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28 10:25
镇北将军
我所知道的魏延
魏延的初次出场,是在刘备攻下汉中以后。刘备对于魏延的礼遇,仿佛当年刘邦发现了韩信。
魏延的一生,忠心耿耿,一生正直,而演义里却将他糟蹋得不像是个人。
刘备在夺取汉中后,虽然作了汉中王,但却将王府设在成都,因为成都才是他整个政权和地盘的中心。所
以汉中这个地方,必定要留下一员大将来镇守。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个人会是张飞,但是这个汉中太守的
职位都大跌眼镜地给了牙门将军魏延。
魏延出身行伍,是南阳郡义阳县人,估莫是刘备在荆州坐冷板凳时投的军,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不断立功
,绝对可以说得上是“勇冠三军”。刘备不仅欣赏他的勇,更是看出了他的智。他的确是具有大将风度,
可以坐镇一方的人。
刘备当众问他准备怎样对待汉中太守这一职位,魏延答道:“若曹操率全国之兵来,我就替大王抵挡;若
曹操只派一个偏将,带十万兵来,我就替大王把这十万兵吃掉,吞下。”刘备听了这话,当然高兴,军中
的其他人,也都被这两句话说服,认为魏延的确不同非响。
魏延而且不仅是“勇猛过人”,而且“善养士卒”,能得士座之心,之力。刘备一生都十分信任和欣赏魏
延,诸葛亮也一样欣赏和信任魏延。
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带十万人至汉中,以魏延为“督前部”,也就是先锋司令,同时让他兼“丞相司马”
。这丞相司马,是诸葛亮为了魏延而特设的官司,此前不曾有,此后也极少,地位等同于丞相长史(秘书
长)。在事实上,诸葛亮是以丞相的身份,兼为统帅,而魏延是以“丞相司马”的兼职,做了统帅部参谋
长或参谋处处长的事。魏延的本职,是“督前部”,先锋司令,因此才会在“雍州”与魏方的郭淮交锋。
魏延在阳溪与郭淮的主力相遇,把郭淮打得溃不成军。诸葛亮在北伐战争中没取得过几次胜绩,这交是极
为辉煌的一次,诸葛亮收到捷报,极为高兴,立即把魏延由镇远将军升为前将军,并封为南郑县侯。
诸葛亮的部下,唯一可称得上有将才的人,便只有魏延(姜维尚年轻)。魏延偷袭子午谷的计划,千百年
来倍受争议。魏延倘若获得诸葛亮的准许,以一万人由子午谷直趋长安,与诸葛亮会师潼关,说不定真的
能够袭取洛阳,立下不世之勋,功超韩信。然而这是历史上若干所谓IF’S之一,谁也不能预言结果一定
会怎样。
诸葛亮该不该接受魏延的建议?这也是一个所谓idlequestion。
魏延的建议,诸葛亮有权不接受,正如你或我倘若在当时是诸葛亮,也有权接受或不接受。这是各人战略
构想的问题。
打仗的事,多多少少都含有赌博的性质。胜负之数,所系的因子太多。兵多、将广、粮足的一方,可以打
了再说,败了再卷土重来;正如赌本雄厚的赌徒,可以一掷千金,面不改色。反过来说,兵比魏方少,将
没魏方多,粮食更成问题的诸葛亮一方,实在是虽则明知有胜利的可能,而仍旧是不宜轻易冒险的。
为何说这是一个冒险和计划呢?因为,长安是个大城,坚城!魏延带五千作战兵与五千背粮兵,未必能即
时攻下,即便攻下,也难免敌人不从洛阳及各地来援,对魏延部队来一个反包围。
长安的守将夏侯懋,是魏国的附马,是纨袴子弟,是一个“不知兵”的人。但是,谁又能够断定,在夏侯
懋的左右与麾下,没有一两个知兵的,能征惯战的将领呢?
当然,若魏延被诸葛亮准许带一万人经子谷前往取胜,也不是全无可能。但是诸葛亮的本钱实在是少,冒
不起这个险啊。自古至今,在事功与道德上比得上诸葛亮的人极少,而批评他的人却极多,正所谓自己有
所成就很难,而批评别人极易啊!
诸葛亮死后,在他身边的费祎、杨仪二人一则自己不会打仗,二则胆小,怕魏延打不过司马懿,三则二人
都与魏延不和,尤其是杨仪,那简直是势同水火。杨仪是绝对不希望魏延有机会主持作战而战胜,成为诸
葛亮的继承人,作蜀汉的统帅和丞相。
费祎到魏延营中,告诉魏延诸葛亮的死讯,并说诸葛亮遗命让魏延断后,大军撤回汉中。
魏延不同意,说:“国家的大计方针,不可因某一人的死亡而变更。丞相的官柩,可以派丞相行营的官司
吏送回汉中或四川。军队应该继续留驻在五丈原,屯田,作战。我本人相信有能力打司马懿。”
他并且质问费祎:“是谁派我替杨仪这种人断后的?是丞相本人么?”
他随即把自己的作战计划,与分布军队的方案,说给费祎听,叫费祎回丞相行营,以丞相司马的身份发布
命令。
费祎拒绝,他和杨仪与魏延各自向后主上表,互指对方造反。
地位仅次于魏延的大将王平站在费祎与杨仪一边,于是,魏延失败,只带了几个随从离开军队,走到汉中
,被杨仪派马岱追上杀死。
后主依杨仪与费祎的意思,定魏延谋反罪,屠其三族。
魏延死得很不值得,而且极其冤枉。他若真想谋反,为什么不带了他的部队,去司马懿营中投降,却反而
带了少数人去汉中?他分明是想经汉中回成都,向后主当面报告,陈述他自己继续作战的主张。他不像是
“烧绝栈道”,用武力阻挠过大军南下,如杨仪费祎所说。
魏延实在是蜀汉第一武将,死得可惜,可叹!
2006-5-28 10:32
东山小草
人际关系也是一像很重要的素质
2006-5-28 11:00
凌云茶
总司令病死,要部队撤退回国。参谋长说不行,部队要归我指挥。
姑且不说军失元帅军心不安,也不说魏延是不是司马对手。就说按照制度来,魏延没有被诸葛和刘阿斗授予统帅全军的权力,他凭什么要大家都听他的。抢夺军权,什么时候都是死罪。
2006-5-28 11:04
陆文龙
回复 #1 镇北将军 的帖子
:^%
以前读演义,觉得魏延不咋的,可是,后来读三国志,觉得他还是很赞的。尤其赞他被任命为汉中太守时说的那些话
2006-5-28 14:44
青蓝
他并且质问费祎:“是谁派我替杨仪这种人断后的?是丞相本人么?”
----现在读书真的读得很经典了. 魏延明明是说, 丞相挂了把棺材抬回去就是了, 我要率军继续与魏做战, 不能因一人而废天下大事, 况且我魏延是何许人也, 凭什么给杨仪断后.
现在倒被变成质问了. :ph34r:
2006-5-28 14:56
超级诸葛尚
可惜魏延!
2006-5-28 19:23
杨过
魏延绝对是个将才,可惜了.
2006-5-28 20:05
秋月枫舞
呵呵,楼主是黎东方投胎啊
2006-5-28 20:15
东山小草
[quote]原帖由 [i]秋月枫舞[/i] 于 2006-5-28 20:05 发表
呵呵,楼主是黎东方投胎啊 [/quote]
汗一下,这么说楼主今年才几岁啊
2006-5-28 21:38
kmjyk
魏延实在是蜀汉第一武将:^%:^%
2006-5-28 22:09
镇北将军
我只是比较欣赏黎东方对魏延的见解~尤其是对兵出子午谷这一段的见解~
并非只看一家之言的~
史书这东西~不可全信,且不可不信~站在巨人的肩上,自然能看得远些~
比如我说魏延是被杨仪派出马岱追上杀死的~黎东方就不是这么说的~
关于我帖的十大低估一帖中所说的~也并非都是黎东方所言~
说开又说~
细说系列确实是套好书啊~
2006-5-29 08:19
无隙
路过,最近上火了。要搞的清淡点
2006-5-29 18:43
piggy
同意青蓝的说法。楼主不要故意曲解。
我认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当时既然主帅已亡,由第二军衔的魏延统兵无可厚非。
2006-5-31 03:22
xwhero
魏延能力是很强,但称之为蜀汉第一武将,未免太过了。
2006-5-31 11:37
镇北将军
我觉得不过啊~
关羽不懂外交,不懂政治,以致于丧师失地.
张飞不知休恤部下,所以身首异处
赵云是被演义捧出来的完人,其实他在独当一面这一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
马超勇是勇的,但是短于谋略
黄忠也不是统帅一方的料.定军山之役的指挥官不是他,而是刘备本人.重要的谋士也是法正,黄忠只是完美地完成了附冲下山冲锋的既定战术而已.
姜难是将材,但政治环境的恶劣以及事实上的大势已去让他无力回天.更难以体现自己的帅才
魏延是真正的强人,不仅打胜了实实在在的阳溪之役,也知道体恤部下,能得士卒之心,之力.
后来王平在兴势之役中取胜,靠得也是魏延所留下来的战术战法.魏延之死,完全是被小人杨仪陷害而死.过于耿直的性格,让他在政治斗争中不懂权谋,以致于全家被杀.
2006-5-31 11:45
暂时发言马甲
魏延是真正的强人,不仅打胜了实实在在的阳溪之役,也知道体恤部下,能得士卒之心,之力.
那还会被王平一句话给驱散了魏延兵卒? 多场胜战不过是诸葛亮指挥下为前锋大将的结果罢了. 张飞, 关羽贵为一方统帅, 是魏延这个前锋多无法比拟的. 至于被人陷害, 耿直, 不如说其心胸狭义, 为人所不容, 还拿刀子威胁同僚. 这不是耿直, 这是自掘坟墓. 最后就因为私人恩怨而不愿给蜀军殿后, 这副品德比张飞也是不惶多让.
2006-5-31 11:57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6-5-31 11:45 发表
魏延是真正的强人,不仅打胜了实实在在的阳溪之役,也知道体恤部下,能得士卒之心,之力.
那还会被王平一句话给驱散了魏延兵卒? 多场胜战不过是诸葛亮指挥下为前锋大将的结果罢了. 张飞, 关羽贵为一方统帅, 是魏延 ... [/quote]
诸葛亮曾经多次打击排挤魏延,魏延的计划当然不能实施,甚至几乎很少独立作战.
因为诸葛亮本就借着北伐掌握军权,排挤异己.
[[i] 本帖最后由 萧云飞 于 2006-5-31 11:59 编辑 [/i]]
2006-5-31 12:28
暂时发言马甲
排挤? 不是诸葛亮力保魏延. 魏延那副臭脾气早被废了. 不是诸葛亮任用魏延得当, 魏延哪来这么多功劳? 多次打击魏延? 又造假了不是. 诸葛亮除了战略上不同意魏延的大胆路线外, 还有什么排挤? 还得对魏延言听计从才叫容纳啊?
诸葛亮本就掌握军权. 还借什么北伐掌握军权. 排挤什么异己, 对李严这样的异心者, 诸葛亮也足足忍到了李严影响了其北伐才罢掘而已.
2006-5-31 12:41
lzlin2006
魏延是性格上的悲剧,诸葛亮是怕自己百年之后,无人节制住魏延.所以做了些安排
在现在可能会有争议,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无可厚非
2006-5-31 12:41
萧云飞
是啊,你自己随心所欲扯大炮,别人一说实话就指责为造假--不过,目前唯一证实的造假是你自称的.
诸葛亮不北伐他有什么理由长期驻扎在汉中?有什么理由掌握兵权,废黜李严?
2006-5-31 12:45
镇北将军
嗯嗯~
事实上诸葛亮没有排挤过任何人
魏延打胜仗是他自己的功劳,诸葛亮只是让他去作战而已,又不能指挥什么.两军对垒哪还能事事请教后方的诸葛亮啊~就像平津战役,打胜是林彪的功劳啊,毛泽东只是让他去打锦州,至于怎么打,怎么部署,都是林彪指挥的啊~
魏延的部下被王平一句话驱散实在是王平的功劳,他这时已是全军排名第二的将领,士兵见到他自然斗志受到影响.至于是一哄而散还是小战之后败退,难说啊~况且也不必深究.总之是由于王平,魏延失败了~而不给蜀军殿后,是有私人恩怨在其中起作用.但不是全部原因.两军对垒了这么久,按理说是不该退军的.事实上这次退军后,蜀汉也再有没有过像样的北伐.
张飞统帅打的胜仗是很厉害,但是不能休恤士卒,就不能算大将,这连田中芳树也作如是说
关羽就更差了,隆中对全被他毁了~充份说明关羽不是大将,只是猛将,充其量是个重义气的猛将!
[[i] 本帖最后由 镇北将军 于 2006-5-31 12:47 编辑 [/i]]
2006-5-31 12:46
lzlin2006
[quote]原帖由 [i]piggy[/i] 于 2006-5-29 18:43 发表
同意青蓝的说法。楼主不要故意曲解。
我认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当时既然主帅已亡,由第二军衔的魏延统兵无可厚非。 [/quote]
你说错了,主帅亡故,对士气的打击是相当大的
2006-5-31 12:52
镇北将军
这也得看情况而定啊~
两军的对峙,一旦退却,万一兵败如山倒怎么办?
拿破仑在俄罗斯撤退时的溃败,曹操在打袁熙袁尚时撤退的狼狈,都是前车之鉴啊~
日后的淝水之战也是如此
2006-5-31 12:57
lzlin2006
回复 #23 镇北将军 的帖子
出现了吗?
反倒是司马懿说,天下奇才也
2006-5-31 13:16
暂时发言马甲
诸葛亮不进驻汉中是谁去打南中的? 军权在谁手上?
不驻汉中没理由废李严? 你看过诸葛亮弹核李严的奏章里写的是什么没有? 哪一件事跟汉中有关的?
李严不过就是个督军事, 镇永安而已. 只是一方之长, 全国军权由诸葛亮所统. (注: 督军事压根就不象一些人想得这么肥美, 好象督军事就拥有一切似的,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还被委任为督军事呢, 结果谁掌握军权? 姜维?)
唯一证实的造假是我自称的? 看, 没能力面对诸葛亮对魏延一直的宽宏大量与重用, 就扯别的话了不是. 魏延也配跟诸葛亮争权? 他连假节都是诸葛亮封的呢. 还军权. 还排挤.
2006-5-31 13:23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6-5-31 13:16 发表
诸葛亮不进驻汉中是谁去打南中的? 军权在谁手上?
不驻汉中没理由废李严? 你看过诸葛亮弹核李严的奏章里写的是什么没有? 哪一件事跟汉中有关的?
李严不过就是个督军事, 镇永安而已. 只是一方之长, 全国军权 ... [/quote]
诸葛亮南征就是在抓军权.南征没有任何效果,该乱的还是乱,唯一的好处就是诸葛亮把兵带到了汉中而已.
当诸葛亮已经把李严的兵马抓到自己手里,自然他想说什么说什么了.
2006-5-31 13:28
暂时发言马甲
呵呵, 南中原来完全叛离蜀国, 南征后降了蜀国. 归蜀国管, 军资所出, 国以富饶原来也叫没什么效果, 造假造到这份上?
呵, 嘴在你口里, 自然想说什么说什么. 江州兵马还由李严儿子掌管呢. 李严的部队才刚调动过去不久呢. 诸葛亮想说什么说什么? 不是李严理亏, 做了如此多亏心之事. 怎么没任何一个人为李严鸣不平? 更不要说是举兵抗议诸葛亮了.
2006-5-31 13:29
lzlin2006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3:23 发表
诸葛亮南征就是在抓军权.南征没有任何效果,该乱的还是乱,唯一的好处就是诸葛亮把兵带到了汉中而已.
当诸葛亮已经把李严的兵马抓到自己手里,自然他想说什么说什么了. [/quote]
没有效果,诸葛亮死之前,南中有没有在造反,没有
在说了,自己连个稳固后方的基地都没有,还怎么北伐中原
2006-5-31 13:31
萧云飞
南中之前出现大叛乱是诸葛亮治国之时,这就说明了问题.
二是此战之后并没有消除叛乱,唯一的效果是军令政令全由诸葛亮一人所出了.
2006-5-31 13:35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3:31 发表
[color=Red]南中之前出现大叛乱是诸葛亮治国之时[/color],这就说明了问题.
二是此战之后并没有消除叛乱,[color=Red]唯一的效果是军令政令全由诸葛亮一人所出[/color]了. [/quote]
南中之前出现大叛乱是刘备将死之时, 诸葛亮治国可是从刘备称帝就开始了. 唉, 果然有成为历史教授的潜力啊~`
证明证明南征前军令政令不是由诸葛亮一人所出来看看.
2006-5-31 13:35
kyu
对付当时的少数民族这么简单?萧兄也去治理试试?:()
2006-5-31 13:38
镇北将军
事实上南征后南部就没叛乱过啊~
诸葛亮掌不掌军权对于他的人格和能力有什么影响呢?当时除了他,还有谁有资格有能力掌全蜀汉的军权呢?难道说南征是没有必要的?还是说北伐是不应该的?事实上诸葛亮的攻势防御策略也是成功的.他死后蒋琬和费袆倒是没动兵,结果魏方动兵了.虽然没造成什么大害,但王平死后,光靠姜难已无力回天了啊~
李严的兵权是刘备给他,刘备还是对诸葛亮不甚放心的.临死时的试探更是阴险~
不对李严全家下手,正反映了诸葛亮的容人之量啊~
通观三国志,没有任何一个对诸葛亮表示过不满,甚至于被他贬了的李严和廖立
魏延在悲剧不在于诸葛亮,而在于他自己以及杨仪与费袆......
2006-5-31 13:38
萧云飞
当然很难,所以诸葛亮才别有用心啊
2006-5-31 13:39
lzlin2006
当时是什么情况,彝林惨败,蜀国精锐损失殆尽。而诸葛亮是在这种情况下接手政权的
人心不稳就成了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南中孟获造反也就顺理成章了
2006-5-31 13:42
萧云飞
曹操吃了败仗,没见过后方造反.孙权屡次攻打合肥失败,也没有见过后方要造反.
2006-5-31 13:45
暂时发言马甲
:lol:对对, 许昌士族数次叛变, 于禁惨败后侯音及华夏支党哗变, 都远远的消失在萧云飞的眼里的. 孙权就不说了, 他打败仗从来就没有败到仅以身免过. 哦, 还有曹批在曹操胜利后挂了的不敢发丧, 惧怕天下有变也自然不入萧大侠的法眼了.
2006-5-31 13:47
镇北将军
南方一直不稳的啊~
从刘璋他老子起就是了~
诸葛亮不抓军权,那么谁来掌呢?
事实上刘备对他一直心有顾忌,要到法正死后,诸葛亮才主管了国政.
刘备打下荆南时,诸葛亮管的是南四郡的钱粮调配管理,这时的主要谋士是庞统,他和诸葛亮是同时在赤壁后被封为军师中郎将的.
刘备打下成都后给了诸葛亮大大的赏赐,并升为军师将军,且署理左将军府事.这左将军,正是刘备自己!也就是说,在这时,诸葛亮就完全管了刘备的"国"事了.
在法正死后,诸葛亮更是刘备唯一能依靠的政治家.刘备不靠他,还能靠谁呢?
2006-5-31 13:47
lzlin2006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3:42 发表
曹操吃了败仗,没见过后方造反.孙权屡次攻打合肥失败,也没有见过后方要造反. [/quote]
曹操多大地盘,孙权又多大地盘
事实是曹操赤壁虽然惨败,但并没有伤筋动骨
孙权在合肥的失败,也只是一般性的战术性失败而已
而西蜀在彝陵却是战略上的失败
2006-5-31 13:51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6-5-31 13:45 发表
:lol:对对, 许昌士族数次叛变, 于禁惨败后侯音及华夏支党哗变, 都远远的消失在萧云飞的眼里的. 孙权就不说了, 他打败仗从来就没有败到仅以身免过. 哦, 还有曹批在曹操胜利后挂了的不敢发丧, 惧怕天下有变也自然不 ... [/quote]
似乎蜀国诸葛亮胜利的挂了之后也不敢立刻发丧.
2006-5-31 13:52
镇北将军
曹操赤壁败后后方没有出乱子,是因为他本来就留了不少人在后方.而且就算如此,他也是一口气放弃了所占的荆州地盘,以求能尽可能快速地回到许昌.那是说明他还是担心后方不稳哪.不然他完全可以在襄阳江陵与孙刘联军对峙.
而曹操死后臧霸的叛离也说明了时至那时,北方也没有完全稳定
孙权所处的环境也不怎么样啊~山越也是不停的造反的~到南梁时后期山越也还没完全归化呢~
2006-5-31 13:52
暂时发言马甲
诸葛亮死后不敢发丧是还没撤退, 曹操是回师后挂了不敢发丧. 有可比性?
2006-5-31 13:53
lzlin2006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3:51 发表
似乎蜀国诸葛亮胜利的挂了之后也不敢立刻发丧. [/quote
可以成立,不过前提得是魏军没有追袭的可能
2006-5-31 13:54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6-5-31 13:52 发表
诸葛亮死后不敢发丧是还没撤退, 曹操是回师后挂了不敢发丧. 有可比性? [/quote]
曹操当时又没有称帝,当然怕某些死守汉室的恐怖分子趁机捣乱了.道理一样.
2006-5-31 13:55
镇北将军
蜀汉在火烧连营一役中是真的损伤惨重,不仅永远失去了对荆州染指的可能性,连精兵良将都损失殆尽.
诸葛亮死时不敢发丧是因为两军对垒啊!
曹操死时可是"天下太平"的~
2006-5-31 13:56
镇北将军
我不觉得臧霸是死守汉室的人~
2006-5-31 14:05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3:54 发表
曹操当时又没有称帝,当然怕某些死守汉室的恐怖分子趁机捣乱了.道理一样. [/quote]
也就是你承认了, 诸葛亮死时威胁来自敌人的军队, 而曹操死时威胁来自他统治的地区咯? B)
2006-5-31 14:07
萧云飞
我可没有说,不要往我身上推啊......
诸葛亮死后最大的威胁就在于独裁者死亡后留下的真空,没有看见魏延杨仪都栽进去了.
2006-5-31 14:11
暂时发言马甲
诸葛亮发丧跟这两人争斗有关系么? 诸葛亮死而不发丧是因为这两人的斗争?
2006-5-31 14:13
萧云飞
要是这二人早就把权力定好了,还用的着偷偷的跑回去?
2006-5-31 14:18
镇北将军
诸葛亮独栽又如何了?
刘禅有能力独栽么?
都是独栽,为何不找个能力强的人独栽呢?
权力真空真的存在么?
后主的威信还是强的,不然蒋琬怎能顺利接班?他可不是有兵权的人~
曹操死时的威胁到处都有~诸葛亮死时也是一样,曹魏一样有可能对蜀汉进行攻击
之所以没有对蜀汉用兵,是因为诸葛亮的攻势防御确实消耗了魏方大量的精力,魏方也没有太多精力继续对蜀汉作战.而且魏延留下来在汉中的防御体系也是坚固异常
臧霸的出走,曹彰对王位的窥伺,汉室拥护者的蠢蠢欲动,蜀汉与孙吴在同盟下对曹魏的意图,都是危机.
2006-5-31 14:20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镇北将军[/i] 于 2006-5-31 14:18 发表
后主的威信还是强的,不然蒋琬怎能顺利接班?他可不是有兵权的人~
[/quote]
人家是大将军,接班不很正常.
2006-5-31 14:36
镇北将军
老兄~
人家是最后才当大将军丞相的~
蒋琬本职是丞相留府长史,抚军将军.资格很浅.诸葛亮死后为了让他顺利接班,后主先升他为尚书令,又过了不久繁荣昌盛为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要知道,蜀汉实际掌握的,也不过是这么个益州.行都护的行字,就是因为资历不够,不是州牧而是州刺史,也是同样的原因.再过了一段时间,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安阳亭侯!不封侯的人,是不能作丞相的.
这样看来,后主要是不听从诸葛亮的遗言,不升蒋琬,蒋琬又能有什么办法呢?
2006-5-31 14:43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4:13 发表
要是这二人早就把权力定好了,还用的着偷偷的跑回去? [/quote]
笑, 继续问, 这关撤退时秘不发丧有关系? 证据在哪呢?
2006-5-31 14:45
萧云飞
[quote]原帖由 [i]暂时发言马甲[/i] 于 2006-5-31 14:43 发表
笑, 继续问, 这关撤退时秘不发丧有关系? 证据在哪呢? [/quote]
怎么总是忘掉自己说的话,你都说过了,开大炮不用证据.莫非是严于律人胜于律己?
2006-5-31 14:48
镇北将军
权力定好了,双方心服了,大张旗鼓地发丧班师,司马懿居然不敢来追,真是好运气~
2006-5-31 14:52
暂时发言马甲
[quote]原帖由 [i]萧云飞[/i] 于 2006-5-31 14:45 发表
怎么总是忘掉自己说的话,你都说过了,开大炮不用证据.莫非是严于律人胜于律己? [/quote]
开大炮我可没开到没完没聊, 而且开大炮我也是很早就说了是开大炮D. 况且我那贴说开大炮是说法不严谨, 而不是无根之词哦~ 你要开大炮就事先说明么~ 不然谁会当你是开大炮呢~` :rolleyes:
2006-5-31 15:01
镇北将军
不觉得跑题了么?
2006-6-3 08:44
笑谈三国
魏延,虽勇但不忠也!
2006-6-3 21:24
镇北将军
我拷~
说这话就是不尊重史实~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