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chuhun989 于 2008-4-23 21:43 发表
不过我不得不谈一个概率论上的问题,即:宇宙中一切事物,从理论上来说重复两次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想当然的倒果为因。。。
而且只看到自然界的多样性,忽略了同一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苹果从树枝上脱落,无论任何一个苹果都会落向地面而不是飞向太空,而且每次加速度都一样,这是奇迹么?
就好比当今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共同的祖先,只因为对于生命起源这样的极度不可几的事物来说,它在地球上出现一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不用说在相同的时段内起源两次,在亿万年后再起源一次的可能性也几乎就是零。
生命只有一次起源是因为原始汤中出现了最初的生命形式之后,就不再有其他形式的生命起源的空间了。不但生命本身已经永久改变了起源的环境条件,而且即使侥幸有,也会因为无法与已经存在的生命形式竞争而灭绝在萌芽之中。
自然界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器官会在完全不同的动物身上独立演化出来。比如眼睛(定义为感光器官的话)至少有40次以上的独立演化过程,脊椎动物和头足类动物的眼睛就是完全不同的起源。另外比较直观的有昆虫、翼龙、鸟类和蝙蝠的翅膀,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同样,对于人类社会那些重大发明来说,特别是在人类发展的早期阶段,人们几乎都是在一种极端盲目的情况下、凭机遇把它们制作出来的,这种发明创造出现一次的可能性就已经非常低,再要让它完全独立地出现两次,即使时间相隔千年,这种可能性也是很小很小的。但当然,很小不等于完全不可能。在科学史上,牛顿和笛卡尔同时发现微积分、达尔文和布莱尔几乎同时发现进化论是两个最著名的例子。
生命起源这样的事件和人类世界的某一项技术和发明在概率上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另外一点不同就是人类世界的发明创造是有目的有规律的活动,不能仅用偶然性来解释,通俗地讲,人类的发明创造活动不是打字机上的猴子。
笛卡尔创立的是解析几何,牛顿的竞争对手是莱布尼兹,和达尔文同时研究自然选择的博物学家是华莱士……不客气地说,如果连最基本的事实都搞错,可见对科学史根本一无所知。
至于这种同时各自独立发现的情况,用阿西莫夫的话来说,“这是因为科学家并不是在真空中工作的。这也就是说,他们全都深深地卷入到当时的科学结构和科学进步之中,并同时面对着同样一些问题。”科学史上这种例子不是很少,而是很多,比如双曲几何,孟德尔遗传学,海王星的轨道推算,早期炼铝技术的发展等等。
因此,在史学研究上,首先有一个假设:人类文明那些重大发明创造只有一个起源点,所有其它文明的同类发明创造都是从从这一个起源点扩散开的。然后再通过考古来证明到底有哪些特殊情况是这个基本假设外的特例。自然,符合这个假设的发明创造所占比例是绝大多数。在人类历史上,同时有多个起源点、或者在不同的时间内起源多次的情形是很少见的。
对于史前人类,虽然彼此的联系和交流没有那么紧密,但是他们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和压力是相似的,只是手边的自然资源不同,比如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地区的不同种类的禾本科植物被分别驯化为粮食作物,说明不同地区的人类都在尝试寻求集约化的食物来源,而选择的范围和解决方式却是相似的。
当然史前时代的技术演进是非常缓慢的,“同时”这个概念可能会有数千年的区别,关键在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的限制,而不是掷色子的运气。小麦的驯化从一开始就非常容易,而玉米从开始人工栽培到我们今天看到的类似的性状,用去了数千年的时间。
不要把史前人类想得那么愚昧,他们至少和我们一样聪明——如果不是比我们更聪明的话,因为15万年来人类并没有什么生理上的变化。他们也会观察、分析、实验和思考,而且熟悉生活环境中的每一种动植物,寻求任何可能有用的物品和技能。
这就是概率思维在历史学中的应用,我觉得这个思路是科学的,即:对于任何发明创造,在假设它只有一个起源点的基础上再寻找特例。而这个特例的寻找是非常麻烦的,因为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即使在史前时期就一直存在,并且这种交流是不受控制的、大量频繁的自觉行为,是无确切资料可查的。
许多技术发明只出现一次的原因,从性质上讲倒确实和生命起源有些类似,当一项新技术发明之后,接触到这项发明的其他族群,在可以借鉴或者直接采用的情况下,当然不需要自己再重复发明,就像今天人们仍然在说的没必要“重复发明轮子”,而不是除了那几个人其他人就发明不出轮子来。事实上中美洲的人们也独立发明了轮子,但是没有可供拉车的牲畜,也就没有发展下去,只用于儿童的玩具。
所以人类许多发明只有一个起源的思路,根本不是什么概率论的应用结果,而是重建历史过程中的事实发现。换句话说,不存在这样一个不需要实证的指导性“假设”。要研究技术和文化的传播,同样需要实证。
[ 本帖最后由 伶州鸠 于 2008-4-25 23:2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