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3:08 发表
呵呵,在下本就是唐史盲,谢兄台赐教,不胜感激。
不过,这样,在下又有疑问了,兄台休怪在下此路不通,再试他途。
哥舒翰帅6万余众,自损数万,方攻下数百军兵死守之城,纵然敌人有天险,对哥舒翰而言,恐怕也谈不上什么功绩吧。那么李白在这首诗中很明显是表示对哥舒翰(或唐玄宗)这等做法的不赞成,用屠字,是说明哥舒翰好大喜功,为了自身的政途,视人命如草芥,丝毫不顾及士卒生命吧,这如何又没有杀意了?这正好表明,无论破城之后,是否有屠杀的行为,但凡有屠字,皆有杀戮之意,并显示出下手之人的残暴。
而哥舒翰怕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亦有诗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
哥舒翰既然牺牲的是部下性命,那就不是对城中百姓的屠杀了。
至于哥舒翰是否心狠手辣,更与此事没什么关系。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3:08 发表
另外,屠有杀意,并不代表,一定屠光。因此,屠城,不代表没俘虏。
关于耿弇的事情,整个耿弇传的确没有屠城的记载,但传中有斩首三万级,斩首万三千余级,斩首数千级之类,固然是显示其军功,但其残暴之意亦可见。因此在总结其战功时,有屠城三百之说,这当然不是说,这三百城都被屠了,但多数都有屠杀行为。
在下再次友情提醒,屠不一定是屠光,也不一定是大屠杀。
再谈谈马援的事,马援对羌人有怀柔手段不假,但这不代表没屠杀的强硬手段。你列举的史料正好也有斩首数百,斩首千余等字样,这不正好说明屠吗?
兄台总是认为屠一定要屠光,或大肆屠杀,这是你的一个误区。
斩首是在战场上杀士兵,屠城是杀百姓,也不是一码事。
没有耿弇屠杀百姓、马援屠杀羌人的记载,就断定他们曾经屠杀过,未免太过武断。
原帖由 天涯明月刀 于 2007-10-11 13:08 发表
屠城与破城的区别,类似于虏其民与拔其民。
在三国志中,东吴攻打荆州,记载用虏,而诸葛亮一出祁山,则是拔。
虏是一种强硬的手段,强行带走,与拔这个中性词相比,虏则体现这种强硬,接受者没有选择余地;同样,破城也是中性词,屠城与之相比,体现的则是杀戮,流露的是一种残暴。
在历史记载中,并无刘备诸葛亮屠虏的记载,而曹操与孙权则有这些字眼,因此,历史留下的是刘备与诸葛亮仁义之名。
故屠具杀意,明矣。
魏史主要是王沉等人的创作,吴史成于韦昭,而蜀史基本是陈寿原创,三国国史非一人所作。
魏吴两书用屠而陈寿不用,这也仅仅是史官习惯用语不同罢了。
蜀书中费诗称刘邦“及屠咸阳,获子婴”,谯周称刘秀“屠王郎,吞铜马,折赤眉”,都是褒奖之意。
尤其谯周的三句并列,说明这里的屠、吞、折三词大致相同。换成折王郎、屠铜马、吞赤眉也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