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悼红狐 于 2009-6-3 10:37 发表
否定后面那些狗尾,我从来不靠论证,就靠语感。一读就知道味道不对,不是因为情节变换而不对,就是行文的气质不对。这个很容易感知得到。根本不用去论证合不合理,正不正确,对不对得起来,没必要。因为文字实在是刻意模仿出来的而且极其不成功,更不要说情节了。就像六十七回,读到那里,就感觉味道不对,像火车钻山洞,一下子就黑了,过了六十七回,一下子又亮起来,六十七回的文字我也敢肯定,有一半以上不出自曹雪芹手,可能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不是曹作。
前80回有“水”,这我完全同意。
42回前“钗黛一体”批语却自称是“38回”,说明有个42/38的注水过程,注水之后原来的38回变成庚辰本的42回了,总体则从110回变成了120回。这个注水是脂砚干的,而不是曹公干的。如此,前42回里就有相当于42-38=4回的内容“不出自曹雪芹手”。
但我觉得你这样以自己一人的“感觉”就一概地否认后40回的做法,很没有道理。
前80回里有些内容很投小资们的口味,就是鲁迅说的“才子看见缠绵”的缠绵,但谁能确定曹公要整部120回“缠绵到底”?如果曹公本意就是“缠绵到70回为止”,其后全是离散、死亡的结局,谁能证明这样的立意构架是不可能的吗?
再者,否定后40回的人的一个逻辑前提是他比后40回作者高明,至少也要相对于后40回作者足够地高明,否则,后40回的高妙深奥可能完全无法被论者所理解。实际上,推崇后40回的人中不乏林语堂、王蒙这样的大家。
顺便再说前80回里的一个荒唐:
第二十七回回目:“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把宝钗比作杨妃似是作者本意,但把黛玉比作赵飞燕未免太荒唐了。赵飞燕可是亡国之人呀,而且黛玉和赵飞燕怎么也拉不上关系啊。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这个题目,庚辰本、杨藏本、甲戌本里全都一致,怎么解释?或者,这些抄本全都是别人伪作的?
[ 本帖最后由 ptcn 于 2009-6-3 12:2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