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末岳飞……熊廷弼 何以身首异处?
性别:男-离线 游戏爱好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1
帖子 963
编号 73307
注册 2006-6-21


发表于 2010-6-5 21: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明末岳飞……熊廷弼 何以身首异处?

大明王朝,前后有两位“辽东经略”,雄才大略,却均死于“奸珰”之朝政。一个是袁崇焕。《万人尽啖袁崇焕》已有论及。另一位,叫熊廷弼,也是大名鼎鼎。其下场,亦是可悲可痛。《明史熊廷弼传》有一句话:“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据说,其被处死之后,尸体弃之荒野,其血淋淋的首级则被朝廷传至各处边关示众,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

    史家观点,明朝末期,经守辽东疆土者,有“三杰”之说,依次为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然而,这三人,均受到排挤打压,甚至死于非命。若“三杰”之中任何一人受到信任并重用之,满清何以坐大并轻松入关?中国历史或许就此会改写了。“辽东三杰”,以熊廷弼最早,且正处在后金崛起之初。其经守辽东之功,史家多有正面评价。但是,如此忠诚英武之人,何以有如此下场呢?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熊廷弼,字飞百,江夏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熊廷弼生卒年为1569至1625年,著名军事将领,字飞百,亦作非白,号芝冈,湖广江夏(今湖北武汉)人。史书说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其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却刻苦强记,奋发图强。万历二十五年(1597),熊廷弼举乡试第一,次年中进士。万历三十六年擢御史巡按辽东,他针对辽东地广人稀、边防多事之现实,主张实行军屯,缮垣建堡,按劾将吏,军纪大振。但是,他的“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存辽大计,与时任辽东经略的杨镐之议不和,后被排挤,转岗督学南直隶。万历四十七年,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发生,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四十七万大军惨败。朝廷经廷议,逐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取代杨镐为辽东经略,从而使大明王朝辽东战局大为一振。“由是人心复固”。

    熊廷弼镇守辽东,居功至伟。其终被问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我看来,概括起来大致是三个原因。一是天子更替。二是党争之害。三是为官之性格。

    先说天子更替。老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特色之一。明朝也不例外。熊廷弼是在万历朝被重用的。万历皇帝,虽说长年罢朝,但是对熊廷弼仍相当信任。万历的用人原则,显然也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毫无疑问,在万历去世之前,熊廷弼的方针政策均得到万历皇帝毫无保留的支持。有人甚至认为,万历皇帝与熊廷弼是“军事战略上的知己之交”。正因为如此,万历皇帝特赐熊廷弼尚方宝剑,“重其事权”。其实,在万历年间,熊廷弼被言官谤议攻击的事情,从未间断,特别是在镇守辽东的不长时间内,各种弹劾之奏疏,不绝于耳。但是,万历皇帝从来不听。他对熊廷弼的建议和主张,统统予以支持。这一点,仅从简单的《明史熊廷弼传》就可以看出来。凡是熊廷弼向万历皇帝的上疏,记载皆为“疏入,悉报允”、“疏入,帝从之。”

    史料记载,万历皇帝曾针对言官的弹劾,对熊廷弼批复过一段相当有意思的话。他说:“辽事败坏,皆地方官玩曷所致,熊廷弼一意振刷,恢复封疆,朕深切依赖。今夷情甚急,岂经略释肩之时,自弃前功!着益殚忠任事,与诸臣协心共济,毋为人言所阻”。这段话,可以看出,万历皇帝对熊廷弼的“深切依赖”,以及对一个重要臣僚的“语重心长”。特别是一句“毋为人言所阻”,更是推心置腹、坚定决心。照现在的话语解释,意思就是你放心,让别人说去吧,一切无妨,照你的思路干去下吧,“朕支持你”哦。据说,万历临死之前,身患重病,依然对熊廷弼分外关注,别的奏疏可以不看,唯独熊廷弼的奏疏另眼相待,非看不可,且还要一一批答。这些内容,均可见《明神宗实录》。

    只可惜,万历皇帝的庇护很快结束了。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卒。明光宗继位,不到一个月,又死了。于是,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统。明史说:“当是时,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多事,而封疆议起。御史冯三元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谓不罢,辽必不保。诏下廷议。” 言官文臣立刻磨刀霍霍,群起攻击熊廷弼。泰昌元年,攻击熊廷弼的言论就如雨后春笋,蜂拥而出,“诋廷弼废群策而雄独智”。可以说,有些内容,是老调重弹,但问题是皇帝换了。明熹宗毕竟不是熊廷弼的知己,他派了一个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前往调查,这个人,还算公允,承认了熊廷弼经略辽东的成绩,但是因为熊廷弼曾为弹劾之事“掼纱帽”,他的结论有一句话“廷弼功在存辽,微劳虽有可纪;罪在负君,大义实无所逃。此则罪浮于功者矣”。功劳是有的,但是掼纱帽则有负皇恩。一个“罪浮于功”,熹宗皇帝便将其打发回家了。“朝议允廷弼去,以袁应泰代”。结果,一个不懂军事的文官袁应泰成了辽东经略,直接导致了沈阳陷落,其本人也战败身死了。倘若万历皇帝尚健在,事情是断然不至于如此的。

    第二个原因,熊廷弼不慎卷入党争。明末朝政腐败,党派林立,党争迭起。以原吏部郎中顾宪成为首,一批下野官吏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讽议朝政。一部分在职官吏如赵南星等也遥相应合。东林党因此得名。与此同时,另有一批官吏士绅组成浙、齐、楚、宣、昆各党派。这些党派既互有矛盾,又互为利用。其中,以东林党人势力最为强大。起初,乃是东林党与齐楚浙三党之争,后来则演变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到明熹宗天启年间,东林党人得势,浙昆宣各党派受排斥。于是,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宦便与浙齐楚宣昆各党中的一部分人结成联盟,被东林党称为“阉党”,异军突起,形成了直接对抗。照理说,熊廷弼原为楚党,与东林党人并不是一路人。但是,当时的东林党代表人物杨涟等人,突破门户之见,曾在辽东军事等问题上为熊廷弼说过好话,熊廷弼同后来的所谓“东林党六君子”,也有不错的个人关系。这一切,为其最终的杀身之罪理下祸根。或许,人称“九千岁”的宦官魏忠贤的思路也是简单的。凡是敌人拥护的,咱就要坚决反对哦!

    明史说:“天启元年,沈阳破,应泰死,廷臣复思廷弼”。也就是说,袁应泰一死,辽东战局告急,“烟火断绝,京师大震”。满朝上下,这才想起熊廷弼来。甚至有人感叹:“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于是,熊廷弼被召出山,重任辽东经略。然而,阉党们不放心,“搭班子”的时候,生生替他配了一个叫王化贞的巡抚。这个人,明史有评价:“化贞为人騃而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文武将吏进谏悉不入,与廷弼尤牴牾。”熊廷弼虽为辽东经略,却无实质的兵权。据说他可以调动的人马,仅有离京时带的京营五千人。而王化贞则握有实权,其好大喜功,盲目冒进,与熊廷弼的“防守策略”大相径庭。明史说:“廷弼主守,谓辽人不可用,西部不可恃,永芳不可信,广宁多间谍可虞。化贞一切反之,绝口不言守。”毕竟,今日之辽东,早已不是十年前的辽东了。应该说,熊廷的策略是正确的。然而,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可是王化贞自恃朝中有人,根本不把熊廷弼放在眼里。这一切,直接造成了广宁兵败,致使辽东尽失。

    兵败问罪,朝廷震怒。自然要下令处置败军之将。王化贞的责任是主要的。明史记载:“二月逮化贞,罢廷弼听勘”。一个是逮,一个是勘。显然,朝廷对两人的定罪是有差别的。然而,最后的议决却是“廷弼、化贞并论死”。这时候,出了一件事情。熊廷弼为保命,曾托一个叫汪文言的人向魏忠贤行贿,数目不小,四万两。然而,熊廷熊并不是一个贪官,他根本拿不出这笔钱,“既而背之”。于是,“魏忠贤大恨,誓速斩廷弼”。此时,正值“东林六君子”案发,杨涟等人被下狱。魏忠贤觉得机会来了,便指使人诬熊廷弼也曾向杨涟行过贿,将熊廷弼行贿之事,与“东林党案”硬扯在一起。“甚其罪”。“党同伐异,招权纳贿”,那就是罪加一等了。魏忠贤的党徒冯铨,还趁着陪皇帝吃饭的时候,拿出一本民间流传的《辽东传》,上面有记载熊廷弼英武善谋的言辞。这个冯铨挑拨说,“此廷弼所作,希脱罪耳。”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帝怒”。

    第三个原因,乃是熊廷弼的性格所致。明史说:“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此评价,甚为形象。也就是说,熊廷弼的脾气是不太好的(有才之人大抵如此),遇事特别容易激动,也因此得罪不少人。当然,有些人是无意中得罪的。比如那个给事中姚宗文。仅仅是熊廷弼没有替他在补缺的时候求情,而结下了梁子。

    熹宗初立之时,有人“劾廷弼无谋者八、欺君者三”,也有人说他经略辽东失职。熊廷弼的反应是什么呢?《熊廷弼传》说“廷弼愤,抗疏极辨,且求罢”, “廷弼益愤,再疏自明”,甚至公开“惯纱帽”。说到激动的时候,“抗疏辨,语颇愤激”,即使皇帝在场,他也从不忌讳。但凡有人弹劾,熊廷弼总是要抗辩上疏一番的。任何批评,他都不能坦然地存在肚子里。因此,给满朝大臣留下他根本听不进任何意见的深刻印象。熊廷弼“褊浅刚愎,有触必发,盛气相加,朝士多厌恶之”。万历皇帝在,可以包容他。熹宗皇帝,自然就会看着极其不爽了。

    熊廷弼同王化贞的矛盾,虽说是责任在王化贞。但熊廷弼也有责任。他似乎根本看不起这个人。同下属说话,有时候也不注意分寸。他反对王化贞的军事策略,又无法阻止,便上疏告状,话也是说得很难听,且不留余地。王化贞自然心存不满。如“化贞见疏不悦”等等。待到王化贞兵败之时,两人相见,“化贞哭”。看出来,他是有悔意的。这个熊廷弼却“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弄得王化贞无地自容,“化贞惭”,一点不留面子。他们俩人同被朝廷究责之时,熊廷弼依然故我,态度不好;相比之下,王化贞伏罪,倒是态度端正,痛哭流涕。

    凡此种种,都说明,熊廷弼是不谙为官之道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治上不成熟”。恃才自傲,这在任何时候的官场都是危险的。毕竟,不是每一个领导者都是有胸襟的。

    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有“盖世之材”的熊廷弼被处死。据说,熊廷弼临刑之际,胸前仍挂着一个小布袋,袋中之物乃“辨冤疏”也。熊廷弼辩疏了一辈子,或许他至死也不明白,官场的许多是非是辩不明道不白的。熊廷弼身首异处之后,对其家人的迫害并没有停止。因为朝廷追赃,其长子熊兆珪自杀。其老家江夏的一个小小知县,都要来敲竹杠,索要“貂裘珍玩”,甚至将熊家两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打40。“远近莫不嗟愤”。

    直到崇祯二年(1629),熊廷弼案才得以昭雪。“传首九边”的熊廷弼才身首合一,得以归葬。其墓在今武汉青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之中,并有熊公祠存世。而那个王化贞,却苛活到崇祯五年(1632),才被伏法处死。

    后人感叹熊廷弼案,称“廷弼不死于封疆,而死于时局;不死于法吏,而死于奸珰”,读之思之甚痛。后来与熊廷弼同样下场的袁崇焕曾有《哭熊经略》诗流传于世,吟咏之则泪落之。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哭失声。

[ 本帖最后由 游戏爱好者 于 2010-6-5 21:1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题目里的“……”还是改成“——”吧,不然看起来挺奇怪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游戏爱好者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1
帖子 963
编号 73307
注册 2006-6-21


发表于 2010-6-6 03: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恨地无环 的帖子

没有 觉的 有什么 不妥之处?

可否说明.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阿巽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9706
编号 47733
注册 2005-9-3
来自 善化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10-6-6 18:2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4.10 破折号
  4.10.1 破折号的形式为“——”。
  4.10.2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A)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 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 声音延长,像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10.5 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 省略号
  4.11.1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 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4.11.3 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4.11.4 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b106988791
(白袍陈庆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6
编号 371249
注册 2010-4-22
来自 西安


发表于 2010-6-6 23: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小的时候看这传那传的。
有的人只有几句“知进退”就算名臣了。。
综合了LZ的资料。。才知道只此一项确实算名臣。。
不然小命都保不了、嘿嘿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关内侯

Rank: 1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26
帖子 12567
编号 31412
注册 2005-1-29


据一些主流史学家分析认为熊廷弼在辽东进行的战略方针是不对头的,不应该进行收缩防守?

对这段历史不是太清楚,熊廷弼是不是搞了个收缩死守,放弃辽东战略要地?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6-6 23:2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广宁战败后王提出守宁远,前屯,熊不干,这里面我觉得有很大意气用事的成分。不过就算熊退保山海关,也不能就说是战略错误,从政治层面出发,就明朝当时那政局,老老实实做乌龟才是上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ctwct
(小伯言)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13
帖子 263
编号 323583
注册 2009-5-22
家族 聚贤山庄


发表于 2010-6-7 11: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关内侯 的帖子

似乎孙、袁两位督师也是主守的,毕竟除了关宁铁骑,你拿步兵和骑兵硬拼是找死,
拿大炮轰才是真理,不过孙承宗是稳中求进,收复了部分失地,
也就他没死在自己人手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发表于 2010-6-7 11: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关内侯 于 2010-6-6 23:09 发表
据一些主流史学家分析认为熊廷弼在辽东进行的战略方针是不对头的,不应该进行收缩防守?

对这段历史不是太清楚,熊廷弼是不是搞了个收缩死守,放弃辽东战略要地?



QUOTE:
原帖由 XM8 于 2010-6-6 23:28 发表
广宁战败后王提出守宁远,前屯,熊不干,这里面我觉得有很大意气用事的成分。不过就算熊退保山海关,也不能就说是战略错误,从政治层面出发,就明朝当时那政局,老老实实做乌龟才是上策。

此一时,彼一时,袁崇焕时期的宁远是袁亲自花了大力修筑整备过的,而熊廷弼时期的宁远只是个多年没有经历过大战的内地小城,以明朝当时军备之糜烂,在广宁丢失后仓促于此布防的结局可想而之。熊判断当时的宁远守不住也是很正常的,未必是意气用事。

[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10-6-7 11: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发表于 2010-6-7 11:1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wctwct 于 2010-6-7 11:06 发表
似乎孙、袁两位督师也是主守的,毕竟除了关宁铁骑,你拿步兵和骑兵硬拼是找死,
拿大炮轰才是真理,不过孙承宗是稳中求进,收复了部分失地,
也就他没死在自己人手里

孙老师没直接死在自己人手里。不过他的死主要也是自己人造成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M8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发表于 2010-6-7 12:3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益德张 于 2010-6-7 11:10 发表




此一时,彼一时,袁崇焕时期的宁远是袁亲自花了大力修筑整备过的,而熊廷弼时期的宁远只是个多年没有经历过大战的内地小城,以明朝当时军备之糜烂,在广宁丢失后仓促于此布防的结局可想而之。熊判断当时 ...

此一时,彼一时,这话是不错,熊廷弼时期的宁远确实也不怎么样,可当时野猪皮也并没有多少扩大战果的意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ogerfl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
编号 381634
注册 2010-6-13


发表于 2010-7-5 12: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熊廷弼是将才,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守住再说,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武将确实不懂为官之道,没有办法。

孙承宗是帅才,能分析整个辽东的战略地理形势做出规划,在他的主持下才有袁崇焕发挥的空间.但按中国的惯例,最后总少不了内斗消耗。

上帝是公平的,中华民族非常优秀却给了一个内斗的缺点,不然这地球还不早晚是华人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4 05:0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47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