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士族化的东吴帝国, 转自殷坤先生所著《解码三国》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67
编号 279144
注册 2008-5-23


发表于 2013-8-23 22: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士族化的东吴帝国

     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一书的最后做过这样一个小结:“魏、蜀、吴,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因此,他们与士族阶级都有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正国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正因为放弃,所以曹魏也亡。正因为妥协,所以孙吴尚能苟延残喘,却也不得不亡。因为只有晋,才是完全彻底的士族地主阶级政权。”
  确实,在很多人看来,公元280年晋帝国一统天下,标志着士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士族门阀取得了统治天下的政治地位。
  这是一个错误。错就错在东吴早就已经是士族政权了。所以,当蜀汉灭亡的时候士族就已经取得了胜利。
  有人也许会不理解:孙氏不是出身卑微吗?他们建立的吴国怎么会成为士族政权呢?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不能仅看其领袖出自何种阶层。举例来讲,难道我们能够因为美国总统奥巴马是个黑人并且出自一个并不富裕的中产者家庭就否认美国是一个由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吗?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唯一的标准就是这个政权在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时偏向于哪个阶级,也就是看其政策为哪个阶级服务。
  当然,东吴最初也是一个纯粹的军事政权,其政权的基础就是那支由孙坚、孙策父子建立起来的军队。孙策据有江东就是一路杀伐过来的,所谓“诛其名豪,威行邻国”。孙权上台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地方的反抗力量,也是大开杀戒。但是,高压政策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早在赤壁之战前几年,孙权就开始逐渐改变政策,向士族豪强靠拢了。
    怎么让士族成为自己幕府里的一分子呢?孙权主要采取的是收买政策。凡是愿意与孙氏政权合作的士族,那绝对有数不完的好处,要钱有钱、要官有官、要地有地、要人有人。
    首先是在吏治上,孙氏政权对士族敞开大门,东吴政府里的高官完全被士族所把持。
  曹魏之所以能够得到士族的支持,并最终取代东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实施了九品中正制,成功地收买了士族阶层。其实,这一招孙权早就在用了。各大家族里都在吴国政府里有高官罩着。万绳楠先生就说:“孙吴官场是吴郡四姓的天下,尤其顾、陆二姓,高官辈出”。吴郡四姓分别是顾、陆、朱、张,是江东势力最大的四个家族。除了江东本土士族外,从北方流亡而来的士人也是孙权极力拉拢的对象,也就是易中天先生所谓的“流亡北士”。
    在东吴政权里,领兵的主要将领除了最初打江山的那帮人以外,就是孙氏皇族和朱氏、陆氏、诸葛氏、全氏等名门之后。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因还是在于孙权要收买士族。孙权在政治上对士族敞开大门是给了士族“官帽子”,在经济上实行复客制是给了士族“钱袋子”,然而孙权知道,单凭这两条未必能够完全收买士族为自己卖命,于是他抛出了第三招:“枪杆子”,让东吴的军队成为世家大族的军队。
  从东汉中后期以来,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军队,称之为部曲。但是,在此前的所有政权里,这些部曲都不是军队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在汉代所有男子都有当兵的义务,国家要打仗的时候,就进行征兵,强制老百姓入伍。这样就能组织一支庞大的军队。相反,一个家族所能够控制的人口有限,大多数还得用来种田,所以一般来讲,每个家族的部曲最多也就两三千人,不可能构成军队的主力。但是,在东吴政权里,由于有了复客制,世家大族控制着相当庞大的人口,因此很多将领的私人部队都多达万人。东吴的军队就是由这些世家大族的私人部曲组成的。在孙权手下,士族既有了官帽子,又装满了钱袋子,还掌握着枪杆子,有什么理由不支持孙权?孙权就在这此江东的世家大族的支持之下称帝了。
    东吴政权是一个以孙氏皇族为核心、地方豪强为外围的一个族群大联盟。打个比喻,这个政权就就好像一根麻绳,中间最粗的一股是孙氏皇族(其他的都不许比它粗),其他地方大族都绕着它。
  东吴这样的政权结构决定了它的内部矛盾重重。
  首先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也就是历史教科书上讲的阶级矛盾当然是一个国家最主要的矛盾。笼统地讲,封建时代的阶级矛盾当然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但是,如果我们这简单地去理解历史,那么就是在用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方式来分析问题,不可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因为,社会的等级是连续的,而非离散的,不可能真正割裂成为两个对立的、非此即彼的阵营。简单讲,农民分三六九等,地主也分三六九等,最贫穷的地主和最富有的农民其实并无多少差距,在真正的豪门面前,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在整个国家内部,只有能够控制、影响国家机器的那一部分人,才是统治阶级。什么人控制着、影响着东吴的国家机器呢?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是士族,即地方豪强大地主或者称之为官僚大地主。除他们以外的中小地主、自耕农、佃农、奴婢等等都是被统治者。
  大家都知道,官僚资产阶级是最反动、最腐朽的资产阶级。同样地,官僚大地主阶级则是地主阶级中最反动、最腐朽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与政权权力结合在一起的阶层能够通过权力寻租对社会财富实施强制占有,因此就没有发展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并且严重地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在他们的掠夺之下,社会财富迅速地向他们集中,而其他各阶层则会迅速地陷于贫穷之中,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其结果是,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我们比较一下魏、蜀、吴三个国家的阶级基础。蜀汉是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为阶级基础的非士族政权,曹魏是一个半士族政权,东吴则是一个完全的士族政权。于是,蜀国的阶级矛盾最缓和,魏国次之,吴国最为尖锐。前面提到过,自刘备取蜀到蜀汉灭亡这四十八年中,蜀汉仅暴发过两次农民起义,占有大半个天下的曹魏也只暴发过十二次农民起义,而东吴一个国家暴发的农民起义就比蜀魏两国加起来还多九次,达到二十三次。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山越作乱”。
  面对最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吴国怎么办呢?不是他们一贯对世家大族所施行的“施德缓刑”而是“禽尽”政策(这里的“禽”通“擒”)。
  所谓“禽尽”,一言以蔽之,就是把他们全抓起来,使他们成为世家大族的农奴、部曲。历史典籍有很多东吴平定山越的记载。大家要注意,这里的山越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在江南、岭南山区居住的各族人民的总称,即胡三省所说的“越民依阻山险而居者”。其经济形态相当复杂,有自耕农,有地主、佃农,也有原始部落,还有因为受不了世家大族的剥削而逃入山中的平民。他们与以东吴政府为代表的士族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有一定的民族矛盾,但主要还是阶级矛盾。
  对于这些人,按照万绳楠先生的说法,东吴政权的原则是“满足大族和官吏的经济与军事要求”。什么要求呢?就是要钱、要地、要人,也就是要掠夺其财富和人口。对于被捉的山越人,根据《陆逊传》的说法,要“强者为兵,羸着补户”,使他们沦为豪族大地主的农奴和部曲。
  举两个例子。根据《诸葛恪传》的记载,原先东吴镇压丹杨山越,只能得到一部分接近郡县的人,对于在深山里面的山越百姓无能为力。诸葛恪想了一个办法,他建立了一些屯子,把山区周边的平民集中起来,不允许他们与山区里的人有联系。然后派兵到山里去搞破坏,把山越百姓种的庄稼全给毁了。山越百姓没有办法,最后只好出山投降,结果光士兵就得到了四万人。其中,诸葛恪自己留了一万人,其余则分给了下属。
  再比如,黄武七年丹杨、吴会一带的山民发动了起义,攻击县城。孙权将这些地方单独划出来,成立了东安郡,以出自钱唐大族全氏的全琮为太守,对山越居民大举进攻。全琮不辱使命,在短短数年之内,就得到了一万多人。
  在东吴政府的高压之下,阶级矛盾被暂时地压制住了,没有对东吴政权造成特别大的威胁。
    然而,士族势力的膨胀必定会威胁到皇权。孙权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虽然他后面紧跟着的一句是“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意思是拿孙权和刘琮、刘琦比。但是,恐怕在曹操心里,他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植在治国、治军方面均不如孙权。别的不说,至少在对待世家大族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孙权比曹丕强百倍。
  曹丕在壮大世家大族的同时,一心一意地限制曹氏宗室势力,最终导致司马氏的势力远超曹氏宗室,轻松将皇位拿走。相反,孙权在给了士族官帽子、钱袋子和枪杆子的同时,把更多的官帽子、更大的钱袋子和更有力的枪杆子给了孙氏宗室。
    比如孙静这一支。孙静是孙坚的弟弟,孙坚起兵的时候,孙静就率领宗室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南征北战。孙策、孙权兄弟执政期间,孙静作为长辈给予了他们极大支持。由于当时孙策、孙权自己的官不大,所以孙静最高只当到昭义中郎将。孙静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孙暠、孙瑜、孙皎、孙奂、孙谦,其中有三个在《三国志》里有单独的传。老二孙瑜在建安九年(公元204年)就当上了丹杨太守,加绥远将军,后来又升为奋威将军。他的儿子孙曼也当过将军而且封侯。老三孙皎,最初被任命为护军校尉(相当于警卫队队长),后来升任都护、征虏将军,并且取代老将程普当了夏口军分区的司令。他的儿子也都是领兵的将军(前面说了,军权是世袭的)。老四孙奂在哥哥孙皎死后接管了他的军队,并以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后来,因战功拜扬威将军,封沙羡侯。他的儿子孙承、孙壹也都先后当了地方大员。老大孙暠和老幺孙谦估计死得早,没有留下太多历史记载。老大孙暠虽然自己没当什么官,他的孙子官可当得真大,比他的这些叔叔们大多了。孙暠的孙子孙峻官至丞相兼大将军,一度独揽朝纲。孙峻死后,孙暠的另一个孙子孙綝接管了吴国大权,甚至行使了废立之权,废掉了孙亮改立孙休为帝。孙綝当政期间,他的弟弟孙据、孙恩也都自然身居高位,在此就不多说了。
  再比如孙贲这一支。孙贲是孙坚的侄儿,孙策的堂兄,也是跟随孙策平定江东的主力之一。他官至征虏将军,豫章太守,封都亭侯。他的儿子孙邻、孙安、孙熙、孙绩官都不小。其中孙邻官至威远将军、夏口沔中督(相当于夏口沔中军分区司令)。孙邻的儿子孙苗、孙旅、孙述、孙震、孙谐、孙歆也都官至军分区司令这一级的将领。
  可见,在吴国里孙氏宗室是唯一的超级豪门。
    但是,这样一个靠联盟结合建立起来的政权,却是内斗不断。南鲁党争,举国中分。吴郡大族的代表人物,也被誉为“江东的擎天柱”————陆逊,更因此悲愤而死。孙权死后,辅政首席大臣诸葛恪,更落得一个满门灭族的下场。诸葛恪之后,“流亡北士”另一个代表人物,也是辅政大臣之一的滕胤,也被当时专政的孙氏宗室所诛杀。受牵连的还有吕据,也是属于“流亡北士”,被夷灭三族。 孙氏宗室在提防着士族的同时,内部也在为了皇帝宝座而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孙綝先逼死孙宪,后废掉孙亮,最后又被孙休所杀。
    东吴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矛盾的政权。可是,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很烂的政权却是三国中国祚最长的一个。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从内部原因上来讲,这是与东吴的对外政策密不可分的。
  在对外政策上,东吴贯彻着四个字:“限江自保”。 这四个字最早是诸葛亮说的。根据《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里的记载,孙权称帝的消息传到蜀国,诸葛亮在驳斥那些认为孙权只是想着鼎足而立,并不愿和蜀汉一起伐魏的观点时,诸葛亮就把孙权当时的对外政策总结为“限江自保”。但是,在诸葛亮看来,孙权还是有野心的,之所以“限江自保”,原因是他们没有这个能力(“其智力不侔”)。
  有人并不同意诸葛亮的判断。宋元时期的历史学家胡三省就指出:“孙权自量其国力不足以毙魏,不过时于疆场之间,设诈用奇,以诱敌人之来而陷之耳,非如孔明真有用蜀以争天下之心也。”也就是说,孙权的北伐是以攻为守,目的在于削弱敌人。
  对此,我认为孙权固然有心问鼎中原,但是世家大族却无意为孙权尽力。万绳楠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因不在国力,而在江东名宗大族反对把他们的人力(部曲)、物力消耗在北取中原的战场上。”
  对于以豪强大地主为主体的士族而言,其核心利益首先是土地的所有权。要兼并土地,必须就近兼并。江东的士族不可能到河南去开设一个庄园。所以说,即使东吴政府占据了洛阳这一带,也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多少实实在在的利益。相对于政府的控制范围的大小,士族更在乎的是自己在政府体系内的地位。只要他们在政府中身居高位,他们就能够通过政治权力来保证自己的经济利益。
  除了土地所有权以外,对劳动力的占有权也是士族们的核心利益之一。对外侵略既可能损失劳动力(打仗肯定要死人),也有可能掠夺到更多的劳动力。关键就看这仗怎么打。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每次曹魏的援军一到,东吴军队就立马撤退。双方如果展开决战,那么无论胜败,伤亡必定会很大。这是士族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无论孙权有没有问鼎中原的野心,由于东吴的军队主要由世家大族的私人部曲组成,所以其对外政策就只能是“限江自保”。
  事实明摆着,自从孙权从关羽手里拿下了半个荆州以后,吴国的地盘就再也没对外扩张过。不但如此,此后与曹魏的战争,要么规模不大,要么半途而废,双方主力从来没有进行过决战。
  比如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给曹魏很大压力。孙权认为,曹魏的主力都会去和蜀汉作战,皇帝曹叡也会坐镇关中。于是,就趁这个机会也大举北伐,包围了合肥新城。但是,曹叡命令司马懿拖住诸葛亮,自己亲率大军前来救援合肥。听到这个消息,孙权就撤退了。
  再比如公元241年,当时有个零陵太守殷礼提议趁曹叡去世,曹爽、司马懿矛盾重重的机会集中全国之力,大举北伐,并明确说,如果不倾全国之力,而像以前那样只派少数部队草率北伐(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肯定不行。孙权没有采纳这个建议,而是和原来一样只派出一部分军队进攻魏国。结果呢?司马懿率大军南下,还没有樊城,东吴的军队就闻风而逃。
  东吴方面唯一一次真正集中全国之力北伐是在孙权死后由诸葛恪主持的。而这次声势浩大的北伐,从一开始就饱受争议。当时东吴国内的反对声音非常大。更有意思的是,东吴的将领们不愿意深入敌国境内作战,一致要求就进攻在边境上的合肥新城。久攻不下之时,军队内部又发生了内讧,将军朱异由于不满诸葛恪的指挥,被剥夺了兵权。魏国的援军还没有到达合肥,吴军已经毫无战斗力,只能撤军。最终这场北伐以惨败告终。
  与在对外进攻作战中畏敌如虎不同,在防御作战中,东吴军队一直是胜利者。大家都熟悉的、我在前面也讲过的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就不多说了。另外再举两个例子。
  比如公元224年至225年,曹丕连续两年大举进攻东吴,可是都是无功而返。面对长江天险,曹丕不得不感叹道:“哎,这真是上天给南北划的界限啊!”(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再比如公元252年,司马师趁着孙权病逝的机会,向东吴发动了大规模地进攻,王昶、毋丘俭和胡遵、诸葛诞三路大军分别扑向江陵、武昌和东兴。东吴首席辅政大臣诸葛恪率军驰援东兴,一战便击溃了胡遵、诸葛诞军的主力,曹军死亡数万人。次年,另外两路大军也无功而返。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地理优势,另一方面是上下齐心。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除了赤壁之战和晋灭东吴之战这一头一尾两场战争以外,东吴集团上下一直是同心协力,内部从未出现过不同的声音。蜀汉内部是分裂的,亡得快;曹魏内部也是分裂的,亡得也快;东吴在面对敌国入侵的时候,内部空前团结,所以支撑得比较久。
  那么,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在面对外敌入侵的时候,除了一头一尾两次之外,这个内部矛盾非常尖锐的政权却一直非常团结呢?答案很简单,利益使然。无论是蜀汉还是曹魏,当他们都不能为江东士族们提供更好的政治、经济待遇的时候,江东士族当然会齐心协力地为东吴卖命,抗击侵略者,保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当集团的整体利益受到侵害时,这个集团的所有个体立即抛开相互间的对立,一致对外。
  反过来,我们就很容易解释为什么赤壁之战和晋灭东吴之战会出现不团结甚至“兵将背战”的局面。前者是因为当时的东吴政权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士族政权,所以以张昭、顾雍为代表的士族并不打算与孙氏共存亡。而后者,因为前来进攻的晋也是一个完全的士族政权,不会比东吴给的待遇差,所以江东士族们没有拼命的必要。
  当然,仅仅因为内部在对外战争中比较团结是不能解释东吴政权为何比魏、蜀存在的时间都长。除了内部原因之外,外部原因也同样非常重要。
    什么外部原因呢?即东吴政权所面对的敌人并没有一门心思要灭他。
  从东吴政权建立以来,以灭掉东吴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只有两次半。一次是刘备发动的夷陵之战,一次是西晋发动的灭吴战争。曹操发动的赤壁之战,最初的战略目标仅仅是荆州,对手仅仅锁定为刘备,只是因为荆州得到得太容易,刘备又逃跑得太快,这才得陇望蜀,想把刘备、孙权一勺烩了。所以我把它算半次。
  前面曾经讲过,夷陵之战时东吴差一点就会亡国。当时刘备的蜀国实力本来就不比东吴强,又想赢怕输,思想不统一;而曹丕更是坐失良机,没有趁火打劫。因此东吴才在躲过一劫。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比如疾病和曹操的得意忘形)。西晋灭吴之战,吴国一战而亡。由此可见,只要真正有心灭吴,机会还是有的。
  事实是,在从夷陵之战到西晋灭吴之战期间长达58年的时间里,吴国就没有遇到大规模的入侵。其较大规模的入侵,比如司马师趁孙权去世而发动的南征,按照当时主战派之一诸葛诞的说法,其战略目的也不是一举灭吴,而是大捞一票(“可大获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有三个原因。
  一是在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下,曹魏和蜀汉都没有精力来进攻东吴。刘备以后,蜀汉政权一直将曹魏作为头号敌人,他们牵制了曹魏大量的兵力。蜀汉在诸葛亮时代三次大规模北伐,在姜维主持军政的时期,更是连年出兵。即使是在蒋琬、费祎主政期间,虽然没有大规模北伐,但是也在连年整军备战,作出准备北伐的姿态。这就导致曹魏方面不得不屯重兵于关中、陇右一带,从而减轻了东吴方面的军事压力。与此同时,既然蜀汉将曹魏作为头号敌人,一门心思对付曹魏,当然就不会和东吴翻脸。东吴方面基本不担心来自蜀汉的进攻。对此东吴的高层非常自信。诸葛亮死后,有一段时间东吴朝中有些风言风语,称蜀汉有可能投靠曹魏来进攻自己。孙权听了就说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居然还拿自己的身家性命作担保(朕为诸君破家保之)。
  二是士族政权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力量无法集中使用。士族政权里,官僚们的权力不仅来源于皇帝,也来源于自己家族在地方上的势力。因此,作为皇帝要提防某个家族势力的膨胀,作为同僚则会相互竞争。这样就很容易就形成家族与家族之间的内斗。从曹魏到晋,中原各大家族之间的内斗就没有停止过。最初是谯沛集团与汝颍集团之间的较量,接着是士族各大家族之间的内斗,其间还夹杂着邓艾与钟会的冲突等叛乱。这些内部矛盾削弱了曹魏和晋帝国的实力,也拖住了统一的脚步。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灭蜀之后。当时,随着蜀汉的灭亡,东吴上下一片恐慌,大臣们甚至不惜违背常理,不拥立孙休指定的太子而改立年纪稍长的孙皓为皇帝。邓艾在灭蜀之后也是豪气万丈,称当时正是“席卷之时也”,提出一系列建议,认为第二年就可灭吴。结果却由于邓艾和钟会之间的冲突导致平吴计划流产。
  三是曹魏和晋的主要支持者中原士族反对把人力、物力投入到统一天下的战争中去。东吴的世家大族对于北伐中原同样不感兴趣。魏晋两代作为士族政权,对外政策也显示出与东吴相似的特性,对外侵略性极弱。灭蜀战争之前,绝大部分大臣根本不同意出兵伐蜀,支持出兵的只有司马昭和钟会两个人。灭吴战争也是如此。当时东吴国内已经是一塌糊涂,可是以贾充、荀勖、山涛等为代表的大部分大臣仍然坚决反对出兵。山涛居然说,“没有外患就会有内忧,把东吴留着作为一个外患,不是很合算吗?”(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岂非算乎)这是什么逻辑?像这样的事情,在以一统天下为最高政治目标的帝国时代,非常另类。大家不妨想想在面对同样情况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说的?他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两者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原因就是政权的性质不同。士族并不能从统一中获得利益,相反有一个能够让自己时常去掠夺一下的邻居却是一件有利无害的好事。
  在这种情况之下,东吴政权才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之久。
  公元279年末,晋帝国在内部争吵了多年之后,终于一边继续争吵一边发动了灭吴之战。主战派的主将杜预上书称一旦成功就会“开太平之基”,这就说明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以灭吴为战略目标。东吴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没有了。由于前来进攻的晋政权是一个完全的士族政权,而孙皓又是一个暴君,促使东吴政权团结一致、限江自保的内部条件也不复存在。其结果,原先紧密围绕在孙氏皇族周围的东吴士族迅速站到了晋帝国一边,不到三个月东吴就灭亡了。
  东吴灭亡了,三国时代结束了。但是,天下真的统一了吗?表面上看,是的。但是这次短暂的统一却是长达近三百年的大分裂、大混乱的序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67
编号 279144
注册 2008-5-23


发表于 2013-8-23 23: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这里,再补充一点:就是田余庆教授所谓东吴政权“江东化”的说法是错误的,真正的说法是东吴政权“士族化”。“江东化”只包括江东本土士族,但孙权并不是只重用江东士族,流亡北士也是孙权极其拉拢的对象。而江东士族的代表陆逊,还是给孙权逼死的。孙权逼死陆逊后,掌权的不是流亡北士(比如诸葛恪),就是孙氏宗室,顾命辅政大臣也是选用流亡北士,陆逊死后,江东本土士族基本没有多大的权势(当然,他们的利益还是能保证的,否则早就闹翻了)。顾雍、陆逊出将入相的时代也宣告终结了。当然,不管本土大族,还是流亡北士,都是士族。所以,“士族化”显然比“江东化”更具说服力。

[ 本帖最后由 诸葛周 于 2013-8-23 23:0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住持方丈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233
编号 472893
注册 2012-11-29


发表于 2013-8-23 23: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周先生分析得好. .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wq0812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489875
注册 2013-8-10


发表于 2013-8-24 15: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的很全面 支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喋血中原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8
编号 311375
注册 2009-2-16


发表于 2013-8-25 15: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13-8-23 22:49 发表
  什么曹丕在壮大世家大族的同时,一心一意地限制曹氏宗室势力,最终导致司马氏的势力远超曹氏宗室,轻松将皇位拿走。

这明显是胡扯!曹丕称帝后首任大将军是谁?曹仁。之后的曹休、曹真都是曹丕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其中两位。另两位则是陈群、司马懿。可见,曹丕没有偏袒士族,还是让宗室、士族相互制衡。曹叡同样没有过分重用士族,曹真、司马懿都是对抗蜀军的主力大将,曹真级别还在司马之上。曹叡临终托孤,先是考虑燕王曹宇为首席托孤大臣,其余曹肇、曹爽、夏侯献都是宗室成员,还有一个秦朗,据说是曹操的义子,这里没有士族;后听从刘放、孙资建议,改由曹爽为首席托孤大臣,司马懿为辅,撇开了曹宇。虽然最终选择了士族成员司马懿,但首任托孤大臣还是选用宗室。可见,曹家还是更信任宗室。并非殷坤所谓“一心一意地限制曹氏宗室势力”,只是由于曹爽无能,得罪面太广,又败于司马氏,所以曹魏总是最终没落了,没能挽救国家,所以“导致司马氏的势力远超曹氏宗室,轻松将皇位拿走。”曹丕、曹叡两代皇帝都没有压制宗室去不断壮大世家大族。首席托孤大臣的位置始终是宗室成员。司马懿无论是哪一朝重臣,都只是个副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喋血中原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8
编号 311375
注册 2009-2-16


发表于 2013-8-25 15: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还有蜀汉,我们千万别把蜀汉看的很高尚,说诸葛亮量才而用,其实不然。诸葛亮打压益州本土士人,却重用荆州士人。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费祎都是来自荆州的,还有杨仪、马谡,都是出自荆州,马家更是襄阳有名望族。诸葛亮跟孙权不同的,対本土士人,一个拉拢、一个打压。其实,同样也是重用士人。孙权后来也是打击了吴郡大族,改用流亡北士。后期那些霍弋、赵统、张遵,都是功臣名将之后,诸葛亮也没有从庶民中提拔过谁。在那个没有普及教育的年代,重用大字不识几个的庶民是很难想象的。诸葛亮没有科举制,跳不出时代的局限。而士人当时的教育程度最高,政治上没有他们的身影也是很难想象的。也难怪他们最终成改变了中国格局,最终登上了历史主舞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喋血中原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8
编号 311375
注册 2009-2-16


发表于 2013-8-25 15: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至于说东吴很乱,单就东吴一个国家暴发的农民起义就比蜀魏两国加起来还多九次,达到二十三次。
这是因为,东吴太富裕了,物资诱惑太大了,士族、宗室们都争来争去,因此乱套了。像我们现在这样,富人越来越多的结果就是乱。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是“不患贫,患不均”,某些人富起来自然就不均嘛!诸葛亮治理下的蜀汉最穷,所以最安定。不说别的,就诸葛亮、蒋琬这些高官个个都家无余财,可见这个国家并不富裕。看看人家曹叡、孙权,有本钱就敢大兴土木!蜀汉穷嘛,没钱嘛,偶尔有几个钱都用来投资北伐事业去,所以自诸葛亮以下百姓都不富裕。虽然不富裕,但自给自足是没问题的,而且蜀汉是一个小农社会,物价不贵,而且蜀汉宗室这块头也比魏、吴少得多,本土士族又被压制,自然没法作浪。百姓有饭吃,又因为大家财产差不多,都不富裕,结果没有“患不均”,所以没有乱起来,十分安定。

[ 本帖最后由 喋血中原 于 2013-8-25 15:5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诸葛周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67
编号 279144
注册 2008-5-23


发表于 2013-8-25 20:5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乱七八糟说了一大堆,到底想表达什么?是想说东吴两级分化严重,贫富过于悬殊,还是想批评蜀汉GDP不高,小农经济不好?
诸葛亮就算不很高尚,至少比曹操、孙权要高尚吧!论用人,谁也不可能真正做到量才而用。就算是科举制,还是现今的选拔人才机制也做不到。霍弋、张遵、赵统这些人至少比曹爽、孙綝、韩综、贾充这些家伙有骨气、有忠诚得多,大家都是功臣名将的子孙,魏国、吴国出来的是祸国殃民之徒,甚至不将皇帝放在眼里,蜀汉出来的是忠君死节之士。大兴土木按道理都是受到指责的,拿来作为有钱有气魄,跟现在的官员面子工程博政绩思维没多大区别。面子工程大于一切,哪管百姓死活!?就是这副德性。
曹丕打压宗室还是有的,逼迫曹植,毒杀曹彰,冷落曹洪,殷坤估计也说得不全面,之所以那样认为,大概是因为曹操时代的那些士人是没有兵权,当参谋来用。曹丕登位后,部分士人们却染指兵权,这意味着本来权力大于士人的宗室,开始跟士人平起平坐了。直到曹爽败亡后,士人的权力已经远超宗室了。东吴的情况却不一样,由于山越的缘故,江东大族很早就有一定武装部曲,比如陆逊的伯父陆康(就是被孙策打败那位),就有一定实力,甚至可能威胁到袁术,袁术才让孙策去对付他。江东大族本来就有部曲,这可不是孙权给予的。不过,孙权认可他们拥有私人武装。而中原世家大族大多都没有武装,曹丕却让他们拥有带兵权,指挥军事,建功立业。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因此,曹丕加强了世家大族的力量。这为司马氏夺权、篡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hoenixdaizy

忠英伯
靖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314
帖子 8800
编号 35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13-8-30 16: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13-8-25 20:50 发表
楼上乱七八糟说了一大堆,到底想表达什么?是想说东吴两级分化严重,贫富过于悬殊,还是想批评蜀汉GDP不高,小农经济不好?
诸葛亮就算不很高尚,至少比曹操、孙权要高尚吧!论用人,谁也不可能真正做到量才而 ...

东吴只有孙策这一支受打压,得国不正。呵呵。

至于曹魏,宗室一方,兄弟固然是争产之辈,但是留着顾命,但是实际兵权有限。曹魏的宗室不稳有帝王更迭过快,宗室容易内讧,没形成合力有关。最主要的还是兵权旁落。虽然曹爽一门三将军,挂衔的。真正常镇兵营的没有。这个是曹魏士族风气承平浮华的产物。孙家的人很多是一生下来就学带兵的可以这么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hoenixdaizy

忠英伯
靖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314
帖子 8800
编号 35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13-8-30 16: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汉的低阶将领有世袭带兵的,但是高阶还是由诸葛亮+刘禅共同管理的。刘禅无能只是军事方面,权利一直攥得很紧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赤壁周郎
(魏君子)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865
编号 273194
注册 2008-3-31
来自 蓬莱仙境


发表于 2013-8-31 21: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诸葛周 于 2013-8-23 23:05 发表
曹魏之所以能够得到士族的支持,并最终取代东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实施了九品中正制,成功地收买了士族阶层。

这种说法不全对。荀彧不也是士族中的佼佼者吗?他会因为曹魏搞九品中正制就篡汉?显然是不可能。准确解释是有道德良知、忠君爱国的士人都被曹操杀精光了,剩下的那些士人都是厚颜无耻、见利忘义之辈,曹丕只要讨好他们就可以把大汉都篡了。但是,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爱护曹魏帝国的,所以魏国从建立开始,就是一个悲剧!那些无耻士人今日可以背叛东汉讨好曹丕,明日也可以背叛曹魏讨好司马氏。他们没有良知,只认利益。魏晋都不是一个崇尚孔老二的社会,玄学、奢侈之风盛行,一个没有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帝国,注定很难长久。所以,曹魏不会长久。

[ 本帖最后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3-8-31 21:3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hoenixdaizy

忠英伯
靖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314
帖子 8800
编号 35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13-9-1 11: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国赤壁周郎 于 2013-8-31 21:36 发表

这种说法不全对。荀彧不也是士族中的佼佼者吗?他会因为曹魏搞九品中正制就篡汉?显然是不可能。准确解释是有道德良知、忠君爱国的士人都被曹操杀精光了,剩下的那些士人都是厚颜无耻、见利忘义之辈,曹丕只要 ...

其实曹魏的手段稍软一点,过度时间长一点可能更好,可惜曹操不够长寿,曹丕曹睿更短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我家住在瓦岗寨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0
编号 281715
注册 2008-6-10


发表于 2013-12-6 19: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首先说明一点,没有证据说明荀彧反对九品官人法。
荀彧的理想国家是:
皇帝要姓刘;
国家叫汉。

至于能否赞成实施九品官人法,荀彧应该不予否定。荀彧不可能想恢复外戚或者宦官辅政那种损害士人甚至百姓的制度。汉制度必须改革,国家才有出路。而且九品官人法又符合荀彧,以及荀彧许多好友的利益,何乐而不为?荀彧发对的是曹操封公,不是反对九品官人法。


看了文章,我也大概明白孙权为什么嘲笑贾诩当三公了!贾诩的才能有目共睹,孙权未能亲见,总能耳闻。至于看不起贾诩的为人,道德有瑕疵,但孙权用人也未见得以人为德,孙权照样会用一些有才无德的人,道德问题显然不是孙权瞧不起贾诩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贾诩并非出自世家大族,按照士人化社会的标准,当然会受到鄙视。孙吴、曹魏的高官,都必须由宗室或大族担任,贾诩一非大族,更非宗室,何德何能位居太尉之职?即使做个挂名太尉,也是不行。裴松之看不起贾诩,认为贾诩不能与二荀相提并论,也可能有嫌弃贾诩的出身不好有关,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 本帖最后由 我家住在瓦岗寨 于 2013-12-6 19:2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住持方丈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2
帖子 2233
编号 472893
注册 2012-11-29


发表于 2013-12-6 19: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8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3 00: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62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