继承中发展,并一直红火下去呢?许多人都在关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武昌鱼神仙汤


提起吃武昌鱼,没有那个不夸它好吃的。你可知道用它的骨刺冲汤喝,还能够提神醒酒吗?

在武昌樊口附近,相传是三国吴王造船的地方。这一天,为了庆贺新修的大船下水,孙权命人在船上摆酒设宴。樊口附近的百姓也纷纷送来各色各样的鲜鱼,特别是樊口的鳊鱼,更是酒席上的上等菜。孙权和大臣们吃得正起劲,席上又添了一盘喷香的清蒸鳊鱼,这鱼头小颈短,脊背又宽又平。孙权很感兴趣,用筷子夹了一口丢到口里,觉得味道于别的鱼不同,特别鲜嫩,便叫人一连上了三盘,都吃得干干净净,酒也多饮了三大碗。孙权用筷子指着盘里的鱼刺问:“这鱼出自那里?”一大臣回答说:“是樊口的百姓为了感谢大王的恩德特意送来的。”孙权听了非常高兴,让人叫来一位老渔翁,赏他一碗酒,要他说出这鱼的出处。老渔翁开始不敢接酒,后来看孙权并无恶意,才大着胆子一口喝干了酒说:“这鱼出自百里梁湖。每当涨水季节,经过九十里路长港,绕过九十九道弯,穿过九十九层网,来到长港的出水处,也就是我们樊口附近。这里一边是港水清的照见人,一边是江水浑得象黄泥巴汤。鳊鱼喝一口浑水,吐一口清水,喝一口清水,吐一口浑水。经过七天七夜脱鳞换肚肠,原来身上的黑鳞变成了银子色的白鳞,所以吃起来格外有味。”孙权听入了神,高兴地站起来说:“讲得好,讲得好。来,再赏他一碗。”那老翁也不客气,接过第二碗酒又一口干了。他又说:“这种鱼,油也多,鱼刺丢到水里可以冒三个油花。”孙权那能相信,他亲自试了试,果然别的鱼刺只有一个油花,独有这种鱼得鱼刺翻了三个油花。孙权一时兴起,端起一碗酒走到渔翁跟前说:“你老很识鱼性,酒量也不错。来,我敬你三碗。”那渔翁说:“大王这样看得起我,小民就是醉死也要领情。不过不要紧,有这种鱼的刺冲汤喝可以解酒。”孙权听后一把抓住老渔翁的手说:“你也说的太玄了吧。如果真地能解酒,就罚我三大碗。”说完,他拉着老渔翁上席,叫人用开水将鱼刺冲成汤喝了一口,果然提神醒目,各大臣喝了个个拍手叫好。孙权高兴至极,端起碗来对众大臣说;“想不到我东吴出这样好的武昌鱼,来,罚我三大碗。”说碗放开酒量痛饮了起来,一气喝了九大碗,还嚷这叫人添酒加菜。大臣们怕他喝伤了身体就劝他不要再喝。孙权听了哈哈大笑;“怕什么?有这样好的神仙汤解酒,我还要喝他十大碗!”

从此武昌鱼和神仙汤酒出名了。直到如今武昌一带的老百姓在酒宴之后,都喜欢用武昌鱼的刺冲神仙汤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2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拆烧鲢鱼头

清朝末年,镇江有一个财主,出色的吝啬。他想砌一座楼,连一个泥瓦匠也找不到,当地人人都知道他的刻薄,不愿和他来往。凑巧有一批外地来的工匠倒愿意。财主一看个个身强力壮的很是开心,心里想这几个乡巴姥还不好对付吗?便雇下来。

第二天天没亮,财主就取喊工匠出工,等太阳升了鱼竿高时才送早饭,一看是一桶照的见人的稀饭和一碟臭咸菜。起的工匠们要摔碗,原想中午,晚上能好点,那晓的还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一连三天,天天如此。工匠们决定给材主点历害看看。自打这天起财主光看道工匠们忙的团团转就是不见墙长高。他也很刁眼珠子一转心里来了馊主意。

第二天是财主老婆的生日,他叫厨师买了一些大鲢鱼,吩咐厨师把鱼肉做菜办席,把剩的鱼头烧给工匠吃,想给他们“抹点糖”。再一想鱼头上的骨头太多吃起啦费时要耽误工时,便对厨师说;“要把鱼头上的骨头想法取掉,把鱼头肉烧成一个菜。”

厨师一听心里就火。平师财主对他也很咳薄,好!我今就烧个“拆烧鲢鱼头".他把鱼头一劈两半,冲洗干净用水煮到离骨时老出把骨头拆去。再下锅加油盐葱姜等佐料烧制。他越烧越气你财主刻薄,顺手把案板上的金针,木耳,抓了几把;想想还是气,叫你财主吝啬!有把案板上的一碗鸡丝,也倒进锅里,叫你财主小气!又把原汁鸡汤舀了鸡勺,这时他的心里才舒坦些。一尝,阿!达嘴巴子也不丢!鲜美透啦。

菜端道工匠们面前,,财主高声说道;“大家干的好辛苦,今天请个为师付尝尝鲜特地烧啦鱼。。。。。”他的话还没说完,大家朝碗里一看,这是什么鱼啊,零另碎碎的,乱七八糟的,肯定是吃剩的,个个不想动筷。厨师说;“请个为师付 尝尝,这师我的祖传的家菜。”

工匠们将信将疑的尝了一下,鱼肉肥嫩,味道刻口,葱来没有吃锅这个菜!等工匠们吃的差不多了,菜主发现厨房里的鸡汤,木耳鸡丝都没了,一气就把厨师赶跑了。厨师本来就不想再受他的气,回去自3己开了一个饭馆,挂出了“拆烧鲢鱼头”。以后又经众多达到的厨师之手制作更加万全味道更加特色。一下子成了镇江的一道名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歌乐山辣子鸡

现在,重庆歌乐山镇因“歌乐山辣子鸡”这道名菜闻名遐迩,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创始人名叫朱天才。退休后才开始创业的朱天才,用了3年时间才琢磨出辣子鸡的最佳做法。餐馆名叫"林中乐辣子鸡".该店位于重庆市的森林公园歌乐山,靠近著名的蒋介石在重庆的官坻--林园。辣子鸡1990年开始风行,后来很快名声远扬,引来了诸多餐馆的竞相模仿。众多以重庆辣子鸡为招牌菜的饭馆在林中乐周围出现,形成了赫赫有名的「辣子鸡一条街」。这种新菜的崛起,甚至带动了重庆市土鸡价格的整体上涨。当年火爆的时候,打的上山吃鸡的盛况蔚为壮观。  

重庆辣子鸡的特点是在一堆红通通的辣椒里面夹杂著香脆鲜辣的鸡丁,外酥里嫩的鸡肉,一口一小块,下酒刚刚好。这麻辣鲜香的爆脆鸡丁可以让你吃得酒不停盏,挥汗如雨,欲罢不能,浑身畅快,真有此生无憾的感觉。  

  

1986年,朱天才用自己多年积蓄下的2万元,在重庆市区到歌乐山镇的必经之路旁建了个小屋,出售茶水、馒头等价格低廉的食品,但做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意识到利润太过微薄,光靠卖这个不行。  

但在这偏僻的地方到底做些什么好呢?当时四川流行吃火锅,但朱天才想,平常来小店里吃饭的多是些赶路的人,不能花很长时间吃火锅。不如干脆就地取材,用歌乐山的农家土鸡炒点做起来快、吃起来又方便的菜。  

没有名师指导,顾客是他们惟一的老师。开始是加入大蒜、泡椒、花椒一起炒,但客人都说不如全部用干辣椒和花椒,让口味单一,客人反而容易接受。川菜有24种味型,其中有9种是麻辣口味的。朱天才一家人不厌其烦地对这道菜加以改善,经过3年的努力,他的辣子鸡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  

就是这红彤彤、油汪汪、辣得让人又怕又爱的辣子鸡,让朱天才一家人忙碌了起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创新菜,朱天才灵机一动,让来吃饭的客人把剩下的辣椒打包拿走做调料。就这样,靠着人们之间的口碑传播和免费的实物展示,歌乐山辣子鸡在重庆流行了起来。原本人人嫌多、吃菜前都要预先去掉的辣椒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宝贝。卖得最好的时候,一天最少要工作十二三个小时,每天可以卖掉200多只鸡,满满摆上80多桌。  

十一二年前重庆歌乐山三百梯一家路边小店,推出了以麻辣为主的辣子鸡。此菜用料特别讲究,主料一定选用家养土仔公鸡现杀现烹,以保持鲜嫩肥美,辅料非川产二金条辣椒、川产茂汶大红袍花椒不用,这样烹出的菜品,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麻辣酥香,鲜嫩化渣。别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很考验厨师的功力,尤其是对火候的把握,上乘的辣子鸡必须色泽鲜艳,与辣椒交相辉映、不能发黑,鸡块必须入口酥脆、带有干辣椒过油的清香,甜咸适口。火候非常难掌握,可以说是“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不熟”。  

大盘盛菜,辣椒多于鸡肉,食客在满盘红亮的辣椒中轻挑慢选,寻找鸡丁是它突出特征,回味悠长而使食客津津乐道。  

辣子鸡是最早出名的菜肴之一,可以说是重庆菜中的大哥大。辣子鸡问世,带出一大批菜肴、形成的辣子系列菜如:辣子田螺、辣子肥肠、辣子蹄花、辣子鱼丁、辣子竹虾。  



备注:  

歌乐山烈士陵园位于沙坪坝区歌乐山麓,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歌乐山烈士墓、烈士纪念碑和展览馆于1954年修建,1984年改名。  

系国民党政府时期“国民党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局”)总部、电台、监狱所在地。二战后期,曾在此建“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1984年7月改称现名。 “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东西长约7公里,纵横约10公里。在这个“特区”周围完全用碉堡、岗亭和铁丝封锁着,任何人也不能通行。它名义上是以中美联合对日作间谍战、中美交换情报为幌子。实际上,完全是一个训练法西斯刽子手的机构,对中国共产党员和搞日民主人士进行大量的搜捕和迫害。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是关押和杀害革命志士的人间地狱。“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曾被囚禁于此,著名共产党人罗世文、车耀先、江竹筠,爱国将领杨虎城、黄显声等均在这里惨遭杀害。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政权撤离大陆前夕,对囚禁在这里的300多位革命人士实行集体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解放后,在这个“特区”内,办起了工厂、农场和学校,原平的白公馆、渣滓洞两个在监狱已开辟为展览馆,陈列了当年的实物、图片等。如今,每年有上百万游人来此参观、凭吊烈士英灵。  

195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修建了烈士墓园和烈士纪念碑,占地698平方米。195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这里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重庆中美合作所美蒋罪行展览馆成立,恢复了白公馆、渣滓洞的原貌,于1985年更名为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1988年,这里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增挂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馆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鸡

曹操鸡”是始创于三国时期的安徽合肥传统名菜。俗称“逍遥鸡”,相传是当年曹操钟爱的药膳鸡.  

此菜系经宰杀整型、涂蜜油炸后,再经配料卤煮入味,直焖至酥烂,肉骨脱离。出锅成品色泽红润,香气浓郁,皮脆油亮,造型美观。吃时抖腿掉肉,骨酥肉烂,滋味特美,且食后余香满口。因而,以其独具一格风味,受到来合肥旅游的中外食客好评,曾留言赞美:“名不虚传,堪称一绝”。  

相传三国时期,合肥因地处吴头楚尾,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后,从都城洛阳率领83万大军南下征伐孙吴(即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战),行至庐州(今安徽合肥)时,曾在教弩台前日夜操练人马。曹操因军政事务繁忙,操劳过度,头痛病发作,卧床不起。行军膳房厨师遵照医嘱,选用当地仔鸡配以中药、好酒、精心烹制成药膳鸡。曹操食后感到味精美十分喜爱,随之病渐愈,身体很快康复,尔后每进餐必常食此鸡。由此,后人传于世,“曹操鸡”声名不胫而走。于是这道菜便在合肥流传至今。  

现今“曹操鸡”这道美肴,尤以合肥逍遥酒家烹制最为出名,仍以当地优质仔鸡为本,并配以曹操家乡——安徽毫州出产的古井贡酒与天麻、杜仲、香菇、冬笋及花椒、大料、桂皮、茴香、葱姜等18种开胃健身的辅料制成。营养丰富,具有食疗健体之功,声誉日高,更加名闻遐迩。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鸿章大杂烩  

李鸿章大杂烩是合肥名菜。

李鸿章,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阀,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人称李中堂,掌管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据说公元1896年,也就是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奉旨到俄国参加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顺道访问欧美。一路上吃了两个多月的西餐,胃口都吃倒了,所以一到美国就叫使馆的厨师用中国徽宴请美国宾客。曾宴请美国宾客,因中国菜可口美味,深受欢迎。李即命厨师加菜,但正菜已上完,厨师只好将所剩海鲜等余料混合下锅,烧好上桌,外宾尝后赞不绝口,并询问菜名,李用合肥话说:“杂碎”(即杂烩谐音)。此后,“大杂烩”便在美国传开,合肥城乡也仿而效之,遂成名菜。主要原料有海参、鱼肚、鱿鱼、玉兰片、腐竹、鸡肉、火腿、蛋黄糕、鸽蛋、猪肝、干贝、冬菇、咸鸭蛋黄、菠菜、鸡汤等烧烩而成,具有醇香多味、鲜咸可口等特点。

操作过程:
1、将海参、鱼肚、玉兰片、腐竹、熟猪肚、火腿40克、熟鸡肉40克均切成5厘米长、1厘米宽的片。熟鸡肉10克、火腿10克切成丝待用。鸽蛋入冷水煮熟,剥壳等用。
2、将各种切好的片、鸽蛋、香菇、葱段、姜片下锅,注入鸡汤,放入调料,烧烩入味后,拣去葱姜。
3、取大碗1只,从烧烩的各种原料中先将捍菇拣出,面朝下放在碗底,其它各种原料按花色搭开,整齐地码排入碗内,并将各种碎料放入,浇入烩烧原汤,上笼蒸十分钟取出。滗原汤于锅中,再将碗翻扣在大汤盘中,周围用鸽蛋围边。火腿丝与熟鸡丝交叉放在香菇四周。
4、锅中原汤上火烧开,勾米汤芡,淋入熟猪油,浇于杂烩上面。最后,香菇顶上入熟咸鸭蛋黄,菠菜梗倒插其上即成。


特点:此菜造型讲究,醇香不腻,咸鲜可口;多味混合,真可谓集百鲜于一品,是秋冬滋补佳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3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包公鱼

1958年毛泽东主席到我国南方视察工作。这时,大江南北正处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之中。人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革命干劲,着实让伟大领袖精神为之振奋。

风尘仆仆的毛泽东来到了安徽省合肥市。他仔细地听取了省委负责同志的工作汇报后,也实在感到疲倦了,打算好好休息一下。这时,徽菜名厨梁玉刚师傅已经给毛主席做好了美味可口的饭菜,来请他用餐。只见餐桌上有一道传统合肥冷盘,色泽酱红鲜亮,鱼香诱人。毛主席品尝了一下,只觉鱼肉入口,骨酥肉烂,片刻即化,味道确实不错,便连连称赞,边吃边问这道菜馔是谁制作的。梁师傅后来听说了此事,感到无比的荣幸和快乐,多年后提到它时,心情还无比激动呢。

毛主席赞扬的美食便是梁玉刚制作的“包公鱼”。原来合肥市有道古代挖掘的护城河,因为从著名的观光胜地“包公祠”旁经过,人称“包河”。许多年前,包河里出产一种鲫鱼,只因鱼背是黑色的,人们看到它,便联想了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包公大人,于是又送它一个“包公鱼”的美名。
此菜品为合肥传统冷菜,色泽酱红,骨酥肉烂,人口即化,酥香两味,俱在其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河米饺

在安徽合肥不远处有个三河小镇。这里有一种籼米粉制作的带馅饺子极有名气,人称“三河米饺”。它与太平天国的青年将领陈玉成甚有瓜葛。

陈玉成生于广西藤县,14岁参加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他随太平军长期转战大江南北,屡立战功。清咸丰四年,他率领太平军一举攻克了重镇武昌城,接着随秦日昌大破清提督孔广顺于应山,斩清西安将军扎拉芬于随州。陈玉成的太平军所向披靡,清军闻风丧胆。不久,他被天王洪秀全授于正丞相之职。以后几年中,他四处作战,数次攻破清军主力江北大营,有力地保卫了天京安全,又被天王授于前军统帅之职。

1858年陈玉成率太平军与清军另一主力湘军决战于安徽合肥的三河镇。年轻的主帅身先士卒,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全军将士备受鼓舞,无不奋勇杀敌。太平军犹如天降神兵,经数日苦战,全歼湘军李续宾部,彻底扭转了天朝后期军事上不利的形势。天王洪秀全为表彰陈玉成的赫赫战功,加授他“英王”称号。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平军“三河大捷”。陈玉成的丰功永载史册。

英王陈玉成的军队爱护百姓,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三河镇老百姓拥护太平军,在战斗最艰苦的日子里,家家户户给太平军将士送吃送喝。其间,最受太平军战士喜爱的就是“三河米饺”了。以后,陈玉成及太平军的足迹踏遍了江南江北,“三河米饺”的美名也被传扬到各地,至今盛名不减当年。
特色:色泽金黄,外皮入口微酥脆,内软,馅味鲜美,酱油干、肉丁耐嚼。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石锅鱼

“石锅鱼”是湘菜中的一道名菜,制作方法很是独特,用一块大的花岗岩岩石凿成有双耳的石锅,将鱼放在石锅内烹煎,然后,再加上以辣椒为主的各式佐料,又再加上一些滋补药材,这样,经过一番复杂的烹调工序的操作流程之后,一锅“石锅鱼”诞生了。当用石锅烹制的“石锅鱼”端上桌来时,一定会令你垂涎三尺。

“石锅鱼”也叫“金福鱼”。关于“石锅鱼”的名气来历,还有一段典故。说的是清初康熙年间,长沙湘江河畔,有一家小店擅长做一道“石锅鱼”,风味独特。康熙皇帝微服下江南时,在这间小店尝了这道菜,感觉味道鲜美无比,龙颜大悦,故欣然提笔将这道菜赋名为“金福鱼”。此后,“石锅鱼”也就变成“金福鱼”了,而这家小店也因此得名为“金福林”。皇帝在“金福林”用过膳,名气当然也就不同了,从此“金福林”也就名满天下。如今,这道湘江名菜“石锅鱼”传到广州来了,自然是要非尝不可了。

“石锅鱼”果然名不虚传。在本人的直觉中,确是一道名菜,湘菜的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以“辣”为主,“石锅鱼”也不例外。石锅内,煎得焦黄喷香的鱼在引导你的唾液急剧分泌,那红通通的辣椒,还有其它的富于营养的佐料,就这样引发你旺盛的食欲,令人有“欲罢不能”之感。连那煎得酸酸的鱼头骨也不放过。这酒家很有经营思想,虽说菜是以“辣”为主,但会根据食客的需求,菜式上有“浓辣”、“浅辣”或“不辣”的口味,供食客挑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龙井虾仁  

龙井虾仁,顾名思义,是配以龙井茶的嫩芽烹制而成的虾仁,是富有杭州地方特色的名菜。虾仁玉白,鲜嫩;芽叶碧绿,清香,色泽雅丽,滋味独特,食后清口开胃,回味无穷,在杭菜中堪称一绝。

据说,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正好是清明节。他游览了西湖龙井,茶农将新茶进献给他,他带回行宫,御厨在炒“玉白虾仁”时放进茶叶,烧出了这道名菜。不久,“楼外楼”菜单上,就出现了“龙井虾仁”这道名菜。聪明的厨师把龙井茶叶入馔,大概是受了别的西湖名菜的启发,而在烹调技艺上进行的一次大胆创造。这个菜,不仅用料别出心裁,火候也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制作时,厨师用油滑锅再下熟猪油后,立即放入上过浆的虾仁,约滑15秒钟,就倒入漏勺沥去油,再同用沸水泡过的新茶一起下锅,用料酒一喷,在火上一颠,就起锅装盘。功夫就是在这一转眼中把这道名菜烧出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6-10-10 19:4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燃面

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是宜宾传统的名小吃。  

它选用本地优质面条为主料,以宜宾芽菜、小磨麻油、鲜板化油、八角、山奈、芝麻、花生、核桃、金条辣椒、上等花椒、味精以及香葱、豌豆尖或菠菜叶等辅料,将面煮熟,捞起甩干,去除碱味,再按传统工艺加油佐料即成。  

面条松散红亮、香味扑鼻、辣麻相间、味美爽口,不愧为巴蜀一绝!又因其油重无水,引火即燃,故名燃面。在宜宾,你随便走进哪家面馆,都能尝到地道的燃面,保证好吃得让你舌头打结。  

1961年,朱德委员长到宜宾视察工作,品尝了正宗宜宾燃面后赞不绝口,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几十年来未吃到过这种面了,希望继承下来”。1990年10月,宜宾燃面参加四川省举办的“名特小吃”评选活动,一举夺魁,摘取“四川省名小吃”金奖;1997年12月,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全国“中华名小吃”的认定活动,宜宾燃面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美丽的宜宾,不仅因其享誉国内外的“五粮液”酒出名,也因其浩瀚无边令人神往的蜀南竹海而出名,更因其处于“三江”交汇的地理位置而闻名全国。我今天要说的却是宜宾的另一特色,它比之美酒、竹海也毫不逊色,就是让人垂涎欲滴的宜宾燃面。  

宜宾人的早餐以面食为主。宜宾人把简单的面食做的是花样百出,味道鲜美。面令人情有独钟的则首推燃面。“燃面”故名思意可以点燃的面,可想而之它能不好吃吗?一进入面馆:“师傅,来二两燃面。”  

“好唻!”  

随着师傅的应答一抓二两面丢入滚沸的锅中。煮面一定要掌握好面不能软也不能太硬。一分钟捞出,师傅舀出两小勺熟油“唰”浇在面上,立即用筷子搅拌得明亮亮的,再放入红艳艳的辣椒油、香喷喷的花生米,还有宜宾的另一特产芽菜,一搅拌,呵!那个香啊!真可算得上是“香飘十里”啊!让人是垂涎三尺。别忙吃,还要加豆油、盐、味精、小葱,这时候就可以吃了,不过不要狼吞虎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要细嚼慢咽那脆脆的、辣辣的、香香的,真是爽及了!你吃了这顿想下顿……,叫你不塞到喉咙不放筷。  

燃面,不仅是宜宾人喜欢吃,它在省内外也有名气呢。如果你到宜宾,该玩的玩方玩了,该吃的也吃了,可就是没有品尝品尝宜宾的燃面,那你可就算白来宜宾了。虽说在别处也有燃面,可它们就是没有宜宾燃面的那种香、那种脆、那种辣。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2 07: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66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