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苏门答腊,船队继续扬帆驶往锡兰岛,在那里有令人好奇的一连串事件发生。郑和带了一块事先做好的刻有中国、泰米尔(Tamil)及波斯三国语文的石碑,期盼能竖立在锡兰岛上。这块石碑刻有“永乐七年岁次己丑二月甲戌朔日”的日期,表示它是在宝船第三度远航出发之前,就于南京预先刻好的。石碑的中国文字部分,礼赞释迦牟尼佛,以及感谢他对船队先前两次远航的庇护:
大明皇帝遣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仰惟慈尊,圆明广大,道臻玄妙,法济群伦,历劫沙河,悉归弘化,能仁慧力,妙应无方。惟锡兰山介乎海南,言言梵刹,灵感翕彰。比者遣使诏谕诸番,海道口开,深赖慈佑,人舟安利,来往无虞。永惟大德,礼用报施。谨以金银、织金、黣丝、宝幡、香炉、花瓶、表里、灯烛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养,惟世尊鉴之。”
碑文中泰米尔文的部分,同样对印度教的塔纳瓦列—那耶那勒神(Tenavarai-Nayanar,可能是印度教湿婆神[Viva]的地方俗称)给予礼赞;而波斯文的铭文,也礼赞阿拉与伊斯兰教圣人的光辉。中国人对当地的每一位宗教的神,给予同等的奉祀,所以没有孰重孰轻的问题:总计布施供养金币1000枚,银币5000枚,各色?丝100疋,香油2500斤(超过3000英磅。编按:一斤约合1.3磅),以及其他织金、?丝、宝幡等等。表面上,这看起来仅是中国文字部分虔敬与大方的表示,却显示出郑和已意识到锡兰岛的宗教传统。
锡兰是一个深深抓住古代及中古旅行者心灵的地方。这个岛屿是如此的漂亮,以至于阿拉伯人认为那是上帝对亚当和夏娃失去乐园的补偿。根据传说,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483年仙逝时,一个印度王子毗癎耶(Vijaya)曾在锡兰立国。锡兰人认为他们本身带有作为佛教信仰守护者的特殊使命。
“啊!万神之主,希望我们的宗教能够在兰卡(Lanka,译按:即锡兰)建立,”释迦牟尼佛说,“所以,必须敬慎卫护他(毗癎耶)与他的跟随者以及兰卡。”
释迦牟尼佛曾经坐在它荫下的那株菩提树的枝干,据说移植到了锡兰。6世纪,一枚据信是释迦牟尼佛牙齿的遗骨,被人从印度带到这个岛屿来,并成为锡兰国王权威的象征,他自许本身是半神性的菩萨,那也就是说他会成为佛陀。历代的锡兰国王在其领地都极其小心地守护着叫做dalada的佛牙。该国经常营建新都,锡兰国王们必会造一个新的宝盒与称为dalada maligava的精舍,以供佛牙驻跸。
在郑和到达锡兰的前夕,曾经统一的岛国已经分裂成三个敌对的政府。主要的锡兰人政权位于岛屿的中央,与印度教的泰米尔人(以北部为根据地)以及试图将伊斯兰教变成国教的穆斯林僭主二者处于交战状态。尼珊喀·亚烈苦奈儿(Nissanka Alagakkonara,或叫亚烈垓史哇儿[Alakeswara])是一个地方的领袖,曾成功地击败泰米尔人的大规模入侵,当时正心怀异志,想从位于巴特(kotte)的正统锡兰人统治者那里攫取权力。这正是该国的混乱时代,锡兰人彼此互相猜疑,而且特别猜忌外国人。希腊人、罗马人、波斯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到过他们的海岸,每一个都有所求;锡兰的历史诉说着与来自印度南部、黑皮肤的泰米尔人的不停战斗,泰米尔人也曾周期性地控制这个岛屿。为求苟活于他们自己的土地上,锡兰人被迫精于游击战与诈骗战术,有时他们也以此伎俩彼此互斗。
在郑和抵达锡兰国时,所遇到的就是这位曾在战争中击败泰米尔人的专业武士与英雄人物亚烈苦奈儿AAA:作者以下述及亚烈苦奈儿时,均用“亚烈垓史哇儿”,为行文方便,译文均用明代史料所习用的“亚烈苦奈儿”。,而非位于首都加姆波勒(Gampola)或巴特的正统君主。而且,也就是亚烈苦奈儿断然拒绝向中国皇帝朝贡或立碑,这些举动在他看来都是中国宗主权的若干象征。他在短暂的交锋中轻易地击退了中国人,将中国人赶回到他们的船上。
中国人在驶往印度,于小葛兰国、柯枝国及古里国经营完他们的贸易之后,回到锡兰,报锡兰人对天朝侮慢不敬之仇。这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是极具争议的论题所在。中国方面与锡兰方面对这一事件的记载,几乎是南辕北辙的两个版本。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亚烈苦奈儿派儿子向郑和索取金银及其他珍贵之物。当郑和拒绝时,亚烈苦奈儿下令5万名步兵攻击宝船船队。亚烈苦奈儿的士兵并砍倒林木,以阻断郑和回海边的退路。
当郑和发现这个情况时,他对部下说:“贼大众既出(攻船),国中(都城)必虚。”
郑和统领手边约2000名士兵,轻易地在王城拿下了亚烈苦奈儿。在拒退反过来围攻王城的锡兰军队之后,郑和带着已是俘虏的亚烈苦奈儿,撤退回到船上。
他将亚烈苦奈儿带回南京,在那里听候成祖及朝廷官员的发落。据记载指出,成祖最后决定原谅“国王”本身的愚昧,并命“其属之贤者”为王,以统治其地方。这一资料并未清楚地记载亚烈苦奈儿与贤明的随从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位贤明的随从极有可能是锡兰正统统治者,他可能与亚烈苦奈儿一起被中国人俘虏。事实上,明朝方面的资料,似乎搞不清楚锡兰的地方权力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