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9 00:42 发表
笑,我不是说得很清楚了吗?还有一点要声明的,从《三国志》的各处资料来看,当然承认刘备控制了长沙郡的一部分(另外三郡稍后说明)。但是须知各郡就是地盘而已,双方各自控制一部分完全合乎常理。
同时,我也列出了孙权一方至少控制了长沙郡的一部分:
《三国志—吴主传》:十五年,分豫章为鄱阳郡;分长沙为汉昌郡,以鲁肃为太守,屯陆口。
简单点问你一点问题:
你是否承认孙权一方占领了四郡中的部分地盘?
你是否搞清楚我的观点是黄盖任太守不会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后?
如果你连阅读别人帖子时都没认真阅读,那么本身就是你自己的责任。
列再多的内容,而没有对应他人的观点(或者说根本没看清他人观点),是没有实际作用的。
俺没搞清楚阁下的观点?黄盖任太守不会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后这个观点是怎么得出来的?
这段话阁下不会没看到吧?
“黄盖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前就领武陵太守”,是两条史料结合才能得出的结论。
《孙皎传》:黄盖及兄瑜卒,又并其军。推出黄盖早死于孙皎。
《黄盖传》: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推出黄盖担任武陵太守。
两条相加,才得出“黄盖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前就领武陵太守”。
但黄盖死亡时间跟黄盖担任武陵太守,两个史料本身都是孤证。
或者阁下是从另外的资料得出“黄盖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前就领武陵太守”这一结论,,那是俺连阅读别人帖子时都没认真阅读。
若阁下没看到这段话,这顶帽子还是奉还吧。
孙权一方占领了四郡中的部分地盘,不等于孙权占领武陵郡治与长沙益阳,若这两处被孙权控制,刘备要平定四郡,基本不可能实现。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9 00:42 发表
只要证明 “合并部曲 不等同于 放弃原来地域”。 就已经足够了。不相关的问题根本不需讨论。
《三国志—孙皎传》:黄盖及兄(孙)瑜卒,又并其军。
孙瑜死亡,孙皎合并了孙瑜的部曲,你不否认吧?
孙瑜之前的职务是奋威将军 领丹杨太守。
现在问你,孙皎合并了孙瑜的部曲后,孙权有没有放弃丹杨郡?
事实上,孙皎合并了孙瑜的部曲后,孙权并没有放弃丹杨郡。
所以同样道理,孙皎合并了黄盖的部曲后,不会因此放弃黄盖原来驻守的地区。
阁下要举例子,麻烦也举个有相似点的。
丹阳四周都是孙权的地盘,孙权自己都迁到秣陵了,丹阳是孙权的本营所在。孙皎驻江夏,孙皎合并了孙瑜的部曲,是后方往前线增兵。
武陵可是在刘备包围圈中,以当时孙刘矛盾开始激化的情况下。再把黄盖部曲撤走,不是弃守是什么?难道叫加强防御?
这可不是什么不相关的问题。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9 00:42 发表
太守金旋死于刘备之手 能否等同于 武陵全境都被刘备控制 ? 这个问题你想过没有?
反之问你,长沙太守向刘备投降 能否等同于 长沙全境都被刘备控制 ?
前面就说得很清楚了。
太守金旋死于刘备之手,至少说明武陵郡治临沅落入刘备之手。
黄盖要从武陵前往增援益阳,则黄盖也控制临沅一带。
这就是冲突。
原帖由 东祖长离 于 2007-1-9 00:42 发表
啥以为了?明明是你先说“关羽争三郡住益阳”这话的。
然后我用史料告诉你当时住益阳的是鲁肃。
咋的?想不认帐是不?
鲁肃比关羽先到益阳,这点还不需要您老来告诉俺。
且吕蒙袭南三郡前,廖立为长沙太守,是长沙为刘备所有,关羽争三郡住益阳,更与黄盖讨长沙益阳县不符。
关羽争三郡的时候不在益阳么?关羽在资水北,鲁肃在资水南,跨江对峙,可都在益阳。益阳县城可是在江北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