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18 13:53
老不看三国
试说五支中国古代的精锐部队
笔者试写五支中国古代的精兵,聊以娱乐,并寄托对强盛武功的赞叹。
这里所写的部队主要是当时某国家或集团的精锐部队,也就是有“番号”的部队,不包括象“秦军”、“汉军”、“八旗军”、“唐军”这样笼统的概念。
——————————————————————————
[color=Blue]五、东晋门阀的雇佣兵——北府兵[/color]
《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资质通鉴》:“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东晋大门阀谢家,把北方流民、流氓、以及原驻军的精锐整合,组建了一支拱卫京师、足以对抗北方骑兵、间接听命于大门阀的军队——北府兵。
谢家对于北府兵的整合,对自己的家族、东晋政治、乃至中国政局都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符坚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谢玄派谴刘牢之率5000北府军精锐奔袭洛涧,大破前秦军5万,杀敌15000,北府兵初战告捷。淝水决战,谢玄的8000北府骑兵趁符坚军队后撤,过淝水猛攻前秦军阵,前秦军顷刻崩溃,符坚的弟弟苻融战死,符坚本人中箭,落荒逃走。
淝水一战,8000北府兵大破秦军主力,历史记载:杀散、歼灭前秦军70万人!符坚的王朝也因此崩溃。
后来,北府兵收拾桓玄,直到2000北府精兵跟随刘裕杀到建康称帝,北府兵影响了中国几十年。
虽然严格意义上讲“北府兵”有几个时期,但总的来说,从谢家整合开始,北府兵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著名将领如刘牢之、刘裕等人也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哪个门阀能控制北府兵,他就控制了江南汉人政权。
北府兵从谢玄整合开始,就成了大门阀的雇佣兵,东晋朝廷对它的指挥都不灵。
北府兵的入选是因为他同时具备强大战斗力和对政局的强大影响。
[color=Blue]四、一代天骄的近卫军——怯薛军[/color]
《元史·兵志二》:宿卫者,天子之禁兵也。方太祖时,以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为四怯薛,领怯薛歹分番宿卫。......时号掇里班曲律,犹言四杰也,太祖命其世领怯薛之长。怯薛者,犹言番直宿卫也。
泰合四年,成吉思汗组建怯薛军,挑选精锐,人数不多。后来又将怯薛军扩充到万余人,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它的统帅更是非同小可,有四个人,他们就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
历史评价:这支怯薛军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
怯薛军作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会随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
但由于蒙古人,尤其是成吉思汗的武功实在太耀眼、太震古烁今、太令人惊叹,所以精锐部队少了蒙古精兵实在说不过去,而怯薛军毫无疑问是最具代表性的。
它的入选是由于蒙古铁骑过于强大!
[color=Blue]三、明末真正的精锐——夷丁突骑[/color]
《明季北略》记载:(吴三桂)部下有精兵四万,辽民七八万,皆耐搏战。而夷丁突骑数千, 尤为雄悍。敌望之辄遁。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手中主力为袁崇焕调教出来的“关宁军”,这个集团军是明朝军队的精华所在,也是左右中国政局的主要力量。
李自成亲率大顺军主力十万进军山海关,在大顺军队猛烈的攻势下,吴三桂的防御体系逐渐崩溃,北翼城是李自成选择的突破口,眼看就要被攻破,幸亏吴三桂亲率“夷丁突骑”支援,才挡住了大顺军的攻势,即使到了最危机的时刻,吴三桂还是依靠自己的这支精兵数百人杀出重围向清军求救。
在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这场大战中,吴三桂手下这支“夷丁突骑”数次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这支部队“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要知道明朝的辽东兵是集天下精锐于大成的部队,而“夷丁突骑”在早期是吴三桂的亲军,后期他做了一方大员,这支部队也壮大了很多,关宁军的精华就在这里。所以说:关宁军是集天下精锐的大成,夷丁突骑是集关宁军精锐的大成。
它的入选是因为袁崇涣一手组建的,足以对抗满清八旗的关宁军的精华就在这里。
[color=Blue] 二、李世民的利剑——玄甲军[/color]
《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皁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他开国的一大利剑就是“玄甲军”。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有唐一代,武功强盛一时,“天可汗”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军事能力开创了一个时代,而玄甲军则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利剑!白居易赞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它的入选是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而玄甲军唐朝最强的军队。
[color=Blue]一、不败传说——岳家背嵬军[/color]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的岳家军是最为强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毫不夸张的讲,这支部队代表了“岳家军”的精华所在。
“背嵬军”名称的理解颇多:一说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一说是皮牌。还有一说是大将帐前的骁勇人。又说这是番语,岳飞只是借用了这个词。
岳珂《鄂国金佗编》卷二十二《淮西辨》云:“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又说“颖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
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可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骑兵8000,步兵亦有数千。
在绍十年与金军在颍昌、郾城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15000人,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岳飞的奏折称:“杀死贼兵满野”。
兀术不甘心失败,集结三万骑兵再攻颖昌,岳云以背嵬军骑兵八百挺前决战,再次大破兀术的金军精骑,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在朱仙镇,500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余万金军。(注)
难怪金人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
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提升,与金军作战并不吃亏,而岳飞的背嵬军更是开创“步兵在平原击溃金人精锐骑兵”的经典战例。
“辫子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被背嵬军不只一次的打破,或许应该把这句话换换主语:“背嵬军不满万,不满万亦不敌”!
袁甫的《蒙斋集》赞背嵬军道: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候,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它的入选是因为它真的太强了!
————————————————————————————————————
(注):有个别人认为朱仙镇战斗的记载是子虚乌有,而实际上《金史·仆散浑坦传》记载: “为宗弼扎也。天眷二年,与宋岳飞相据。浑坦领六十骑深入觇伺,至鄢陵败宋护粮饷军七百余人,多所俘获。”,这里的的天眷二年,应为天眷三年之误,鄢陵位于颍昌东北,开封和朱仙镇之南。这条史料足以证明岳家军已经越过颍昌和鄢陵,达到朱仙镇了。 另外,《宋史·张宪传》亦载:金军顿兵十二万。又有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作为补证。其战斗应该确有其事。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记载: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 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仇,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 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 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仇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 "寡众弱强不敌也。"
康熙作为胜利者,当然希望大家都明白“寡众弱强不敌也”的道理,千万不要顶抗自己,可即使如此他也相信“胜金兵于朱仙”的事实!
2006-5-18 14:23
hengsf
果然好帖!非常支持!!
当然偶认为明朝的戚家军战斗力也是很强的!一般家族子弟兵都是比较精锐的部队....
2006-5-18 14:27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老不看三国[/i] 于 2006-5-18 13:53 发表
康熙作为胜利者,当然希望大家都明白“寡众弱强不敌也”的道理,千万不要顶抗自己,可即使如此他也相信“胜金兵于朱仙”的事实! [/quote]
不是吧?
“……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他是不信啊。
2006-5-18 14:32
老不看三国
他不信的是[color=Red]必[/color]胜金兵于朱仙,[color=Red]生[/color]还二帝于汴京。
而实际上胜是胜了的,联系前后文可知,他觉得是即使宋高宗任用贤能也未必[color=Red]一定[/color]能打败金国。
2006-5-18 14:50
斜出正入
[quote]原帖由 [i]老不看三国[/i] 于 2006-5-18 14:32 发表
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 [/quote]
这句话意思说:有人讲都是不用李纲、岳飞的丹心忠言啊,假如“谏行言听”,那么必定可以“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可是偶(康熙)实在是不相信的。……(后面是陈述不信的理由)
在康熙来说,“必胜金兵于朱仙”,只是一个不能成立的假设而已。
2006-5-18 14:55
司徒苍月
[quote]原帖由 [i]hengsf[/i] 于 2006-5-18 14:23 发表
果然好帖!非常支持!!
当然偶认为明朝的戚家军战斗力也是很强的!一般家族子弟兵都是比较精锐的部队.... [/quote]
同意,戚家军也不弱,单排5位,本文仅可称作个人观点
2006-5-18 15:02
老不看三国
斜兄,这篇文章还有后半段我没引完,其实康熙写得猫腻很大,他不说“胜金兵于朱仙,还二帝于汴京”;而说“[color=Red]必[/color]胜金兵于朱仙,[color=Red]生[/color]还二帝于汴京”。
本来嘛,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更何况是战争,没有[color=Red]必[/color]的事情,至于高宗不用奸臣能不能“还二帝于汴京”他也不说能不能,他说不能“[color=Red]生[/color]还”,想想也是,大不了金人把他们杀了了之,当然不会仍岳飞把他们活着带走。
所以,胜金兵于朱仙和还二帝于汴京在康熙看来其实他不敢完全否定,所以他用个“必”和“生”来留个退路。
2006-5-18 15:34
司徒苍月
忘了说一句
袁督师的部下也很强,打得努尔哈赤没了脾气
历史上强兵如云,建议三兄写10大,5大太少了:D
2006-5-18 15:42
老不看三国
:lol:本来想写袁崇涣的关宁军,但它的概念太笼统,干脆就用吴三桂从关宁军中挑选的夷丁突骑代表了。
至于戚家军可以算一个。
2006-5-18 17:06
change
中国历史上最强的军队是大秦的铁骑。第一次一统中华。
2006-5-18 17:11
老不看三国
这个在一开始有说明B)
2006-5-18 18:18
XM8
颍昌、郾城是在7月,而顺昌是在6月,“背嵬军更是开创“步兵在平原击溃金人精锐骑兵”的经典战例”这话是不成立的。如果做一个类比的话,背嵬军排第一 ,那刘锜的八字军怎么也能排第二了吧
2006-5-18 18:19
老不看三国
他那个是结合攻坚战的防御反击,岳飞的是纯粹的野战。
2006-5-18 18:25
XM8
刘锜又不是乘金军久攻不下撤退的时候打反击,他是主动出南门与金军交战,又没有工事可以依托和野战有多大区别?
2006-5-18 18:28
老不看三国
他是等到金军攻坚半天之后,趁天气炎热,金军懈怠再出的八字军。
2006-5-18 18:30
老不看三国
时天大暑,[color=Red]敌远来疲敝,锜士气闲暇,敌昼夜不解甲,锜军皆番休更食羊马垣下。敌人马饥渴,食水草者辄病,往往困乏。[/color]方晨气清凉,[color=Red]锜按兵不动,[/color]逮未、申间,[color=Red]敌力疲气索[/color],忽遣数百人出西门接战。俄以数千人出南门,戒令勿喊,但以锐斧犯之。统制官赵撙、韩直身中数矢,战不肯已,士殊死斗,入其阵,刀斧乱下,敌大败。是夕大雨,平地水深尺余。乙卯,兀术拔营北去,锜遣兵追之,死者万数。
《宋史·刘琦传》
2006-5-18 19:52
XM8
用计打赢一样是打赢,李世民在虎牢也这么用过。郾城大战时岳飞也是以逸待劳,更何况在郾城岳飞的骑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刘锜可没有多少骑兵
[[i] 本帖最后由 XM8 于 2006-5-18 19:59 编辑 [/i]]
2006-5-18 19:57
老不看三国
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今月(1140年七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即兀术,完颜宗弼)、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却,夺到马二百余匹。委战大捷,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岳珂:《金陀稡编》卷16
2006-5-18 20:03
XM8
岳飞先进驻郾城,然后兀术从开封而来,开封离郾城多远?
2006-5-18 20:07
老不看三国
金都元帅宗弼既败于郾城,愤甚,以师十二万次临颍。甲寅,岳飞遣统制杨再兴、王兰、高林以三百骑击之于小商桥,杀二千馀人,再兴、兰、林俱战死,获再兴之尸,焚之,得箭镞二百。飞痛惜之。张宪继至,复战,宗弼夜遁,追奔十五里。飞谓子云曰:“敌屡败,必还攻颍昌,汝宜急援王贵。”既而宗弼果至。乙卯,贵将游奕军,云将背嵬军,战于城西。云以骑兵八百挺前决战,步军将左右翼继之,杀其副统军。飞进军硃仙镇,距汴京四十五里,与宗弼对垒而陈,遣背嵬骑五百奋力破之,宗弼还汴京。飞檄陵台令行视诸陵,葺治之。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三》
2006-5-18 20:11
XM8
[quote]原帖由 [i]老不看三国[/i] 于 2006-5-18 20:07 发表
金都元帅宗弼既败于郾城,愤甚,以师十二万次临颍。甲寅,岳飞遣统制杨再兴、王兰、高林以三百骑击之于小商桥,杀二千馀人,再兴、兰、林俱战死,获再兴之尸,焚之,得箭镞二百。飞痛惜之。张宪继至,复战,宗弼夜 ... [/quote]
你贴这段为了说明什么呢?
2006-5-18 20:12
老不看三国
《岳飞报王贵颍昌捷奏 》
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
今月十五日,据本司中军统制、提举一行事务王贵申:“依准指挥,统率诸军人马,於颍昌府屯驻。今月十四日辰时以来,有番贼四太子、镇国大王、并昭武大将军韩常及番贼万户四人,亲领番兵马军三万余骑,直抵穎昌府西门外摆列。
贵遂令踏白军统制董先、选锋军副统制胡清守城。贵亲统中军、游奕军人马,并机宜岳云将带到背嵬军出城迎战。自辰时至午时,血战数十合,当阵杀死万户一人,千户五人。贼兵横尸满野,约五百余人,重伤番贼不知数目。其夺到战马、金、鼓、旗、枪、器甲等不计其数,见行根刷,续具数目供申次。委是大获胜捷。
谨录奏闻,伏候敕旨。
2006-5-18 21:14
踏平中原
霍去病的部队算吗?打通了河西走廊,论野战,霍去病好像最猛啊,东冲西突,战无不胜!!可惜天妒英才,死的太早!!!
[[i] 本帖最后由 踏平中原 于 2006-5-18 21:21 编辑 [/i]]
2006-5-18 21:43
旖旎从雨
严重反对没有 羽林军
2006-5-19 13:26
zmgo
厉害厉害,好文章。
尤其是岳家背嵬军,一听名字就很厉害。怪不得《岳飞传》要把高宠和陆文龙兵种设为背嵬军。:()
2006-5-19 13:34
老不看三国
:ph34r:我用修改器把背嵬军设计成了四S属性!:lol:
2006-5-20 22:22
撤消
国民党的整编74师呢
2006-5-21 17:10
老不看三国
是古代精锐部队呀!
2006-5-22 10:24
寄奴
陈庆之的白衣马队。
2006-5-22 12:35
老不看三国
他的战绩水分大,且最后全军覆没
2006-5-28 22:25
镇北将军
呀~
完颜陈和尚的忠孝军我觉得也很棒呀~
四百人呀~能胜赤老温八千蒙古骑兵~~~~~~强呀~
2006-5-28 22:28
镇北将军
陈庆之的白袍队有被夸大的成分~
功绩很大~但只是一支精兵~没有什么白袍队的夸张叫法~
全灭是因为山洪~而且全灭之后依然战无不胜啊~不可能短短的时间里换批人来还是精锐吧?主要是陈庆之本人太牛X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