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轩辕无忧 于 2007-8-21 11:17 发表
辩论,最基本的就是驳斥对方的论据,而你在这儿自顾自地说,我给予的回复一概视而不见,这就是说,我之前的回复仍然起着作用,我当然没有必要重新组织语言表述一遍。
你的语文肯定是不及格的,《吴主传》先记叙道:“陆逊部将军宋谦等攻蜀五屯”,而后面接着记叙道:“皆破之”,“皆”是“全”、“都”的意思,结合起来,就是陆逊部将军(陆逊督宋谦等)宋谦进攻蜀军五屯(营),全部击破。接着,后面又记叙道:“斩其将”,这个“其”起代词性,所指就是前面全都击破的五营,那么“斩其将”的意思就是斩五营之将。史书记述如此,非我所言,只是你的语文水平太差,怪不得别人。
《资治通鉴》是取材于《魏书》的,而未加“支党”,这只能说是司马光的个人意见,而非史实,怎么,作为宋代人,他能比魏晋时的王沈更加清楚史实?取其说还给改了,反倒说明《资治通鉴》所记为实,而《魏书》所记为虚了?而且,远早于《资治通鉴》的《傅子》、《三国志》等,哪个不比从中取材的《资治通鉴》更权威?这还需要我一再重复吗?(这里,我只是强调你的四万人一说不实,至于《三国志》记载前后五十余营及《傅子》记载陆逊杀刘备兵八万人之间是否矛盾等等,并不是我所谈论的重点,你分清问题。)
记载得清楚,是说黄盖为武陵太守,时郡兵五百,也就是说,当时武陵郡郡兵五百,黄盖作为太守所领也仅仅五百兵。而其作为拜武锋中郎将所领,史书又未记载,我们从何清楚地得知?郡兵不是将军所领,比如魏延,他为镇北将军、汉中太守,意思是他有使用镇北将军所部及汉中郡郡兵的权力,但若他只为汉中太守,则无权使用镇北将军所部。武陵郡郡兵五百不是黄盖作为武锋中郎将所领,而是作为太守所能使用的郡兵。
还是多学习吧!
笑话,明明是你自顾自地说,居然你的回复有作用,这还让俺说什么好呢?
你的胡话不是重点,俺与你争个啥?《三国志》啥时说,刘备东征有多少兵了?《傅子》与《魏书》要比《资治通鉴》权威,这年头,有人无敌到这份上了,俺只能退避三舍。
按你的逻辑与解释,俺语文只能不及格。这个其,谁说他不是五营的将了,我是让你证明,把这五营的将一个不剩,全斩了,你鼓捣半天,做什么呢?
人家三国志记载: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语在瑜传。㈠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
好嘛,黄盖所领只能领郡兵,其武锋中郎将的兵就必须拿下。李异的兵就一定不变,你无敌,俺闪人。
PS,你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