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驳易中天品三国之郭冲三事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4 03: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驳易中天品三国之郭冲三事

郭冲三事原文如下:
      郭冲三事曰: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而与延军错道,径至前,当亮六十里所,侦候白宣帝说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与相逼,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将士失色,莫知其计。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却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明日食时,亮谓参佐拊手大笑曰:“司马懿必谓吾怯,将有强伏,循山走矣。”候逻还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为恨。难曰:案阳平在汉中。亮初屯阳平,宣帝尚为荆州都督,镇宛城,至曹真死后,始与亮於关中相抗御耳。魏尝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后,无复有於阳平交兵事。就如冲言,宣帝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传云:“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易中天在<<品三国·开场白·大江东去>>中认为,诸葛亮从未摆过空城计。

文中写到:“诸葛亮这个人,至少从晋代开始,就是许多人追捧的对象,可谓魅力四射,粉丝如云,当时有一位郭冲先生,大约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感觉大家对诸葛亮的崇拜还不够,于是『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其中第三件事就是空城计。这五件事,都被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驳回。驳空城计的证据是: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根本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哪来的什么空城计?”

我观裴松之驳郭冲五事之言,则五驳皆有误,这里仅就“空城计”一事作分析。

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司马懿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这一论点站不住脚。“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是实,但国家有难,朝廷量才而用,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既然孟达谋反司马宣王能及时出现在新城,那两个月后在西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司马懿完作为后续部队为什么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面前呢?魏明帝大举伐蜀那次不就是由司马懿自宛由西城至阳平吗? 有此可见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


裴松之为驳空城计还列举了其它几项证据,也同样有问题。裴氏证据之二裴松之注原文)“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不以延为万人别统”,是指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魏延提出的这一军事计划风险极高,素来谨慎的诸葛亮为规避风险,不依此计,而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式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魏延将兵御敌。这在魏延传里就有明确记载:“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且诸葛亮是文人,文人统兵当然是坐镇指挥,而非上马杀敌,所以“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裴氏证据之三:“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裴氏此云更是不足为据,帝王之家毁父乃至轼父之举司空见惯

  这件事是郭冲讲的细节不对,还是<<蜀记>>记载失误,现在都难说了,许多人说诸葛亮根本从未摆过空城计,就是因为陈寿、裴松之都没采用它,但我们知道,凡正史记载的事是几乎肯定有的,正史不记载的事却未必没发生过。

   陈寿身在晋朝为仕,写<<三国志>>时,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氏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难道司马懿打完附近的孟达后,就从人间蒸发了?而且是在陇上三郡失守、陇右告急,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自然也再正常不过了

而裴松之的驳文明显牵强,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感情意向。郭冲何许人也,能替诸葛亮编出这样高级的故事?

再来看易中天的<<品三国>>,他说这个故事不合逻辑,我们且顺着易老师的思路逐一来分析,看这个故事到底合不合逻辑?

(易中天原文)“第一,司马懿不敢进攻,无非是害怕城中有埋伏.那么,派一队侦察兵进去,行不行?” 这样做成功的可能性非常低,派少量侦察兵过去当然行,但去了以后呢?蜀军可以把侦察兵打退甚至消灭,到时吃了亏挫了士气还是搞不清楚蜀军的确切兵力。因为城里可能有重兵,城外后山上有疑兵,这种情况下不敢轻举妄动很正常。类似的例子,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西汉飞将军李广带着一百名骑兵在匈奴大队人马鼻子底下,下马解鞍,懒洋洋地撤退,匈奴人怀疑汉军有埋伏,不敢贸然攻击,最后被李广顺利逃出。匈奴人忌惮李广,司马懿忌惮孔明,合乎逻辑!

“第二,司马懿‘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距离应该不算太远,那么,派一个神箭手把诸葛亮射下城楼,来他个擒贼先擒王,行不行?”这种假设不能成立,因为蜀军在城上,魏军在城下,受地心引力影响,城上的弓箭手射程超过城下,城下的弓箭手要想射中城上的人,就得先冒着被对方射杀的危险。城下的军队在发动攻击之前的集结位置,一定在城上弓箭手的射程之外,更在自己的射程之外。

“第三,按照郭冲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二十万人,诸葛亮只有一万人;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当时司马懿的军队有十五万人,诸葛亮只有二千五百人。总之是敌众我寡.那么,围他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如果真要这样做,就在军事上犯了两个错误。1贻误军机:因为围三天,蜀军不会饿死,情况不变,白围了;魏军消耗了粮草 2三天时间什么都有可能发生,因为敌暗我明,万一诸葛亮城外埋伏有部队“围三天”会使司马大军置身险境,遭遇内外夹击。

最后易中天又引用裴松之的话:“就如冲言,宣帝(司马懿)既举二十万众,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设防持重,何至便走乎?”裴松之在这里只是发表了一下他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我们不能凭此就给空城计判死刑。何况,裴氏的观点还有可能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裴松之驳空城计证据不足,易中天逻辑有误,无法否定诸葛亮空城计的存在。

孔明故后,并非是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才使其成为忠义和智慧的化身,其声名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就已流芳天下。历代多数历史学家给的“政治家、军事家”这一评价中,足可见其军事才能绝不亚于政治才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aclim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2
编号 85952
注册 2006-10-4


发表于 2008-7-4 06: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沒有什麼歷史涵養
對某名家所言什麼的,也談不上贊成或反對意見

讓我對空城計的時空背景有疑問的是...
司馬懿如果當真率領大軍 豈有不派斥侯或細作的道理?
直到大軍深進 逼臨城下 猶尚擔憂有伏兵可能被斷後路...!?

兩國相爭非止一日 大概細作都派遣不少 也有些時日吧
從交通狀況也不難了解動員的規模狀況
可是魏軍會連城中約略多少人馬都捉摸不清?

如果諸葛一方不能徹底斷了魏軍的耳目
大概很難實踐這個"空城計"吧?
那麼當時的時空背景 諸葛亮當真有充分的準備斷絕魏軍耳目嗎?
不然他怎麼敢施行危險度這麼大的計謀?

此外,如果真率領了十幾萬的大軍,
就算對於城中有無埋伏有所疑問
當真會連個試探進攻都沒有就撤退了嗎?

上面這些疑問沒有舉一點"史話記載"什麼的當作依憑
單純的從現實面去設想可能性

說真的,我覺得小說總寫的太"奇"了
而現實面可能不是這麼藝術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7-4 08: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司马懿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这一论点站不住脚。“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是实,但国家有难,朝廷量才而用,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既然孟达谋反司马宣王能及时出现在新城,那两个月后在西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司马懿完作为后续部队为什么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面前呢?魏明帝大举伐蜀那次不就是由司马懿自宛由西城至阳平吗? 有此可见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

很简单,司马懿讨伐孟达以后,还有事要做,不可能闲着去关中溜达。
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裴松之为驳空城计还列举了其它几项证据,也同样有问题。裴氏证据之二裴松之注原文)“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不以延为万人别统”,是指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魏延提出的这一军事计划风险极高,素来谨慎的诸葛亮为规避风险,不依此计,而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式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魏延将兵御敌。这在魏延传里就有明确记载:“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且诸葛亮是文人,文人统兵当然是坐镇指挥,而非上马杀敌,所以“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连裴松之的话都没读明白啊。
既然诸葛亮很谨慎,不会冒险从子午谷之计,又怎么会让本部出现“以轻弱自守”的的情况呢?
要知道诸葛亮所在并非绝对后方。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裴氏证据之三:“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裴氏此云更是不足为据,帝王之家毁父乃至轼父之举司空见惯

帝王家毁父乃至轼父之举确实不少见,但不毁父、不轼父就更常见。
后者是常情,前者是少数特例。
若没有证据能说明扶风王司马骏是毁父乃至轼父的不孝子,自然应该认为他是遵守孝道。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这件事是郭冲讲的细节不对,还是<<蜀记>>记载失误,现在都难说了,许多人说诸葛亮根本从未摆过空城计,就是因为陈寿、裴松之都没采用它,但我们知道,凡正史记载的事是几乎肯定有的,正史不记载的事却未必没发生过。

   陈寿身在晋朝为仕,写<<三国志>>时,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氏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难道司马懿打完附近的孟达后,就从人间蒸发了?而且是在陇上三郡失守、陇右告急,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自然也再正常不过了

前文已引,司马懿并未人间蒸发,而是做讨平孟达的后续工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诸葛何曾屯阳平?
阳平在汉中,诸葛第一次北伐,两屯于汉中,第一次是出蜀前屯于屯于沔阳,第二次是败退时还于汉中。

LZ反复强调陇上【三郡失守、陇右告急,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自然也再正常不过了】,但是很抱歉,诸葛两次屯汉中的时候,都不是陇右最危急的时候。

初屯于汉中,时蜀汉两路兵马尚未出击。
正月里来是新春,司马懿正在收拾孟达申仪。
蜀汉疑兵出箕谷,“亮身率诸军攻祁山”。北伐开打,诸葛亮就跑到西线去了。司马懿都督荆州,相去数郡,无缘相会。

二屯于汉中。此时西线马谡已经被急调而来的司马懿副手张郃打得屁滚尿流,诸葛亮已经入口的陇右诸郡也只好吐了出来,从西县掠带了几千人口,跑回汉中大刷自己耳刮子。
这时节张郃已经在收复陇右诸郡,蜀汉兵马也已经退去,司马懿他未受诏谕,丢下中南军区不管,提兵二十万来看诸葛亮干嘛?夺取胜利果实?孟达的新城在司马懿的辖区,诸葛亮的汉中可不在。再说都这份上了,魏延诸军还东下干嘛?打荆州?就算司马懿要来,也不是来“拒亮”了,掐亮还差不多。

QUOTE:
驳文明显牵强,带有较明显的主观感情意向。

此言可奉还楼主。

扶风王司马骏有仁孝之名,LZ莫平白污蔑古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8-7-4 12: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雷,诸葛亮斩马,10万之众为之流涕,现下只留下万人,莫非魏延带了八九万人东下?汉中东走有几条路?八九万对二十万,魏延司马都死猪一样互相错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7-4 12: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拒亮”倒不是错,张郃也是“拒”

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6 浮云一日 的帖子

一般抵御、相持用“拒”。明帝派出张郃的时候,从祁山到街亭,汉军是攻入了魏国境内,魏军首先是御敌、再是破敌(马谡废柴,导致这个过程快得惊人)。故而可以用“拒”。

诸葛出兵的时候,司马懿有可能拒敌么?没有。诸葛亮和魏延往西线去了,东线赵云等据箕谷。司马懿怎么可能跑汉中去据敌?

诸葛退兵的时候,如果司马懿带了二十万大军追诸葛败军于汉中,那还能叫拒敌么?反攻还差不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7-4 18: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4 16:47 发表
一般抵御、相持用“拒”。明帝派出张郃的时候,从祁山到街亭,汉军是攻入了魏国境内,魏军首先是御敌、再是破敌(马谡废柴,导致这个过程快得惊人)。故而可以用“拒”。

诸葛出兵的时候,司马懿有可能拒敌么 ...

无环老大,前面还有一句

亮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亮惟留万人守城。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

正因为 “魏延诸军并兵东下 ”所以才能有司马拒亮,并且“  而与延军错道”

这个故事和历史有点不一样,魏延并非去西线了

[ 本帖最后由 浮云一日 于 2008-7-6 16:29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8 浮云一日 的帖子

其实讲的是一个意思。
就是郭冲的空城计不可信。

所以连罗贯中也没有取郭冲所言的“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8-7-4 19: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魏延带几万人进攻,一兵不损,还被司马拒到了自己的大后方。。。。
司马可谓白痴了。一个回身,断了魏延后路慢慢收拾。
你看过有这样的例子的吗。几十万人行军没有侦察斥候,傻呼呼的彼此过去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可能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7-4 19: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4 18:36 发表
其实讲的是一个意思。
就是郭冲的空城计不可信。

所以连罗贯中也没有取郭冲所言的“屯于阳平,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



这事叙述的我也认为是不可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浮云一日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76051
注册 2008-4-22


发表于 2008-7-4 21: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凌云茶 于 2008-7-4 19:09 发表
魏延带几万人进攻,一兵不损,还被司马拒到了自己的大后方。。。。
司马可谓白痴了。一个回身,断了魏延后路慢慢收拾。
你看过有这样的例子的吗。几十万人行军没有侦察斥候,傻呼呼的彼此过去还不知道?有这样 ...

汗,回家才看到。

我前面没说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说的是某词的用法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5 04: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怎么感觉诸位只是在玩文字游戏,完全没驳到要点“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是实,但这不等于数月后司马懿不能去别的地方增援,既然樊襄之战屯合肥的张辽能赶赴“不是自己的辖区”的荆州增援,屯于宛的司马懿自然也可以赶赴“不是自己的辖区”的地方增援

下面再阐述下自己的观点 魏三郡失守、陇右告急,国家有难之际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也就顺理成章,司马懿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自宛由西城攻阳平,目的是使诸葛亮撤兵陇右救汉中,不就“拒亮”吗 (感觉这类文字游戏很无聊),等杀气腾腾的司马懿带着20万大军到达阳平附近时,诸葛亮也“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得知的司马懿大军到来,所以才“遣魏延诸军并兵东下”
总之我认为诸位光凭以上观点不足以否定郭冲三事的存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3 巡阳剑 的帖子

“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之前司马懿是去京师汇报工作了。
明帝回到洛阳,已经是四月份的事情了。破孟达之后,去京师之前,司马懿在宛城处理申仪和新附郡县事宜,史有明载。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明帝有召司马懿么?调来中南军区二把手张郃可是有明令的。

要说顺理成章,当时张郃曹真和明帝在西部的部队一共也不过十万,荆州根本没有二十万兵马,张郃已经调走,司马懿没有诏命带着大军远赴汉中,是想把荆北让给东吴么?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郭冲所言空城计,一来悖于正史,二来孤证不证,三来事多乖谬,实不可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8-7-5 13:2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通篇推断。。。。。衲子说法是对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6 19:3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5 10:48 发表
“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之前司马懿是去京师汇报工作了。
明帝回到洛阳,已经是四月份的事情了。破孟达之后,去京师之前,司马懿在宛城处理申仪和新附郡县事宜,史有明载。

破孟达之后,去京师之前,司马懿在宛城处理申仪和新附郡县事宜,史有明载。
这个我不否认
明帝回到洛阳,已经是四月份的事情了
也不否认
问题是司马懿去京师汇报工作就没有可能在诸葛亮北伐之前?
明帝纪:二年春正月,宣王攻破新城,斩达,传其首
处理申仪和新附郡县事宜,一个月时间也足够了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5 10:48 发表
“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
明帝有召司马懿么?调来中南军区二把手张郃可是有明令的。

陈寿有意舍弃一件事,如果随随变变能找痕迹他也就不配称为良史之才,只能叫庸才
至于陈寿为什么要人为舍弃一些事,原文也有阐述
当然,这只是存疑而已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5 10:48 发表
要说顺理成章,当时张郃曹真和明帝在西部的部队一共也不过十万,荆州根本没有二十万兵马,张郃已经调走,司马懿没有诏命带着大军远赴汉中,是想把荆北让给东吴么?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的。

"荆州根本没有二十万兵马"不知载于哪本书上?还望见告,个人认为于情于理也说得通啊,樊襄之战张辽支援荆州,难道就是想把合肥让给东吴?

郭冲所言空城计,按整部裴松之注的资料来看,裴氏无明确证据证明司马懿一直在宛,他只是按推理发表了下自己的看法(而且很可能有误),不能据此就认为诸葛亮的空城计不存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6 巡阳剑 的帖子

郭冲这个谎言太矬了,编不圆的。

【问题是司马懿去京师汇报工作就没有可能在诸葛亮北伐之前?】
这个自己再去好好看下原文吧。司马懿不会穿梭时空。

良史之才首要的是什么,是信,不是编。

公元263年,也就是灭蜀的时候,魏国人口四百四多万。
此时魏国的兵力处于全盛期,大约六十几万。【诸葛诞叛乱时,司马昭上表请魏帝亲征,说“今诸军可五十万”。】
诸葛亮初次北伐在228年,此时人口更少,明帝的朝臣多次言道,当时魏国人口犹不及汉时一大郡。
【魏志陈群传:「青龙中,营治官室,百姓失农时。群上疏曰,……况今丧乱之後,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魏志蒋济传:「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官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日,……今虽有十二州,至於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

按汉书,西汉人口最多的郡汝南郡约有二百六十万人,算陈群蒋济行文夸张,明帝时魏之人口也就三百多万。
八口一兵,当时魏军极限在四十万人。
当时魏国的兵力分布,中央部队在七万左右,西部军区有两三万人,北部边防和中部的常备军各两三万,已经大约十五万之数了。
当时魏国重点防范东吴,曹休都督扬州,掌握兵力大致与司马懿相当,剩下二十五万两人对分,司马懿也不过有两州十二万兵马,焉得二十万之众?注意了,这个还是往多了去算的。

张辽支援曹仁的时候东吴是什么情况?孙权称臣,魏吴就荆州问题已经达成默契。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东吴是什么状况?226年底,孙权围攻江夏;228年中,周鲂诈降,继而陆逊大败曹休。
司马懿要真的能起兵二十万,只怕是连曹休的扬州军也借去了,不是要送东吴个大人情么?

扯一个淡,要靠扯更多的淡来来掩饰,而且越掩饰越荒唐,不是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巡阳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6
编号 282305
注册 2008-6-15


发表于 2008-7-8 01: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问题是司马懿去京师汇报工作就没有可能在诸葛亮北伐之前?】
这个自己再去好好看下原文吧。司马懿不会穿梭时空。

原文不就在晋书上吗?没有证据表明司马懿是在太和二年四月才去的洛阳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良史之才首要的是什么,是信,不是编。

我的看法是陈寿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之外,其它仍属可信。不必讳言陈寿的曲笔,但也不能因此而怀疑《三国志》的信史价值。

陈寿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是众所周知的事,而且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批评,这个谁也编不出来:
刘知几在《史通·直书篇》说“当宜、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其口而无言。”批评陈寿和王隐在修史时对当权人物曹操、司马懿的丑事缄口无言,为之回护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六中“三国志多回护”写到:本纪如此,又无列传散见其事,此尤曲笔之甚者矣,然此犹曰身仕于晋,不敢不为晋讳也。至曹魏则隔朝之事,何必亦为之讳。”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当时魏军极限在四十万人。
当时魏国的兵力分布,中央部队在七万左右,西部军区有两三万人,北部边防和中部的常备军各两三万,已经大约十五万之数了。
当时魏国重点防范东吴,曹休都督扬州,掌握兵力大致与司马懿相当,剩下二十五万两人对分,司马懿也不过有两州十二万兵马,焉得二十万之众?注意了,这个还是往多了去算的。

这个通篇数字都是大概,可能,估计,空空的东东怎的都成了你的论据了?督两个州军事的司马懿非要和督一个州军事的曹休对半分兵??那么照此我也可以得出蜀汉那边总共大约十万,李严两万,南部防区和中部常备军两三万,诸葛亮北伐最多只有五万的结论呢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张辽支援曹仁的时候东吴是什么情况?孙权称臣,魏吴就荆州问题已经达成默契。
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东吴是什么状况?226年底,孙权围攻江夏;228年中,周鲂诈降,继而陆逊大败曹休。
司马懿要真的能起兵二十万,只怕是连曹休的扬州军也借去了,不是要送东吴个大人情么?

把张辽的事拿出来只是为了证明打起仗来不按常理出牌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还有很多例子为证,官渡之战前曹操进攻刘备的徐州,难道就是想把许昌让给袁绍??送袁绍个大人情么?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6 23:01 发表
扯一个淡,要靠扯更多的淡来来掩饰,而且越掩饰越荒唐,不是么?

对一件史上有记载却找不到确凿的证据可以推翻的事,凭不是很可靠的推理来论证其不存在不也同样是扯淡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18 巡阳剑 的帖子

司马懿平孟达后班师回宛,应该已在二月,之后处理申仪、安抚新附州郡,就算照您说的,一个月处理这些事情,也要到三月份了。如果这时候司马懿去京师,焉能见到明帝?所以司马懿肯定是在四月以后才去洛阳的。

三国鼎立时期的兵力考据空白粗疏的地方很多,这个限于史料,没有办法。
但是太和初蜀汉、曹魏两国的总兵力上限是大致可以确定的。
比如你说诸葛亮北伐时候蜀国总兵力十万,是肯定少了。
因为马谡之死,“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加上北伐损失的三万军队,诸葛出兵时,蜀汉全部部队在十三万左右。诸葛亮战后表示,己方两线部队都多于魏军,魏军两线部队合计大约七万人,那么汉军两线部队总数应该在八万到九万,而且蜀国纵深短,加上当时于东吴关系良好,中南部的部队可能还少一些,兵力数是完全对得上的。
魏国此时总兵力上限就在四十万,如果司马懿能提兵二十万入汉中,那么加上两州留守,其总兵力应该在二十二、三万。此时西部战区投入兵力七万左右,这就是三十万了。再扣掉北方边防,京师留守,中部各州常备军,扬州都督曹休的兵力只怕都不足五万了,这说得通么?司马懿一人统全国半数以上兵马,可能么?
俺推测东部军区有十万余众也不是凭空而来。文帝时,曹休“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馀军”,按于禁七军三万人计,已有十万之众,后破皖,更有吴将率众归降,故东部军区部队当有十万余众。
您如果认为俺的军力分析不对,不妨也代明帝分一下兵力,看看司马懿怎么能得众二十余万。

【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
历史事实证明,袁绍是“见事迟”,曹操的预计是正确的。历史事实也证明,诸葛北伐前后,孙权对曹魏是有想法有行动的,明帝不可能空荆豫之兵赴汉中。
麻烦您举例的时候多看看战例的当时实际形势,不要用郭冲的智商来侮辱其他人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8-7-8 11: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8 09:15 发表
司马懿平孟达后班师回宛,应该已在二月,之后处理申仪、安抚新附州郡,就算照您说的,一个月处理这些事情,也要到三月份了。如果这时候司马懿去京师,焉能见到明帝?所以司马懿肯定是在四月以后才去洛阳的。

...

“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这个十万之众是一个虚数,不能列为证据。

小马死在狱中,又不是被诸葛亮杀的,而且他也不是什么深得军心的大将,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这个十万之众,不过是形容惋惜他的人多而已。

诸葛亮北伐损失3万,不知又是那的史料?

[ 本帖最后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8-7-8 11:1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绿毛龟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7
编号 270392
注册 2008-3-8


发表于 2008-7-8 11: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LZ 太搞了,居然拿“多谋无断”的袁绍与被誉为“生子当如”的孙权类比,当心东吴杀过来取你首级。
再拿司马懿和曹休来说,后者可是宗族大将,司马懿作为外姓将领,明帝真能毫无戒心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8-7-8 11: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绿毛龟 于 2008-7-8 11:09 发表
LZ 太搞了,居然拿“多谋无断”的袁绍与被誉为“生子当如”的孙权类比,当心东吴杀过来取你首级。
再拿司马懿和曹休来说,后者可是宗族大将,司马懿作为外姓将领,明帝真能毫无戒心吗?

这个多谋无断的袁绍曾经是最大势力,孙权可是凭借父兄之力,照你这么一说,恐怕是袁绍起于地下来取你首级。

袁绍没那么弱,孙权没那么强,仅此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phoenixdaizy

忠英伯
靖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314
帖子 8800
编号 35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8-7-8 11: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1)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是说什么曹操官渡时期的总兵力在5万以下纯粹胡扯。明显是第一大势力和第二大势力争夺霸权的交锋。实力相差并不显著,所以袁绍才采用了半攻半守的缓慢推进政策(抓住对方粮少,防守战线比较长需要分兵的弱点)。
哪知道曹操得了一个叛徒许攸马上洞悉了袁绍的兵力分布和战略意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20 天涯明月刀 的帖子

您对十万之数有怀疑,俺也并不认为其中都是军人,不过也是苦于没有更明确的资料。
不过从诸葛亮所言:“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估计汉军两线军队在九万左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加上后勤部队,其余地区的守备部队,汉军一共十万肯定是少了。蜀汉亡国的时候,经过姜维的累年征战劳师无功,犹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诸葛亮时期的兵力当盛于此时,估计为十三万左右,应该问题不大。

又,正始五年,曹爽欲自骆谷入汉中伐蜀,所将兵马,不过十余万。
司马灭蜀汉,分兵三路,亦不过【征四方之兵十八万】。
太和二年之役,明帝调拨的援军不过五万,司马懿何得提二十万之众入汉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8-7-8 12:5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8 12:44 发表
您对十万之数有怀疑,俺也并不认为其中都是军人,不过也是苦于没有更明确的资料。
不过从诸葛亮所言:“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估计汉军两线军队 ...

你对司马兵力分析,俺没异议,俺也认为,当时司马,不太可能会调动出这么兵的。

至于汉晋春秋,所载,俺认为水份太大。第一,赵云是疑兵,兵力不可能太多,而且三国志中记载,兵弱敌强,好象不应该是赵的兵多。

而且这句话是说,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是在街亭、郿,多于贼,那么,并不是说,诸葛亮两线兵力高于魏军,而是说,高于当地的魏军,这不包括曹真与张颌的兵力。

刘备伐吴失败后,蜀汉全国兵力不足5万,诸葛亮就是在能干,首次北伐,全国之兵不会超过10万,郭冲四事中,诸葛亮四次北伐不过8万,这好象还包括多东吴防线中挪过来的,因此一次北伐诸葛亮兵力最多6万。

蜀汉亡国的时候,经过姜维的累年征战劳师无功,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但这距诸葛亮北伐时毕竟太远,有人世间口增长的因素,而且诸葛亮与姜维也从魏国手中抢了不少人,因此诸葛亮全盛时期的兵力当很可能还不及此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绿毛龟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7
编号 270392
注册 2008-3-8


发表于 2008-7-8 13: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天涯明月刀 的帖子

曹操对袁绍的了解远远超过你对袁绍的了解,袁绍从来没在曹操那里占到任何便宜。而江东的实力是在周瑜、鲁肃、陆逊等人身上就体现出来的,曹操对江东作战从来也没占到上风过。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8-7-8 13:2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绿毛龟 于 2008-7-8 13:12 发表
曹操对袁绍的了解远远超过你对袁绍的了解,袁绍从来没在曹操那里占到任何便宜。而江东的实力是在周瑜、鲁肃、陆逊等人身上就体现出来的,曹操对江东作战从来也没占到上风过。

袁绍从来没在曹操那里占到任何便宜?真搞笑,当年吕布将阿瞒这顿红烧,阿瞒还想投靠袁绍呢,而且,还是袁绍帮他打退吕布的。

还有“于是以绍为太尉,封鄴侯。时曹操自为大将军,绍耻为之下,伪表辞不受。操大惧,乃让位于绍。”

还有官渡之战,开始阿瞒没吃亏?要不是许某人反水,阿瞒早就完了。

真没吃亏?

阿瞒对江东作战,没占到上风过,那是刘备方面的帮助,在刘备不帮忙之后,江东让曹丕都揍成奶奶样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25 天涯明月刀 的帖子

郭冲三事的不实达成共识。

再看看蜀汉的军力。
我们先不管郭冲五事的乖剌之处,假设【亮时在祁山……在者八万】是可信的。
即使从东吴防线调拨了部分援军,汉中的防军肯定还是要保证的,再加上南中边防和蜀中的守备以及后勤部队,十一、二万左右的部队总数应该是有的。
这次汉魏交兵是在建兴九年,第一次北伐是建兴六年,期间不过三年。
初次北伐,街亭大败,另有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投降司马懿,折损不小。
这三年间二次北伐劳师无功,三次北伐平定二郡,期间所得兵马,即使能够弥补初次北伐的损失,大约也不会多多少了。
而从刘备兵败到初次北伐,有六年时间,章武三年平定南中,【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章武三年之后这段应该是蜀汉军事实力迅速增长的阶段。
所以我认为,第一次北伐时蜀汉的兵力应该更多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天涯明月刀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镇北将军
功绩 35
帖子 3454
编号 88518
注册 2006-10-24


发表于 2008-7-8 18: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7-8 17:58 发表
郭冲三事的不实达成共识。

再看看蜀汉的军力。
我们先不管郭冲五事的乖剌之处,假设【亮时在祁山……在者八万】是可信的。
即使从东吴防线调拨了部分援军,汉中的防军肯定还是要保证的,再加上南中边防和蜀中的守备以及后勤部队,十一、二万左右的部队总数应该是有的。
这次汉魏交兵是在建兴九年,第一次北伐是建兴六年,期间不过三年。
初次北伐,街亭大败,另有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投降司马懿,折损不小。
这三年间二次北伐劳师无功,三次北伐平定二郡,期间所得兵马,即使能够弥补初次北伐的损失,大约也不会多多少了。
而从刘备兵败到初次北伐,有六年时间,章武三年平定南中,【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章武三年之后这段应该是蜀汉军事实力迅速增长的阶段。
所以我认为,第一次北伐时蜀汉的兵力应该更多些。

郭冲三事的不实,我想这大多数人都应该认可。

首次北伐,街亭虽败,损失其实不大,三国志里只是称,众皆星散,赵云疑兵,本身兵力就不多,损失也没有多少,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

二次北伐主要是救吴,还有围点打援的战略意图在内,也没有什么损失,三次北伐又夺了武都阴平两郡,那么四次北伐较一次北伐时,蜀汉全国兵力只多不少。

另外,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投降司马懿,首先晋书的记载,没有佐证,最好应存疑,资治通鉴里一样没有记载,很可能是晋书替司马吹嘘,其次,就算真有其事,这也是在一次北伐之前,算不到一次北伐的兵力范围内。在第四次北伐不过8万,首次北伐,应不会超过此数。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回复 #29 天涯明月刀 的帖子

姚静、郑他等率众投降事,按晋书的行文看,是在司马懿攻破孟达返回宛城之后发生的,如果有其事,应该是在太和二年二月之后。
裴松之言:拔西县千家,不补街亭所丧。
关于街亭败亡士卒,俺是看多的。且存异。

八万兵马,这个也在俺估算的范围之内。求同。

不过从郭冲五事的整体可信度看,他提供的数据大约也是要打问号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16: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838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