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曹操如果采纳司马懿的意见,从汉中出发攻打成都,天下可得吗
性别:未知-离线 王司徒与赵司马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7
编号 437882
注册 2011-8-8


发表于 2011-8-19 14: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如果采纳司马懿的意见,从汉中出发攻打成都,天下可得吗

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曹操已得东川,主薄司马懿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若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我们试想,如果曹操不知足,是否可以消灭蜀国,蜀灭,吴也亡也。吴蜀,正是唇齿亡寒啊!只可惜,年老的孟德,不想进攻啊!邓艾,出奇兵,灭蜀。大家说说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郝伯道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291
帖子 27073
编号 71951
注册 2006-6-9


发表于 2011-8-19 14: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道难,曹操打汉中都嫌苦,攻蜀国就更难了
邓艾灭蜀时势不同,蜀国内政败坏人民离心,而邓艾又跟钟会斗气急于立功
曹操定东川之时,蜀国虽说“尚未归心”,但至少未离心,从“要吃新米饭,须待先主来”分析,蜀民心中刘备是优于刘璋的;而曹操则可说踌躇满志不再愿意冒险

假使曹操进军,至少是持久战,后方供给会相当困难(邓艾白得了江油才没有后勤之忧),而江东孙家还在虎视眈眈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谭文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44
帖子 3427
编号 79700
注册 2006-8-20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11-8-19 14: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若是曹操贸然进兵,可能被困在蜀中出不来,曹操在蜀中一死,司马懿的机会就来了,曹操何等精明,岂是那么好忽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xkjo
(一世长眠)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26
编号 341079
注册 2009-9-29
来自 北京


发表于 2011-8-19 14: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未必,当时司马懿的依据是蜀人尚未归心,这话的意思应该是,假如曹操进兵,那西蜀必然内乱,从而灭蜀,司马懿能想到,诸葛亮未必想不到,假如曹操真出兵了,诸葛亮估计又是让孙权出兵牵制,那么曹操可能不得不两面作战,胜算一样不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emon0925
(君のことが好きだから)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27
编号 198830
注册 2007-8-6


发表于 2011-8-19 15: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既然认定了刘备是英雄 而刘备又依靠孔明在赤壁大战后短时期内获得了荆州和益州的控制权
曹操此时应该清楚如果不再遏制刘备扩张的势头 那以后对自身的威胁是相当大的
心腹大患 此时不除 久后也要除 从战略意义上讲个人赞同司马懿的看法
此时曹操说的话应该是真心话 他不是打不下 是不想打下去了 司马懿此时手里才多大的权利? 曹操就算死在蜀中 也轮不到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wpraccoon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06
编号 306758
注册 2009-1-20


发表于 2011-8-19 18: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打起来一定是场持久战 而且曹操本人一定会在第一线的吧 看三国的人都会注意到 曹操内部叛乱一直很多 我猜想他也有点担心内部的问题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emon0925
(君のことが好きだから)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7
帖子 727
编号 198830
注册 2007-8-6


发表于 2011-8-20 16: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zwpraccoon 于 2011-8-19 18:35 发表
如果打起来一定是场持久战 而且曹操本人一定会在第一线的吧 看三国的人都会注意到 曹操内部叛乱一直很多 我猜想他也有点担心内部的问题

但是向曹操告密的人也很多 吉平、马腾不都死于小人之手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葉影心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73
帖子 6315
编号 168941
注册 2007-6-1
来自 昆崙


发表于 2011-8-21 21: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人心知足之說其實很牽強,曹操向來志在掃平天下,即使認為不是攻打的時機,也不應用知足來作借口,不知這說話是否故意說給司馬聽,叫他要安份知足;

不追打成都原因也頗為明顯,曹操初到東川時,見山路崎嶇,已經後悔,花了不少工夫張魯才投降,收得全功曹操已經抹一把汗,遠來疲憊之師還再要打個不會像張魯般投降的劉備,結果根本不可測,而且曹操還師大概有著和陸遜夷陵之戰後不追打白帝城而還有著相約的想法,就是怕有人揪其後腳,三雄鼎立,關係微妙,全師不可戀戰,否則生變,曹操若全軍攻蜀,首都告急肯定還師不及,這和後來鄧艾鍾會入蜀,但司馬昭留守京都,吳國抱觀望態度的情況不同;

曹操此舉和陸遜唯一不同的考量是,陸遜是要回師自保,而曹操則明白,如無攻克的把握,大可等待,魏不會因此而亡,三國一強兩弱,曹操蕩平群雄,目的就是要鞏固他那一強的地位,蜀吳只是偏安一偶,只要魏國保持強勢,即使僵持下去,到最後也只有魏滅蜀吳這結果,結果如曹操所料,蜀吳被耗死了,時間越久,魏越是不可動搖(...我應該說...不可被外人動搖),曹操只是沒想到,當年被他暗示要安份知足的人,最後還是沒有安份知足;


[ 本帖最后由 葉影心 于 2011-8-21 23:18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haohaidao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87
编号 31614
注册 2005-1-31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1-8-21 23: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谭文山 于 2011-8-19 14:29 发表
若是曹操贸然进兵,可能被困在蜀中出不来,曹操在蜀中一死,司马懿的机会就来了,曹操何等精明,岂是那么好忽悠。

此时的司马懿也只是个主簿而已。说这时候司马懿的机会到了未免太早了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郭文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007
编号 215854
注册 2007-9-15


发表于 2011-10-26 21: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攻取汉中后,司马懿和刘晔建议曹操攻打蜀地,一鼓作气,统一指日可待。而曹操却没有继续进取,在陈寿、裴松之、司马光、易中天等人(很多,不一一提名了。大多数是史学家)看来,曹操错过了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很多人也对曹操说出“既得陇,复望蜀”的话表示不解,不了解曹操的真实想法。我认为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
  有人说,你能替曹操当“发言人”吗?当然,我没有见过曹操(要是见过就可以说是“活见鬼”),但是我也就是从历史角度和军事角度来写明白这些史实中暗含的东西。我相信,如果曹操能说话的话,我也许就成了杨修第二了。因为我把曹操整个心理活动的过程都写出来了。
  曹操征张鲁,最重要的是三条史料——《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张鲁传》和《三国志·刘晔传》。其他的史料大多是从这里衍生出的,或有增减,不胜枚举。因为陈寿毕竟生活在三国末年和西晋初年,又担当汉、魏、晋的史官,对当时的史料可以浏览得比较全面。因此他严谨的写出了《三国志》,内容的可信度,在我们发明时光机看到真正的三国历史前,应该说是最高的。
  至于后世有些人(比如习凿齿、裴松之、司马光)的历史资料,大多来自《三国志》。我曾经在《〈三国志〉中真正使用“空城计”的人》里提到过,可信度较低。我同样在《小说就是小说》里写过,我们阅读一本书时,前几遍一定要全面看、仔细看。我今天把有关曹操平定汉中的全过程先奉献给大家。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郃、朱灵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卫万余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西平、金城诸将曲演、蒋石等共斩送韩遂首。秋七月,公至阳平。张鲁使弟卫与将杨昂等据阳平关,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乃引军还。贼见大军退,其守备解散。公乃密遣解忄剽(竖心旁加剽)、高祚等乘险夜袭,大破之,斩其将杨任,进攻卫,卫等夜遁,鲁溃奔巴中。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都尉。八月,孙权围合肥,张辽、李典击破之。九月,巴七姓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举巴夷、賨民来附,于是分巴郡,以胡为巴东太守,濩为巴西太守,皆封列侯。天子命公承制封拜诸侯守相。冬十月,始置名号侯至五大夫,与旧列侯、关内侯凡六等,以赏军功。十一月,鲁自巴中将其余卫降。封鲁及五子皆为列侯。刘备袭刘璋,取益州,遂据巴中;遣张郃击之。十二月,公自南郑还,留夏侯渊屯汉中。
  裴松之后来还在这里为曹操退兵补了一条注释(来自王沈的《魏书》),内容如下: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公于是大飨,莫不忘其劳(此注解写在“巴、汉皆降”之后)。且不算此注释的真实性,就从表面上看,与陈寿的正文“横山筑城十余里,攻之不能拔”的内容区别不大,只是加大了曹操征汉中的难度,补了一条曹操奖励军士、激励士气的资料。
  《刘晔传》是这样记载的:太祖征张鲁,转晔为主簿。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令晔督后诸军,使以次出。晔策鲁可克,加粮道不继,虽出,军犹不能皆全,驰白太祖:“不如致攻。”遂进兵,多出弩以射其营。鲁奔走,汉中遂平。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
  裴松之在“必为后忧”后加了一条注释:《傅子》曰:居七日,蜀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问晔曰:“今尚可击不?”晔曰:“今已小定,未可击也。”借以说明刘晔的建议的正确性。《晋书·宣帝纪》则如此记载:(司马懿)从讨张鲁,言于魏武曰:“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魏武曰:“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言竟不从。  
  《张鲁传》的记载如下:建安二十年,太祖乃自散关出武都征之,至阳平关。鲁欲举汉中降,其弟卫不肯,率卫数万人拒关坚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入巴中。左右欲悉烧宝货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又以鲁本有善意,遣人慰喻。鲁尽将家出,太祖逆拜鲁镇南将军,待以客礼,封阆中侯,邑万户。封鲁五子及阎圃等皆为列侯。为子彭祖取鲁女。
  裴松之引用了两条注释:其中一条是与张鲁同时代的董昭上的表章,内容如下:“武皇帝承凉州从事及武都降人之辞,说张鲁易攻,阳平城下南北山相远,不可守也,信以为然。及往临履,不如所闻,乃叹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阳平山上诸屯,既不时拔,士卒伤夷者多。武皇帝意沮,便欲拔军截山而还,遣故大将军夏侯惇、将军许褚呼山上兵还。会前军未还,夜迷惑,误入贼营,贼便退散。侍中辛毗、刘晔等在兵后,语惇、褚,言‘官兵已据得贼要屯,贼已散走’。犹不信之。惇前自见,乃还白武皇帝,进兵定之,幸而克获。此近事,吏士所知。”又杨暨表曰:“武皇帝始征张鲁,以十万之卫,身亲临履,指授方略,因就民麦以为军粮。张卫之守,盖不足言。地险守易,虽有精兵虎将,势不能施。对兵三日,欲抽军还,言‘作军三十年,一朝持与人,如何’。此计已定,天祚大魏,鲁守自坏,因以定之。”
  另一条是引用《世语》里的。内容说:鲁遣五官掾降,弟卫横山筑阳平城以拒,王师不得进。鲁走巴中。军粮尽,太祖将还。西曹掾东郡郭谌曰:“不可。鲁已降,留使既未反,卫虽不同,偏携可攻。县军深入,以进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数千突坏卫营,军大惊。夜,高祚等误与卫遇,祚等多鸣鼓角会卫。卫惧,以为大军见掩,遂降。
  我们首先来分析这些史料,就可以得出曹操为什么不进兵西川的答案。为什么不能进攻?曹操有自己的考虑。
  曹操自己的本纪里交代得比较清楚:曹操是公元215年3月出发到陈仓,进攻张鲁和以前支持过马超的氐族人。7月破诸夷,并且在月底攻破阳平关。而这时候张鲁并未投降,而是逃亡到巴中(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当时还没有平定那里,否则后来张鲁不可能归顺曹操了)。而就在当年的8月,孙权就在逍遥津吃了败仗了。过了一个月,张鲁依赖的杜濩和朴胡率众投降;又过了两个月,张鲁兄弟才出降。
  不论司马懿的本纪还是刘晔的传记都写得很清楚:他们是在“鲁奔走,汉中遂平”的时候向曹操提议进兵西蜀的。而仅仅过了一个月,刘备就已经回到成都,安排对魏军的防御了。曹操刚刚平定汉中,士兵的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如果贸然挑战这个极限,不成功则比后来在汉中的大败还要惨!这点,曹操考虑到了,司马懿和刘晔没有考虑到。
  请注意,正史中,曹操的用兵是高于诸葛亮的,而诸葛亮的用兵又是高于司马懿的(从正史中记载司马懿称赞诸葛亮“天下奇才”的话中足以证明)。因此可以说曹操考虑的因素是全方位、立体化的,而司马懿和刘晔只能说是单方面的、直线化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曹操是权衡利弊,而作出“不得陇望蜀”的决定的。
  那么曹操到底权衡了那些利弊呢?听我道来。
  攻打西川的有利方面,我就不重复说明了:史书记载得很多,我也基本上都罗列在上面了。但是当时攻打西川的弊端,恐怕除了曹操,没有任何人能看出来。前面我提到的“士兵已经到了疲劳的极限”是一个因素,但还不是主要的因素。
  主要的不利因素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上根本不允许曹操去攻打西川。首先,司马懿获悉刘备远在江陵的消息,这确实对曹操是有利的,但是如果要去攻打,也应该是派曹仁从襄阳大路攻打江陵——关羽当时在益阳前线,江陵北面防备相对疏松,而不是从汉中出兵。虽然说从汉中攻打路近一点,但是由于把守西川的是刘备的重臣诸葛亮、黄权、法正、张飞、马超、吴懿等人(这还只是曹操知道的,像黄忠、魏延、李严等人因为名气不大,曹操都不知道),曹军无法像打张卫那样一月攻破的——我怀疑他们连葭萌关都攻不破(守将霍峻就是一位擅长伏路把关的将领)。而刘备在江陵前线获悉曹操夺取汉中后,很快派黄权前往接应张鲁,并立即与孙权修好,返回成都。孙权呢?他在获得湘江以东的三个郡后,立即带上吕蒙、甘宁等大将,攻打合肥。
  至于刘晔喊出的“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的口号,纯粹是井底之蛙的“痴人说梦”。既然刘晔知道“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那么西川能像他说得那样“传檄而定”吗?他既然知道“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那么怎么样川中都比汉中难以攻打的。这就需要足够的时间。可刘备连这点时间都没有留给曹操,叫他怎么去伐川?
  曹操清楚,西川的统治者已经不是那个窝囊的刘璋,而是被他称为“英雄”、“吾所俦也”的刘备。即使刘备本人此时不在蜀中,也应当小心应对。何况刘备虽不在,但是还留下了一群能征惯战的将领在,根本不会依照司马懿和刘晔所讲的那样屈服。所以曹操“不从”刘晔之言,还痛斥司马懿“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等于当头棒喝:多考虑考虑再提出意见吧。
  曹操考虑到的还有地理因素:前面董昭等人上的表文里写得很清楚,曹操上了从汉中投降过来的人的当,以为汉中好攻取。结果“军自武都山行千里,升降险阻,军人劳苦;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而且要不是刘晔的坚持,曹操很可能不克就退兵了。西川的路途比汉中要险峻多了,而且也要广大许多倍,魏军要攻打西川,在时间不允许、对手强劲、兵士疲惫的时候,路途又不好走。贸然进兵,会有什么下场,可想而知。
  还有人问,曹操为什么不像邓艾那样走阴平偷渡小路?你要看看他的对手和邓艾的对手的不同呀:刘备比刘禅强;诸葛亮比郤正强;法正和其他将帅的能力之和也远远超过姜维,身边又没有黄皓这样的小人。曹操才不会去走这样的死路呢,尽管他经常发动奇袭。
  最后,曹操不立即从汉中出兵还有一点:张鲁还没有归降。开始他在巴中和朴胡等人勾结在一起,有一定的武装;曹操一旦不安抚百姓就离开,被他杀个回马枪怎么办?那就成了前无去路,后无来路的窘境了。所以曹操一直等到张鲁归降才回师的,因为张鲁在那里的号召力太强了。紧接着,还是因为后方不稳,孙权在合肥没有撤兵的缘故,曹操急忙回师。对曹操来说,丢了中原才是最要命的;西川即使让刘备占据着,也不会立即掀起什么大浪。
  在经历了赤壁大败后,曹操遇到涉及自己全盘战略的“路口”时,总是先权衡利弊,再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不经头脑、硬碰硬的蛮干。这就是曹操用兵的高明之处。而这又岂是司马懿、刘晔之流能领悟的?后世的史学家就更难以明白了。
  不说了,再说多一点,我也许就会被曹操冠以“泄露教条”的罪名,处以极刑的。 
  《三国演义》在这段内容上,基本上抄了正史,只是修改了几个地方:一是没有司马懿说刘备在江陵——小说里的刘备就在成都。二是没有曹操后来后悔时听到的“蜀中一日数十惊”的夸张说法。所以我这篇短论的内容也是站得住脚的。后来“子金山”还部分引用了我的这段文字在他的书中。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1 17: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67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