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召唤理解薛定谔猫、量子鼓的筒子们, 迷糊
性别:女-离线 夜阑

南诏公主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424
帖子 8173
编号 18557
注册 2004-9-27
家族 幽神幻韵


全世界量子学家看来都要秉承不求甚解的道理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探索终极奥秘的量子体系变成实用主义的应用科学,估计波尔海森堡要气疯了……

以后量子物理课堂要受苦了……
学生:老师,薛定谔猫的波函数为毛会坍缩……
老师:因为偶们观测了……
学生:神马是观测……
老师:偶们看了一眼……
学生:为毛看了一眼就是观测……闭着眼睛摸一下或者拿棍子捅一下算不算呢……看的时候,是在偶们视网膜上成像的时候算观测呢,还是变成电信号传输到偶们大脑皮层时候呢……
老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松轩醉雪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407840
注册 2010-12-25


发表于 2011-1-3 11: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太清楚。本人是学医的,仅知道薛定谔把理论物理学应用于生命科学的解构,告诉我们生命运动内部熵增加与负熵摄入之间的对立统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hicanhui

★★★

Rank: 9Rank: 9Rank: 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84
帖子 2359
编号 88698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11-1-3 15: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科学家们为了一个不知道所以然的东西肯定会有很多解释,观测效果的解释只是一种而且看来是很没逻辑性的一种,对于量子理论的解释多如牛毛,最多只有一种是对的,极大可能都不对,LZ不要为这想不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00249598
(长风浩浩)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12
帖子 1222
编号 361894
注册 2010-2-21
来自 龙眠山


发表于 2011-1-5 12: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人说,唯物主义的终点是唯心主义的起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蒋无痕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6
编号 861
注册 2003-9-18


发表于 2011-1-6 04: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实际上只是测不准而已,因为对人类目前来说,测量微观粒必须要用到光线/射线之类,那必然要对被测对象产生影响,如果能做到基本不影响,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同时存在不同的状态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hicanhui

★★★

Rank: 9Rank: 9Rank: 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84
帖子 2359
编号 88698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11-1-6 07: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5 蒋无痕 的帖子

用光子测微粒引起它动量和位置的变化进而测不准是针对微粒的粒子性而言;按照理论粒子还有波动性,对于这个怎么表现确实不好说,也未必是不碰撞它就能准确测出两个量的或者说它本身未必有两个准确的量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蒋无痕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6
编号 861
注册 2003-9-18


发表于 2011-1-8 16: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6 shicanhui 的帖子

个人认为:现在的科技基本不可能对某一个轻子进行具体的观测,而是针对一组/一束/许多的粒子进行统计观测;粒子应该是能量的一种体现形式,波动性应该是能量运动或者说扩散的表现形式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碳纤维拖拉机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8
编号 396312
注册 2010-9-17


发表于 2011-1-8 17: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测量手段改变粒子状态导致测不准是个流传很广的误解。粒子的测不准性质是直接从波函数推导出来的,是其固有特性,和测量无关。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夜阑

南诏公主
谏议大夫
★★★★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护军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424
帖子 8173
编号 18557
注册 2004-9-27
家族 幽神幻韵


不仅仅是波函数推导……海森堡的矩阵函数也证明了……不确定原理是量子内禀属性,是量子体系三大基础……

测不准这个中文翻译太可爱了……

QUOTE:
个人认为:现在的科技基本不可能对某一个轻子进行具体的观测,而是针对一组/一束/许多的粒子进行统计观测;粒子应该是能量的一种体现形式,波动性应该是能量运动或者说扩散的表现形式而已。

对单个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已经证实了波粒二象性,而且关于是否存在独立于观测之外的实体世界,贝尔不等式和EPR实验也做出了判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arp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6
编号 283766
注册 2008-6-25
来自 东都伊阙


发表于 2011-1-10 08: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测不准是苏联人的叫法,不是翻译的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蒋无痕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6
编号 861
注册 2003-9-18


发表于 2011-1-10 17: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9 夜阑 的帖子

愿闻其详;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我自己把量子理论完全读通。
另外我并不认为所谓基本粒子总是呈现粒子状,只是在我们用某种手段去观测的时候才表现出粒子的特性而已,波动性也同样如此,只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但是同时我也认为一个粒子同一时间(按能够达到的最小时间间隔)不可能呈现不同的状态。

[ 本帖最后由 蒋无痕 于 2011-1-10 17:52 编辑 ]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1-1-11 00: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碳纤维拖拉机 于 2011-1-8 17:59 发表
测量手段改变粒子状态导致测不准是个流传很广的误解。粒子的测不准性质是直接从波函数推导出来的,是其固有特性,和测量无关。

这个说法也不能完全同意。物理意义上的测不准原理,本身来自于调和分析上的一个数学不等式,对所有 L^2 函数 f,

.

这个不等式翻成中文的大概意思是,凡是有波特征的东西都遵从测不准原理。但粒子本身的波又是从何而来?目前一般的理解是概率波。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如果不再引进外部理由的话,我们很容易走进一个循环逻辑中的:是测不准原理导致了概率波,还是概率波导致了测不准原理?

当然现在很多本科课程第一次讲量子力学的时候,都会把态函数 psi 以公理化形式推出。如果这样讲的话,测不准原理的确可以用这个公理,和一些纯数学的方法来推导出来(准确的讲就是用我上面列出的那个不等式)。从逻辑上说这不能算错,但个人感觉这种说法律师口吻太浓。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1-11 01:04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arp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6
编号 283766
注册 2008-6-25
来自 东都伊阙


发表于 2011-1-11 06: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41 蒋无痕

“认为一个粒子同一时间(按能够达到的最小时间间隔)不可能呈现不同的状态”

这个就是EPR所指的问题,既爱因斯坦和玻尔争论的焦点。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时刻物体只能处在某一个态上(哪怕有多种选择)。量子的观点是来者有份,按照几率分布。实验结果如量子所说的那样。这也算一个直觉靠不住的例子吧。

关于波动性,有更高级的玩具了:可以认为一个物体面临选择轨迹的时候,可以统计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轨迹,然后按照一个标准(最小作用量)选择最优。“可能存在的各种轨迹”就包含了波动力学给出的轨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碳纤维拖拉机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8
编号 396312
注册 2010-9-17


发表于 2011-1-11 06: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11-1-11 00:52 发表


这个说法也不能完全同意。物理意义上的测不准原理,本身来自于调和分析上的一个数学不等式,对所有 L^2 函数 f,

.

这 ...

一个用波函数描述的世界已经让我觉得很玄了。如果连这个性质都不是量子本身固有的,而是由于人类观测手段而产生的,那。。。
不过倒是很符合这个版区名字啊。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1-1-11 08: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4 碳纤维拖拉机 的帖子

我不大同意用“人类观测手段”一说,应该直接用“观测手段”。因为这个和人类没什么关系,粒子与粒子之间观测也要服从测不准原理。而且观测过程也没什么玄的,它们都可以以 operator 的形式来表示。例如,观测位置的 operator P 就是对波函数乘 x,观测惯性的 Q 就是乘以 -ih 之后求导。所谓观测过程会影响到结果,无非就是 PQ - QP = ih 这个等式而已。它的意思是,先观测位置再观测距离,和先观测距离再观测位置,得出的态函数永远差 ih。

其实最初大家会考虑到波函数,也是因为海森堡的 PQ - QP = ih 的公式。因为按照海森堡理论,观测过程都是线性算子(linear operators)的话,这些 operators 究竟需要在哪个空间去 operate 我们可以选择。至于说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复变量二次可积函数空间,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它背后的原理是,太简单的空间未必能表现所有物理现象,太复杂的空间会预测到一些无法证实的物理现象。但既不太复杂,又不太简单的空间选择也很多,为什么选复变量二次可积函数空间,就是我所说的见仁见智之处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会出现 gauge theory)。这也是为什么 20 世纪后期,你三天两头都会见到一个新的物理构造出来。同样的线性算子,换一个空间进行数学运算,给出同样的实验预测,就可以自称是一套新的物理理论。

至于说本科课程里面说的“波函数是量子固有的”,你把这个当成一个公理没人能说你错。这无非是宣布在所有 P 和 Q 可以 operate 的空间里,我选择了波函数空间罢了。从逻辑上虽然很难说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而言,人类的确是先想到 PQ - QP = ih 之后,才想到的原来可以用波函数做背景空间。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1-11 08:55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hicanhui

★★★

Rank: 9Rank: 9Rank: 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84
帖子 2359
编号 88698
注册 2006-10-25


发表于 2011-1-11 09: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5 颖颖 的帖子

你说的很专业和详细,用我的粗糙的话说就是现在的理论或结论都是算出来的推出来的按理应该是这样的而不是确实是这样的真实是这样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颖颖
(司徒家的颖颖)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95
帖子 11332
编号 90594
注册 2006-11-9
来自 系统复制中心


发表于 2011-1-11 09: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6 shicanhui 的帖子

或者说,从两个真实东西之间,预测它们发生碰撞后的最简单的方式(注意,是预测,不是解释),是在中间构造一个虚拟空间(波函数)。这个空间只是为了计算,别的什么用处都没有,也谈不上什么真实性。

[ 本帖最后由 颖颖 于 2011-1-11 09:2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arp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86
编号 283766
注册 2008-6-25
来自 东都伊阙


发表于 2011-5-14 06: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那些中间态明显是有意义的...特别红外发散下,末态不可知,中间态反而很清晰。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09:3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99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