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学习<老子>之前,和大家多说几句
性别:未知-离线 陈光柱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8
帖子 307
编号 150551
注册 2007-5-1


发表于 2007-5-6 09: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子>之前,和大家多说几句

学习<老子>之前,和大家多说几句

朋友们:

我想借贵"论坛"共同来独立(不受习惯解释的影响)学习<老子>,以便取得朋友们的帮助或批评!故此写了这个自我认识.

谢谢,请大家原谅!

朋友们早就要我搞一个《老子》的注、译,我却迟迟未动手。这是因为,每当我提起笔来“译”、“注”《老子》之时,我就难了:难的是我力量不足、难的是我知识太少、难的是我水平太差、难的是我对《老子》还是似懂非懂。于是,我只能把前三十七章的译、注迟到现在,才奉献给大家。并且,借此机会说一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首先这也是我经常说的:必须搞清楚老子是什么时候的人;老子做过什么事;《老子》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还必须知道一点我们自己的真实的历史(不是人们印象中的、或者“文献”上叙述性的历史);还必须知道一点当时的意识形态之大致;知道一点殷商、西周的金文;知道一点殷商、西周的甲骨文等。



其次,应当有一点哲学常识(这不全是书本上的常识),知道一点人类发展的前景、憧憬一下未来是一个什么样(这恐怕也很难)。还要有一点刨根问底(“归其根”)老子似的精神。



另外,必须知道:从殷商王朝到西周当时有一个中华民族特有的现象,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分是相当严格的。“民”就是“民”,“民”要成其为“人”是很难、很难的。中华民族的此种“传统”沿用至今。谁都知道,谁都不说!“民”当“小人”的资格都没有,“小人”是相对“君子”而言的,于是“人”中的“小人”和“女子”就是“难养”(“难养”就是“难教”,这是孔子的语言;当然,应该知道:“小人”和“女子”都还是“人”的范畴)。所以,后来的孟子由衷地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显而易见:善政是目的,善教是手段。故此,就形成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哪个统治者不爱“得民财”!哪个天子不爱“孔”、“孟”?于是乎,他们(孔、孟)拾取西周所摒弃的“仁”“义”“礼”“智”,如获理论之至宝,重返政坛,为天子一人而效劳。不是吗,君不见,清王朝把儒家理论发挥到淋漓尽致,所有的人都是天子一人的奴才!“民”是没有资格做奴才的,他们只能做奴隶,他们能有什么权力?



真的读懂《老子》很难吗,非也。只要你不是站在“人”的立场上,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那么,《老子》不但通俗易懂,而且是现实生活中的大实话。是否这样,敬请大家查证之。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历来人们都游离在老子的认识之外,原来他们都是“人”!他们都是向上爬的“众人”、“智者”(《老子》的专用“词语”,3章、8章、20章等),焉能读懂《老子》!?



所以,迄今为止“人”是不懂得“民得”的,是读不懂《老子》的。不知道治国必须“正”君(教育君王,高度重视自律、自警),同样是读不懂《老子》的。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自律和保证、保障“民得”,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啊,这种传统美德可追根溯源至五千年前。



高度重视自律和保证、保障“民得”,这是古公亶父当时在《连山》的基础之上而作的《德》论篇章的唯一继承、发展的“论断观点”。这个论断观点一直是周王朝(包括西周和东周)800余年的历史之中的指导思想。然而,就是在西周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统治者的自律不力,从周王朝建立以后,就每况愈下了!



虽然,古公亶父当时把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自律”定义为自己的“不得”只是针对殷商王朝晚期的“得”风(相当于现在的贪污腐化堕落的不正之风)而做出的规定。经历了百余年的身体力行的实践,终于推翻了殷商王朝而建立了西周王朝。但是随着周王朝的建立,伴随而来的每况愈下,这种残酷而现实的事实,就摆在认真学习《德》论的两个人面前。



这两个人就是周宣王和比他大七岁的单逨。西周的历史在每况愈下趋势之下,周厉王的“信誉扫地”,竟然被国人赶走至彘。他的儿子周宣王这时才六岁,正在召公府内与十三岁的小单逨共同学习那时候的唯一的一本《德》论。他们有幸逃脱这一劫难,奋发努力共同学习六十年。深深认识到:西周王朝历来每况愈下的原因,是统治者自己执行、履行古公亶父的规定的力度的逐渐松懈,甚至背叛古公亶父的当时的承诺、没有了对待“民众”的诚信。故此,他们一致认为,当务之急是严格要求、严格规定、严格教育统治者一人!不幸的是,周宣王的突然病重,在临危之前只好受命于单逨去完成重新整理、修订《德》论的工作。



《老子》一书正是在西周末期时写出的,所以《老子》内面的“道”就是:高度重视自律和保证、保障“民得”。这个“道理”贯穿在《老子》一书的始终!历来人们错误的以为“道”是什么“玄妙”的认识,那就错完了。老子的“道”就是“道理”,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规定、严格教育统治者一人的道理。严格要求、严格规定、严格教育统治者一人是干什么,是为了保证、保障民得!离开了这个唯一的宗旨,那不仅不能去读《老子》,也不会认识我们祖国的自己的文化,当然不知道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显然,这在认识上要分成两个问题:一个理论问题;一个实践的问题。我们的单逨,在那样早的年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在完成《老子》的时候,就已经是严格的来这样论述了。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首创,也是人类世界认识史中的奇迹!



什么是《老子》书中的“道”,上面已经说过了。在《老子》的自然划分上(他的安排),基本上就是前面的“三十七”个章节(这仅是汉朝以后的人为划分,不能说明就是“三十七”)。这就大致形成了《老子》的理论部分,也可以说是务虚的部分。所以《老子》的前面基本上就是论述“道理”的文章,就是论述“道”的文章。这也是单逨和周宣王他们两人的长期研究、探讨的心血的积淀,同样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也是不为人们所识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什么是《老子》书中的“德”呢?简单的说,就是“高度重视统治者的自律”,把自律变成自己的行动。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证、保障民得”的正确实行。如此看来,《老子》的“德”只是《老子》的“道”中的一个部分。因为《老子》内面的“道”就是:高度重视自律和保证、保障“民得”。显而易见,《老子》的“德”,不仅是对古老的《德》论的继承,也是根据西周的历史实践所作的发挥。这也就构成了《老子》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单逨(老子)把这些作为实践的内容,安排在后面形成所谓的四十四个章节。这也基本上是规范统治者应该如何去做、去实践,从而解决了实践的问题。这是一切统治者的紧箍咒!



无论是古公亶父还是单逨,这中间的近三百年时间内,察看已经出土的西周的金文。我们看不到一个没有死的统治者,自称有“德”,或其下属对他的恭维而颂其“德”。只有统治者走完人生的最后一步,盖了棺,后人才颂其“德”。显然“德”在西周时是有严格规范的。如何才能表现出统治者的“德”呢,那就是必须要“保证、保障民得”的真实和有效。这还可以从西周的记载“盘庚中兴”时的一句政治口号中反映出来:“式敷民得,永肩一心”(只不过汉朝时,把“民得”改为“民德”,他们哪知殷商时根本就没有“德”这个概念,当然就没有这样的字)。显然,这种重视“民得”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殷商时有《连山》作指导;西周有《归藏》为基础。它们本来就是一脉相承的。



辛酸而悲壮的中国后来的历史,却斯文扫地。人们推出所谓的文化理念,置《老子》的认识于脑后,把中国蹂躏得不成样子。他们还沾沾自喜,自我吹捧,妄自尊大,不可一世而觊觎着未来。虽然,看来好像《老子》的基本理念他们歪曲得无一是处。在他们面前,《老子》的“绝礼弃智”、“绝仁弃义”,则大势已去,已成覆水难收之势,一去不返而成其为“过去”。但是,这毕竟是个认识问题,理论问题,是个“积非成是”的问题。它预示着现实的残酷性,漫长的历史磨练。只有民众的血肉之躯的前赴后继,才能逐渐看到《老子》的“道理”的光环。她将拥有全人类!全人类也必将认同她!需要她!因为,《老子》中的“民得”



是任何时候,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民众的根本问题。任何国家的兴衰存亡都与“民得”  休戚相关。



周宣王和单逨共同探讨、研究总结的意识形态问题,而后由老子提出的“绝礼弃智”、“绝仁弃义”、“绝学无忧”,就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主导认识。然而,在老子死后不久,齐国的管仲就率先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政治口号而作为“积非”萌芽的开始了;继之,孔子在春秋末又提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的政治口号是“积非”的继续;进而,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提出“仁义礼智为之四德”的政治认识是“积非”的发展;直到秦国的儒徒弟子李斯“公然背叛”他祖师爷的宗旨,不但建议要秦王下“逐客”命令,还要秦王“焚书坑儒”!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当时社会上层的意识形态是不允许“仁义礼智”的自由泛滥的,这应该是对“积非为是”的当头棒喝!直到后来公元前134年,借助汉武帝的不可一世的权势,才让“仁义礼智”登上政治意识形态的宝座!这是一个典型的“积非成是”的萌芽、生长、发展到肯定的长期过程,前后用了500余年!何止如此?从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到现在,两千六百八十年已经成为过去,然而这样的“积非成是”已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了。(之所以“仁义礼智”能够登上政治舞台是因为“仁”的作用,而“仁”的起源又是因为统治者的“感情用事”而产生的。因此,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参见5章、18章、19章。)



“积非成是”是通过500余年的酝酿进展,借助汉武帝的不可一世的权势,致使“非”(不能符合客观事物发展本身规律的认识)成为“是”的,从而促使“非”就为“封建独裁专制”的一人而服务的残酷手段!于是乎,这一人在“积非成是”之“陋习”的影响下(中国的统治者们),就不自觉地必然的染上了沉疴痼疾,沉沦在自我陶醉的一片歌功颂德的赞扬声中!更加显得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圣明”、“伟大”、“英明”,这就已经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由此,伴随“积非成是”而来的后遗症:要么夜郎自大、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目空一切……要么我不如人、崇洋媚外(还包括“汉奸意思”)、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



不仅仅是上述的问题,它致使我们的认识,乃至其他方方面面也就有了问题。而且,历史上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和更大。因为我们的历史几乎全是汉朝和汉朝以后写出的,而写历史的人又全都是儒徒,他们沿用的都是孔子的春秋笔法!为尊者隐(讳)、为贤者隐(讳)、为亲者隐(讳),远不是我们实际而真实的历史。这样的历史是为统治者的封建专制独裁而服务的历史,是为统治、奴役民众而服务的历史。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认识的历史拾零(可惜,没有文献收入),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老子,也许对大家的认识《老子》有所增益。



最后,还赘述两点:一是对老子“神话”的问题,二是更进一步强调老子的世界普遍性的问题。



老子是人不是“神”。老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他与我们今天的人一样。他也只活了84岁,就离开了人世间。那些不实之辞,不是在抬高老子,而是在贬低老子。大家好好地认真地在理论上去探讨、探讨,看是不是这么个道理?那种“书不够,神来凑”的说法,绝对不能来搞老子研究。把老子神乎其神地抬得越高,只能说明自己的理论水平越低。因为离开了客观事物本身的道理,去瞎侃胡诌,那能糊弄谁?那样只能危害知识贫乏的小小老百姓!流毒社会,祸害民众!



老子这个人生活在西周末年,那时候的人,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为上者(统治者、天子、领导人)必须自警、自律,保证、保障民得!这个简单的道理不仅仅是西周末年才有的,这是西周以前一直传承下来的。这一点不仅是我们的光荣传统,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的奋斗的目标!所以说这是一个世界普遍性的问题。这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的事,而是人类的未来必定如此的问题!西方不是在这个问题之上的认识,比我们略胜一筹吗?大家可能还记得,美国的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1793年3月4日他的连任就职演说中说道,“现在,我就在你们各位面前宣誓:在我执政期间,我若企图或有意触犯联邦法令,除遭受宪法严惩外,我还将甘愿受到出席今天这一庄严仪式的所有人的严厉谴责。”这样简短的誓言是全部就职演说词的一半,这就是乔治·华盛顿!这位从来不知道中国真正传统的美国人,然而他却能够意识到:执政者“必须自警、自律”,在大家的监督下“保证、保障美国公民的利益(得)”!如果我们的祖先有灵,他们只好尴尬地望着华盛顿微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陈光柱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8
帖子 307
编号 150551
注册 2007-5-1


发表于 2007-5-8 16: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指导或批判

这是学习<老子>必须具备的常识,否则对<老子>将一无所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巡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3
帖子 164
编号 143251
注册 2007-4-20


发表于 2007-5-8 18:0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个人觉得“道”就是存于宇宙间的万物生灭的道理。这宇宙间所发生任何事都必须遵循的道理,它是永恒的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道德经是对这个道的认知与感悟。
支持楼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陈光柱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8
帖子 307
编号 150551
注册 2007-5-1


发表于 2007-5-8 21:5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谢

谢谢你的关注和支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思想者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6
编号 157655
注册 2007-5-14


发表于 2007-5-14 17: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子在那个时代能有那种为民的执政理念,真让人钦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思想者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6
编号 157655
注册 2007-5-14


发表于 2007-5-14 17: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子在那个时代能有那种为民的执政理念,真让人钦佩.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思想者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6
编号 157655
注册 2007-5-14


发表于 2007-5-14 17: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子那种为民的执政理念,现在看来已过时了.现代执政理念是:一切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权力是公全力,也是每个公民共有的权力.但是不可能让每个公民都来行使公全力.只有通过选举让一部分人代表全体公民来行使公全力.当权者和人民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是合同关系的甲乙各方.双方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326ya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5
编号 88445
注册 2006-10-23


发表于 2007-5-14 17:4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给我感觉,楼主很像传说中的网络评论员。
有两个问题我不太认可。一、把君子、小人当作是凌驾于万民之上,且民很难成为“人”更不知从何说起。事实上,谁都知道,中国古代相比其他同时期的社会而言,下层百姓要爬到权利顶端恐怕是最容易的了,去查查看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宰辅级的人是出身寒门就知道了。二、“道”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规定、严格教育统治者一人的道理”,这样的解释未免太狭隘了。这里不具体说“道”是什么,我只想说,如果“道”只是这么简单的话,老子学说必然早就消失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7-5-14 17: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o326yao 于 2007-5-14 17:49 发表
给我感觉,楼主很像传说中的网络评论员。
有两个问题我不太认可。一、把君子、小人当作是凌驾于万民之上,且民很难成为“人”更不知从何说起。事实上,谁都知道,中国古代相比其他同时期的社会而言,下层百姓要爬到权利顶端恐怕是最容易的了,去查查看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宰辅级的人是出身寒门就知道了。二、“道”就是“严格要求、严格规定、严格教育统治者一人的道理”,这样的解释未免太狭隘了。这里不具体说“道”是什么,我只想说,如果“道”只是这么简单的话,老子学说必然早就消失了

第二点偶同意。

第一点嘛,下层百姓爬到权利顶端是最容易的?那貌似是科举以后的情况吧。

西周春秋时期,那就是贵族政治,你可曾在《春秋》、《左传》中见到过一个平民当官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326ya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5
编号 88445
注册 2006-10-23


发表于 2007-5-14 18: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呵呵,你说的没错,我之所以那样说,是针对楼主的这句话而言的:“中华民族的此种“传统”沿用至今”。他如果不说沿用至今,只谈先秦时期,我可能会换个讲法了。

另外,你觉得孔子讲的万民,是要区别于君子和小人而言吗?做这样的区分,是跟时代有关的,因为那时候读书人不多,原则上只有贵族才能读得起书,所以政治也当然的掌控在这些人手里。孔子的言论主要都是针对读书人而言(换言之,就是针对能看得到他的书、了解到他的学问的人。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也不过是一家之言,远没有后来全民普及的程度,所以不可能担心人民在看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会作何感受的),在那个书籍昂贵的时代,要让知识普及显然缺乏物质基础。但社会是发展的,这样的划分也自然会随着普通人读得起书而改变了,后来的科举制度正是这样出现的呀。

[ 本帖最后由 yao326yao 于 2007-5-14 18:4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知无畏
(神农有闲)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2419
编号 40211
注册 2005-6-4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5-14 20: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野人以为,老子的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可学也,不可教也。
曾经问一个友人什么是道,他曰:“道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很显然,他所说的道是听说来的,野人不以为然。
何为道?道为何?能说乎?不能说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陈光柱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18
帖子 307
编号 150551
注册 2007-5-1


发表于 2007-5-15 08: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帖

谢谢各位朋友的关注和各抒己见!
受教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ao326yao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5
编号 88445
注册 2006-10-23


发表于 2007-5-15 21:4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知无畏 于 2007-5-14 20:09 发表
野人以为,老子的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不可学也,不可教也。
曾经问一个友人什么是道,他曰:“道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很显然,他所说的道是听说来的,野人不以为然。
何为道?道为何?能说乎 ...

先说很多,然后沉默。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就是说要先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当意思传达清楚了,语言就可以扔掉了。道也是一样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3 06: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68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