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吃饭猛喷罗大傻 于 2009-10-19 16:56 发表
要发展势力,没有挟天子也可以,刘备、孙权不是也发展了吗?
可能大家觉得傻子很怪,怎么质疑起挟天子起来了,其实傻子是受了王立群先生的影响。王立群先生曾经写了一本讲项羽的书,他还在百家讲坛说过,王 ...
发展势力,没有挟天子也可以,刘备、孙权不是也发展了吗?
时刘曹各据一州,同为割据军阀,发展势力孰快孰慢?
可本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却非要招一个神来侍奉,还需好生养着他(养他还得你出钱),他无论对你如何不仁(如何暗算你),你都得忍着,不能伤害他,否则你就是人神共愤的坏蛋。
“自帝都许,守位而已,宿卫兵侍,莫非曹氏党旧姻戚。议郎赵彦尝为帝陈言时策,曹操恶而杀之。其余内外,多见诛戮。操后以事入见殿中,帝不任其愤,因曰:“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这谁对谁不仁,谁暗算谁一目了然。
袁绍就生怕皇帝会左右自己,所以才不听沮授的,而且袁绍内心压根就不承认献帝是皇帝。没有天子在侧的袁绍,在官渡之战时期,依然有很多人支持他,甚至有人出卖曹操,与他书信往来。
袁绍不迎天子非为天子无用,绍以为“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此实为目光短浅,试问曹氏迎天子何时有“权轻,拒命”之难。我以为袁绍此语盖为托词,缘由“天子之立非绍意”,昔董卓议立献帝袁绍大唱反调,继而谋立刘虞为帝,现如今沮授又来劝迎,袁绍实在台阶难下。尽管如此袁绍也还是很快就后悔了,“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
袁氏阵营直接出卖袁绍的还有,何况书信来往。难道天子还有禁绝互伸橄榄枝的能效?
献帝作在权臣手中争来夺去,兵卒口中调笑的白痴,怎么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来大家都是诸侯,谁跟谁也没啥区别。
诸侯即军阀也,曹操早挟天子则早由军阀向政权转变,能没啥区别?
经济上,曹操还得为献帝的起居饮食买单。政治上,不甘心被操纵的献帝千万百计要整死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曹操,要夺回皇权,当然他是成不了气候,虽然如此,也让曹操花了部分精力解决这些事件。曹操不敢长时间在外作战,赤壁之战一败就急着赶回去,再如他所谓的“得陇不望蜀”,法正就说“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
笑,老曹能给自己修建七十多米的楼台当行宫,还在乎献帝起居饮食那点小钱,你也太把老曹看贬了。
“献帝千万百计要整死对他有“救命之恩”的曹操”,前面已经引证过史料,这里不再赘述。
“不敢长期在外作战”,“内有忧逼”,一为曹操为政失德,二为曹操代汉心切之故。为政失德可参见《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历来改朝换代政治斗争之激烈岂徒“内有忧逼”而已哉,曹操在天下未平之际急于称公称王岂能不花精力,哪是什么挟天子所带来的麻烦,明明是废天子带来的麻烦。
至于曹操揽才方面,必须指出的是,曹操的中坚力量在挟天子前就已经形成了。
阁下看过三国志没?挟天子前,曹操也就来自谯郡庶族的支持,挟天子后,动辄就来个公府辟,当时许多士人都纷纷投奔曹操,例如荀攸,郭嘉等原本避乱观望的士人,阁下有空可以统计一下魏书有传者有多少是公府辟来的。
挟天子后是揽了一些人才,可分两类,就是傻子首贴说的跟曹操同心和跟曹操不同心的。忠于曹操的,没有献帝他们也会投曹;忠于汉室的,如孔融,这类人势必经常做出一些挖苦讽刺曹操的事来,曹操要收拾这类人又多了一个迫害名士的罪名。还有献帝的原本班底,就是伏皇后、董承这类人,他们也会帮着献帝对曹操不利,曹操杀他们则又是被人冠以“如何凌驾圣上”“如何杀害皇后”“如何目无法纪”的罪名。名正言顺其实可以有很多理由,不一定有个天子在身边就名正言顺。
还是先做好数据统计再下结论的好。
[ 本帖最后由 厚生唯和 于 2009-10-19 22:2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