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甘松地理位置考辨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三国部分 益州北部》甘松标注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白龙江北岸,将沓中标注在甘肃舟曲县西北白龙江北岸,著名的腊子口以南。

    《三国志 曹奂纪》记载“诏曰:‘今使征西将军邓艾督帅诸军,趣甘松、沓中以罗取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诸军趣武都、高楼,首尾槅讨。……’又命镇西将军锺会由骆谷伐蜀。”《晋书 帝纪第二 文帝纪》记载“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而邓艾一军又分为三路:“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邓艾传》)

    如果按《历史地图集》标注的那样,甘松在沓中西北。邓艾的部署就非常荒唐:杨欣军由金城(治榆中,今甘肃兰州东)向这个所谓的“甘松”进军需要越过洮水与白龙江的分水岭――迭山,迭山东西长约200公里,从西边的四川若尔盖占哇向东绵延到甘肃宕昌县岷江(白龙江支流,即《水经注》羌水上源,非发源于岷山的长江支流)河谷,主峰扎伊克嘎海拔4920米――中间除著名的腊子口有极为狭窄崎岖的小路可通外,南北交通只能从东西两面绕行。而《历史地图集》已经将沓中标注在腊子口南端,杨欣军要去“甘松”只能从西边的四川若尔盖占哇绕过迭山,即使当时杨欣军已经与邓艾军会合,从狄道(今甘肃临洮)出发,沿洮水南下,然后向西绕过迭山,取直线距离,大概要走约400公里,合962汉里(1汉里约为0.8316华里,见杨民生《中国里的长度演变考》)。那么,杨欣军无论如何也不能及时的与王颀军、牵弘军形成对“沓中”姜维的包围。

    由于《三国志》对魏景元四年伐蜀的记载比较简略,对于甘松、沓中的地理位置更是涉及较少。以致对于伐蜀的路线、所经地名后代多有舛误。现在根据所见之三国后的资料,对“甘松”这一地名略作考证。

一、        两晋十六国时期至于北魏,甘松当在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枹罕以南的地域

《三国志》以后的历史记载中,甘松作为地名在两晋十六国时期出现的比较多。

《晋书  卷八十六 张骏传》:

时骏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虽称臣于晋,而不行中兴正朔。舞六佾,建豹尾,所置官僚府寺拟于王者,而微异其名。又分州西界三郡置沙州,东界六郡置河州。

及(前赵刘)曜攻枹罕,护军辛晏告急,骏使韩璞、辛岩率步骑二万击之,战于临洮,大为曜军所败,璞等退走,追至令居,骏遂失河南之地。初,戊己校尉赵贞不附于骏,至是,骏击擒之,以其地为高昌郡。及(后赵)石勒杀刘曜,骏因长安乱,复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武卫、石门、候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与勒分境。

《晋书  卷一百十四 苻坚载记》附王猛传:

尚书仇腾、丞相长史席宝数谮毁之,坚大怒,黜腾为甘松护军,宝白衣领长史。

《晋书  卷一百十四 苻坚载记》:

(苻)坚以甘松护军仇腾为冯翊太守,加辅国将军,与破虏将军蜀人兰犊慰勉冯翊诸县之众。

《晋书  卷一百二十二 吕光载记》:

南羌彭奚念入攻白土,都尉孙峙退奔兴城。光遣其南中郎将吕方及其弟右将军吕宝、振威杨范、强弩窦苟讨乞伏乾归于金城。方屯河北,宝进师济河,为乾归所败,宝死之。武贲吕篡、强弩窦苟率步骑五千南讨彭奚念,战于盘夷,大败而归。光亲讨乾归、奚念,遣纂及扬武杨轨、建忠沮渠罗仇、建武梁恭军于左南。奚念大惧,于白土津累石为堤,以水自固,遣精兵一万距守河津。光遣将军王宝潜趣上津,夜渡湟河。光济自石堤,攻克枹罕,奚念单骑奔甘松,光振旅而旋。

《晋书  卷一百二十五 乞伏国仁载记》:

以孝武太元十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建元曰建义。以其将乙旃音埿为左相,屋引出支为右相,独孤匹蹄为左辅,武群勇士为右辅,弟乾归为上将军,自余拜授各有差。置武城、武阳、安固、武始、汉阳、天水、略阳、漒川、甘松、匡朋、白马、苑川十二郡,筑勇士城以居之。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甘松作为行政建制,始于前凉张骏所建甘松护军。前秦、后凉、西秦皆因之。前凉之前,甘松可能只是羌胡的聚居地。那么其地理范围怎样呢?《张骏传》只说是“复收河南地,至于狄道”,置甘松护军,且与后赵石勒分境,那么甘松护军军定在黄河以南。从《吕光传》又可以看出,甘松当在枹罕以南。

那么,这一时期甘松的南界到哪里呢?要从此时吐谷浑的范围来考订。

《晋书  卷九十七 吐谷浑传》:

于是乃西附阴山。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而西,其后子孙据有西零已西甘松之界,极乎白兰数千里。”《魏书 卷一百一 吐谷浑传》:“吐谷浑遂徙上陇,止于枹罕暨甘松,南界昴城、龙涸,从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遂水草,庐帐而居,以肉酪为粮。西北诸种谓之阿柴虏。

《宋书 卷五十六 吐谷浑传》:

浑既上陇,出罕开、西零。西零,今之西平郡;罕幵,今桴罕县。自桴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昴城、龙涸。自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逐水草,庐帐居,以肉酪为粮。”《梁书 卷五十四 河南传》:“河南王者,其先出自鲜卑慕容氏。初,慕容奕洛干有二子,庶长曰吐谷浑,嫡曰廆。洛干卒,廆嗣位,吐谷浑避之西徙。廆追留之,而牛马皆西走,不肯还,因遂徙上陇,度枹罕,出凉州西南,至赤水而居之。其地则张掖之南,陇西之西,在河之南,故以为号。其界东至疊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盖古之流沙地焉。……

其后吐谷浑孙叶延,颇识书记,自谓“曾祖奕洛干始封昌黎公,吾盖公孙之子也”。礼以王父字为国氏,因姓吐谷浑,亦为国号。

《周书 卷五十 吐谷浑传》:

吐谷浑,本辽东鲜卑慕容廆之庶兄也。初,吐谷浑马与廆马斗而廆马伤,廆遣让之。吐谷浑怒,率其部落去之,止于枹罕,自为君长。及孙叶延,颇视书传。以古有王父字为氏,遂以吐谷浑为氏焉。
  
《北史 卷九十六》:

吐谷浑遂从上陇,止于枹罕。自枹罕暨甘松,南界昴城、陇涸,从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逐水草,庐帐而居,以肉酪为粮。西北诸杂种谓之阿柴虏。

《隋书 卷八十三》吐谷浑传:

吐谷浑与若洛廆不协,遂西度陇,止于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白兰山,数千里之地,其后遂以吐谷浑为国氏焉。当魏、周之际,始称可汗。都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

从以上记载看,吐谷浑永嘉之乱度陇以后,先是到了枹罕。《水经注 卷二 河水二》“《十三州志》曰:广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漓水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罕羌侯邑也。”

但是,枹罕在十六国时期恒为战地。吐谷浑在此地并不能长期留居(参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7)。后向西南迁徙,所居范围非常广大。其南界不难确定――昴城在今四川阿坝,陇涸在今四川松潘,西零则是今天西宁,白兰山即今为巴颜喀拉山(见任建新《白狼、白兰考》,周伟洲认为白兰山为青海柴达木都兰一带,我从任说)。据《宋书 卷五十六 吐谷浑传》晋咸和四年(329年)吐谷浑吐延(吐谷浑子)为昴城姜酋姜聪所刺,则吐延时或更早吐谷浑所处区域南界已达昴城,且因此区域之前多为氐羌所居,吐谷浑入据时,与当地氐羌也有冲突。可见后来吐谷浑吐延时所处的区域,东部区域为甘松、洮水以南达昂城、陇涸,西部区域从西零西南直到白兰山。

《梁书 卷五十四 河南传》对于吐谷浑孙叶延(329年继位,参周伟洲《吐谷浑史》)前的疆域记载的更为详细:

其界东至疊川,西邻于阗,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方千余里,盖古之流沙地焉”

“西邻于阗,北接高昌”,指的是吐谷浑所控地域的西半部。其东界之疊川,即叠川,《隋书 地理志》临洮郡(治美相,今甘肃临潭西洮水南岸)下叠川条云:

后周置叠州、叠川县。……有洮水、流水。

《元和郡县志 芳州条下》则记载:

周武帝建德六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置叠州,盖取山川重叠为义。

可见,叠川后周始有其地而置县。则吐谷浑叶延前疊川所在的地域尚没有政区建制,《梁书》所载“东至疊川”自然是由后言之。据《北周地理志》(王仲荦,中华书局,1980,203),北周叠州辖西彊郡,郡辖合川、乐川、叠川三县。合川在今甘肃迭部县西北白龙江北岸、乐川也在迭部县境、叠川县在今迭部县东南白龙江南岸江洪滩附近的巴什坦卡。则叠川所在与《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的甘松(即北魏所置之甘松,说详见后)之东,如果当时这里是所谓“甘松”,《梁书》就应该记载为“东至甘松”。 故当时的甘松必然不在甘肃迭部县之东南。

从以上记载看,吐谷浑东部区域北界在甘松以南,疊川以西。要确定甘松之所在,就要确定吐谷浑所控地域的东部区北界。《水经注 卷二 河水二》对吐谷浑东部区域的北界有确切记载:

《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洮水又东迳洪和山南,城在四山中。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迳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北。……洮水又东北流,屈而迳索西城西,…..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

洮水的东西流向的上游一段流经吐谷浑地,再向东的洮阳、迷和都是诸羌经常盘踞的地方。前已述及,吐谷浑从枹罕南下后即进入了诸羌之地,羁系诸羌。则吐谷浑东部区域北界大致达到了洮阳、迷和地区。而吐谷浑又在甘松以南,结合前面所述叠川为吐谷浑东界的情况,推断甘松当在洮水流域。对于甘松具体位置,现在能见的最早记载是杜佑《通典》。《通典 卷一百九十 边防六 吐谷浑》说吐谷浑“属永嘉之乱,始度陇西,止于枹罕,而后子孙据有甘松之南、洮水之西,南极于白兰,在益州西北。”其“甘松”附注说:

甘松山在今合川郡境内,临洮和政郡之南及合川郡之地。

关于合川郡,《旧唐书 地理志三》载:

叠州下都督府 隋临洮郡之合川县。武德二年,置叠州,领合川、乐川、叠川三县。五年,又置安化、和同二县,以处党项,寻省。叠川、乐川县。十三年,置都督,督叠、岷、洮、宕、津、序、壹、枯、嶂、王、盖、立、桥等州。永徽元年,罢都督府。天宝元年,改为合川郡。乾元元年,复为叠州。旧领县一,户一千八十三,口四千六十九。天宝领县二,户一千二百七十五,口七千六百七十四。在京师西南一千一百一十里,至东都二千五百六十里。

合川 秦、汉已来,为诸羌保据。后周武帝逐诸羌,始有其地,置合川县,仍于县置叠州,取郡山重叠之义。旧治吐谷浑马牧城,武德三年,移于交戍城.

常芬 隋同昌郡之常芬县。武德元年,置芳州,领常芬、恆香、丹岭三县。神龙元年,废芳州为常芬县,隶叠州。

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定合川县“本治甘肃迭部县西,武德三年移至今迭部县”,定常芬县治于甘肃迭部东南。关于和政郡,《旧唐书 地理志三》载:

岷州下 隋临洮郡之临洮县。义宁二年,置岷州。武德四年,为总管府,管岷、宕、洮、叠、旭五州。七年,加督芳州。九年,又督文、武、扶三州。贞观元年,督岷、宕、洮、旭四州。六年,督桥、意二州。十二年,废都督府。神龙元年,废当夷县。天宝元年,改为和政郡。乾元元年,复为岷州。旧领县四,户四千五百八十三,口一万九千二百三十九。天宝,县三,户四千三百二十五,口二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在京师西一千三百七十八里,至东都二千一百里。

溢乐 秦临洮县,属陇西郡。今州西二十里长城,蒙恬所筑。岷山,在县南一里。崆峒山,县西二十里。后魏置岷州,仍改临洮为溢乐。隋复改临洮,义宁二年,改名溢乐。神龙元年,废当夷县并入

祐川 后周置基城县。先天元年,改为祐川,避玄宗名

和政 后周置洮城郡。保定元年,置和政县。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定和政县治于今甘肃岷县东北,定祐川县治于甘肃宕昌县西北,定溢乐县治于今甘肃岷县,而所废之当夷县原治今甘肃临潭东新城。

那么《通典》关于“甘松山”的记载应该就是指的今天的迭山山脉。十六国时的迭山,因其高峻绵延,成为吐谷浑与凉州及其后诸多分割势力的天然地理分界。又因迭山与岷山间的白龙江河谷非常狭窄,迭山南面属地非常有限,所以当时的“甘松山”大部分属于其南面的合川郡。《水经注 河水注》说“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指的是洮阳(今甘肃临潭西)以西嵹臺山(今西倾山东脉)――洮水一线南北三百里左右的区域,为吐谷浑所控制。则当时相对于吐谷浑的“甘松”所在区域,正是《水经注》所记载的洮阳以东、枹罕以南、迭山以北较为开阔的区域。而迭山以南岷山以北的“漒川”(白龙江沿岸)地域则为漒川羌所控制。下面分别分析吐谷浑经常活动的区域,以此支持甘松在在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枹罕以南的地域的论断:

1、 漒川、西强、南漒

1)        漒川及沓中

据前引《水经注》今白龙江即古漒川。张骏于328年所置五屯护军有漒川、甘松。347年后赵击败前凉,“枹罕护军李逵帅众七千降于赵,自河以南,氐、羌皆附于赵”(《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七 显宗成皇帝下》)。前秦时,有甘松护军,而漒川则在吐谷浑控制下(《晋书 苻坚载记上》:吐谷浑碎奚以杨纂既降,惧而遣使送马五千匹、金银五百斤。坚拜奚安远将军、漒川侯)。西秦乞伏国仁重取漒川,于385年所置十二郡中有漒川、甘松。可见,漒川、甘松的常驻民族以诸羌为主,又时常为南北分割势力所控。漒川地域东界与当时的仇池应该是相接的。当时仇池西界不能确知,但是405年仇池比较靠西的宕昌已见于记载,据《晋书 姚兴载记》:

兴遣其将姚硕德、姚敛成、姚寿都等率众三万,伐杨盛于仇池。寿都等入自宕昌,敛成从下辩而进。盛遣其弟寿距成,从子斌距都。都逆击擒之,尽俘其众。杨寿等惧,率众请降,硕德还师。

使姚硕德及冠军徐洛生等伐仇池,又遣建武赵琨自宕昌而进,遣其将敛俱寇汉中。

姚硕德等频败杨盛,盛惧,请降,遣子难当及僚佐子弟数十人为质,硕德等引还。署盛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益、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益州牧、武都侯。敛俱陷城固,徙汉中流人郭陶等三千余家于关中。

又据《宋书 氐胡传》,432年“(杨)难当拜保宗为镇南将军,镇宕昌”。在此之前,前秦、西秦与仇池战事集中于上邽、祁山一带。南线未见有过战事,则宕昌始终在仇池控制下。直到439年3月,镇守宕昌的杨保宗投降北魏(参考《仇池国志》,李祖桓,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宕昌遂入羌,而后即称为“宕昌羌”(详后)。则此时漒川羌东界可能到达宕昌。据周松《宕昌羌源流管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考证,宕昌即隋唐宕州最初治所在今甘肃舟曲县的峰迭古城地区,在县城西北17公里嶂迭乡。前引的《晋书  卷一百二十二 吕光载记》的记载391年,屯聚枹罕的南羌彭奚念攻后凉白土城:

南羌彭奚念入攻白土,都尉孙峙退奔兴城。光遣其南中郎将吕方及其弟右将军吕宝、振威杨范、强弩窦苟讨乞伏乾归于金城。方屯河北,宝进师济河,为乾归所败,宝死之。武贲吕篡、强弩窦苟率步骑五千南讨彭奚念,战于盘夷,大败而归。光亲讨乾归、奚念,遣纂及扬武杨轨、建忠沮渠罗仇、建武梁恭军于左南。奚念大惧,于白土津累石为堤,以水自固,遣精兵一万距守河津。光遣将军王宝潜趣上津,夜渡湟河。光济自石堤,攻克枹罕,奚念单骑奔甘松,光振旅而旋。

据《资治通鉴 卷一零七》,枹罕羌羌彭奚念于389年附于西秦,被封为北河州刺史。392年,后凉吕光击走彭奚念,占据枹罕。但是,彭奚念在枹罕被击败而南逃,并没有去漒川,而是逃往甘松。如果甘松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位置),为什么彭奚念在枹罕被击败而南逃,却越过更近的作为南羌“大本营”的漒川,却奔更东南的“甘松”? 只能说甘松不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而是在此时漒川区域的北面或东北面,在枹罕、漒川之间。

397年,后凉内乱,西秦乞伏乾归可能于此时重新取得枹罕。据《资治通鉴 卷一零九》,397年6月,“西秦王乾归征河州刺史彭奚念为镇卫将军;以镇西将军屋弘破光为河州牧;定州刺史翟瑁为兴晋太守,镇枹罕。”400年,乞伏乾归投降后秦,西秦亡国,彭奚念也降于西晋,并为河州刺史。可能又出镇枹罕。《晋书 卷一百十八 姚兴载记下》载:

晋义熙二年(406年),……时秃发傉檀、沮渠蒙逊迭相攻击,傉檀遂东招河州刺史西羌彭奚念,奚念阻河以叛。

据《资治通鉴 卷一一五》,409年,名义上仍属后秦的乞伏炽磐击走彭奚念,重新取得枹罕。彭奚念遂不见于记载。西秦也于此年复国。

据《资治通鉴 卷一一六》记载:

晋义熙七年(411年),十二月,西羌彭利发袭据枹罕,自称大将军、河州牧,乾归讨之,不克。

义熙八年春,正月,河南王乾归复讨彭利发,至奴葵谷,利发弃众南走,乾归遣振威将军乞伏公府追至清水,斩之,收羌户一万三千,以乞伏审虔为河州刺史镇枹罕而还。

《晋书 乞伏乾归载记》则记载为:

乾归率步骑三万征西羌彭利发于枹罕,师次于奴葵谷,利发弃其部众南奔。乾归遣其将公府追及于清水,斩之。乾归入枹罕,收羌户一万三千。因率骑二万讨吐谷浑支统阿若干于赤水,大破降之。

西羌彭利发或为彭奚念同族而后起者,至此乞伏乾归重得枹罕。清水所在,于史无考。但是,彭利发是从枹罕向南败逃,而乞伏公府在清水追杀彭利发后,又因击彭利发之军队于赤水讨吐谷浑支统阿若干。则清水必在枹罕与赤水之间。此赤水即《水经注》所载之赤水城,在今甘肃岷县东北梅川、茶埠一带。今甘肃岷县西有清水乡,据定西地区博物馆、临洮县博物馆的《秦代长城西端遗迹的调查》(《考古学集刊》第13集),今清水乡西北、西寨乡西南“洮河拐弯处有一堡寨,其东、西、南三面滨临洮河,古代于河上架有桥梁,名为‘野狐桥’,古堡寨亦名‘野狐桥’。…… 。《水经注•河水(二)》:‘洮水又东经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经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百里。’……那么甘枳亭当在今西寨乡野狐桥一带。《说文解字》:‘燧,塞上亭守烽火者。”段注:“谓边塞上守烽火之亭。’可见亭即是塞上的烽燧,今岷县西寨乡野狐桥一带的烽燧名为甘枳亭。” 甘枳亭或即为古之“清水”,其得名也可能与甘松有关。彭利发的南逃与392年彭奚念被后凉吕光击破南逃非常相似,都是从枹罕而向其羌族大本营。彭奚念的目的地是甘松,彭利发也很可能是逃往甘松的。只是当年吕光没有派兵追击彭奚念,而乞伏乾归却派乞伏公府追彭利发,而彭利发未到甘松而在清水被杀。

可能正是此时,漒川羌彭利和(或为彭利发同宗兄弟)附于后秦,被封为洮阳公。397年,后凉发生沮渠氏政变,段业被拥立,北凉建国。西秦可能于此年重取枹罕,因为此年“六月,西秦王乾归征河州刺史彭奚念为镇卫将军,以镇西将军屋弘破光为河州牧,定州刺史翟瑁为兴晋太守,镇枹罕”(《资治通鉴 卷一百九》)。义熙十二年(416年)西秦击漒川羌彭利和,因沮渠蒙逊出兵,未果。《资治通鉴》记载:

乞伏炽磐攻后秦洮阳公南羌彭利和于漒川,师次沓中,沮渠蒙逊率众攻石泉以救之。炽磐闻而引还。

乞伏炽磐这次进攻彭利和,一定是沿洮水谷地而先到沓中,则沓中当在漒川区域之东北。晋元熙元年(419年)西秦乞伏炽磐又攻彭利和,据《晋书 乞伏炽磐载记》:

使征西孔子讨吐谷浑觅地于弱水南,大破之。觅地率众六千降于炽磐,署为弱水护军。遣其左卫匹逵,建威梯君等讨彭利和于漒川,大破之,利和单骑奔仇池,获其妻子。徙羌豪三千户于枹罕,漒川羌三万余户皆安堵如故。

《资治通鉴 卷一百一十八》则载:

九月,……秦左卫将军匹达等将兵讨彭利和于漒川,大破之,利和单骑奔仇池;获其妻子,徙羌豪三千户于枹罕,漒川羌三万馀户皆安堵如故。

冬,十月,以尚书右仆射王松寿为益州刺史,镇漒川。

乞伏炽磐因416年南击漒川未果,于419年又派军南下,彭利和在漒川被击破而南逃,但是他直接逃到了仇池。如果甘松在今甘肃迭部县附近(《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注位置),且彭奚念之前就是逃回了“甘松”,彭利和为什么越过更近的“甘松”,却南奔仇池?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甘松不在漒川(含洮水上中游以北)、仇池之间,漒川、仇池是详接的。

2)        西强

《宋书 吐谷浑传》载:

树洛干死,弟阿豺自称骠骑将军。谯纵乱蜀,阿豺遣其从子西强公吐谷浑敕来泥拓土至龙涸、平康。

《魏书 吐谷浑传》:

阿豺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田于西强山,观垫江源,问于群臣曰:“此水东流,有何名?由何郡国入何水也?”其长史曾和曰:“此水经仇池,过晋寿,出宕渠,号垫江,至巴郡入江,度广陵会于海。”阿豺曰:“水尚知有归,吾虽塞表小国,而独无所归乎?”

据《吐谷浑史》阿豺于417-426年在位。《太平寰宇记 卷一百八十八》所记吐谷浑山水城名引段国《沙州记》说“西宏城东有西强城,因山为名,可容八百余人”。 段国是南朝宋人,他所提到的“西强城”“因山为名”则此城一定在洮水源头西强山(即嵹台山、西倾山)附近。而前述《水经注》也引《沙洲记》所说的 “嵹城”在“洮阳曾城”西南三百汉里(合125公里)的地方。以卓尼为圆心以125公里为半径画弧,大致经过今天青海塞尔龙乡、甘肃碌曲郎木寺,“嵹城”当以此区域的“西嵹山”得名。既然两书是引自同一著作对同一区域的记载,则“西强城”当即“嵹城”,可能就是吐谷浑阿豺从子敕来泥的原来封地。《隋书 地理志》临洮郡(治美相,今甘肃临潭西洮水南岸)下合川条云:“合川,后周置,仍立西强郡,开皇初废郡。” 据《北周地理志》(王仲荦,中华书局,1980,203),北周叠州辖西彊郡,郡辖合川、乐川、叠川三县。合川在今甘肃迭部县西北白龙江北岸。北周之西强郡可能因袭“西强”之名而治所已经东移。

3)        南漒

《资治通鉴 卷一百二十》:

(元嘉元年四月,424年)秦王炽磐遣镇南将军吉毘等帅步骑一万,南伐白苟、车孚、崔提、旁为四国,皆降之。

(元嘉二年,425年)秋,七月,秦王炽磐镇南将军吉毘等南击黑水羌酋丘担,大破之。

冬,十月,丘担以其众降秦,秦以担为归善将军;拜折冲将军乞伏信帝为平羌校尉以镇之。

(元嘉三年,426年)十二月,……(西)秦征南将军吉毘镇南漒,陇西人辛澹帅户三千据城逐毘,毘走还枹罕,澹南奔仇池。

(元嘉四年,427年)正月,……山羌叛(西)秦。二月,秦王炽磐遣左丞相昙达招慰武始诸羌,征南将军吉毘招慰洮阳诸羌。羌人执昙达送夏;吉毘为羌所击,奔还,士马死伤者什八九。

冬,十月,秦以骁骑将军吴汉为平南将军、梁州刺史,镇南漒。

十二月,秦梁州刺史吴汉为群羌所攻,帅户二千还于枹罕。

从辛澹“南奔仇池”看,南漒在仇池以北;而从吉毘、吴汉在南漒被击败而奔枹罕看,则在枹罕以南。则南漒可能就是前述漒川的南界。

据周伟洲《南凉与西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174-175),白苟即白狗羌,隋唐时在今四川理县东北一带。车孚即隋唐时的“左封羌”,在今四川黑水县附近。崔提、旁为无考。而黑水羌当即《水经注 漾水注》之黑水,即今四川南坪县白水江支流黑河。即使隋唐时,白狗羌、左封羌可能较西秦时白苟、车孚已经南迁,黑水羌的位置证明西秦之南漒南界已达四川西北诸羌地区。

但是,西秦控制这些地区的时间很短,431年西秦亡后,吐谷浑乘机北拓,西秦“故地皆入于吐谷浑”(《资治通鉴 卷一百二十一》)。

2、        赤水、曾城

据《晋书》及《资治通鉴》,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乞伏乾归破吐谷浑树洛甘别部阿若干于赤水,阿若干战败投降,被封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其弟土护真被封为捕虏将军、層城都尉。又据《资治通鉴 卷一百十七》,晋义熙十一年(415年)“西秦王炽磐遣襄武侯昙达等将骑一万,击南羌弥姐、康薄于赤水,降之;以王孟保为略阳太守,镇赤水”。

此赤水即上述《水经注 洮水注》所说的索西城在今甘肃岷县梅川、茶埠一带,不是今青海兴海县的《隋书》赤水(见周伟洲《吐谷浑史》22-23页,及郑炳林《西秦赤水强川甘松地望考》,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而層城即上述《水经注》记载的洮阳曾城,根据杨守敬《水经注图》以及《北周地理志》(王仲荦,中华书局,1980,190),在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水南岸。则乞伏乾归时,吐谷浑北界达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水南岸。

综上可见,西强、漒川、南漒,即今天白龙江中上游地区,一直为吐谷浑及其所控制的氐羌所据。洮阳、迷和、赤水、曾城等地,在今洮河东西流向一段,也是吐谷浑及其附庸诸羌势力经常到达的地区。所以,吐谷浑所控地域的东部区之北界是今迭山以北洮水以南的地区,东界则是今白龙江中游甘肃迭部之“叠川”、“宕昌”。而史籍所载吐谷浑的北界“甘松”,自然是在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枹罕以南的地域。

430年西秦乞伏暮末为北凉和吐谷浑所逼,焚毁所居之定连城,“毁宝器,率户万五千,东如上邽”,“其故地皆入于吐谷浑。”(《资治通鉴 卷一二一》)则迭山以北的甘松地区自然归于吐谷浑及其所羁系的诸羌。但是此时见于史册的已经不是“漒川羌”,而是前述之“宕昌羌”。《魏书 卷一百一 宕昌羌传》记载:

宕昌羌者,其先盖三苗之胤。……

有梁懃者,世为酋帅,得羌豪心,乃自称王焉。懃孙弥忽,世祖初,遣子弥黄奉表求内附,世祖嘉之,遣使拜弥忽为宕昌王,赐弥黄爵甘松侯。

弥忽死,孙虎子立。其地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地多山阜,人二万余落。世修职贡,颇为吐谷浑所断绝。

虎子死,弥治立。虎子弟羊子先奔吐谷浑,吐谷浑遣兵送羊子,欲夺弥治位。弥治遣使请救,显祖诏武都镇将宇文生救之,羊子退走。

弥忽处在北魏世祖(424-452年在位)时代,其孙虎子立,虎子死,弥治立。虎子弟羊子欲夺弥治治位是北魏显祖(466-467年在位)之事。则虎子大约在5世纪五、六十年代。其疆域“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如前所述直到432年,宕昌仍是仇池的西界,在今甘肃舟曲县的峰迭古城地区。宕昌羌可能就是因432年仇池杨保宗之降魏而得以东扩得宕昌之地,后又因地得名。《水经注 卷十七》:

建安水又东径兰坑城北,建安城甫,其地故西县之历城也。杨定自陇右徙治历城,即此处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后改为建安城。

又说:

汉水又东南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汉武帝元鼎六年开,以为武都郡。天池大泽在西,故以都为目矣。王莽更名乐平郡,县曰循虏。常璩、范晔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顷,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马氐矣。汉献帝建安中,有天水氐杨腾者,世居陇右,为氐大帅。子驹,勇健多计,徙居仇池。魏拜为百顷氐王。”

则仇池的统治中心在今甘肃西和县西南西汉水北。据《仇池国志》443年后,北魏与仇池的争夺已经集中在武都(今甘肃武都县东),仇池疆域已经缩小,而仇池、武都就成为北魏在白龙江一线的最西两郡。这一点从显祖诏武都镇将宇文生救梁弥治可以看出来。《魏书》所谓“仇池以西”指的是北魏的仇池郡。此时宕昌已经属于宕昌国。那么,按照《水经注》对于仇池中心百顷的记载作为宕昌羌的东界,“自仇池以西,东西千里”,则宕昌羌活动区域包括今甘肃舟曲、迭部两县是没有问题的。《水经注 卷十七 渭水注》又记载有曾席水:

又东过上邽县。渭水东历县北,封山之阴,流迳固岭东北,东南流,兰渠川水出自北山,……渭水东南,与神涧水合。……渭水又东南,……渭水又东南,出桥亭西,又南得藉水口,水出西山,百涧声流,总成一川,东历当亭川,即当亭县治也。左则当亭水注之,右则曾席水入焉。又东与大弁川水合,……藉水又东南流,与竹岭水合,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藉水。……藉水即洋水也……东流南屈,迳上封县故城西,侧城南出。……藉水又东入于渭。

藉水即甘肃天水藉河,竹岭就是公元404年西秦乞伏乾归与仇池杨生交战之处(参《仇池国志》及《南凉与西秦》,周伟洲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则“曾席水”当即为《魏书 宕昌羌传》之“席水”,在今甘肃天水藉河、秦岭两乡之间。则宕昌羌所处“席水以南,南北八百里”,自然包括今迭山以北的甘松在内,也包括迭山以南的故“漒川羌”地,此后“漒川羌”不见于史籍记载。周松认为宕昌羌正是因袭了漒川羌的故地而又向东发展的(《宕昌羌源流管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北魏世祖赐梁弥黄爵名为“甘松”也应因当时“甘松山”之名。而此时的“甘松侯”所指当同前述“洮阳公”一样,并非指的宕昌羌全境,而只是承认宕昌羌对迭山以北的地区有控制权。也就是说此时甘松的概念仍然是指在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枹罕以南的地域。《梁书 诸夷传》记载:

宕昌国,在河南之东南,益州之西北,陇西之西,羌种也。

明确表明宕昌国在吐谷浑的东南,则吐谷浑尚在宕昌之西北,而又在甘松之南,则甘松必在宕昌国的北境――今迭山以北――甚明。此时,吐谷浑势力已经开始向宕昌羌渗透。《魏书 卷一百一 宕昌羌传》又记载:


杨文度之叛,围武都,弥机遣其二兄率众救武都,破走文度。

高祖时,遣使子桥表贡朱沙、雌黄、白石胆各一百斤。自此后,岁以为常,朝贡相继。后高祖遣鸿胪刘归、谒者张察拜弥机征南大将军、西戎校尉、梁益二州牧、河南公、宕昌王。后朝于京师,殊无风礼。朝罢,高祖顾谓左右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宕昌王虽为边方之主,乃不如中国一吏。”于是改授领护西戎校尉、灵州刺史,王如故,赐以车骑、戎马、锦彩等,遣还国。

据《仇池国志》,473年南退后的杨文度自立为武兴王(今陕西略阳),北魏封之为武兴镇将。477年杨文度遣其弟杨文弘攻陷北魏仇池郡(今甘肃西和县南西汉水北),后败被斩。《魏书 宕昌传》记载的梁弥机救武都之事,当即此时。此后,仇池势力分据阴平、武兴两地。而宕昌羌成为北魏、吐谷浑反复争取的对象。《资治通鉴 卷一百三十六 世祖武皇帝下》

(永明三年,485年)秋,七月,癸未,魏遣使拜宕昌王梁弥机兄子弥承为宕昌王。初,弥机死,子弥博立,为吐谷浑所逼,奔仇池。仇池镇将穆亮以弥机事魏素厚,矜其灭亡;弥博凶悖,所部恶之;弥承为众所附,表请纳之。诏许之。亮帅骑三万军于龙鹄,击走吐谷浑,立弥承而还。

《魏书 吐谷浑传》记载为:

后度易侯伐宕昌,诏让之,赐锦彩一百二十匹,喻令悛改,所掠宕昌口累部送时还。易侯并奉诏。

死,子伏连筹立。高祖欲令入朝,表称疾病,辄修洮阳、泥和城而置戍焉。文明太后崩,使人告凶,伏连筹拜命不恭,有司请伐之,高祖不许。群臣以其受诏不敬,不宜纳所献。高祖曰:“拜受失礼,乃可加以告责,所献土毛,乃是臣之常道,杜弃所献,便是绝之,纵欲改悔,其路无由矣。”诏曰:“朕在哀疚之中,未有征讨,而云春枹罕表,取其洮阳、泥和二戍。时以此既边将之常,即便听许。及偏师致讨,二戍望风请降,执讯二千余人,又得妇女九百口。子妇可悉还之。”伏连筹乃遣世子贺鲁头朝于京师,礼锡有加,拜伏连筹使持节、都督西垂诸军事、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麾旗章绶之饰皆备给之。后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张礼使于伏连筹,伏连筹谓礼曰:“昔与宕昌通和,恆见称大王,己则自名,今忽名仆而拘执此使,将命偏师往问其意。”礼曰:“君与宕昌并为魏籓,而比辄有兴动,殊违臣节。当发之日,宰辅以为君若反迷知罪,则克保籓业,脱守愚不改,则祸难将至。”伏连筹遂默然。及高祖崩,遣使赴哀,尽其诚敬。

伏连筹内修职贡,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为强富。准拟天朝,树置官司,称制诸国,以自夸大。世宗初,诏责之曰:“梁州表送卿报宕昌书,梁弥邕与卿并为边附,语其国则邻籓,论其位则同列,而称书为表,名报为旨,有司以国有常刑,殷勤请讨。朕虑险远多虞,轻相构惑,故先宣此意,善自三思。”伏连筹上表自申,辞诚恳至。终世宗世至于正光,牦牛蜀马及西南之珍无岁不至。

可见,北魏与吐谷浑在南部争夺宕昌,而在北部的争夺集中在洮阳一带。《魏书 吐谷浑传》记载:

(474-475年)拾寅后复扰掠边人,遣其将良利守洮阳,枹罕所统,枹罕镇将、西郡公杨钟葵贻拾寅书以责之。拾寅表曰:“奉诏听臣还旧土,故遣良刘守洮阳,若不追前恩,求令洮阳贡其土物。”辞旨恳切,显祖许之。自是岁修职贡。……


据《魏书 天象志一》太和四年(480年)正月癸卯,“洮阳羌叛,枹罕镇将讨平之。” 据《魏书 高祖纪上》太和十五年(491年)二月乙亥,“枹罕镇将长孙百年请讨吐谷浑所置洮阳、泥和二戍,许之。”

此泥和,即前引《水经注 洮水注》之迷和城,今甘肃卓尼县东南。北魏虽取洮阳、泥和二戍,但并没有深入吐谷浑内地。而此后吐谷浑与北魏关系比较密切(参《吐谷浑史》),双方实际控制的地区应该仍以洮阳、泥和为分界。

二、甘松特指甘肃舟曲、迭部始于北周所置甘松防

《中国历史地图集》将三国时期的甘松定位于今甘肃迭山南的迭部县东南、舟曲县西北的白龙江北岸。实际上这里的甘松,直到北周武帝时候才有。

前述之宕昌羌在梁弥忽以后九世――也就是梁弥治以后七世――而至梁仚定。《南齐书 宕昌传》记载:

宋末,宕昌王梁弥机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建元元年,太祖进号镇西将军。……

(永明)三年(485),诏曰:“行宕昌王梁弥颉,忠款内附,著绩西服,宜加爵命,式隆蕃屏。可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陇西公、宕昌王。”颉卒。

六年,以行宕昌王梁弥承为使持节、督河凉二州诸军事、安西将军、东羌校尉、河凉二州刺史、宕昌王。

《北史 梁览传》记载:

梁览,字景睿,金城人也。其先出自安定,避难走西羌,世为部落酋帅。曾祖穆,以枹罕城归吐谷浑,后又归魏,封临洮公。祖颢,为尚书,封南安公。父钊,河华二州刺史,封新阳县伯。览家世豪富,赀累千金。孝昌初,秦州莫折念生、胡琛等反,散财招募,有二千人,镇河州。从大军平贼,历凉、河二州刺史,封安德县侯。览既为本州刺史,盛修甲仗,人马精锐。吐谷浑惮不敢出,皆曰:“梁公在,未可行也。”永安中,诏大鸿胪琅邪王皓就策授世为河州刺史。永熙中,改封郡公。大统二年,加太尉。其年,览从弟仚定反,欲图览,览与数战未能平,王师至,始破之。四年,迁太傅。及河桥之役,王师败,时病留长安,赵青雀反北城,览为之谋主。事平,乃见杀。

可见,梁仚定从兄为梁览,梁览以上可考者有四代,为梁穆、梁颢、梁钊。且梁氏本汉人,可能是进入枹罕后与原来的彭氏羌混合,并在羌中树立了威信,而成为宕昌羌的首领(参《宕昌羌源流管窥》)。

梁仚定时期与北魏及后来的西魏、北周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周书 卷四十九 宕昌羌传》记载:

自弥忽至仚定九世,每修职贡不绝。后见两魏分隔,遂怀背诞。

永熙末,仚定乃引吐谷浑寇金城。

大统初,又率其种人入寇。诏行台赵贵督仪同侯莫陈顺等击破之。仚定惧,称藩请罪。太祖舍之,拜抚军将军。

四年,以仚定为南洮州刺史、要安蕃王。后改洮州为岷州,仍以仚定为刺史。

是岁,秦州浊水羌反,州军讨平之。

七年,仚定又举兵入寇。独孤信时镇陇右,诏信率众便讨之。军未至而仚定为其下所杀。信进兵破其余党。朝廷方欲招怀殊俗,乃更以其弟弥定为宕昌王。

十六年,弥定宗人獠甘袭夺其位,弥定来奔。

先是,羌酋傍乞铁匆等因仚定反叛之际,遂拥众据渠林川,与渭州民郑五丑扇动诸羌,阻兵逆命。至是诏大将军宇文贵、豆卢宁、凉州刺史史宁等率兵讨獠甘等,并擒斩之,纳弥定而还。语在贵等传。


宕昌羌“后见两魏分隔,遂怀背诞”,则北魏分裂后,宕昌羌又开始叛应吐谷浑。北魏孝武帝末“永熙末,仚定乃引吐谷浑寇金城”。《周书 文帝纪》记载为:“魏永熙三年(534年)夏四月,……宕昌羌梁(企)〔仚〕定引吐谷浑寇金城。渭州及南秦州氐、羌连结,所在蜂起。南岐至于瓜、鄯,跨州据郡者,不可胜数。”据《北周地理志》,渭州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县西南五里),辖陇西、南安、渭源三郡,即今甘肃武山、陇西、渭源、漳县地区。南秦州后改为成州,治洛谷城,今甘肃西和县南洛峪镇,辖仇池、长道二郡,即今甘肃天水西南、礼县、西和县、成县西、宕昌县东、武都县北的地区。则宕昌羌的势力又北扩。西魏文帝大统初,“西魏大统四年(538年),以梁仚定为岷州刺史,此岷州刺史是改南洮州刺史而来,据《北史》记载“(大统)七年冬十一月,叛羌梁仚定徒党屯于赤水城,秦州刺史独孤信击平之”,则岷州刺史治所似乎在前述赤水城附近,在今甘肃岷县梅川、茶埠一带。则梁仚定宕昌羌的活动范围自然仍包括迭山以北区域,且似乎以今岷县以北地区为统治中心。《周书 独孤信传》对大统七年梁仚定的反叛记载比较详细:

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七年,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仚定举兵反,诏信讨之。仚定寻为其部下所杀。而仚定子弟,仍收其余众。信乃勒兵向万年,顿三交口。贼并力拒守,信因诡道趋稠松岭。贼不虞信兵之至,望风奔溃。乘胜逐北,径至城下,贼并出降。加授太子太保。

而《北史 独孤信传》的记载大体相同:

七年,岷州刺史赤水蕃王梁仚定举兵反,诏信讨之。仚定寻为其部下所杀,而仚定子弟仍收其余众。信乃勒兵向万年,顿三交谷口。贼并力拒守。信因诡道趣稠松岭。贼不虞信兵之至,望风奔溃。乘胜逐北,径至城下,贼并出降。加授太子太保。

大统七年,梁仚定当时是岷州刺史,当据今岷县一带而反叛。同时,《周书 宇文贵传》载“又有羌酋傍乞铁匆因梁仚定反后,据有渠株川(即《宕昌羌传》之“渠林川”),拥种类数千家,与渭州民郑五丑扇惑诸羌同反,凭险置栅者十余所。” 据《北周地理志》,西魏于大统十六年羌酋傍乞铁匆后于渠株川所置的岷州,治今甘肃岷县城关,则渠株川也在今岷县一带。民郑五丑也煽动渭州的诸羌同时反叛。而梁仚定于反叛之初即被杀,内部出现分裂,“而仚定子弟,仍收其余众”。这时候的梁仚定的残军肯定不能继续之前的“入寇”,而是退兵。所以独孤信“进兵”所屯的三交口正是《元和郡县志》所载周明帝武成中“逐诸戎”筑城而置“甘松防”之地(今甘肃迭部东南,详后),则三交口时在宕昌羌境内。既然《周书》之“三交口”,《北史》作“三交谷口”,则此时尚未有城池。独孤信当时是秦州刺史,秦州治上封,今天水。此时既然渭州、岷州都已经反叛,那么独孤信可能是从上封向西南,沿藉水达白水,然后西进的。所以记载中的“万年”一地当在此路线上。独孤信兵屯三交口,而绕道“稠松岭”击溃宕昌羌参军。后“径至城下”,此城或即宕昌羌当时的大本营。而那么此时三交口、稠松岭一带还未有“甘松”之名甚明。即此时的甘松仍然是指迭山以北洮水以北之地,而不包括迭山以南的地区。

而据渠林川羌酋傍乞铁匆及据渭州的郑五丑直到大统十六年才被击杀,复置岷州于渠株川。《周书 宇文贵传》载:

太祖令贵与豆卢宁、史宁讨之。贵等擒斩铁匆及五丑。史宁又别击獠甘,破之,乃纳弥定。并于渠株川置岷州。

宕昌羌的獠甘在大统十五年就已经与南秦州武阶的氐人勾结叛乱,《周书 氐传》记载:

十五年,安夷氐复叛,赵昶时为郡守,收其首逆者二十余人斩之,余众乃定。于是以昶行南秦州事。氐帅盖闹等相率作乱,闹据北谷,其党覃洛聚洮中,杨兴德、苻双围平氐城,姜樊哙乱武阶,西结宕昌羌獠甘,共推盖闹为主。昶分道遣使宣示祸福,然后出兵讨之,擒盖闹,散其余党。

据《北周地理志》武阶郡蜀武州,辖覆津、盤堤二县,即今甘肃武都县东南、文县东北地区。可见,宕昌羌东境已经到达武都、文县一线。獠甘逼梁弥定,说明宕昌的统治中心在宕昌到三交口一带,其所犯的岷州、洮州一带,只能视为其北境。西魏助梁弥定击灭獠甘,残余的反抗力量还存在,并继续与吐谷浑勾结。《周书 卷十五 于谨传》附于寔传记载:

魏恭帝二年,羌东念姐率部落反,结连吐谷浑,每为边患。遣大将军豆卢宁讨之,踰时不克。又令寔往,遂破之

《周书 卷四十九 宕昌羌传》记载:

其后羌酋东念姐、巩廉俱和等反,大将军豆卢宁、王勇等前后讨平之。

西魏平定宕昌羌内部的亲吐谷浑势力后,因袭西魏的北周与宕昌羌关系比较密切,北周得以与吐谷浑为战。《周书 明帝纪》载:

(武成元年,559年)三月癸巳,……吐谷浑寇边,庚戌,遣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众讨之。……贺兰祥攻拔洮阳、洪和二城,吐谷浑遁走。

而《周书 卷五十 吐谷浑传》记载:

武成初,夸吕复寇凉州,刺史是云宝战没。诏贺兰祥、宇文贵率兵讨之。夸吕遣其广定王、钟留王拒战,祥等破之,广定等遁走。又攻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州以还。

至此,洮阳、洪和二城彻底属于北周所控制,并置洮州。

《元和郡县志 卷三十九》芳州条下记载:

秦汉及魏晋皆诸羌所居,至后魏吐谷浑入侵据焉,周明帝武成中,西逐诸戎,始有其地。乃于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

《元和志》的这个记载不见于史籍,北周明帝武成中的这次战役,可能就是前述洮阳、洪和战后,北周联合宕昌羌对吐谷浑的威慑性进攻,并“于三交口筑城,置甘松防”。这里的“三交口”正是前述《周书 独孤信传》记载的独孤信讨宕昌羌梁仚定时屯兵之地。据《北周地理志》芳州治封德,在今甘肃迭部东南,甘松防即在县内。这就是甘肃迭部“甘松”为地名之最早见于记载,之所以取“甘松”为名,自然是取自今迭山及其以北的甘松旧名,而迭山以北的“故甘松”仍然在宕昌羌的势力范围。正是“甘松防”的设置,将“甘松”的范围扩展到了迭山以南地区。又因为此时“甘松防”成为北周、宕昌羌联合应对吐谷浑的最前线,“甘松”作为一个区域,其中心转移到了迭山之南,迭山北的“故甘松”却因成为后方而逐渐少见于记载。《周书 卷四十九 宕昌羌传》又载:

保定初,弥定遣使献方物。
三年,又遣使献生猛兽。
四年,弥定寇洮州,总管李贤击走之。
是岁,弥定又引吐谷浑寇石门戍,贤复破之。高祖怒,诏大将军田弘讨灭之,以其地为宕州。

《田弘传》记载:

保定元年,出为岷州刺史。弘虽武将,而动遵法式,百姓颇安之。
三年,从随公杨忠伐齐,拜大将军。
明年,又从忠东伐。师还,乃旋所镇。吐谷浑寇西边,宕昌羌潜相应接,诏弘讨之,获其二十五王,拔其七十二栅,遂破平之。

则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年),梁弥定又叛北周,与吐谷浑修好。武帝遂灭宕昌羌,以其地为宕州。《周书 武帝纪》记载“于宕昌置宕州”在次年(太和元年)正月,且正月“乙巳,吐谷浑遣使献方物。”据《北周地理志》,宕州治阳宕,今甘肃宕昌县西。《元和郡县志》载:“怀德县,本周武帝天和元年置,属甘松郡。”《隋书 地理志》说“怀德,后周置甘松郡”。《舆地广记》说:“怀德县,后周置及立甘松郡。”据《北周地理志》,怀德在今甘肃舟曲西北白龙江北岸。则甘松郡与宕州同时或稍后设置,并属于宕州。又《周书 李贤传记载》:

四年,王师东讨,朝议以西道空虚,虑羌、浑侵扰,乃授贤使持节、河州总管、三州七防诸军事、河州刺史。河州旧非总管,至是创置焉。贤乃大营屯田,以省运漕;多设斥候,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

五年,宕昌寇边,百姓失业,乃于洮州置总管府以镇遏之。遂废河州总管,改授贤洮州总管、七防诸军事、洮州刺史。属羌寇石门戍,撤破桥道,以绝援军,贤率千骑御之,前后斩获数百人,贼乃退走。羌复引吐谷浑数千骑,将入西疆。贤密知之,又遣兵伏其隘路,复大败之。虏遂震慑,不敢犯塞。俄废洮州总管,还于河州置总管府,复以贤为之。

按《北周地理志》西疆郡属叠州治合川,今迭部西北白龙江岸。从《李贤传》改河州总管为洮州总管可以看出,其时河州、洮州(当还有新置的宕州)是防范羌、浑的重点,――河州治枹罕,辖境最西南的狄道县仅至今甘肃临夏县西南;洮州治美相,辖境最西南的汎潭县仅至今甘肃临潭县城关――河州处于最西面,而洮州处于南面最前线。那么叠州及西疆郡于保定年间尚未设置(《元和郡县志》记载叠州是周武帝建德六年始置)。可见武帝置宕州后,甘松郡以西至西疆仍为吐谷浑及残余的宕昌羌所据,北周仅得到怀德以东而置宕州。也就是说此前宕昌羌地西界并非仅仅到达甘松郡怀德。这样北周、吐谷浑双方暂时妥协,以宕州、洮州、河州为分界。

《周书 卷六 武帝纪下》记载:

(建德五年)二月辛酉,遣皇太子赟巡抚西土,仍讨吐谷浑,戎事节度,并宜随机专决。

八月戊申,皇太子伐吐谷浑,至伏俟城而还。

(建德六年)六月,癸亥,于河州鸡鸣防置旭州,甘松防置芳州,广川防置弘州。

九月壬申,……吐谷浑遣使献方物。

《周书 吐谷浑传》记载为:

建德五年,其国大乱。高祖诏皇太子征之,军渡青海,至伏俟城。夸吕遁走,虏其余众而还。

明年,又再遣奉献。

则北周武帝于建德五年趁吐谷浑内乱之际,出兵伐之。《周书》只记载了对其北部统治中心――重点是伏俟城――的进攻。 同时对宕州以西的吐谷浑以及宕昌羌残余势力也一定进行了打击。所以,建德六年得以置旭州、芳州、广州。据《北周地理志》芳州治封德,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也就是甘松防之所在。旭州治金城,辖境最西南至今甘肃碌曲县东。弘州治广川防,辖境最西南至今甘肃碌曲县西南。据《元和郡县志》“叠州,历秦汉魏晋,诸羌保据焉。至后魏,其地入土谷浑。周武帝建德六年西逐诸戎,始统有其地,乃置叠州,盖取山川重叠为义”,则叠州也是周武帝建德六年所设置。则北周在河州、洮州、宕州的基础上进一步向西南扩大了疆土。

可见,北周武帝之前,甘肃迭部县东南、舟曲县西北的白龙江北岸的地区仍为吐谷浑及其所羁系羌胡所据。北周明帝时置甘松防,使“甘松”作为地域概念延伸到迭山以南。北周武帝置旭州、芳州、广州、叠州后,迭山以北的“甘松故地”分属于旭、河、洮、岷、宕、叠、芳数州,甘松遂转而专指甘松郡及其辖地,即今甘肃迭部东南、舟曲西北白龙江沿岸之区域。唐宋地理著作追溯此区域的建制沿革,最早均至北周设立甘松防、甘松郡及芳州,而未言更早的前凉、前秦之甘松护军、西秦之甘松郡,则“甘松”前后所指盖非一地甚明。

三、四川松潘之甘松因隋唐时产甘松得名

      诸地志凡记四川松潘之甘松,则必引北魏封邓至羌象舒彭为“甘松县子”之事。

《通典 卷一百九十 邓至》:“邓至,羌之别种也,后魏兴焉。有象舒理者代为白水酋帅,因地名为种号。邓至王其地自干亭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按:即宕昌羌)以南,……自舒理至十代孙舒彭,附于后魏孝文帝,封甘松县子,邓至王。后数代,西魏恭帝初,其帝担术,因乱来奔,周文帝遣兵送还,自后无闻。”

《元和郡县志 卷三十三》松州:

至后魏邓至王象舒理者,并为白水羌也。……其后子孙舒彭者,遣使内附,拜龙骧将军,益州刺史,甘松县开国子,加以渠帅之名,后魏末平邓至蕃,始统有其地。后周保定五年于此置龙涸郡,……

嘉诚,甘松岭在县西南十五里。”

《旧唐书 卷四十一》松州下都督府:

隋同昌郡之嘉诚县。武德元年,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永徽之后,生羌相继忽叛,屡有废置。……天宝元年,改松州为交川郡。乾元元年,复为松州。据贞观初分十道:松、文、扶、当、悉、柘、静等属陇右道。永徽之后,据梁州之境,割属剑南道也。

嘉诚,历代生羌之地,汉帝招慰之,置护羌校尉,别无州县。至后魏,白水羌象舒治自称邓至王,据此地。其子舒彭遣使朝贡,乃拜龙骧将军、甘松县子,始置甘松县。魏末大乱,又绝。后周复招慰之,于此置龙涸防。天和六年,改置扶州,领龙涸郡。隋改甘松为嘉诚县,属同昌郡。武德元年,于县置松州,取州界甘松岭为名。(《隋书 卷二十九》:同昌郡, 西魏逐吐谷浑,置邓州。开皇七年改曰扶州。……嘉诚 后周置县并龙涸郡及扶州总管府。开皇初府废,三年郡废,七年州废。有雪山。)

松州都督府,督羁縻二十五州。旧督一百四州,领州,无县户口,惟二十五有名额,皆招抚生羌置也。

岩州,贞观五年,置西金州。八年,改为岩州。领县三,与州同置:金池 甘松 丹岩。

以上诸种记载,都说北周在四川松潘县附近设置过甘松县。史念海可能就是据此认为《三国志》甘松在松潘东北川甘交界处(《秦岭巴山间在历史上的军事活动及其战地》,《河山集 四集》)。

但是,根据《魏书》、《北史》等对邓至羌的记载,并没有说封象舒彭“甘松县子”。《魏书 卷一百一 邓至羌传》:

邓至者,白水羌也,世为羌豪,因地名号,自称邓至。其地自亭街以东,平武以西,汶岭以北,宕昌以南。土风习俗,亦与宕昌同。其王像舒治遣使内附,高祖拜龙骧将军、邓至王,遣贡不绝。

《周书 卷五十邓至羌传》:

自舒治至檐桁十一世。魏恭帝元年,檐桁失国来奔,太祖令章武公导率兵送复之。

对于地志与史籍间的矛盾,王仲荦认为,北魏宕昌羌内附,为宕昌国、封甘松侯。邓至羌内附,为邓至国,不可能同时又被封甘松侯。邓至羌与宕昌羌南北接壤,在其之南,疆域分明。隋时移扶州于北周邓州治所尚安(今四川南坪县西北),后改扶州为同昌郡,嘉诚是其属县。后原属芳州的封德、常芬二县也改属同昌郡下。隋人编纂区域地志,就把邓至羌、宕昌羌内附事、北魏封宕昌羌甘松侯事、北周于宕昌置甘松郡事都记载在同昌郡下。唐于扶州置松州,作地道者,又将其事都记载在松州总叙之下(见《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196)。此说近实,所以白水羌之内附,与甘松无涉。《通典》承前代之误,而《元和郡县志》、《旧唐书》、《太平寰宇记》、《舆地广记》、《文献通考》、《蜀中广记》等均沿袭、增益其说。

但是,松潘县境虽无甘松县,却有甘松山,是以产甘松得名。

《隋书 卷二十九》:

汶山郡……
通轨,后周置县及覃州,并覃川、荣乡二郡。开皇初郡废,四年州废。有甘松山。

《通典 卷一百九十 吐谷浑》注说:“甘松山在今交川郡境。 今临洮、 和政郡之南及合川郡之地。”

《太平寰宇记》、《文献通考》沿袭其说。

《新唐书 卷四十一》:

松州交川郡,下都督府。武德元年以扶州之嘉诚、会州之交川置,以地产甘松名。广德元年没吐蕃,其后松、当、悉、静、柘、恭、保、真、霸、乾、维、翼等为行州,以部落首领世为刺史、司马。

《新唐书 卷二百十六上》吐蕃上:

吐蕃又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阻,不如许赤岭。”乃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

以上诸种记载,则都说通轨(四川黑水县北)、嘉诚(四川松潘县)、交川(四川松潘东南)有甘松山,因产甘松得命。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三》松潘卫条:

甘松岭卫西北三百里。亦曰甘松山,一名松桑岭,土人谓之松子岭。后魏有甘松县,唐置松州,皆以此山名。《新唐书》:开元十九年,吐蕃请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岭,中国之阻,不如许赤岭。是也。今大江经其下。杜佑曰:甘松岭乃江水发源处。似误。赤岭,见陕西西宁卫。

《读史方舆纪要》将前述洮州卫与松潘卫的甘松分开,无疑是正确的。

本来,前面所述各个记载,并没有把历史前后三处甘松并为一处。将张骏置甘松护军、乞伏国仁置甘松郡与隋唐之甘松山混淆始于胡三省。《资治通鉴 卷七十八》甘松条胡三省注:

甘松,本生羌之地,张骏置甘松护军,乞伏国仁置甘松郡。后魏时白水羌朝贡置甘松县。太和六年,改置扶州。隋改甘松为嘉诚县,属同昌郡。唐武德初置松州,取甘松岭为名,且其地产甘松也。杜佑曰:“甘松岭江水发源之地。”甘松岭在今交川郡境。今临洮和政郡之南及合川郡之地。《新唐书》曰“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浑居山之阳。”

因为,《资治通鉴》胡注流传甚广,故后代多承其误。

综上所述,北周以前,甘松所指当在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枹罕以南的地域。其中心则在甘肃临潭、卓尼县以南。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六十》洮州卫条:“甘松城在卫西南。蜀汉景耀末,姜维败于侯和,退屯沓中。司马昭遣邓艾自狄道趣甘松沓中,以缀姜维。《志》云:甘松本生羌地,张骏置甘松护军于此。乞伏国仁时,置甘松郡。”又说:“漒川城在卫南。晋义熙十一年,西秦炽磐攻姚秦洮阳公彭利和于漒川。元熙元年,复遣将攻之,利和奔仇池,因置益州镇漒川,是也。亦谓之南漒。宋元嘉三年,西秦征南将军吉毗镇南漒。陇西人辛澹据城逐之,澹旋奔仇池,炽磐因移置梁州于南漒。亦即此城矣。七年,没于吐谷浑,城废。” 《读史方舆纪要》所据为明代资料,明代洮州卫治今甘肃卓尼县东北,辖地最南至白龙江一线(参《中国历史地图集 明代部分 陕西一》)。所以《读史方舆纪要》对于甘松及漒川的记载是比较恰当的。

如此,则《三国志邓艾传》所载的“艾遣天水太守王颀等直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等邀其前,金城太守杨欣等诣甘松”的部署就完全行得通了。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11-1 11:56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凌云茶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1
编号 25896
注册 2004-11-26


发表于 2007-3-21 22: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愧学士之称。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历山学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牙门将军
好贴 8
功绩 136
帖子 555
编号 53620
注册 2005-11-21


惭愧阿,只是边学边卖而已,而且还很不成熟。更待补充、详考。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3-27 04: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不少学士的文章,选题方面很有特色,似乎重点在于考证三国蜀事的地理。这些地方相对来说较为偏远,资料自然比不上中央地方,确实不清楚的地方太多了,大有考究的空间。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0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19-5-30 17: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大篇长文,还很专业,估计没几个人能看明白的,要是有地图配上就好了。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9: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2736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