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马岱 于 2008-1-1 22:19 发表
战争方面主要是模仿,甚至连服装和道具,谷子地看起来都跟美国兵差不多了,
这个应该是预告片和剧照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了,整部片子里面美式装备出场时间并不多,远不如后期苏式55军服的份额。
比如九连最后几个人跟国民党军最后交锋居然直接略过了
预告片《牺牲》里面就有他们肉搏的片断,包括王金存拼刺刀等镜头,应该是后来正式上映版给剪辑了
后来交代了,团长也死了,是政委证明的(团政委在电影中根本就没出现过,不过也算说的过去吧).
政委出现过,开头那战后谷子地的处理意见,被关禁闭等就是他宣布的,同一个镜头里面,团长在那低头吃着东西。
团长是否抛弃九连是这部影片争论最大的地方,可以说也是冯导的噱头所在
我认为是抛弃了,司号员后来也说,战斗撤退太突然,而九连又牵制了大量敌人,怕被咬死,就撤了。而且可以看出,团长对他当时的决定也认为是错误的,很后悔的,一直耿耿于怀,直至最后也选择那样的牺牲方式为自己赎罪。再怎么说,虽然解放军从整体来说,并没有国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风格,可也保不齐这整整70个军几百号团长里面就有哪一位在某次战斗中做出了这么一个错误的选择。
刘泽水的死,也暗示着朝鲜的180师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却是63军的铁原阻击战。。。。
后来才反应过来。。280师。。。
PS:
就是杀俘虏的起因是指导员被炸死
无原则无责任地扯一下,谷子地那样失态,不仅是因为指导员被炸死,更是因为他感觉到指导员在牺牲前的那句话“赶紧组织人顶上去”是对的,但他的那句“等等看”导致了指导员的牺牲,认为是自己的犹豫害死了指导员。。。
就当时的战况来看,已经知道对方有步兵炮,而自己连队就在对方炮口的直接火力范围之下,那么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冒着枪弹顶上去搞掉那门炮,要么就撤到安全地点,通过组织小分队搞掉炮后再发起冲锋。留在原地只能等着被那门炮挨个点名。不出去挨枪子,就只能趴在那儿挨炮子。毕竟那堵破墙挡得住子弹,可挡不住炮弹啊。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按谷子地的等等看,要不是许三多枪法好,那门炮一时半会肯定解决不掉,那趴在那堵墙后面被炸死的可就不只指导员一个了。。。步兵分队怎么能在炮火直瞄下躲在墙后面等待啊,要么冲,要么退,留原地肯定没好果子吃。
结果指导员用他自己的牺牲证明了他当时判断的正确性。。。唉。。。
其实整部片子看完,怎么看谷子地都完全没有指挥能力,也就一班长水平,作为班长,他会是一个优秀的班长,但作为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