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没有拥立皇帝是有原因的.根本在于明的帝系上.
明的帝系有几次转变.一是成祖将懿文一系转到燕王一系,这是家族惨变,其实是重新开国.所以他的庙号是成祖.二是英宗北狩.景帝即位,算一次转变,但是当时景帝只是由于意外情况称皇帝,太子还是英宗子.以后景帝更换太子,才引发夺门之变.三是世宗的大礼议之争,关于尊崇兴献王一事,虽然世宗获胜,但为后人不直.四是威宗继位,又是一变.不过好在相距不远.
季明帝系是个最要命的问题.福潞之争,唐鲁之争,唐桂之争,可以说如果帝系清楚的话,明还不至于灭的如此之快.所以延平特别谨慎.
按照道理说,季明帝系应在神宗一系,福近于潞,所以安宗即位是必然的(当时桂王比较远,而国家必须马上有皇帝),而潞王虽然比较贤,也只能放弃.安宗北狩,潞王监国;潞王北狩,鲁王监国,但局限于一隅,而唐王先监国后称皇帝,称皇帝是最早的,所以大家拥戴.而按照景帝即位的前例,唐王称皇帝及身而止,皇帝位置应传神宗子孙,就是桂王.所以绍宗给鲁王诏书有以皇储位置笼络他的意思.可见绍宗自己心里也有数.绍宗殉国,桂王先称监国,可以说皇帝位置已定,而绍武的事情,虽然事出有因,但终不那么理直气壮.而绍武殉国后,延平当然应尊昭宗.
昭宗殉国后,朱家宗族四散.延平军中,也有一些王,但可惜都距离神宗比较远,而且声名没有过鲁王者.而神宗的后代,大陆可能还有.但台湾没有.所以延平最好的策略,就是不立皇帝而奉永历年号,等待神宗子孙或者与神宗比较近的宗室出现----当然,如果朱家宗族有人真的有功于社稷,则天下必然归心,就是立贤的本义了.
宁靖王是当时延平军中宗室辈分最长者,他是辽王的后代(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如果拥立他,则必然又会出现绍宗的问题,这又会关系到帝系.所以,宁靖王不当立,而且其他诸王都不当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