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1 09:01
rickcsw
剖析秦朝的灭亡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的国家,而嬴政(公元前259—公元前210),作为中国第一个封建国家的君主,自称为“始皇帝”,在希望自己的长命百岁的同时,还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千秋万代兴盛不衰。但是出乎其意料的是,不仅他自己没有实现长命百岁的目标,连由战国时期盛极一时的秦国所发展而来的大秦帝国在中国500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的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这一点估计是嬴政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但是也很难怪他想不到,当时的秦始皇可谓是意气风发,他所做的许多事是自盘古开天以来的头一遭,对秦帝国的发展乃至后世的影响都是极为深刻的:
1.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
嬴政掌权后,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谋划灭亡六国的策略,任命王翦、桓齮、李信、王贲、蒙恬等为将军,展开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灭赵;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军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灭掉了东方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为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领域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2.开拓了疆域,设置了南方四郡,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将各国已有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修补和完善,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秦始皇就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南下攻打越族,当年就攻取东瓯和闽越,置闽中郡。在向南越进军途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困难,秦始皇派史禄开凿灵渠。公元前214年,取得五岭以南今广东、广西的地方,设置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公元前213年,秦迁50万人到五岭以南戍边和开垦,和越人杂处。
在平定南方的同时,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伐匈奴,却匈奴七百余里,夺取河套以南地区。接着又夺取河套以北阴山一带地区,重设九原郡。公元前211年,又迁内地3万户到北河、榆中屯垦。并在原秦、赵、燕三国修筑的长城的基础上,修葺、增补、新筑,建成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至此,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南到南海,大大超过了前代。
3.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1)政治措施。确立皇权的至高无上。秦统一后,嬴政认为“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下令大臣“议帝号”。他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后世称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天子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印称“玺”。从此皇帝就成了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确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是为“三公”,在“三公”之下设有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的“九卿”,具体的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廷尉,掌刑罚,为全国最高司法官;大仆,掌皇室车马;典客,主管外事及少数民族;治粟内史,掌管财政;少府,掌管供皇室用的山海地泽的收入;中尉,负责京师保卫;主爵中尉,掌列侯;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此外,中央还设有博士,以备顾问;设前后左右将军,掌征伐。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这样,皇帝把统治全国各地的权力也牢牢 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2)经济措施。统一度量衡,使长度、容量、重量,都有统一的标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统一货币,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通行全国,这对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十分有用。统一车轨、驰道。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贾邹枚路传》)。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就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并设有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休息,更换马匹的驿站。同时秦又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便利交通往来,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3)文化措施。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了一种比小篆书写更简便的字体隶书。现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演化来的。文字的统一,促进了文化交流。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的控制。公元前213年,把秦国以外的历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诗书以及诸子百家书, 通通烧毁,只有医药、卜噬和种植的书不烧。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背后 议论秦始皇贪权专断、滥用刑罚。秦始皇加以追查,最后活埋了460人。这两件事,历史上叫作“焚书”、“坑儒”。
(4)社会措施。收缴兵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天下兵聚咸阳,销以为锺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宫廷中”。(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七)
这些措施,在巩固封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照次看来,秦朝社会应该呈现出例如盛唐时候的那幅一副欣欣向荣的情景才对,但为什么只过了十五年就灭亡在了农民起义的洪流中了呢?
对此,历史上有种种的说法,但我认为应该将这些原因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因此,我对秦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的看法:
1.秦朝的统治残暴,以刑杀为威,法律严酷之极;为修建豪华的宫殿、陵墓,造成了赋税沉重,兵役和徭役繁重,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这是自古以来史学界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西汉贾宜的《过秦论》就将秦朝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而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篇末的论赞中大段引述西汉政论家贾谊《过秦论》的内容,并称赞说:“善哉乎贾生之推言之也!”由此可以推之,司马迁也很认同秦朝的灭亡是由于不施仁义之政的关系。
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首先是秦朝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秦政府规定:成年男子每年服徭役一个月,一生要在本郡服兵役一年,到京城或边疆戍守一年。
秦始皇为了享受统一六国的荣耀,曾在统一战中派遣了大量的绘画师,一旦消灭一国,就让绘画师把该国的宫殿画下来,回到咸阳后依样仿造。因此,咸阳附近有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宫殿。其中最有名的应该算是阿房宫了。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中以“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来描述了它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来描绘阿房宫里楼阁之胜。据说,为了建造这气势宏伟的宫殿,秦始皇从全国各地招来了数以十万计的能工巧匠日以继夜地建造。至他死后仍没有完工。
而秦始皇陵则又是另一番景象。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前247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园,直到死时(前210年)历时37年。为造秦陵,“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秦陵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经勘察,面积达57平方公里,分内外两城。内城周长2.5公里,外城周长6公里,呈南北长方形。秦陵的布局,东侧1500米处是大型兵马俑坑,西侧是车马陪葬坑及大批刑徒墓地,西北角有面积相当大的秦代石料加工场,南面还有一道长达1500米防止洪水冲毁陵墓的人工堤渠。陵墓内的情况,据《史记》记载:挖地极深,用铜液浇灌加固。上面放置棺椁;墓中建有宫殿及文武百官的位次,还有大量的珠宝玉器等;为防盗墓,里面设有弩机暗器,地底下又灌注水银造形似江河、大海,以机械转动川流不息;又用鱼油膏做成蜡烛,点燃长明,久不熄灭。如此庞大的工程,七十二万人日夜劳作,一直到秦二世时才初告完工。
至于长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適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挥师北上,秉承秦始皇的旨意,去解决匈奴问题。但是,30万强悍的秦军并没有立即与匈奴骑兵决战,而是停在了年久失修的长城边上。 《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 以长城为依托,装备先进的秦军只用了一年,就打败了匈奴铁骑,匈奴人暂时退到了大漠深处。对此司马迁引用了贾宜的话评价评论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收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深切体会到长城战略价值的秦始皇,从此开始大规模地修建长城。秦帝国从内地征发了100多万人,沿着几千公里长的北部边疆,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施工多在蛮荒偏远之地,《史记》记载:民夫的尸骨填平了沟壑。
上面所叙述的这三个典型工程的浩大和繁复,必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由此必将引出大规模的徭役。按当时2000万的人口来计算,保守估计,光给秦始皇建造阿房宫、皇陵和长城的工人就超过了300万,占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以上。大量人口脱离生产,造成“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的悲惨景象(《汉书·严安传》)。孟姜女哭夫的故事,是大家所熟悉的,其雏形原本产生于秦始皇三百多年前,但后来经过民间的传说、附会,却加在秦始皇修筑长城的问题上了。这反映了人民对暴政和沉重的徭役的愤懑不平。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都有服徭役的经历。另外,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有相应的经费的支持。而国家的经费则来自于百姓的税赋。根据有关资料,秦朝的赋税是前期的20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入交给政府。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因此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破产。秦朝徭役的繁重和税赋的沉重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社会经济所能担负的程度。如此一来,怎能不弄得民不聊生、民怨四起呢?
其次,就是秦朝的刑法严酷,官吏执法残暴。秦朝的严刑酷法主要继承于其前身,即战国时期的秦国。商鞅变法时就较为注重以法来治理国家,经其后韩非将法家理论归为系统化和理论化并经过李斯的大力实施,秦朝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秦始皇希望能通过刑法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维护其中央集权。当时较为残酷的刑法有“族诛”“连坐”,死刑就有“腰斩、车裂、活埋”等,最后连李斯自己也不能幸免,被腰斩于市。严酷的刑法使大量农民“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此外,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残暴。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尉屠睢,在攻下南方后就成为当地最高的军政长官。他们缺乏应有的管理的手段和素质,往往依照军队中的做法来管理百姓,手段过于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涉世家》)
另外,我认为土地的兼并问题也可以算是一个直接导致秦朝末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直接原因。因为大量的 农民失去土地,导致了农民与统治阶级矛盾的激化,进而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也就迫在眉睫了。
2.中央集权制度本身的问题,即所谓的权力的制约机制的欠缺而导致权力被滥用的问题。我认为这是导致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其实这也是其他许多王朝灭亡的原因)
阿克顿勋爵曾经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这是一条至理名言。我国的一些学者曾就该名言能否适用于秦朝的灭亡提出过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 虽然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胡亥都是穷奢极欲,可谓腐败至极,但是他们下面的官吏,由于严厉残酷的秦朝刑律,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统治头子的穷奢极欲,并没有导致整个社会的腐败。可我却不这么认为。
恩格斯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自从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就成为历史发展的杠杆。” 对于权力的过度迷恋使得秦王朝的权力人物一步步将国家带进了消亡的命运。他们置身权力的浩海中,不知道权力的指南针,将把他们带向何处,也不知道自己所乘的这条人民的大船什么时候就会覆灭。所以秦始皇幻想一世、二世、三世这样无穷的传下 去,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种下了灭亡的种子。
对于权力的迷恋主要取决于人的性格。而秦始皇的性格,是残酷且独裁的又好大喜功的,这就说明了一旦让他掌握到权力,就会紧紧抓住不放,而且会越握越紧,最后造成对于权力的滥用。在这方面我主要说两点:
首先是秦始皇的巡游。秦始皇统一后的第二年(公元前220年),开始修筑“驰道”,以供巡狩之用。为了“示疆威,服海内”,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视全国,足迹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岛,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区,东到山东沿海,并在邹峄山、泰山、芝罘山、琅邪、会稽、碣石等地留下刻石,以表彰自己的功德。此外又依古代帝王惯例,于泰山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谓之“封禅”。最后自己也是在巡游的路上病死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南下云梦,沿长江东至会稽,又沿海北上返山东莱州,在西返咸阳途中于沙丘病逝。频繁的巡游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得本已经空虚的国库雪上加霜。在当时由于大量工程需要资金的情况下,这完全是出于皇帝个人为了炫耀威严而做出的不合时宜,不考虑国情的行动。试想,如果在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完善的情况下,就一定会有人出来对秦始皇的这种不合时宜的做法提出反对意见。
其次,秦始皇在六国刚刚统一,民生尚未得到修养,国力尚未得到充分恢复的情况下大兴徭役,去造那些完全是出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的宫殿、以及庞大而奢华的皇家陵园,同时又连年大量对外用兵,往北派蒙恬率30万人北伐匈奴,往南则派尉屠睢率50万人进攻岭南地区,造成了国力的大量消耗。试想,近百万的军队和三百多万的劳工为了满足秦始皇的贪欲和征服欲在外征战、劳作,那么谁来从事生产呢?(该人数占了秦朝人口的五分之一)后来西汉时期吕后曾想出兵打匈奴,但就被陈平劝住了,他认为西汉当时的国力仍无法与匈奴抗衡。
遗憾的是,在目前的史料中我们没有看到有人站出来反对秦始皇作出上述决定的信息,也就是说,没人敢站出来挑战皇帝的权威。而与此相反的例子就是魏征对唐太宗的几番冒死相谏,使得李世民收回了不符合国家利益的决定,进而形成了大唐盛世。有人也许会说,也许秦始皇不像李世民那样善于纳谏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李斯在谏逐客令时就应该死了。因此,归结下来就是由于对秦始皇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造成他本身内在的独裁且好大喜功的性格的日渐膨胀,才形成了上述的造成秦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或许那些专家所说的“腐败”是指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腐败”。但我认为阿克顿勋爵所说的腐败应该是广义上面的,即拥有绝对权力的人凭着自己手中的权力作出的符合个人利益却不符合整体利益的行为。而由于封建制度本身的特点,必然要求将权力集中于最高统治者,即中央集权,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方式的情况下,最高统治者很容易因个人的贪念或欲望而滥用手中的权力,进而造成“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的情况。至于 “下面的官吏,由于严厉残酷的秦朝刑律,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的说法,应该这样来看待:秦朝是讲究法治,但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无法做到“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程度。因此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秦始皇死后,他的继承人胡亥不仅没有秦始皇那样的雄才伟略,但在满足自己的贪念和好大喜功则比他老爹还厉害,以致他更加疯狂地使用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力,秦朝亡在他手里也就不足为奇了。(子婴继位时秦朝已经朝不保夕了,所以握不认为秦朝是断送在他手里的)
3.秦朝制度的僵化。这应该可以算是秦朝灭亡的催化剂吧,主要有两个方面:(1)秦朝的法律制度本身就较为僵化,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和通融。《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大雨以现代的角度放在当时的情景来看,应该可以算是不可抗力,理应可以免遭处罚。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这便反映了秦朝法律的僵化程度。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2)国家制度不能够因地制宜的进行调整。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当其冲的便是国家疆域的扩大而带来的戍边问题。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但秦朝的决策者们却认识不到这个问题,仍然把以前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戍边制度硬在全国实行,其结果自然是漏洞百出。汉朝就取消了秦朝的戍边制度,允许百姓以钱代戍。
国家的制度虽然不能朝令夕改,但却应该随着国家情况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调整,使之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墨守陈规的制度是注定会被历史所淘汰的。
在以上的几点原因中,权力的腐化是根本原因,由它引出了秦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而僵化的国家制度在其中又起了一个推动的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秦王朝的灭亡既有他本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封建王朝灭亡所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两者的相互作用才是秦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2006-6-11 11:15
无知无畏
是楼主原创吗?好象在坛子里看过啊,其他人帮忙来鉴定一下
2006-6-11 13:34
lubur
大部分都是前人的结论啊
2006-6-12 04:13
wave
其实一直对赢政不是很感冒,秦统一的大部分功劳应该记在秦昭王身上
2006-6-13 09:03
hengsf
:^%马上得天下,岂可马上治天下?
出处:《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2006-6-13 09:38
司徒苍月
好像是东拚西凑的
族秦者,秦也
虽说秦的体制较奴隶社会先进了很多,代表了封建制度的开始
乱世用重典,但秦一统天下后仍滥用刑罚,始皇在位时尚可以强权压制
二世没有其父的威严和魄力,又启用佞臣赵高,更加速了秦的灭亡
2006-6-14 21:52
chenxichhb
统一后没能用怀柔的手段来安抚受伤已久的人民
大概他习惯了杀戮的形式
所以依旧采用严酷的刑罚
2006-6-14 23:06
bjl0910
sxsx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