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道 解 孟 子》序 言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道 解 孟 子》序 言
光华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59353
注册
2006-2-7
#1
发表于 2006-2-8 20:3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道 解 孟 子》序 言
主编 熊春锦 注释 徐春法
根据史记列传的记载,关于孟子的生平,只有短短一百三十七字。“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降生之世,正值战国时代,方是时也,在中国历史展现出一幅悲壮的“霸道”画卷:“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章);“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孟子尽心章);“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章),“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公孙丑章);权贵“庖有肥肉,厩有肥马”,而“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梁惠王章)。当是乱世,“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章)。诸侯穷兵黩武以图霸业,谋士献合纵连横之诡策,建开疆拓土之奇功,博封妻荫子之荣耀,功利盛行而仁义隔绝。如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惟孟子守先圣之道不易,不曲卑阿谀,言必称尧舜、行必崇孔子.他兴仁义之世、造王道乐土的理想为小人所讥,被诸侯视之为迂远而不获见用。在《孟子》开篇,梁惠王的轻蔑之态和孟子的从容以对发人深省,用心之苦更令人感慨之至!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章句)。
天下溺于私利,昏昏以治昭昭,小德以御大德,智者何其悲哉?孟子周游列国三十余年,找不到一个可以实现他理想主张的机会,乃束装回国,和他的门人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讲学论道,著书七篇,共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在道德精神上不离道学,在思想学术上发扬儒教,传承道德薪火,延续圣人道统。他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二八九年)正月,享年八十四岁,被后世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清代国学大家郑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故立言不同,要之以孔子视老子,则老子为大醇。”认为老孔二人在仁义礼智问题上的差别在于采用的方法、方式不同,说到底是“精微”和“粗浅”的区别,认为二者究其本质“异在毫发之间”,实则为殊途同归,而老子比之更为高明。传统的看法认为孟子的思想学说是对孔子的发挥,孟子自己也说“乃所愿,则学孔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而郑环则从中看出了孟子与老子之间存在相通的思想渊源,认为孔子、孟子的思想也发端于老子。在郑环看来,孟子所倡导的“以德行仁者王”,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养心莫善于寡欲”,要“反求诸己”,“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等这一套“仁政”、“王德”、“善性”思想,其实正发萌于老子道学,是对老子道学“常道”部分的不自觉的、自然的阐述和发扬。
郭店竹简中的儒家著作进一步表明,子思和孟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老子之影响,思孟学派的其它学者也都与老子有不少瓜葛。20世纪初钱穆先生的《老子辨》说得好:“老子五千言如大海,诸子百家,如鼷鼠之饮河,各饱其腹而去,亦何不可!”半部《论语》治天下,一本《春秋》知兴衰,而皇皇巨著《德道经》是三皇五帝到老子2500多年间的历史智慧的高度浓缩,是老子到今天2500多年间社会变迁的科学预言,千秋万代,取用不尽。以《德道经》为核心形成的文化体系,是诸子百家思想的总汇,其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和主干,根深叶茂,中华道德之树通天贯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学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命脉,也是连接东西文化的桥梁,堪称世界上最具生命力、渗透力的原生型的母亲文化和绝学文化,是人类社会复归道德、和谐文明的上医良药,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
司马迁在《老子列传》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儒学亦绌老子。”“学老子者”当然指老子后学,这表明儒道对立是老、孔后学之事,是“和尚念歪了经”,并非本来如此。从各种史料看,孔子对老子推崇备致和敬畏有加。按照《老子列传》的记载,孔子见老聃后曾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此事亦为其它典籍所记载,当为信史。
老子之被尊为“百家之祖”,不是自封的,而是磅礴无出其右的《德道经》的历史地位所确定的;是后学者在中华文化的构架上溯源寻根的共同发现。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李约瑟博士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鲁迅与李约瑟都是用根、根基来比喻道德文化的地位与作用,这是很深刻的,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在中华人文哲学的根文化——老子“道德思想”的大系统论下,诸子百家在“常道”、“可名”的世间文化上交相辉映,将老子太极“白境”的内涵竟相发挥,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和思想宝库。国学大家熊春锦说:“老子通于大道,孔子精于常道。”道德思想,源出老子;仁义情怀,继承孔圣。做为从道德渊源的润泽受惠者,做为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孟子更象道德的维护者,理想的追求者;他是无畏的布道者,是忠直的不妥协者。
汉代桓谭《新论》说:“三皇以道治,五帝以德化,三王由仁义,五霸用权智。”大道之治,天人合一,赤子之心,凡圣不分;上德之治,民恒无为,德光沐浴,帝力何哉?乃至三王,由德而仁,礼仪教化,正己正人;春秋战国,无义之战,礼乐崩坏,世道衰微。与孟子同时期的苏秦、张仪之流摇唇鼓舌,见用诸侯,名倾天下。而孟子率忠信之徒,守道德品节,时而以仁德苦口婆心、规劝再三;时而抨击时弊,直指心君;时而旁征博引,婉转诱导;时而巧设比喻,不惜力辩。他的独立特行的道德品性和出类拔萃的思想火花闪烁在《孟子》通篇之中,许多名言警句,一直为后人传诵。但后人解孟,多止于仁德而不见大道,注字不追古人,解文难全悲心,揣摩其意,古趣顿失,而道性淹没。
细读孟子,当站在道统高度,看待失道离德的社会流变,道解正识,而不能为文辞所害,误会圣贤本意。
如“《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孟子万章)。时人皆做名利解说,视天下之土、天下之士为君王的私有财产,可以肆意支配和驱使,这种曲解成为历代帝王专制和暴政的天然借口和依据。它的道解真意应该是:‘普天之下,都是天子推行王道、实施德化的基业和对象。”
孟子还对时人解读《诗经》提出尖锐的批评:“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章),“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孟子告子章)!
余悲前人之曲解《诗经》,更悲后学之曲解《孟子》。后学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章)解为“以天下来养父母,谓之奉养之致”,谬也。圣贤亲民至善,天下为公,哪里还有家天下的私心?此句当道解为“以天下为父母来奉养,奉养之极致”。
细读孟子,当知鼎兴道德为有志者之“天爵”,天命所在,天吏所行。老子云:“大道废,案有仁义;智慧出,案有大伪。”有志者当学圣贤言行,还大道清净本原,扫世间邪说暴行,续天地悲心,开万世太平。言见: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孟子滕文公章)。
“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章)。
细读孟子,当明察孔孟亦重养气,亦言修命,与老庄异出而同源。当还儒学气韵生动、活泼天真之原貌,万不可落入后儒偏理极端化、概念化、程式化的巢臼。言如:
曰:“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章)。
细读孟子,当体道德沉沦,圣人不作,而生民多艰;古风不起,机巧百出,道统承载,舍我其谁?以身殉道,自任之重,鲜出其后。圣人的道德责任感令人动容,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言如: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章)?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孟子万章章)。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章)!
余一芥寒士,身无显达之名,行无寸德之功。惟为圣贤道德感召,惟道是从,仁义沛然在胸。为先圣高风激励,汲取老学智慧,立意以道解儒,以德为进道之梯,还儒源自道、道儒融合之本来面目。所作注解,凡字参究《说文》,由汉入古,力追古人,以有所凭;凡义参悟道德思想,希翼以绵薄之力勉续圣风,神游而印心,故书名《道解孟子》。拙书草成,又揣然不安,尤恐学识短浅,悟性迟钝,眼界局限,笔力不逮,而遗笑方家。再此恳请读者不吝指教!
位卑不忘忧国,拙匠尤可兴邦。老子云:“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如果以淳厚的礼德去教化,还不足以使民众有所感悟而响应,那真是到了该卷袖而起,振臂高呼的时候了。)孟子云:“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难道道德光明的燃放和薪火的传承就没有了吗,难道道德精神的法则和规范也就没有了吗!)圣贤的呐喊如山谷回应,穿越时空,千年不绝清音,当为吾辈共同的警示。余斗胆道解,既明心志,亦与诸君共鸣耳!
是为之序。
编者
2005年5月17日子时
(“道德知音网http://www.daode.biz/index.php欢迎您)
2006-2-6 21:21:14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9 17: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41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