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0-6-28 14: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0-6-28 14:36 发表
我这里倒发现了一个例子,刘璋从 194 年(刘焉去世那年)就已经坐上益州牧了,后来(211 年)刘备和刘璋忽表的时候,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看来每次升官,如果 ...

不是的。
是刘璋官职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是以镇西大将军身份的兼职。上级兼下级职务为领。
这个关系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大致相当于刘璋被从四川省省长兼四川民兵指挥部司令的身份升成西方军区上将总司令长官。按道理来说他就该放弃四川省省长兼四川民兵指挥部司令。但同时还命令他继续兼任四川省省长兼四川民兵指挥部司令。这个在任命中是必须强调的。
就想你由本公司公关部经理当上你公司的副总兼公关部经理一样。这个“公关部经理”是必须强调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6-28 21: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0-6-28 14:36 发表
我这里倒发现了一个例子,刘璋从 194 年(刘焉去世那年)就已经坐上益州牧了,后来(211 年)刘备和刘璋忽表的时候,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看来每次升官,如果 ...

提不提兼领职务主要看有没有需要,如升迁后保持兼领原职是属于美事的自需然强调,如王连的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杨洪的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以一方诸侯来讲,他们的州牧职根本没有提取消是继续保持的就不用提,如曹操和刘备的原有州牧职没有用过如领牧如故。

刘璋的情况是另一种情况,是照顾到文学艺术的需要,因为刘备新加领司隶校尉,刘备的描述用了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璋的部分如果用相同的格式会比较有美感,当中刘备没有提领豫、荆两州牧如故,从二十四年的上表可知刘备是有领豫、荆两州牧如故。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0-6-28 21: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2 暴民 的帖子

美感?这个理由比较牵强吧?陈寿惜墨如金,断然不会随便乱写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6-28 21: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3 颖颖 的帖子

史书一样是文学作品,一样讲求言辞美感,如果不提领益州牧的感觉是差远了,对称的写法怎样看也是比较顺眼。

「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

「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怎样看多写这四个字还是有需要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6-29 01: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0-6-28 14:36 发表
我这里倒发现了一个例子,刘璋从 194 年(刘焉去世那年)就已经坐上益州牧了,后来(211 年)刘备和刘璋忽表的时候,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看来每次升官,如果 ...

行的意思是代理,刘备这个推举字面上是要刘璋以益州牧的身份代理镇西大将军,名义上并没有升官。说起来刘璋自己的官职都是笔糊涂账。刘焉死后刘璋“领”益州牧,但后来东汉朝廷曾经另行任命益州刺史,征召刘璋为卿,估计是疑虑其不忠的明升暗降,刘璋没去。此后名义上这个益州牧的职位未必还有,不过九卿的级别还是没问题的。

[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6-29 01:5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6-29 01:3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还讲不是死撑,明明在讲领州牧如故的话题,你讲什么罢三公没有领冀州事有何相关,而关键的任丞相没有提领州牧如故就完全无视,这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只要曹操任丞相前是冀州牧,如果按刘备为左将军一定要加领豫州牧如故的话,不然就是被解除豫州牧的逻辑,那我们一定会见到史料是这样写的「以公为丞相,领冀州牧如故」,从曹操的为丞相而不用提领冀州牧如故,那刘备的为左将军不提领豫州牧如故也不能证明刘备被解除了豫州牧这职位。...

死撑的不就是你嘛。

前面我明明已经指出了,曹操在建安十三年罢三公,曹操的司空身份失去,而尚未担任丞相时,则暂时没有了正式官职。

没有正式职务何来领职?

前面明明问你:如果你认为曹操这段其间是“领冀州牧如故”,那么你就必须说出他当时的正式官职是什么吧?

你不敢正面回答那你不是死撑是什么?


罢三公而尚未担任丞相的曹操没有正式职务来“领冀州牧”,那冀州牧只能暂时充当曹操的正式职务。

当曹操担任丞相后,冀州牧则由正职变回领职,所以建安十三年根本不会出现领冀州牧如故这种记载。


你连别人表达什么都不理解就在这里破口大骂,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刘备的任豫州牧,除了曹操的任命外没有看过有其它史料提及刘备有被重新任命过,这至少显示了刘备有可能是逃离曹操时的身份是左将军领豫州牧才会有这样的情况。...

刘备逃离曹操时的官职就是左将军而已,既然没有了豫州牧自然没有被重新任命过,当然他自称那是另一回事。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你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没有上还豫州牧的印绶来证明刘备不是豫州牧这正好显示了你根本对史料一知半解。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的群下上表推任刘备当大司马,进爵汉中王,于是刘备上还旧职的左将军和旧爵位的宜城亭侯印绶,刘备可没有放弃原有的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这四个职位一直保留到刘备称帝为止,称帝后名义上拥有全国的领土,自不用自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没有放弃的官职自没有上还,这样简单的史料也能弄错。

刘备的领徐州在建安十四年已经让给孙权,「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已经不存在的东西自然不会提。
...

故意让你入套你还没发现,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这正好显示了你根本对史料一知半解。


再跟你说一次:刘备本来就是喜欢自称什么由他自己决定,这你也拿来作证明?

你把刘备上表推荐孙权的记载拿出来不刚好证明我前面的观点正确么?

汉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刘备领徐州牧,那么刘备刘备上表推荐孙权领徐州牧恰好可以证明领徐州不过是刘备的自称而已。

同样道理,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只不过是刘备的自称而已,可不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刘备的任命,自从刘备背叛曹操以后,汉中央政府就没有承认过刘备拥有这些职务。你把这两件事混淆在一起为你的观点狡辩,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这样简单的史料也能弄错,你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州牧只是州的行政长官,当州牧与领多少兵马无关,州牧的主要任务不是管兵,是管理其领下的郡县,州牧的出现使州成为行政单位,州牧因管治范围扩大,掌握的资源增多而形成土皇帝这是另一个问题,在强大的中央的管治下,州牧只是比郡守高级的地方行政长官。刘备的豫州是当时的京畿许县的所在地,管理京畿所在之州的州牧,自然算是要职。...

东汉时期能形成土皇帝的基础之一就是自己掌握足够的兵员,你连这都不懂吗?

兵权就是行政权之一,实任的州牧可以掌握一州的州郡兵。你敢狡辩说“与领多少兵马无关”?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

曹操任命刘备当豫州牧,接下来就是让刘备收集兵员粮草再次进攻吕布,这恰好说明刘备的豫州牧可以掌控兵权,你连这都没有发现,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这正好显示了你根本对史料一知半解。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制度来讲都督制不是光有只有固定范围的都督这样简单,就是固定都督区的都督制讲源头是可以早到锺繇的以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虽然这讲法在学术界也有争论的地方,非固定都督区、按需要任命的地方或大范围都督也因应军事需要时有任命。军事指挥和行政官在东汉和三国时期也是有分的,豫州牧可不是军职。...

你如果连督军制和都督制都搞不清楚就自己去看书。


东汉末年的实任州牧掌握着州郡兵的重要兵权,这才是学术界早就有的结论,刘昭、严耕望、陈琳国、王仲荦、高敏等先贤或前辈都有各自的著作证实;在魏晋都督制完善以前,州牧一直是一州里面州郡兵的最高地方指挥官。你以为你一句豫州牧可不是军职就能狡辩掉?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逻辑不通的人的确不是正常人的思维,曹操自己让还兖州牧一职,自是先上还印绶向皇帝请辞,皇帝没有反对就是接受辞职或皇帝回书同意或反对辞职,甚至皇帝会接受辞去现职,改任另一个职位,如张昭上还绥远将军印绶和所领兵马退休,孙权改拜辅吴将军,自己上还印授辞职是接受辞职后才算是正式解除职务,解除职务是解除在前,然后交还或被追还印绶。...

早到建安元年曹操获取假节钺、录尚书事,晚至建安二十一年的曹操要当魏王,这期间曹操一系列的任职、进爵,都是装模作样由汉皇帝名义要求进行。要说建安九年的曹操连冀州都没全部占领就敢嚣张到由自己决定“让还”兖州牧,这相对曹操平时正常的行为来说是根本解释不通的。 当然了,比如阁下这种逻辑不通的人的确不是正常人的思维,你肯定会死撑的。


你好意思拿张昭作例子?

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

你连“更拜”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么?更拜是指 两种不同的职务或两种不同的爵位之间 的变换。

简单点说,张昭想把自己的官位上交,但孙权则以“更拜”的方式对张昭进行了官位调整。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你的三个例子都是被解除职务与曹操的自己辞职根本就是两回事,拿住解除职务的用字并不能显示没有自己上还印绶辞职之事。他杀和自杀是比喻辞职和解除职务差别,重点是两者一样是会死如同辞职和解除职务一样会失去原职,但当中的意义完全不同。拿住文中的几个字作文章,这叫断章取义。...

如果曹操真的是辞职,那么记载就会清楚记载曹操让还的是“印绶”或“官位”,而不是上还一个州。

我列的三个例子恰好证明了陈寿在类似记载中会标明“解”。


当然上还官职也可以用另外的文字记载方式,这时候会清楚记载是上还印绶官位,而不是上还一个州,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

傕复请诩为宣义将军。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㈤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

先主上言汉帝曰:“……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

昭欲诣汉献帝,至河内,为张杨所留。因杨上还印绶

钦降吴表曰:“……谨上还所受魏使持节、前将军、山桑侯印绶。临表惶惑,伏须罪诛。”

晋军来伐,遣昺持节都督武昌已上诸军事,昺先上还节盖印绶,然后归顺。


例子这么多,你不仅视而不见反而在抓住几个字死撑,你才是真正的断章取义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7 11:37 发表

如果讲陈寿的记载角度不同,那陈寿记刘备为左将军为什么你还在死撑刘备一定没有领豫州牧如故,曹操为丞相事显示了这样记事并不代表会失去原职。...

陈寿记载曹操是从魏公 进爵 至魏王。从陈寿的角度看这是爵位的变化。

陈寿记载刘备是从豫州牧 被任命为 左将军。从陈寿的角度看这是职位的变化。


职位、爵位是不同两回事,你到底搞清楚没有?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



至于什么“死撑,你自己看看你原来怎么说的:刘备为左将军应只是军号从镇东为左将军,并没有失去豫州牧这个身份


你如果要证明你这句话是对的,那么你就要证明:(1)刘备在担任豫州牧后仍然兼任镇东将军。(2)刘备在担任左将军后仍然兼任豫州牧。

只要这两个观点你无法同时证明其正确性,你的这句话就是错的,恰好可以证明你之前的言论就是名副其实的死撑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30 19:3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6-29 01: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8 21:29 发表
史书一样是文学作品,一样讲求言辞美感,如果不提领益州牧的感觉是差远了,对称的写法怎样看也是比较顺眼。

「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

「璋推先主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先主亦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

怎样看多写这四个字还是有需要的。...

笑,你居然能扯上言辞美感!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牧

按照某人所谓的“言辞美感”来说,“曹操领冀州牧时归还了兖州牧”明显是下面那句更工整更有美感了。


按照某人的逻辑“多写这四个字还是有需要”,那么多写一个字就更需要了。


可惜陈寿表达的意思并非某人的逻辑“曹操领冀州牧时归还了兖州牧”,所以绝对是不需要加多一个“牧”在这里。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30 19:2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6-29 01: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8 21:05 发表

提不提兼领职务主要看有没有需要,如升迁后保持兼领原职是属于美事的自需然强调,如王连的迁蜀郡太守.兴业将军领盐府如故,杨洪的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以一方诸侯来讲,他们的州牧职根本没有提取消是继续保持的就不用提,如曹操和刘备的原有州牧职没有用过如领牧如故。

...

对任何人来说,升迁后保持兼领原职都是属于美事。即使是诸侯也一样。

普通臣子兼领原职就是“属于美事”,而诸侯兼领原职“就不用提”,你可是公然搞双重标准啊。


“如曹操和刘备的原有州牧职没有用过如领牧如故”————你又无视《武帝纪》里面策文提到曹操以丞相领冀州牧如故,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这正好显示了你根本对史料一知半解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6-28 21:05 发表

刘璋的情况是另一种情况,是照顾到文学艺术的需要,因为刘备新加领司隶校尉,刘备的描述用了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璋的部分如果用相同的格式会比较有美感,当中刘备没有提领豫、荆两州牧如故,从二十四年的上表可知刘备是有领豫、荆两州牧如故。...

刘备自从背叛曹操以后,汉中央政府根本就没有承认过刘备再保持原来的职位,而且也把刘备曾担任过的职位陆续分给了其他官员。

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本来就是刘备自己自称而已,自然根本不会出现“领豫、荆两州牧如故”这种字眼了。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2: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6-29 02:3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6-29 01:22 发表

行的意思是代理,刘备这个推举字面上是要刘璋以益州牧的身份代理镇西大将军,名义上并没有升官。说起来刘璋自己的官职都是笔糊涂账。刘焉死后刘璋“领”益州牧,但后来东汉朝廷曾经另行任命益州刺史,征召刘璋为卿,估计是疑虑其不忠的明升暗降,刘璋没去。此后名义上这个益州牧的职位未必还有,不过九卿的级别还是没问题的。 ...

元凯请看看刘璋的职务不同时间变化:

(1)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

(2)汉朝闻益州乱,遣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徵璋为卿,不至。

(3)璋闻曹公征荆州,已定汉中,遣河内阴溥致敬於曹公。加璋振威将军,兄瑁平寇将军。

其实把这几段理解就可以了,汉中央政府原来给予刘璋的具体职务是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后来汉中央政府任命牛亶为益州刺史并征刘璋为卿,那么刘璋的益州牧身份就已经被朝廷否定了。到了建安十三年,刘璋向曹操示好,结果曹操授予了刘璋振威将军的身份。事实上刘备把刘璋迁移到公安时,刘璋所佩的就是振威将军印绶


这就是为什么刘备要推璋行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其实就是刘备以承认刘璋领益州的合法性来向刘璋示好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6-29 06: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9 东祖长离 的帖子

是啊,所以我说两人相会的时候刘璋的职位是一笔糊涂账。级别可能够高,具体职务是什么可难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7-3 01: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9 东祖长离 的帖子

刘璋的官职转变在史料中的记载可以算是不太清楚,然而《献帝春秋》所记的徵征璋为卿到底是否如《资治通鉴》所记的是发生在建安六年也难讲,刘璋是什么时间当益州牧一样也难讲。刘焉死后,长安朝庭因刘焉的偷袭长安有可能是先后牛亶、扈瑁为刺史来取代自领刺史的刘璋,牛亶事可能是发生的时间较早,刘璋的益州牧可能是后来才被任命的,长安朝庭不太可能不但承认刘璋还给予州牧的地位。

建安六年的曹操朝庭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刘璋,徵州牧为卿也不太实在。再讲不应徵为卿也不表示是解除现职,此终被徵之人是有权不应,就是当然的前将军董卓不应徵也不等于是解除前将军任。从曹操是加刘璋振威将军,可见刘璋是有本职在身才会言加。本传上清楚表明的是刘璋当时是益州牧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7-3 03: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 01:14 发表
刘璋的官职转变在史料中的记载可以算是不太清楚,然而《献帝春秋》所记的徵征璋为卿到底是否如《资治通鉴》所记的是发生在建安六年也难讲,刘璋是什么时间当益州牧一样也难讲。刘焉死后,长安朝庭因刘焉的偷袭长安有可能是先后牛亶、扈瑁为刺史来取代自领刺史的刘璋,牛亶事可能是发生的时间较早,刘璋的益州牧可能是后来才被任命的,长安朝庭不太可能不但承认刘璋还给予州牧的地位。

你还当你是汉朝中央政府了?汉朝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任命是靠你的“难讲”、“可能”、“不太可能”罗列出来的?

你列了一大堆“难讲”、“可能”、“不太可能”有什么用?支持你观点的史籍论据在哪里?不会又是靠你的“可能”吧?


汉朝闻益州乱,遣五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徵为卿,不至。

而《三国志》明确记载刘璋上任后的动乱是在刘璋担任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之后,这就清楚知道汉中央政府派遣牛亶担任益州刺史的时间,恰好可以证明刘璋的 领益州牧后来已经被汉中央政府要求其他人取代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 01:14 发表

建安六年的曹操朝庭也没有时间去理会刘璋 ...

你把你自己当曹操了?

建安五年的曹操面对当时最大威胁的袁绍,已经杀其大将颜良、文丑,并在官渡灭杀了袁绍主力部队。论压力,建安六年的曹操比建安五年要轻松的多,谈何“没有时间”?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 01:14 发表

徵州牧为卿也不太实在。再讲不应徵为卿也不表示是解除现职从曹操是加刘璋振威将军,可见刘璋是有本职在身才会言加。本传上清楚表明的是刘璋当时是益州牧的。 ...

地方上的某人被徵到中央当官,其地方官员职务在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就是要解除,你能不能自己去找些两汉官制的书籍自己去了解一下?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 01:14 发表

此终被徵之人是有权不应,就是当然的前将军董卓不应徵也不等于是解除前将军任。 ...

董卓担任并州牧以后朝廷在被董卓控制以前就一直没有承认过董卓还是前将军。

何况前将军是军号,并非地方官职,既可以在中央上任,也可以在地方上任。跟“州牧”这种地方官员是完全不同的。

被徵之人不奉命回中央上任是一回事,但是另一方面朝廷不再承认此人的地方官员身份,则是由朝廷决定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 01:14 发表

从曹操是加刘璋振威将军,可见刘璋是有本职在身才会言加。本传上清楚表明的是刘璋当时是益州牧的。 ...

你阅读能力不过关就自己去读书,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这正好显示了你根本对史料一知半解

兴平元年,痈疽发背而卒。州大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以韪为征东中郎将,率众击刘表。

史籍已经清清楚楚列明当时刘璋的本职是监军使者,根本不是益州牧。曹操对其加官的基础只会在是 监军使者 和 列卿 中,而绝对不是益州牧。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3 08:4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7-3 04: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东汉尚未崩溃的时候,有关官制有一条很重要的避讳制度,如本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也不能在重要亲族所在地做官,例如妻子是什么地方人不能在那里做官。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地方坐大对抗中央。还有些其他规定十分繁琐,一度出现过找个合适人选去担任地方大员都困难的地步。单从这一点讲,父子连续在一个什么地方任职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被东汉朝廷批准的,120%地没戏。不过是诸侯割据,事实上没有人服从中央各自为政罢了。另外,刺史和州牧都是地方长官,权限类似,唯一不一样的是州牧名义上的地位较高。任命刺史99%意味着撤销相应州牧。刘璋“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我一直在琢磨这个领是什么意思,恐怕也不是正式任命了个职务,而是允许其行使这个权限。州牧位比九卿,不会一下子就给刘璋这么个平头小子。对比一下子董卓,刘表,刘虞担任州牧的纪录,

董卓 :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徵为并州牧。
刘表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
刘虞 : 朝议以宗正东海刘伯安既有德义,昔为幽州刺史,恩信流著,戎狄附之,若使镇抚,可不劳众而定,乃以刘虞为幽州牧。

倒是袁绍袁术有个“领”字,
袁绍: (联军征讨董卓后,夺走了韩馥冀州),绍遂领冀州牧。
袁术: 太祖与绍合击,大破术军。术以馀众奔九江,杀扬州刺史陈温,领其州。

这里的“领”,明摆着就是抢过来不管朝廷有无诏命都据为己有,恐怕强调的是在这里自吹自擂发号施令的事实,而并不是名正言顺的任命。这倒是挺符合刘璋刘备相会时的互相吹捧。形式上汉献帝那边的正式任命肯定是拿不到的,实际上我爱干什么你曹操也管不了。

[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7-3 04:4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7-5 22: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罢三公而尚未担任丞相的曹操没有正式职务来“领冀州牧”,那冀州牧只能暂时充当曹操的正式职务。
当曹操担任丞相后,冀州牧则由正职变回领职,所以建安十三年根本不会出现领冀州牧如故这种记载。
你连别人表达什么都不理解就在这里破口大骂,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

称为「领牧如故」不需要是先前都是兼领,只要原来是州牧,加官后还领有州牧就已经称为领牧如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刘备逃离曹操时的官职就是左将军而已,既然没有了豫州牧自然没有被重新任命过,当然他自称那是另一回事。

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刘备只是左将军,见到刘备为左将军不足证明刘备是失去豫州牧的身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故意让你入套你还没发现,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这正好显示了你根本对史料一知半解。
再跟你说一次:刘备本来就是喜欢自称什么由他自己决定,这你也拿来作证明?
你把刘备上表推荐孙权的记载拿出来不刚好证明我前面的观点正确么?
汉中央政府从来没有正式承认过刘备领徐州牧,那么刘备刘备上表推荐孙权领徐州牧恰好可以证明领徐州不过是刘备的自称而已。
同样道理,左将军领司隶校尉豫、荆、益三州牧只不过是刘备的自称而已,可不是汉中央政府给予刘备的任命,自从刘备背叛曹操以后,汉中央政府就没有承认过刘备拥有这些职务。你把这两件事混淆在一起为你的观点狡辩,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这样简单的史料也能弄错,你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

面皮的确够厚,明明解错还想嘴硬。明明解错就不要死撑。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东汉时期能形成土皇帝的基础之一就是自己掌握足够的兵员,你连这都不懂吗?
兵权就是行政权之一,实任的州牧可以掌握一州的州郡兵。你敢狡辩说“与领多少兵马无关”?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不是思维错乱就是避开问题不敢面对。
曹操任命刘备当豫州牧,接下来就是让刘备收集兵员粮草再次进攻吕布,这恰好说明刘备的豫州牧可以掌控兵权,你连这都没有发现,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这正好显示了你根本对史料一知半解。

当州牧有机会成为土皇帝,但刘备在许县成不了土皇帝也不等于刘备不是州牧,这道理是很简单。刘备除了是豫州牧外,另有军职镇东将军,挂豫州牧是使刘备同时掌握军政和民政,统一指挥军政和民政才能有效对付吕布。

史料也没有讲刘备没有实领豫州的州郡兵,曹操给兵刘备是需要战事需要,不是刘备没有兵需要曹操派才有,州牧指挥本州岛的州郡兵是天经地义,而且曹操给予刘备的命令是到徐州对付袁术,派遣中央军给刘备指挥也是合适的做法,你用这点认为刘备无兵根本是不成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东汉末年的实任州牧掌握着州郡兵的重要兵权,这才是学术界早就有的结论,刘昭、严耕望、陈琳国、王仲荦、高敏等先贤或前辈都有各自的著作证实;在魏晋都督制完善以前,州牧一直是一州里面州郡兵的最高地方指挥官。你以为你一句豫州牧可不是军职就能狡辩掉?

要记得很清楚什么叫住「最高地方指挥官」,曹操掌握的是东汉的中央政府,在其手下的州牧只领有地方军,这些地方军还需要听命于中央派遣的驻军指挥,驻军指挥官才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早到建安元年曹操获取假节钺、录尚书事,晚至建安二十一年的曹操要当魏王,这期间曹操一系列的任职、进爵,都是装模作样由汉皇帝名义要求进行。要说建安九年的曹操连冀州都没全部占领就敢嚣张到由自己决定“让还”兖州牧,这相对曹操平时正常的行为来说是根本解释不通的。 当然了,比如阁下这种逻辑不通的人的确不是正常人的思维,你肯定会死撑的。
你好意思拿张昭作例子?
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你连“更拜”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么?更拜是指 两种不同的职务或两种不同的爵位之间 的变换。简单点说,张昭想把自己的官位上交,但孙权则以“更拜”的方式对张昭进行了官位调整。

你自己都会讲这只是形式上,曹操需要官职上只领一个州比较爽就可以,而且曹操连袁家的大本营邺城也拿下,挂上冀州牧也很正常。曹操挂不挂兖州牧本身无差,他没有再任命兖州牧,凭自己操纵的中央政府,对兖州的控制力根本不减。

张昭事你在讲什么废话,与我讲的「皇帝会接受辞去现职,改任另一个职位」有什么不同。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如果曹操真的是辞职,那么记载就会清楚记载曹操让还的是“印绶”或“官位”,而不是上还一个州。
我列的三个例子恰好证明了陈寿在类似记载中会标明“解职”。
当然上还官职也可以用另外的文字记载方式,这时候会清楚记载是上还印绶或官位,而不是上还一个州,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陈寿这样写「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不能理解是上还兖州牧这职位的读者相信是低于万份之一,前面提任冀州牧,显然后面所指的是兖州牧,水平低就不要死撑,也不要拿不对题的其它上还例子来充字数,写得字多不代表有理。

你提的三例是那门子的类似,三个例子都是划分领土后国家失去当地的主权,因此被迫取消先前的任命,不是三个州牧自己解除职务,是国家已经没有权限去任命这样的职务,因此需要解除他们的任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6-29 01:39 发表
陈寿记载曹操是从魏公 进爵 至魏王。从陈寿的角度看这是爵位的变化。
陈寿记载刘备是从豫州牧 被任命为 左将军。从陈寿的角度看这是职位的变化。
你如果要证明你这句话是对的,那么你就要证明:(1)刘备在担任豫州牧后仍然兼任镇东将军。(2)刘备在担任左将军后仍然兼任豫州牧。

豫州牧是职位,难道镇东将军就不是职位,同时有文武职,陈寿讲为左将军,明眼人都知讲的是军职的改变,改的应是同是军职的镇东将军。东汉末年的主要地方势力都是同时领有统军的军职和有行政权的州牧职,连小小的地方郡县守长也加军职,州牧这样的职位怎会没有军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7-5 22: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3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刘璋应是先为益州刺史一段时间,「诏书因以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应不是对赵韪等上表的回应,是后来其他人控制的朝庭为拉陇刘璋而给予的提升,这可能是曹操控制的许昌政府的机会比较大。建安十三年,曹操再加刘璋振威将军这军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7-6 02: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称为「领牧如故」不需要是先前都是兼领,只要原来是州牧,加官后还领有州牧就已经称为领牧如故。

文言文读成这个样子还敢死撑。用你的话形容你,面皮的确够厚,明明解错还想嘴硬

建安十三年曹操的职务变化是司空 领冀州牧——》冀州牧——》丞相 领冀州牧。根本没有出现什么加官。


你说的什么“加官后还领有州牧”不是胡说是什么?


前面都跟你说了,正式职务是“冀州牧”   跟  以中央官员身份领冀州牧  是两回事。建安十三年曹操的正式职务一度就是冀州牧没有领职,那么曹操担任丞相后根本就不能出现领冀州牧如故这种记载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刘备只是左将军,见到刘备为左将军不足证明刘备是失去豫州牧的身份。

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曹操在表刘备为左将军后还保持原来的豫州牧身份。


按照你这乱七八糟的逻辑:“见到刘备为左将军不足证明刘备是失去豫州牧的身份”————那么你岂不是应该推论出见到刘备为左将军不足证明刘备是失去徐州牧的身份之类的观点了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面皮的确够厚,明明解错还想嘴硬。明明解错就不要死撑。

应该是这么说,象暴民这类的,连汉中央政府所任命的职务刘备自称的职务 都分不清楚混在一起为自己狡辩。明明解错还想嘴硬、明明解错就要死撑,能做到这种地步,你暴民面皮的确够厚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当州牧有机会成为土皇帝,但刘备在许县成不了土皇帝也不等于刘备不是州牧,这道理是很简单。刘备除了是豫州牧外,另有军职镇东将军,挂豫州牧是使刘备同时掌握军政和民政,统一指挥军政和民政才能有效对付吕布。

“土皇帝”本来就你自己树的靶子而已,你要在这点上批你自己,没有实际用处,用你的话来回敬你,你在讲什么废话


有军号不代表一定有兵权,东汉末年有军号而没兵权的例子并不少见。但是曹操让刘备实任豫州牧,就已经是使刘备同时掌握豫州军政和豫州民政。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史料也没有讲刘备没有实领豫州的州郡兵,曹操给兵刘备是需要战事需要,不是刘备没有兵需要曹操派才有,州牧指挥本州岛的州郡兵是天经地义,而且曹操给予刘备的命令是到徐州对付袁术,派遣中央军给刘备指挥也是合适的做法,你用这点认为刘备无兵根本是不成立。

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

程昱与郭嘉说得很清楚,有了兵以后的刘备就会有异心,而且曹操也因自己给了刘备兵员而后悔,恰好说明了之前在许县担任左将军的刘备 并没有兵权,所以没有表现出异心。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要记得很清楚什么叫住「最高地方指挥官」,曹操掌握的是东汉的中央政府,在其手下的州牧只领有地方军,这些地方军还需要听命于中央派遣的驻军指挥,驻军指挥官才是最高的军事指挥官。

建安四年并没有实行象魏晋时期那种都督制,你说的“中央派遣的驻军指挥”是谁?拿证据出来证明啊。

要说建安四年的东汉名义上最高的军事指挥官是大将军袁绍呢。不过刘备担任豫州牧时可并没有听命于袁绍。

正因为刘备担任豫州牧后掌握着豫州州郡兵的重要兵权,所以才引起了曹操手下担心刘备必成大患。所以后来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用一个左将军军号换掉刘备的州牧身份。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你自己都会讲这只是形式上,曹操需要官职上只领一个州比较爽就可以,而且曹操连袁家的大本营邺城也拿下,挂上冀州牧也很正常。曹操挂不挂兖州牧本身无差,他没有再任命兖州牧,凭自己操纵的中央政府,对兖州的控制力根本不减。

我既没说过“挂上冀州牧不正常”,也没说过“对兖州的控制力有减”,你自己树靶子自己批 是不是已经上瘾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张昭事你在讲什么废话,与我讲的「皇帝会接受辞去现职,改任另一个职位」有什么不同。

拜托,用你的话来回敬你:理解力差就认,不要死撑

《张昭传》里面记载已经很清楚了,张昭想辞去原来的官位(绥远将军),但是孙权直接把张昭从原来的职务(绥远将军)调整为新的职务(辅吴将军),换句话说孙权并没有接受张昭辞去现职

这跟你原来的“皇帝会接受辞去现职,改任另一个职位”当然不同了。

连别人的话都没理解就在这里死撑,用你的话形容你,你在讲什么废话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陈寿这样写「天子以公领冀州牧,公让还兖州」,不能理解是上还兖州牧这职位的读者相信是低于万份之一,前面提任冀州牧,显然后面所指的是兖州牧,水平低就不要死撑,也不要拿不对题的其它上还例子来充字数,写得字多不代表有理。

你说“低于万份之一”就是“低于万份之一”?你的数据来源于哪里?敢不敢列出来?


陈寿在前面提领冀州牧,后来却只提兖州,这明显就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个是领职,一个是一州的管理权。你这暴民水平低就不要死撑

我前面列的例子全部可以证明上还官职也可以用另外的文字记载方式,这时候会清楚记载是上还印绶或官位这一观点,你说哪个不对题?哪个是充字数?


你连证明“刘备为左将军应只是军号从镇东为左将军,并没有失去豫州牧这个身份”这个观点的史籍证明到现在都拿不出来,你列了一大堆“难讲”、“可能”、“不太可能”有什么用?你列“难讲”、“可能”、“不太可能”再多更不代表有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豫州牧是职位,难道镇东将军就不是职位

我什么时候说过“镇东将军就不是职位”?你自己树靶子自己批很上瘾是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同时有文武职,陈寿讲为左将军,明眼人都知讲的是军职的改变,改的应是同是军职的镇东将军。东汉末年的主要地方势力都是同时领有统军的军职和有行政权的州牧职

你能不能自己去找本书了解一下两汉的官职特点?东汉很多职务是文武兼具的,比如中央政府的丞相、地方上的州牧和太守,都是同时掌握相关领域军政与民政的职务,既是文职也是军职。

你狡辩说“州牧可不是军职”,是根据谁的论著说的?还是你自己杜撰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5 22:40 发表

连小小的地方郡县守长也加军职,州牧这样的职位怎会没有军职。

州牧本来就有军职成分,所以实任的州牧才能掌控兵权。至于将军军号,根本没有任何规定州牧必须要加军号,加了没有错,不加也没有错。

董昭担任冀州牧时,他兼了什么军号?董昭担任徐州牧时,他又兼了什么军号?韦端任凉州牧时,他又兼了什么军号?


何况郡县守长不加军号也能带兵征讨的例子也并不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iger1970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20Rank: 20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
功绩 326
帖子 16056
编号 48417
注册 2005-9-10


发表于 2010-7-6 08: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领,大官兼小官叫领。
守,小官兼大官叫守。
这两个词是相对的。这个好像是常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7-6 21: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10-7-6 08:47 发表
领,大官兼小官叫领。
守,小官兼大官叫守。
这两个词是相对的。这个好像是常识......

东汉三国时期正式职务 与 领职之间 没有高低关系,这才是基本的常识。正式职务高于领职 是合理,领职高于正式职务也是合理,比如 梁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杨戏以南中郎参军领建宁太守。


再说一下“守”,东汉三国时期正式职务 与 守职之间 也没有必然的高低关系,正式职务高于守职 是合理,守职高于正式职务也是合理。比如:

正式职务高于守职:王允为汉司徒,守尚书令。

正式职务低于守职:尚书傅嘏 守尚书仆射。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6 22:4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7-17 12: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8 东祖长离 的帖子

不是所领之职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我们不懂他们当时的价值观,我们没有那时代的常识,于是只看俸禄来比自然有出入,官职的高低并非只是俸禄,还比权限和地位,如曹操的僚属按俸禄公府僚属看最高也只有四百石,其地位不是光看俸禄。如粱习从千石县令还为公府的百石令史。粱习为曹操的别部司马,其职理应在刺史之上,因此称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并没有错,其实计俸禄别部司马也不一定比六百石刺史为低。

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从后文所见是燎鹊以祭,朱据本传也不提朱据当过丞相,这里的「领」理应用「行」比较适合,这只是在仪式上临时充当丞相的以示尊重或者符合仪式的要求,如向朗以左将军行丞相事进行策封王后和太子的仪式。

杨戏以南中郎参军领建宁太守来讲,南中郎理应是南中郎将,可能有漏字,参军则应是大将军参军,在蜀汉首辅的参军位在郡太守之上如马谡从越嶲太守为丞相参军,蒋琬没有丞相之名实是丞相,杨戏之参军当以丞相参军为比,称领建宁太守也合高领低的情况。

「守」的用法有两个,一是试用,另一种是位置悬空临时担任,第一种情况是官员任命一般有试用期,试用期也可以很长,如郭淮黄初元年为雍州刺史,到黄初五年才为正职,试用期间不领实额的俸禄,试用期间的官员称守某职。王允和傅嘏都是属于第二种情况,他们都是有原职,另外临时担任另一职位,这临时担任的官职可高可低,虽说是临时,实际是没有任期,一直到有正式任命的出现才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7-19 11: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17 12:01 发表
不是所领之职没有高低之分,只是我们不懂他们当时的价值观,我们没有那时代的常识,于是只看俸禄来比自然有出入,官职的高低并非只是俸禄,还比权限和地位,如曹操的僚属按俸禄公府僚属看最高也只有四百石,其地位不是光看俸禄。如粱习从千石县令还为公府的百石令史。粱习为曹操的别部司马,其职理应在刺史之上,因此称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并没有错,其实计俸禄别部司马也不一定比六百石刺史为低。 ...

别部司马本来就是统领部曲的低级官员而已,你好意思拿来跟掌管一州的刺史比权限?


梁习担任 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 时屡立功绩,后来被曹操赐爵关内侯,并更拜为正式的并州刺史。恰好可以证明当时  并州刺史 地位 在 别部司马 之上


所以你说的“粱习为曹操的别部司马,其职理应在刺史之上”、“计俸禄别部司马也不一定比六百石刺史为低”根本就是你的狡辩而已。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17 12:01 发表
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从后文所见是燎鹊以祭,朱据本传也不提朱据当过丞相,这里的「领」理应用「行」比较适合,这只是在仪式上临时充当丞相的以示尊重或者符合仪式的要求,如向朗以左将军行丞相事进行策封王后和太子的仪式 ...

没有人说过本传不提就不能成为论据的。何况你凭什么你说应该就是应该?


《三国志.吴主传》和《建康实录》都明确记载 朱据以将军领丞相 。恰好说明其记载的正确性。轮不到你一句“理应”就能否认的。


从来没有人规定过不准以领丞相的形式来执行仪式,当时是否准许孙吴官员领丞相的是孙权而不是你,所以根本轮不到你来乱定标准说什么“在仪式上临时充当丞相的以示尊重或者符合仪式的要求”。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不懂他们当时的价值观,也没有那时代的常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17 12:01 发表
杨戏以南中郎参军领建宁太守来讲,南中郎理应是南中郎将,可能有漏字,参军则应是大将军参军,在蜀汉首辅的参军位在郡太守之上如马谡从越嶲太守为丞相参军,蒋琬没有丞相之名实是丞相,杨戏之参军当以丞相参军为比,称领建宁太守也合高领低的情况。

你说有漏字就是有漏字?那么你拿史籍证据出来证明怎么样?在你没证据证明以前原文按照“南中郎参军”来理解并无错误。


何况参军也不是只有首辅才能拥有,其他官员也可以拥有,东汉三国时期不仅是中央官员,连州、郡都出现有设立参军的记载。


至于丞相参军是属于丞相府属人员,按照董恢是从丞相府属人员升迁为实任的巴郡太守,就可以知道蜀汉 实任的太守 地位高于 丞相府属人员


至于你拿马谡来作例子,用你自己的话来形容你,明显就看出你对史料的一知半解,越巂郡在建兴元年后就大乱,蜀汉政府已经失去其控制权,其郡徒有名而已,一直到延熙三年越巂太守才能正式实任,所以马谡的越巂太守当时是没有实际控制权的,跟遥领性质相近。自然是没有什么权力可言。


反观杨戏的 领建宁太守 是实领,跟马谡的越隽太守根本不是同一性质。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21 12:5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7-31 14: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19 11:24 发表
别部司马本来就是统领部曲的低级官员而已,你好意思拿来跟掌管一州的刺史比权限?
梁习担任 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 时屡立功绩,后来被曹操赐爵关内侯,并更拜为正式的并州刺史。恰好可以证明当时  并州刺史 地位 在 别部司马 之上。

别部司马虽是不高的武官,然而还需要看是隶属于何人,粱习是曹操的别部司马,这份量就不低,曹操的等级等同于大将军,其下的司马的等级当然于千石或者比千石、相比六百石的刺史,连正职的刺史也没有别部司马高。粱习的为真只是代表其刺史职从试守转变正职,但粱习统兵的身份是别部司马并没有改变,一直并州被并进冀州后改以西部都督从事领兵。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19 11:24 发表
《三国志.吴主传》和《建康实录》都明确记载 朱据以将军领丞相 。恰好说明其记载的正确性。轮不到你一句“理应”就能否认的。
从来没有人规定过不准以领丞相的形式来执行仪式,当时是否准许孙吴官员领丞相的是孙权而不是你,所以根本轮不到你来乱定标准说什么“在仪式上临时充当丞相的以示尊重或者符合仪式的要求”。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不懂他们当时的价值观,也没有那时代的常识。

《三国志.吴主传》有的东西被抄到后来的《建康实录》有什么奇怪,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出现「燎鹊以祭」,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是按仪式的需要暂用丞相的身份的机会很大,如孙皓改葬其父孙和时,就有用御史大夫孟仁守丞相运送灵舆,当时的左右丞相是陆凯和万彧,这都是与向朗行丞相事一样是礼节上的安排。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19 11:24 发表
你说有漏字就是有漏字?那么你拿史籍证据出来证明怎么样?在你没证据证明以前原文按照“南中郎参军”来理解并无错误。
何况参军也不是只有首辅才能拥有,其他官员也可以拥有,东汉三国时期不仅是中央官员,连州、郡都出现有设立参军的记载。
至于丞相参军是属于丞相府属人员,按照董恢是从丞相府属人员升迁为实任的巴郡太守,就可以知道蜀汉 实任的太守 地位高于 丞相府属人员 。
至于你拿马谡来作例子,用你自己的话来形容你,明显就看出你对史料的一知半解,越巂郡在建兴元年后就大乱,蜀汉政府已经失去其控制权,其郡徒有名而已,一直到延熙三年越巂太守才能正式实任,所以马谡的越巂太守当时是没有实际控制权的,跟遥领性质相近。自然是没有什么权力可言。
反观杨戏的 领建宁太守 是实领,跟马谡的越隽太守根本不是同一性质。

读史也至少需要理解史料,当然要这样要求你是有点难度,杨戏的外调是出任庲降都督马忠的副手,南中郎将和大将军参军是比较符合这样的身份。丞相府的僚属也有高低的差别,丞相府参军可是高阶的僚属,充任过太守后担任丞相参军者众。

马谡在建兴前当越嶲太守,建兴后大乱与马谡不领郡何关。从实领太守任丞相参军的除了马谡外还有马忠从牂牁太守为丞相参军、张邈从犍为太守为丞相参军、马齐从广汉太守为丞相参军。姚鸊更从广汉太守为丞相掾,然后才升丞相参军。遥领太守为丞相参军的也有宜都太守廖化和弘农太守杨仪。

[ 本帖最后由 暴民 于 2010-7-31 14: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7-31 18: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1 14:15 发表
别部司马虽是不高的武官,然而还需要看是隶属于何人,粱习是曹操的别部司马,这份量就不低,曹操的等级等同于大将军,其下的司马的等级当然于千石或者比千石、相比六百石的刺史,连正职的刺史也没有别部司马高。粱习的为真只是代表其刺史职从试守转变正职,但粱习统兵的身份是别部司马并没有改变,一直并州被并进冀州后改以西部都督从事领兵。...

“为真”就是指并州刺史已经成为梁习的正式职务,这时梁习就已经不保留之前的 别部司马 了。你连这点常识都没搞清楚就别跑上来胡说“别部司马并没有改变”。

刺史本身就具有统兵的权力。梁习之前之所以要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 就是因为梁习功绩不足,所以要先以级别较低的 别部司马 来领并州刺史。到了梁习屡立功绩后,梁习就不需要担任别部司马,而直接担任 级别更高 的并州刺史。

麻烦你自己去认真了解一下“为真”是指什么意思,如果没搞懂就别上来胡说八道。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读史也至少需要理解史料,当然要这样要求你这暴民是有点难度

再怎么高的官,其下属即使是级别最高的长史和司马也不过是千石,也比不上汉顺帝时期已经成为二千石的刺史,至于别部司马这种低级官员就更无法与刺史相比。何况曹操当时故意担任司空,并没有到达大将军的级别。你所谓的“曹操的等级等同于大将军,其下的司马的等级当然于千石或者比千石、相比六百石的刺史”摆明了就是没有根据的狡辩。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1 14:15 发表
《三国志.吴主传》有的东西被抄到后来的《建康实录》有什么奇怪,从史料的记载来看出现「燎鹊以祭」,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是按仪式的需要暂用丞相的身份的机会很大,如孙皓改葬其父孙和时,就有用御史大夫孟仁守丞相运送灵舆,当时的左右丞相是陆凯和万彧,这都是与向朗行丞相事一样是礼节上的安排。 ...

除非你能拿出更有力的史籍证明《三国志.吴主传》和《建康实录》同时记载错误,否则的话两种史料的同样记载你是否认不了的。

至于你举孟仁守丞相来执行仪式这例子更是可以证明我前面的观点正确。而证明你前面的观点错误。

既然孟仁守丞相运送灵舆,再结合朱据以将军领丞相燎鹊以祭,那么就证明执行仪式不一定需要通过“行丞相”的方式进行,“守丞相”、“领丞相”的方式都可以执行仪式,不是非得要通过“行丞相事”。所以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是合理的行为。

你举个例子出来自己抽你自己还真有意思,你是不是自己抽自己又上瘾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1 14:15 发表
读史也至少需要理解史料,当然要这样要求你是有点难度,杨戏的外调是出任庲降都督马忠的副手,南中郎将和大将军参军是比较符合这样的身份。丞相府的僚属也有高低的差别,丞相府参军可是高阶的僚属,充任过太守后担任丞相参军者众。
...

没有人规定过南中郎参军不可以在南中辅助庲降都督。你也只敢说“比较符合”而已,你有证据证明你前面的话吗?


公府高阶的僚属是长史和司马。参军是高阶的僚属你是凭什么胡说的?证据在什么地方?

参军只有战争时期才设置,同时可以容许大批人员同时担任参军。这跟常置同时只能有一两个名额的长史、司马的地位比起来差得远了,你还敢说“参军可是高阶的僚属”??

相府的人员地位配置你不懂就去查书,不懂装懂跑上来胡说八道,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读史也至少需要理解史料,当然要这样要求你这暴民是有点难度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7-31 14:15 发表

马谡在建兴前当越嶲太守,建兴后大乱与马谡不领郡何关。从实领太守任丞相参军的除了马谡外还有马忠从牂牁太守为丞相参军、张邈从犍为太守为丞相参军、马齐从广汉太守为丞相参军。姚鸊更从广汉太守为丞相掾,然后才升丞相参军。遥领太守为丞相参军的也有宜都太守廖化和弘农太守杨仪。
...

马谡在建兴前当越嶲太守,可是建兴后越嶲郡大乱马谡就只能遥领。

你用杨仪作例子拿来抽你这暴民还是挺合适的。

遥领与实领性质是完全不同,实领者有实权而遥领者没有实权,地位自然是完全不同。刘备把杨仪从尚书调任到遥领的弘农太守,其实就是贬职。同样道理马谡从遥领的越嶲太守调任到丞相参军是一种升职。

廖化的宜都太守到了建兴年间就是遥领,所以转为丞相参军是升职。跟前面马谡的例子一样。


马齐、马忠的例子也很简单:

齐为太守张飞功曹。飞贡之先主,为尚书郎。建兴中,从事丞相掾,广汉太守,复参军。

拜忠牂牁太守。…………八年,召丞相参军。


陈寿这里写得很清楚,从丞相掾调为 广汉太守 是升迁,但是根本没说从牂牁太守调为参军是升迁,也没有说从广汉太守调为参军是升迁。

你拿马齐、马忠这个例子,恰好证明你的文言文理解力的差劲,连“迁”和“为”的意思都没分清楚。

当两个职务的调换用“为”时,并没有说明两种官职之间的高低,所以贬职也可以用“为”来表达。这种常识你能不能自己去查书?每次你都要被砸了才知道?你怎么这么削啊?


《三国志》里面的张邈没有担任过犍为太守、丞相参军,你想表演你打错别字的能力还是想造谣?


那些你打错别字的例子我就暂时不需要回复了。你一个帖子里面那么多错别字,要不就是你识字能力有问题,要不就是你根本不用心去写帖。你这样的能力、这样的态度,你还好意思拿出来论证?用类似的话来形容你:发帖讨论需要基本的能力和认真的态度,当然要这样要求你这暴民是有点难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8-17 23: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31 18:31 发表
“为真”就是指并州刺史已经成为梁习的正式职务,这时梁习就已经不保留之前的 别部司马 了。你连这点常识都没搞清楚就别跑上来胡说“别部司马并没有改变”。
刺史本身就具有统兵的权力。梁习之前之所以要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 就是因为梁习功绩不足,所以要先以级别较低的 别部司马 来领并州刺史。到了梁习屡立功绩后,梁习就不需要担任别部司马,而直接担任 级别更高 的并州刺史。
麻烦你自己去认真了解一下“为真”是指什么意思,如果没搞懂就别上来胡说八道。用你的话来形容你:读史也至少需要理解史料,当然要这样要求你这暴民是有点难度
再怎么高的官,其下属即使是级别最高的长史和司马也不过是千石,也比不上汉顺帝时期已经成为二千石的刺史,至于别部司马这种低级官员就更无法与刺史相比。何况曹操当时故意担任司空,并没有到达大将军的级别。你所谓的“曹操的等级等同于大将军,其下的司马的等级当然于千石或者比千石、相比六百石的刺史”摆明了就是没有根据的狡辩。

为真并非是所讲的意思,粱习为真刺史,只是代表他过了刺史职的试用期,并不会失去其原先的别部司马职,这才是他的本职,他是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刺史的统兵权只有地方郡兵,贵为曹操的别部司马,统领部队不是中央军就是曹操的直属部曲,是坐镇一方的方面大员,这也是曹操常守亲信为方面大员的部署,如守许县的长史王必、守长安的长史徐奕、杜袭。司空府或后来丞相府的僚属,属于领导班子中,身份不是边鄙的地方行治长官的刺史可以比。

汉顺帝有什么刺史有二千石真的不知,也没有任何职官志有引用过汉顺帝时的刺史是二千石,不论东西汉,有二千石的都是称州牧。叫得刺史的只有六百石。曹操的身份是公级,行几乎是大将军事,其司马有千石也不会令人意外。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31 18:31 发表
既然孟仁守丞相运送灵舆,再结合朱据以将军领丞相燎鹊以祭,那么就证明执行仪式不一定需要通过“行丞相”的方式进行,“守丞相”、“领丞相”的方式都可以执行仪式,不是非得要通过“行丞相事”。所以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是合理的行为。

孟仁守丞相、向朗的行丞相都是非正式的担任丞相,因此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都很有可能只是仪式上的称谓,不是正式的丞相,这领丞相只等于一般的守丞相或行丞相,不能看成是以某职兼领丞相,用朱据骠骑将军领领丞相来证明兼领职位有低等兼领高级是不通的,朱据本传没有提及他当丞相是最好的证据。高級兼领低級並沒有因這史料而有所改寫。回到粱习事上,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也可见别部司马在并州刺史之上。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7-31 18:31 发表
公府高阶的僚属是长史和司马。参军是高阶的僚属你是凭什么胡说的?证据在什么地方?
参军只有战争时期才设置,同时可以容许大批人员同时担任参军。这跟常置同时只能有一两个名额的长史、司马的地位比起来差得远了,你还敢说“参军可是高阶的僚属”??

陈寿这里写得很清楚,从丞相掾调为 广汉太守 是升迁,但是根本没说从牂牁太守调为参军是升迁,也没有说从广汉太守调为参军是升迁。

你拿马齐、马忠这个例子,恰好证明你的文言文理解力的差劲,连“迁”和“为”的意思都没分清楚。
当两个职务的调换用“为”时,并没有说明两种官职之间的高低,所以贬职也可以用“为”来表达。这种常识你能不能自己去查书?每次你都要被砸了才知道?你怎么这么削啊?
《三国志》里面的张邈没有担任过犍为太守、丞相参军,你想表演你打错别字的能力还是想造谣?

蜀汉的丞相参军可不是大量设置,当上参军的身份都不低已经史料明明,我提的史料是顯示當參軍的人的身份不低,這可不是用來證明當參軍的人是否平移或升迁,史料其實也幾明顯表明了很有机会是升迁,你想用「为」字没有表明高低来造文章没有用。参考这些多的史料都是用来判断杨戏的官职有没有机会出现漏字,《三国志》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抄,存在的错误多的是,不能单单只看字来解读。当为都督的副手,是需要有比较高级我官职配合。

知道有笔误,即知张邈实是李邈的笔误,为什么还要当不存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8-18 02:0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为真并非是所讲的意思,粱习为真刺史,只是代表他过了刺史职的试用期,并不会失去其原先的别部司马职,这才是他的本职,他是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刺史的统兵权只有地方郡兵,贵为曹操的别部司马,统领部队不是中央军就是曹操的直属部曲,是坐镇一方的方面大员,这也是曹操常守亲信为方面大员的部署,如守许县的长史王必、守长安的长史徐奕、杜袭。司空府或后来丞相府的僚属,属于领导班子中,身份不是边鄙的地方行治长官的刺史可以比。 ...

在汉官制中,“真”是指正式职务。而且同一人只有一个正式职务。叫你去看书你不看还在这里狡辩“不会失去其原先的别部司马职”。


当梁习是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别部司马是其正式职务。而当梁习更拜为真时,其正式职务就是并州刺史,其原来的别部司马一职没有记载保留,自然就失去了。

前面已经跟你说了,长史是府中的最高级僚属,你竟然拿来跟别部司马这种低级官员辩护?

丞相府中有极个别僚属身份高,不能说明丞相府中全部僚属身份高,也不能说明丞相府中别部司马身份高。长史地位再怎么高关别部司马何事?你又想表演偷换概念的本事?

别部司马只不过府中的低级僚属、能统管别营领属的少部分部曲而已;而并州刺史为一州地方官员之首,掌管全州的州郡兵马外加一州民政。谁的地位、权力更高是一目了然。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汉顺帝有什么刺史有二千石真的不知,也没有任何职官志有引用过汉顺帝时的刺史是二千石,不论东西汉,有二千石的都是称州牧。叫得刺史的只有六百石。曹操的身份是公级,行几乎是大将军事,其司马有千石也不会令人意外。...

汉顺帝时担任刺史的苏章被评价为良二千石。再说一次,你不知道就去查书,而不要跑上来指东指西狡辩一通。

职官志没记载不等于其他史籍没记载,历代研究职官的学者没有谁是单纯看职官志就乱下标准的。当然以你这暴民的逻辑理解成这样也不奇怪。

严干是由汉阳太守迁益州刺史;李胜由河南尹迁荆州刺史;孙观由偏将军迁青州刺史;裴潜由沛国相迁兖州刺史;这样的刺史你也敢说是六百石?

用你的话形容你,你的逻辑还真是令人意外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汉顺帝有什么刺史有二千石真的不知,也没有任何职官志有引用过汉顺帝时的刺史是二千石,不论东西汉,有二千石的都是称州牧。叫得刺史的只有六百石。曹操的身份是公级,行几乎是大将军事,其司马有千石也不会令人意外。...

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护羌校尉比二千石,太守二千石。你看得清楚哪个是正职,哪个是领职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孟仁守丞相、向朗的行丞相都是非正式的担任丞相,因此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都很有可能只是仪式上的称谓,不是正式的丞相,这领丞相只等于一般的守丞相或行丞相,不能看成是以某职兼领丞相,用朱据骠骑将军领领丞相来证明兼领职位有低等兼领高级是不通的,朱据本传没有提及他当丞相是最好的证据。高級兼领低級並沒有因這史料而有所改寫。...

向朗行丞相事是刘禅的事情,跟孙吴制度本就是两回事,你一而再再而三的把蜀汉制度往孙吴制度上硬扯真是很了不起啊。

孙吴制度上以守丞相、领丞相、行丞相都可以执行仪式,这都是有记载证明的,要反驳你就拿证据出来,你还以为凭你一张嘴说“不能看成”就了事?何况从来没有人规定过 领丞相执行仪式 不算 兼领丞相。

“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都很有可能只是仪式上的称谓,不是正式的丞相”————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其正式职务就是骠骑将军,当然不是“正式的丞相”了。你是不是想表演你的说废话能力?

至于“这领丞相只等于一般的守丞相或行丞相,不能看成是以某职兼领丞相”————史籍明确记载是“领”就行,你想凭你一张嘴乱定标准是没有用的。朱据以将军兼领丞相属于史籍明确记载,至于领丞相的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据以相对较低的将军兼领级别相对较高的丞相属于合理行为。

谁跟你说本传不提就不算的?谁下的规定?你拿出来看看?何况《建康实录.朱据传》同样是朱据的本传,里面可是有明文记载朱据以将军领丞相的。

《三国志.吴主传》有记载,外加《建康实录.太祖下》、《建康实录.朱据传》这几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已经是有充分证据证明了朱据以将军领丞相之实。轮不到你来选择性无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回到粱习事上,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也可见别部司马在并州刺史之上。...

按你的逻辑,别部司马地位、权力高于并州刺史,那么梁习屡立功绩之后正式职务由别部司马更拜为并州刺史,你是不是想说曹操妒贤嫉能把梁习降职贬权?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蜀汉的丞相参军可不是大量设置,当上参军的身份都不低已经史料明明,。...

史料明确记载诸葛亮同时设置的丞相行参军一大堆(5个或以上),而诸葛亮时期能同时担任丞相长史的不超过两人,丞相司马不超过一人。

什么才叫高级僚属是一目了然,当然以你前面把别部司马跟长史并列的水平,你就是看不出也有可能。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我提的史料是顯示當參軍的人的身份不低,這可不是用來證明當參軍的人是否平移或升迁,史料其實也幾明顯表明了很有机会是升迁,你想用「为」字没有表明高低来造文章没有用...

真抱歉,用“迁”、“为”表明职务变化的人不是我,恰恰是陈寿。

比如马齐,陈寿写得很清楚,从丞相掾调为 广汉太守 是升迁,但是根本没说从牂牁太守调为参军是升迁,也没有说从广汉太守调为参军是升迁。

如果从牂牁太守调为参军是升迁,那么陈寿就会记载成“累迁”、“屡迁”、“稍迁”等语,何必再多列一句“复参军”。

当然咯,以你的水平和态度,也许你认为陈寿的表达能力还不如你呢。

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你想忽视“迁”、“为”的差别来狡辩是没有用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参考这些多的史料都是用来判断杨戏的官职有没有机会出现漏字,《三国志》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抄,存在的错误多的是,不能单单只看字来解读。...

如果你要判断有漏字,就要拿真凭实据出来证明,而不是靠你一张嘴说有漏就是有漏。

没有人规定过当副手一定要高的官职,要不你拿相关规定出来证明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17 23:30 发表

知道有笔误,即知张邈实是李邈的笔误,为什么还要当不存在。...

1、李邈?《华阳国志》只记载了李邈的职务变化,根本没有说明李邈这段时间都是在累迁。你要证明三个职务之间是累迁那就另外拿证据证明吧。

2、你这里的帖子多数有笔误(包括此帖),可以说明你这暴民连基本的认真打字阐述观点的态度都缺乏,你以如此恶劣的态度对待他人,你还指望别人对你这暴民有什么态度?你为什么不去反思你暴民自己的错误而去继续为你的错误观点狡辩?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8-20 12:4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ps940114
(秦明)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3
帖子 1339
编号 366175
注册 2010-3-21


发表于 2010-8-21 21: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問一下
州牧 太守 刺史
這三個名詞的官階大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8-27 01: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8-18 02:04 发表
在汉官制中,“真”是指正式职务。而且同一人只有一个正式职务。叫你去看书你不看还在这里狡辩“不会失去其原先的别部司马职”。
当梁习是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别部司马是其正式职务。而当梁习更拜为真时,其正式职务就是并州刺史,其原来的别部司马一职没有记载保留,自然就失去了。
前面已经跟你说了,长史是府中的最高级僚属,你竟然拿来跟别部司马这种低级官员辩护?
丞相府中有极个别僚属身份高,不能说明丞相府中全部僚属身份高,也不能说明丞相府中别部司马身份高。长史地位再怎么高关别部司马何事?你又想表演偷换概念的本事?
别部司马只不过府中的低级僚属、能统管别营领属的少部分部曲而已;而并州刺史为一州地方官员之首,掌管全州的州郡兵马外加一州民政。谁的地位、权力更高是一目了然。

恐怕你是看坏书,或根本是解错书,所谓「为真」的解法,史料明明写的是「试守者,称职满岁为真」,《汉书》很多这类的记载,到三国时期,从粱习和郭淮的为真事来看,试用期是可以很长,不像西汉时出现很多满岁为真的记载。

为真所代表的只是通过试用期,领全薪,根本没有限制官员领全薪后不能兼任其它官职或已经有其它正式官职的不能领全薪。

官员出现领有两职或者以上职位是有现实际需要的,因为军职和民职有不同的权限,刺史是民政官,控制一州之地方资源,别部司马是幕府武职,由于来自权力核心的幕府,要是驻地上没有更高权限的武官,基本幕府送驻地方的方面大员,可以指挥当地驻军及刺史所领地方的郡县兵,但别部司马与正规驻军的武官应同样是除了军事任务外不能动用地方的资源,身兼两职在身,指挥官才能灵活镇守一方。

长史、司马都是府中的高级僚属,别部司马是司马之一,府中怎会算是低级僚属,是统领分队的指挥官,如曹操的二至四个长史也会因应任务为留许县的长史、留长安的长史,以粱习这种可以坐镇一方的别部司马,绝对是高级僚属的一员。由于别部司马是幕府的僚属,中央的领导核心,因此阶级上高于地方的刺史,这是为什么是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粱习是同时领有两职,从后来的为真来看,只是代表先前一直只是处试用期的刺史。

同名的别部司马或者是低级官员,但曹操幕府的别部司马就完全不同,如前述,在军事任务上刺史是需要听命于驻军指挥官,在并州来讲,最高指挥应是幕府留屯并州的司马粱习,驻军指挥官和地方行政长官当地最高领导,驻军指挥官可以在军事任务上指挥地方行政长官,地位是比地方行政长官高。

另外长史名字看起来是很威,然而不一定是最高级的僚属,长史负责是府中的实务,相等于秘书或总管,当幕府越来越大,在府中参谋献计的在府中地位超然,不理实务,不在长史的管理下。看曹操称公的劝进表中,军师、军师祭酒、祭酒都要比四位长史排得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8-18 02:04 发表
汉顺帝时担任刺史的苏章被评价为良二千石。再说一次,你不知道就去查书,而不要跑上来指东指西狡辩一通。
职官志没记载不等于其他史籍没记载,历代研究职官的学者没有谁是单纯看职官志就乱下标准的。当然以你这暴民的逻辑理解成这样也不奇怪。
严干是由汉阳太守迁益州刺史;李胜由河南尹迁荆州刺史;孙观由偏将军迁青州刺史;裴潜由沛国相迁兖州刺史;这样的刺史你也敢说是六百石?
用你的话形容你,你的逻辑还真是令人意外。

苏章的被评为良二千石又不是同时代的评审,怎知评的人用什么标准去看二千石,而且连讲的是否是当刺史的苏章也很困难,袁宏、谢承、范晔的讲法都有出入,甚至苏章不应聘为河南尹也可看成是具二千石之资格,或能治一郡之才已经算入良二千石之林也可以,这是讲者自讲就可以。

加上文人的讲话也不一定是会配合史实,如《华阳国志》提到张翼与廖化并为大将军,当时人这样讲「前有王句、后有张廖」。现实是张廖是并为车骑将军,就是按曾都是诸大将军,前面的王平和句扶也不符这样的等级,王平是镇北大将军,句扶只是左将军,可见不能人云亦云,见到评为良二千石就以为真的当过二千石的职位,按这样的逻辑,张翼、廖化、王平、句扶就可以引证为都当上大将军。
刺史职在三国时期的变化也很大,从早期的监察官慢慢转为行政官。在官制中,职位的高低也完全不是看薪俸来定高低,士人的升官图可不是只看薪俸,到官品出台后,可以清楚发现官品与薪俸并非完全挂钩,同一官品的薪俸可以差别很大。不过肯定一点的是史料明明东汉的刺史是六百石,二千石的是州牧。

在官制发展史上,往往大家都照搬旧薪俸的标准,因此刺史虽然权力越来越重,但薪俸原地踏步也很正常,看看东汉的尚书领多少薪俸就会明白。讲到官制,就要知道官位高低会与薪俸高低并异步,陈朝的官制有把秩和官品并列,可见同官品是可以有不同的薪金,同是二千石的太守也可以高者五品,低者七品。

官职的高低并非只看薪俸,还有其它因素影响了官员对官位的价值观,不要以为官品出现前的官员排位是按薪俸来排,这是对官制无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另孙观不是从偏将军迁青州刺史,原文是「拜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这是升任青州刺史时同时加拜偏将军。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8-18 02:04 发表
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迁护羌校尉,使持节,领西平太守。
护羌校尉比二千石,太守二千石。你看得清楚哪个是正职,哪个是领职吧。

护羌校尉是持节特派地方的中央官,一个地方太守何德何能可以比皇帝使者的护羌校尉高班,薪俸高并不等于地位也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8-18 02:04 发表
至于“这领丞相只等于一般的守丞相或行丞相,不能看成是以某职兼领丞相”————史籍明确记载是“领”就行,你想凭你一张嘴乱定标准是没有用的。朱据以将军兼领丞相属于史籍明确记载,至于领丞相的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朱据以相对较低的将军兼领级别相对较高的丞相属于合理行为。
谁跟你说本传不提就不算的?谁下的规定?你拿出来看看?何况《建康实录.朱据传》同样是朱据的本传,里面可是有明文记载朱据以将军领丞相的。
《三国志.吴主传》有记载,外加《建康实录.太祖下》、《建康实录.朱据传》这几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已经是有充分证据证明了朱据以将军领丞相之实。轮不到你来选择性无视。

「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其正式职务就是骠骑将军」,以低阶担任高阶职务的正常的写法是用「行」的,如果这里的「领」只有「行」的意思,那已经是我们讨论的「兼领」不符,这个「领」根本就不是兼领,一个中文字可以有多重意思,低级兼领高级根本就是不合理的行为。「行」、「领」、「守」这些用法在史料上已经有大量的用法可以参考,知道用法就应明白把朱据领丞相看成兼领丞相是不适当的翻译。

史籍的记载在多年的传抄下出现错别字也是常见,虽然经过无数人的更正或修改,可能有些是越改越好,也可能发生越改越错都有。不能理解史料的内容,读史又有何用。

《建康实录》是唐代的作品,是距离三国年代久远的作品,其参考书目可能就是《三国志》,从《三国志》抄来的写法怎样去证明《三国志》是对的,这实际上根本就是孤证。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8-18 02:04 发表
史料明确记载诸葛亮同时设置的丞相行参军一大堆(5个或以上),而诸葛亮时期能同时担任丞相长史的不超过两人,丞相司马不超过一人。
什么才叫高级僚属是一目了然,当然以你前面把别部司马跟长史并列的水平,你就是看不出也有可能。

提及「行参军」也正好显示了你根本不懂用法,丞相参军是丞相的属僚,在行文上的写法是「领参军」,如同「领长史」、「领从事中郎」,这样写法的才是丞相府的僚属,「行参军」的参军是职务上的参军,他们都不是丞相府的僚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10-8-27 03: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恐怕你是看坏书,或根本是解错书,所谓「为真」的解法,史料明明写的是「试守者,称职满岁为真」,《汉书》很多这类的记载,到三国时期,从粱习和郭淮的为真事来看,试用期是可以很长,不像西汉时出现很多满岁为真的记载。

为真所代表的只是通过试用期,领全薪,根本没有限制官员领全薪后不能兼任其它官职或已经有其它正式官职的不能领全薪。...

为真所代表的成为正式官职,至于领全薪本来就是成为正式官职后的待遇,用不着你废话。

何况明确记载梁习是以别部司马并州刺史,并非守职,你为了狡辩拿个“试守”出来混淆概念,用你的词来形容你,恐怕你是看坏书

曹操到死还是丞相领冀州牧呢,按你这乱七八糟的逻辑,你是不是想说曹操到死都没通过冀州牧的试用期?

你翻一下近现代的官制辞典或职官讲解,谁会把领职“为真”翻译成“通过试用期”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官员出现领有两职或者以上职位是有现实际需要的,因为军职和民职有不同的权限,刺史是民政官,控制一州之地方资源, 别部司马是幕府武职,由于来自权力核心的幕府,要是驻地上没有更高权限的武官,基本幕府送驻地方的方面大员,可以指挥当地驻军及刺史所领地方的郡县兵,但别部司马与正规驻军的武官应同样是除了军事任务外不能动用地方的资源,身兼两职在身,指挥官才能灵活镇守一方。...

再跟你说一次,汉末三国的实任刺史和州牧都是地方上同时掌握军政与民政的地方大官。这已经是历代学者所公然的事实。

你在其他帖子里为了抬高治中的地位就承认了刺史的兵权,而在这帖里为了自己的狡辩公然造谣说“因为军职和民职有不同的权限,刺史是民政官”,你为了自己的狡辩公然搞双重标准到这种程度,你的人品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官员出现领有两职或者以上职位是有现实际需要的”————你到底知不知道领有两职正式职务是完全两回事?还是你为了狡辩已经干脆不加掩饰直接混淆概念了?

当梁习是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其正式职务就是别部司马,并州刺史是领职。

当梁习更拜为真后,其正式职务就是并州刺史,别部司马没有记载保留自然就失去了。

汉制不论一个官员拥有多少种职务,其正式职务只能有一个,其他职务可以通过领、行、守等方式兼任,但绝对不是正式职务。



按你的逻辑,那么梁习就应该一直是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才对,这样才会“身兼两职在身”,同时还能以别部司马为正式职务,领你所谓“高级僚属”的全薪。根本就不用更拜为真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长史、司马都是府中的高级僚属,别部司马是司马之一,府中怎会算是低级僚属,是统领分队的指挥官,如曹操的二至四个长史也会因应任务为留许县的长史、留长安的长史,以粱习这种可以坐镇一方的别部司马,绝对是高级僚属的一员。由于别部司马是幕府的僚属,中央的领导核心,因此阶级上高于地方的刺史,这是为什么是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粱习是同时领有两职,从后来的为真来看,只是代表先前一直只是处试用期的刺史。...

别部司马是在出现别营时才设置的职务,主营和别营的地位本来就有高低,别部司马如果与司空司马地位一致,你是不是想说曹操轻重不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同名的别部司马或者是低级官员,但曹操幕府的别部司马就完全不同,如前述,在军事任务上刺史是需要听命于驻军指挥官,在并州来讲,最高指挥应是幕府留屯并州的司马粱习,驻军指挥官和地方行政长官当地最高领导,驻军指挥官可以在军事任务上指挥地方行政长官,地位是比地方行政长官高。...

你想表演自己抽嘴巴吗?你自然承认“同名的别部司马或者是低级官员”,自然就承认了汉制下府中的别部司马不过是低级官员,那么司空曹操的幕府又没有脱离汉制,自然是以相同标准看待。结果你后面一句“曹操幕府的别部司马就完全不同”又把前面的话否定。你自己抽自己很爽是吗?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另外长史名字看起来是很威,然而不一定是最高级的僚属,长史负责是府中的实务,相等于秘书或总管,当幕府越来越大,在府中参谋献计的在府中地位超然,不理实务,不在长史的管理下。看曹操称公的劝进表中,军师、军师祭酒、祭酒都要比四位长史排得前。 ...

明明是你前面说的,看一个官员级别高低要参考具体权力。

你举的军师、军师祭酒、祭酒哪一个具体权力高于长史的?要不就是你要否定你前面的标准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苏章的被评为良二千石又不是同时代的评审,怎知评的人用什么标准去看二千石,而且连讲的是否是当刺史的苏章也很困难,袁宏、谢承、范晔的讲法都有出入,甚至苏章不应聘为河南尹也可看成是具二千石之资格,或能治一郡之才已经算入良二千石之林也可以,这是讲者自讲就可以。...

我举例的苏章只担任了冀州刺史,并没有你所谓的河南尹,你是连我举的苏章是谁都没搞清楚,还是想造谣?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在官制发展史上,往往大家都照搬旧薪俸的标准,因此刺史虽然权力越来越重,但薪俸原地踏步也很正常,看看东汉的尚书领多少薪俸就会明白。讲到官制,就要知道官位高低会与薪俸高低并异步,陈朝的官制有把秩和官品并列,可见同官品是可以有不同的薪金,同是二千石的太守也可以高者五品,低者七品。

官职的高低并非只看薪俸,还有其它因素影响了官员对官位的价值观,不要以为官品出现前的官员排位是按薪俸来排,这是对官制无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

这里根本就没有人说过“官品出现前的官员排位只是按薪俸来排”,你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来批没有用处,用你的话形容你,你是对官制无知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另孙观不是从偏将军迁青州刺史,原文是「拜观偏将军,迁青州刺史」,这是升任青州刺史时同时加拜偏将军。...

孙观恰恰就是从偏将军迁青州刺史,《臧霸传》里面孙观亦至青州刺史,假节的记载恰好正式了《魏书》记载的是孙观从偏将军迁青州刺史。

《魏书》根本没有“加拜”的字眼,你竟敢为了狡辩不惜公开造谣。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护羌校尉是持节特派地方的中央官,一个地方太守何德何能可以比皇帝使者的护羌校尉高班,薪俸高并不等于地位也高。...

就猜到你会这么说。可惜:

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护羌校尉。温恢以凉州刺史,持节护羌校尉。

你看清楚哪个是正式职务,哪个是领职。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刺史职在三国时期的变化也很大,从早期的监察官慢慢转为行政官。...

你又想造谣?刺史从监察官转为监察+行政官是早在东汉早期就开始。刺史一职在汉末三国时期一直是身兼地方监察与行政的官员。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不过肯定一点的是史料明明东汉的刺史是六百石,二千石的是州牧。

东汉州牧二千石?拿你的“史料”出来证明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其正式职务就是骠骑将军」,以低阶担任高阶职务的正常的写法是用「行」的,如果这里的「领」只有「行」的意思,那已经是我们讨论的「兼领」不符,这个「领」根本就不是兼领,一个中文字可以有多重意思,低级兼领高级根本就是不合理的行为。「行」、「领」、「守」这些用法在史料上已经有大量的用法可以参考,知道用法就应明白把朱据领丞相看成兼领丞相是不适当的翻译。...

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其任命来源于孙权自己,所以这一任命是否合理只取决于孙权自己,而不是取决于你。你再怎么大叫“「领」根本就不是兼领”也没用。

所以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只要孙权没有反对,就应该视为合理存在的事实。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低级兼领高级根本就是不合理的行为...

没有任何史籍规定过低级不能兼领高级。我只看到你为了狡辩大叫“低级兼领高级根本就是不合理的行为”而已。

除非你能拿出当时明确的规章制度记载了“低级不能兼领高级”。否则你再怎么叫也是徒劳。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史籍的记载在多年的传抄下出现错别字也是常见,虽然经过无数人的更正或修改,可能有些是越改越好,也可能发生越改越错都有。不能理解史料的内容,读史又有何用。...

没有人说过史籍不能有错别字,你这个经常打错别字的暴民还好意思在这里自己树个靶子自己批?

但是你要证明史籍中的某一段一定有错别字,你就必须拿出证据证明,而不是自己乱七八糟猜想。

用你的话来形容你,不能理解史料的内容,你这个经常打错别字的暴民读史又有何用。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建康实录》是唐代的作品,是距离三国年代久远的作品,其参考书目可能就是《三国志》,从《三国志》抄来的写法怎样去证明《三国志》是对的,这实际上根本就是孤证。...

《建康实录》并没有照抄《三国志》,比如对孙权政权年号的考证就明显不同。这点早已被现代学者通过考古证明。何况《建康实录.太祖下》、《建康实录.朱据传》记载并不完全相同,恰好证明并非照抄。

你要证明《建康实录》从《三国志》抄来的写法,那就由你自己拿证据证明,没有证据你再怎么叫也没用。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10-8-27 01:30 发表

提及「行参军」也正好显示了你根本不懂用法,丞相参军是丞相的属僚,在行文上的写法是「领参军」,如同「领长史」、「领从事中郎」,这样写法的才是丞相府的僚属,「行参军」的参军是职务上的参军,他们都不是丞相府的僚属。 ...

蜀汉的行参军早已经由沈约证明了其就是丞相诸葛亮府中的属僚。何况还有杨晨和钱仪吉等人的证明。现代蜀汉官制的研究著作中也有不少学者承认了蜀汉的行参军是府中属僚。

至于什么行文上的写法,你乱定的标准有什么价值可言?领长史、领从事中郎是丞相府属僚,但这并不等于否认 行参军是丞相府中的属僚。


一个是高水平并为后世所承认资深历史学者沈约,一个是低水平、胡说八道、常打错字、公然造谣还搞双重标准的暴民,谁更可信可谓一目了然。

用你的话形容你,你的乱定标准兼胡说八道,正好显示了你根本不懂用法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10-8-29 02:2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8-28 04: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ps940114 于 2010-8-21 21:51 发表
我問一下
州牧 太守 刺史
這三個名詞的官階大小

州牧 〉刺史 〉太守。州牧是州的长官,太守为郡的长官。刺史这个职位大概是汉武帝时第一次设置,原来的职责是监察州内不法官吏,后来逐渐演变成州的首脑,相应的州牧被取消。到了东汉末年重置州牧,理论上州牧刺史职责一样,但州牧的地位高一些。似乎也很少(如果不是从来没有)并置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8-28 08: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8 当阳侯杜元凯 的帖子

刺史和州牧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州的监察官,汉成帝时因六百石刺史监二千石太守,又得以随便罢免太守、负责推荐人才至九卿,才改刺史为二千石的州牧,位次九卿,只是把监察官的薪俸提升到与太守平,当中高第者可补九卿缺,其它的也当如刺史部州九年升任太守。

实际上改刺史为州牧很快在二年后就罢,又回复到用刺史,到王莽的新朝的州牧才有所不同,不但监州,还加大将军统兵,位比三公。这情况在光武中兴后很快又复汉制。

东汉末才再提西汉末旧事,把刺史改为州牧,刺史、州牧都应该还是监察官,只是被监的太守怕权大的监察官才形成刺史、州牧如州行政官,东汉末刺史、州牧在自己的负责范围自置私兵,或领军号统兵,州牧、刺史才真的转化成州行政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10-9-5 21: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聯線問題,取消這一篇。

[ 本帖最后由 暴民 于 2010-9-5 22:27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13:4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480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