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故道永徽】上古三代篇之六 周克殷, 换个角度,说不一样的历史
性别:未知-离线 永徽散人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538978
注册 2019-9-26


发表于 2019-10-24 20: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故道永徽】上古三代篇之六 周克殷

       与上篇介绍的商族常迁徙的习性不同,周人在千余年历史中只迁徙了那么两三次,这无疑是与商族不同的另一种文明传统的性格体现,即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周人以善耕作著称,参加过大禹治水,负责粮食供应的后勤工作。

       在周人崛起之时,特别是在周文王姬昌治下国运日隆,其实很快就引起商纣王警觉,他曾囚禁姬昌,但后来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又放了姬昌。姬昌担任周人领袖五十年,五十年如一日地韬光养晦,周人的实力大为增长。其后继位的姬发,即周武王,也是和商汤一样以成熟稳重的中老年年纪担任领袖,他又经过九年的准备,才真正发动灭商的大战。

       对于殷周更替的记叙,在《史记》之前,还有一本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逸周书》有记录。在周克殷的故事里,通常有盟津、牧野、四方这几个地理位置,“盟津”是周武王与其他诸侯会师于黄河渡口的地点,“牧野”是最后大决战的地点;其实鄙人觉得“盟津”这个地方是在发生了这件事之后才得此名的,你看:“盟”是会盟,“津”是渡口,“盟津”就是“会盟于渡口”的意思嘛!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四方”。武王征伐“四方”,并非四处扩张领土,“四方”是拱卫殷都的四个有代表性的据点城市,称之“方国”,故曰“四方”。历代周王都会对武王将殷亡故地的“四方”据为己有这件事进行确认,说明“四方”是当时的战略地点,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据点。

       对于牧野之战,史家的一贯说法,是商军大部分由奴隶组成,奴隶阵前倒戈以致商军大败。但根据考古研究,商代的奴隶数量并不多,不可能构成主要劳动力,更不可能成为军队的主体。真正的事实,可能是商人在首都一带的主力部队确实消耗殆尽,数量不多,所以商人族群率族全体出动保卫朝歌,而周人的全是久经战场的正规部队,商军这群“乌合之众”自然不敌,迅速崩溃。奴隶倒戈一说,可能是后世为了彰显周武王感召力的说辞。

       对于西周,我们印象很深的是周公的故事。周公旦和召(shao)公奭(shi)摄政共同辅佐成王,后还政于成人后的成王,为何这段政治会被传颂为佳话,更将周公神圣化?这个故事是在春秋以后开始被奉为经典。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王位继承已经不单单是血脉关系,许多国君原本就是由一国下臣而上位的,因此他们就需要一套更具革命性的理论来补强自身之统治合法性。奠基之周文王、灭商之周武王、治国有方之周公、蒙周公养育之恩登基为王之周成王,他们都是特别的存在,便有后世诸多效仿者。模仿得最出格者莫过于战国时代首先称王之魏国,便有了魏文侯、魏武侯,及后嗣而称王之魏惠成王。

       周公旦是个怎样怎样的人物?周公旦是周氏族中重要一支的族长。周王朝的大本营在陕西一带,定都镐京,前任“大国”商的统治领域则在河南一带。周克商后,周为了便于管理商的故地以及留在当地的商遗民,在殷商故地定了雒邑为副首都。当时周公与召公约定“分陕而治”,“陕”指的是三门峡一带,“陕”以西是周的大本营,由召公治理,主要在鼓励农耕,这便是“陕西”的由来;“陕”以东,就是以雒邑为中心的商故地,被委以统治雒邑责任的便是周公,任务是管理好商遗民、推行同化政策。

       周克商时代还有一人重要人物——太公望。神话里头太公望称姜太公,原是个流浪的落魄人,钓鱼钓到了周文王,八十岁拜相。这种故事情节只适合神话传说,现实中若是这样则明显令人难以置信。实际上,太公望应当是坐拥山东一带的一族之长,与周联合夹击殷商,得到的报酬就是周分封太公望于齐。这也能说明,周分封周公之子于鲁国就是为了牵制“齐”这个早已存在的强大势力。当然,这个周公之子可能并不是周公真正的儿子,而是周公旁系一族的族长。

       周公和召公,一开始可能是对贵族族长的尊称,但由于周公旦和召公奭执政,这两个尊称也就成为周王朝特有的官职,此后谁继承了周公和召公的称号,就相当周王朝的二把手、三把手,掌握相应的国政管理权限,不需要再担任其他官职。召公一族的封地是燕,这也是为什么在东周时期地处偏远寒冷的燕国能那么尊贵嘚瑟的原因,毕竟从亲缘和地位上讲燕国国君是一等一的。

       周族部队进入朝歌的入城式应当是很隆重的,西周的大臣们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周公持大钺,毕公持小钺,太公望“牵牲”,就是牵着祭祀用得牲畜。在我们现代人眼光看来,好像大功臣姜太公被怠慢了,但这只是我们的感觉。现在的哈萨克族在传统的迎客宴上,会把一直羊头端给客人,客人用刀割下羊耳,宴会才能开始。古代诸侯会盟,盟主会抓住牛耳朵并割下来,所以有“执牛耳”一词。所以说,太公望“牵牲”的角色,也许就是在入城仪式上抓住牛的耳朵行走,其重要性并不比抗着铜钺低。

       管见所及,不吝雅正!

作者:永徽




[ 本帖最后由 永徽散人 于 2019-10-25 20:5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乌鹊南飞3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4
功绩 101
帖子 6258
编号 60211
注册 2006-2-17
来自 四川


发表于 2019-10-25 09: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证据疑古不好,古人很有可能看了其他目前已经失传的史料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04: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04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