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我不想一句句的跟你讨论四书五经,哪句话说得对或是错。儒家的四书五经,表面上看起来是无懈可击的,句句是好听的。什么仁、义、礼、智、信、勇、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都让儒家说了。四书五经上搞的是句句至理名言。就拿这篇文章上的说吧:“知其不可而为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得太漂亮了。
不过,一种学说理论,光说得漂亮是不够的。我下面简单的就两个方面谈谈儒家漂亮外表下的本质。
一、 儒家的境界和虚伪性。
儒家的境界比之道家,可谓相去甚远。老子谓“不尚贤,使民不争”,不主张树立典型,什么道德典范,那都是给社会徒增烦恼而已。凡事应遵循自然规律,不可特意而为。儒家却反其道而行之,树立圣贤,提倡“知其不可而为之”,殊不知,知其不可而为之有违天道。岂不闻“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儒家句句浮华,却有很大的虚伪性。道家讲无为、道、德、自然。却从不提倡什么仁、义、礼、智、信、勇、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为什么?因为这些都是大道下的自然而然的东西,根本不需要讲。道,简单的说是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动物都知道爱护幼雏,蚂蚁、蜜蜂社会井然有序,狼群中有王也有臣民,甚至有许多动物是一夫一妻的。这些都是天道,都是大自然的规律。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儒家的所谓仁、义、礼、智、信、勇、忠、恕、孝、悌、温、良、恭、俭、让、宽、敏、惠、敬、和、爱、友、善、逊、廉、正、聪、庄,但却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漂亮词藻的含义,连禽兽都懂,还用你儒家特意拿来说吗?
比如说“孝”,这是人之常理,完全是天然的东西。儒家文化讲孝,可父母子女的关系未必比不讲孝的西方人更好。讲孝造成了许多虚伪的事情发生,最虚伪的莫过于那个“三年之丧”。而且儒家的孝也不是天道中的孝,天道的孝可以发生小鸟吃掉老鸟的事情,因为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孝。但儒家一定会认为这种事情是大逆不道,所以经常把他们认为不好的人叫禽兽。其实禽兽没有任何理论学说,所作所为却无不符合天道。而儒家非要规定一套所谓“人伦”让世人遵守,其实已违反了天道。
二、 儒家理论造成的效果。
我是搞应用实验科学的,在我这里任何理论不管它说得多漂亮,如果不实用,也只是空谈。让我们来看看儒家理论推行的结果吧。我在许多贴子中已经举过许多的例子了,强行推行儒家理论对中国人的如何如何伤害,但有人始终认为那是统治者阉割了儒家理论。好,我就谈谈你这篇文章中所标榜的“勇”造成的后果吧。
这个东海一枭写了一大篇,讲什么仁者必有勇、小勇与大勇。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
这种大丈夫之怒,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身上薪火相传。东汉宦官专权,三千太学生发怒了;魏晋苛政暴虐,嵇康等清流发怒了;明朝魏阉逞暴,东林党和复社发怒了;晚清万马齐喑,龚自珍、魏源等发怒了;慈禧昏庸老朽,谭嗣同诸君发怒了;国民党专制腐败,鲁迅、陈独秀 发怒了;台湾国民党恶政连连,雷震、李敖、柏杨怒了…。
这些人真的是大丈夫之怒吗?在我看来大都是匹夫之怒。孔子在夹谷之会上的表现,起码是成功的。可他的后来者可真的不怎样。东汉宦官专权,三千太学生发怒了。结果呢,起作用了吗。他们发怒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宦官误国,搞得民不聊生吗。恐怕是权力之争吧。后面的例子我就不一一解了。我想问的事,他们这些文人起了什么真正的作用没有?
每逢乱世,总有些文人出来,刷刷笔杆子,要么装装清高骂骂政府。可最后结束乱世的人是谁,是文人吗?东汉宦官专权,为什么不提曹操;魏晋苛政暴虐,为什么不提石勒;明朝魏阉逞暴,为什么不提李自成;晚清万马齐喑,为什么不提洪秀全;慈禧昏庸老朽,为什么不提孙中山;国民党专制腐败,为什么不提毛泽东。台湾国民党恶政连连,你们却提到柏杨…。他是儒吗?记住,结束乱世的人永远不会是儒生。
文天祥《正气歌》里提到的“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显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关破裂…”等等壮烈之士,都堪称发大丈夫之怒者。如果老孙拨冗多读几篇匕首烈 火、骂贼卫道的枭文,再看看高智晟们面对暴政恶行拍案而起的叱咤,对大丈夫之怒将会有更加深刻直观的体会。
这些是大丈夫之怒吗?八成也都是匹夫之怒!孔子在夹谷之会上,我看起码他还知道“智取”,可他的后来者太多都是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之辈。什么清操厉冰雪,完全的假清高。这篇文章中谈什么小勇与大勇,我且不说这个大勇对还是不对,就先算他对吧。可一个国家民族真正需要的是一些“大勇”带领无数“小勇”,一些“诸葛亮”带领无数“吕布”。可儒家把中国变成了无数“诸葛亮” 带领着偶然出现的几个“吕布”,甚至是无数“张昭” 带领着偶然出现的几个“吕布”。
梁启超特撰《中国之武士道》一书,选取了七十多个春秋、战国以至汉初以武德称著的人物作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者。我就纳闷了,为什么只到汉初,以后的呢?突然想起汉初后武帝的独尊儒术,我全明白了。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