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诸葛亮任用张裔、杨洪的讨论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 13: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09:57 发表
ps: 杨洪嘲笑何抵都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哟?而且我不认为诸葛亮有搞过“整风运动”,这种事情是汉末寻常事,肯定不止杨洪一人。天下未定,犯不着为此大动干戈

杨洪是嘲笑何祗还是自嘲呢?从说话来看,是讲何祗还一片光明,当会爬过自己的位置,何祗已经从郡僚职升迁到太守位,身为其老上司的杨洪还是太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1:44 发表
当然不算。蜀汉皇朝正式建立后,益州治中始终只是地方官员身份而已。

当地方与中央负责的范围一样大的,这地方官员的身份就一样是不普通,如果如泼皮兄所认为的州府也是刘备所管,那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蜀汉负责范围最广的就是他们两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1:44 发表
“关键在于政权接替时期很敏感,擅权专兵回过头来就可以用谋反治你”————所以说当时是紧急情况么。杨洪也是被迫如此,如果诸葛亮掌权后拒不承认,杨洪就凶多吉少了。但是事实是诸葛亮认同了杨洪的功劳加了爵位么。

杨洪自己都没有出面,名义上可是刘禅负责这次平乱,杨洪自不会获罪,诸葛亮加爵给杨洪,在政治斗争的情况来看,是把功勋推回给杨洪,弱化了刘禅在平乱的角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1 13: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12:58 发表
东祖表告诉我黄皓也不属于“中央官员”。

陆逊上台才两年就被孙权累遣中使责让致死,连陆抗接班之后都还要搞到这一步:“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抗无所顾问,事事条答,权意渐解。”差点族诛。还不就是因为丞相兼荆州牧,军政大权都握在手上后世杨国忠兼职40余,也没有一个实权军职,正是明证。东祖直接无视偶的观点

黄元事东祖忘了吧: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这算哪门子谋反?只需数名信使加急通知白帝提前布防就解决了,哪用得着那么麻烦。正如杨洪分析,黄元就没那个恩威,谋反诛九族的事情是随便一个郡守都能做的么?汉嘉太守敢谋反,益州余郡的太守强豪们不敢勤王呀?勤王可是天字一号功勋哟,由得了你折腾杨洪比众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看得见其他实力派是盟友,就算有异心也不会附和黄元这样的人;而众人则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实力派响应黄元。

需要诸葛亮承认么?名义上是诸葛亮大还是刘禅大?主君驾崩太子就是最高责任人,刘禅什么人不能差遣?公文一到诸葛亮也得去。刘备此时生死未明,诸葛亮不在主持大局,中央还剩谁份量比刘禅重?请亲兵不过加几个人证把形式走了杨洪已经是小题大做了,东祖你还要再加一把火,唯恐天下不乱呀?刘备诸葛亮治蜀就这么差劲么。最后俺想说,陈寿把他放到与费诗同传,不是没有原因的:以执著己见观之,霍王向张杨费都是同一类型。

东祖似乎完全无视陈寿的春秋笔法。事情是相同的,看往哪个角度写,突出一些细节,忽略另一些细节,已求表现出自己治史的目的——这不就是孔子的伟大创造么?陈寿是深得个中壶奥。要不然《三国志》如以因删裁众多而闻名?写详细了读史人想法就复杂了

魏延屡次出言不逊辱傲群僚,你看诸葛亮是啥态度?
...

黄皓属于中央官员啊,有什么问题?是想分析具体权力么?


我只是回应你“自古哪有总理兼职当省长的”这一观点哦,至于陆逊死得有多惨,也否定不了陆逊有类似“总理兼职当省长”的事实。


唉,南飞看书看一截漏一截:

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

杨洪的分析,是针对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这一观点的反驳。

麻烦看清楚,是黄元叛乱在先,杨洪认为其不敢割据在后。


勤王?黄元又没有进攻成都或永安,而是东下奔吴去了,其他太守怎么会有勤王的口实?



“需要诸葛亮承认么?”————需要,因为当时诸葛亮权力最大,既然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封爵这种事情当然由诸葛亮决定。

建兴元年后,论地位,刘禅高于诸葛亮。论权力,由于刘备临死前和刘禅的相继放权,所以诸葛亮权力最高。


杨洪与与费诗同传 这个不是我要谈论的问题,南飞说这个好象没什么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1 13: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1 13:19 发表


杨洪是嘲笑何祗还是自嘲呢?从说话来看,是讲何祗还一片光明,当会爬过自己的位置,何祗已经从郡僚职升迁到太守位,身为其老上司的杨洪还是太守。

...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

你文言文水平如果没问题的话,是怎么理解成“自嘲”的?

而且杨洪是在朝会上多次公开嘲笑何祗,就算退一步当成自嘲,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1 13:19 发表

当地方与中央负责的范围一样大的,这地方官员的身份就一样是不普通,如果如泼皮兄所认为的州府也是刘备所管,那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蜀汉负责范围最广的就是他们两位。

...

“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你还真能死撑的。

如果州府治中已经等于中央的丞相,那么治中杨洪不就跟丞相诸葛亮地位等同?

“州府也是刘备所管”————刘备是皇帝,国内大小机构都可以管,当然可以管州府了。你不会理解么?

丞相管理的是全国,州府管理的是一州,即使范围相近,但也是中央官员高于地方官员,两套系统高低立判。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1 13:19 发表


杨洪自己都没有出面,名义上可是刘禅负责这次平乱,杨洪自不会获罪,诸葛亮加爵给杨洪,在政治斗争的情况来看,是把功勋推回给杨洪,弱化了刘禅在平乱的角色。
...

刘禅负责提供兵力、杨洪负责策划,还不等于出面?你以为只有亲自上前线才叫出面吗?

建兴元年诸葛亮只能加爵给杨洪,这么简单的事情你还理解不了吗?刘禅都称帝了,你哪里听说过当时有给皇帝加爵的现象?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5:5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09-3-1 14: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3:41 发表
黄皓属于中央官员啊,有什么问题?是想分析具体权力么?


我只是回应你“自古哪有总理兼职当省长的”这一观点哦,至于陆逊死得有多惨,也否定不了陆逊有类似“总理兼职当省长”的事实。


唉,南飞看书看一截漏一截:

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洪即启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众议以为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洪曰:“元素性凶暴,无他恩信,何能办此?不过乘水东下,冀主上平安,面缚归死;如其有异,奔吴求活耳。敕曶、绰但於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

杨洪的分析,是针对元若不能围成都,当由越巂据南中这一观点的反驳。

麻烦看清楚,是黄元叛乱在先,杨洪认为其不敢割据在后。


勤王?黄元又没有进攻成都或永安,而是东下奔吴去了,其他太守怎么会有勤王的口实?



“需要诸葛亮承认么?”————需要,因为当时诸葛亮权力最大,既然事无巨细,亮皆专之,封爵这种事情当然由诸葛亮决定。

建兴元年后,论地位,刘禅高于诸葛亮。论权力,由于刘备临死前和刘禅的相继放权,所以诸葛亮权力最高。


杨洪与与费诗同传 这个不是我要谈论的问题,南飞说这个好象没什么用。

我已经搞不清楚你的标准了。地方与中央权力重叠的时候,你坚持是两回事;我举了一个宫中与府中权力重叠的例子,你又说是一回事没有一条律令有写中宫可以干预朝政吧

我的原话不正是:杨洪认为黄元不想谋反么?这样跟你讲吧。黄元“举郡反,烧临邛城”之后可以有三种选择:A、围成都,夺刘禅天下;B、割据南中做一方诸侯;C、虚晃一枪,乘乱顺江逃命。杨洪非常肯定,以黄元的性格与实力必然做第三种选择,事情也确实跟他预料的一样。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AB排除掉,而认为黄元造反的目的只有一个:与诸葛亮素不善,害怕今后被其收拾,故选择抢先造势逃生。我把这一系列推理全部跳过去了

“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之前还有这一句话:“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没有开府治事外加益州牧的权力,法律上是没有权限“事无巨细,亮皆专之”的。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14:0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3-1 14: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稍安勿躁。

暴民君:

您说:刘备称帝后的司隶校尉就不是州牧等级,只是高级刺史,职如原司隶校尉,只是统领的是原益州范围 —— 这最后一句跟俺的设想有出入,其余一致。从章武年间诸葛领司隶校尉,到建兴二年领益州牧的头衔转变来看,我认为章武年间,没有益州牧这个职权,张飞和诸葛的司隶校尉管辖的是依汉制的近畿几个郡,不是整个益州范围。做为刺史一类的角色,司隶校尉也发动不了任何州郡兵。

另外,既然没有了州牧,当然也就无所谓州府。我并不同意因为蜀汉只有一州,所以州治中自动升级到中央大官的说法。蜀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职称权限泾渭分明。杨洪的官场经历,正处于益州政治地位的过渡期,所以容易引起误会。俺瞧了半天热闹,认为东祖兄的理解是最站的住脚的,理由:

这里牵涉到刘备登基前后益州和蜀郡政治地位的微妙变化:

刘备带法正北上争地盘时,他还有个荆州。先给杨洪代管蜀郡,转益州治中从事,当时刘备还是益州牧,这个治中是肥差。

荆州丢了,刘备称帝,此时没有益州牧这回事,注意:司隶校尉不是益州牧,所以当时杨洪的州治中等于是架空了:刘备从益州牧晋升当皇帝了,他这个治中可并没有鸡犬升天直达中央。他还是个地方官,无权调兵。

刘备死后,诸葛亮也没立即自封益州牧,杨洪的治中还在那挂着,于是把王连调进京,以杨复领蜀郡,忠节将军,最后进入京师五校。这是大大的抬举,可以媲美当年的法正: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地方和中央的实权都有了,而且蜀汉开国以后,蜀郡成为名副其实的都畿,京师所在的一郡,太守就=东汉的河南尹,位比九卿,只不过蜀郡太守没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如蜀尹罢了...

建兴二年,诸葛自领益州牧后,张裔的益州治中从事就名正言顺了。

[ 本帖最后由 泼皮 于 2009-3-1 14:2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1 14: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14:06 发表

我已经搞不清楚你的标准了。地方与中央权力重叠的时候,你坚持是两回事;我举了一个宫中与府中权力重叠的例子,你又说是一回事

我的原话不正是:杨洪认为黄元不想谋反么?这样跟你讲吧。黄元“举郡反,烧临邛城”之后可以有三种选择:A、围成都,夺刘禅天下;B、割据南中做一方诸侯;C、虚晃一枪,乘乱顺江逃命。杨洪非常肯定,以黄元的性格与实力必然做第三种选择,事情也确实跟他预料的一样。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AB排除掉,而认为黄元造反的目的只有一个:与诸葛亮素不善,害怕今后被其收拾,故选择抢先逃生。我把这一系列推理全部跳过去了

“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之前还有这一句话:“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没有开府治事外加益州牧的权力,法律上是没有权限“事无巨细,亮皆专之”的。 ...

地方官职与中央官职是两套系统,治中在蜀汉皇朝建立后一直是地方官员,所以你前面说治中是中央官员是错误的。

黄皓是中央官员,但是他能操弄威柄,并非来自他官职本来的权力,而是利用了刘禅的皇帝权力。

另外提醒一下,黄皓能操弄威柄的时候,蜀汉已经没有哪位在世官员取得开府的资格了。所以当时不会出现“宫中与府中权力重叠”的现象。



你的意思是不是想说“谋反”跟“造反”两个词是不同一回事?



你看书不认真啊,我引哪部分你都没看出来: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至于“开府治事外加益州牧的权力”,就是刘禅给诸葛亮的权力,我前面已经提到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09-3-1 14: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地方官职与中央官职是两套系统,治中在蜀汉皇朝建立后一直是地方官员,所以你前面说治中是中央官员是错误的。

黄皓是中央官员,但是他能操弄威柄,并非来自他官职本来的权力,而是利用了刘禅的皇帝权力。

另外提醒一下,黄皓能操弄威柄的时候,蜀汉已经没有哪位在世官员取得开府的资格了。所以当时不会出现“宫中与府中权力重叠”的现象。



你的意思是不是想说“谋反”跟“造反”两个词是不同一回事?



你看书不认真啊,我引哪部分你都没看出来:

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


至于“开府治事外加益州牧的权力”,就是刘禅给诸葛亮的权力,我前面已经提到了。

你让我彻底无语了。南飞最后问东祖一句:蜀国三个时期之行政权力到底是怎样划分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具体什么官能管什么事?

蜀汉无所谓三公分权,丞相制完全是诸葛亮仿曹操搞出来的,名与实都是完全一样。唯一区别在于他没给自己儿子割地封侯。刘禅名义上是天下最高权力拥有者,实质上看诸葛亮心情。蒋琬费祎“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开府如故;即便从诸葛亮死后算起,刘禅的君主权力也是他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一点一点夺回来的。东祖不会认为这是姜维人品超好,拱手相让的结果吧?建议你再看看景耀改元前后所发生的事件

南飞用字很讲究,“造反”是逼上梁山,不得不反;“谋反”是有所图谋,不甘于现状。

《诸葛亮传》正文如下: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㈡
你要把我雷翻才算是呀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15:0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1 15:0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14:48 发表
你让我彻底无语了。南飞最后问东祖一句:蜀国行政权力到底是怎样划分的?实质问题是什么?具体说什么官能管什么事?

蜀汉无所谓三公分权,丞相制完全是诸葛亮仿曹操搞出来的,名与实都是完全一样。唯一区别在于他没给自己儿子割地封侯。刘禅名义上拥有天下最高权力,实则看诸葛亮心情。之后蒋琬费祎“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即便从诸葛亮死后算起,刘禅的君主权力也是他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一点一点夺回来的。东祖不会认为这是姜维人品超好,拱手相让的结果吧?建议你再看看景耀改元前后所发生的事件

南飞用字很讲究,“造反”是逼上梁山,不得不反;“谋反”是有所图谋,不甘于现状。

《诸葛亮传》正文如下: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㈠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㈡
你要把我雷翻才算呀
...

不用一一细分,前面说那么多就是要告诉你,蜀汉的治中不属于中央官职,而是地方官职。


“诸葛亮仿曹操搞出来的”————别开玩笑了,蜀汉的丞相制度起自刘备,诸葛亮的录尚书事也是刘备给予。


“即便从诸葛亮死后算起,刘禅的君主权力也是他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一点一点夺回来的”————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刘禅早就把大权拿回来了。

南飞算术不过关。



我个人认为“造反”、“谋反”两词意思相近,不过这点上大家求同存异就可以。




《诸葛亮传》后面还有陈寿的上表,我前面引的内容就是出于此: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84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09-3-1 15: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不用一一细分,前面说那么多就是要告诉你,蜀汉的治中不属于中央官职,而是地方官职。


“诸葛亮仿曹操搞出来的”————别开玩笑了,蜀汉的丞相制度起自刘备,诸葛亮的录尚书事也是刘备给予。


“即便从诸葛亮死后算起,刘禅的君主权力也是他花了整整二十年时间一点一点夺回来的”————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刘禅早就把大权拿回来了。

南飞算术不过关。



我个人认为“造反”、“谋反”两词意思相近,不过这点上大家求同存异就可以。




《诸葛亮传》后面还有陈寿的上表,我前面引的内容就是出于此: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难道你认为我连这个都不懂吗~!!!你都不肯仔细看我的回帖,连我的意思都没看清楚就开始拍这次我说的是丞相制,不是刘备封的丞相这个官。刘备在世时诸葛丞相的权力能跟昭烈死后比吗?

我刚才就想问~!你是不是故意的???就知道欺负偶。

亏你还好意思说“求同存异”,打一开始就教训俺,南飞还么有退步到什么都忘光的程度——恰恰相反,我今日初得陈寿之妙要不要我偷偷告诉你呀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15:2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1 15:3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乌鹊南飞3 于 2009-3-1 15:14 发表

难道你认为我连这个都不懂吗~!!!你都不肯仔细看我的回帖,连我的意思都没看清楚就开始拍这次我说的是丞相制,不是刘备封的丞相这个官。刘备在世时诸葛丞相的权力能跟昭烈死后比吗?

我刚才就想问~!你是不是故意的???就知道欺负偶。

亏你还好意思说“求同存异”,打一开始就教训俺,南飞还么有退步到什么都忘光的程度——恰恰相反,我今日初得陈寿之妙要不要我偷偷告诉你呀

...

“刘备在世时诸葛丞相的权力能跟昭烈死后比吗”————前面说了,因为刘备临死前和刘禅即位后的相继放权,所以诸葛亮的权力加大了。

丞相制就应该按第一位丞相算起,而任命第一位丞相的就是刘备,相关制度也由其开创。


如果要私下说就PM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 23: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3:56 发表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
你文言文水平如果没问题的话,是怎么理解成“自嘲”的?
而且杨洪是在朝会上多次公开嘲笑何祗,就算退一步当成自嘲,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你自己解释杨洪说话如何称为嘲笑?嘲一样可以解为讲笑或逗人笑,见到旧部讲点笑话有何问题,这只能讲两人的交情好,在朋友间这是常事,只是他们曾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3:56 发表
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你还真能死撑的。
如果州府治中已经等于中央的丞相,那么治中杨洪不就跟丞相诸葛亮地位等同?
“州府也是刘备所管”————刘备是皇帝,国内大小机构都可以管,当然可以管州府了。你不会理解么?
丞相管理的是全国,州府管理的是一州,即使范围相近,但也是中央官员高于地方官员,两套系统高低立判。

这是讲情况一样,丞相是官员之首,治中在州府中还不是一人之下。皇帝什么都可以管,然而任何组织还是本身都有负责人,不会因皇帝可以管就全部不用负责人,州府的负责人又是谁?如果没有设州牧,那实际的负责人就一定是治中和别驾,这样治中的权限都比所知的治中为大,正如御史大夫成三公后,御史府转变为御史中丞在管。

你承认治中和丞相两者的范围相近就好,现在也不是想证明治中比丞相高级,要比较的蜀郡太守比治中那个高。蜀郡太守就是加上军号和兼领越骑校尉,相比丞相位一样是低得多,当州府的首席怎说都胜于当众高官之一。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 13:56 发表
刘禅负责提供兵力、杨洪负责策划,还不等于出面?你以为只有亲自上前线才叫出面吗?
建兴元年诸葛亮只能加爵给杨洪,这么简单的事情你还理解不了吗?刘禅都称帝了,你哪里听说过当时有给皇帝加爵的现象?

如果是刘禅叫的,亲自上前线也不会有问题,会成问题只有独自发动军事行动。封爵问题,不是一定要封,不会因为皇帝不能封,就随便封一个。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2 00: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1 23:30 发表

你自己解释杨洪说话如何称为嘲笑?嘲一样可以解为讲笑或逗人笑,见到旧部讲点笑话有何问题,这只能讲两人的交情好,在朋友间这是常事,只是他们曾是上司与下属的关系。 ...

你还真逗啊,没看到后文的众传之以为笑

你不会连“以为笑”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吧?

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

杨洪嘲笑何祗的行为被人拿来当笑谈,你还能理解为“讲点笑话”?

你自己文言文不过关就不要死撑好不?说真的,我觉得你死撑的本事倒是挺逗人笑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1 23:30 发表

这是讲情况一样,丞相是官员之首,治中在州府中还不是一人之下。皇帝什么都可以管,然而任何组织还是本身都有负责人,不会因皇帝可以管就全部不用负责人,州府的负责人又是谁?如果没有设州牧,那实际的负责人就一定是治中和别驾,这样治中的权限都比所知的治中为大,正如御史大夫成三公后,御史府转变为御史中丞在管。...

你讲那么多废话想证明啥?

纯理论的东西在事实面前本来就不堪一驳。

现在就是有事实记载,证明蜀汉的治中并没有重要兵权(至少章武年间是如此),那么连重要兵权都没有的治中自然不会出现“权限都比所知的治中为大”的情况。

论地位,治中说到最后还是个地方官员,根本无法与中央职务中的高官比地位。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1 23:30 发表

你承认治中和丞相两者的范围相近就好,现在也不是想证明治中比丞相高级,要比较的蜀郡太守比治中那个高。蜀郡太守就是加上军号和兼领越骑校尉,相比丞相位一样是低得多,当州府的首席怎说都胜于当众高官之一。
...

你到底想搞歪曲关键史料的伎俩到什么时候才结束?


“蜀郡太守就是加上军号和兼领越骑校尉”——————你这句话再一次暴露你歪曲史料的卑鄙行径。

杨洪是越骑校尉 领蜀郡太守。他的本官是“越骑校尉”,而“蜀郡太守”是领职。你想通过歪史料的方式把两者位置调换是注定失败的。

要比地位,就要比本官的变化,“越骑校尉”地位高于“治中”。

要比权力,就要比本官+领职的综合权力,“越骑校尉 领蜀郡太守” 总体权力高于 “治中”。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1 23:30 发表

如果是刘禅叫的,亲自上前线也不会有问题,会成问题只有独自发动军事行动。封爵问题,不是一定要封,不会因为皇帝不能封,就随便封一个。 ...

你扯了那么多想干啥?

明明是你前面胡说什么诸葛亮“把功勋推回给杨洪”,所以我才提醒你刘禅当上皇帝以后,就不能再对刘禅进行封爵。————所以对杨洪封爵而不对皇帝刘禅封爵恰恰是合情合理的。

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你都没看懂么?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 12:2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3-2 09: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杨洪第二次已经“复为蜀郡太守"咯,迁越骑后,”领郡如故"应该是实领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2 12:2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3-2 09:18 发表
杨洪第二次已经“复为蜀郡太守"咯,迁越骑后,”领郡如故"应该是实领了...

杨洪的确是实领蜀郡太守。

前面提到的杨洪官至 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越骑校尉是本官,蜀郡太守是领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2 23: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 00:31 发表
你还真逗啊,没看到后文的众传之以为笑?
你不会连“以为笑”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吧?
嘉本典虞车工,卒暴富贵,明帝令朝臣会其家饮宴,其容止举动甚蚩騃,语辄自谓“侯身”,时人以为笑。
杨洪嘲笑何祗的行为被人拿来当笑谈,你还能理解为“讲点笑话”?
你自己文言文不过关就不要死撑好不?说真的,我觉得你死撑的本事倒是挺逗人笑的。

见到你这样解文真的要笑,中文一字多解,笑也有多种的笑法,要解文至少先清楚内容在讲什么,然后才能去解,不是用死记的方式去解。相信没有人见到前面有嘲,后面有以为笑就得出是杨洪嘲笑何祗的行为被人拿来当笑谈。

首先看杨洪讲了是什么?君马何驶,意思是你的马会向何处,这说话何来嘲笑的意思,以朝会来说,讲的是何祗职升得快,还有再升的可能,何祗当时是也是太守,与杨洪同班,只是因为是杨洪故吏,因此坐杨洪后。按苏杰的《三国志异文研究》,宋本写的是「駃」而非「驶」,是快的意思,那意思更明白,杨洪讲的是你的马非常快,暗示你的职升得很快。朝会按班排位,高低分明。

因此何祗回说故吏马不敢动,因为老上司未加鞭。这说话可以解是等杨洪加鞭才敢升,另可以讲自己不敢升,是因为老上司都没有升或升得慢。因此可以暗损杨洪无升职或升职慢。如按宋本则是何祗讲自己的马不敢快,杨洪骑马不加鞭表明因此慢,这快慢讲的是升迁,这版本好像更合理。

不论是「駃」或「驶」,都表明杨洪的说话不具嘲笑的意思,那杨洪只是用马来讲何祗升职快,相信朋友间这样的说话常见,同僚因何笑就相信两方面都有。如果要讲嘲笑,这事也只会是何祗嘲笑杨洪升职慢,绝对不可能是杨洪嘲笑何祗。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 00:31 发表
现在就是有事实记载,证明蜀汉的治中并没有重要兵权(至少章武年间是如此),那么连重要兵权都没有的治中自然不会出现“权限都比所知的治中为大”的情况。
论地位,治中说到最后还是个地方官员,根本无法与中央职务中的高官比地位。

请先证明蜀汉的五校尉是有兵权而非备员,不要讲什么治中章武年间没有重要兵权,杨洪要请兵也不能证明杨洪动不了郡县兵。而且就算五校尉有兵权,这数百人的部队也根本没有决定性。怎讲都好当个有实权的地方官也比没有实权的中央官强,这地方官管理的业务更是广达全国,而且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2 00:31 发表
“蜀郡太守就是加上军号和兼领越骑校尉”——————你这句话再一次暴露你歪曲史料的卑鄙行径。
杨洪是越骑校尉 领蜀郡太守。他的本官是“越骑校尉”,而“蜀郡太守”是领职。你想通过歪史料的方式把两者位置调换是注定失败的。
要比地位,就要比本官的变化,“越骑校尉”地位高于“治中”。
要比权力,就要比本官+领职的综合权力,“越骑校尉 领蜀郡太守” 总体权力高于 “治中”。

你这样讲又出现问题,越骑校尉比二千石,郡太守是二千石,单计俸禄郡太守比越骑高,被领某职是比原职低才可以这样叫,只是领郡如故不等于是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从俸禄计,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再看杨洪的朝位是排在太守中,从何祗是同班太守才能次杨洪坐,不然杨洪排在五校尉班中,何祗就不可能靠近杨洪而坐。

综合权力来计,州府称万里,郡府称千里,两者的差别太远,就是加了越骑校尉要难高于治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4 01: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2 23:56 发表

见到你这样解文真的要笑,中文一字多解,笑也有多种的笑法,要解文至少先清楚内容在讲什么,然后才能去解,不是用死记的方式去解。相信没有人见到前面有嘲,后面有以为笑就得出是杨洪嘲笑何祗的行为被人拿来当笑谈。

首先看杨洪讲了是什么?君马何驶,意思是你的马会向何处,这说话何来嘲笑的意思,以朝会来说,讲的是何祗职升得快,还有再升的可能,何祗当时是也是太守,与杨洪同班,只是因为是杨洪故吏,因此坐杨洪后。按苏杰的《三国志异文研究》,宋本写的是「駃」而非「驶」,是快的意思,那意思更明白,杨洪讲的是你的马非常快,暗示你的职升得很快。朝会按班排位,高低分明。

因此何祗回说故吏马不敢动,因为老上司未加鞭。这说话可以解是等杨洪加鞭才敢升,另可以讲自己不敢升,是因为老上司都没有升或升得慢。因此可以暗损杨洪无升职或升职慢。如按宋本则是何祗讲自己的马不敢快,杨洪骑马不加鞭表明因此慢,这快慢讲的是升迁,这版本好像更合理。

不论是「駃」或「驶」,都表明杨洪的说话不具嘲笑的意思,那杨洪只是用马来讲何祗升职快,相信朋友间这样的说话常见,同僚因何笑就相信两方面都有。如果要讲嘲笑,这事也只会是何祗嘲笑杨洪升职慢,绝对不可能是杨洪嘲笑何祗。 ...

杨洪与何祗的对话,当时在其身边的人是最清楚其含义的,所以从他们的反应可以知道杨洪与何祗的对话性质如何。

在裴注《三国志》里面,涉及“以为笑”的记载有五处,而从每一处记载相关言论的都不是什么好事。你非得把这一处“以为笑”歪解,就得拿出有力的旁证来证明你的观点。


你自己没注意到吗?杨洪嘲祗每朝会都这么做————你认为杨洪多次这么做也叫“朋友间这样的说话”?

就是因为杨洪多次这么干,而何祗多次反击,所以在同僚眼里,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


杨洪与何祗过去是上下级关系,如果现在在朝会上能象朋友一样亲切对话,那么同僚应该赞美之才对,那么相关的记载就应该记为“以为美谈”才对。比如:

时车骑将军夏侯霸谓嶷曰:“虽与足下疏阔,然讬心如旧,宜明此意。”嶷答曰:“仆未知子,子未知我,大道在彼,何云讬心乎!原三年之后徐陈斯言。”有识之士以为美谈


按你的逻辑“同僚因何笑就相信两方面都有”————你当蜀汉朝会全是智力跟你一个程度的,拿朋友的普通对话当笑谈么?


“见到你这样解文真的要笑”————这句话原话奉还。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2 23:56 发表

请先证明蜀汉的五校尉是有兵权而非备员,不要讲什么治中章武年间没有重要兵权,杨洪要请兵也不能证明杨洪动不了郡县兵。而且就算五校尉有兵权,这数百人的部队也根本没有决定性。怎讲都好当个有实权的地方官也比没有实权的中央官强,这地方官管理的业务更是广达全国,而且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

我在10楼给了例子,为什么你装作看不见呢?

我前面就说过,如果你装作看不见,那么不是我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道德问题。


“不要讲什么治中章武年间没有重要兵权”————凭什么不能讲?

杨洪有权调动郡县兵的证据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记载?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太子亲兵是用来保护太子的,地方叛乱如果郡县兵无法出动,那么郡县兵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结果要沦落到用太子亲兵来完成本应由郡县兵完成的任务,那么这个治中是有兵权还是没兵权?

蜀汉那么多次地方叛乱是由太子亲兵平叛的多,还是以地方兵员平叛的多?你自己不会统计?


你前面说“五校尉有兵权”,后面就不要说什么“没有实权的中央官”,你不觉得你的话在自己抽自己嘴巴吗?兵权就是实权之一,你居然不知道么?

“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按你的逻辑,那么诸葛亮还当什么丞相当治中去不一样么?反正按你的逻辑“治中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2 23:56 发表

你这样讲又出现问题,越骑校尉比二千石,郡太守是二千石,单计俸禄郡太守比越骑高,被领某职是比原职低才可以这样叫,只是领郡如故不等于是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从俸禄计,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再看杨洪的朝位是排在太守中,从何祗是同班太守才能次杨洪坐,不然杨洪排在五校尉班中,何祗就不可能靠近杨洪而坐。

综合权力来计,州府称万里,郡府称千里,两者的差别太远,就是加了越骑校尉要难高于治中。 ...

你少在这里拿俸禄来扯了,前面什么时候跟你谈俸禄问题?


“被领某职是比原职低才可以这样叫”————根据是什么?什么资料的记载?请拿出证据。


“只是领郡如故不等于是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笑话!你什么时候听说过“领越骑校尉”会被翻译成“领郡如故”的?前面歪曲史籍已经够卑鄙了,现在你连翻译都故意歪曲了?

整段记载是  洪建兴元年赐爵关内侯,复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为越骑校尉,领郡如故。————这里的“郡”就是呼应前面的“蜀郡太守”。所以“领郡如故”其实就是指 领蜀郡太守。


“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魏蜀吴三国立朝后,你在什么地方看过以地方官职领中央官职的例子?证据列出来。


“从俸禄计,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你这标准又是从哪里出来?请列出相关证据。另外你不知道有《三国志》里有部从事领大郡太守的事么?


从来没有史籍记载杨洪是“领越骑校尉”,少在这里搞歪曲的伎俩。


杨洪职务是比何祗高,那么何祗次洪坐没什么奇怪啊。别忘了杨洪曾担任过一段时期的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当时还没到 越骑校尉 这一高度,所以当时不在五校尉班中也是可以的。


在三国乱世,论权力,连重要兵权都没有的治中 不能跟 同时拥有中央兵权和地方管理权的 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相比。

顺便提醒你一句,建兴初益州牧和益州别驾都已经先后有官员上任,单就州府而言,当三者同时存在时,论地位治中不如前两者,论权力治中也比前两者差得多。

但是 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的地位和权力,却不会因州府内部权力分配的问题而受什么影响。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13:4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6 23: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杨洪与何祗的对话,当时在其身边的人是最清楚其含义的,所以从他们的反应可以知道杨洪与何祗的对话性质如何。
在裴注《三国志》里面,涉及“以为笑”的记载有五处,而从每一处记载相关言论的都不是什么好事。你非得把这一处“以为笑”歪解,就得拿出有力的旁证来证明你的观点。

当时的人当然清楚,但当中没有你,你还是从最基本开始,如果你连杨洪和何祗的说话也解不清,如何去理解杨何同僚因何而笑,请直接指出杨洪有什么不对,不要见到有以为笑就在乱猜,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笑,裴注《三国志》出现的以为笑也不是只有一种笑法。笑毛嘉和笑诸葛亮或许是相似,但「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已经是另一种笑,孙皓的「辄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又是另一种笑,毛嘉和诸葛亮被人笑就容易理解,但在杨洪与何祗事上,
不去考虑杨何讲的是什么就单从以为笑去判断基本就是乱解。

再看《三国志》「嘲」的用法,杨何这样的答问不但是朋友间常有,士人间也是热门游戏,主要比试的应对之才,属于吟诗作对一类,「嘲」的其中一个解法是吟咏。从杨何比拼来看,何祗语带相关连消带打可是胜方,被笑的可是输方的杨洪而非何祗。见到文中有「嘲」和「笑」就以为是嘲笑可是失败的翻译。如有人看得诸葛亮为张裕事向刘备上表请其罪就以为是问刘备张裕有什么罪,「请罪」在文言文中有乞罪,但也有请免罪或减罪的意思,因此诸葛亮的上表是请求刘备免去张裕之罪或死罪,诸葛亮救张裕不成,不是没有出力。

嘲并非只是解嘲笑或嘲弄。看《云别传》有『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公孙瓒已经怕冀州人跑,还会开罪属冀州人的赵云吗?

再看《吴书》的两例﹕
吴书曰: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答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吴书曰:(陈化)为郎中令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问曰:「吴﹑魏峙立,谁将平一海内者乎?」化对曰:「易称帝出乎震,加闻先哲知命,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

杨洪与何祗事可以参考《薛综传》的故事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你自己没注意到吗?杨洪嘲祗是每朝会都这么做————你认为杨洪多次这么做也叫“朋友间这样的说话”?
就是因为杨洪多次这么干,而何祗多次反击,所以在同僚眼里,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

你会不会又错解史料?每朝会到有发生是何祗次杨洪坐,后面的对答则道出了为什么何祗要次杨洪坐。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不要讲什么治中章武年间没有重要兵权”————为什么不能讲?
杨洪有权调动郡县兵的证据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太子亲兵是用来保护太子的,地方叛乱如果郡县兵无法出动,那么郡县兵还有什么存在意义?
结果要沦落到用太子亲兵来完成本应由郡县兵完成的任务,那么这个治中是有兵权还是没兵权?

宗预不交兵可以显示有兵,但这兵权有多大,从五营士在蜀汉几乎没有出过场,这部队是否还是如东汉的编制。杨洪请兵不能表明杨洪无兵可调,黄元叛乱,战火已经烧到蜀郡,再调动其它郡来救从速度来说远没有动用太子到亲兵快,太子作为留守,这也是太子的工作,黄元本身就是太守,他用来烧临邗城的相信是汉嘉郡的郡兵,你还想到那里找兵去讨伐黄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你前面说“五校尉有兵权”,后面就不要说什么“没有实权的中央官”,你不觉得你的话在自己抽自己嘴巴吗?兵权就是实权之一,你居然不知道么?
“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按你的逻辑,那么诸葛亮还当什么丞相?当治中去不一样么?反正按你的逻辑“治中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不要偷换慨念,五校尉怎比丞相,治中比在某些中央高官高并不表示比所有中央官高。而且实权唔等于兵权,行政权一样是权,五校尉只当护卫,可没有行政权,治中可是可以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不但可监督郡太守和县令长工作,甚至可以审问和处罚他们。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你少在这里拿俸禄来扯了,前面什么时候跟你谈俸禄问题?
“被领某职是比原职低才可以这样叫”————请列出具体证据,否则你这个观点不成立。
“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魏蜀吴三国立朝后,你在什么地方看过以地方官职领中央官职的例子?证据列出来。
“从俸禄计,只有蜀郡太守领越骑校尉”————你这标准又是从哪里出来?请列出相关证据。另外你不知道有《三国志》里有部从事领大郡太守的事么?
从来没有史籍记载杨洪是“领越骑校尉”,少在这里搞歪曲的伎俩。

你要比官位高低,俸禄可是不能避而不谈,不谈俸禄只有从资料更少的朝位来比。被称「领」的职位比原职低几乎是常识。
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长史千石,绥军这杂号将军大约是比二千石
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樊岐  从事中郎六百石,如是正牌中郎将是比二千石

地方官领中央官有王连以蜀郡太守领盐府校尉,李严以镇永安时有加光禄勋,魏有王凌以扬州都督领司空、太尉。

另外有說話就講,不要到頭來又是你自己把亂猜當成真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4 01:37 发表
杨洪职务是比何祗高,那么何祗次洪坐没什么奇怪啊。别忘了杨洪曾担任过一段时期的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当时还没到 越骑校尉 这一高度,所以当时不在五校尉班中也是可以的。
在三国乱世,论权力,连重要兵权都没有的治中 不能跟 同时拥有中央兵权和地方管理权的 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相比。
顺便提醒你一句,建兴初益州牧和益州别驾都已经先后有官员上任,单就州府而言,论地位治中不如前两者,论权力治中也比不过前两者。
但是 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 的地位和权力,却不会因州府内部权力分配的问题而受什么影响。

如杨洪的班位比何祗高,何祗每坐杨洪后是正常不过的事就根本没有需要提,陈寿提及他们的问答一方面显示何祗的君臣观,另也反映了何祗的聪明。官员的地位也不是从有没有兵权来分,不然尚书有什么兵权,御史中丞有什么兵权。

州牧比治中高大家都明,别驾与治中平,从职事来看,治中重于别驾。在杨洪当治中的章武年间,这两位都不在位,你用不同时空的事来比有什么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7 03: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当时的人当然清楚,但当中没有你,你还是从最基本开始,如果你连杨洪和何祗的说话也解不清,如何去理解杨何同僚因何而笑,请直接指出杨洪有什么不对,不要见到有以为笑就在乱猜,笑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笑,裴注《三国志》出现的以为笑也不是只有一种笑法。笑毛嘉和笑诸葛亮或许是相似,但「兵士伏篱上观,互相镇压以为笑」已经是另一种笑,孙皓的「辄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又是另一种笑,毛嘉和诸葛亮被人笑就容易理解,但在杨洪与何祗事上,
不去考虑杨何讲的是什么就单从以为笑去判断基本就是乱解。


再看《三国志》「嘲」的用法,杨何这样的答问不但是朋友间常有,士人间也是热门游戏,主要比试的应对之才,属于吟诗作对一类,「嘲」的其中一个解法是吟咏。从杨何比拼来看,何祗语带相关连消带打可是胜方,被笑的可是输方的杨洪而非何祗。见到文中有「嘲」和「笑」就以为是嘲笑可是失败的翻译。如有人看得诸葛亮为张裕事向刘备上表请其罪就以为是问刘备张裕有什么罪,「请罪」在文言文中有乞罪,但也有请免罪或减罪的意思,因此诸葛亮的上表是请求刘备免去张裕之罪或死罪,诸葛亮救张裕不成,不是没有出力。


嘲并非只是解嘲笑或嘲弄。看《云别传》有『瓒深忧州人之从绍也,善云来附,嘲云曰:「闻贵州人皆愿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公孙瓒已经怕冀州人跑,还会开罪属冀州人的赵云吗?


再看《吴书》的两例﹕
吴书曰: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答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吴书曰:(陈化)为郎中令使魏,魏文帝因酒酣,嘲问曰:「吴﹑魏峙立,谁将平一海内者乎?」化对曰:「易称帝出乎震,加闻先哲知命,旧说紫盖黄旗,运在东南.」

杨洪与何祗事可以参考《薛综传》的故事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
...

你承认“当时的人当然清楚”你还那么多废话干什么?


那么就请指出来,裴注《三国志》出现其他的“以为笑”,哪件所笑的事居然是件好事?

士兵的笑,并非因为东汉政府作了好事,而是在看当时东汉政府落魄出丑。孙皓的做法也是为了取笑群臣,群臣被取笑也算不上好事。

诸葛亮被“以为笑”至少在乡里人眼里不是什么好事。


可以说你前面举的“以为笑”的例子恰恰没哪件是好事。

正因为杨洪做的事并非好事,而引起了同僚所笑,那么他的行为就必然有错误之处。

你还好意思说“不去考虑杨何讲的是什么就单从以为笑去判断基本就是乱解”??事实上乱解的人恰恰是你自己。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你会不会又错解史料?每朝会到有发生是何祗次杨洪坐,后面的对答则道出了为什么何祗要次杨洪坐。...

一直在歪曲史料的明明就是你嘛!

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史料记载得很清楚,何祗多次朝会次洪坐,杨洪公开表示自己不满,结果何祗反击,于是众人拿来当笑谈。

按照你前面的荒唐逻辑说这是“朋友间这样的说话”,那么众人哪里有什么觉得好笑的理由?


朝会是作什么用途的?你以为是用来搞所谓的“朋友间这样的说话”?

杨洪在朝会上多次搞这种私人行为,还能叫正确吗?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宗预不交兵可以显示有兵,但这兵权有多大,从五营士在蜀汉几乎没有出过场,这部队是否还是如东汉的编制。

我说的是蜀汉的五校有实权,没有说过“如东汉的编制”,你少在这里栽赃!


“没有出过场”??

入为射声校尉,所在清约不烦。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


你只要承认蜀汉的五校有兵权,你就少在这里胡扯什么蜀汉的五校是“备员”、“没有实权的中央官”这种荒唐观点。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杨洪请兵不能表明杨洪无兵可调,黄元叛乱,战火已经烧到蜀郡,再调动其它郡来救从速度来说远没有动用太子到亲兵快,太子作为留守,这也是太子的工作,黄元本身就是太守,他用来烧临邗城的相信是汉嘉郡的郡兵,你还想到那里找兵去讨伐黄元 ...

你还好意思问“你还想到那里找兵”??

杨洪当时就在蜀郡,但是杨洪没有去调动当地的郡县兵,反而跑去请太子调动太子亲兵平叛————如果杨洪真的有那么大的兵权,那么为何连蜀郡的郡县兵都没调动?


退一步说,即使太子作为留守,那么杨洪也应该在请示太子后直接调动郡县兵镇压叛乱。再跟你说一次,太子亲兵是用来保护太子的,本来是不应该负责 本应由郡县兵 去干的地方平叛任务。


还有一点,杨洪已经预测到黄元会经过南安,那么如果他真的有重要兵权,那么至少可以调动犍为当地的郡县兵进行追捕,结果杨洪同样没有调动犍为当地的郡县兵的记载。

你还好意思说杨洪有重要兵权?


再提问你一次,别装看不到:

杨洪有权调动郡县兵的证据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记载?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不要偷换慨念,五校尉怎比丞相,治中比在某些中央高官高并不表示比所有中央官高。而且实权唔等于兵权,行政权一样是权,五校尉只当护卫,可没有行政权,治中可是可以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不但可监督郡太守和县令长工作,甚至可以审问和处罚他们。
...

你还想装可怜吗?看看你前面的原话:“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你当时根本没有说是“某些中央高官”的。

你自己乱定范围被别人反驳了,现在想抵赖么?



我说得很清楚,兵权就是实权之一,根本没有说过“实权等于兵权”,你栽赃玩得好厉害,可惜没用。


“治中可是可以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连调动郡县兵的记载都拿不出来,你空口说“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有什么用?

前面就跟你说过了,三国乱世,兵权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牺牲部分治权换取原来没有的兵权(而且是中央和地方兵权同时获得),杨洪当然是赚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你要比官位高低,俸禄可是不能避而不谈...

另外有說話就講,不要到頭來又是你自己把亂猜當成真的。

你要谈俸禄?可以,那么你就必须拿出明确证明 蜀汉五校是比二千石的史籍记载。否则你凭什么证明?

如果你拿不出来,你就少在这里拿东汉制度来生搬硬套。



“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长史千石,绥军这杂号将军大约是比二千石  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樊岐  从事中郎六百石,如是正牌中郎将是比二千石”————谁跟你谈“大约”?拿出证明 蜀汉制度中两者是比二千石的史籍记载出来!



“不要到頭來又是你自己把亂猜當成真的”————你这句话拿来抽你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你现在就是在拿东汉制度来生搬硬套搞乱猜。你还好意思当成真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被称「领」的职位比原职低几乎是常识。 ...

我没兴趣听你说什么“常识”,如果你拿不出足够史籍证明,那么你的观点就完蛋。

杨洪以部从事领蜀郡太守,梁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你就拿你的“常识”做梦去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地方官领中央官有王连以蜀郡太守领盐府校尉,李严以镇永安时有加光禄勋,魏有王凌以扬州都督领司空、太尉。 ...

“地方官领中央官有王连以蜀郡太守领盐府校尉”————盐府校尉是在刘备定益州设立的职能机构而已,根本算不上中央官职;当时刘备都没立朝,除了部分原来由汉朝廷拿到的中央官职外根本就不能自置中央官职,你想搞穿越么?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


“李严以镇永安时有加光禄勋”————李严当时是中央官职中的中都护,你敢歪曲史籍把李严当地方官?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魏有王凌以扬州都督领司空、太尉”————王凌的司空、太尉都是正式职务,根本不是领职。

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你干了那么多次歪曲史籍的行径都不脸红么?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如杨洪的班位比何祗高,何祗每坐杨洪后是正常不过的事就根本没有需要提,陈寿提及他们的问答一方面显示何祗的君臣观,另也反映了何祗的聪明。
...

何祗每坐杨洪后本是正常,问题是杨洪自己对此不满,结果在朝会上提起来,又被何祗反击,被众人转为笑谈。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官员的地位也不是从有没有兵权来分,不然尚书有什么兵权,御史中丞有什么兵权。 ...

尚书和御史中丞想发挥本来的权力,前提是必须要有强大实力的靠山(皇帝或权臣,而且二者中至少其一必须掌握重要兵权)。汉献帝流落在洛阳时,他身边的尚书可是没什么好日子过的,何谈什么地位的呢?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6 23:19 发表

州牧比治中高大家都明,别驾与治中平,从职事来看,治中重于别驾。在杨洪当治中的章武年间,这两位都不在位,你用不同时空的事来比有什么用。 ...

章武年间别驾死亡本来就是意料之外,并非属于常制规定。你拿意外情况的治中来比本来就是错。

“不同时空的事”??————杨洪担任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就是建兴年间的事。而且现在讨论的就是建兴年间杨洪的职务高低变化,你前面就有讨论过,凭什么不能比?

不客气地说,无论杨洪在建兴年间职务是否变动,诸葛亮在建兴年间领益州牧都是必然发生的事,而诸葛亮任命官员填补别驾空缺也是情理之中,这时州府的权力大部分就落在益州牧、别驾身上。

所以既然建兴年间益州牧、别驾先后有人上任,那么当时的治中从事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都是要相对下降不少。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8 14: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8 19: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那么就请指出来,裴注《三国志》出现其它的“以为笑”,哪件所笑的事居然是件好事?
士兵的笑,并非因为东汉政府作了好事,而是在看当时东汉政府落魄出丑。孙皓的做法也是为了取笑群臣,群臣被取笑也算不上好事。
诸葛亮被“以为笑”至少在乡里人眼里不是什么好事。
可以说你前面举的“以为笑”的例子恰恰没哪件是好事。
正因为杨洪做的事并非好事,而引起了同僚所笑,那么他的行为就必然有错误之处。
你还好意思说“不去考虑杨何讲的是什么就单从以为笑去判断基本就是乱解”??事实上乱解的人恰恰是你自己。

士兵笑是自己在玩,与在内的事无关,朝会在内,外面的士外在看在玩,这只是权威尽失,不过士兵并非针对朝会的一群而笑。孙皓因何会笑,那是因为群臣的应对胜不了他的近臣,当然除了用了能辩之士为近臣,还会向群臣灌酒增加胜算,但比拼的的内容和胜负是与会者笑的原因,如杨洪应对输了,同僚在笑,他们或许嘲笑杨洪的应对如孙皓笑群臣,然而也有为何祗的美妙响应所笑,这类嘲对,不能答会被人笑,反过来响应得宜一样是令人笑,可以参考《薛综传》,薛综反击张奉成功,奉无以对,众坐喜笑。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着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史料记载得很清楚,何祗多次朝会次洪坐,杨洪公开表示自己不满,结果何祗反击,于是众人拿来当笑谈。
按照你前面的荒唐逻辑说这是“朋友间这样的说话”,那么众人哪里有什么觉得好笑的理由?
朝会是作什么用途的?你以为是用来搞所谓的“朋友间这样的说话”?
杨洪在朝会上多次搞这种私人行为,还能叫正确吗?

这可是你自己在歪曲史料,「每朝会,祗次洪坐。」这句子已经完整,后来的嘲对已经是另一回事,朝会排班是御史在管,杨洪如何能不满,杨洪的说话又何来显示不满?前面只是提及每当朝会,何祗次洪坐,后面记载了一则杨洪与何祗的答对,如何引申到是杨洪每次都在嘲弄何祗。嘲字多解,朋友间的对话则有可能是玩笑性质,大会中的比对则是比才智。除非何祗的升官来路不明,不然杨洪的说话并没有贬意,从杨洪也有推举过何祗升官,那显示也没有这回事。

「每朝会,祗次洪坐。」也显示了何祗与杨洪是同班,在同班范围本可以随意坐,但何祗为表尊敬,只会坐在杨洪后面的位置。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我说的是蜀汉的五校有实权,没有说过“如东汉的编制”,你少在这里栽赃!
“没有出过场”??
入为射声校尉,所在清约不烦。延熙二十年,随大将军姜维出军至芒水。
你只要承认蜀汉的五校有兵权,你就少在这里胡扯什么蜀汉的五校是“备员”、“没有实权的中央官”这种荒唐观点。

杨戏这校尉是带兵出动还是只有个人随军?至少史料没有记载姜维有率领五营士出动。没有实权与没有兵权是两回事。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还好意思问“你还想到那里找兵”??
杨洪当时就在蜀郡,但是杨洪没有去调动当地的郡县兵,反而跑去请太子调动太子亲兵平叛————如果杨洪真的有那么大的兵权,那么为何连蜀郡的郡县兵都没调动?
退一步说,即使太子作为留守,那么杨洪也应该在请示太子后直接调动郡县兵镇压叛乱。再跟你说一次,太子亲兵是用来保护太子的,本来是不应该负责 本应由郡县兵 去干的地方平叛任务。
还有一点,杨洪已经预测到黄元会经过南安,那么如果他真的有重要兵权,那么至少可以调动犍为当地的郡县兵进行追捕,结果杨洪同样没有调动犍为当地的郡县兵的记载。

黄元可不是只是地方反叛,是地方官反叛,蜀郡郡兵只少需要动员防备黄元和保护京畿地区,而且蜀郡郡兵已经在与黄元兵作战,不然何来火烧临邗城,另派遣蜀郡郡兵越境到犍为是否合适?犍为太守李严也刚好被调到永安任职,犍为兵在这时间能否立刻投入战场我们没有办法比杨洪清楚。在时间短速的情况下,直接从成都派遣中央军南下是比较可行的办法,黄元东逃的话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给杨洪可以准备,杨洪作为州治中和犍为人,应清楚怎样做才能拦截到黄元东逃,讨伐反叛的地方官可是中央军的任务,郡县兵最多是协助。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还好意思说杨洪有重要兵权?
再提问你一次,别装看不到:
杨洪有权调动郡县兵的证据到底在什么地方有记载?为什么直到现在你都拿不出来?

州府没有长官在,实际是治中在管,治中自可用州府的命令发兵,如刘备或诸葛亮不在州府,总不会叫州府停止办公。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还想装可怜吗?看看你前面的原话:“治中作为万里纲纪,讲地位也不会比中央高官低”
你当时根本没有说是“某些中央高官”的。
你自己乱定范围被别人反驳了,现在想抵赖么?
我说得很清楚,兵权就是实权之一,根本没有说过“实权等于兵权”,你栽赃玩得好厉害,可惜没用。
“治中可是可以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连调动郡县兵的记载都拿不出来,你空口说“插手全国郡县的运作”有什么用?

辩论去到要玩文字游戏,拿一两个用字就想偷换慨念,明知说话中的中央高官不代表是全部的中央高官,还要拿丞相位来讲,这种精神胜利法可不代表是胜利。而且从讨论中也清楚明白提中央高官讲的是指越骑校尉对比州治中,这表明自己也知道越骑校尉可能比不上州治中,不然何需拿丞相来讲。治中能统众事,那自然能插手州中的事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前面就跟你说过了,三国乱世,兵权的掌握才是最重要的,牺牲部分治权换取原来没有的兵权(而且是中央和地方兵权同时获得),杨洪当然是赚了。

部分治权?蜀郡同益州比这可是要牺牲大部分的治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你要谈俸禄?可以,那么你就必须拿出明确证明 蜀汉五校是比二千石的史籍记载。否则你凭什么证明?
如果你拿不出来,你就少在这里拿东汉制度来生搬硬套。
“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长史千石,绥军这杂号将军大约是比二千石  领从事中郎.武略中郎将樊岐  从事中郎六百石,如是正牌中郎将是比二千石”————谁跟你谈“大约”?拿出证明 蜀汉制度中两者是比二千石的史籍记载出来!
“不要到头来又是你自己把乱猜当成真的”————你这句话拿来抽你自己还是很不错的,你现在就是在拿东汉制度来生搬硬套搞乱猜。你还好意思当成真的?

如果你这样讲,那更好玩,你从那里知道州治中就不领兵。杨洪请兵不代表杨洪无兵,如王凌向满宠请兵,满宠不派,他一样也有派自己的兵出动。

以蜀汉的史料缺乏,讨论官制不拿接近时期的官制来讲,任何制度除了新创的职位或配合当时环境的职位,大部分官职还是可以参考其它官制,就是职官志有时候也只是讲了特定时间的官制,正式制度还需要依赖参考史料去比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我没兴趣听你说什么“常识”,如果你拿不出足够史籍证明,那么你的观点就完蛋。
杨洪以部从事领蜀郡太守,梁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朱据以骠骑将军领丞相————你就拿你的“常识”做梦去吧。

这可不是只是我的常识,走去问任何研究历史都可以这样告诉你。另可不要整天把一字多解的中文字只当一解处理,这可也是常识。领在解兼领时才会以高领低,做动词时的领是有试守的意思,因此杨洪不是以部从事兼领蜀郡太守,是从部从事试用为蜀郡太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地方官领中央官有王连以蜀郡太守领盐府校尉”————盐府校尉是在刘备定益州设立的职能机构而已,根本算不上中央官职;当时刘备都没立朝,除了部分原来由汉朝廷拿到的中央官职外根本就不能自置中央官职,你想搞穿越么?
初,先主定益州,置盐府校尉,较盐铁之利。
“李严以镇永安时有加光禄勋”————李严当时是中央官职中的中都护,你敢歪曲史籍把李严当地方官?
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魏有王凌以扬州都督领司空、太尉”————王凌的司空、太尉都是正式职务,根本不是领职。
正始初,为征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凌就迁为司空。司马宣王既诛曹爽,进凌为太尉,假节钺。
你干了那么多次歪曲史籍的行径都不脸红么?

刘备都已经当皇帝,盐府自然已经是中央机构。如果州府被当成地方,那李严留永安,王凌的扬州都督府都应以地方来看。不然州牧为中央官,其部下的治中也属于中央体制,不能讲是地方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尚书和御史中丞想发挥本来的权力,前提是必须要有强大实力的靠山(皇帝或权臣,而且二者中至少其一必须掌握重要兵权)。汉献帝流落在洛阳时,他身边的尚书可是没什么好日子过的,何谈什么地位的呢?

讨论正式官制却拿制度不全的落难政府来讲这才是歪曲史籍。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7 03:21 发表
章武年间别驾死亡本来就是意料之外,并非属于常制规定。你拿意外情况的治中来比本来就是错。
“不同时空的事”??————杨洪担任越骑校尉,领蜀郡太守就是建兴年间的事。而且现在讨论的就是建兴年间杨洪的职务高低变化,你前面就有讨论过,凭什么不能比?
不客气地说,无论杨洪在建兴年间职务是否变动,诸葛亮领益州牧都是必然发生的事,而诸葛亮任命官员填补别驾空缺也是情理之中,那么州府的权力大部分就落在益州牧、别驾身上。
所以既然建兴年间益州牧、别驾先后有人上任,那么当时的治中从事无论是地位还是权力都是要相对下降不少。

那正式的制度又怎样?州中居中治事,别驾为行部主管。治中才是实权大。另建兴元年杨洪在诸葛亮一上场就被换掉,当时的治中是否重要看廖立在建兴年间批评的官员是丞相长史、侍中和治中这三职,认为在弱势时这三职不能用份量不足之辈,治中的重要性因此可知,怎会是有所下降。

[ 本帖最后由 暴民 于 2009-3-9 23:5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9 03: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士兵笑是自己在玩,与在内的事无关,朝会在内,外面的士外在看在玩,这只是权威尽失,不过士兵并非针对朝会的一群而笑。孙皓因何会笑,那是因为群臣的应对胜不了他的近臣,当然除了用了能辩之士为近臣,还会向群臣灌酒增加胜算,但比拼的的内容和胜负是与会者笑的原因,如杨洪应对输了,同僚在笑,他们或许嘲笑杨洪的应对如孙皓笑群臣,然而也有为何祗的美妙响应所笑,这类嘲对,不能答会被人笑,反过来响应得宜一样是令人笑,可以参考《薛综传》,薛综反击张奉成功,奉无以对,众坐喜笑。 ...

既然你承认东汉朝廷当时“权威尽失”,不就是说明东汉朝廷当时落魄么?落魄就是出丑的表现之一。这里的“以为笑”当然就不是好事了。

孙皓明显就是利用近臣嘲笑公卿来达到“以为笑”的目的,后面记载的王蕃说万彧出自溪谷,羊质虎皮,虚受光赫之宠,跨越三九之位已经是明显在贬低万彧。所以这里的“以为笑”自然不是好事。

如果你认为众人是“何祗的美妙响应所笑”,那么恰好说明杨洪在朝会上问了笨问题,结果被何祗成功反击————那么到头来还是说明杨洪出了丑。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可以参考《薛综传》,薛综反击张奉成功,奉无以对,众坐喜笑。 ...

西使张奉于权前列尚书阚泽姓名以嘲泽,泽不能答。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奉无以对。

张奉拿阚泽姓名嘲笑在先,薛综就拿蜀汉所处地方的简称来进行嘲笑,张奉想反击,结果薛综妙答使其失败。

所以这里的众坐喜笑原因之一就是张奉出了丑。

对于张奉来说这次众坐喜笑必然不是好事。

薛综反击张奉成功,就是张奉出了丑。————那么同样推理,何祗反击杨洪成功,就是杨洪出了丑。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这可是你自己在歪曲史料,「每朝会,祗次洪坐。」这句子已经完整,后来的嘲对已经是另一回事,朝会排班是御史在管,杨洪如何能不满,杨洪的说话又何来显示不满?前面只是提及每当朝会,何祗次洪坐,后面记载了一则杨洪与何祗的答对,如何引申到是杨洪每次都在嘲弄何祗。嘲字多解,朋友间的对话则有可能是玩笑性质,大会中的比对则是比才智。除非何祗的升官来路不明,不然杨洪的说话并没有贬意,从杨洪也有推举过何祗升官,那显示也没有这回事。 ...

嘿嘿,明明是你自己在歪曲史料还敢狡辩?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按你前面的胡扯: 「每朝会,祗次洪坐。」这句子已经完整, 那么嘲祗曰:“君马何驶?”这句话就应该相对独立,结果就是,这句话的主语就没有了。

如果杨洪只是在朝会上对何祗干过仅仅一次这种事,那么就应该记载为祗尝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

“朝会排班是御史在管,杨洪如何能不满”————朝会排班属政事,当时情况由诸葛亮决定,杨洪如果敢公开攻击诸葛亮,那就是自找苦吃。

相对来说攻击何祗要安全得多,当然最后还是落得个众传之以为笑的下场。

“杨洪也有推举过何祗升官”————杨洪只是让何祗当郡吏而已,当时的杨洪(太守)和何祗(郡吏)算是君臣关系;至于后来何祗平步青云,与杨洪几乎平级,这就不是杨洪所期望的。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杨戏这校尉是带兵出动还是只有个人随军?至少史料没有记载姜维有率领五营士出动。...

姜维当时是在出军,如果说姜维带杨戏而没带杨戏的部队,那么打起仗来杨戏起什么作用?你不会是在乘机攻击姜维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没有实权与没有兵权是两回事。  ...

你很有闲情说废话吗?

我只说过兵权就是实权之一。什么时候说过“没有实权与没有兵权是一回事”?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黄元可不是只是地方反叛,是地方官反叛,蜀郡郡兵只少需要动员防备黄元和保护京畿地区,而且蜀郡郡兵已经在与黄元兵作战,不然何来火烧临邗城,另派遣蜀郡郡兵越境到犍为是否合适?犍为太守李严也刚好被调到永安任职,犍为兵在这时间能否立刻投入战场我们没有办法比杨洪清楚。在时间短速的情况下,直接从成都派遣中央军南下是比较可行的办法,黄元东逃的话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给杨洪可以准备,杨洪作为州治中和犍为人,应清楚怎样做才能拦截到黄元东逃,讨伐反叛的地方官可是中央军的任务,郡县兵最多是协助。...

黄元烧临邛城是他自己的事,你凭这点证明不了蜀郡郡兵归治中杨洪指挥。

按照你前面的滑稽逻辑,治中杨洪当时是有一州兵权的,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么无论犍为太守是否在任,杨洪都可以调动犍为郡的郡县兵。因为太守不在,那也有郡的府丞或功曹。————可是事实就是根本没有治中杨洪调动犍为郡的郡县兵镇压叛乱的记载。

从犍为郡直接调动郡县兵追捕黄元的难度是比从成都派遣太子亲兵远赴犍为追捕黄元要简单得多,因为郡县兵就在当地,无论是时间和部署都比从成都派遣太子亲兵远赴犍为要容易。

“郡县兵最多是协助”————那么你拿出治中杨洪派遣郡县兵进行协助的记载出来证明你的观点吧。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州府没有长官在,实际是治中在管,治中自可用州府的命令发兵,如刘备或诸葛亮不在州府,总不会叫州府停止办公。 ...

那么你总得拿出明确记载杨洪调动郡县兵的史籍吧?否则你所谓“治中自可用州府的命令发兵”这观点凭什么证明呢?

刘备或诸葛亮不在州府,但是按照你前面的逻辑,明明是太子在负责留守,那么杨洪自己哪来的兵权?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辩论去到要玩文字游戏,拿一两个用字就想偷换慨念,明知说话中的中央高官不代表是全部的中央高官,还要拿丞相位来讲,这种精神胜利法可不代表是胜利... 而且从讨论中也清楚明白提中央高官讲的是指越骑校尉对比州治中,这表明自己也知道越骑校尉可能比不上州治中,不然何需拿丞相来讲。

笑话!明知?谁跟你明知?

明明是你自己乱定范围在先,现在被我反驳了居然还想抵赖么?


“这表明自己也知道越骑校尉可能比不上州治中”————你还想搞精神胜利法么?谁让你代表我“知道”了?一直以来我都是坚持 蜀汉越骑校尉地位高于州治中,而且兵权也在其之上  这观点,而且到现在都没变过。


“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这句话明明是你自己说的。

就是你把治中跟丞相对比在先,然后又乱定范围,所以我就指出你不对的地方。你现在才想到来为前面的漏洞来狡辩还想乘机栽赃么?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部分治权?蜀郡同益州比这可是要牺牲大部分的治权...

前面就跟你说过建兴初兵权才是最重要,杨洪是同时获得中央和地方的两份兵权,而且对蜀郡的管理权还在。

而且建兴初益州牧上任,州府的治权也应按制度回归到益州牧手里。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如果你这样讲,那更好玩,你从那里知道州治中就不领兵。杨洪请兵不代表杨洪无兵,如王凌向满宠请兵,满宠不派,他一样也有派自己的兵出动。 ...

我前面一直在论证的是蜀汉章武年间的治中没有兵权。

王凌是魏朝的刺史,而不是蜀汉章武年间的治中————要证明魏朝的刺史有兵权, 我可以提供史籍证明。

王凌跟杨洪比,不仅制度不同,连职务都完全不同,这样你都能拿来乱七八糟对比一番,你还真“好玩”。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以蜀汉的史料缺乏,讨论官制不拿接近时期的官制来讲,任何制度除了新创的职位或配合当时环境的职位,大部分官职还是可以参考其它官制,就是职官志有时候也只是讲了特定时间的官制,正式制度还需要依赖参考史料去比较。
...

“参考其它官制”??前面那个南蛮就是像你这么“参考”的,结果得出楊洪由州吏治中升為蜀郡太守(於蜀等於河南尹)由百石吏升為二千石大員这种观点。

如果你坚持要拿东汉官制生搬硬套,那么南蛮前面的观点就能成立,你这里的观点也就完蛋了。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这可不是只是我的常识,走去问任何研究历史都可以这样告诉你。 ...

“任何研究历史的”都被你代表了,好大口气啊!那么你就拿出证据证明“任何研究历史”都支持你的观点啊。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另可不要整天把一字多解的中文字只当一解处理,这可也是常识。领在解兼领时才会以高领低,做动词时的领是有试守的意思,因此杨洪不是以部从事兼领蜀郡太守,是从部从事试用为蜀郡太守。 ...

我没兴趣看你整天在这里大呼小叫什么“常识”。你拿出证据证明上面列出几个例子的“领”都是“试守”的意思吧。

何况试用同样可以是兼职的一种方式,你有意见么?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刘备都已经当皇帝,盐府自然已经是中央机构 ...

职能机构又不会因为有无皇帝而性质变化,正如刘备有无当皇帝,治中、郡守都一直只能是地方官员。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如果州府被当成地方,那李严留永安,王凌的扬州都督府都应以地方来看 ...

蜀汉朝廷的州府一直都是地方机构,有什么问题?

李严以中都护留永安,根本就不是州府成员。这种例子换个例子来说也一样,姜维以大将军镇汉中,按照你前面的滑稽逻辑,岂不是推论出 蜀汉的大将军是地方官员?

王凌的正式职务是从征东将军、车骑将军到司空、太尉变迁,从来没有记载说他是领司空、太尉

王凌的正式职务根本不是什么“扬州都督”,都督扬州诸军事是权力而不是官职,你从哪里瞎掰个“扬州都督府”?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讨论正式官制却拿制度不全的落难政府来讲这才是歪曲史籍。 ...

落难政府可不是没制度,献帝落难时,仍然有大量官员的任免,当时尚书之所以处境凄凉,关键点就在于他们的靠山汉献帝没有足够兵权保证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要说制度不全,那么曹操刚到洛阳时汉献帝朝廷也是制度不全,但是曹操却马上要把假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拿到手,恰好说明了在足够兵权保证下朝廷赋予的权力和地位才能得到保障。

歪曲史籍的是你,还好意思把他人也拉下水。

另外章武年间时官员死亡众多,战乱四起,这种情况下已经算是“制度不全”了,你不还是在这里大说特说么?

QUOTE:
原帖由 暴民 于 2009-3-8 19:21 发表
那正式的制度又怎样?州中居中治事,别驾为行部主管。治中才是实权大。另建兴元年杨洪在诸葛亮一上场就被换掉,当时的治中是否重要看廖立在建兴年间批评的官员是丞相长史、侍中和治中这三职,认为在弱势时这三职不能用份量不足之辈,治中的重要性因此可知,怎会是有所下降。 ...

正式的制度?建兴年间的正式制度就是益州州府要有官员担任州牧或刺史,由于集中在杨洪时期,所以只需讨论州牧。

当州牧诸葛亮上任后,益州州府的大部分权力就应该掌握在诸葛亮手里,而不是在治中手里。

要论地位,州牧诸葛亮地位也远高于治中。

所以论地位、论权力,益州治中都比以前(章武三年)下降。

至于别驾,当别驾有官员补缺后,原来州府里面原本属于别驾的权力和地位就要回归到别驾上面。

治中与别驾在地位权力上互有所长,但是别驾上任,原本属于别驾的权力就由不得治中来享有。


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为不然也。

你看清楚,廖立的重点是指人,而不是指职务。

廖立这段话的重点是攻击刘备、关羽、向朗、文恭、郭演长、王连而已,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职务上。要说职务,蜀汉的侍中地位权力可大可小,当时还出现过侍中成为备员呢。


治中是否重要是一回事,地位权力有无下降是另一回事,别混为一谈。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5 13:1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3-9 08: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插两句。

考勤侯说的“杨洪在朝会上多次搞这种私人行为”,恐怕不太确切。
益部耆旧传杂记曰: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朝位次序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祗次洪坐”是“每朝会”都会发生的。但说杨洪、何祗每次朝会都重复这段对话,那这俩人未免无聊了点。

又《华阳国志》记载:
【后洪、祗俱会亮门下,洪谓祗曰:“君马何驶?”祗对曰:“故吏马不为驶。明府马不进耳。”】“君马何驶”之“ 驶”,吴、何、王、石本作駃,下同。按此三十一字与史局无关。疑后人据《益部耆旧杂记》插注,被写入正文。宋人见裴注有,遂未戡削耳。
从这段记载来看,事情应该只发生了一次。二人以马喻事,当时可能还是两人会于亮门下,身旁有马才以此相戏,未必就是朝会之时。


至于五校尉的地位,
以后汉制度而言,五校尉当然远远高于治中。后汉中央高官就是公、卿、校尉,查后汉书本纪就知道,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言得失之类的记载一大堆啊。
到后期,五校尉跟九卿一样,也是三公的替补人选。袁逢以屯骑校尉为司空,马日磾以射声校尉为太尉,就是明证。
廖立向诸葛亮发牢骚,求为卿不得而求其次为五校,也恰与后汉制度相合。
亮集有亮表曰:“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於梓宫之侧。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诏曰:“三苗乱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暴民若还强调在后汉禄轶如何,难道不知道治中在后汉是百石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9 12:5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3-9 08:10 发表
考勤侯说的“杨洪在朝会上多次搞这种私人行为”,恐怕不太确切。
益部耆旧传杂记曰: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著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朝位次序是相对固定的,所以“祗次洪坐”是“每朝会”都会发生的。但说杨洪、何祗每次朝会都重复这段对话,那这俩人未免无聊了点。...

《益部耆旧传杂记》这段记载,如果是分为两句话来理解,那么嘲祗曰:“君马何驶?”这句话的主语就找不到了。


由“众传之以为笑”这个结果来看,两人中至少有一人的行为是不对的,如果何祗的是妙答,那么至少杨洪有错误。

另,要说无聊也是杨洪的责任,因为是由其发难在先,何祗反击而已。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3-9 08:10 发表
又《华阳国志》记载:
【后洪、祗俱会亮门下,洪谓祗曰:“君马何驶?”祗对曰:“故吏马不为驶。明府马不进耳。”】“君马何驶”之“ 驶”,吴、何、王、石本作駃,下同。按此三十一字与史局无关。疑后人据《益部耆旧杂记》插注,被写入正文。宋人见裴注有,遂未戡削耳。
从这段记载来看,事情应该只发生了一次。二人以马喻事,当时可能还是两人会于亮门下,身旁有马才以此相戏,未必就是朝会之时。...

《华阳国志》这段记载已经看过,不过无论时间和地点都与《益部耆旧传杂记》有差别。

一种可能就是如编者所说,这是后人插注。

另一种可能,或许可以这样理解:《益部耆旧传杂记》和《华阳国志》两段记载是各自记录杨洪与何祗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类似行为。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3-9 08:10 发表
至于五校尉的地位,
以后汉制度而言,五校尉当然远远高于治中。后汉中央高官就是公、卿、校尉,查后汉书本纪就知道,公、卿、校尉举贤良方正、言得失之类的记载一大堆啊。
到后期,五校尉跟九卿一样,也是三公的替补人选。袁逢以屯骑校尉为司空,马日磾以射声校尉为太尉,就是明证。
廖立向诸葛亮发牢骚,求为卿不得而求其次为五校,也恰与后汉制度相合。
亮集有亮表曰:“立奉先帝无忠孝之心,守长沙则开门就敌,领巴郡则有闇昧闟茸其事,随大将军则诽谤讥诃,侍梓宫则挟刃断人头於梓宫之侧。陛下即位之后,普增职号,立随比为将军,面语臣曰:‘我何宜在诸将军中!不表我为卿,上当在五校!’臣答:‘将军者,随大比耳。至於卿者,正方亦未为卿也。且宜处五校。’自是之后,怏怏怀恨。”诏曰:“三苗乱政,有虞流宥,廖立狂惑,朕不忍刑,亟徙不毛之地。”

是的,蜀汉的职号排列其中一个重要资料就是来源于这里,至少可以大致推出:

公——》卿——》五校——》将军



死盯住东汉禄轶来生搬硬套的作法,本来就是错误的。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3-9 08:10 发表
暴民若还强调在后汉禄轶如何,难道不知道治中在后汉是百石么?

等暴民自己回答。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0 17:1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3-9 15: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2 东祖长离 的帖子

《益部耆旧传杂记》也是节选引用,若这段文字出自杨洪传之类的内容,在“每朝会,祗次洪坐”之前的主语也仍是杨洪,在此省去也不算突兀。
(向宠)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
这一段就有些类似之处。上句主语为诸葛亮,下句主语转为向宠但略去。

至于杨何的对答,话说三遍淡如水,杨洪虽然未必是高雅之士,但应该不至于每次都死缠烂打式的炒冷饭。而何祗如果每次都是重复这一句,那也就谈不上妙答了。
结合“马不进”“未着鞭”来看,说“驶”为“駃”字的异文还是说得通的。一个问马怎么那么快,一个回答不是我马快,是你跑的慢而已。
至于杨洪问“君马何驶(駃)”为什么属于嘲,这个后人恐怕就很难理解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9 16: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3-9 15:38 发表
《益部耆旧传杂记》也是节选引用,若这段文字出自杨洪传之类的内容,在“每朝会,祗次洪坐”之前的主语也仍是杨洪,在此省去也不算突兀。
(向宠)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
这一段就有些类似之处。上句主语为诸葛亮,下句主语转为向宠但略去。

至于杨何的对答,话说三遍淡如水,杨洪虽然未必是高雅之士,但应该不至于每次都死缠烂打式的炒冷饭。而何祗如果每次都是重复这一句,那也就谈不上妙答了。
结合“马不进”“未着鞭”来看,说“驶”为“駃”字的异文还是说得通的。一个问马怎么那么快,一个回答不是我马快,是你跑的慢而已。
至于杨洪问“君马何驶(駃)”为什么属于嘲,这个后人恐怕就很难理解了。 ...

要核实一段话是否是内容独立的两句话构成,很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认为是相对独立的一句删去,如果剩下的句子能保持完整结构,那么就可以证实:


向宠传的这段话分成两句是完全说得通的:

(1)朗兄子宠…………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迁中领军。

(2)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

两部分的主语都很完整(一个是向宠、一个是诸葛亮),而且可以构成独立的句子。


但是《益部耆旧传杂记》这段话就不行了: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

如果硬要拆分成两句:

(1)每朝会,祗次洪坐。

(2)嘲祗曰:“君马何驶?”

单独看句子(1),主语是何祗

但结果单独看句子(2),会发现其主语就找不到了,如果不联系上文,根本无法知道“嘲祗”的就是杨洪,所以也就无法成为完整结构。



就算是节选,那么参考《华阳国志》的相近部分:

后洪、祗俱会亮门下,洪谓祗曰:“君马何驶?”祗对曰:“故吏马不为驶。明府马不进耳。

就算把“后洪、祗俱会亮门下”一句删去,但主语还是很清楚的。



至于同一人对相同的动作重复多次,至少这种现象是肯定存在的:

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09-3-9 16: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4 东祖长离 的帖子

问题在于《益部耆旧传杂记》的内容并非全文。如果在“每朝会”前也有洪如何如何的文字,那这段与向宠一段并没有什么差别。
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
若将前面一句去掉,只剩下“迁中领军”同样也是不成完整结构的。

关键问题还是前面说的两人的对答并非是“吃了吗?”之类的问候,很难让人相信蜀汉的两个高干会无聊到跟密林一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10 00: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3-9 16:54 发表
问题在于《益部耆旧传杂记》的内容并非全文。如果在“每朝会”前也有洪如何如何的文字,那这段与向宠一段并没有什么差别。
诸葛亮当北行,表与后主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暢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也。”迁中领军。
若将前面一句去掉,只剩下“迁中领军”同样也是不成完整结构的。

...

问题在于你现在只是假设情况如此,如果要证明这假设的确是事实,那么就请给出《益部耆旧传杂记》相关的前文内容。


在你有明确证据证明以前,也否认不了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的确可以连读啊。

QUOTE:
原帖由 大多数人 于 2009-3-9 16:54 发表

关键问题还是前面说的两人的对答并非是“吃了吗?”之类的问候,很难让人相信蜀汉的两个高干会无聊到跟密林一样。 ...

“每”在裴注《三国志》里可以解释为“多次”,不一定会解释为“每一次”。


高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魏延也是“高干”啊。

既然魏延都可以对相同的动作重复多次,那么杨洪、何祗对相同的动作重复多次也是可以理解的。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0 00:2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3-10 08: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杨何的“马”快不快的传闻,根本映衬的是西土咸服亮能揽拔英秀也 ,其次表现的是何祗的才智,与本贴主题关系不大—— 李严还是在守犍为,诸葛已经提拔李的故吏杨洪守蜀郡;杨还在守蜀郡,他的故吏何祗已经守广汉了。

杨洪只是开了个没有恶意的小玩笑:何爬得比他快而已,也不等于他自己就爬得太慢了。何况《华阳》的意思还是杨洪升州治中之前的对比。这种玩笑无伤大雅,甚至也可以理解为杨何老交情,彼此不见外。

“每”是多次(朝会班列)的意思。但是俺倾向于玩笑只发生过一次:聪明的玩笑重复一遍就没创造力了。

问题说到底就是:刘备称帝前的益州牧是最大的,治中也大;称帝后,有了更大的王朝机制,中央与地方系统,益州牧的地位下降,章武年间是刘备自己兼的,而治中是地方官。建兴元年益州牧的位置都空着,连衙门都没有,治中不成了闲职啦?所以复领蜀郡太守,起码有点地方实权,接着又进了中央,平步青云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东祖长离

安乐侯顺昌军节度使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镇西将军
功绩 2331
帖子 3873
编号 38129
注册 2005-5-3


发表于 2009-3-10 16: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泼皮 于 2009-3-10 08:39 发表
“每”是多次(朝会班列)的意思。但是俺倾向于玩笑只发生过一次:聪明的玩笑重复一遍就没创造力了。 ...

“每”在裴注《三国志》里面可以解释为“多次”,其中也包含“两次”。

比如:

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所以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是说明这种情况不止发生过一次,但具体多少次则没有具体说明。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三国时期 同一人多次重复同一话题 的现象并不少见:


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后表与袁尚书,说其兄弟分争之变,曰:“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

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更历三狱,幽闭二年有余。每将考掠,吏先验问,播不答,言“但急行罚,无所多问”!辞终不挠,事遂分明。



所以杨洪、何祗重复同一话题并没什么奇怪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泼皮
(6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4
编号 310670
注册 2009-2-12
来自 他乡


发表于 2009-3-11 04: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0 16:48 发表
另外要说明的一点是,三国时期 同一人多次重复同一话题 的现象并不少见:

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后表与袁尚书,说其兄弟分争之变,曰:“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

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

更历三狱,幽闭二年有余。每将考掠,吏先验问,播不答,言“但急行罚,无所多问”!辞终不挠,事遂分明

东祖兄:

同一人多次重复同一话题的现象在任何时期都不少见,包括当代,关键是主题的内容:某人有自恋的习惯,或军国大事有重复提议的需要等等。

俺只是认为一段机智的笑话,喋喋不休就失去娱乐性了,所以倾向于分读问题句。这是小节,不影响大局认同,各自存异好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暴民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84
编号 289586
注册 2008-8-1


发表于 2009-3-14 19: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既然你承认东汉朝廷当时“权威尽失”,不就是说明东汉朝廷当时落魄么?落魄就是出丑的表现之一。这里的“以为笑”当然就不是好事了。
孙皓明显就是利用近臣嘲笑公卿来达到“以为笑”的目的,后面记载的王蕃说万彧出自溪谷,羊质虎皮,虚受光赫之宠,跨越三九之位已经是明显在贬低万彧。所以这里的“以为笑”自然不是好事。
如果你认为众人是“何祗的美妙响应所笑”,那么恰好说明杨洪在朝会上问了笨问题,结果被何祗成功反击————那么到头来还是说明杨洪出了丑。

如果士兵笑的是权威尽失的东汉朝庭,那你对,然而士兵是互相镇压以为笑,士兵笑同朝庭权威尽失是两回事,两者豪无关系,那何来见到有书「以为笑」就代表笑的是不是好事,士兵玩得高兴就可以笑,同僚觉得何祗讲得妙一样可以笑。

你会讲王蕃贬低万彧不是好事,那错的是王蕃,现在轮到杨洪被贬低,你反而说错的是杨洪,从记载的内容显示,是何祗贬低杨洪,从史料上完全看不到杨洪有何贬低过何祗,更没有史料讲杨洪有不满。

如果你又认为同僚笑是因为杨洪问了笨问题而出丑,那当初讲的「杨洪多次嘲笑何抵」自是错解史料。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张奉拿阚泽姓名嘲笑在先,薛综就拿蜀汉所处地方的简称来进行嘲笑,张奉想反击,结果薛综妙答使其失败。
所以这里的众坐喜笑原因之一就是张奉出了丑。
对于张奉来说这次众坐喜笑必然不是好事。
薛综反击张奉成功,就是张奉出了丑。————那么同样推理,何祗反击杨洪成功,就是杨洪出了丑。

有人出丑,有人笑这样正常,正好说明了你的所谓杨洪不满何祗、嘲笑何祗是在乱解。史料没有这样的记载。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每朝会,祗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祗曰:“故吏马不敢驶,但明府未着鞭耳。”众传之以为笑。
按你前面的胡扯: 「每朝会,祗次洪坐。」这句子已经完整, 那么嘲祗曰:“君马何驶?”这句话就应该相对独立,结果就是,这句话的主语就没有了。
如果杨洪只是在朝会上对何祗干过仅仅一次这种事,那么就应该记载为祗尝次洪坐。嘲祗曰:“君马何驶?”
“朝会排班是御史在管,杨洪如何能不满”————朝会排班属政事,当时情况由诸葛亮决定,杨洪如果敢公开攻击诸葛亮,那就是自找苦吃。
相对来说攻击何祗要安全得多,当然最后还是落得个众传之以为笑的下场。
“杨洪也有推举过何祗升官”————杨洪只是让何祗当郡吏而已,当时的杨洪(太守)和何祗(郡吏)算是君臣关系;至于后来何祗平步青云,与杨洪几乎平级,这就不是杨洪所期望的。

后一句失去主语,那是后一句可能有漏字,现存《三国志》在错漏方面是很多,看历代校诂书提出的问题高达数千至万条,不去研究是否漏字,反而随便拉上一句来讲自是错。而且把前句拉来讲,下一句子也不会因为有上一句子就出现主语,一样是没有主语,只是多了一句,可以乱猜的空间又多了,于是又可以凭空乱讲杨洪不满又经常贬低何祗。的确如其它坛友那讲,那有两个人每到朝会都这样无聊重复又重复同一则故事,他们可不是朝会的相声演员。论故事来讲,《华阳国志》版本好像更配合何祗次杨洪坐的本性,非《益部耆旧杂记》只见其聪明而不见其不忘本。

丞相管官员升迁,朝会威仪是御史在管。杨洪是把何祗从低等郡吏升为高级郡吏,从史料上没有出现杨洪有什么不满何祗。何祗能任高级郡吏,要升任太守自是大有机会,这有什么会令杨洪不满。杨洪可以在离开郡府数年间升上郡守,何祗情况也一样,这完全看不出需要不满,也没有史料显示杨洪是有不满。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姜维当时是在出军,如果说姜维带杨戏而没带杨戏的部队,那么打起仗来杨戏起什么作用?你不会是在乘机攻击姜维吧?

史料没有记载射声营有出动,甚至连杨戏是否还是校尉也没有讲,杨戏回成都后也当过护军、监军,离开成都时转为护军或监军这类身份出战也很自然。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我只说过兵权就是实权之一。什么时候说过“没有实权与没有兵权是一回事”?

只是实权之一,则少少实权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话,称没有实权并没有错。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黄元烧临邛城是他自己的事,你凭这点证明不了蜀郡郡兵归治中杨洪指挥。
按照你前面的滑稽逻辑,治中杨洪当时是有一州兵权的,如果情况真是如此,那么无论犍为太守是否在任,杨洪都可以调动犍为郡的郡县兵。因为太守不在,那也有郡的府丞或功曹。————可是事实就是根本没有治中杨洪调动犍为郡的郡县兵镇压叛乱的记载。
从犍为郡直接调动郡县兵追捕黄元的难度是比从成都派遣太子亲兵远赴犍为追捕黄元要简单得多,因为郡县兵就在当地,无论是时间和部署都比从成都派遣太子亲兵远赴犍为要容易。
“郡县兵最多是协助”————那么你拿出治中杨洪派遣郡县兵进行协助的记载出来证明你的观点吧。

如果你认为太守不在,则郡的府丞、功曹可以用兵,那治中能用兵也是同一标准,治中是州的功曹。刘禅的亲兵是成都常备的中央军,不用特别召集,装备和训练也远比郡县兵强,郡县有兵,但要短时间出战可能是疑问,在局势不稳的时刻,变量更大,有足够用的中央军,为什么还要横生支节。作为当时人,又是犍为人的杨洪自是有他的计算,而且也实际有效。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那么你总得拿出明确记载杨洪调动郡县兵的史籍吧?否则你所谓“治中自可用州府的命令发兵”这观点凭什么证明呢?
刘备或诸葛亮不在州府,但是按照你前面的逻辑,明明是太子在负责留守,那么杨洪自己哪来的兵权?

你都认为郡守的左右手可以出兵,为什么要怀疑州府的左右手会不能用兵。太子是朝庭的留守,州府是另一机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这表明自己也知道越骑校尉可能比不上州治中”————你还想搞精神胜利法么?谁让你代表我“知道”了?一直以来我都是坚持 蜀汉越骑校尉地位高于州治中,而且兵权也在其之上  这观点,而且到现在都没变过。
“州府的治中相等于中央的丞相”这句话明明是你自己说的。
就是你把治中跟丞相对比在先,然后又乱定范围,所以我就指出你不对的地方。你现在才想到来为前面的漏洞来狡辩还想乘机栽赃么?

你又从那里看到越骑校尉是高于州治中。治中是州府第一把手,丞相是中央的第一把手,分掌两个机构,这是他们相似的地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前面就跟你说过建兴初兵权才是最重要,杨洪是同时获得中央和地方的两份兵权,而且对蜀郡的管理权还在。

蜀汉政府又不是献帝的政府,在有实权的皇帝下工作,又不用枪杆子去夺权,有没有中央兵权不代表什么。管治权不用兵力去保障时,当然是看管治权的差别,一郡和一州比自然是天与地的差别。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我前面一直在论证的是蜀汉章武年间的治中没有兵权。

你有什么证据显示章武年间的治中没有兵权。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参考其它官制”??前面那个南蛮就是像你这么“参考”的,结果得出杨洪由州吏治中升为蜀郡太守(于蜀等于河南尹)由百石吏升为二千石大员这种观点。
如果你坚持要拿东汉官制生搬硬套,那么南蛮前面的观点就能成立,你这里的观点也就完蛋了。

参考其它官制就知道俸禄不是唯一比较官位高低的标准,官职在不同政权中都会有一些差别,同理在蜀汉这特别的环境下,治中的位置当然不能按统一皇朝的州治中来看,东西汉没有一位治中负责的范围占全国的比例有这样高的,以粱朝的地方官来说,同一官职的高低可以因范围的差别而在十八班中差十班。在没有蜀汉职官数据时,自然只有参考其它官制来推测蜀汉官制,至于俸禄的称法,甚至在出现官品制时还是存在,不然持节都督杀二千石以下就不知道要怎样去翻译,很多时候后期的朝代也没有怎样去修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我没兴趣看你整天在这里大呼小叫什么“常识”。你拿出证据证明上面列出几个例子的“领”都是“试守”的意思吧。
何况试用同样可以是兼职的一种方式,你有意见么?

“领”有多解,你提的例子又不是全部是试守新职,硬是要把多意思的字用一个意思去解,这不是自讨苦吃吗。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职能机构又不会因为有无皇帝而性质变化,正如刘备有无当皇帝,治中、郡守都一直只能是地方官员。

盐府是什么机构,这机构不可能不升格为中央机构。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蜀汉朝廷的州府一直都是地方机构,有什么问题?
李严以中都护留永安,根本就不是州府成员。这种例子换个例子来说也一样,姜维以大将军镇汉中,按照你前面的滑稽逻辑,岂不是推论出 蜀汉的大将军是地方官员?
王凌的正式职务是从征东将军、车骑将军到司空、太尉变迁,从来没有记载说他是领司空、太尉。
王凌的正式职务根本不是什么“扬州都督”,都督扬州诸军事是权力而不是官职,你从哪里瞎掰个“扬州都督府”?

州府一样可以成中央机构,如刘备称帝后如改益州为司隶,那自然成为中央机构。李严留镇永安,相比成都的中央军自成外军,如曹魏的其它都督府都是外军。在刘备称帝后不见有益州牧或刺史,反而新增了司隶校尉,把这事与公孙述称帝后的行动也一致,公孙述甚至更进一步把蜀郡改为成都尹。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落难政府可不是没制度,献帝落难时,仍然有大量官员的任免,当时尚书之所以处境凄凉,关键点就在于他们的靠山汉献帝没有足够兵权保证他们的权力和地位。
要说制度不全,那么曹操刚到洛阳时汉献帝朝廷也是制度不全,但是曹操却马上要把假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拿到手,恰好说明了在足够兵权保证下朝廷赋予的权力和地位才能得到保障。

曹操的权来自他的私兵不是因职而得权,你用不正常的例子能证明什么。讲官职如邓芝从有兵权的郡太守转为无兵权的尚书。在讨论杨洪事上,兵权事完全是无关的,刘禅可不是刘协。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正式的制度?建兴年间的正式制度就是益州州府要有官员担任州牧或刺史,由于集中在杨洪时期,所以只需讨论州牧。
当州牧诸葛亮上任后,益州州府的大部分权力就应该掌握在诸葛亮手里,而不是在治中手里。
要论地位,州牧诸葛亮地位也远高于治中。

诸葛亮的地位也一样是远高于越骑校尉和蜀郡太守,那州治中比之越骑和蜀郡太守谁高。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所以论地位、论权力,益州治中都比以前(章武三年)下降。
至于别驾,当别驾有官员补缺后,原来州府里面原本属于别驾的权力和地位就要回归到别驾上面。
治中与别驾在地位权力上互有所长而已。

那州府属于别驾的权力又是什么?考照前代的职官志只是行营主管,治中居中治事并不会因别驾在否有差别。

QUOTE: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9 03:46 发表
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
你看清楚,廖立的重点是指人,而不是指职务。
廖立这段话的重点是攻击刘备、关羽、向朗、文恭、郭演长、王连而已,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职务上。要说职务,蜀汉的侍中地位权力可大可小,当时还出现过侍中成为备员呢。
治中是否重要是一回事,地位权力有无下降是另一回事,别混为一谈。

如果你看清楚当发现被攻击的四人,他们所处的三职正好是三大机构的首席,宫中的侍中,丞相府是长史,州府是治中,侍中无力是因为诸葛亮掌权,刘禅不能亲政,丞相府和州府都是诸葛亮的机构,没有看到治中权力有什么下降,担当者也正是诸葛亮的左右手。廖立所攻击者都是蜀汉高层,这三职如非重要,怎会令廖立提及。又如果这三职不重要,那任用次等人才去当也无差,廖立怎会有话讲。

[ 本帖最后由 东祖长离 于 2009-3-15 13:17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1 18: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5206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