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6-1 18:47
绝世天骄
何言大汉无男儿
明朝义士语录:
“母年八十余矣,当自为计。儿,国大臣,不可以不死。”
——卫景瑗
“勉哉元升。吾人见危授命,吾不为其难,谁为其难者!与君携手黄泉,预订斯盟,无忘息壤矣。”
——马世奇
“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虽上有亢龙之悔,下有鱼烂之殃,而身居谏垣,无所匡救,法当褫服。殓用角巾青衫,覆以单衾,以志吾哀。”
——吴麟征
明代亡国殉节官员表
史可法 太师 张煌言 尚书
朱术桂 宁靖王 阎应元 典史
李成栋 惠国公 何腾蛟 定兴侯
黄得功 靖南伯 高杰 兴平伯
瞿式耜 大学士 马士英? 大学士
范景文 大学士 张耀 布政使
夏万亨 布政使 赵建极 布政使
庄祖诰 按察使 苏观生 大学士
曾樱 大学士 朱继祚 大学士
贺逢圣 太子太保 张同敞 总督
张慎言 尚书 高弘图 尚书
王家彦 尚书 傅作霖 尚书
吴钟峦 尚书 杨文骢 尚书
蔡懋德 右佥都御史 卫景瑗 右佥都御史
范文光 右佥都御史 凌义渠 大理卿
姜曰广 大学士 吴炳 大学士
杨廷麟 大学士 陈子壮 大学士
李邦华 左都御史 尹伸 太常卿
徐石麒 尚书 高倬 尚书
李向中 尚书 吴锺峦 尚书
倪元璐 侍郎 孟兆祥 侍郎
王景亮 巡按 南居益 侍郎
毛文炳 兵备副使 蔺刚中 兵备副使
毕拱辰 兵备副使 孙康周 知府
房之屏 知县 杨家龙 知州
阎梦夔 参将 侯君昭 知州
刘必达 知县 王孕懋 兵备副使
周遇吉 总兵 李倬 知县
朱家仕 巡副使 徐有声 督储郎中
朱敏泰 通判 宁龙 副将
董用文 总兵 刘九卿 副将
申以孝 知县 顾景闻 指挥
王行俭 知府 王锡 知县
陈纟熏 兵备副使 周凤翔 东宫讲官
刘理顺 修撰 孟章明 进士
汪伟 东宫讲官 吴甘来 都给事中
马世奇 左庶子 吴麟征 太常少卿
王乔栋 参政 张继孟 知府
齐赤 兵备副使 孔教 佥事
尧相 同知 刘佳胤 总兵
刘士斗 兵备佥事 沈云祚 知县
王励精 知州 刘三策 知县
顾绳贻 知县 赵嘉炜 主簿
卜大经 典史 刁化神 郎中
秦民汤 知县 朱蕴罗 知县
艾吾鼎 知县 郑梦眉 知县
单之宾 教谕 朱钅尹 御史
施邦曜 左副都御史 吴宇英 给事中
蔡如蕙 主事 江腾龙 举人
王起峨 进士 李含乙 员外郎
高其勋 参将 陈正 指挥
王承宪 游击 王士杰 县丞
段见锦 教授 杨明盛 经历
魏崇治 司狱 单国祚 典史
高拱极 举人 杨士俊 举人
吴子骐 乡官 刘琯 乡官
杨元瀛 乡官 曾异撰 知州
米寿图 御史 耿廷箓 监军
马乾者 知州 席上珍 举人
何思 知州 金世鼎 举人
冷阳春 知州 夏祖训 知县
段伯美 举人 陈昌裔 知县
杜天祯 举人 廖履亨 进士
徐道兴 经历 焦润生 知府
刘廷标 通判 罗国瓛 巡按
王运开 推官 沈迅 给事中
范淑泰 进士 高名衡 侍郎
马从聘 进士 耿廕楼 员外郎
徐汧 右庶子 鹿善继 太常少卿
薛一鹗 知州 周遇吉 总兵
翁之琪 总兵 刘肇基 左都督
余煌 尚书 李向中 尚书
张亮者 右佥都御史 丘祖德 右佥都御史
沈犹龙 右佥都御史 周定仍 右佥都御史
熊汝霖 大学士 沈宸荃 大学士
朱大典 大学士 张国维 大学士
乙邦才 副将 马应魁 副将
庄子固 副将 楼挺 副将
江云龙 副将 李豫 副将
陶国祚 参将 许谨 参将
冯国用 参将 陈光玉 参将
李隆 参将 徐纯仁 参将
李大忠 游击 孙开忠 游击
姚怀龙 都司 解学曾 都司
汪皞 光禄少卿 朱旻如 镇西将军
周震 中书舍人 吕大器 侍郎
侯伟时 主事 那嵩 土知府
任民育 知府 曲从直 同知
王缵爵 同知 周志畏 知县
罗伏龙 知县 杨振熙 盐运使
吴道正 知县 王志端 县丞
汪思诚 副将 何刚 知府
吴尔壎 进士 黄端伯 主事
刘成治 郎中 吴嘉胤 主事
龚廷祥 中书舍人 陈于阶 博士
陈用极 司务 王一斌 游击
张良佐 都司 刘统 都司
王廷佐 都司 王道焜 同知
顾咸建 知县 高岱 主事
叶汝厓 主事 伍经正 知府
邓岩忠 推官 方召 知县
朱永佑 侍郎 刘世勋 安洋将军
左懋第 右佥都御史 祁彪佳 右佥都御史
张肯堂 右佥都御史 袁继咸 右佥都御史
张名扬 左都督 郑遵俭 通政使
董志宁 给事中 朱养时 郎中
林瑛 主事 江用楫 主事
董元 主事 朱万年 主事
顾珍 主事 李开国 主事
顾中尧 主事 苏兆人 中书舍人
戴仲明 所正 顾明楫 参谋
刘朝 太监 李待问 知县
陈子龙 给事中 夏允彝 主事
鲁之玙 副总兵 汤芬 参政
林嵋 给事中 都廷谏 知县
陈函辉 侍郎 王瑞栴 太仆少卿
路振飞 右副都御史 刘中藻 行人
陈士奇 右佥都御史 龙文光 右佥都御史
张伯鲸 右佥都御史 张孝起 右佥都御史
金声 佥事 温璜 推官
吴应箕 进士 吴汉超 进士
庞昌胤 知县 陈潜夫 大理寺少卿
沈廷扬 侍郎 林汝翥 侍郎
林惣 员外郎 郑为虹 御史
黄大鹏 给事中 王士和 知府
胡上琛 指挥 熊纬 给事中
彭期生 兵备佥事 周瑚 主事
王明汲 通判 万发祥 给事中
龚棻 主事 林琦 主事
王其狖 主事 黎遂球 主事
柳昂霄 主事 鲁嗣宗 主事
钱谦亨 主事 袁从鹗 中书舍人
刘孟鍧 中书舍人 刘应试 中书舍人
吴国球 推官 郭宁登 通判
胡缜 推官 林逢春 知县
卢观象 乡官 刘日佺 举人
陈烈 参将 万元吉 右副都御史
杨文荐 给事中 郭维经 右副都御史
姚奇胤 监察御史 詹光恒 侍郎
胡梦泰 给事中 冯厚敦 训导
严起恒 大学士 孙志尹 游击
尹洗 都给事中 刘会昌 举人
邓思铭 御史 王养正 知府
曾亨应 主事 揭重熙 右副都御史
文英 员外郎 田桂 同知
毕贞士 举人 傅鼎铨 侍郎
陈实莲 主事 陈象明 主事
梁万爵 举人 陈邦彦 主事
何复 同知 邵宗元 知府
方正化 中官 刘忠嗣 指挥
张大同 守备 张之坦 守备
朱之冯 右佥都御史 章旷 右佥都御史
文运昌 指挥 刘洪恩 指挥
戴世爵 指挥 刘元靖 指挥
吕九章 指挥 吕一照 指挥
李一广 指挥 杨儒秀 中军
管民治 镇抚 杨仁政 千户
李尚忠 千户 纪动 千户
赵世贵 千户 刘本源 千户
侯继先 千户 张守道 千户
刘朝卿 百户 刘悦 百户
田守正 百户 王好善 百户
强忠武 百户 王尔祉 百户
郝国忠 把总 申锡 把总
张罗辅 进士 张罗俊 进士
金毓峒 监军 韩东明 知州
陈国政 进士 张维纲 通判
张尔翚 举人 孙从范 举人
高经 举人 刘之勃 巡按
陈泰来 右佥都御史 张家玉 右佥都御史
蓝衍 前锋 张英 行军司马
张万礼 提督 魏标 副将
朴世用 副将 洪复 副将
潘赓 督理户官 锺仪卫 督理户官
段应举 提督 黄蓝 总兵
戚勋 中书舍人 傅冠 大学士
林 胜 陈 魁 赵得胜 郑 英 吴正玺
尹梦旗 尹梦符 冯大成 杨宪偕 杨一甲
萧时显 顾人龙 孔师程 余继善 耿希哲
李开芳 王朝贺 詹天颜 薛大观 薛之翰
卢 渭 高孝缵 王士琇 王 缵 王 绩
王 续 戴之籓 陈天拔 陆 愉 张有德
冯应昌 徐 某 王 章 陈良谟 申佳允
许 直 成 德 金 铉 范奇芳 李若蔡
姚时中 张履旋 张 捷 杨维垣 黄金玺
黄端伯 刘成治 吴嘉胤 龚廷祥 吴可箕
陈士达 潘 集 周卜年 朱 玮 傅日炯
赵景麟 张君正 邹钦尧 邹之琦 林世英
王朝相 谢 球 司石磐 王 湛 马纯仁
王台辅 夏完淳 夏之旭 侯峒曾 左通政
黄淳耀 张锡眉 董用圆 马元调 唐全昌
夏云蛟 朱集璜 夏维新 王 华 吕九韶
黄毓祺 徐 趋 陈宏勋 杨永言 孙道民
张 谦 苏达道 庄万程 陆世镗 陆云将
归之甲 周复培 陆彦冲 沈征宪 朱国轼
徐 洺 徐 溵 王在中 吴行贞 周瑞复
孙兆奎 郭维经 夏 隆 吕应蛟 张罗彦
张罗善 张罗喆 郭鸣世 韩 枫 何一中
杜日芳 王 法 刘宗向 田仰名 刘自重
王联芳 汤文琼 范箴听 杨 铉 李梦禧
张世禧 高攀龙 郝奇遇 许 琰 曹 肃
蔺卫卿 周 谠 李汝翼 李若葵 王明灏
王介休 殷 渊 宋汤齐 郭 珩 王拱辰
王运闳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九 忠义三:
下面仅列部分殉国明朝官员事迹:
潘宗颜,字士瓒,保安卫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至辽东作战,清兵大至。马林(另一明将)恐甚,一战而败,策马先奔。宗颜殿后,奋呼冲击,胆气弥厉。自辰至午,力不支,与游击窦永澄、守备江万春、赞理通判董尔砺等皆死焉。
张铨,字宇衡,沁水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 守辽阳被围,军大溃。铨与应泰分城守,应泰令铨退保河西,以图再举,不从。守三日,城破,被执不屈,欲杀之,引颈待刃,乃送归署。铨衣冠向阙拜,又遥拜父母,遂自经。
何廷魁,字汝谦,山西威远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 守辽阳,城破,廷魁怀印率其妾高氏、金氏投井死,婢仆从死者六人。
崔儒秀,字儆初,陕州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辽阳被围,分守东城,矢集如雨,不少却。会兵溃,儒秀痛哭,戎服北向拜,自经
郑国昌,邠州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山西参政。崇祯元年以按察使治兵永平,迁山西右布政使,上官奏留之。三年正月,清兵自京师东行,先使人伏文庙承尘上,主者不觉也。初四日黎明登城,有守将左右之,国昌觉其异,捶之至死。须臾,北楼火发,城遂破。国昌自缢城上,中军守备程应琦从之。应琦妻奔告国昌妻,与之偕死。
知府张凤奇,推官卢成功,卢龙教谕赵允殖,副总兵焦延庆,东胜卫指挥张国翰及里居中书舍人廖汝钦,武举唐之俊,诸生韩洞原、周祚新、冯维京、胡起鸣、胡光奎、田种玉等十数人皆死。国昌、凤奇一门尽死
张春,字泰宇,同州人。万历二十八年举于乡. 死战不敌,与杨华征,游击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执,部卒死者无算。诸人见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皆行臣礼,春独植立不跪。至晚,遣使赐以珍馔。春曰:“忠臣不事二君,礼也。我若贪生,亦安用我。”遂不食。越三日,复以酒馔赐之,春仍不食。令剃发,不从。居右庙,服故衣冠(明朝衣帽),迄不失臣节而死。
清兵攻保安,知县蒋秉采募兵坚守,力屈众溃,投缳死,合门殉之。
一桂,黄冈举人,督饷昌平,以南城最冲,身往扼之。俄西城失守,被执死。妻妾子女暨家众二十七人悉赴井死
孙士美,青浦人。由乡举授舒城教谕. 十一年冬,满清兵至,力守三日,城破,自刭于角楼。父讷亦自缢,一家死者十三人.
白慧元,青涧人。崇祯七年进士,清兵抵城下,慧元躬擐甲胄,防御甚力。及城破,一门俱死
刘廷训,顺天通州人。岁贡生,为吴桥训导. 清兵入畿内,外围将合,廷训急趋城上,语守者曰:“守死,逃亦死,盍死于守,为忠义鬼乎!”众泣诺(哭着答应),乃坚拒三昼夜。廷训中流矢,束胸力战,又中六矢乃死 .
张秉文,字含之,桐城人. 清兵徇下州县十有六,遂临济南。秉文等分门死守,昼夜不解甲,援兵竟无至者。明年正月二日,城溃,秉文擐甲巷战,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陈,并投大明湖死。
学朱,字用晦,长洲人。崇祯四年进士.被荐未擢而遘难。望阙再拜,与妻刘偕死,阖门殉之
谦,孝感人,进士。战于城上,与季父有正偕死,母莫氏匿民间不食死,族戚傔从,死者四十余人.
烈献,黄陂贡生,城破,与二子俱死.
承宜,大学士爌孙,进士,与妻妾同死
重光,字秀恒,保定人。由贡生为柏乡训导,及清军至,吏民欲负之逃,重光不可,抱印赴井死。
颜胤绍,字赓明,曲阜人,复圣六十五代孙也. 胤绍知城必破,豫集一家老稚于室中,积薪绕之,而身往城上策战守。城破,趋归官舍,举火焚室,衣冠北向再拜,跃入火中同死。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克北京,毅宗(思宗)皇帝于景山自尽,是时死国难者,东阁大学士范景文以下二十一人.后吴三桂以“报君父之仇”引清军入关,李自成败走。是年为干支纪年甲申年,时称“甲申国变”。自是明季殉难臣工士子以百千计。
以上名录辑选自《明史》,为崇祯十七年之后殉节者,括战死、不屈被杀、自杀三类。
2006-6-2 17:16
柑蕉桔梨萝柚
骂名留得张弘范,
义士争传陆秀夫。
大是大非须要管,
华人爱汉耻崇胡!
------董必武
2006-6-2 17:30
夏侯雅伯
好像阉党殉国的不少,复社投降的挺多
[[i] 本帖最后由 夏侯雅伯 于 2006-6-2 17:33 编辑 [/i]]
2006-6-2 17:40
XM8
到了亡国那会,官员殉不殉国已经不重要了
2006-6-2 18:35
旖旎从雨
殉国就叫男儿了? 岂不闻 胜败兵家事无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杰.卷土重来未可知.
2006-6-2 19:58
华夏男儿
[quote]原帖由 [i]旖旎从雨[/i] 于 2006-6-2 18:35 发表
殉国就叫男儿了? 岂不闻 胜败兵家事无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豪杰.卷土重来未可知. [/quote]
殉国的的的确确就叫男儿,忍辱负重的亦视男儿
2006-6-2 23:02
夏侯雅伯
[quote]原帖由 [i]华夏男儿[/i] 于 2006-6-2 19:58 发表
殉国的的的确确就叫男儿,忍辱负重的亦视男儿 [/quote]
曲线救国哈哈
2006-6-3 00:49
西晋羊牯
这还是要反过来看,除了这些赴难的其他全降了。
2006-6-3 10:13
zmgo
这些人有骨气,特别佩服张煌言,是汉子!
2006-6-8 18:23
小陆伯言
特别同意楼上的.喜欢苍水先生.
2006-6-8 20:16
伟君子
[quote]原帖由 [i]华夏男儿[/i] 于 2006-6-2 19:58 发表
殉国的的的确确就叫男儿,忍辱负重的亦视男儿 [/quote]
只怕忍辱没负重。
2006-6-9 10:21
tiger1970
明朝的士大夫和军官不能种地,不能制造,不能经商,他们是国家和百姓养活的。
他们的用处就是管理国家,通过法律、道德和武力维护秩序。他们从国家得到报酬。所以,在亡国之时,他们应该为国家而死,而且必须为国家而死。这是他们的职责和责任。
他们的殉国和殉职,被认为是“忠”(忠于所事),将会得到后人的尊敬。
向明朝殉国并殉职的前辈致敬!
另外,对于晚明时候先叛降又反正而最后为国家和职责英勇战斗直至殉国殉职的一些士大夫和军官来说,他们以后的奋斗已经洗去了叛降的耻辱。愿他们的灵魂安息,并和明朝的其它忠臣义士一起接受后人的敬意。
2006-6-9 15:32
铁骑绝尘
回复 #5 旖旎从雨 的帖子
应该是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006-6-9 21:32
xitu
同意五楼的。既已亡国,殉国似乎无意义。
2006-6-10 19:56
快乐泡泡龙
[color=Red]到了亡国那会,官员殉不殉国已经不重要了[/color]
[color=Red]既已亡国,殉国似乎无意义。[/color]
希望说这话的两位再好好看看这个名单,
大部分殉难官员的都是在抗击清军入侵的征战中前仆后继的。
南明政权转战各地,至最后灭亡仍维持了数十年。
莫非面对侵略,只有卑躬屈膝,可耻的投降,当亡国奴,
才是识事务?有意义?
:qoo+
很多人都是抱着如当年南宋复兴的愿望,在浴血奋战,在英勇不屈地抗击异族的铁蹄。要知道,当时的满清可还算不上解黎民于倒悬的义师。
虽然有很多人是志大才疏,没有能挽狂澜于既倒,但不以成败论英雄,他们不屈的气节,仍然值得后人尊敬。
何况我们同样不应忘记,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同样殉于国难的普通老百姓。
看来岳飞、文天祥、张世杰、孟珙等等一大批的人,都是在干无意义的事了。<_<
2006-6-10 19:57
焰の绯
[quote]原帖由 [i]xitu[/i] 于 2006-6-9 21:32 发表
同意五楼的。既已亡国,殉国似乎无意义。 [/quote]
恩,俺认同这种观点..........
人类的存在和国家的存亡没有根本性的联系.........
2006-6-10 20:01
快乐泡泡龙
[color=Red]俺认同这种观点..........
人类的存在和国家的存亡没有根本性的联系.........[/color]
真是有哲理,阁下您几位早生70年,都有成为曲线救国大员的潜质。
2006-6-10 20:04
焰の绯
[quote]原帖由 [i]快乐泡泡龙[/i] 于 2006-6-10 20:01 发表
[color=Red]俺认同这种观点..........
人类的存在和国家的存亡没有根本性的联系.........[/color]
真是有哲理,阁下您几位早生70年,都有成为曲线救国大员的潜质。 [/quote]
曲线救国?为什么?难道国家处于危难时就一定要拯救吗?
是国家?还是政权?
国家是一群人类集团利益的集合体,其具体体现在政权形式上
国家是由部落演化来的
在平常状况下,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自身的利益
但是,如果这个国家已经腐败了呢?已经无法满足自身利益需求呢?记得有一句话“民众有权利反对那些使自己吃不饱的政府”
国家是和个人联系在一起的,面对衰落的国家,每个人都有做出反映的权利.........
[[i] 本帖最后由 焰の绯 于 2006-6-10 20:14 编辑 [/i]]
2006-6-10 20:05
月似飞
不错,既已邙国,当汉奸更有意义
[[i] 本帖最后由 月似飞 于 2006-6-10 20:09 编辑 [/i]]
2006-6-10 20:11
快乐泡泡龙
阁下这样有高深睿智,在国家危难时刻当然不敢劳您来拯救,
继续做您体格健全,茁壮,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就足够了。
2006-6-10 20:15
焰の绯
[quote]原帖由 [i]快乐泡泡龙[/i] 于 2006-6-10 20:11 发表
阁下这样有高深睿智,在国家危难时刻当然不敢劳您来拯救,
继续做您体格健全,茁壮,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就足够了。 [/quote]
那解放战争时期,你会怎么做?
2006-6-10 20:30
快乐泡泡龙
希望您能看看清楚,我说的是国家危难,不是政权危难。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抉择,国家与国民党政权都处危难,
却是背道而驰的不同方向。
当时的国民政府既然被民众所唾弃,毫无疑问要拯救国家的危难,就应该推翻这样的腐败政权。
请问,阁下所谓的国家存亡等同于政权的存亡嘛??
2006-6-11 13:42
lubur
大明的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很多人都宁死不降,值得致敬!!
而先降后叛的人也值得致敬,像嘉定三屠的那些刽子手,最后用自己的觉醒赎清了自己的罪过!!:^%:^%
2006-6-11 15:02
tiger1970
"先降后叛的人也值得致敬,像嘉定三屠的那些刽子手,最后用自己的觉醒赎清了自己的罪过"
这句不完全同意.要看以后的功能否补过.
如江阴事件的刘良佐,以后虽然可能密谋反清而被处死.但其功不能掩过.
嘉定事件的李成栋确实十分可恶.但他以后起义以广东全省反正并战死殉国,其功过就有待后人评说了.
如先有罪于国家民族,就要看他如何赎罪了.
有了觉醒,反正过来是欢迎的,但要痛改前非,要为国家民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才能得到同胞的谅解.
2006-6-11 20:39
春之羽
死了的成名,活着的成事~
2006-6-12 01:48
德祖
唉~
虽然并不是很熟知历史,但是对明朝的思想氛围很不喜欢的,有太多的限制和无奈。因此对这长长的名单也只是感到不值而已~
其实有些事拿到台面上来说起很尴尬的,比如说那个极无聊的什么是不是民族英雄的~这样说起来但年那些抗清的抗元的抗金的打匈奴的等等等等又都算什么呢?
其实我个人来说更多是尊敬个人的能力和人格
所谓宁死..,不知道是怎样一种程度,并不是很为这个感动的
想到了,叹一下我们袁督师把~~
[[i] 本帖最后由 德祖 于 2006-6-12 02:26 编辑 [/i]]
2006-6-12 02:06
德祖
哭熊经略之一
记得相逢一笑迎,亲承指授夜谈兵。
才兼文武无余子,功到雄奇即罪名。
慷慨裂眦须欲动,模糊热血面如生。
背人痛极为私祭,洒泪深宵苦失声。
记 母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
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
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寄 内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
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
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忆 弟
竞爽曾殇弱一人,何图家祸备艰辛。
莫怜缧绁非其罪,自信累囚不辱身。
上将由来无善死,合家从此好安贫。
音书欲穿言难尽,嘱汝高堂有老亲。
无关,不过想起来了就贴一下,合家从此好安贫~~
[[i] 本帖最后由 德祖 于 2006-6-12 02:27 编辑 [/i]]
2006-6-12 03:09
老人君
[quote]原帖由 [i]柑蕉桔梨萝柚[/i] 于 2006-6-2 17:16 发表
华人爱汉耻崇胡!
[/quote]
叹息
2006-7-13 17:17
楊軍
无论如何是不赞同殉国无用论的。
2006-7-13 17:21
clx
殉国要看具体情况的吧..
2006-7-13 17:23
首席屠宰官
[quote]原帖由 [i]lubur[/i] 于 2006-6-11 13:42 发表
大明的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很多人都宁死不降,值得致敬!!
而先降后叛的人也值得致敬,像嘉定三屠的那些刽子手,最后用自己的觉醒赎清了自己的罪过!!:^%:^% [/quote]
不过是首鼠两端的杂种,老婆被人抢了,一怒降明
给明干活的不一定是好人
吴三桂后来也搭着恢复汉人江山的名义造反,也是好人了?
2006-7-14 00:32
clx
吴是坏人米错
2006-7-16 13:43
平原君
许身为国的人都值得尊重.
2006-7-16 13:48
平原君
宁靖王朱术桂,太祖九世孙辽王的后裔
1645年,福王政权封宁靖王,曾在郑成功、郑鸿逵军中监军,1664年到达台湾,“督兵屯田,休养生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攻台,宁靖王见大势已去,遂将5个妃子(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召到身边诀别:“孤不德,颠沛海外,冀保余年,以见先帝先王于地下。今大势已去,孤死有日,若辈幼艾,可自计也。”5位妃子节烈不让须眉,声泪俱下,表示“王生俱生,王死俱死”。遂先冠笄被服,同缢于堂。时间是同年六月二十六日。宁靖王见状,悲痛欲绝,提笔在墙上写下了一封遗书:“自壬午流寇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难闽海,总为几茎头发,保全遗体……今已四十余年,六十有六岁。时逢大难,全发冠而死,不负高皇,不负父母,生事毕矣,无愧无怍。”日,宁靖王将家中全部财物分送给邻居,然后穿上大明宁靖王的朝服,将宁靖王的印绶交给降清的郑克塽,再面向祖国大陆河山遥拜列祖列宗。有决命诗---艰辛避海外,总为数茎发。于今事毕矣,祖宗应容纳。后自缢.
南明诸王殉节者惟有宁靖王一人而已!史称宁靖王"仪容雄伟,美须弘声,善书法,喜佩剑,沈潜寡言,勇而无骄,将帅士兵咸尊之."
宗室中罕见的好男儿.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