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國史略】, 因讀演義增添趣味,既看歷史瞭解實情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8-26 18: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國史略】

三國史略

亂世風雲兒(北京胡然)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簡介

  因讀演義增添趣味,既看歷史瞭解實情。請看《三國史略》。

  三國時代,英雄輩出,所謂亂世出英雄。有治世能臣、亂世奸雄之曹操,有折而不撓、終不為下之劉備,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之孫權。更有能臣如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之郭嘉,識治良才、管蕭亞匹之孔明,文武籌略、萬人之英之周瑜。有良將如武力既宏、計略周備之張遼、樂進,萬人之敵、世之虎臣之關羽、張飛,勇有謀斷、江表虎臣之呂蒙、程普、黃蓋、甘寧等。引人入勝之歷史故事,波瀾壯闊之歷史畫卷,後世又著《三國志通俗演義》,膾炙人口。故今錄三國歷史簡述其事以紀之。才疏學淺必有紕漏,見諒。

  本文行文生動,雅俗共賞,夾敘夾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來龍清晰、去脈有序。使讀者瞭解歷史輪廓,即為宗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錄

第一章 楔子:封建製度的建立與漢代的政權 ——》 2樓
第二章 外戚與宦官 —————————————》 3樓
第三章 第一次黨錮之禍 ———————————》 4樓
第四章 第二次黨錮之禍 ———————————》 5樓
第五章 權力之爭源於“中央集權” ——————》 6樓
第六章 黃巾起義(上) ———————————》 7樓
第七章 黃巾起義(下) ———————————》 8樓
第八章 地方的割據 —————————————》 9樓
第九章 東漢的行政區劃 ———————————》14樓
第十章 何進掌權 ——————————————》16樓
第十一章 袁紹與宦官的對決 —————————》18樓
第十二章 董卓進京 —————————————》21樓


[ 本帖最后由 亂世風雲兒 于 2013-9-11 09:42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8-26 18: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一章 封建制度的建立與漢代的政權

  我們所看到的所有史書,是一個大綜合,可以從中看到政權的更替、文化和科技的發展。但這些歷史都離不開“政_治”,政_治是什麽?政_治就是一個集團以利益為核芯,圍繞著這個核芯,所做出的各種活動。

  因為有利益,所以有矛盾,因為有矛盾,所以有鬥爭、有發展、有統一、有分裂,也因此更衍生出智慧的開發、文化的燦爛、科技的進步。本文不參與對政_治概念的過多評論,因為政_治是非常複雜的內容,涉及面極廣,推演開來,可以寫成幾本書。但政_治與歷史有密切聯繫,政權的好惡都從史書中來,既然講述一段歷史,就不得不稍稍帶出。

  中國從“遠古時代”至今五千年的歷史,“封建時代”佔據了將近一半,所以這個時代對中國有著深遠的影響。

  秦始皇嬴政,自統一六國以來,成為中國第一個完成統一大業的君王。【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他於公元前二二一年稱“皇帝”,也是中國第一位皇帝。【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見《資治通鑒卷七,秦紀,始皇帝紀》。】秦始皇建立了“君主專政”的皇帝制度,他認為周朝天下之所以分崩離析就是因為周天子分封了各個王國。【“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因而決定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分天下以爲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見同上。】由此開啟了中國歷史的“封建時代”,奠定了中國自此以後兩千多年的政_治制度。

  秦始皇的專政靠的是“法家”,“戰國時代”的秦國就一直推行法家學說,以法治國,但刑罰嚴酷。【秦用商鞅,連相坐之法,造參夷之誅。增加肉刑(殘害肉體)、大辟(斬首),有鑿顛(頭頂鑿孔)、抽脅(抽肋骨)、鑊亨(在大鍋中煮)之刑。至於秦始皇,兼吞戰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見《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然而始皇帝一方面大興土木、一方面與少數民族對抗,既要用錢,又要廢力,百姓背負著沉重的勞役和賦稅負擔,使得以農耕經濟為主體的國家,浪費了很多勞動力。【至於始皇,遂並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闾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饷,女子紡績不足衣服。見《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他死後,秦二世任用奸臣趙高,使得忠良被害、政_治頹敗,百姓積怨爆發,由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拉開了各地揭竿而起的序幕,大澤鄉起義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平民起義,秦王朝搖搖欲墜。

  代替秦朝的,是劉邦建立的漢朝。劉邦本是平民百姓出身,在各地反抗秦朝統治的時候,他也領導起義。起初與另一支起義軍領袖項羽合作,秦亡之後,兩人又爭奪天下,最後劉邦勝利,於公元前二〇二年稱帝,建立了漢政權,定都長安(今屬陝西西安)。史稱“前漢”或“西漢”,劉邦即高皇帝。

  漢朝建立以後,沿襲并改革了秦朝的制度。【漢承秦制,蕭何定律,除參夷連坐之罪,增部主見知之條,益事律《興》、《廄》、《戶》三篇,合爲九篇。見《晉書卷三十,刑法志》。】雖然繼承秦朝制度,但在治國理念上卻採用“道家”的“無為而治”的思想,選擇相對寬鬆的“休養生息”的政策,讓人民有了喘息的機會。

  從公元前一八〇年到後三年、前一四一年,是文帝劉恒和景帝劉啟執政時期,文帝、景帝兩代皇帝執政比較清明,多次下詔書鼓勵農桑、減少稅賦,出現了“文景之治”。【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勸趣農桑,減省租賦……懲惡亡秦之政,論議務在寬厚,恥言人之過失……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浸息。風流笃厚,禁罔疏闊……是以刑罰大省,至於斷獄四百,有刑錯之風。見《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爲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強毋攘弱,衆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見《漢書卷五,景帝紀》。】

  從後三年到後元二年、前八十七年,是武帝劉徹執政時期,武帝一朝由於承襲前代“文景之治”打下的經濟基礎,是整個漢代最鼎盛時期。有了一定厚度的“經濟基礎”就繼續鞏固“政_治基礎”,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採用董仲舒的治國方略,即以“儒家”為主導的執政思想。【“《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爲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見《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秦朝以“法家”的“法治天下”為指導思想,但改革之後衍生出的政策主張“嚴刑峻法”反對“禮儀說教”,使得百姓稱之為“虐政”。而漢代吸取教訓,爲了更好的統治百姓、緩和利益衝突,則採取以“儒家”為主導的思想。這個思想體系是融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改革了的“儒家”思想。儒家政_治思想的核芯是“仁”和“禮”,主張以“仁治天下”。與法家相比,漢武帝認為儒家對於執政更有好處,容易被百姓接受,因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政_治”不同於“道義”,它沒有對錯,只有利益。但“政_治”往往要利用“道義”或者說“道德”,脫離了道德的政_治就是“虐政”,講求道德的政_治就是“仁政”,這大概就是由此帶給中國人判斷政_治好惡的思想。

  從此以後,儒家思想作為帝王的“執政思想”和“官方哲學”,根深蒂固,綿延兩千多年。

  西漢政權延續了二百多年,到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一年,“外戚”王莽在哀帝死後漸漸顯示出他的政_治野心,又通過自己的政_治手腕逐漸掌握大權,甚至被群臣比作昭帝劉弗時期的輔政大臣霍光和輔佐周天子的周公,【“委任大司馬莽定策定宗廟。故大司馬霍光有安宗廟之功,益封三萬戶,疇其爵邑,比蕭相國。莽宜如光故事。”……“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載同符。聖王之法,臣有大功則生有美號,故周公及身在而托號於周。莽有定國安漢家之大功,宜賜號曰安漢公,益戶,疇爵邑,上應古制,下准行事,以順天心。”見《漢書卷九十九上,王莽傳》。】然而王莽對漢朝的意義卻不能與霍光、周公相比。【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見《漢書卷七,昭帝紀》。】不過,他的野心卻急劇膨脹,甚至做起了皇帝夢,而且得以實施。

  始建國元年、公元八年,他接受皇太子劉嬰的“禪讓”,所謂禪讓是一種傳位形式,就是皇帝在活著的時候“自願”或者“被自願”地將皇位傳給下一位繼承人。王莽昭告天下,代替漢朝成為皇帝,立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予以不德,托於皇初祖考黃帝之後,皇始祖考虞帝之苗裔,而太皇太後之末屬。皇天上帝隆顯大佑,成命統序……屬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漢氏高皇帝之靈,承天命,傳國金策之書,予甚祇畏,敢不欽受!以戊辰直定,禦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以承皇天上帝威命也。”見《漢書卷九十九上,王莽傳》。】王莽雖然對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社會卻無法適應,再次導致各地起義。

  始建國天鳳四年、五年,公元十七、十八年,爆發“綠林、赤眉起義”。西漢皇族後裔,劉秀參與起義,聯合“綠林軍”推翻王莽政權。建武元年、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在眾部將的擁戴下稱帝,恢復漢朝國號,即光武帝。【“漢遭王莽,宗廟廢絕,豪傑憤怒,兆人塗炭……大王(劉秀)初征昆陽,王莽自潰。後拔邯鄲,北州弭定。參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據土,帶甲百萬。言武力則莫之敢抗,論文德則無所與辭。臣聞帝王不可以久曠,天命不可以謙拒,惟大王以社稷爲計,萬姓爲心。”……(建武元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公元二十五年八月五日),即皇帝位。見《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稱帝以後他一舉兼併其他起義軍勢力,統一中國、建立政權,定都雒陽(今屬河南洛陽),史稱“後漢”或“東漢”。劉秀執政,穩定了社會局勢,繼承了休養生息的懷柔政策,開創了一段“光武中興”的治世。【帝在兵間久,厭武事,且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每旦視朝,日仄乃罷。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雖身濟大業,兢兢如不及,故能明慎政體,總攬權綱,量時度力,舉無過事。退功臣而進文吏,戢弓矢而散馬牛,雖道未方古,斯亦止戈之武焉。見《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

  六十三年以後,章和二年、公元八十八年,東漢傳位到和帝劉肇,皇帝年少,太后竇氏代替皇帝處理政務,致使外戚竇憲等人執掌大權。【和帝即位,尊后爲皇太后。皇太后臨朝,尊母沘陽公主爲長公主,益湯沐邑三千戶。兄憲,弟笃、景,並顯貴,擅威權……見《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章德竇皇后紀》。】雖然和帝利用“宦官”消滅了外戚勢力,但是宦官又開始專權。從此以後,外戚與宦官的政爭不斷、此消彼長,皇權依然旁落。這使得東漢政權逐漸衰落,朝廷頹敗、官吏貪污、社會動盪。


[ 本帖最后由 亂世風雲兒 于 2013-8-26 18:2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8-27 09: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外戚與宦官

  漢代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二個朝代,也是統一時間最長的朝代。“西漢”二百一十一年、“東漢”一百九十五年,前後四百多年。從東漢開始,宦官與外戚勢力對政_治的影響,才真正顯現出來。

  所謂“外戚”,就是皇帝的母族、妻族。東漢中後期的皇帝都短命,皇帝年紀輕輕的死了,兒子自然也沒長大。自和帝開始,皇帝多數年幼、年少登基,最大的十五歲,最小的還不足一歲,沒有一個成年的(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以表示成年),所以皇太后經常要代理朝政,叫做“臨朝稱制”。太后主持朝政往往就依靠自己的父親、兄弟,他們也因此掌握大權。漢代的臨朝稱制,最早可以追溯到高皇帝劉邦的皇后呂雉。【太子立爲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大赦天下。乃立兄子呂台、産、祿、台子通四人爲王,封諸呂六人爲列侯。見《漢書卷三,高后紀》。】爲了長期保有這種權力,外戚也就更喜歡立年紀幼小的皇子為皇帝,便於控制。【自古雖主幼時艱,王家多釁,必委成冢宰,簡求忠賢,未有專任婦人,斷割重器。唯秦羋太后始攝政事,故穰侯權重於昭王,家富於嬴國。漢仍其謬,知患莫改。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任重道悠,利深禍速。見《後漢書卷十上,皇后紀》。】因此外戚勢力容易成為皇權的威脅,他們甚至“廢長立幼”、“改朝換代”。

  隨著皇帝逐漸長大,他明白了皇帝的意義,應該是國家的主宰者,應該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就與把持朝政的外戚勢力產生矛盾。而朝廷大臣大多是外戚的親信,根本沒有“自己人”,皇帝身邊只有宦官可以任用。【和帝即祚幼弱,而窦憲兄弟專總權威,內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庵宦而已……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宮卿之位。於是中官始盛焉。見《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

  “宦官”也稱“宦豎、內官、中官、刑人”等(“太監”是隋唐以後才出現的稱呼),其實就是伺候皇帝的家奴,在東漢以前,宦官並非都是閹割的。【漢興,仍襲秦制,置中常侍官。然亦引用士人,以參其選……帝數宴後庭,或潛遊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見同上。】在漢代遭到閹割的人,很多因為獲罪受到“宮刑”之後作為奴僕伺候皇帝,而皇帝妻妾眾多,又擔心家奴與妻妾私通,逐漸形成使用“閹人”的習慣。發展到後來,甚至有很多人“自宮”以求到皇宮謀生。因此東漢時期,宦官全部任用閹人。【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見同上。】由於太后主持朝政,有時不上朝,就在後宮處理,而後宮都是女眷,一群男人在後宮出出入入“不合體統”,因而任用的閹人越來越多。【……女主臨政……稱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見同上。】

  皇帝任用宦官對抗外戚勢力,是爲了奪回皇權,宦官勢必就會得到重用、得到權力。而宦官群體深居宮中,只知道阿諛奉承才能過好日子,因此他們只顧及自己的利益,一旦宦官專權,往往會使得政_治更加黑暗。【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闼之任也……雖時有忠公,而竟見排斥。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漢之綱紀大亂矣……構害明賢,專樹黨類。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權強者,皆腐身熏子,以自衒達。見同上。】這也形成了東漢從和帝到靈帝的一百年間,外戚宦官輪流專權的惡性循環。

  自桓帝本初元年、公元一四六年至靈帝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桓、靈兩代皇帝都是以封地的“王侯”身份繼承皇位,對朝廷公卿不太信任,更加依賴宦官,宦官專權的情況更加嚴重,政_治愈加頹敗,是東漢最黑暗的時代。桓帝劉志依靠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打倒外戚梁冀,此後五人同時被封為“列侯”,世稱“五侯”。【“梁冀奸暴,濁亂王室……及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尚書令尹勳等激憤建策,內外協同,漏刻之間,桀逆枭夷……其封超等五人爲縣侯,勳等七人爲亭侯。”見《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封超新豐侯,二萬戶,璜武原侯,瑗東武陽侯,各萬五千戶,賜錢各千五百萬。悺上蔡侯,衡汝陽侯,各萬三千戶,賜錢各千三百萬。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見《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單超等傳》。】這些人生活奢靡,也惠及自己的親戚朋友,搞得政_治頹敗,百姓生活困苦。【皆競起第宅,以華侈相尚,其仆從皆乘牛車而從列騎,兄弟姻戚,宰州臨郡,辜較百姓,與盜無異,虐遍天下。民不堪命,故多爲盜賊焉。見《資治通鑒卷五十四,漢紀,孝桓皇帝紀》。】靈帝劉宏繼續寵信宦官,有以張讓、趙忠為首的夏恽、郭勝、孫璋、畢岚、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多人,因都是官居“中常侍”,合稱“十常侍”。【封侯貴寵,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貪賤,爲人蠹害。見《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張讓、趙忠傳》。】靈帝甚至把張讓和趙忠視為父母,【“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見同上。】可見他們是如何受寵,如何專權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8-28 08: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第一次黨錮之禍

  宦官只顧眼前利益,因為他們沒法指望“千秋萬代”,既然在活著的時候可以掌權,那就享盡榮華富貴。但是作為一些有政治抱負的公卿士大夫階層,卻對此極其不滿,因為這不符合朝廷的長久利益,就所謂“長治久安”,同時也影響了他們的“仕途”。在桓帝時期,一些清正的公卿士大夫開始聯合“儒生”抨擊頹敗的朝政。

  “儒生”就是出自太學的學生,太學相當於國立高等學府,最初在光武帝時期設立。【建武五年(公元二十九年),乃修起太學,稽式古典,笾豆幹戚之容,備之於列,服方領習矩步者,委它乎其中。見《後漢書卷七十九上,儒林列傳》。】由於自漢武帝起“儒學”就成為主流,太學裡面學習的是“儒家經典”,因此儒生也是學習儒家經典的學生。儒生多出自一些士大夫家庭,要躋身上流社會,就有必要在太學里“鍍金”。

  在桓、靈時期昏暗政治的背景下,儒生們發揮了輿論的力量,他們議論朝政、品評政要人物,使得頹敗政治稍微有所收斂。【逮桓、靈之間,主荒政缪,國命委於閹寺,士子羞與爲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品核公卿,裁量執政,婞直之風,於斯行矣……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見《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

  桓帝時,冀州刺史朱穆因為懲治了宦官勢力而獲罪,太學儒生劉陶帶領數千人聯名請願,抨擊宦官專權亂政,為朱穆申訴平反:

  “朱穆自任刺史以來,致力於清除勾結宦官的黑暗勢力,卻因此招來宦官的怨恨及污蔑。而天下的禍亂都是因為宦官專權而起,朱穆之所以不顧生死,都是爲了皇上、爲了天下。如果皇上非要降罪於他,我等情願替他受罰!”【“伏見施刑徒朱穆,處公憂國,拜州之日,志清奸惡。誠以常待貴寵,父兄子弟布在州郡,競爲虎狼,噬食小人,故穆張理天網,補綴漏目,羅取殘禍,以塞天意。由是內官咸共恚疾,謗讟煩興,讒隙仍作,極其刑謫,輸作左校。天下有識,皆以穆同勤禹、稷而被共、鲧之戾,若死者有知,則唐帝怒於崇山,重華忿於蒼墓矣。當今中官近習,竊持國柄,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運賞則使餓隸富於季孫,呼噏則令伊、顔化爲桀、跖。而穆獨亢然不顧身害。非惡榮而好辱,惡生而好死也,徒感王綱之不攝,懼天網之久失,故竭心懷憂,爲上深計。臣願黥首系趾,代穆校作。”見《後漢書卷四十三,朱穆傳》。】

  皇帝迫於輿論的壓力,只得赦免了朱穆。這可以看做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學生運動”。

  還有一些公卿也利用職權打擊宦官勢力。李膺,桓帝時司隸校尉,為官剛正不阿,是對抗宦官勢力的代表人物。中常侍張讓的弟弟張朔做了司州河內郡野王縣令(今屬河南沁陽市),張朔犯罪,李膺堅決處罰,以至於宦官們對他十分忌憚。【自此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帝怪問其故,並叩頭泣曰:“畏李校尉。”見《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李膺傳》。】李膺的作風受到儒生們的好評,讚揚他是“天下楷模”。荊州南陽郡商人張汜賄賂宦官,仗勢橫行,太守成瑨將其捉拿處死。兗州山陽郡太守翟超,沒收中常侍侯覽的非法收入。徐州東海國相黃浮,捕殺為非作歹的中常侍徐璜侄子徐宣。并州太原郡太守劉瓆,處死橫行鄉里的宦官趙津。當時皇帝下令大赦天下,但是成瑨、劉瓆等人還是將罪犯處死,免得他們為禍人間。他們不畏強權、敢於鬥爭,這些打擊宦官的公卿、士大夫逐漸形成一股勢力。

  宦官們對這些人恨之入骨,就向桓帝伸冤,糊塗的桓帝就將他們逮捕治罪。太尉陳蕃也是個正直的官,他就寫了一封公文上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奉勸皇帝不要聽信讒言以至於陷害忠良:

  “臣以為君王治理天下,就是要處理好內政,但皇上只信任宦官,以至於趙津等人為非作歹、肆無忌憚,使得朝政頹敗。劉瓆、成瑨等人,雖然不顧赦令將他們處死,也只是因為除惡心切。至於翟超、黃浮,他們秉公執法、嫉惡如仇,侯覽、徐宣受到處罰,實在因為他們罪有應得。處罰這些賢臣,都已經很過分了,更何況是重罰呢!希望皇上信任賢臣,勿聽讒言,使政治清明。臣知道皇上不愛聽這些話,但我還是要冒死勸諫。”【臣聞齊桓修霸,務爲內政……內政不理,心腹之患……忠言以疏,內患漸積……小黃門趙津、大猾張汜等,肆行貪虐,奸媚左右,前太原太守劉瓆、南陽太守成瑨,糾而戮之。雖言赦後不當誅殺,原其誠心,在乎去惡。至於陛下,有何悁悁?而小人道長,營惑聖聽,遂使天威爲之發怒。如加刑謫,已爲過甚,況乃重罰,令伏歐刀乎!又,前山陽太守翟超、東海相黃浮,奉公不桡,疾惡如仇,超沒侯覽財物,浮誅徐宣之罪,並蒙刑坐,不逢赦恕。覽之從橫,沒財已幸。宣犯釁過,死有余辜……而今左右群豎,惡傷黨類,妄相交構,致此刑譴。聞臣是言,當復啼訴。陛下深宜割塞近習豫政之源,引納尚書朝省之事,公卿大官,五日壹朝,簡練清高,斥黜佞邪……陛下雖厭毒臣言,凡人主有自勉強,敢以死陳。見《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

  皇帝接到公文反而更加氣憤,根本不接受陳蕃的勸阻,成瑨等人終究被害。陳蕃官居太尉,太尉是“三公”之一(與司徒、司空合稱),屬於中央高級領導,品級很高,說話也就比較有分量,影響力也比較大,宦官們雖然特別恨他,但是礙於他的名望,不敢加害於他。

  後來李膺又因打擊犯罪,遭人誣告。說他連結儒生形成黨派、煽動民心、誹謗朝廷。【膺等養太學遊士,交結諸郡生徒,更相驅馳,共爲部黨,誹訕朝廷,疑亂風俗。見《後漢書卷六十七,黨錮列傳》。】桓帝大怒,下令全國逮捕“黨人”。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李膺等二百多人被收監下獄。

  陳蕃再次上疏勸諫皇帝:

  “君王相當於首腦,大臣相當於四肢,本該是齊心協力的關係。但李膺等一心為社稷的股肱之臣,或被收監下獄、或被害死。陛下執掌天下,舉止不能違法,要合規矩。要不然,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會讓無辜的人受罪。臣身為朝廷重臣,自認責任重大,不能坐視不理,陛下要能聽我勸告,我就是身首異處也死而無憾。”【“臣聞賢明之君,委心輔佐。亡國之主,諱聞直辭……君爲元首,臣爲股肱,同體相須,共成美惡者也。伏見前司隸校尉李膺、太僕杜密、太尉掾范滂等,正身無玷,死心社稷。以忠忏旨,橫加考案,或禁锢閉隔,或死徙非所……今陛下臨政,先誅忠賢……人君者,攝天下之政,秉四海之維,舉動不可以違聖法,進退不可以離道規。謬言出口,則亂及八方,何況髡無罪於獄,殺無辜於市乎……天之於漢,悢悢無已,故殷勤示變,以悟陛下。除妖去孽,實在修德。臣位列台司,憂責深重,不敢屍祿惜生,坐觀成敗。如蒙采錄,使身首分裂,異門而出,所不恨也。”見《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

  桓帝實在煩透了他,但陳蕃畢竟是有聲望的老臣,也不能輕易治罪,乾脆免了他的職務,把他解雇了。陳蕃被罷免,震驚了朝野,這對宦官來說卻是極好的。

  “國丈”竇武,因女兒被立為皇后而晉升爲城門校尉,為官也比較清廉,也很有聲望,既然是皇后的父親,說話也比較有分量,於是他也為李膺等人申辯:

  “陛下即位以來宦官專權,欺君罔上,陷害忠良,朝政荒廢。李膺等人被奸臣誣告結黨,牽連幾百人。但他們都是忠臣,冤枉了他們會讓天下人寒心的。”【“臣聞明主不諱譏刺之言,以探幽暗之實。忠臣不恤谏爭之患,以暢萬端之事……陛下初從藩國,爰登聖祚,天下逸豫,謂當中興。自即位以來,未聞善政……而常侍黃門續爲禍虐,欺罔陛下,競行谲詐,自造制度,妄爵非人,朝政日衰,奸臣日強……近者奸臣牢脩,造設黨議,遂收前司隸校尉李膺、太僕杜密、御史中丞陳翔、太尉掾范滂等逮考,連及數百人,曠年拘錄,事無效驗。臣惟膺等建忠抗節,志經王室……而虛爲奸臣賊子之所誣枉,天下寒心,海內失望……陛下所行,不合天意,不宜稱慶。”見《後漢書卷六十九,竇武傳》。】

  桓帝看了公文,大概也覺得自己做的過分,怒氣才稍稍緩解了一些。李膺爲了自救,在獄中供出很多為非作歹的宦官子弟,宦官們也怕查起來牽連自己,因此又勸桓帝“大赦天下”。桓帝就在第二年,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釋放了“黨人”,但是把他們的名字都記錄備案,下令永不錄用,“免除政治權利終身”。

  同年(公曆已進入次年),桓帝劉志扔下這個爛攤子,撒手人寰。時年三十五歲(本文年齡按周歲計),在位二十一年。【十二月……丁丑(二十八日,公曆一月二十五日),帝崩于德陽前殿……見《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8-29 09: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第二次黨錮之禍

  桓帝沒有子嗣,竇武與太后商定,立冀州中山國解瀆亭侯,桓帝侄子劉宏為皇帝,於建寧元年、公元一六八年,即位,即靈帝。【春正月……己亥(二十日,公曆二月十六日),帝到夏門亭,使竇武持節,以王青蓋車迎入殿中。庚子(二十一日,公曆二月十七日),即皇帝位,年十二(虚岁,古人出生即為一歲,每逢正月初一即長一歲)。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太后竇妙臨朝稱制,她與和帝朝的竇太后是同族,有血緣關係。當初,桓帝寵愛貴人田聖打算立為皇后,但陳蕃以田氏出身不好為由,極力推薦桓帝立貴族竇氏為皇后,也就是竇武的女兒。

  漢代共有三位竇氏皇后,西漢一位、東漢兩位,都是同族。西漢文帝的竇皇后,相傳名漪房,從文帝到武帝,影響了三代朝政,最為著名,也因而使得竇氏成為“名門望族”。

  陳蕃推舉竇氏為皇后,可以說對竇氏有恩。竇太后既然臨朝,就重新啟用陳蕃,任命為中央最高行政長官,太傅並“錄尚書事”,爲什麽錄尚書事,後面將有解釋。竇武任命為中央最高軍事長官,大將軍。竇武、陳蕃共同輔佐朝政,任用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李膺等人也得以召回朝廷,宦官有所收斂,天下貌似要變得清明了。可是好景不長,靈帝的奶娘趙嬈是太后親信,中常侍曹節、侯覽、王甫等人與之勾結,有機會巴結太后,終於得到太后寵信,又開始禍國殃民。竇武與陳蕃都致力於剿除宦官、肅清朝廷,陳蕃對竇武說:

  “那幾個為首的宦官,在桓帝的時候就弄得天下烏煙瘴氣,現在不清除他們,等他們勢力更大了就難辦了。”【“中常侍曹節、王甫等,自先帝時操弄國權,濁亂海內,百姓匈匈,歸咎於此。今不誅節等,後必難圖。”見《後漢書卷六十九,竇武傳》。】

  於是兩人一拍即合,計劃剪除宦官。竇武是外戚的首腦,陳蕃是公卿、士大夫的首腦,這可以看做是外戚勢力與公卿、士大夫階層爲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一次聯合。

  這一年五月初(初一為公曆六月二十三日,本文中出現農曆月份若無具體日期則注明當月初一的公曆日期),出現日食,古人認為出現日食,就預示著將有不祥的事情發生。陳蕃恐怕有變故,就去攛掇太后她爹趕緊下手除害。【“蕃以八十之年,欲為將軍除害,今可且因日食,斥罷宦官,以塞天變。又趙夫人及女尚書,旦夕亂太后,急宜退絕。惟將軍慮焉。”見同上。】於是竇武去勸太后:

  “宦官只是管理宮中事物的內臣,不能委以處理國事這樣的重任,以前就是因為他們才搞的天下大亂,必須要予以肅清。”【“故事,黃門、常侍但當給事省內,典門戶,主近署財物耳。今乃使與政事而任權重,子弟布列,專為貪暴。天下匈匈,正以此故。宜悉誅廢,以清朝廷。”見同上。】

  老爹的話也不管用,太后不肯。陳蕃又上疏太后,要求剿滅宦官勢力,杜絕宦官干政,還朝政清明。【“臣聞言不直而行不正,則為欺乎天而負乎人。危言极意,則群凶側目,禍不鏇踵。鈞此二者,臣寧得禍,不敢欺天也。今京師囂囂,道路喧嘩,言侯覽、曹節、公乘昕、王甫、鄭颯等與趙夫人諸女尚書並亂天下……元惡大奸,莫此之甚。今不急誅,必生變亂,傾危社稷,其禍難量。願出臣章宣示左右,並令天下諸奸知臣疾之。”見《後漢書卷六十六,陳蕃傳》。】沒想到,太后還是不採納忠言。由於太后袒護曹節等人,竇武與陳蕃遲遲沒能行動。

  夜長夢多、遲則生變。竇武、陳蕃剿除宦官的機密洩露,宦官們以曹節為首劫持靈帝和太后,又脅迫官員假造詔書,說大將軍竇武等人謀反,要派兵剿除。當時竇武不在朝廷,陳蕃帶領部下和幾十個太學生沖入宮門,質問朝廷爲何污蔑大將軍謀反。【“大將軍忠以衛國,黃門反逆,何云竇氏不道邪?”見同上。】可憐這八十多歲的老臣被宦官包圍,寡不敵眾,被俘遇害。竇武得到消息率兵對抗,官宦又假傳詔書,命令車騎將軍周靖、護匈奴中郎將張奐率軍進攻。竇武被重重包圍,見大勢已去,無奈自盡。竇武宗族、親戚有的被殺害、有的被發配,只有個小孫子竇輔逃脫,被竇武部下收養,算是保留了一脈。竇太后因為立靈帝有功,因此免死,被軟禁宮中。其餘與竇武、陳蕃有關的官員,包括李膺等人都遭到罷免。【九月……辛亥(初七,公曆十月二十五日),中常侍曹節矯詔誅太傅陳蕃、大將軍竇武及尚書令尹勳、侍中劉瑜、屯騎校尉馮述,皆夷其族。皇太后遷于南宮。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宦官更加猖獗,繼續以他們的意志控制朝廷。

  朝廷升任張奐為大司農,因為他平定“叛亂”有功,要給他封侯。張奐事後知道自己被宦官利用,陷害了忠良,十分悔恨,因此堅決不接受冊封。

  建寧二年、公元一六九年,又發生颱風、冰雹等惡劣氣象,似乎又是“上天的昭示”。張奐借機上疏為陳蕃、竇武平反昭雪。【“故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或志寧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讒勝,並伏誅戮,海內默默,人懷震憤。昔周公葬不如禮,天乃動威。今武、蕃忠貞,未被明宥,妖眚之來,皆為此也。宜急為改葬,徙還家屬。其從坐禁錮,一切蠲除。又皇太后雖居南居,而恩禮不接,朝臣莫言,遠近失望。宜思大義顧復之報。”見《後漢書卷六十五,張奐傳》。】靈帝被張奐打動,可宦官們擔心士大夫抬頭,向皇帝進讒言,皇帝又改變了主意,這事就不了了之。而張奐最後落得個被罷免的下場。之後又有大臣為陳蕃、竇武鳴冤,要求重新錄用李膺等人。宦官見這些人的威望影響深入人心,於是曹節等人说那些人要合起伙来造反,年輕的靈帝被宦官蠱惑,致使全國下令捕捉“黨人”,天下有識之士以及無辜受牽連的,成千上萬。【凡黨人死者百馀人,妻子皆徙邊,天下豪桀及儒學有行義者,宦官一切指爲黨人。有怨隙者,因相陷害,睚眦之忿,濫入黨中。州郡承旨,或有未嘗交關,亦離禍毒,其死、徙、廢、禁者又六七百人。見《資治通鑒卷第五十六,漢紀,孝靈皇帝紀》。】

  公卿、士大夫與外戚聯合對抗宦官的行動,遭到重大打擊,大批忠良遭到罷免、殘害,人才流失。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和建寧二年、公元一六九年,發生的兩次大規模打壓“黨人”的政治事件,史稱“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是一場浩劫,是毫無益處的折騰,國家的政治基礎、經濟基礎都遭到破壞。這一系列社會的動盪,究其原因,就是皇帝、外戚、公卿這三方面政治力量失去平衡的結果。漢代從武帝開始加強皇權,到了光武帝的時候,劉秀鑒於王莽篡權的教訓,繼續將強集權。皇帝權力的集中,簡單的說其實就是削弱和分化中央高級長官權力的過程,但是權力的過分集中,也會有弊端。因為這種權利,一旦被奸人利用,就會禍亂朝廷,造成一系列悲劇,他們就會帶領國家“堅定不移”地走向滅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8-30 09: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權力之爭源於“中央集權”

  那麼皇帝的權力是如何集中的?這涉及到漢代官制。漢代承襲秦代官制屬於“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指的是中央行政機構的主體單位。一些重要的單位,責任繁複,需要若干單位輔佐,像“三公”、“大將軍”這樣的官職可以成立一個辦事機構,主管首長可以自行任免輔佐他的下級官吏,這就叫“開府”。比如“丞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總理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的首長,他的辦事機構,叫做“國務院”,國務院裡面供職的還有委員、各部長、秘書長等等。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漢代主要官職:
  西漢時期:
  “大司徒”,“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就是輔佐皇帝處理國政,為中央最高行政首長。本名“丞相”,高帝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更名“相國”。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一年,更名“大司徒”。
  “大司馬”,掌管國家軍事,為中央最高軍事統帥。本名“太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取消“太尉”改為“大司馬”。
  “大司空”,掌管國家檔案、百官奏章以及監察百官,也是副丞相。本名“御史大夫”,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八年更名。
  以上三職為“三公”,三公之下還有“九卿”,各有分工,對三公負責。
  “太常”,掌管國家宗廟禮儀。本名“奉常”,景帝中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更名。
  “光祿勳”,掌管宮殿警衛。本名“郎中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〇四年更名。
  “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太僕”,掌管御用車馬和國家車馬。
  “大理”,掌管國家刑法。本名“廷尉”,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一年更名。
  “大鴻臚”,掌管外交與各民族事務。本名“典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〇四年更名。
  “宗伯”,掌管皇室內部事務。本名“宗正”,平帝元始四年、公元四年更名。
  “大司農”,掌管國家財政、稅收與農業事務。本名“治粟內史”,景帝後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更名“大農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〇四年,更名“大司農”。
  “少府”,掌管皇室財政、財產、日常雜務以及政府工商業。隸屬少府的供職官員由於貼近皇帝生活,多由宦官擔任。

  東漢時期:
  “太傅”,輔導皇帝處理政務,不常設。一般為皇帝新即位時設置,如果“錄尚書事”則有實權,為中央最高行政首長,否則是只是榮譽官職。西漢時有“太師、太傅、太保”,一般都是榮譽官職,沒有實權。
  以下為三公。
  “太尉”,掌管國家軍事,為中央最高軍事統帥。本名“大司馬”,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十一年,改為“太尉”。
  “司徒”,掌管國家民政。本名“大司徒”,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十一年更名。東漢“司徒”雖然由西漢“大司徒”轉變而來,但職權範圍與原來相比有所降低,已不具備“丞相”的職責,權力被分化。
  “司空”,掌管國家建設、土木工程之類。本名“大司空”,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五十一年更名。與“司徒”一樣職權範圍與原來相比有所降低。
  以下為九卿。
  “太常、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西漢時的大理)、大鴻臚、宗正、大司農”,職責與西漢相當。“少府”,其職責除西漢時職能以外,還具備“掌管國家檔案、百官奏章以及監察百官”的職能。

  在封建時代,皇帝是國家權力的最高代表,但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不可能是全權由皇帝一個人來管理的,自下而上的金字塔結構的官僚機制逐漸形成。在官僚機制裡,以丞相為代表的公卿權力,與皇權成為矛盾。皇帝雖然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但權力的實際執行者是手握實權的公卿,所謂“縣官不如現管”,丞相就成為事實上的中央首腦,這就形成權力的爭奪。早在西漢武帝時期,爲了加強皇帝專制,就設立了專門的政治系統,不受“三公”制約,只對皇帝負責。他們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但凡國家政治機要事,都向皇帝彙報,由皇帝裁決,下達政令,再由百官執行,這就限制了公卿的職權。這個系統,就是“內朝”或稱“中朝”,與之相對的百官公卿,就是“外朝”。【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見《漢書卷七十七,劉輔傳》顏師古注引孟康語。】到了東漢時期,光武帝更加擴大皇權,逐漸成立內朝系統的辦事機構,叫做“尚書台”,也稱“台閣”。尚書台以“尚書令”為首長,“尚書僕射”為副職,下設若干單位,分管百官監察、民政、刑罰等等具體政務。像三公這樣的中央高級首長居然成了擺設,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台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見《後漢書卷四十九,仲長統傳》。】所以“外朝”官員只有“錄尚書事”才有實權,就像前面說到的太傅陳蕃。這裡需要說明一點,由於“內朝”與“尚書台”裡設置的官職都隸屬於本來只是負責皇室財務和雜務的“少府”,所以大多是由宦官擔任,這就是宦官專權的搖籃,為宦官專權創造了條件。

  如果皇帝開明,皇權的有效集中可能發揮正能量,但是這都是在開國初期,皇帝正在緩解階級矛盾、勵精圖治的時候。可是東漢中後期,皇帝的權力都被外戚和宦官輪流控制,再加上桓帝、靈帝本來就昏庸,更聽信讒言、寵信宦官,奸臣越來越多了,這種權利被奸臣利用,只能是造成政治頹敗、禍國殃民。【而權移外戚之家,寵被近習之豎,親其黨類,用其私人,內充京師,外布列郡,顛倒賢愚,貿易選舉,疲駑守境,貪殘牧民,撓擾百姓,忿怒四夷,招致乖叛,亂離斯瘼。見同上。】

  當外戚、皇帝、公卿這三方面權利均衡時,國家政局就會維持穩定,反之則會造成政局動盪。因為在開國初期,皇帝賢明的時候,任用的公卿也大多是正直、廉明的,這樣才能輔佐皇帝處理好政務,在皇帝出現錯誤的時候,也能及時糾正,國家政權的行使大體上不受皇帝的個人意志影響,基本上是可以按照制度、國法來行政的。所以,以“相權”為代表的公卿權力,就成為權力制衡的關鍵。相權被削弱,就不能控制朝政的走向,因此外戚控制了皇帝就控制了朝廷,皇帝要奪回權力又只能依靠宦官,如此往復就形成自東漢中期開始政局一直處於動盪不安的局面。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行使權力的有效方法,其實並非無限擴大權力,反而是懂得如何制約權力,使其達到平衡。任何一種權力的無限擴大,都會走向反面,所謂“物極必反”。

  政局不穩定,朝廷如何正常運作,一個個都只顧著權力之爭,哪還顧得上國計民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2 10: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黃巾起義(上)

  第二次黨錮之禍以後,國家的忠臣大多被陷害,靈帝更受到宦官蠱惑,越發的荒淫無道。靈帝是以“亭侯”身份繼位,在做皇帝之前,沒有那麼多錢財去揮霍,更禁不住慾望的誘惑。

  要揮霍,就要有錢,錢總有花光的時候。於是,靈帝想了個辦法。他在光和元年、公元一七八年,開始將官職明碼標價,公開買賣,還專門成立了交易所“西園”,將得來的錢都存入宮中的私人金庫。上到三公,下到縣令,除了皇帝不賣,能賣的都賣。有錢的人花了錢立即上任,有的人沒那麼多錢買官,不過沒關係,可以賒帳,先上任,再還錢,但要還雙倍。【是歲,初開西邸賣官,入錢各有差。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於西園立庫以貯之……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然後倍輸。又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初,帝為侯時常苦貧,及卽位……故賣官聚錢以為私藏。見《資治通鑒卷第五十七,漢紀,孝靈皇帝紀》。】

  其實,“賣官”這件事情,並不是靈帝劉宏的創新,早在秦朝就已經有這樣的制度,直到西漢也有,叫做“納粟”。當初,讓百姓捐錢糧換官爵是爲了彌補財政不足或者因為出現災荒,爲了鼓勵民眾捐款、捐糧,而採取的一種制度。【粟爵粟任,則國富。見《商君書,去彊篇》。民有餘糧,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則農不怠。見《商君書,靳令篇》。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孝景時,上郡以西旱,亦復脩賣爵令,而賤其價以招民。見《史記卷三十,平準書》。】

  到了靈帝時,他濫用這種制度來滿足私欲,使得這種制度的弊端凸顯出來。這樣一來,哪會有以造福百姓為己任的官吏,一旦當官,趕緊搜刮民脂民膏。“官”只不過是他們圈錢斂財的工具而已,因此花錢上去的都是貪污之官。

  這還不夠,他甚至“挪用公款”,把司農掌管的國庫的錢也存入私人腰包。每當有郡國向朝廷進獻貢品,他就讓人先送到宮中“御覽”,把貴重的留下,看不上的再送到國庫,美其名曰“導行費”。【時帝多蓄私臧,收天下之珍,每郡國貢獻,先輸中署,名為“導行費”。見《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呂強傳》。】有個比較正直的宦官,叫做呂強,他實在看不過去了,就上疏勸諫靈帝:

  “天下的財寶全都歸屬陛下,哪還有公私之分?現在宮中收藏各地貢獻,州郡官員爲了討好皇上,搜刮民財,其中又有官員借機中飽私囊,這樣更加重了百姓負擔。希望陛下仔細想想臣的話。”【天下之財,莫不生之陰陽,歸之陛下。歸之陛下,豈有公私?而今中尚方斂諸郡之寶,中御府積天下之繒,西園引司農之臧,中廄聚太僕之馬,而所輸之府,輒有導行之財。調廣民困,費多獻少,姦吏因其利,百姓受其敝。又阿媚之臣,好獻其私,容諂姑息,自此而進……夫立言無顯過之咎,明鏡無見玼之尤。如惡立言以記過,則不當學也。不欲明鏡之見玼,則不當照也。願陛下詳思臣言,不以記過見玼為責。見同上。】

  靈帝見了奏章根本不予理會。

  從中央到地方,一片貪腐之風。

  在這樣的背景下,百姓苦不堪言,有的土地被兼併,無法生存,形成大量的流民,有的淪為土匪、盜賊,成為隱患。東漢末年,又有大量的旱災、水災、地震、瘟疫,可以說天災人禍,民不聊生。

  於是,民間一些有識之士準備組織農民,推翻腐朽的王朝。百姓疾苦,精神上的解脫和訴求往往依託於宗教信仰,加上西漢武帝時與西域的溝通,使得“佛教”逐漸傳入中國,在這種影響下,中國的本土宗教也應運而生。“道教”,就是中國起源的本土宗教,經過長期的歷史孕育而成,與中國傳統文化緊密相連,大概也是最早的本土宗教。在東漢末年,道教的傳播和影響最為廣大。道教奉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張陵為教祖,真正創立道教的人就是張陵,也叫張道陵,即“張天師”。東漢順帝時,張陵於益州蜀郡的鶴鳴山(位於四川成都大邑縣鶴鳴鄉)創立“五斗米道”。後來傳給兒子張衡,又傳到他的孫子張魯,張魯作為益州漢中郡太守統治漢中多年,使五斗米道廣為傳播,逐漸成為道教正宗。【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見《後漢書卷七十五,張魯傳》。】

  要將各地農民組織在一起,依託教會來取得民眾的信任是最好的方法。冀州鉅鹿郡鉅鹿縣(今屬河北邢臺市平鄉縣)人張角創立的“太平道”也是道教的一支。他得到一本書名叫《太平清領書》,這是一部結合老子道家學說、陰陽五行以及治國方略的道教早期經典,相傳是從道士于吉處開始傳播。這本書大概是道教的第一部經書,裡面講述的教義也是太平道的指導思想。【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闕,上其師干(于)吉於曲陽泉水上所得神書百七十卷,皆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號太平清領書。其言以陰陽五行為家,而多巫覡雜語。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經,乃收臧之。後張角頗有其書焉。見《後漢書卷三十下,襄楷傳》。】

  很多宗教的傳播,都是借著行醫救人來傳播濟世救人的教義,取得人們的信仰,太平道也不例外。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利用給人治病的機會傳播宗教,廣收門徒,漸漸發展民間組織。大約從靈帝熹平年間(始於公元一七二年)到中平年間(始於公元一八四年),十幾年的時間裡發展了幾十萬教徒,範圍幾乎遍及全國。【奉事黃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咒說以療病,病者頗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於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轉相誑惑。十餘年閒,眾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見《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傳》。】一場教會組織的農民起義蓄勢待發。

  朝廷官員對於張角的活動早有顧慮。司徒楊賜認為張角的太平道是個安全隱患,於是招來下屬劉陶商議:

  “張角他們到處招攬門徒,蔓延各州郡。要是馬上下令剿捕,估計會逼得他們聚眾造反。倒不如讓各州刺史把到處流亡的人遣送回鄉,先削弱他們的黨羽,然後再除掉他們的頭領,這樣不必大費周折就能消除隱患,你覺得怎樣?”【“張角等遭赦不悔,而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且欲切敕刺史、二千石,簡別流人,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何如?”見《後漢書卷五十四,楊賜傳》。】

  楊賜字伯獻(范曄《後漢書》作伯獻、謝承《後漢書》作伯欽、袁宏《後漢紀》作子獻),司隸弘農郡華陰縣(今屬陝西華陰市)人,出身名門望族“弘農楊氏”,官宦世家,其祖、父都曾官至太尉。以剛正聞名,且精通儒學,有很高名望。

  劉陶對楊賜的想法非常贊同,於是楊賜上疏提醒靈帝,但沒有得到靈帝的重視。

  劉陶字子奇(或名偉),豫州潁川郡潁陰縣(今屬河南許昌市)人,漢室宗親。這個劉陶,就是當初為朱穆申辯的太學儒生,當時已經是司徒府的掾屬。後來楊賜因病辭官,劉陶為御史,他又與大臣聯名上疏:

  “目前,張角的黨羽已經很有規模,之前司徒楊賜就曾請求陛下詔令全國將流民遣送回鄉,可現在楊賜也不在位了,此事也沒能實行下去。又有傳言說張角已經潛入京師,窺視朝政。而地方官吏害怕追責,將事實掩蓋,蒙蔽皇上。現在最好下詔,以重金懸賞捉拿張角,有敢隱瞞情況的與之同罪。”【“聖王以天下耳目為視聽,故能無不聞見。今張角支黨不可勝計。前司徒楊賜奏下詔書,切敕州郡,護送流民,會賜去位,不復捕錄。唯會赦令,而謀不解散。四方私言,云角等竊入京師,覘視朝政,鳥聲獸心,私共鳴呼。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宜下明詔,重募角等,賞以國土。有敢回避,與之同罪。”見《後漢書卷五十七,劉陶傳》。】

  然而,靈帝對上疏視而不見,以至於張角的勢力更加壯大。

  中平元年初、公元一八四年,不知什麼時候有人用白土在京城寺廟的廟門上寫下“甲子”二字,沒過多久,許多州郡官府的大門上也出現“甲子”的標記。原來,這是張角準備起義的記號,他推算漢朝天數已盡,應該順應天意取而代之,甲子年甲子日,即中平元年三月十九日(公曆四月十七日),就是良辰吉日。於是他打出了響亮的口號: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張角派首領馬元義通知荊州、揚州的數萬教徒,讓他們到冀州魏郡的鄴縣(今屬河北邯鄲市臨漳縣)集結,準備起義。馬元義經常往來於京城,他成功策反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為內應,於是約定三月甲子日共同起事。但有時打倒自己的不是對手,反而是自己人,瓦解總是從內部開始。就在張角的行動按部就班的時候,他的弟子唐周,大概因為害怕獲罪,突然叛變,向官府告發。河南尹何進得到消息立即抓捕馬元義,馬元義在京城被捕,處以“車裂”,就是俗稱“五馬分屍”。京城雒陽在司州河南郡,因是首都所在,河南郡執政長官不稱“太守”,稱“尹”。靈帝急忙召集三公、司隸校尉等人,動員全城,糾察皇宮侍衛以及京城內與張角有關聯的百姓,捕殺上千人。又下令冀州通緝張角。

  張角發現事情已經敗露,匆忙通知各個單位,立即起義。所有參加起義的都頭裹黃巾,象徵“黃天”,因此稱之為“黃巾”。張角自稱“天公將軍”,他的二弟張寶,自稱“地公將軍”,三弟張梁稱“人公將軍”。黃巾軍聲勢浩大,群眾紛紛響應。起義事發突然,官府毫無準備,起義軍攻破城池,燒毀官府,誅殺官吏,那些平時欺壓百姓的郡守、縣令都嚇得屁滾尿流,棄官逃跑。【二月(初一為公曆二月二十九日),角等皆舉兵,往往屯聚數十百輩,大者萬餘人,小者六七千人。州郡倉卒失據,二千石長吏皆棄城遁走,京師振動。角黨皆著黃巾,故天下號曰“黃巾賊”。見《後漢紀,孝靈皇帝紀》。】這就是中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宗教性質農民起義“黃巾起義”。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3 10: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黃巾起義(下)

  一個月之內全國多數州郡都發生起義,黃巾軍的狂潮猶如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拾,轟動了朝野上下。這時候,靈帝慌了,趕緊啟動一級戒備,任命何進為大將軍,鎮守京城,同時在京城周圍各關隘嚴密佈防。【三月戊申(初三,公曆四月一日),以河南尹何進為大將軍,封慎侯,率左右羽林、五營營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鎮京師。置函谷、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八關都尉。見《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漢紀,孝靈皇帝紀》。】要想收拾局面僅僅靠防守是不夠的,靈帝一面詔令各州郡加固城防、積極備戰,一面召開“黃巾鎮厭大會”,與群臣商量對策。涼州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建議解除“黨禁”,請皇帝拿出私房錢作為軍費開支。【宜解黨禁,益出中藏錢、西園廄馬,以班軍士。見《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傳》。】靈帝一聽要解除黨禁,還有些猶豫,他又想起了當初勸諫的中常侍呂強,就叫來商量。看來皇帝在這個時候還是想聽聽宦官的意見,好在他找對了人。呂強說:

  “黨禁由來已久,積怨已深,這時候如果不赦免,他們萬一與張角合謀造反,後果不堪設想。請陛下除掉身邊的貪污之官,赦免黨人,則叛亂容易平息。”【“黨錮久積,人情怨憤,若不赦宥,輕與張角合謀,為變滋大,悔之無救。今請先誅左右貪濁者,大赦黨人,料簡刺史、二千石能否,則盜無不平矣。”見《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漢紀,孝靈皇帝紀》。】

  靈帝心裡“咯噔”一下,大敵當前,他也擔心黨人參與造反,這才下詔令解除黨錮,招還發配邊疆的黨人的家眷、親屬、故舊。

  詔書發下,朝廷開始調兵遣將。當時,黃巾軍主力集中在三個地區,分別是在冀州一帶的張角軍、豫州潁川郡的波才軍和荊州南陽郡的張曼成軍。公卿舉薦皇甫嵩、朱儁、盧植為將軍,於是靈帝任命皇甫嵩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皇甫嵩與朱儁領兵前往豫州,盧植前往冀州。

  將軍們領命出發了,靈帝回到宮中,想到宮裡居然有人勾結黃巾,一股子邪火竄上來,把幾個中常侍叫到跟前數落:

  “你們幾個老說黨人圖謀不軌,要麼不用、要麼殺掉。現在好了,黨人都重新錄用,你們反倒與張角勾結,該不該死?”【“汝曹常言黨人欲為不軌,皆令禁錮,或有伏誅者。今黨人更為國用,汝曹反與張角通,為可斬未?”見同上。】

  幾個人嚇得趴在地上連連磕頭求饒:

  “那都是王甫和侯覽幹的,跟我們沒關係呀!”

  但侯覽已經在熹平元年、公元一七二年,畏罪自殺。王甫也在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被司隸校尉陽球捕殺。所以說,這是死無對證。靈帝本來也沒打算殺死他們,也就不了了之。

  郎中張鈞是個明白人,他認為天下大亂都是十常侍造成的,於是上疏勸靈帝除掉十常侍:

  “張角之所以能得到各地支持而興兵作亂,都是由於十常侍弄權、任人唯親,各州郡官吏多是他們的親信子弟,因此他們仗勢欺壓百姓,使得百姓怨聲載道,無處伸冤,被逼無奈於是造反。只要斬了十常侍,佈告天下,可以不必勞師動眾,叛亂自然平息。”【“竊惟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萬人所以樂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典據州郡,辜榷財利,侵掠百姓,百姓之冤無所告訴,故謀議不軌,聚爲盜賊。宜斬十常侍,縣頭南郊,以謝百姓,又遣使者布告天下,可不須師旅,而大寇自消。”見《後漢書卷七十八,宦者列傳》。】

  靈帝舉著上疏讓十常侍看,於是一個個裝可憐,自願下獄受罪,還表示要捐錢給朝廷用作軍費。靈帝心軟了,反而指責張鈞:

  “張鈞也太狂了,難道十常侍裡就沒有一兩個好人嗎?”

  有倒是有,比如那個呂強,但是他死了,因為靈帝聽信十常侍的誣告,愣把呂強逼得自殺了。十常侍沒有受到任何處罰,因為歸根到底,靈帝就是罪魁禍首,宦官依附於皇帝,只是狐假虎威、狗仗人勢,沒有他的放縱,宦官也不能成勢。其實張讓等人確實暗地與張角溝通,所以他們做賊心虛,很害怕再有人針對他們。趁著靈帝徹查參與太平道一事的機會,張讓派人以學習太平道的罪名抓捕張鈞,結果張鈞死於獄中。

  再說皇甫嵩與朱儁調集四萬精兵,兩人各統領一支軍隊,向潁川進發。在潁川境內與黃巾首領波才遭遇,朱儁先與之交戰,結果戰敗。【夏四月(初一為公曆四月二十八日)……朱雋為黃巾波才所敗。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初戰不利,皇甫嵩等人兵進長社縣(今屬河南長葛市)駐守,伺機而動。波才領大軍將長社縣城圍住,皇甫嵩兵力太少,軍中恐慌,不敢輕易出擊,皇甫嵩一面上奏朝廷請求增援,一面率領將士堅守城池。兩軍僵持了一個月,這天,他登上城樓觀望形勢,但見黃巾軍挨著一片蒿草紮營,當時刮起一陣大風,皇甫嵩心生一計,就召集部下商議:

  “反賊依草結營,咱們趁夜火攻,賊兵必然大亂。然後再領軍出擊,必能打勝。”【“兵有奇變,不在眾寡。今賊依草結營,易為風火。若因夜縱燒,必大驚亂。吾出兵擊之,四面俱合,田單之功可成也。”見《後漢書卷七十一,皇甫嵩傳》。】

  計劃已定,當夜派出一支精銳部隊,潛伏出城,繞到波才軍背後,趁著大風放火。城上一見火起,皇甫嵩立即領兵出城,舉火把正面攻擊,黃巾軍前後受敵,軍心大亂。這時,又趕來一支軍隊,原來是靈帝派來增援的騎都尉曹操,他與皇甫嵩、朱儁合兵一處,殺得波才大敗,黃巾軍被斬首數萬人。【五月(初一為公曆五月二十八日),皇甫嵩、朱雋復與波才等戰於長社,大破之。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靈帝得到捷報,非常欣慰,立即冊封皇甫嵩為都鄉侯,鼓勵他積極應戰。

  皇甫嵩繼續率領人馬乘勝追擊,在陽翟縣(今屬河南禹州市)徹底擊潰波才軍。潁川的黃巾主力已經潰敗,其餘起義軍更不在話下,汝南郡、陳國一帶黃巾餘部也被皇甫嵩等人擊敗,死的死、降的降。豫州潁川、汝南、陳國三郡黃巾起義都被官軍鎮厭下去。皇甫嵩上報朝廷,為朱儁邀功請賞,皇帝下詔,朱儁被封為西鄉侯,升任鎮賊中郎將,又令皇甫嵩平定兗州東郡,朱儁平定荊州南陽。於是兩人一北、一南兵分兩路。

  再說北中郎將盧植,在冀州與張角軍交戰,張角節節敗退,損失上萬人,退到鉅鹿廣宗縣(今屬河北邢臺市威縣)據守,盧植領軍圍城,眼看就要攻破。這時靈帝派宦官小黃門左豐前來視察軍情,盧植部下知道宦官不好惹,勸他拿點好處費賄賂左豐,遭到盧植反對。左豐一看沒有油水,白跑一趟,就跟靈帝說盧植在廣宗圍而不打、消極待機。靈帝一怒之下下令把盧植押解回京治罪,又派去東中郎將董卓替他領兵。【六月(初一為公曆六月二十六日)……皇甫嵩、朱雋大破汝南黃巾於西華。詔嵩討東郡,朱雋討南陽。盧植破黃巾,圍張角於廣宗。宦官誣奏植,抵罪。遣中郎將董卓攻張角,不剋。見同上。】

  皇甫嵩在東郡倉亭(今屬山東聊城市陽谷縣)再一次擊敗黃巾軍,斬首七千餘人,而董卓打了敗仗,靈帝又讓皇甫嵩代替董卓去打廣宗。【八月,皇甫嵩與黃巾戰於倉亭,獲其帥。乙巳(初三,公曆九月二十五日),詔皇甫嵩北討張角。見同上。】於是皇甫嵩繼續北上,在廣宗與張梁交戰,一時間不能取勝。第二天,他令軍士紮營休整,靜觀其變。張梁軍剛剛打敗董卓的時候士氣比較高昂,但經過連續戰鬥,已經疲憊。皇甫嵩發現黃巾軍意志鬆懈,決定突襲,於是夜間偷偷出兵,在天明時突然殺入張梁軍陣,張梁戰死,黃巾損失八萬人。估計當時張寶守城,見二哥突然戰敗,就棄城逃走了。皇甫嵩沒有見到張角出戰,原來他到達廣宗時,張角已死,大概由於傷病而死。死了也沒有放過他,皇甫嵩將張角“開棺戮屍”,戮屍,就是死了也要斬首。他叫人把張角的頭送往京城,然後繼續追擊張寶。【冬十月(初一為公曆十一月二十一日),皇甫嵩與黃巾賊戰於廣宗,獲張角弟梁。角先死,乃戮其屍。見同上。】

  皇甫嵩進軍到鉅鹿最北端的下曲陽縣(今屬河北晉州市),與張寶交戰,張寶潰敗被殺,十多萬黃巾軍或者被俘、或者戰死。【十一月(初一為公曆十二月二十一日),嵩復攻角弟寶於下曲陽,斬之,斬獲十餘萬人。見同上。】朝廷得到消息,對皇甫嵩大加封賞,升任冀州牧、左車騎將軍,封槐里侯。

  由黃巾軍領袖張角直接領導的近二十萬起義軍,就此被殲滅。

  再看南陽方面,黃巾首領張曼成在起義之初攻殺太守褚貢,進而包圍宛縣(今屬河南南陽市),官兵堅守百餘天,朝廷派去的新任太守秦頡擊敗張曼成并殺之。【六月(初一為公曆六月二十六日),南陽太守秦頡擊張曼成,斬之。見同上。】黃巾餘部又推出一個叫趙弘的領導,集結了十多萬人,繼續圍攻宛縣。

  朱儁領命到達南陽時,宛縣已經失守,秦頡與荊州刺史徐璆正準備收復縣城,於是朱儁與他們合兵一處,包圍宛縣。秦頡、徐璆、朱儁三路人馬合起來也只有一萬八千人,因此不敢猛攻,兩軍對峙近兩個月,相持不下。朝廷一度要召回朱儁,換將頂替,多虧司空張溫勸阻,靈帝才沒有下詔。這時候,趙弘卻領軍出擊了,朱儁抓住機會,迎擊趙弘,將之擊斃。趙弘倒下了,黃巾軍又選出新領導韓忠,韓忠繼續守城。朱儁用“聲東擊西”之計,派一支軍大張旗鼓,向城西南角進攻,吸引黃巾軍注意,親自率領五千精兵攻打東北角,終於登上城牆,進入外城。

  韓忠急忙縮入內城,驚慌失措,派人前去請降。朱儁不肯受降,趁勢猛攻,黃巾軍頑強抵抗,一時無法攻破。他派人堆起土山,爬上去向城內觀望了一陣,對部下說:

  “看來反賊被我們包圍,投降不成,又無法突圍,被我們逼得沒有退路,反而以死相拼。我們不如讓城外包圍的兵士都進入城中,故意撤圍。韓忠見解了圍,必然出城,他們只要出城,就沒有那麼強的凝聚力,士氣容易渙散,那時我們就容易取勝了。”【“吾知之矣。賊今外圍周固,內營逼急,乞降不受,欲出不得,所以死戰也。萬人一心,猶不可當,況十萬乎!其害甚矣。不如徹圍,并兵入城。忠見圍解,埶必自出,出則意散,易破之道也。”見《後漢書卷七十一,朱儁傳》。】

  於是吩咐下去,解除包圍。韓忠果然領軍出城,被朱儁擊敗,黃巾被斬首萬餘人。秦頡殺了韓忠,黃巾軍退回城中,又推舉孫夏為首領。朱儁指揮人馬大舉攻城,部下佐軍司馬孫堅,首當其衝,登上城牆,兵士隨後攻入。孫夏棄城向北而逃,朱儁緊追不捨,直到西鄂縣(今屬河南南陽市石橋鎮)打敗孫夏軍,又有上萬黃巾戰死,其餘四處逃散。【十一月……癸巳(二十二日,公元一八五年一月十一日),朱雋拔宛城,斬黃巾別帥孫夏。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至此,南陽黃巾軍也被消滅。朝廷派去使者到前線勞軍,升任朱儁為右車騎將軍,朱儁凱旋而歸,又任命為光祿大夫,冊封錢塘侯。

  黃巾起義來勢洶洶,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冀州、豫州、荊州三地的起義軍主力都被官軍鎮厭下去,起義失敗。失敗主要有幾點原因,第一,由於出現內部叛變,倉促起事,大部隊不能迅速集結。第二,由於沒有有效組織,各地沒有支援配合,相對比較孤立,使得官兵得以各個擊破。第三,沒有優秀的戰略指揮人物,都是未經過軍事訓練的農民組織,缺乏作戰經驗,這也是農民起義的通病。第四,朝廷派去的像皇甫嵩這樣的名將,出身武官世家,軍事素養比較高,懂得運用計謀,能夠以少勝多。因此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冀州、豫州、荊州三地的起義軍主力都被官軍鎮厭下去。

  皇甫嵩字義真,涼州安定郡朝那縣(今屬寧夏固原市)人,是武官世家,東漢名將皇甫規的侄子。朱儁字公偉,揚州會稽郡上虞縣(今屬浙江紹興市)人,是與皇甫嵩齊名的將軍。盧植字子幹,幽州涿郡涿縣(今屬河北涿州市)人,能文能武,是著名儒家學者。盧植被誣陷押回京城,皇甫嵩為他平反求情,盧植得以免罪,任命為尚書。

  此後黃巾軍的餘部仍然抗爭了十餘年之久,它沒有打垮東漢王朝,卻嚴重動搖了王朝的統治,導致各地方官吏、豪族地主借著鎮厭起義的機會擁兵自重,割據州郡。於是,“黃巾起義”拉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4 09: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地方的割據

  黃巾起義的主力軍被鎮厭之後王朝恢復了表面的平靜,其內部卻依舊頹敗,不少忠臣直言天下大亂都是由於宦官亂政引起,但都被宦官陷害,比如劉陶等。【(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冬十月(初一為公曆十一月十日)……前司徒陳耽、諫議大夫劉陶坐直言,下獄死……三年……冬十月(初一為公曆十月三十一日)……前太尉張延為宦人所譖,下獄死。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然而,靈帝依然固我,堅決地站在官宦一邊,沒有回到豪族地主階層的陣營之中,因此豪族地主對他們的“萬歲爺”失望之極。

  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黃巾餘黨郭太在司州河東郡白波谷(今屬山西臨汾市襄汾縣)起義,此後,豫州、青州、徐州各地起義、叛亂復燃。【二月(初一為公曆三月十六日)……黃巾餘賊郭太等起於西河白波谷,寇太原、河東……夏四月(初一為公曆五月十四日),汝南葛陂黃巾攻沒郡縣……冬十月(初一為公曆十一月七日),青、徐黃巾復起,寇郡縣。見同上。】這些叛亂雖然沒有初平元年來的那麼洶湧,但也令東漢朝廷如芒在背、如鯁在喉。

  鑒於如此形勢,太常劉焉爲了挽大廈之將傾,給靈帝出了個主意:

  “現在各地叛亂,更有很多官吏盤剝百姓,而監察各州工作的刺史權力較輕,沒有威信,不能有效管理。應該選派一些資歷較深、威信較重的朝廷大員為州牧,前去各州治理,這樣更便於平息叛亂。”【“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見《三國志卷三十一,蜀書一,劉焉傳》。“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以致離叛。宜改置牧伯,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見《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這個政策一出臺,地方的權力加重,更助長了州郡擁兵自重,反而為地方割據創造了條件。【朝廷遂從焉議,選列卿、尚書為州牧,各以本秩居任……州任之重,自此而始。見《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劉焉字君郎,荊州江夏郡竟陵縣(今屬湖北天門市)人,是西漢魯恭王劉余後裔,以漢室宗親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他既然為朝廷獻策設“州牧”,自己也要身體力行,想到東南端的交州做個一州之長。實際他見朝廷日益頹廢,是想借機離開是非之地,以求自保。侍中董扶是益州人,他向劉焉透露:

  “京城早晚會大亂,我看益州有天子氣象,是個風水寶地。”【“京師將亂,益州分野有天子氣。”見《三國志卷三十一,蜀書一,劉焉傳》。】

  於是劉焉改變了主意,又要去益州,正趕上益州刺史郤儉禍害一方,朝廷就任命劉焉為益州牧,封陽城侯,派他前去整頓吏治。估計劉焉自有他的私心,就是割據一方,培養勢力。否則他爲什麽聽說“益州有天子氣”就馬上改了主意要去益州呢?不止劉焉,宗正劉虞、太僕黃琬也都被派往地方,一個做了幽州牧、一個做了豫州牧,他們就是第一批州牧,也是割據勢力的開路先鋒。


  東漢政權的建立,是靠著“豪族地主”的支持,比如光武帝劉秀時的開國功臣,“雲臺二十八將、三百六十五功臣”。【帝思中興功臣,乃圖畫二十八將於南宮雲臺……見《資治通鑑卷四十四,漢紀,顯宗孝明皇帝紀》。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見《後漢書卷一下,光武帝紀》。】這些“豪族地主”本身就帶有割據性質,他們佔有大量土地、擁有眾多人口,甚至有自己的家兵武裝。

  “豪族地主”階層分為兩類。一類是聲名顯赫,世代為官的公卿士大夫、皇親國戚之流,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享有特權,依附於他們的門生故吏眾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名門貴族”,叫做“世族地主”。這些人可以說是“上流社會”的主體人群。另一類是世族地主以外的地方豪強,主要是大地主和靠高利貸兼併土地的商人,他們雖然也擁有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不能與“世族地主”相比,政治權力也僅限於他們的土地範圍之內,不能進入政治中樞,這一類叫做“庶族地主”。

  皇室家族、世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就構成了整個統治階級。當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政權穩固時,就可以有效控制“豪族地主”,讓他們為朝廷服務。但東漢末期的朝廷內部政治動盪,外部又是農民起義、盜賊蜂起、地方叛亂,真是內憂外患、滿目瘡痍。從大的形勢上說,畢竟是穩定的局勢,有利於生活生產,有利於經濟發展,豪族地主也不例外。而在“黨錮之禍”的時候,在“黃巾起義”的時候,很多豪族地主受到重大打擊,所以他們與東漢朝廷之間慢慢地貌合神離、同床異夢,無論是自己稱王稱霸還是幫助別人稱王稱霸,總之,他們要脫離中央各自為政,因為他們希望重新建立穩定的秩序,他們對東漢王朝失去了信心和耐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抽水仔
(~把别人灌的水都抽得一干二净~ ...)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50
编号 468716
注册 2012-9-1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13-9-4 12: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路过,顶一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os20043011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0
编号 348549
注册 2009-11-27


发表于 2013-9-4 18: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加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5 10: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抽水仔 的帖子

谢谢关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5 10: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jos20043011 的帖子

谢谢鼓励 我会加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5 10: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東漢的行政區劃

  地方州郡的割據導致各個軍閥之間的混戰,爲了大概瞭解他們之間的地理位置,下面簡單介紹東漢的行政區劃。

  東漢時期的行政區劃分三個級別,為“州、郡、縣”。州一級的執政官為“牧”,州一級本沒有執政官,只有監察各個郡級執政官工作的官員,叫做“刺史”,後來設置的“州牧”有了行政權。州以下為郡,郡一級的執政官為“守”,也叫“太守”或“郡守”。郡以下為縣,縣一級的執政官為“令”或“長”,人口在萬戶以上的為“令”,以下的為“長”。

  東漢主要分為十三個州(僅介紹每個州的大致範圍,以及政府所在地位置,至於個州下轄郡縣暫且省略):

  司隸校尉部,今河南西北部、山西西南部及陝西中部。中央政府所在州,不設州牧,設“司隸校尉”。首都在河南尹雒陽縣,河南尹相當於郡,因是首都所在地,稱為“尹”。
  幽州刺史部,今河北北部、遼寧及朝鮮半島北部,朝鮮當時屬中國一郡。州治(即州政府所在地)廣陽郡薊縣(今屬北京市)。
  并州刺史部,今山西大部、陝西北部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內的部份地區。州治太原郡晉陽縣(今屬山西太原市)。
  涼州刺史部,約為今甘肅、寧夏。州治漢陽郡隴縣(今屬甘肅天水市張家川縣),東漢末移治同郡冀縣(今屬天水市甘谷縣)。
  冀州刺史部,今河南南部。州治常山國高邑(今屬河北邢臺市柏鄉縣),東漢末移治魏郡鄴縣(今屬河北邯鄲市臨漳縣)。
  青州刺史部,今山東東北部。州治齊國臨菑縣(今屬山東淄博市)。
  徐州刺史部,今山東東南部及江蘇長江以北地區。州治東海郡郯縣(今屬山東臨沂市郯城縣),東漢末移治下邳國下邳縣(今屬江蘇徐州市睢寧縣)。
  兗州刺史部,今山東西部、河南東北部。州治山陽郡昌邑(今屬山東菏澤市巨野縣)。
  豫州刺史部,今河南東南部、安徽長江以北地區。州治沛國譙縣(今屬安徽亳州市)。
  揚州刺史部,今江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及江西、浙江、福建。州治九江郡曆陽縣(今屬安徽馬鞍山市和縣),東漢末移治同郡壽春縣(今屬安徽六安市壽縣)。
  荊州刺史部,今河南西南部、湖南、湖北。州治武陵郡漢壽縣(今屬湖南常德市),東漢末移治南郡襄陽縣(今屬湖北襄陽市)。
  益州刺史部,今陝西南部、四川、雲南。州治廣漢郡雒縣(今屬四川廣漢市),東漢末移治蜀郡成都縣(今屬四川成都市)。
  交州刺史部,今廣東、廣西和越南,越南當時屬中國一郡。州治交趾郡龍編縣(今屬越南北寧省)。

  在大致瞭解了東漢行政地理情況以後,對於講述三國的戰事會有益處,那樣就可以大致知道他們的行軍路線和戰場位置。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坚硬的稀粥

Rank: 8Rank: 8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85
帖子 1336
编号 77101
注册 2006-7-28
来自 天津


发表于 2013-9-5 10: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路过顶一下,LZ加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6 11: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何進掌權

  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昏庸的靈帝劉宏去見列祖列宗了,終年三十三歲,在位二十二年,身後是顫顫巍巍的王朝。【夏四月……丙辰(十一日,公曆五月十三日),帝崩于南宮嘉德殿……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

  靈帝有兩個兒子,一個是何進的妹妹何皇后所生的劉辯,一個是王貴人所生的劉協。靈帝寵愛何皇后卻看不上她的兒子,想立劉協為太子,又有礙於手握大權的小舅子何進,因此一直猶豫不決。他終於在病入膏肓的時候,召來宦官小黃門蹇碩,將兒子劉協託付於他。靈帝此舉也許是示意讓劉協繼位,也許是擔心自己死後,劉協遭到何氏迫害,所以要求蹇碩保護劉協。

  何進字遂高,荊州南陽郡宛縣(今屬河南南陽市)人,本是屠戶,與何皇后是同父異母的兄妹,因妹妹被選入宮中,又得靈帝寵倖,他得以平步青雲。

  蹇碩是靈帝用來牽制外戚何氏的關鍵人物,他是靈帝組建的禁衛軍“西園八校尉”的統帥,而且地位在大將軍何進之上。西園八校尉,當然是靈帝選拔的一些既有才能又信得過的人,他們是“上軍校尉”蹇碩,“中軍校尉”袁紹,“下軍校尉”鮑鴻,“典軍校尉”曹操,“助軍左校尉”趙融,“助軍右校尉”馮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瓊。【(中平五年)八月(初一為公曆九月九日),初置西園八校尉……帝自黃巾之起,留心戎事。碩壯健有武略,帝親任之,雖大將軍亦領屬焉。見《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靈帝死後,蹇碩決定把劉協扶上皇位,顯然,他一定要力挺劉協。因為只有劉協做了皇帝才對宦官有利,他們才可以繼續將政權玩弄于鼓掌之中。但他們的阻力來自何進,蹇碩一直對何進有所忌憚,於是決定先下手為強,除掉何進。他派人告訴何進要商量靈帝的身後之事,請他入宮一趟,何進還蒙在鼓裡,起身前往。剛到宮外,碰到老朋友潘隱,潘隱是蹇碩部下司馬,他知道蹇碩的陰謀,見何進就要入宮,連忙向他使眼色,意思叫他不要進去。何進一怔,就知道這裡面肯定有事,於是抄近路趕到本部軍營,率領人馬進入雒陽城內,嚴陣以待,自己則託辭生病不能入宮。蹇碩的計劃失敗,何進反而控制了局勢,他迅速擁立十三歲的外甥劉辯即位,即“少帝”。何后成了太后,臨朝稱制。【(中平六年)夏,四月……戊午(十三日,公曆五月十五日),皇子辯卽皇帝位,年十四。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見同上。】劉協被封為勃海王,後來又改封陳留王。後將軍袁隗出任太傅并錄尚書事,與何進共同輔政。

  何進掌握了朝政,騰出功夫來要跟蹇碩算帳。他的老搭檔袁紹,一心想要剪除宦官勢力,他洞悉到何進企圖做掉蹇碩,就想著趁此機會把宦官連鍋端掉。於是,他派親信張津去做袁紹的思想工作:

  “那些宦官把持朝政不是一天兩天了,還跟永樂太后狼狽為奸、互相取利,將軍是時候選用賢臣,為國除害了。”【“黃門常侍權重日久,又與長樂(永樂)太后(《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中為‘永樂’太后,疑‘長樂’有誤,本文從《皇后紀》。)專通姦利,將軍宜更清選賢良,整齊天下,為國家除患。”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這個提議與何進除掉蹇碩的意圖不矛盾,更何況袁紹是世家豪族出身,有很多豪傑歸附,與他合作應該不是壞事。因此,何進不僅認同張津的提議,還厚待袁氏。

  袁紹字本初,豫州汝南郡汝陽縣(今屬河南周口市商水縣)人。汝南袁氏是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袁紹的高祖父就是他爺爺的爺爺,袁安官至司徒,袁安的兒子袁敞官至司空,孫子袁湯為太尉,曾孫袁逢為司空、袁隗為太傅。自袁安開始,袁氏四代人出了五位官居三公之位的朝廷大員,所謂“四世三公”。袁紹本是袁逢之子,袁逢的哥哥袁成死的早,沒有子嗣,因此袁逢將袁紹過繼給哥哥袁成為後嗣。總之,袁紹是絕對的高幹子弟。

  何進是少有的庶族出身而登上高位的公卿,他只有依靠擁有極大聲望而且人脈眾多的世族代表,袁紹。他與袁紹聯合,廣招賢士,培養實力。蹇碩開始犯嘀咕,他捎信給中常侍趙忠等人:

  “大將軍兄弟要與黨人聯合謀殺我們,好在我還掌握著禁衛軍的兵權,他們不敢輕舉妄動。現在應該關門放狗,趕緊弄死他們。”【“大將軍兄弟秉國專朝,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埽滅我曹。但以碩典禁兵,故且沈吟。今宜共閉上閤,急捕誅之。”見同上。】

  中常侍郭勝,與何進是老鄉,何氏兄妹能到今天的位置,郭勝是幫了大忙的,因此他與何后關係比較近,并不希望何氏倒臺。他與趙忠商量了一下,大概勸阻趙忠不要參與蹇碩的行動,蹇碩謀殺何進的計劃再次落空。

  不僅如此,郭勝還把蹇碩的信交給了何進,何進終於派人把蹇碩收押處死。【夏四月(初一為公曆五月三日)……上軍校尉蹇碩下獄死。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何進幹掉了蹇碩,就意味著他成爲了朝廷近衛軍的統帥,權勢又稍稍壯大。

  蹇碩的死雖然與其他常侍有間接關係,但總的來說宦官勢力終究是容不下何進的,於是就想到拉攏外戚董氏來牽制何進。董氏一族就是靈帝劉宏的母族。何氏掌握朝政必然排擠董氏,所以這股外戚勢力也不待見何氏。

  靈帝的生母董太后,本是一個侯爵夫人,沒想到兒子突然被選中繼承漢朝皇帝,本來是母以子貴,但當時掌握朝政的是外戚竇氏,即太后竇妙和國丈竇武,根本沒有董家什麽事。後來竇氏一族被宦官消滅,竇妙一死,太后的位子空了,董夫人順理成章的坐上了太后的寶座,沒少沾他寶貝兒子的光,比如靈帝賣官的錢就有她一份。【及竇太后崩,始與朝政,使帝賣官求貨,自納金錢,盈滿堂室。見《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孝仁董皇后紀》。】當初何皇后是後宮一霸,她忌恨王貴人生了個兒子,居然用毒酒害死了王貴人,【(光和)四年(公元一八〇年),生皇子協,后遂酖殺(王)美人。見《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王美人紀》。】靈帝差點廢了何皇后,在宦官的疏通下,她才得以保全地位。爲了保護王貴人的兒子劉協,靈帝將他抱給董太后收養。董太后一直想讓靈帝立劉協為太子,自然是爲了將來能夠控制朝政。可是她比較悲催,何進擁立劉辯為皇帝,斷送了她的好事。所以董氏與何氏兩族是合不來的。

  董太后不甘心,她還想干預朝政,卻屢屢受到兒媳何太后的排斥。面對何氏的壓抑,她很不忿,終於有一天發作了,指著何太后大罵:

  “你少狂,不就仗著你哥呢嗎?我讓驃騎將軍砍了何進的腦袋,易如反掌!”【“汝今輈張,怙汝兄耶?當敕票騎斷何進頭來。”見《後漢書卷十下,皇后紀,孝仁董皇后紀》。】

  驃騎將軍就是董太后的侄子董重。何太后把這話告訴了何進,何進就送了董太后一個“杯具”,他與弟弟車騎將軍何苗糾合三公上奏皇帝:

  “孝仁皇后與中常侍夏惲、永樂太僕封谞等人串通州郡,搜刮珍寶財物私藏宮中。且依照舊制藩后不得留住京師,請永樂太后遷回本國居住。”【“孝仁皇后使故中常侍夏惲、永樂太僕封諝等交通州郡,辜較在所珍寶貨賂,悉入西省。蕃后故事不得留京師,輿服有章,膳羞有品。請永樂后遷宮本國。”見同上。】

  所謂“藩后”,就是指封地王侯的妻妾。少帝基本只能表示同意,因為他基本等於傀儡。這顯然是何進在找個理由肅清政敵。何進帶領大隊人馬包圍了驃騎將軍府,董重束手就擒,不久被迫自盡。一個月以後,董太后也突然死亡。【(中平六年)五月辛巳(初六,公曆六月七日),票騎將軍董重下獄死。六月辛亥(初七,公曆七月七日),孝仁皇后董氏崩。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董太后之死,大概也跟何進有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6 11: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5 坚硬的稀粥 的帖子

多谢鼓励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10 14: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袁紹與宦官的對決

  何進雖然掃除了董氏,但對宦官勢力卻遲遲沒有下手。這可急壞了袁紹,因為他覺得宦官是皇帝和太后的近臣,最容易得到寵信,總是拿著雞毛當令箭,留著他們就是禍害。於是他又去攛掇何進:

  “大將軍既然手握兵權,部下又不乏豪傑名士,都願為您效力,正是天賜良機。將軍正該為天下除害,以名垂後世,機不可失,還等什麽啊!”【“今將軍兄弟並領勁兵,部曲將吏皆英俊名士,樂盡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也。將軍宜一為天下除患,以垂名後世,不可失也!”見《資治通鑒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何進就去找太后探探口風,他沒有直說要除去宦官,只說要將中常侍以下的官吏罷免,重新選派。太后明白他的意思,立即表示反對:

  “宦官統領禁宮,已經是定例。況且先帝剛剛去世,我怎麼能這麼明目張膽地違背祖制呢!”【“中官統領禁省,自古及今,漢家故事,不可廢也。且先帝新棄天下,我柰何楚楚與士人共對事乎!”見同上。】

  何進本來也只是想除掉帶頭為禍的宦官,沒想把他們一網打盡,搞那麼大動靜,既然太后不許,此事也就擱置了。其實太后反對何進的話冠冕堂皇,只不過是偏袒宦官,太后的生母以及何進的弟弟車騎將軍何苗早就收受了宦官的賄賂,怎麼會同意除掉宦官呢。而何進在大將軍的位子上還沒坐熱,雖然也想得個為國除害的好名聲,但真要與全體宦官勢力為敵,心裡還是沒底,因此猶豫不決。

  袁紹見何進還是沒動靜,就去給他想了個主意。他建議,召集各地勇將和豪傑之士,讓他們帶領人馬到京城兵諫,到時候就由不得太后了。主簿陳琳聽說了他們的計劃,認為這樣會出大亂子,跑去勸阻:

  “將軍既有皇家威望又手握兵權,要除掉宦官,是上合天意、下順民心,下個命令就能辦到的事情,何必要召來外援。到時候大軍匯合,強者稱雄,您還能控制局勢嗎,那不是又要天下大亂了。”【“今將軍總皇威,握兵要,龍驤虎步,高下在心,此猶鼓洪爐燎毛髮耳。夫違經合道,天人所順,而反委釋利器,更徵外助。大兵聚會,彊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秖為亂階。”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何進不聽勸阻,依然發下詔令。得到命令的有前將軍并州牧董卓、東郡太守喬瑁、并州刺史丁原,他們領兵駐紮在京城附近待命。這幾路人馬中,以來自涼州的董卓的人馬最為強大,其次是并州的丁原,由於漢代以來涼州和并州與西北邊陲少數民族爭鬥不斷,所以西北地區軍隊有較高軍事素養。這也正是何進、袁紹選擇召涼州和并州軍閥進京的原因之一。

  何苗見到如此局勢,生怕事情鬧大,趕緊去和稀泥,勸哥哥住手:

  “當初咱們從南陽來的時候,是什麽身份、什麽地位?都是靠著宦官才有今天。剷除宦官是國家大事,哪有那麼容易!還是先別鬧僵了,從長計議吧!”【“始共從南陽來,俱以貧賤,依省內以致貴富。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與省內和也。”見同上。】

  何進搖擺不定,又開始糾結了。袁紹唯恐何進變卦,又來吹風:

  “事情已經這樣了,將軍還猶豫什麽呢!遲則生變,難道你要做竇武第二嗎?”【“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將軍復欲何待而不早決之乎?事久變生,復為竇氏矣!”見《資治通鑒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何進於是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賦予先斬後奏的權力。袁紹派出部下探聽宦官情況,又敦促董卓上奏朝廷,只說要進軍平樂觀(皇家宮苑,故址在今陝西西安)。何進則派遣袁紹同父異母弟虎賁中郎將袁術負責宮門禁衛,袁術選了二百虎賁軍替換了原本宿衛宮門的宦官。太后見這架勢,繃不住了,趕緊罷免了一些宦官,只留下何進的親信把守宮中。袁紹再三勸何進抓緊時機行動,何進始終不肯。他們的計劃遲遲不能實行,給了宦官們喘息的機會,他們又通過何太后的母親說情,得以重返宮中。

  這年八月(初一為公曆八月二十九日),何進入宮,向太后要求除掉所有宦官。中常侍張讓、段珪見何進入宮,派人前去竊聽他兄妹二人的談話,宦官們眼看禍到臨頭,決定先幹掉何進。他們吩咐數十親信,埋伏在殿門外,只等何進出來。何進剛剛邁出宮門,又被宦官叫住,聲稱太后還要見他,於是又傻乎乎地回到殿前等死,這時張讓蹦出來指著他罵:

  “天下大亂,也不都是我們的罪過。先帝當初要廢了太后,要不是我們求情,你何進能有今天嗎?我們本來還想仰仗你何家,今天卻要把我們趕盡殺絕,太過分了吧!你只說宦官污穢,難道你們公卿士大夫就都乾淨了嗎?”【“天下憒憒,亦非獨我曹罪也。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託卿門戶耳。今乃欲滅我曹種族,不亦太甚乎?卿言省內穢濁,公卿以下忠清者為誰?”見《後漢書卷六十九,何進傳》。】

  客觀的說,張讓這最後一句罵得不錯,東漢末年,貪官污吏自上至下,又何止宦官?何進一時間啞口無言,於是,尚方監渠穆一劍結果了何進。張讓等人假作詔書,任命前太尉樊陵為司隸校尉,少府許相為河南尹。詔書傳到尚書處,引起懷疑,於是要求面見何進:

  “請大將軍出來商議一下。”

  “何進謀反,已經伏法!”

  一顆人頭飛到尚書面前,正是何進。

  袁紹得知何進被宦官謀殺,派弟弟袁術領兵衝向皇宮。何進部將吳匡等人也得到消息,一下急了眼,與袁術一同攻入宮門。袁術放火焚燒南宮青瑣門,要逼出張讓。【八月戊辰(二十五日,公曆九月二十二日),中常侍張讓、段珪等殺大將軍何進,於是虎賁中郎將袁術燒東西宮,攻諸宦者。見《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張讓急忙稟告太后,說大將軍部下造反,帶人焚燒宮殿,於是帶領太后、少帝及陳留王(劉協,當時已改封為陳留王),從閣道天橋奔向北宮。尚書盧植正在尋找皇帝,經過閣道窗下,正看到他們經過,他手持長戈指著段珪痛斥。段珪被盧植震懾,心虛害怕,撇下太后就跑,太后從閣道窗中跳了出來,得以倖免。

  袁紹與何苗領兵駐守在朱雀門,趙忠剛跑出來就被逮個正著,就此喪命。這時,吳匡領兵殺到,與袁紹匯合,他見到何苗,突然對部下喊:

  “殺大將軍的正是車騎將軍,將士們,為大將軍報仇啊!”

  原來吳匡一直怨恨何苗不能與何進齊心,他懷疑何苗與宦官勾結,以至於何進被害。因此他要殺死何苗,為何進報仇。吳匡的部下一擁而上,何苗被殺。

  袁紹得知宦官假傳詔書,任命了新的司隸校尉和河南尹,就讓叔叔袁隗也假傳一道詔書召來樊陵和許相,把他們處斬。然後下令關閉北宮門,領兵在宮內搜捕宦官,一律格殺勿論,甚至有沒長鬍子的也被誤殺,有的人沒有辦法,爲了證明自己不是宦官,脫下褲子驗明正身,才得倖免於難。兩千多人死於宮中。【戊辰(二十五日,公曆九月二十二日)……讓等入白太后,言大將軍兵反,燒宮,攻尚書闥,因將太后、少帝及陳留王,劫省內官屬,從複道走北宮……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吳匡等素怨苗不與進同心……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旻攻殺苗……紹遂閉北宮門,勒兵捕諸宦者,無少長皆殺之,凡二千餘人……見《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宮中一片混亂,張讓、段珪等人劫持少帝和陳留王等數十人趁夜逃出皇宮,出雒陽城北門,奔向小平津(今屬河南洛陽市孟津縣)。尚書盧植與河南中部掾閔貢得知皇帝被劫出宮去,一路追到黃河岸邊,閔貢大聲呵斥:

  “你們這些閹人,賣弄國權、脅迫帝王,自從剿除王莽以來,沒見過像你們這樣的奸臣賊子。你們是自己了斷呢,還是讓我親自動手!”【“君以閹宦之隸,刀鋸之殘,越從洿泥,扶侍日月,賣弄國恩,階賤為貴,劫迫帝主,蕩覆王室,假息漏刻,遊魂河津。自亡新以來,姦臣賊子未有如君者。今不速死,吾射殺汝。”見《後漢書八,孝靈帝紀》李賢等注引《獻帝春秋》。】

  他趕上去手刃數人,張讓等人走投無路,徹底崩潰,轉過身向少帝磕頭訣別:

  “臣等去了,恐怕今後朝廷就要大亂,請陛下珍重!”

  而後紛紛投河自盡。【庚午(二十七日,公曆九月二十四日),張讓、段珪等困迫,遂將帝與陳留王數十人步出穀門,夜,至小平津……公卿無得從者,唯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至河上……讓等惶怖……遂投河而死。見《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後面百官公卿陸續趕上,於是,盧植、閔貢等人護送著少帝一行人向皇宮返回。

  這一場由誅殺宦官引起的宮廷政變,以宦官的失敗而告終。宦官集團的炙手可熱,已成為過去。而外戚何氏葬送於何進的猶豫不決,他缺乏魄力,雖然手握京城兵權,卻不願冒侵犯禁宮的風險,終究付出代價。但袁紹召集地方兵馬的計劃,也並不高明。

  漢室王朝逐漸土崩瓦解,東漢天下就要掀起一場群雄逐鹿的大混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_Artemis
(冠子)

燕郡公集庆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6
功绩 895
帖子 8351
编号 68083
注册 2006-5-8
来自 雲夢山莊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13-9-10 15: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刚开始啊,有点期待,楼主继续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11 09:3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Z_Artemis 的帖子

是啊,歡迎觀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亂世風雲兒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490752
注册 2013-8-23


发表于 2013-9-11 09: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董卓進京

  盧植與一眾公卿護送著少帝劉辯正朝雒陽城返回,這時已到了第二天拂曉。又見一支軍馬迎面趕來,原來是前將軍并州牧董卓。

  董卓字仲穎,涼州隴西郡臨洮縣(今屬甘肅定西市岷縣)人。他在當地以俠士之名著稱,桓帝時任涼州兵馬掾,是戍守邊陲的重要武職,以其膂力過人、能左右開弓的武力,震懾著邊疆的羌人部族。桓帝末年,被選為羽林郎,上調中央,成為皇帝侍衛,受到同鄉中郎將張奐的舉薦,以軍司馬之職隨張奐平定羌族叛亂,之後任職并州刺史、司隸河東郡太守。【(永康元年、公元一六七年)冬,十月(初一為公曆十月三十一日),先零羌寇三輔,張奐遣司馬尹端、董卓拒擊,大破之……見《資治通鑑卷五十六,漢紀,孝桓皇帝紀》。】靈帝時,代替盧植鎮厭黃巾軍,被張角打敗而受到處分,沒過多久,又因為涼州胡人北宮伯玉與邊章、韓遂聯合叛亂,朝廷派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出軍鎮厭,他以中郎將之職作為皇甫嵩的副將得到重用。【(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三月(初一為公曆四月十八日)……北宮伯玉等寇三輔,詔左車騎將軍皇甫嵩鎮長安以討之。見《資治通鑑卷五十八,漢紀,孝靈皇帝紀》。】皇甫嵩受到宦官誣陷,被朝廷召回,他又在新任上司車騎將軍司空張溫的領導下與叛軍作戰。【(中平二年)八月(初一為公曆九月十二日),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以討北宮伯玉。拜中郎將董卓為破虜將軍,與盪寇將軍周慎並統於溫。見同上。】後來張溫也被朝廷召回,他升任前將軍與降職為左將軍的皇甫嵩一起繼續平定韓遂等人叛亂。【(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十一月(初一為公曆十二月七日),王國圍陳倉。詔復拜皇甫嵩為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合兵四萬人以拒之。見《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在參與一系列政府軍的軍事行動中,董卓一路攀升,并組建了自己的精銳部隊,甚至成為與名將皇甫嵩平起平坐的、舉足輕重的人物。

  東漢朝廷不敢放任董卓擁兵自重,靈帝要任命他為少府,調任中央,借此剝奪他的兵權,董卓竟然上疏以安撫羌胡人為由拒絕上任:

  “臣所統領的羌胡兵面見臣,都說沒有發給足夠的糧餉和賞賜,他們阻止我上任。這些羌胡人心胸險惡,很難駕馭,臣只好先留下來進行安撫。若有新的情況,臣會隨時彙報。”【“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飢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復上。”見《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

  靈帝再次下詔任命他為并州牧,令他將兵權交與皇甫嵩,董卓再次抗旨,上疏拒絕:

  “臣錯蒙皇恩,並無二心。執掌兵事十年之久,在全軍上下與兵士感情深厚,他們都願誓死效力。請求陛下准許我將舊部帶到并州,繼續為國戍衛邊陲。”【“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北州,效力邊垂。”見同上。】

  他既沒有交出兵權,也沒有前往并州,因為他猜測京師將要發生政變,於是將部隊帶到河東郡駐紮,靜觀局勢,等待時機,看來董卓的野心已經逐步膨脹。

  不過他果然沒有白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九年,何進爲了消滅宦官調集地方兵馬入京,詔書傳至董卓處,令他提兵馳援,董卓即時上路。何進死時董卓尚在途中,袁紹等人在宮中屠殺宦官,董卓行到雒陽城西的顯陽苑(皇家宮苑,故址約在今河南洛陽),望見到雒陽城中有火光,知道已經發生政變,就立即起兵向雒陽進發。他趕到雒陽城西的時候,聽說皇帝已經往北逃出京城,於是前往尋找,正在北邙山下遇見百官公卿簇擁少帝和陳留王返回雒陽途中。少帝見到董卓的兵馬,居然在馬上嚇得直哭,董卓上前詢問,少帝卻支支吾吾,言語含糊不清。他見到旁邊與閔貢同乘一匹馬的陳留王劉協,見這孩子比較鎮定,又去問他,劉協將來龍去脈講得清清楚楚,董卓十分喜歡。他知道劉協是董太后撫養,又自認與董氏是同族,暗自有了廢立之意。其實董太后是冀州河間國人,與董卓扯不上什麽關係,這只是他一廂情願,給自己找個理由罷了。【(八月)辛未(二十八日,公曆九月二十五日)……董卓至顯陽苑,遠見火起,知有變,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帝在北,因與公卿往奉迎於北芒阪下。見《資治通鑑卷五十九,漢紀,孝靈皇帝紀》。】

  董卓率軍與皇帝及眾公卿回到雒陽,自從進入京城的那一刻,董卓就已經有了控制朝廷的心思,而他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兵馬不足。當時雒陽城內主要的軍事力量有司隸校尉袁紹和虎賁中郎將袁術,他們的部隊遠遠多於董卓。然而隨董卓進入京城的只有三千人馬,沒有足夠兵力就難以控制局面,他每隔幾天就讓這些兵馬趁夜悄悄出去,在軍營附近駐紮,第二天一大早再大張旗鼓地返回軍營。他就這樣如此反復地虛張聲勢,讓人以為涼州有源源不斷的援軍加入,弄得雒陽城裡也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少人馬。而何氏兄弟的舊部群龍無首,紛紛歸附於董卓帳下,何進生前是國家最高軍事統帥大將軍的身份,兵力自然不少,雖然何進、何苗兄弟的兵力不見得全部歸於董卓,但那歸附的一部份也是不小的力量。

  騎都尉鮑信奉何進之命回老家兗州泰山郡招兵買馬,如今他回到京城,得知何進已死,董卓領大軍駐守在京城,他覺得董卓目的不純,就勸袁紹除掉禍患:

  “董卓擁兵自重,看來有所企圖,袁將軍如果不早作打算,恐怕將為他所制。趁他遠來疲憊之時可以發動襲擊把他拿住,免除後患。”【“卓擁彊兵,有異志,今不早圖,將為所制。及其初至疲勞,襲之可禽也。”見《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卓傳》。】

  袁紹真的被董卓的一招虛張聲勢唬住了,不敢發動進攻,鮑信爲了自保只得領兵回泰山去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07: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400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