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述说三国>系列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2 20: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系列

假如当初被困士山的不是关羽.......

关羽被围土山结果  
张辽劝降,羽以三事相约,曹操允诺,关羽降曹。  
曹操早闻关羽大名,更兼看到过关羽战吕布时的英姿,待关羽甚厚,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  
曹操送关羽金银绫锦无数,并送美女十名,被关羽送入内堂服侍二嫂。送战袍一件,赤兔一匹,纱囊一支。  
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报答曹操。  
得知刘备消息,关羽封金挂印,留书而去。过五关斩六将,于古城与张飞等相聚。  

现猜想被围土山的是张飞。  

张飞对张辽劝降的态度:早听关羽说过“这厮武艺不在你我之下”,于是挺矛要与张辽单挑。张辽想到丞相未说可以动武,于是认输跑下山。  
曹操立刻派徐晃许胖独眼等人上山火拼张飞,最后生擒张飞。张飞身受重伤,许胖、独眼皆有轻伤。  
张飞昏迷之时连声叫喊:“大哥,我保不住二嫂,我对不起你…”。曹操被感动,说:“真君子也”,遂替张飞疗伤。并回下邳安置二嫂,规定不准任何人打扰。  
张飞醒后,知道事情真相,感曹操之恩,遂降,但心中仍挂念两位兄长。  

曹操早闻张飞大名,更兼看到过张飞战吕布时的英姿,待张飞甚厚,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张飞吃的不亦乐乎。  
曹操送张飞金银绫锦无数,并送美女十名,张飞照单全收,只是留了两名美女服侍二嫂。  
送战袍一件,赤兔一匹。张飞将战袍穿在身上,每天骑了赤兔马在城中炫耀。引起许胖等人强烈不满。  
曹操战颜良不利,折了宋宪和魏续,忧心忡忡,程昱推荐张飞。  

斩颜良:  
曹操令张飞出战颜良。张飞豹眼环睁,怒目咬牙,倒拖蛇矛,吼声如雷,跑下山来,河北军如波开浪列。颜良看到张飞的样子,想起刘备曾叫他打探一个很丑很黑的叫张飞的人的下落,方欲问时,张飞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张飞手起一矛,刺于马下。  
诛文丑:  
文丑前来与颜良报仇,挫了徐晃和张辽,正遇张飞,便与交战。战不三合,文丑佯败,转身便逃,欲使回马枪。被张飞马快,赶上一矛刺死。  
事后张飞被封了汉寿亭侯。  

得知刘备消息后,张飞向曹操辞行,因事前并未约三事,故而曹操不允。  
张飞发怒,回府收拾行李,将所有金银珠宝绫锦美女统统拿走,连汉寿亭侯也一并带走。  
径出北门,门吏拦住,张飞更不答话,一矛刺死,便领了车队前行。  
行不到二十里,被曹操率领许胖等人拦住。曹操喝问张飞为何不辞而别,张飞说老子爱怎样就怎样。曹操怒,下令诛杀张飞。许胖等人平日就看不惯张飞的嚣张,于是特别卖力的进攻张飞,只恐被张飞逃脱。可怜张飞独力难支,遂战死。  


猜想被围土山的是赵云。  
赵云心中早已想好了如何保护二位夫人的计划,就是诈降曹操。于是不等到张辽来劝,赵云已经摇白旗跑下山投降了曹操,也并未约定三事,只是希望曹操好生相待二位夫人。曹操允诺。  
曹操没有听过赵云的名气,所以也不是特别厚待赵云,只是为了鼓励一下赵云,给了一把赵云青釭剑。只是赵云为人谦虚,于是许胖独眼等人都对赵云印象不错。  

在这期间,有十位美女主动接近赵云希望能做赵云的小妾被赵云拒绝。但留了两名服侍二位夫人。这两名时不时要勾搭一下赵云。赵云坚守本分不动摇。  

曹操与袁绍军交战于白马,赵云没去。  
听到曹操征战不利的消息,赵云心中酝酿好了逃跑计划。  
赵云将二位夫人化装成男子装扮,三人趁夜跑出许都。  
曹操撤军回许都时,赵云等人已到了东岭关。  
曹操大怒,亲率大军前往捉拿赵云,顺便沿路铲除一切反曹势力。  

过五关  
杀人对赵云来说不是问题,他杀的比关羽还快  
赵云斩孔秀,过东岭关。  
赵云斩孟坦,韩福,过洛阳。  
赵云斩卞喜,过汜水关。(卞喜用的计赵云根本没上当,一见面就将卞喜捅死了)  
赵云斩王植,过荧阳。(同样赵云没相信王植的鬼话,随手一枪了事)  
赵云斩秦琪,过黄河渡口。  

此时曹操大军已经追至。赵云三人身陷重围。  
赵云将阿斗绑在胸口,发挥超常的冲阵能力,左冲右突,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挑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血染征袍,直透重围。可怜甘夫人和糜夫人,都死于乱军之中。  

赵云人困马乏,到得古城,大喊求救。张飞出迎。二话不说,一矛往赵云心窝刺去……

[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22 20: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2 20: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系列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误解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载于陈寿《三国志.蜀书》)。
  许多读者听过“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俗语,误认为此名话的意思是说廖化文武不济,蜀汉缺少能征惯战的杰出将领。其实不然,纵观《三国演义》可以看出廖化是有勇有谋的将才,以下证据足可以证明:
  其一,武艺高强,骁勇善战。廖化首先登场是解救刘备夫人,杀了杜远,初识关羽。后投靠关羽一直是关羽心腹重臣,攻打樊城时,廖化已是先锋,而关平却副将(《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关羽战庞德时,是令廖化独自率兵攻打樊城,樊城守将是大将曹仁,可见在蜀汉第一战将关羽眼中廖化的能力是可以信赖的。关羽兵败被围麦城,杀出重围,搬救兵的也是廖化(《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诸葛亮兵出祁山,袭击司马懿大营派的正是姜维、廖化(《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中,也多次重用了廖化,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蜀汉延熙十六年秋,将军姜维起兵二十万,令廖化、张翼为左右先锋(《三国演义》第一百九回)。蜀汉景耀元年冬,大将军姜维以廖化、张翼为先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曹魏邓艾催督先锋郑伦与廖化两马相交,被廖化一刀斩于马下(《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从关羽时期的先锋、诸葛亮时期的先锋到姜维时期的先锋,作为先锋将军主要是冲锋陷阵,勇猛强悍,廖化正因为武艺很高强,才能很好地完成关、诸葛、姜的派置的任务。
  其二,有军事智谋,善于提出自己的军事意见。邓艾与姜维斗阵法,却派另一军暗袭祁山。却被廖化看破,廖化曰:“此必赚我斗阵法,却引一军袭我后也。”(《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三回)。刘禅诏姜维班师回朝,维令廖化、张翼断后,蜀兵旗帜整齐,人马徐徐而退(《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四回)。姜维临兴兵,问计于廖化,廖化曰:“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将军强欲行难为之事,此化所以未敢专也”。姜维不纳,遂留廖化守汉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五回)。姜维兵败沓中被围,廖化建议是“今四面受敌,粮道不通,不如退守剑阁。再作良图。”“白水地狭路多,非战争之所,不如且退去救剑阁可也,若剑阁一失,是绝路矣。”姜维从之,遂引兵来投剑阁。(《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六回)。通过廖化几次提出可行的军事意见,可以看出廖化有智谋,是比较优秀的军事将领。
  廖化对刘氏蜀汉政权是十分“忠心耿耿”的,也得到了刘备、刘禅及蜀汉集团其他重要人物的器重赏识,这也是廖化的高强武艺、军事智谋分不开的。“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只是说明廖化效力蜀汉集团时间较长,年龄跨度很大,在姜维时期,廖化已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而蜀中却没有年青将领接替他的先锋位置所出现的“青黄不接”现象,并不能说明廖化没有武艺,没有智慧。

[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22 20:4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gsyzj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2
编号 44358
注册 2005-7-27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6-10-22 20: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嗯,支持楼主说法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孤狼在途

临颍侯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2
功绩 505
帖子 2940
编号 39366
注册 2005-5-21
来自 狼窝


发表于 2006-10-22 20:4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欢迎楼主。
是否原创,望告之;两篇合并,以利于回复;同类主题请发在同一帖子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哦,原来我的帖子在这,可是还有一些的,怎么不见了?有些是原创的,有一些是朋友告诉我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老人的最后的一滴泪

这一天显得格外的灰暗。伴随着无数即将破灭的梦想和早已腐化的斗志,成都城的城门缓缓的打开了。当后主卑躬屈膝的将蜀汉的税簿交给征蜀将军邓艾时,所有的官员都垂头丧气,似乎是在恨后主昏庸,也似乎是在怨自己无能。就在这一年,这个共存在了四十三个春秋,不少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曾为其奋斗过的蜀国,就此宣告结束。



   这一天的景象是那么的悲惨,虽然没有看见一滴血,但谁都清楚,每个蜀国人的心里都在流血。一群曾经随姜维伐魏的士兵在队伍的后方不安的讨论着,他们实在为这位至今仍在剑阁誓死抵抗魏军的蜀军主帅担忧,从他们的脸上看到的除了倔强和怨气外,就只有惋惜了。他们心里很清楚:不论成败,主帅都会努力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整个成都城内几乎没了人烟,就连城楼上也已是一片废墟。一位六十于岁的老人缓缓的登上了城楼,他望着眼前这一幕幕,不禁落下了两行眼泪。他仍然记得四十年前作为蜀兵的他曾经意气风发的站在这座城楼上为国站岗;然而,眼前这座破旧的城池哪里是当年那座呢?老人朦胧的眼睛又看了一眼城外不远处正在向邓艾投降的后主、百官,以及成都百姓,从他眼里看到的是一种对过去的追忆、对眼前的失望,及对将来的不安。他很清楚,他完全可以随人们共同投降魏国,然而,这不是他所愿意的。



   老人缓缓的走下城楼,走回了自己的家中。他走向后院,看了看自己伯父当年遗留给自己的一棵松柏及自己栽培的几株桑树,它们依然挺立。老人拿起小桶,用那颤抖的双手一一浇水。老人转过身来,他仍然紧缩眉头,脸上布满着愁云,他微弱的目光落到了后院那几亩薄田上。老人走回了自己的卧房,点起了蜡烛,缓缓的躺在了竹席上,渐渐地睡去。



   他似乎又见到了许多曾经风光一时的蜀汉英雄人物,他们还是那么的坚定,似乎丝毫没有察觉出自己即将变成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老人静静地躺着,他的思绪在冥想与梦之间徘徊。他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曾在成都城上与众士兵盼望着先帝刘备征汉中归来;他记得自己曾经坚信蜀汉将会成为上国。老人的思绪飞回了三十年前,诸葛丞相第五次伐魏之时;当时,他曾多次为丞相送饭。他亲眼目睹了诸葛丞相为这个国家呕心沥血。一次,他悄悄将一个本来属于自己的鸡蛋藏在口袋里送去给丞相。当时正值深秋,丞相却仍然穿着单薄的布衣,拖着早已疲惫不堪的身体,手里拿着蜡烛在察看地图,偶尔还会咳几声。看到这一幕,他再也忍不住的哭泣起来。丞相似乎察觉到了后方的声音,他转过身亲切地问,“你这是何事啊?”



“丞相,您年纪大了,却起早贪黑,整天不吃不喝。若有个三长两短,三军将士当如何是好!” 他边哭边说。丞相安慰了他几句后,就独自走出了帐外。他看着丞相那消瘦的背影,不禁更加的心酸。



    三十年了,老人听见自己的内心在呐喊。忽然,他被屋外一阵吵杂的声音惊醒,他擦了擦脸上的泪水,哀怨的往窗外看去。是邓艾率领着魏军进城了。老人摇了摇头,重新缓缓的躺下,努力找回早已烟消云散的梦。渐渐地,他微弱的双眼闭上了。床头的蜡烛斜了过去,烛花在微弱中跳跃,最后终于熄灭了,余烟袅袅直上…






------蜀相卧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4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李典,三国真真正正的英雄少年

李典
性别:男
年龄: 28
描述:智将,威武中略带文雅之气,忠厚。
简介:李典, 字曼成,山阳巨野人, 曹操大将。 都亭侯, 死后被追谥为愍侯 。 性格冷静慎重,曾多次阻止同僚躁动。喜欢读书学问,一生征战,不与其他将领争功,为人敦厚,军中将士称为长者。官至 破虏将军。

细说李典

??李典最早跟随叔父李乾效力于曹操,在吕曹交战期间,李乾因不肯降敌被吕布手下薛兰、李封所杀,李典助堂弟李整杀敌报仇,李整死后不久李典就被曹操任为离狐太守,中郎将。此后战役中李典多负责粮运后勤,直到任夏侯敦副将讨刘备后才逐渐调到前线作战。
??曹操要挥军攻打袁谭、袁尚,他派李典和程昱负责运送粮食。当时运输捷径是通过河水而走,曹操明知敌人会在上游载断水路,便对他们说:“倘若船不能通过,就下来走陆路吧。”不出曹操所料,袁氏官兵居然将河道改道,李典、程昱再不能将粮食运往前线支援曹操军队了。面对这困难的时候,李典想到一个办法。他跟负责该项任务的将领商量。“现在敌人只是居于有利位置。他们的优势令他们松懈。只要对国家有益,我们不要被朝庭或上司的意思控制。”于是,李典他发动突袭,将敌人打败,河道得以畅通。可见其有勇有谋。
??关于李典的智谋,有一次曹操派李典和夏侯敦出兵对抗刘备。两军对持不下,一天早晨,刘备毁营寨撤退,夏侯敦要领兵追击,李典说:“贼兵无故撤退,恐怕有埋伏。南边道路狭窄,草木茂盛,不能去追。”夏侯敦不听,坚持去追,李典只好押阵留守。后来,夏侯敦果然陷入敌人埋伏,战斗失利,李典只好派兵去救,才将夏侯敦救出。[火烧博望坡]
??李典是一个有纪律性的人。 李典向来与张辽 ,乐进不和,但他却不会因私怨而耽误公事。 一次张辽、乐进、李典等驻兵合肥,孙权率众围困合肥,张辽按照曹操的指示去对抗,但一向以来,张辽、乐进、李典平常不和睦,张辽怕他们不合作,互扯后脚。李典慨然地说:“这是国家大事,只看你的计谋如何,我们难道会因私事而忘公义吗?”说完,他们三人便齐心合力,将孙权打败了。  

病死的时候才30多,计算起来15~16左右跟随曹操,战博望,袭袁军的时候才20+  ~~`  云迷们~~`看看你们的云云的年龄,再去浪漫遐想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诸葛亮的用人方针——关羽篇

关羽,字云长,原字长生,公元161年生,河东解良人,于184年黄巾起义时逃至涿郡(河北涿县)遇刘备而起义,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曾大破曹军,威震一时。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后吴将吕蒙袭破荆州,被杀。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使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82斤。

关羽饱读兵书,战略思想宏观,蜀未遇徐元直之前,关羽是蜀中的战略主导,提出很多有建设意义的话,如公元200年提出偷袭徐州,并用计杀死徐州刺使车胄从而巩固初期实力等,值得一提的是,后来曹操同年攻击刘备俘虏关羽,其“降汉不降曹”的精神足证明关羽的大义,即使被封为汉寿亭侯,一旦得到刘备消息又马上离开曹操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难怪后人尊称为“关圣帝君”!

这样的一个“圣人”,何况和刘备又是手足之情,诸葛亮对待起来,自然是得与之周旋!

初时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关羽时常瞧不起他,处处与诸葛亮为难,称“士大夫终非吾辈”,不屑与之共事,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就不悦”。 而诸葛亮非但不气,反刻意去迎奉关羽。建安十九年,蜀得马超,封平西将军,位同关羽。关羽闻之不满,书信于亮,“问超人才谁可比类”,诸葛亮作书答称,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又建安二十四年,刘备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恐关羽不悦,派费诗往关羽处,同时拜关羽为前将军。但关羽闻此事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诸葛亮亦作书称其“无人能及”也。

问诸葛亮何以如此?乃是知晓关羽心高气傲,又不能得罪,故如此曲意逢迎,讨其欢心,这也正是诸葛亮用人工于心计,深藏不露的高级韬略。

又谈赤壁之战,施计策令关羽签生死状,明知天下大势不容杀曹操,卖个人情给关羽守华容小道,不仅使关羽绝情于魏,并且在关羽面前树立了一定的威信,亦使得“刘备三人组”不敢再小视他,巩固了他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此乃一箭多雕,更是其用人方针的深层体现!

关羽镇守荆洲,鲁肃前来求还城池,诸葛亮直接推到关羽那里,还做书一封,关羽见之大怒,厉声训喝,鲁肃只好做罢!在这里,诸葛亮是深知道关羽性格的,其实将军哪有不听军令的,而关羽为人高傲,诸葛亮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巧妙的化解了东吴的质疑,不得不说诸葛亮,在对待关羽问题上,是看的十分透彻的!

在网上看到有篇文章议论“关羽死于诸葛亮之手”,大抵是说,诸葛亮派关羽守万箭之地,在战争发生之前,不提醒刘备存在的安全隐患,战争发动后,也不及时作出相应对策,故诸葛亮借荆洲取了关羽性命!

我个人其实比较认同这种观点,关羽的性格在史书上记载:“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直接说也就是看不起诸葛亮。可是关羽与刘备“恩若兄弟”,而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间要比关羽晚,官职也比关羽低,只有如此巧为周旋。诸葛亮考虑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就是等待时机除掉关羽从而剪除阻碍他攫取权力的最大障碍。

综其所述,诸葛亮在关羽的用人方面,是把捏的比较准的,完全掌握了关羽的一举一动,从这一点看,诸葛亮的用人方针是相当成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谈谈三国时期功高震主者

一、最幸运的功高震主者--周瑜
    周瑜应该说是三国时期的第一位功高震主者(曹操为君主,不在讨论之列),同时也是最幸运的一位功高震主者。他的“功”究竟有多高?要知道吴国的版图是怎么来的,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可以说是首席功臣。孙策死后,周瑜成为托孤重臣之一。其后,周瑜又劝主送质,从而在以后曹操南下时没有后顾之忧。而在曹操真正南下时,周瑜又成功的打赢了流传千古的赤壁之战。然后,周瑜又拼死取下了南郡。这些功劳,也就是孙权后来说的“非周公瑾,孤不帝也”的原因。为什么说周瑜是幸运的功高震主者呢?这是因为他只有36岁就死了。虽然说周瑜的死使吴国失去了夺取西川的机会,但是对于周瑜个人来讲,这可能真是幸运的。姑且不论周瑜是否真能取下西川,就算是取下了,真正实现了“二分天下”,那么周瑜的结局会是什么呢?一旦周瑜坐阵成都,我们可以想像得到,“三气周瑜”的情况可能真就要实现了,可能还远不止三气,只不过这个“气”的主语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如果周瑜也能像陆逊那样活上六七十岁,可能真的就会被活活气死。但“幸运”的是,周瑜在取蜀的路上死去了。“天妒英才”的周瑜,虽然留下了遗憾,但却使他的人生变得完美起来。
二、最聪明的功高震主者--诸葛亮
    要说聪明的功高震主者,那还得说是蜀相诸葛亮。说不定很多人还真不知道诸葛亮有功高震主之处,这也正说明了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刘禅“手下”的诸葛亮和刘协“手下”的曹操多少有相同之处。不过要论起“震主”来,恐怕连曹操都要望尘不及。据说汉献帝有一次对曹操说过一句话,说“我要是阻碍了您的事业,那您就直接把我杀掉得了”,曹操听后立即是汗流浃背,从此后再不入朝见君。而诸葛亮则不然,他往朝堂上一站,刘禅在后面就不知道是怎么坐住的。诸葛亮有一次在朝堂上大骂宦官,吓得刘禅也只能跟着点头。《出师表》就是诸葛亮震主的“罪证”。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文章中,诸葛亮完全是以一种老子教训儿子的口吻出现的,他还真把自己当成周公了。当然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以“鞠躬尽瘁”代替了“功高震主”。(其实《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更像是出自诸葛恪之手,因此这个“鞠躬尽瘁”一词也是来自诸葛恪,因此诸葛亮还真得感谢自己的这个侄儿)其实诸葛亮的“功”还得不到完全“震主”的时候,他的北伐并没有成功。不过我们也要设想一下,如果诸葛亮真的取下了长安,说不定一个“太祖高皇帝”就此就会诞生。
三、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陆逊
    陆逊的功劳对于东吴来讲,与周瑜十分相像。但他实在是不比周瑜幸运,因为他抚佐的孙权是后期的孙权,而周瑜抚佐的则是刚刚继位的孙权。陆逊在彝陵之战后,就一直坐阵荆州。陆逊虽然说担任的武职,但他自己还是以书生自居,因此陆逊对荆州的治理是完全的“文官化”,使荆州十分井井有条。而且陆逊在练兵上也是完全的军事家,荆州之兵无有不精者。但是,就是因为陆逊在荆州表现得太出色了,使得荆州就有了“只知陆伯言,不知孙仲谋”的情况。这些情况在头几年也就算了,但是随着孙权的称帝,这一切就都变了。而且更为关键的是,陆逊的妻子是孙策之女,而孙权对孙策的后人一向都有戒心。而陆逊又长年统兵在外,万一他一造起反来……此时的孙权疑心很重,于是一幕“三气陆逊”的表演开始了。最终陆逊被活活气死在一个所谓的“二十条罪状”上,虽然说后来陆抗完全反驳了这“十十条罪状”,使得孙权不得不为陆逊守灵。但是一切都迟了,病逝于荆州的陆逊成了三国时期最悲惨的功高震主者。
四、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司马氏
    要说最成功的功高震主者,那肯定是司马氏了。最终一统三国的就是司马氏,当然他们才是最成功的了。这里要说说司马氏能够成功的关键。有人说是诸葛亮的北伐加强了司马氏的兵权,这话当然对,但是要明白,兵权的加强离代魏称帝还差得很远。诸葛亮死时,司马懿手里确实握有重兵,但此时的魏国的兵马并非是全部在此。在吴蜀同盟以后,魏国就要在东西两线同时作战。西面先有曹真,后有司马懿;东线则是由满宠、文聘等人把守。由于演义中以蜀魏为主,所以东线这一边就没有什么描写,这也使得满宠、文聘等将领不被后人重视,其实这些人都是一代名将,完全能坐镇一方。司马氏在当时还根本不具备代魏的程度。但是事情总是有发展的,魏明帝曹叡死后,随着曹爽的出现,事情就完全改变了。正是因为曹爽的恶行,使得曹氏大失人心;而司马氏在这一时期则正在悄然倔起,曹氏此时拢络的都是像何晏这种公子哥型的人物,而司马氏集团中则是人才济济。正因为这样,司马懿才能够在高平陵事变中一举成功。加之司马懿诛杀王凌、令孤愚,司马师诛杀文钦、毋丘俭,司马昭诛杀诸葛诞,司马氏的江山就算是坐定了。因此,司马氏的成功,诸葛亮固然有因素,但真正成功的原因则是曹氏的没落。没有曹爽,就没有司马懿。在曹爽暴政的时候,司马懿正在广收人心,司马氏一旦与曹氏开战,人心所向,又怎能不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诸葛亮的用人方针——魏延篇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伟大的谋略家,在其辉煌的一生中,有无数的成功计策令后人称道,但同时,对于他的某些用人方针上,如对待魏延,马谡等令人产生疑惑,在此鄙人提出一些个人看发,欢迎讨论!!————探花

魏延,蜀国名将。子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人。关羽攻长沙时,魏延杀主献城,后随刘备入川,一路战功不少。任镇远将军,汉中太守。随诸葛亮平定南蛮,在陈仓力劈曹魏大将王双,迁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诸葛亮死后,与长史杨仪争兵权,被诸葛亮生前安排的马岱诛杀。擅用大刀,刀法熟练。

诸葛亮之所以对待魏延让后人唏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诸葛亮的为人,诸葛亮,一生谨慎,瞻前顾后,再看魏延,卤莽冲动,反复不定,这着实让诸葛亮不得不紧密观察魏延,不敢给魏延以重任了!

魏延第一次出场,反叛得罪蔡瑁张允,在襄阳城下与名将文聘大战数十合,最后落得家人被杀只身投奔长沙的下场。

第二次出场,血性方刚的魏延又起反叛杀了韩玄,救了黄忠,迎接关公进城!

如果说第一次是仗义,第二次就绝对是冲动,在古代,成王败寇,无所谓正邪,无所谓反正,难怪诸葛亮一见魏延,就要斩了他,并说:“食其禄而杀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这样看来,诸葛亮担心不无道理,魏延日后万一反叛,能敌魏延者,恐蜀中无人矣!

且看魏延中计死之前那番狂妄叫嚣:谁敢杀我!谁敢杀我!谁敢杀我!可见魏延是多么自恃其强!诸葛亮死,无人能敌魏延,他才表露本性,上欺刘主懦弱,下视三千蜀军为草芥。

此人诸葛亮不得不防,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的“带精兵取道子午谷直插魏国的重镇长安”,而改派马谡守街亭了,其实以诸葛亮的智慧,他当然知道这是一条妙计,只是手下无人,魏延又“不能尽信”,故不敢如此实施罢了。

综观其述,魏延,非诸葛亮不重用,而是其本性使的诸葛亮无法对之重任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关羽之大意失荆州?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吴魏暗中结盟,欲取荆州。步骘献计与孙权“可使人见操,令曹仁旱路取荆州,云长必攻樊城。主公可暗谴一将,袭取荆州,一举可得矣”    吴魏勾结,的消息传入成都。刘备聚众商议。诸葛亮曰“可令云长进攻樊城,令敌胆寒,自然瓦解矣”  可见,诸葛亮在战略方针的制订上,就已经中了步骘的调虎离山之计。此其一也。  
其二,荆州地处要地,吴魏皆对之虎视耽耽。两川平定后,孔明为什么不把重兵集结于荆州,亲自把守。以此为基地,养精蓄锐,以图中原呢?如果从荆州起兵,拿下襄樊,过新野,汝南就可直插中原腹地许都。此一路,地势较平坦,无甚险要之地,正是用兵之地。岂不强过孔明日后从山峡路窄之地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呢?如此重地,更兼关羽,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的品性。诸葛亮就更应该亲自把守,添兵加将了。  
其三,令关羽取樊城,就以棋差一着。关羽取樊城,荆州空虚,孔明为何不向荆州派援军,甚至亲自前往荆州接应关羽,防备孙权呢?诸葛亮一向以神机妙算著称,为何,想不到曹操统50万大军救援樊城,孙权会趁虚而入呢?生平谨慎,必不弄险的孔明,此时却将关羽置于腹背受敌的险境。  
  诚然,关羽此役也有疏忽大意之过。但就算,不疏忽也未必取胜。关羽也就10万左右人马。而吴魏呢?曹操援军50万,樊城曹仁的兵加上徐晃5万也得有10万兵马。(曹军60万)吕蒙白衣渡江3万,后来,韩当,周泰等七将依次而进,其余皆随孙权前往救应。可见孙权的兵马也不下20万。两国80万军马。关羽虽智勇双全,但吴魏两家也不乏出谋划策之人,能征惯战之将。试想,以关羽一旅之师,怎敌两国虎狼之兵。  
   可见,关羽只不过是在执行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过程中,在具体的战术运用中犯了点的错误。而,孔明在战略部署上则犯了面的错误。孰轻孰重不言而喻吧?至少,这个黑锅不应该都由关羽来背,而且,一背就是几千年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19: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中的10大帅哥

第十位:崔琰
入选理由:眉目疏朗,须长八尺(想一想很可怕,那他怎么吃饭呀?),甚有威重,朝士瞻望,而太祖亦敬畏焉(不禁想起杨莲亭)对于此人三国演义里无直接描写,主要依据《世说新语》.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曹操让他代替自己接待外宾,想来此人相貌不错.不过匈奴人的审美观真是怪异,竟然觉得曹操不错.曹操十分感动,结果杀了他.
类型:知识分子风度,三国志里的头像是个大胡子.
最具魅力的部分:气质
推荐指数6

第九位:关羽
入选理由: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唯一的缺点,喜欢戴绿颜色的帽子.关羽的肤色比较深,可能是早年卖枣时吃得太多了,但比张飞还要好一些.
类型:猛男型,身强力壮,属于少妇杀手.难怪刘备的两位夫人对他好.
最具魅力的部分:胡须,在他的两位兄弟分别被称作大耳贼和环眼贼的时候,他却被称为美髯公,曹操还为他订做过胡子套.他本人也经常做做的故意展示自己的胡子.
推荐指数6

第八名:陆逊
入选理由:身长八尺,面如美玉,长得像小孩子,所以年纪一大把还被人称为小儿.他与周瑜堪称江东双壁,他的后代,陆机,陆云全都仪表不凡,估计他也不会太差.
类型:青春可爱型.我不是恋童癖哟!
最具魅力部分:机智
推荐指数:6.5

第七名:何宴
入选理由:玄学家,地地道道的文人.何宴是曹操的假子,因为从小长得漂亮,比较得宠,曹丕很嫉妒.长得白,别人以为他擦了粉,用手帕在他脸上抹.后来被匈奴人抓住,匈奴人觉得没见过这么漂亮的人,不忍心用刀杀他,就推倒一面墙把他压死了.此人"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有自恋狂的倾向.
类型:人妖,据说他喜欢男人.
最具魅力部分:皮肤
推荐指数:7

第六名:赵云
入选理由:许多玩《赵云传》的朋友,一定支持赵云,不过阿云没有日本人画得那么出色.赵云长得白,骑白马,所以给人印象比较好,而且作为刘备的贴身保镖,也不至于面目可憎,估计也就是那种浓眉大眼的农村小伙子形象.而且也面嫩,年纪一把还被称为小将."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也就是说他还有点双下巴.不过罗冠中写外貌的语言还真是贫乏,都是威风凛凛.
类型:朴实无华型,不过这种类型现在吃不开.漫画家只好改变了赵云的形象.
最具魅力部分:眼睛
推荐指数:7

第五名:孙策
入选理由:"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策时年少,虽有位号,使人乐呼为孙郎,问孙郎至,皆若失魂魄"我的天,简直就是万人瞩目的天王巨星出场,堪比麦克尔杰克逊东京演唱会的盛况.可惜死得太早,没有充分发挥,不过娶了个大乔也算般配.
类型:阳光男孩型,少女最爱!
最具魅力部分:微笑
推荐指数:7.5

第四名:吕布
入选理由"人中吕布,马中赤兔",貂蝉一见倾心的人,显然不凡"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不过吕布终究是个粗人.不过它具备帅哥的两个重要素质——多情而且运动神经发达.吕布的长处是善于修饰外表,会化妆.
类型:喜欢打扮,头脑简单的运动型帅哥.
最具魅力部分:肌肉
推荐指数:8

第三名:马超
入选理由:面如冠玉,眼若流星,虎体猿臂,彪腹狼腰人称锦马超,长得白,眼睛会放电,又有西凉血统,传说中马超的部队和古罗马有联系,行军作战是罗马式的打法,马超也穿罗马式的铠甲——银铠高髦.亚美尼亚可能还有马超的后裔.简直就是意大利美男子嘛.
类型:白马王子型.绝对是你心中的西格弗里得
最具魅力部分:眼睛
推荐指数8.5

第二名:周瑜
入选理由:分明就是帅哥的招牌,女性缘极佳,把小乔迷的五迷三到的.江南俗谚"曲有误,周郎顾",于是就有许多女生"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抚弦"周郎不但雄姿英发,而且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长,简直就是个万人迷.
类型:奶油小生+风流才子
最具魅力部分:到处都迷人
推荐指数:9

第一名:诸葛亮
入选理由:
第一,周瑜嫉妒他的相貌,说"既生瑜,何生亮".
第二,刘备这个变态,见到庞统理也不理,见到诸葛亮一见钟情.可见有几分姿色.
第三,老婆奇丑,符合"帅哥恐龙配成对"的原则.
第四,以上三点摆出来,容貌就不用形容了
类型:恐龙杀手
最具魅力部分:忍耐力,竟然能和恐龙生活几十年,也难怪他南征北战的不回家.
推荐指数10

诸葛亮卧居隆中,经三顾茅庐后出山辅佐留备,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在江东舌战群儒,火烧赤壁(难怪别人说他是火攻篇看多了……),七擒孟获,N出祈山,死于五丈原。
其人胸怀大志,不拘文墨,聪慧机敏,羽扇葛巾,英俊潇洒,飘逸超群,仙风道骨,堪称“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千古一叹
嗟夫天!
陨乎西原!
渭滨风起,风起恸锦官。
玉陛失颜色,朱紫多茫然。
金沙九曲九九环,南中涕泗走瘴山。
猿鹤襄阳不能语,崩鸣竹涛意阑珊。
二十七年白鬓发,乃知英雄事有不可为。
东有猾孙旌旗之游动,北有贼曹兵戈之眈眈,
枯叟怀浆相约筹笔,水流八阵琴身断!
文卷真砌砌,秃去狼毫盈筐箧。
成灰蜡炬还遗亮,皆因未至天明时。
伏龙岗内轻诸侯,曾问何日还田亩。
少年长笑嗤功名,岂料功名唤忠武。
秋叶零零称谨慎,二更鼓。
渭滨风起,风起恸锦官。
可怜蚕女停机织,漂向江中俱素丝。
乐府更弦按箜篌,不作宫商只作雨。
有鸟收羽赴水死,其恸也如此。
呜呼长天夜为流坠荧星也,
三投往复能忍去?
不去而何?
曷此其极!
齐腔殷殷意,再报黔首恩。
日呼望帝,夜唤杜鹃。
君血化碧,我泪成泉。
纵逞返旗计,宁得一书生。
渭滨风起,风起恸锦官。
舞影斜阳千载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诸葛亮的丑老婆


       三国时代,社会动荡,仁君、奸臣、勇将、谋士纷纷登台亮相。也有醉月飞花的美貌佳人。对诸葛亮而言,如果他泉下有知,英灵永存的话,他应该永远也忘不了与他荣辱相关,休戚与共的妻子,那位历史上有名的丑媳妇黄硕。

      诸葛亮一家在荆州城外二十里的隆中,经营出一个象模象样约小小农场。

      时间在一天一天地过去,诸葛亮的叔父亡故了,大哥诸葛瑾远赴东吴做官,姊姊诸葛惠远嫁到南彰,
中只剩下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诸葛亮过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生活,转眼之间就二十五岁了。

      以诸葛亮的条件,必然是名门世家选择乘龙快婿的理想对象。谁也没有料到二十五岁的诸葛亮却找了个丑女结婚。

       黄硕身体壮硕,人如其名,黄头发,黑皮肤,皮肤上起一些鸡皮疙瘩,是河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襄阳记》说诸葛亮与黄硕的成亲也是破除世俗观念的,没有媒妁之言,是黄承彦自己找上门来问诸葛亮:“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发,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立即许之,黄承彦即载送其女至隆中,以至时人以为笑乐。

       诸葛亮自然有他既定的标准,黄承彦看透了他的心思,认为诸葛亮对于大家闺秀与美貌佳人都不屑一顾,唯一可以解释的理由,就是他志在邦国,淡泊寡欲,他需要的是一位才德俱备的贤内助,而不是出身名门望族的美貌女子。

       因此黄承彦才敢不揣冒昧,当面替自己的女儿说亲。诸葛亮看似随便的一答,实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事情不应是黄承彦把女送过来而是诸葛亮亲自前往沔阳黄府。

       对诸葛亮的到来,黄承彦是作了充分准备的。老早就吩咐家人:“只要诸葛相公一到,不用通报,请其径行登堂入室。”

       这是一项特殊的礼遇,诸葛亮兴冲冲地昂首而入,不料堂屋两廊间突然窜出两条猛犬,直往客人身上扑来,里厢闻声而出的丫环连忙朝两只猛犬的头上拍了一下,霎时两头猛犬就停止了扑跃之势,再把它们的耳朵拧一下,两只凶猛的猎犬竟然乖乖地退到廊下蹲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两只猛犬都是木头制的机械狗,诸葛亮不禁哑然失笑。

       黄承彦盛情款待诸葛亮,诸葛亮盛赞两只木犬制作精巧,黄承彦哈哈大笑,说:“木犬是小女没事时闹着玩的,不想累你受惊了,真是抱歉得很啊!”诸葛亮游目回顾,见壁上一幅《曹大家宫苑授读图》,黄承彦立即解释:“这画是小女信笔涂鸦,不值行家一笑的。”跟着指着窗外如锦繁花说:“这些花花草草都是小女一手栽培、灌溉、剪枝、护理。”

       由木犬、图画、花草,诸葛亮已经把黄家闺女的模样与才干,在内心深处凭着想像已经绘出了一幅轮廓鲜明的画,他知道这就是他追求的目标。

       诸葛亮把黄硕娶回家门,他的邻居们以貌取人,不明就理地讥讽:“莫学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他们哪里知道诸葛亮正是得其所哉,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位贤德的媳妇呢。

       黄硕到诸葛亮家后,亲操杵臼,兼顾农桑,里里外外的粗活儿与琐事,都按部就班地处理得妥妥贴贴,诸葛亮自然是身受其惠。

       诸葛亮六出祁山,威震中原,发明了一种新的运输工具,叫“木牛流马”,解决了几十万大军的粮草运输问题,又发明“连弩”这种新式武器,出敌致胜,魏国大将张部就死在这种武器之下,实际上这些都是他媳妇教的。据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汝南入相传,诸葛亮居隆中时,友人毕至,有喜食米者,有喜食面者。顷之,饭、面俱备,客怪其速,潜往厨间窥之,见数木人椿米,一木驴运磨如飞,孔明遂拜其妻,求传是术,后变其制为木牛流马。”

       此外,诸葛亮五月渡沪,深入南中,七擒孟获,为避瘴气而发明的“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也是丑媳妇教给他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述说三国>五虎将:演义和正史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武将莫过于五虎大将军关张赵马黄等五人了。三国演义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甚至娱乐价值都是不容质疑的,但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虽然大约不甚违背史实,毕竟大部分内容仍然出自于作者所杜撰。而后人不察,往往有错把小说情节当史实的情形发生。
更甚者,现代人的悲哀之一,是许多人对于本国历史的认识竟然全然仰赖日本的漫画及电玩。好比「关羽早年为私塾教师」、「赵云曾经挫败文丑」、孙夫人「弓腰姬」的称号......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不少国人却误以为出自于演义、甚至以为出自史实,令人嘘唏不已。又如日人所谓「关羽为刘备早期的军师」,于演义虽非无稽(如关羽自请留守徐州时,刘备因早晚要与关羽议事而犹豫),却是史册所无,宜明辨之。
谨作此文,望能稍稍还原这些历史人物在史传中真实的面目。并杂以一些小说内容、说部野史及民间的戏曲传说以兹参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中,刘备亲赐五虎大将军的称号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人,赵云仅次于关张位居第三。孰不知,史传中赵云不但终其一生位阶始终较关张低上许多,甚至尚不及马超、黄忠。实际上,演义中除了孔明之外,溢美最多的人物恐怕就是赵云了。
演义,平话
细数演义里赵云武勇的事迹,其武艺高超,遭遇强敌无数而未尝一败,甚至数度击败曹魏名将张合;在汉水河畔勇救老黄忠时,「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吓得徐晃、张合不敢抵挡,任其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当阳长坡(注1),赵云于百万曹军中怀抱阿斗,还能连杀曹营名将五十人后从容离去,其神威盖世,简直无人能及!演义中击杀敌军将领之多,实无人出赵云之右!
奈何这些事迹,泰半都是子虚乌有。演义中赵云所杀敌将,几乎全部都是演义虚构出来的;其中当阳救主、汉水退敌(注2)虽然见载于史册,却也绝无演义渲染的那么夸张。
赵云的武勇在刘备阵营是被肯定的。蜀书杨戏传中记载了杨戏对赵云的评价,其中就有「猛将之烈」四个字。然而出了蜀汉,知道赵云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演义描述敌方对刘备阵营的忌惮,动辄排出「诸葛孔明之智,关张赵云之勇」,然而我们看到赤壁战后周瑜写给孙权的信,其中却只有提到「枭雄」刘备和关张两头「熊虎」。大概在周瑜心目中,孔明这个刚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子只是蒋干那类言利辞倒、长袖善舞的辩士吧!至于赵云,周瑜可能根本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算有,也不会放在心上吧。
今人大都知道演义中周瑜因为孔明的关系而被丑化不少,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因赵云而被演义贬抑的人。演义安排张合遭逢赵云在先、遇孔明于后,真不知道该说是张合的悲哀抑或是荣幸!演义中张合屡受挫于赵云,史传中张合却从来没有跟赵云对垒过。我甚至怀疑张合知不知道世界上有赵云这个人。
刘备领汉中王,演义说他封关张赵马黄为五虎将,实情却是刘备擢升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为前、右、左、后将军,赵云则仍然担任入益州时因功升任的翊军将军。
不妨比较一下成书较早的三国志平话中的描写。按平话中的赵云已经是五虎大将之一,但仍然依照史实列于五人之末;而赵云在平话中用的枪虽有涯角枪的美誉──谓其天涯海角无对也,却败于张飞的丈八神枪在先、又被铁臂将军张益击败于后。由张飞听到赵云被张翼击败的消息之后「大怒出战」张翼的情节,更隐隐透露出了早期三国故事中赵云所扮演的角色。
史实中的当阳长坡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八年),曹操挥师南下,刘备让关羽由水路赶往江陵,自己带着十万百姓南逃,百姓脚程缓慢,一天只能走十余里路程。曹操大军开到襄阳时发现刘备已经远离,于是曹操点了乐进、曹纯等将,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追,「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终于在当阳长坡追到了刘备军。刘备留下二十名骑兵给张飞断后,自己带着孔明、赵云等人在三十余骑的护卫下逃走。按照往例,刘备每次仓皇逃跑无不拋妻弃子,此时也不例外,惟独这一次刘备身边多了一个胆大心细的赵子龙,甘夫人和刘禅才没有被曹军俘虏。
史册中关于赵云当阳救主的记载,就只有蜀书赵云传:「......(刘备)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和蜀书二主妃子传:「....(刘备)弃后(甘夫人)及后主,赖赵云保护,得免于难。」这样两句话而已。既没有百万曹军,也没有夏侯恩先送性命再送宝剑,更没有糜夫人投井自尽......。然而,现实虽然不像小说那样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十万慌乱的人群中、背后又是五千名号称曹军精锐中的精锐的虎豹骑,要怀抱一个婴孩并且保护一名女子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足可证明赵云的胆大、心细、武艺超群。反倒是如果赵云面对的真的是八十三万大军,他还能够「怀抱后主,直透重围,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那何只是神勇而已,简直就是神话了。
史册对赵云的记载大抵如是,没有力斩五将的英勇,没有力敌万人的壮举,也没有担当过什么显赫的职务。但从汉水空营退敌(注3)中,我们看到了赵云的胆识和急智;孔明兵败街亭,赵云率领佯攻箕谷的军队撤退,「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又是一次胆大心细的表现。凡此种种,赵云虽然不像演义中所描写的那么光芒万丈,仍不失为一员良将。
其灌、滕之徒欤
景耀四年(公元二六一年),追谥赵云为顺平侯。据裴松之注引云别传:「后主诏曰:『云昔从先帝,功绩既着。朕以幼冲,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夫谥法所以叙元勋也,外议云宜谥。』大将军姜维等议......按谥法,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祸定乱曰平,应谥云曰顺平侯。」
相对于关张死于个性上的缺失、马超祸及全族,陈寿对黄忠、赵云的评价是:「强挚壮猛,并为爪牙,其灌、滕之徒欤!」灌指灌婴(注4),滕指滕侯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是交情绝佳的老朋友,刘邦起兵之后夏侯婴便一直担任为刘邦驾车的工作;刘邦在一次大败之后,眼见背后追兵甚紧,于是将子女拋下车以求减轻车子的负担,夏侯婴却勒马停车抱回两个孩子,同样的情形连续发生三次之后刘邦才作罢。陈寿或许因而以夏侯婴比拟赵云。而灌婴、夏侯婴的另一个共同点则是并未遭到刘邦猜忌,一生隆宠,死于文帝之时。
比起有些人喜欢拿典韦、张辽来比拟赵云,陈寿的比喻实在恰当多了。赵云的忠义固然和典韦相仿,但典韦拼死护主、力战身亡的悲壮勇绝几乎是三国志中仅见的,赵云不免相形逊色,而赵云的智略又显然胜过典韦;将子龙比作文远,赵云的功绩、声威却都远远不及。如果一定要拿曹魏人物来比拟,个人觉得韩浩毋宁是最恰当的。
韩浩,字符嗣,颇具智略,大半生都担任中护军一职典掌曹操的禁卫亲兵,死于任内,以忠勇闻名于世。他是最早向曹操提出屯田方案的人之一。据裴松之注引魏书:「议者以(韩)浩智略足以绥边,欲留使都督诸军,镇汉中。太祖(曹操)曰:『吾安可无护军?』乃与俱还。其见亲任如此。」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问起黄忠是谁,对三国故事稍有认识的人心中大概马上会浮现一位老当益壮、百步穿杨的神射手吧。孰不知这样的形象其实是小说家所赋予的。
神射无据,大战关羽无凭
演义中的黄忠能「开二石之弓,百发百中」,连关公都差点死在他箭下,可以说是演义中跟吕布、太史慈并列的三大神箭手。吕布辕门射戟的故事在史书中是有根据的:「....(吕)布令门候于门营中举一只戟,布言:『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一发中者诸君当解去,不中可留决斗。』布举弓射戟,正中小支。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魏书吕布传)太史慈的善射也可以在史传中找到记载:「....尝从(孙)策讨麻保贼,贼于屯里援楼上行,以手持楼棼(楼阁的栋梁),慈引弓射之,矢贯手着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吴书太史慈传)然而遍览三国志一书,却连黄忠弯弓射箭的字句都找不到。可见黄忠的神箭只不过是小说家的妙笔,为的是让同样万夫莫敌的五虎大将军各有其性状、各有其特色。事实上也的确很成功,不是吗?今天黄忠神射的名声只怕更在吕布、太史慈之上。
关羽引五百校刀手攻打长沙、跟黄忠大战百回合不分胜负的故事,也是小说家虚构的。史传中关于刘备取得荆南四郡的记载就只有:「....(刘备)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蜀书先主传)蜀书黄忠传:「荆州牧刘表以(黄忠)为中郎将,与表从子盘共守长沙攸县。及曹公克荆州,假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先主(刘备)南定诸郡,忠遂委质....」当时纳降敌军,有留下人质的惯例,后来投降敌方的将领也美其名称为「委质」。
史传中既然找不到黄忠跟关羽交过手的证据,「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当然也就只是小说情节罢了。
勇毅冠三军,力斩夏侯渊
黄忠的神射也许是虚构的,但他的勇猛却是货真价实的。
黄忠投入刘备阵营之后,刘备甚是器重黄忠,跟刘璋开战时便让黄忠担任先锋大将。黄忠也没有让刘备失望,每次作战,「忠常先锋陷陈(通「阵」),勇毅冠三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于是在益州平定之后,刘备封他为讨虏将军,位阶虽然还不及关张马超,却也已经是众将中前几位的了。
待汉中攻防战展开,黄忠立下了一生中最显赫的功绩:斩杀了曹军名将夏侯渊。蜀书黄忠传:「....(黄忠)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这一战当中,黄忠非但展现出无比的勇猛、主导战役的胜败、为自己挣得了征西将军的位子,而且几乎决定了汉中的所有权。主帅夏侯渊一死,副将张合等人被迫后撤,刘备军掌握了汉中天险。后来曹操虽然亲自来到汉中,也已经无力挽回,汉中终于落入刘备手中。
刘备即汉中王位,又任命黄忠为后将军、封关内侯,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刘备阵营四大将。
黄忠升任后将军一年之后便去世了,史传中没有记载黄忠曾经参加刘备伐吴之战。也许是觉得黄忠死的不够壮烈,演义将黄忠的死改写成壮烈捐躯于东征途中。这样一来,壮烈是壮烈了,却不免有些悲凉。能够死于事业的颠峰,不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吗?
蜀书后主传:「(景耀)三年(公元二六零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关羽谥壮缪侯、张飞谥桓侯、马超谥威侯、庞统谥靖侯、黄忠谥刚侯,时人莫不认为这是极大的荣耀。
「老将」黄忠?
一般人称呼黄忠,常常不忘加上「老将」两个字,其实这是满值得玩味的。
演义里黄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是关羽请缨率兵攻打长沙时,孔明警告他:「今长沙太守韩玄固不足道,只是他有一员大将,乃南阳人,姓黄名忠,字汉升,是刘表帐下中郎将,与刘表之侄刘盘共守长沙,后事韩玄,虽今年近六旬,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出场就已经年近六旬,果然是一员老将。第七十回里黄忠、严颜领兵去取张合把守的天荡山时,赵云也说:「何故以二老将当此大敌乎?」演义还真是有心经营黄忠老骥伏枥的形象。
按史传中从来没有提到黄忠是老将,却也没有记载黄忠的年龄,黄忠唯一的儿子黄叙又「早没」,于是史实中的黄忠究竟是老是少就成了一个悬案。
刘备欲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时,孔明曾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却认为无妨。后来刘备派遣费诗去荆州宣读封关羽为前将军的命令时,关羽得知刘备任命黄忠为后将军,果然大怒:「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直到费诗以理相劝,关羽才拜受前将军一职。这里的「老兵」两字,似乎是史传中黄忠为老将的唯一依据了。问题是「老兵」却又不一定是年老的意思,最明显的证据是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年纪也已经在六十岁上下了。
据魏书刘表传,刘表平定长沙是建安初年的事,至刘备建安十三年(公元二零九年)前后取得长沙,相隔大约十年。由此看来,刘备取长沙时黄忠年近六旬虽然不无可能,但就算是三、四十岁,也不足为奇。又,黄忠死于刘备称帝那年,即章武元年(建安二十五年)。古人岁寿大多不长,一般都只有五、六十年而已。
看来想把黄忠的年龄弄清楚还真的不太容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张飞,字益德,素来跟关羽齐名,并为刘备阵营首席大将。虽然「张飞」这个名字可以说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然而一般人心目中的「张飞」,是否就是史传中所记载的张飞呢?
民间传说中的张翼德
民间传说中的张飞勇极、猛极、强极,却也愚笨至极。其强者,旧说部话本中联军才得进入洛阳还是因为吕布被张飞打败的缘故;三国志平话一书干脆直接说张飞是「三国志」里第一条枪,谓其天下第一。至于其愚,则常常有张飞被刘备、关羽或孔明用计戏耍的故事,谨举一例:
张飞欲与关羽一较高下,关羽怕动起手来会伤了和气,于是顺手拿起一根稻草,要张飞将稻草扔过河。张飞自以为就算巨石他也能扔过河,何况区区稻草?于是接过稻草便扔,但稻草太轻,试了好几次,每次都被风吹了回来。此时关羽捆了一把稻草,一下子就扔过河去,唬得张飞一楞一楞的,心想自己连一根稻草都扔不过河,关羽却能把一把稻草扔过河去,那本事岂不是比自己大上不知道多少。从此张飞对关羽心服口服。
类似的故事很多,总之是极言张飞的蠢笨。
唯有三国演义中的张飞,虽然同样勇猛,同样粗鲁、莽撞,动不动就要敌将出来跟他大战三百回合,但却不笨。不管是建议刘备夜袭曹操、在马尾绑树枝以为疑兵,乃至于计擒严颜、智取张合,在在都是智计的表现。张飞用的计谋虽然常常都很单纯,但演义中「百万军中取一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的他其实也用不到孔明那种「近妖」的奇计,只要把敌将弄出来就够了。别说三百回合,演义中能跟张飞放对的又有几个?
不论如何,比起被神格化的关羽,张飞这种粗豪直爽的形象显得更加平易近人、也更贴近人心。就好象「张飞是屠户出身」的说法虽然在史传中找不到根据,但正所谓「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这样的张飞毋宁是可爱的。
附带提一下张飞的字。小说野史中往往记张飞的字为翼德,想来是因为「翼」字跟「飞」字相应的关系。但史传既已明载张飞的字为「益」德,这种跟「吕布死后赤兔马就该归关羽」一样想当然耳的推论,未免蛇足。
威震千古,猛将的代名词
史传中的张飞勇武不比小说中的描述逊色,正史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说:「飞雄壮威武,亚于(仅次于)关羽,魏谋臣程昱等咸称羽、飞万人之敌也。」
张飞最威猛的事迹,当是当阳一役率领二十骑断后。据蜀书张飞传记载:「......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不过二十骑就喝退了曹操大军,这是何等的气魄!无怪周瑜修书劝告孙权软禁刘备时会说:「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而且,张飞不但活着的时候威震天下,死后更威震千古。就如同古人常用「贲、育」来比喻勇者,「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两晋乃至李唐,关张之名可以说就等于是猛将的代名词。譬如晋书刘遐传就有「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又好比崔延伯传:「崔公,古之关张也。」
名将张飞
史传中的张飞不仅勇猛,还善于用兵,是刘备阵营仅次于关羽的大将。
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连带麾下众将也不受重视,鲜少留下什么记载。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飞仍然在刘备被曹操表为左将军时一同被表为中郎将,可见张飞在刘备寄居曹操旗下时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董昭建议曹操除掉刘备时所言「张飞为之羽翼」,也正说明了此时的张飞在人们心中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了。待曹操击败张鲁取得汉中,谋臣刘奕劝曹操乘势南下:「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却被曹操拒绝了。之后张合南进意图夺取巴中,果然遭到张飞顽强的抵抗,而且被张飞「率精足万余人,从他道邀合军交战,山道狭,前后不得相救,飞遂破合。合弃马援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
张合,曹操手下五大将之一,一生纵横无敌,史称「合识变量,善处营阵,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据裴松之注,定军山一战黄忠虽然击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刘备却深深惋惜没能拿下张合:「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这样智勇双全的名将张合,却在张飞手上尝到了空前的惨败,而且「料战事地形无不如计」的他还是被张飞利用地形击败的。一代名将,张飞当之无愧!
然而张飞却跟关羽一样,在性格上有着相当大的缺点,而他竟也因此而死。陈寿曾经比较关张性格上的不同:「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原来张飞督率下属极为严厉,动辄鞭笞甚至处决,刘备每每劝戒他张飞却依然故我。最后绝世之虎将竟被张达、范疆这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家伙所弒杀,令人慨叹。
正因如此,无怪李商隐会作诗感叹:「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孔明纵有旷世奇才,奈何关羽、张飞已先后辞世.....
「儒将」张飞?
其实在野史中张飞还有另一种显为人知的面貌。据说张飞文武全才,尤其工书法、擅绘仕女图,倍受后世书画界推崇。明人笔记中更有当时流行张飞的绘画、人们争相抢购的记载。
清代还有张飞的字帖传世,其中包括著名的「八蒙山铭」的拓文:「汉将军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合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篇「八蒙山铭」乃是张飞大破张合之后,意气风发而书,并招工匠刻石立碑于山巅。武侠小说巨擘查良镛先生就有在他的作品「笑傲江湖」中引用这段典故,让这篇石刻化作书中人物秃笔翁的一门厉害武功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所要讨论的人物──关羽,既是三国名将、后世又奉其为神明,若要详细探讨虽百万言亦不能竟,不得不尽量精简,还望海涵。
演义与史实
演义极力渲染、驰骋文墨,固然使得书中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然虚构的部分却也因而深植人心。仅就关羽的武勇及性情为例:
演义中,关羽青龙刀下亡魂无数,为人熟知者如华雄、颜良、文丑、五关六将......不胜枚举。实际上这些事迹几乎全都是演义为了渲染关羽的武勇才加在关羽身上的,好比华雄其实是死于和孙坚的战争中,文丑则是死于乱军之中。甚至其中所谓的五关六将,六个人全部都是演义所虚构的人物,史实中的关羽当然不可能斩他们了(其实只要动脑筋想一想演义中关羽走的路线,就知道所谓的千里保皇嫂、过五关斩六将非得要超级大路痴才有可能做得出来)。
就关羽的个性而言,演义极尽夸饰关羽的骄矜,将关羽写成了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演义中关羽不顾镇守荆州重责、要入川跟马超比武即为一例。据史书记载,关羽只是写信询问马超能力如何而已,演义实在太会写了。
号「万人敌」,声威震天下
和张马黄赵一样,史传中关羽的生平只寥寥数语,不同的是,关羽不像其它四人前半生几乎一片空白。从关羽亡命到涿郡、开始追随刘备,一直到兵败身死,关羽始终稳坐刘备阵营第二把交椅;而且他的声威远播,一直是敌对阵营所忌惮的对象。
观刘备一生,不分兵则已,每分兵必自领一军、关羽领一军,譬如:
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刘备自领小沛;
南遁时,分兵由关羽率领从水路先往江陵进发;
和周瑜联军攻打南郡,别遣关羽绝北道断曹仁后援;
西取益州,由关羽督理荆州。
可见关羽兼具政治及军事上的长才,受刘备所肯定,而倍加信任。
写到这里,不得不插句题外话。小说、漫画为求精采,动辄让大军统帅亲自率军冲杀,即使数万人的战争,胜负也常常只取决于将领的武艺高低。这跟现实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在史册之中,既不像演义满地都是「有万夫莫当之勇」的猛将,也很难找到某将领在战场上亲手格杀某将领的记载。
关羽的武勇却是名符其实的。
历史上,关羽有着「万人敌」的称号,而这称呼最早的记载是出自郭嘉的口中。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刘备寄居曹操其下的时候,郭嘉屡劝曹操除掉刘备,理由是「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而为其死用......。」据董昭传,董昭也抱持类似的看法:「备勇而志大,关羽、张飞为之羽翼....。」可见关羽的武勇早就被时人所认同了。
刺杀袁绍手下首席猛将颜良于万众之中,更是壮绝勇绝的表现,事见蜀书关羽传:「....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至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遥控梁陕、陆浑群盗,令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更是关羽事业的颠峰、将其声威推至顶点。
附带一提,关羽刮骨疗毒、血流如注而谈笑自若是史有明载的,只是施术者并非华陀罢了。
个性上的缺失
关羽的能力不容置疑,其忠义之名更是传唱千古,不待赘述。但关羽和多数人一样,在人格上也有他的缺点,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骄矜护前、善待下属却轻视同侪。
常有人说关羽的性情造成荆州失守,未免将事情太过简化了。荆州失守源于许多主客观的因素,绝不只是关羽一个人的过错所造成的。但关羽的个性所铸下的许多错误确实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是不可讳言的。
举例来说,刘备虽然将荆州交付关羽,但关羽军阶不过荡寇将军、官位不过襄阳太守,单就官阶上和当时领南郡太守的糜芳其实是差不多的。糜芳有将才、有能力,不然刘备不会任命他接替张飞担任南郡太守,之后孙权也不会任糜芳为将出战魏国(演义却写糜芳死于刘备东征,又是小说情节)。能够从徐州就一直追随颠沛流离的刘备,糜芳也不是全无忠义之心,关羽却轻慢他,搞得两人水火不容,终于发生吕蒙袭取荆州、糜芳出降的事情,关羽难辞其咎。
有时不禁要为刘备在荆州的人士布局感到惋惜。刘备能够看出马谡言过其实,要拔擢黄忠为后将军的时候能够预知关羽不致于出乱子,却没能料到关羽跟糜芳的失和......。明知道关羽不能容人,要交扥荆州给他,为什么不给关羽适当的名位呢?也许是顾忌名义上荆州是跟孙吴借的吧?
历史却是既没有也许,也没有如果的。
在处理和孙吴的外交关系上,关羽也显得太过刚硬了。孙权派人来为他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亲,关羽不答应也就算了,竟然辱骂来使,实在说不过去。
关羽终于因为他的性情而覆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超不忠不孝无智无义论
夜读《资治通鉴》,掩卷叹息:我少时喜《三国演义》,对“锦马超”印象极好:挑灯战许褚,打得曹操割须断袍。今读《资治》后,才知道马超实为一不忠不孝、无智无义之人!
为何如此?且看建安十三年(208)至建安十八年(213)的历史。
建安十三年,曹操将征荆州,使张既说马腾,令释部曲还朝,腾许之。……腾不得已,发东。曹表腾为卫尉,以其子马超为偏将军,统其众,悉徙其家属诣邺。卫尉,掌徼巡宫中。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遣钟繇讨张鲁。张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邪*教组织首领。数次帅兵侵犯益州,刘璋难于应付。所以,曹操讨张鲁,名正言顺。此时,马超、韩遂、候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反,其众十万,屯据潼关。而当时,马腾及其家属皆在朝,马超率众起兵,不顾马腾而反,压根没有考虑马腾的生死!按演义说是曹操杀马腾,马超为父报仇而兴兵,今看史书方知,马腾之死全拜马超所赐,马超不反,马腾不死;马超反,害马腾死(建安十七年五月,曹操败马超后,诛马腾,夷三族)!由此可见,马超实为杀父之人!如此之人,不可不谓不孝!
建安十六年,曹操败马超后,诸将问曹曰: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也?”公曰:“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有是可见马超智谋之浅薄。如此之人,不可不谓无智。
建安十六年,曹操拒马超,韩遂请与曹公相见,公与遂父同岁孝廉,又与遂同时侪辈,於是交马语移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曰:“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魏略曰:马超等结反谋,举遂为都督。及遂还,超谓遂曰:“前锺司隶任超使取将军,关东人不可复信也。今超弃父(可见当时马超起兵反,已知其父马腾必死矣),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由是可见,当时马超已拜韩遂为义父,因见韩遂主动与曹操交谈,而怀疑韩遂。如此之人,不可不谓无义。
建安十八年秋,马超尽兼陇右之众,张鲁复遣大将杨昂助之,攻冀城,自正月之八月,救兵不至,刺史韦康及太守降。马超入,杀刺史太守,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马超攻冀城,并没什么,但是,刺史太守降而杀之。如此之人,不可不谓不忠。
由上可知,马超实为一不忠不孝,无智无义之人!难怪建安十八年,马超得冀城后,袭厉城,得姜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杀之。如此言语,真让我为当初视马超为英雄而感到羞耻!
而且,马超先陷父于死而反,后拜韩遂为父,其后张鲁欲把女儿嫁给马超。马超也真可谓三姓家奴了!但马超武勇比吕布可差远了。魏略曰,阎行,金城人也,后名艳,字彦明。少有健名,始为小将,随韩遂。建安初,韩遂与马腾相攻击。腾子超亦号为健。行尝刺超,矛折,因以折矛挝超项,几杀之。三国志曰,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一个小小阎行都可以差点杀了他,看见许褚,人家瞪瞪他,就吓得不敢动了。可见,马超勇名不过尔尔。
马超不忠不孝,无智无义,又无勇武,那刘备为何要劝降马超,马超降后,高兴的说,我得益州矣?典略曰:桓帝时,马腾父字子硕,尝为天水兰干尉。后失官,因留陇西,与羌错居。家贫无妻,遂娶羌女,生腾。由是马腾与羌惯熟,马超自然也和羌很熟。刘备素闻马超在羌人中的声望很高,马超来了,不但可以削弱张鲁,而且可以利用马超平羌,何乐而不为?后来,刘备也就让马超到陇溜达了一圈后,马超就赋闲在家,最后郁郁而终,享年四十七岁。马超临死时说:“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究其满门被杀,根源在自己!明知满门必夷,而执意聚众造反,到死马超都执迷不悟,还诿过于人,这样的人,真如叙母所言,“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figa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3
编号 87309
注册 2006-10-14


发表于 2006-10-23 20: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真假三国『转帖』

三国故事的复杂性
华夏五千年,英雄豪杰,风流人物,可谓项背相望,数不胜数。太远古的不计,单说“一部二十四史”,其中人物的杰出,事件的离奇,就已使人眼花缭乱,真有“不知从何说起”之叹。说也怪,从学者、诗人,到工农商政,若问起他最熟悉的历史人物和事迹时,绝大多数都会回答――“三国”。
三国在几千年中国有文字可记的历史长河中,不过占了区区的九十多年(自黄巾起义至吴孙皓灭亡为止),是很短暂的一段。为什么诸色人等对这段历史竟是如此熟悉,又如此感兴趣呢?
这当然得归功于宋元以来的小说家、戏剧家和说书艺人,若不是他们孜孜不倦、历久不衰的大力宣扬,三国故事和人物是无法深入民间,贯通上下,直到如此普及的程度的。
然而,普及是一回事,求真求实又是另一回事。三国这段历史固然是普及了,但一般人所接受的,果真是“真人真事”吗?其中有多少是真,又有多少是假;有多少是半真半假,又有多少是假;有多少是半真半假,又有多少事情是纯属“子虚乌有”?这个问题实在复杂。
三国故事之深入人心,最起作用的是《三国演义》。而在此书之前,既已出现元人的杂剧,又已出现元人刊印的《三国志平话》,然后由罗贯中去粗取精,补充修改,成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此书在明代盛行近三百年,到清代初年,再毛宗岗刻意加工,才成为由清代到现在广为流行的《三国演义》(毛氏把罗贯中的古本称为“俗本”,那是带有自我标榜性质,且不说它)。但不论罗氏的还是毛氏的,演义毕竟是演义,既有作者自己的写作目的,又有自己的个人爱憎,也有相沿的世俗观念,还有少不了的艺术加工。这样一来,人物的面貌不同了,故事情节也改变了。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真假三国”的问题。

真三国和假三国之混淆
本来既是小说,便无所谓真假。谁去追究《红楼梦》、《西游记》是真是假?但《三国演义》却是例外。因为它是属于“演史”,其中很多情节都是史实,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实有。很多史学家对此书的评论都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然而,哪些是实事,哪些是虚构,却又混淆不清。于是许多假的情节,甚至人物,往往使人误认为实有其事。不特没有去读史书的一般老百姓如此,便是能文善诗的知识分子,有时也以假为真,把它当作史实来吟咏。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云:
崔念陵进士诗才极佳。惜有五古一篇,责关公华容纵曹一事。此小说演义语也,何可入诗?何屺瞻作札,有“生瑜生亮”之语,被毛西河诮其无稽,终身惭悔。某孝廉作关庙对联,竟有用“秉烛达旦”者,俚俗乃尔,人可不学耶?
王应奎《柳南续笔》云:“既生瑜,何生亮”二语,出《三国演义》,实正史所无也。而王阮亭《古诗选凡例》,尤悔庵《沧浪亭诗序》,并袭用之。以二公之博雅,且犹不免此误;今之临文者可不慎欤!
翟颢《通俗编》卷三十七又云:《后汉书?郡国志》:“汉寿城,属荆州武陵郡。”《三国志?关羽传》:“解白马之围,曹公即表封为汉寿亭侯。”《梅花渡异林》:“史称费屯汉寿,遇害。唐诗亦曰:汉寿城边春草生。是汉寿者,封邑亭侯,其爵也。”《明会典》只称关壮缪为寿亭侯,去汉字,而以“寿亭”为封邑,误矣。
可见自从《三国演义》出现以后,既读正史也读演义的读书人,便把“真假三国”搅成一团。这种风气以晚明为尤甚。晚明许多读书人都喜欢读小说,袁中郎、李卓吾、金圣叹就是代表人物,他们推崇《水浒》、《三国》,认为可与《离骚》、《庄子》、《史记》媲美,一时文坛风气为之转移。诗文中混入《三国演义》情节,也无人引以为怪,清初多少还保留这种习气。但是清代是复古风气很浓的朝代。梁启超曾说:“清人嗜古如狂。”对于元明小说,排斥甚严,不但诗文中混入《演义》的话受到指责,便是朋友来往书信中、庙宇对联中偶然涉及,也被认为“不学无术”,梁章钜的《楹联丛话》,一再指摘关帝庙的对联“习用《三国演义》语,殊不雅驯”,就是一例。所以关于“真假三国”在清代竟变成了尖锐的问题。雍正年间,有个姓札的满州官员,在奏疏中用了孔明挥泪斩马谡的话,雍正皇帝怒他不应当以小说中语入奏(按,《三国志》只说“谡下狱物故”,是死在狱中),责打四十棍,枷号示众。皇帝既然“真假分明”,臣下自然信奉惟谨。难怪陆继辂说:“余深
恶演义《三国志》,子弟慎不可读。”简直把《三国演义》视为禁书了。

《三国演义》不应受诗人歧视
其实这种风气,是贵古贱近的心理作怪。用小说、神话作为典故入诗,早就古已有之。例如“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刑天舞干戚”等等,何尝不是从小说、神话中来,诗人惯用的西王母、王子乔、萼绿华、董双成等仙人故事,无一不是出于小说;甚至唐人的小说,如裴航、柳毅、聂隐娘、红线、昆仑奴和李靖行雨之类,都非史实,而诗人运用,盈篇累牍,何尝有人指摘?便是历史人物,也一向有真假之分。在汉代,东方朔实有其人,却加上是岁星下凡的神话;汉武帝求仙毫无结果,而传说他会见了西王母;更有杨贵妃成仙,临邛道士找到她的故事,白居易写入《长恨歌》中,千古流传,脍炙人口。这些小说家言,从不受人指摘,为什么一用《三国演义》就要被人讥讽呢?
我倒以为,按照诗人的一向习惯,把宋元以来的演义、小说作为典故入诗,乃是增添诗家材料的好办法。打破不合理的禁锢,如今是时候了。
当然,即使如此,“真假三国”的问题依然是存在的。历史上,鞭邮督的仍然是刘备;斩华雄的仍旧是孙坚;关云长并没有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周瑜毫不小气,也不是给人气死的;鲁肃为人更不是那么胡里胡涂;至于潘璋之死不是关公显圣;吕蒙更非关公索命而亡,“七擒孟获”中许多神怪表演,全是空中楼阁。这些都可一望而知。可是,也有并非可以一望而知的。比方说,关云长保护嫂嫂,秉烛达旦,有无其事呢?过五关斩六将,有无其事呢?“三英战吕布”,有无其事呢?孔明火烧葫芦谷,有无其事呢?徐庶在赤壁之战中出现,有无其事呢?庞统提出连环船的主张,有无其事呢?徐母掷砚打曹操有无其事呢?夏侯霸做了姜维的助手,终被乱箭射死,有无其事呢``````太多了,都不是可以一下弄清楚的,又怎能怪“挥泪斩马谡”被人误认作历史事实!

《三国志》同样有假
话又说回来,那些所谓“正史”,难道就都完全忠于事实,并无隐匿,并无虚构?就拿陈寿的《三国志》来说,不少史学家称之为“良史”,果真是良史吗?别的不说,请看他写的《华歆传》。
陈寿记载华歆的行事可谓详细了。说他平日“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好一个谦谦君子。又说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而爱之”。又说他官居司徒时,把俸禄分赐亲戚故人,自己却安于贫素。更说他举荐老友管宁,后来还“称病乞退,让位于宁”,因曹丕不许而罢``````人们看了《三国志》,真以为此人好得不得了。
单有一件事《三国志》只字不载,那是在曹操杀伏皇后时,华歆作他第一个帮凶的事。《后汉书?伏皇后传》载:“(操)又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勒兵入宫收后。(后)闭户藏壁中,歆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郗)虑于坐。后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耶?’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宁有是耶?’遂将后下暴室,以幽崩。”(此系据《曹瞒传》,但略有出入。)
杀伏皇后,又杀伏皇后所生二子,又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这是震动全国的大事。刘备此时正在成都,闻讯之后,即为伏皇后发丧。可见华歆此举之伤天害理。可就是这件大事,《华歆传》中只字不提,好像完全不关华歆的事;就连《武帝纪》,虽写了伏皇后“被废黜死”,依然不着华歆一字。这能说陈寿是“良史”,《三国志》的记载都可靠吗?
《晋书?陈寿传》揭发陈寿说“丁仪、丁瘘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晋书》又指出,陈寿的父亲因罪被诸葛亮加刑,于是陈寿就诋毁诸葛亮,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我看说孔明没有军事才能只于内政在行者,都是看过这段话。孔明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可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多部典籍中详见)又因诸葛瞻以事处分过陈寿,陈寿便在书中讥讽诸葛瞻,说他只懂写字,名过其实,邓艾入蜀时,他徘徊不决。就是这样一个人写的《三国志》,却列入正史,被称为记载翔实,岂不大为可笑!史家多是为朝廷服务,他们写的东西往往要让上面满意。我们常说小说家善于做假,其实那些所谓史家,如陈寿之流,难道就不做假?《三国志》如果少了裴松之所添的许多注解,真不知是第几流的秽史!
真真假假,也不是可以“一刀切”的。谁以为陈寿的《三国志》都真,准定会大上其当。

《三国演义》有其真实性
小说是一种艺术创作,当然不同于史书,但又何尝没有它真的一面。拿《水浒传》来说,除了《宋史》记载的几十个字,其他情节可以说都是假的;可是,它不是很典型地描绘出北宋末年的社会面貌吗!大官僚作威作服,残害忠良;衙内们的荒淫无耻,强横不法;文官欺压武官,乡绅欺凌百姓,乃至小小的解差都可以随便处死囚犯,等等,难道不是实实在在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比干巴巴的《宋史》显得血肉充盈,鲜明有力?说到《三国演义》那“三分虚构”的部分,也一样有它真实的一面。曹操这个人物,便是集中了历史上奸险狡诈而又相当有才能的统治者的本质而创造出来的典型,可说是非常之真。孔明的智慧,虽然带上理想的色彩,也是集中了的典型。此外如关羽的义气,张飞的粗豪,周瑜的褊狭,鲁肃的持重,乃至吕布的翻覆无常,董卓的残暴,陈宫的耿直,蒋干的酸腐可笑``````都各各有其作为代表的意义,都应该说是真实的,只不过这些形象都带有集中性,和历史上的原型不完全相同罢了。
《三国志》写赤壁之战,简略得很,其中许多细节没有交待清楚,还加上失败者和史官们的掩饰和歪曲(例如曹操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而《演义》中黄盖烧船,孔明“算”东风,华容道上劫曹操都是史实。
由此可知,即使是被封为“正史”的史籍,也是真中有不少假;而被贬为稗官的小说,在假中也有许多的真。要这样去读这些书,才不至于在真假之中感到茫然。

《三国演义》――“好大一棵树”
近年,国内外还出现了些新事,日本实业家中的有识之士,兴起了一股研究《三国演义》之风。他们研究《三国演义》却不是为了欣赏它的艺术价值,而是从中学习“商战之道”。他们认为,《三国演义》一书,集中许多智慧,本来就像一部“锦囊大全”,其中许多事件的叙述,都可以在工商业的经营管理中加以灵活运用。如各种人才的发掘、搜罗、培养、使用,各种信息、情报的收集、处理、分析利用,在市场竞争中,面对强大对手,如何进行掩护、埋伏、突击、制胜,在形势突变时,如何巧妙地应急处理,在企业管理上,如何保持旺盛士气,如何严肃纪律,在使用员工中,如何发挥其长,避免其短,如此等等,《三国演义》都有大量值得借鉴,大有启发作用的例子。因而他们正以高度的兴趣,钻研此书,正如他们努力研究《孙子兵法》,以求在商战中争取优势一样。据报道,已发表的专著有城野宏的《三国的人际关系学》、狩野直祯的《三国的智慧》等。日本经济月刊《愿望》还编了《三国――商业学的宝库》专辑。专家们撰文说:《三国演义》对如何分析形势,调动有利因素,战胜对手,壮大自己,有许多好办法,很值得研究和应用。一位教授指出:松下幸之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诸葛亮的谋略,而使松下电器成为世界大企业。诸葛亮的智谋,已给日本企业提供了生动的经营教材。社会工业研究所所长牛尾治朗说:无论在国际或国内,日本企业要增强竞争能力,就得学习和应用《三国演义》。在中国,广东省历史研究会也已有人写出了《三国演义与现代企业经营》的专文,目的如出一辙。
在“真三国”与“假三国”之间,《三国演义》比之《三国志》更有实用价值,其所起的作用,已大大超出文艺范畴,更不须说清兵入关前满州将军把此书视为兵书战策,李自成、洪秀全等首领以之作为军中锦囊了。
《三国演义》还带出大量相关的游戏、动画片、影视作品,使人们在娱情娱性之时,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韵味。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孤狼在途

临颍侯太中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2
功绩 505
帖子 2940
编号 39366
注册 2005-5-21
来自 狼窝


发表于 2006-10-23 23:5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先锁,待楼主回答俺是否原创的问题后再开锁,PM俺。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7 10: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560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