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赢任好于2005-07-02, 19:28:54发表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所谓王朝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前人跌倒,后人知警。但是仅仅知警就以为够了还不行,始皇帝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志得意满已极!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这算很知警了吧?
但是错了!始皇帝只知道一味防备小民,视百姓为水火,阶级对立之深可以想象。等他一死,三年内,家国皆飞灰烟灭了!知警?理解错误了,完全可以
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 ,蹉夫!
项籍小子, 力拔山兮气盖世。从二十四岁随叔父项梁起兵后,一直抗击着强秦的主力,在多次决定性的战役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更进尊位“西楚霸王”。想象几千年前,当他踏入咸阳,站立阿房宫丹陛之下时,心中一定是一种天下皆握于我手的豪情壮志吧。。。。
随即分封十八王于四方,以安定团结各既得利益者,想法不可谓不好,所谓“更有后人知警也”!但是他也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用人!放着功劳最大的,而且颇得关中民心的刘老三不用,偏偏把三个断送了二十万秦军性命的降将封在关中,大大的败招!这是当今社会一个很大的现实现象:用奴才,不用人才。更加让人气愤的是,放着关中那么好的市场不去开发,不作为总部,回自己那小小的彭城,鼠目寸光之及!!!白让刘季这流氓捡了天大的便宜!
更兼他疏于战略,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刚愎自用却又当断不断,企图以一夫之勇、一己之智来统一天下,终于不可避免地被雄才大略而机巧多诈的刘邦击败,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可歌可泣的一生。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今天多少大公司的CEO们在步他后尘啊!!!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呜呼,真可惜夫!!
再来说刘老三这个流氓,论人品学识风度,那一样及得霸王?但就是这人,一个不学无术的无赖,笑到了最后,把天下这只肥鹿牢牢抓在手中。什么原因?知人善任,重用张萧韩。平衡利益集团,大封对自己不构成威胁的功臣并让他们幸福而腐败的生活。又不失心狠手辣,诛六异姓王。厚黑学的祖庭!!现代学到他真传的,大概就是我红朝太祖高皇帝及世祖文皇帝了,蒋某人还是心太软,换我早在重庆用1000种办法来干掉太祖了,也不至于后半辈子窝在岛上郁闷到死(嘻嘻,有点扯远了,没有办法,在下的一贯风格)。
最后总结一下,其实这段话早想写了,但是不知道用什么做引子,又初到轩辕。又怕大虾们说我迂腐,不懂装懂。今天我看了古文观止《阿房宫赋》和明史《仁宗实录》,有动笔的念头。想了半天还是写了(骂就骂吧),文白间杂,大概把我想说的基本上都说明白了,就是结尾罗唆了点。呵呵,其实我好久没有写这种东东了,生疏得很了,在此就请大虾们包涵了。 乙酉五月二十三
呵呵,和楼主讨教一下
杜牧的这篇《阿房宫赋》,是写给唐朝的皇帝看的,必定有它适应时代特点的地方。另外,杜牧虽然爱好评史,而且总能有新意,但并不是历史学家。他的祖父杜佑是,因为通典就是杜佑写的。杜牧爱好历史也算是家风遗传吧……
其实始皇的这些措施,更多的还是针对六国贵族而非百姓,对于新生的秦王朝来讲,六国贵族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固然始皇的措施太严,但如果不采取措施的话,只怕更糟。
另外,始皇确实知警,只不过知的不是地方——匈奴、六国旧势力、百姓他都防到了,但就是没防到自己内部出了乱子。但这也不能全怪他,在他生前,没有人敢于违抗他,李斯一直以来还算是个勤勉的丞相,而赵高虽然奸佞,但绝不敢在始皇生前表现出来。事实上,我们也的确不大清楚赵高以前做过什么大坏事。至于自己后嗣的问题,始皇没有早定扶苏之位,确实是失误,但他也没想到会有人在他死后违背他的意思。不过历代王朝最不好解决的就是这个后嗣问题,也不单单是秦朝一个了。
至于项羽的问题,就不和你讨论了……
刘邦,的确,论人品学识风度,当然不怎么样,很不好。但当帝王从来就没有要求过这一项。论这些,谁也不是李白、杜甫、苏东坡的敌手,然后一些不错的皇帝们仍然当的很起劲。不过他的厚黑学确实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