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龙哥哥于2005-12-01, 16:41:45发表
三国在几千年中国有文字可记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占了区区的九十多年(自黄巾起义至吴孙皓灭亡为止),是很短暂的一段。为什么诸色人等对这段历史竟是如此熟悉,又如此感兴趣呢?
这当然得归功于宋元以来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说书艺人,若不是他们孜孜不倦、历久不衰的大力宣扬,三国故事和人物是无法深入民间,贯通上下,直到如此普及的程度的。
然而,普及是一回事,求真求实又是另一回事。三国这段历史固然是普及了,但一般人所接受的,果真是“真人真事”吗?其中有多少是真,又有多少是假;有多少是半真半假,又有多少是假;有多少是半真半假,又有多少事情是纯属“子虚乌有”?这个问题实在复杂。
《三国演义》有其真实性
小说是一种艺术创作,当然不同于史书,但又何尝没有它真的一面。拿《水浒传》来说,除了《宋史》记载的几十个字,其他情节可以说都是假的;可是,它不是很典型地描绘出北宋末年的社会面貌吗!大官僚作威作服,残害忠良;衙内们的荒淫无耻,强横不法;文官欺压武官,乡绅欺凌百姓,乃至小小的解差都可以随便处死囚犯,等等,难道不是实实在在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比干巴巴的《宋史》显得血肉充盈,鲜明有力?说到《三国演义》那“三分虚构”的部分,也一样有它真实的一面。曹操这个人物,便是集中了历史上奸险狡诈而又相当有才能的统治者的本质而创造出来的典型,可说是非常之真。孔明的智慧,虽然带上理想的色彩,也是集中了的典型。此外如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粗豪,周瑜的褊狭,鲁肃的持重,乃至吕布的翻覆无常,董卓的残暴,陈宫的耿直,蒋干的酸腐可笑``````都各各有其作为代表的意义,都应该说是真实的,只不过这些形象都带有集中性,和历史上的原型不完全相同罢了。
《三国志》写赤壁之战,简略得很,其中许多细节没有交待清楚,还加上失败者和史官们的掩饰和歪曲(例如曹操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而《演义》中黄盖烧船,孔明“算”东风,华容道上劫曹操都是史实。
由此可知,即使是被封为“正史”的史籍,也是真中有不少假;而被贬为稗官的小说,在假中也有许多的真。要这样去读这些书,才不至于在真假之中感到茫然。
分析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