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4 04:18
萨苏
赵括不是马谡
两个名字常常被相提并论,那就是马谡和赵括,从街亭当地的情况判断,马谡可算是咎由自取,而赵括呢?情况就复杂的多。关于长平之战的军事分析,某也曾经颇有兴趣,甚至和军事院校的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赵括和马谡,还不完全一样,他的失败,更多的是他对手的胜利,当然,他自己也有失误。
(一)
如果仔细分析史料,秦国战胜并非完全因为赵括。假如更换一下主帅,是赵奢对白起,可能也会战败,但是因为他没有赵括挂帅那么突出的戏剧色彩,这场战役可能不会被记叙争论的如此激烈。这之前韩魏伊阙之战被秦国杀了23万人,也够惨重的了,但是没有人记得那次作战韩魏的统帅是谁。楚国的绛侯丑也大败于秦,损失也很大,但因为他是宿将,就没有人记得这回事了。就算是廉颇,也未必是白起的对手,他对王龁,已经是勉力支撑。赵王让赵括代替他,也不是吃饱了撑的,那时候赵军已经损失了五万之众(相当于罗马十个军团吧)。秦国散布谣言的本意,也是希望战争进程快一点,因为它怕自己的补给跟不上。实际上,一方面秦国并没有把希望都寄托在赵国更换统帅身上,另一方面,就算是慢一点,秦国也一样会打赢,因为赵国的补给比秦国更糟糕,按照廉颇的战法,不久赵军就首先陷入饥饿了。
接收上党,是对秦国的积极抵抗和国防线的前推,赵国的选择比后期各国争相向秦国割地买和平,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政治上没有问题,军事上就不好说了。
客观说起来,廉颇赵括,很象东北战场上的两个国民党将军,卫立煌和陈诚。都是名将,战略南辕北辙,陈诚主动进攻,卫立煌持重坚守,可是碰到林彪,都是一样的找不着北,不过是一个败得快些,一个败得慢些罢了。白起,就是那个时候的林彪。
从主帅才能上说,赵括的指挥作战能力不算差,换成其他名将大概也会象他一样打赵括并没有太多的错误--不犯错误,在一般战争中就意味着胜利。常常被人们议论的赵军被包抄断绝粮道问题也不是关键。事实是当时赵国国内也没有粮食了,向各国借粮都失败,魏国有粮,但是等待赵军粮尽以便坐收渔利--所以就算是廉颇的对峙战法,这时候恐怕也要徒呼奈何。从战争过程看,赵括应该算个不错的军事将领。问题是白起何许人也?名将中的名将!他的才能太出色的,作战指挥是拿破仑式的富有创造力。比如赵括出击的时候,谨慎的留下大将冯亭重兵镇守东垒大营,而白起呢?就能够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让冯亭上当,离开大营而导致东垒失守。这一点差距,赵括有自知之明,他出征前曾经告诉赵王,只要秦将不是白起,他就能够对付。因此,后来赵王让赵括的家属连坐,实在没有道理,倒是该让自己连坐才对。
赵括在不知道对手统帅更换的情况下出击秦军占据的西垒(这原来是赵军的主要工事,廉颇任上丢给了秦军),致使白起突袭赵军东垒成功,战局骤转恶化。不过,白起到达前线,是处于严格保密状态的,如果真的知道对手是白起,某以为赵括断然不会主动出击。赵国的情报战失利,是长平失利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二)
但是赵括也难辞其咎。某以为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充分发挥部队的战斗力。被困于东西垒之间的谷地以后,赵军对秦军的进攻属于添油战术,逐次使用兵力,始终无法突破。几十万大军最后饥饿投降,而没有展开战线和秦军进行决战是他的最大失误。换句话说,赵国的军队大多处于只吃饭不打仗的状态,直到被活埋。战争的基本原则就是尽量发挥自己战争机器的最大潜力,假如赵军四十万人全部投入战斗,而秦军存在一个微小的指挥失误使一部分部队不能及时参战(因为赵军可以选择进攻方向和时间,古代军队的机动性和通讯能力又比较差,这种可能性很大。)那么战争的整个天平就会倾斜。赵军的骑兵部队以胡服骑射著称,正面冲击力非常出色。至于作战的时机,应该选在秦军长垒完成之前,因为那时虽然东西两垒为秦军占据,形成对赵军不完全的包围,但也导致了秦军兵力的分散。如果赵军向南翼或者北翼发动全线进攻,秦军的应对就比较为难了。赵括当时采取的战术却是保存有生力量,固守待机,干扰秦军的筑垒工事,并伺机突围。但是始终无法突破秦军的阵地,直到全军覆没。
另:旧长平地有骷髅庙,祭祀被坑杀之四十万赵卒。庙主骷髅大王,就是赵括。
这个失误的造成,和赵括的指挥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相对于他,西汉名将霍去病就善于运用兵力,他的预备队配置特别巧妙,打起仗来每个人都能投入战斗,没有闲人,所以战斗力特别强。赵括呢,就有失误了。
第一,赵括的应对筑垒战术是前线施压,伺机出击,其实是建立在等待对方失误的基础上,只要对方筑垒作战过程中指挥上出现失误,赵军就可以机动部队实行突破,把部队跳出秦军包围圈,另寻有利地形建立新的防线,甚至和秦军进行机动作战。现代的足球比赛与此相似,象90年代的AC米兰就专门等待对手的失误,战绩很好。很难想象完成一个对四十万军队的包围会没有失误。问题是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最出色的军事家。他完成了这个奇迹般的工程,以惨重的代价筑成了环绕赵军的包围长垒,而没有任何赵括可利用的失误。难怪赵括要哀叹为什么第一次为将就碰上了克星。
第二,赵括本来的战略指导思想是主动进攻,和秦军决战,而忽然发现秦军的统帅,正是他最为畏惧的白起,他的战略思想顿时发生了大逆转,从积极主动一变为保守防御,失去了主动进攻的信心。要知道此时如果进行决战,这将是乾坤一掷式的豪赌。本来豪赌是青年人的喜好,无奈赵括对于白起的惧怕根深蒂固,这一场输不起的赌博,而且秦军已经占据有利形式,这场赌博输多赢少,赵括不敢以全军下注。所以他考虑的主要是如何突围,而没有和秦军阵战的决心。初次为将者往往因为犹豫不能捕捉战机,赵括应该也不例外。
第三,赵军的骑兵部队在这之前的侦察作战中,损失惨重,攻击力受到削弱,恐怕也是赵括不能下决心进行决战的一个原因。拖到秦国军队的长垒筑成,进攻的代价大大增加,而且,攻击一部秦军得手的时间也需要更长,长到足以使秦军从其他方面发动对赵军侧翼的攻击,决战的条件更加恶劣,当然赵军更不会决战了。值得注意的是白起也非常注意不和赵军决战,他的战略指导思想很明确,就是拖垮赵括,说明决战,对秦军是不利的,至少不如围困有利。
假如赵军真的发动决战,会是怎样的结局呢?赵军会取胜么?
某以为不会。
(三)
秦军人数,战斗力少占上风,但是兵力分散,赵军地形不利,但是可以进行内线机动集中兵力,假如双方统帅能力相当,赵军应该能够取胜。问题是秦军统帅白起并非等闲之辈,他的机动部队在外围部署很强,而且大量装备骑弩,如果赵军突破秦军防线,迎接他们的应该是凶猛的箭雨。
不过,这是一个对付赵军突围的作战安排,如果赵军并非突围,而是决战,地点就选择到东西垒间赵军阵地的南翼,那么秦军就会出现以寡敌众的现象,如果秦军一支一支投入战斗,就会形成各个击破,如果等待集中兵力,赵军有可能乘机占据秦军当面阵地,打破秦军的外线包围态势。作为白起,如果赵军的动作足够果断凶猛,更大的可能是收缩兵力,尽量拉长战线,避免出现局部被赵军歼灭的局面,这样,双方可能打成对赵军比较不利的正面对峙。只要秦军顶住赵军最初的猛攻,正面对战,赵军也不是秦军的对手,这也是廉颇一直避免的局面。但是,这个对峙要大大强于被围困致死!恐怕赵军快要覆灭的时候赵括是很想打成这样的局面的,但是他已经没有这个力量了。没有在秦军筑垒完成之前发动出击,反映了没有经验的将领对战机的把握问题。
即便赵军失败,这种全军的攻击结果,也会给秦军带来更大的杀伤,并至少保证部分兵力的突围,而不至导致实战中赵括身死军灭的结局。实际上,某在分析长平之战的时候,是参考了西方的一次战役的,就是斯巴达克斯的芬提大捷。那一仗,罗马军队的统帅是奥莱施杜斯,这位未来的执政官和赵括一样犯了不少错误,以至于在大平原上被斯巴达克斯四面包围了起来(斯巴达克斯,葛拉尼克斯,爱诺玛伊,克立克萨斯各据一边),而他的兵力,比斯巴达克斯只是稍稍逊色。但是这位将军在被包围后却比赵括灵活,他果断的全军扑向克立克萨斯--营里一个人也没有留,连仪仗队都投入战斗。希望在第一时间粉碎角斗士两个高卢军团的抵抗。他几乎成功了,只是由于两个因素才是战局逆转,第一,克立克萨斯部下的名将鲍尔托立克斯(某当年记这些古怪的名字几乎发疯,不过为了后面看的顺畅,还是忍着骂娘记住了。)率领一千名角斗士进行了决死的反冲锋,阵亡了八百-- 伤口都在胸前,但是为援军争得了时间。第二,斯巴达克斯是当时白起式的将领,他神速的率领自己的部队赶来攻击了奥莱施杜斯的后卫,等到葛拉尼克斯的援军赶到,奥莱施杜斯就明白了自己已经全无希望。罗马军团战败了。但是,三万名罗马军队只有七千名阵亡,其他人还是能够溃散逃走,将军本人也负了伤,但是冲了出去。
如果把它看作一个袖珍的长平之战,也许我们可以预测赵括全军发动决战的结果。
[[i]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3:30 编辑 [/i]]
2004-2-4 09:17
卡通
通篇文章的核心就是---------"白起是不可战胜的"
2004-2-4 09:37
lgdbest
秦军的骑弩可以和伊达的骑铁一比了。
2004-2-4 10:26
韦孝宽
虽然对本文的一些说法有保留意见,但是水平无需置疑,加为精华。
史记中记载:秦军军令是有泄武安君为将者斩。从另一方面看,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秦军官兵知道白起已经上任,结果赵国仍被蒙在鼓里,真是匪夷所思。
此外,赵括犯下诸多指挥上的失误,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本文的意思大概是指出他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无能吧。
2004-2-4 14:23
无可救药
马谡也不是传说中的差阿,我记得,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几十万,马谡区区四万人,怎么挡得住?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身上,这么难打的仗要一个没有经验的马谡来打,不可理解.
2004-2-4 14:55
恐怖份子
当时秦国制度,打仗就拉人,不打仗就有大部分士兵回家种田
长平几乎动员了秦国所有力量,所以我还是认为,秦军的补给其实更加困难
2004-2-4 17:45
fahren
[quote]原帖由[i]lgdbest[/i]于2004-02-04, 9:37:05发表
秦军的骑弩可以和伊达的骑铁一比了。 [/quote]
伊达的骑铁似乎很没有用处,被sanada打得落花流水
2004-2-4 18:38
捕风捉影
其实赵括犯的所有错误中间,最致命的在突击时候逐次投入兵力,使总兵力的大半在前方交战时候还处于闲置状态。但是当时赵扩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怎么样的呢?谁有当时战场的地理资料?战场环境允许他全军接战吗??
2004-2-4 19:15
phoenixdaizy
[quote]原帖由[i]韦孝宽[/i]于2004-02-04, 10:26:41发表
虽然对本文的一些说法有保留意见,但是水平无需置疑,加为精华。
史记中记载:秦军军令是有泄武安君为将者斩。从另一方面看,其实已经有相当多的秦军官兵知道白起已经上任,结果赵国仍被蒙在鼓里,真是匪夷所思。
此外,赵括犯下诸多指挥上的失误,这一点应该没什么疑问,本文的意思大概是指出他并没有传说中那么无能吧。 [/quote]
史记严格来说,近乎一篇历史小说,可信度不算太高。
但毕竟是开山的作品,而且所收集的资料也并非空穴来风。
只有暂且信任之了。
2004-2-4 19:19
phoenixdaizy
赵括本来就不是无能,奈何比其父亲,比廉颇要差。
比白起来,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而这种全歼敌军,大多是出于一方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所以有残败,并非军事才能低下。
2004-2-4 19:33
KYOKO
[quote]原帖由[i]无可救药[/i]于2004-02-04, 6:23:57发表
马谡也不是传说中的差阿,我记得,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几十万,马谡区区四万人,怎么挡得住?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身上,这么难打的仗要一个没有经验的马谡来打,不可理解. [/quote]
司马vs马谡是演义,不是历史
2004-2-5 12:54
glight
分析是很漂亮,可惜上古战史资料缺乏,很多事情都只能是姑且论之。比方说,赵军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如果确有40万之众的话(差不多是赵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有多少是临时征召的乌合之众?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是否可能对这洋一支部队施加有效的战术控制呢?
另外,那个斯巴达克斯的战例应该也是近代作家的小说家言吧……
2004-2-6 21:14
寒夜孤星
白起再厉害,被活擒四十万也说不过去!赵王不杀他,自己的王位恐怕不保!民怨难平啊!
2004-2-7 12:44
江彦
其实最差的还是赵王,在错误的时间,使用错误大将和秦军进行错误的决战。
2004-2-7 16:28
山高水远
赵奢夫妇所犯的错误更大!赵母在赵括出征前对赵王所说的赵括的缺点应该都成立,不过某以为对于赵括这么一个出身豪门的青年而言,那些都不算太离谱。
以赵括的家世、对军事的兴趣、对兵书的熟悉还有当时的战国局势而言,不管赵奢夫妇什么看法,这么一个人不当将领不上战场是不可想象的。赵奢虽然看到了赵括的诸多毛病,只知道口头批评却没有想到用实践来改变赵括,如果当长平之战来临的时候,赵括也拥有赵奢田部令那种中下级官员的实践经验,或许就会是另外一种结果。
作为父亲,赵奢对儿子的教育是不合格的。
2004-2-7 16:31
山高水远
对于赵括在长平之战前的经历,我看到的资料没有提到赵括曾经有过什么任职履历,所以推测应该是一直待在都城中,没有实际经验。
谁有这方面资料,欢迎板砖。
2004-2-8 10:09
第五剑
又一个悲情人物,不过史书也不可全信
2004-2-8 10:44
bach_xu
赵国军队也太无能了,怎么会这么多人被俘呢?就是40万头猪放出来,秦国军队也不可能能一下子抓完。
2004-2-8 12:45
张無忌
赵国军队不差哦,那时候赵国军队是7国里面数1数2的!
2004-2-8 13:42
谷风及雨
[quote]就算是廉颇,也未必是白起的对手[/quote]
不同意~~廉颇在虽赵军不及秦军,但他在长平筑垒固守,以逸待劳,静侯其变,此招虽不能退敌,自守绝没问题
2004-2-8 13:44
谷风及雨
[quote]原帖由[i]张無忌[/i]于2004-02-08, 12:45:49发表
赵国军队不差哦,那时候赵国军队是7国里面数1数2的! [/quote]
赵国是东方6国中战斗力最强的也是抗秦最坚决的
2004-2-9 15:43
越后之龙
要对如此遥远的一个战例进行如此精确的分析,资料好象少了点吧?
首先是双方的兵力,到目前为止谁也说不清楚,我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质疑,当时双方是否可能动员如此庞大的兵力?
其次是补给问题,即使当时有这么大规模的会战(按照史书记载的),双方要动员多少人来进行补给?战役的士兵数快赶上淮海战役了,而淮海战役中仅GCD的补给队伍就是民工数百万人,当时秦、赵有多少人可以参加呢?
再次是地形,两千多年前的地形和建筑与现在的情况应当有了很大变化,如何进行分析?
再次是装备,当时秦、赵的武器装备到目前为止还是个问号,按照据说是最新的考古发现,据说秦军那时还在使用青铜武器。
最后是人,这是最关键的,也是目前资料最少的,史记基本上是孤证,对人的记录也很简单,同一篇文章、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有大相径庭的理解。
所以,这么精确的分析,基本上是“写的人写,看的人看”。
2004-2-9 16:07
马岱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可见秦国投入的军力民力远在赵国之上,赵军最后因为被饿了四十多天,才大部被俘的(是不是有点象淮海战役中的杜聿明集团呢)。
赵军四十多万肯定不会都是职业军人,多数都应该是临时征召的百姓,在濒临绝境的情况下不能指望还有多少战斗力。邯郸之围五年后,燕国还以“赵壮者尽於长平,其孤未壮”的理由攻赵。
2004-2-9 16:18
三胖子
[quote]原帖由[i]越后之龙[/i]于2004-02-09, 15:43:20发表
要对如此遥远的一个战例进行如此精确的分析,资料好象少了点吧?
首先是双方的兵力,到目前为止谁也说不清楚,我就在网上看到有人质疑,当时双方是否可能动员如此庞大的兵力?
其次是补给问题,即使当时有这么大规模的会战(按照史书记载的),双方要动员多少人来进行补给?战役的士兵数快赶上淮海战役了,而淮海战役中仅GCD的补给队伍就是民工数百万人,当时秦、赵有多少人可以参加呢?
再次是地形,两千多年前的地形和建筑与现在的情况应当有了很大变化,如何进行分析?
再次是装备,当时秦、赵的武器装备到目前为止还是个问号,按照据说是最新的考古发现,据说秦军那时还在使用青铜武器。
最后是人,这是最关键的,也是目前资料最少的,史记基本上是孤证,对人的记录也很简单,同一篇文章、同一句话不同的人可以有大相径庭的理解。
所以,这么精确的分析,基本上是“写的人写,看的人看”。 [/quote]
严重
极度怀疑数目中的水分含量。
2004-2-9 20:31
恐怖份子
数目我觉得基本是合理的
因为那时侯还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啊
制度都不一样的,春秋战国的时候,那时侯打仗,都是做动员,然后把百姓等等派上去的,很少职业军人,就算变法了的秦国士兵,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军人.
2004-2-9 20:40
恐怖份子
而且长平兵力有疑问的,最好去看中央台介绍秦帝国的那部片子~~
里面对于当时的社会,政治,以及秦国的战争动员介绍得很详细了
2004-2-9 20:47
恐怖份子
山西省的高平县,这一带就是当年秦赵交战的地方。岁月流逝,古战场上建起了村庄。县博物馆的馆长定期来村里收集文物,因为村民经常能够捡到箭头之类的古兵器。这些箭头曾经深埋地下,上面似乎还散发着血腥。秦赵长平大战是秦军统一中国的进程中最为关键一场战役,它的结局对秦帝国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这场战役去了解秦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在山西高平的这个山谷,考古人员的发现证实了这个惨烈的结局。在方圆10公里左右的地方,到处都是掩埋尸骨的大坑。仅仅在一个坑里边,他们就发现了100多具赵国士兵的尸体。
在古战场的遗址上,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成堆的白骨。尸骨的边上还遗留着士兵们的兵器和随身携带的钱币。这是古代战争史上最为悲惨的一页。
上面是部片子文字版的一些内容~
可以看出来,的确赵军是受到了大规模坑杀的
而且,那些发现了的,都还是带了兵器的和钱的正规武装了的士兵
那些临时拉去打仗的,加上上党郡的人,有40W,我觉得是合理的
2004-2-10 10:19
江城子
战略决战是需要时机和地利的,不是主帅说要决战就可以决战的。长平那一个小地方集结秦国赵国近百万的军队,哪里还有决战的空间?而且白起在这种情形下怎么会答应跟你决战?
赵括的问题明显在于过于理论化,比如他就认为不必保护粮道,因为战略决战一胜利,敌军溃败,则粮道自然通畅。在辩论的时候,这样豪迈的口吻自然将他老子说的溃不成军,但是实战中怎么可行?这点和马谡的想法何其相像也!
2004-2-28 09:19
riolion
赵括此人,历史早有公断,没必要再去讨论究竟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为一个成语提供了素材,而这个成语成为了现今商业社会的最佳座右铭!
2004-3-12 19:17
帅的被警抓
[quote]原帖由[i]bach_xu[/i]于2004-02-08, 10:44:59发表
赵国军队也太无能了,怎么会这么多人被俘呢?就是40万头猪放出来,秦国军队也不可能能一下子抓完。
因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啊 [/quote]
为人是因有理性的动物啊
2004-3-12 20:11
doladur
[quote]原帖由[i]无可救药[/i]于2004-02-04, 14:23:57发表
马谡也不是传说中的差阿,我记得,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几十万,马谡区区四万人,怎么挡得住?要说错就错在诸葛亮身上,这么难打的仗要一个没有经验的马谡来打,不可理解. [/quote]
马谡的对手只有张颌的部队```
2004-7-1 16:44
大树将军
关于赵括,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换一位将领,处在赵括的位置(40万人被围困)上,会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2004-7-1 18:38
songye999
[quote]原帖由[i]大树将军[/i]于2004-07-01, 16:44:14发表
关于赵括,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可以讨论一下,如果换一位将领,处在赵括的位置(40万人被围困)上,会选择什么样的处理方式? [/quote]
先尽力伐谋,离间秦国君臣,不成则努力痞敌,再不成就早日决战,尽量保证不入圈套(难保 )
2004-7-1 18:48
建威中郎将
[quote]原帖由[i]songye999[/i]于2004-07-01, 18:38:23发表
先尽力伐谋,离间秦国君臣,不成则努力痞敌,再不成就早日决战,尽量保证不入圈套(难保 ) [/quote]
伐谋已败,秦密切注视着赵在山东合纵的成败,所谓“齐、楚救赵,亲(真诚、积极),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在当时外交战中,范睢已经全面告捷,给白起有力支持,使赵陷于孤立无援。
如何离间君臣?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征调15岁以上丁壮,悉数发往长平,以阻绝其援。君臣如此同心,离间难矣。
早日决战?更是不行,秦军远道而来,粮草辎重补给维艰,又有好战嗜杀“虎狼之国”的恶名,在上党可谓“失道寡助”;赵军则以逸待劳,补给可源源而来,又有上党吏民的全力合作与支持。这就决定了秦军利于速战速决,赵则利于持久之战,而所以“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者,正是此战略战术利害关系的客观反映。
不中圈套?一方面是初上沙场毫无经验的赵括,一方面是久经沙场、富谋多智、老成持重的战神白起,谈何容易啊!
2004-7-1 19:13
大树将军
如果你率领40万军队,陷入长平的重围,你的举动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庸将良将的差别。如果将白起和赵括换个位置,白起的结果肯定不会像赵括一样。
2004-7-1 19:25
建威中郎将
个人认为这场战争在战场上秦国的优势还不是太大,最要人命的是在外交,情报,最高决策层等各个方面秦国的优势太明显了。
2004-7-1 19:28
建威中郎将
[quote]原帖由[i]大树将军[/i]于2004-07-01, 19:13:21发表
如果你率领40万军队,陷入长平的重围,你的举动是什么?我觉得这是庸将良将的差别。如果将白起和赵括换个位置,白起的结果肯定不会像赵括一样。 [/quote]
如果是白起,压根就不会被围……
2004-7-1 19:32
秋孤寒
[quote]原帖由[i]建威中郎将[/i]于2004-07-01, 19:25:47发表
个人认为这场战争在战场上秦国的优势还不是太大,最要人命的是在外交,情报,最高决策层等各个方面秦国的优势太明显了。 [/quote]
同感,我一直认为这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就看谁能撑到底,关键在场外功夫。
2004-7-2 07:11
大树将军
[quote]原帖由[i]建威中郎将[/i]于2004-07-01, 19:28:12发表
如果是白起,压根就不会被围…… [/quote]
这是个假设的问题,如果白起处在赵括的位置,在突击时候逐次投入兵力,使总兵力的大半在前方交战时候还处于闲置状态。
2004-7-2 12:08
建威中郎将
当时赵军陷入绝境:由泫氏至长平关一线,丹西秦军纵深壁垒森严而突击不动;秦25000名奇兵已绕到百里石长城敌后,封锁了长平关至秦关一线;秦5000名骑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关一线;秦河内部队断绝了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任何增援。这就是说,赵军主力被秦军包围于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一小东仓河一百里石长城三角地带;南线部队被秦奇兵和河内部队包围于大粮山地区。北线主力兵多将广而无粮刍辎重;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刍辎重,而兵力甚少又无主将。战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color=red]主力部队突围兵力施展不开,因为被围地长平谷地面积946平方公里。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若箕形,秦军守住出口容易,赵军在突围时根本无法展开优势兵力,所以赵括不得已才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color]加上粮道已绝,几次突围未果,无论在士气上还是在战斗力上赵军都陷入崩溃境地。
2004-7-2 12:11
建威中郎将
自打进入包围圈,赵军的命运就是注定了的,在如此绝境下,个人认为不管谁来指挥都一样
2004-7-2 12:27
建威中郎将
还有一个因素也应该考虑进去,就是当时大量装备的杀伤力巨大的秦强弩(不好意思看复活军团入迷了),正面突击赵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赵括最后就是死在弩下
2004-7-2 13:44
wallish
[quote]原帖由[i]恐怖份子[/i]于2004-02-04, 14:55:02发表
当时秦国制度,打仗就拉人,不打仗就有大部分士兵回家种田
长平几乎动员了秦国所有力量,所以我还是认为,秦军的补给其实更加困难 [/quote]
秦国总动员是在赵军被围困之后,此时赵军断粮支撑46日,而秦军尚可以得到国内余粮的资助。也就是秦军的后勤始终优于赵军,司马错取巴蜀真是决定性的策略啊!
2004-7-2 14:06
晓晓
呵呵~~~当时秦国人一生就做二种事
不打仗呢就种田~~~不种田呢就打仗
据说秦人当时每4个人养1个士兵哦~~~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哦
我是不能想象他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天啊
2004-7-2 14:08
建威中郎将
商鞅当初制订的基本国策:耕——战
2004-7-2 21:16
大树将军
兵者,诡道也。英国海军特种部队的名言是:不靠实力,靠狡诈。赵括太老实了。
2004-7-3 14:30
songye999
[quote]原帖由[i]晓晓[/i]于2004-07-02, 13:33:04发表
赵括纸上谈兵缺乏实战经验~~~~令赵国40万大军归入黄土 [/quote]
正如小弟对魔兽争霸一样,可谓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但只是看别人怎么玩,自己却基本没玩过,偶尔玩玩就经常顾此失彼,被人称为“准军师”的料(自己不能打,指导别人时头头是道),想必赵括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2004-8-21 21:38
笑傲三国
赵括输我认为还是水平问题,他母亲曾在出征前力谏赵王说赵括只会读兵书不会随机应变更有甚者他不关心下属。被围期间一定军心涣散难以指挥有兵也不听指挥,我想仁兄的想法在当时实现也有难度吧。其实马谡也是一样。不过白起太强也是主要原因,另外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都参战,兵力上也没劣势,而秦军战斗力和战斗体制也是当时一流的。所以赵括失败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总的讲赵括还是如历史所评价的那样
2004-8-22 03:32
abacus
[quote]常常被人们议论的赵军被包抄断绝粮道问题也不是关键。事实是当时赵国国内也没有粮食了,向各国借粮都失败,魏国有粮,但是等待赵军粮尽以便坐收渔利--所以就算是廉颇的对峙战法,这时候恐怕也要徒呼奈何。从战争过程看,赵括应该算个不错的军事将领。问题是白起何许人也?名将中的名将!他的才能太出色的,作战指挥是拿破仑式的富有创造力。比如赵括出击的时候,谨慎的留下大将冯亭重兵镇守东垒大营,而白起呢?就能够声东击西,调虎离山,让冯亭上当,离开大营而导致东垒失守。这一点差距,赵括有自知之明,他出征前曾经告诉赵王,只要秦将不是白起,他就能够对付。因此,后来赵王让赵括的家属连坐,实在没有道理,倒是该让自己连坐才对。[/quote]
以上这段中诸多描述,史记不载,不知楼主从何处引用得来?望能告知,不甚感激。
2004-8-22 03:45
abacus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说把问题都理想化、模式化、简单化,真正面对挑战时就不懂得去依势态而变化。
所以赵奢指出赵括不可为将的原因:“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也是基于这层考虑;
真正表现到战场上,就是放弃廉颇固守策略而主动出击,最终被白起诱敌深入、分割包围——赵括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固守也是兵法的一种;
2004-10-28 17:35
liuwangxizi
白起的用兵不一定多好,但赵括绝对是用兵不当,无章法。
2004-10-28 18:16
先知之城
凡是诋毁史记的历史价值的,都是不可容忍的。
2004-10-29 10:13
zoustar
问一个问题:
三国志记载,在三国末期三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到1000万(430万+230万+92万+未登记人口约1、200万)。战国时代秦有500万人口,赵有400万人口,算起来七国有大约3000万人口。1000万跟3000万这也差太多了吧!不可能400年间总人口减少2000万吧。请高手指教!
2004-10-29 11:40
liuyu_sums
[quote]原帖由[i]zoustar[/i]于2004-10-29, 10:13:21发表
问一个问题:
三国志记载,在三国末期三个国家总人口加起来还不到1000万(430万+230万+92万+未登记人口约1、200万)。战国时代秦有500万人口,赵有400万人口,算起来七国有大约3000万人口。1000万跟3000万这也差太多了吧!不可能400年间总人口减少2000万吧。请高手指教! [/quote]
汉末人口剧减是肯定的,但这个数字跟很多人不在户籍也有关,特别是吴国,程度比较严重。
2004-10-29 11:52
liuyu_sums
好象看过一个资料说150年左右东汉还有5000多万人呢
2004-10-29 12:00
zoustar
大趋势是人口增加才对,就算连年征战人口也不会少到1/3。不过就算是把三国末期的户籍增加一倍也才1500万左右,还是很少,而三国志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了。不知道是哪个数字对。
2004-10-29 12:30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i]liuyu_sums[/i]于2004-10-29, 11:52:21发表
好象看过一个资料说150年左右东汉还有5000多万人呢 [/quote]
是有这个说法,这说明东汉末年的战乱有多可怕。
2004-10-29 12:50
金庾信
[quote]原帖由[i]建威中郎将[/i]于2004-07-02, 12:08:41发表
当时赵军陷入绝境:由泫氏至长平关一线,丹西秦军纵深壁垒森严而突击不动;秦25000名奇兵已绕到百里石长城敌后,封锁了长平关至秦关一线;秦5000名骑兵牢牢控制了由泫氏至秦关一线;秦河内部队断绝了可能来自邯郸方面的任何增援。这就是说,赵军主力被秦军包围于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一小东仓河一百里石长城三角地带;南线部队被秦奇兵和河内部队包围于大粮山地区。北线主力兵多将广而无粮刍辎重;南线部队具有大量粮刍辎重,而兵力甚少又无主将。战力迅速削弱,无论北线、南线均不能有所作为。[color=red]主力部队突围兵力施展不开,因为被围地长平谷地面积946平方公里。地势东、西、北三面环山,状若箕形,秦军守住出口容易,赵军在突围时根本无法展开优势兵力,所以赵括不得已才把主力部队分成四队,组织轮番突围。[/color]加上粮道已绝,几次突围未果,无论在士气上还是在战斗力上赵军都陷入崩溃境地。 [/quote]
当时秦军迅速在南北两线掘壕筑垒,围困赵军。这种构筑野战工事来围困敌人的做法,很有点恺撒作战的风格。
2004-10-29 14:14
zoustar
[quote]原帖由[i]金庾信[/i]于2004-10-29, 12:30:50发表
是有这个说法,这说明东汉末年的战乱有多可怕。 [/quote]
感觉可怕得有点不可思议了,100年间,人口锐减差不多4000万!差不多每年人口净减40万!算上出生人口实际死亡人数多得不可思议(估算是每天死亡2000人)!
2004-10-29 17:06
刀斧手
楼主的一些观点难以苟同,不过楼主的论述也是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页:
[1]
2
3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