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5-10 11:27
棍僧释延德
论二十世纪《水浒传》的影视传播
论二十世纪《水浒传》的影视传播
摘自武汉图书馆网站 发布者:张高峰 发布时间:2005-12-30
作者:段金虎 王新芳
在二十世纪《水浒传》的传播方式中,既有传统的文本传播、戏剧传播等形式,又出现了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等新的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不断更新,为《水浒传》的传播提供了不同以往的手段,这使《水浒传》的传播在二十世纪更加广泛深入,显示了其巨大的艺术魅力。影视传播是二十世纪出现的新的传播方式,和戏剧传播相比,其表现形式更加具有现代气息,故而更易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接受。二十世纪以来,《水浒传》不断被改编为影视剧,梁山英雄好汉的形象,也因此更加深入人心。本文试图从影视传播这一特定角度切入,描述二十世纪《水浒传》传播的概貌。
一、电影对“水浒”故事的传播
上世纪初,电影技术传入我国,于是我们开始有了第一批国产戏曲电影,它们是任庆泰在其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主持摄制的,其中以《水浒传》为蓝本的有戏曲片《艳阳楼》(1906年)和《收关胜》(1907年)。《艳阳楼》由京剧“俞派”创始人俞菊笙主演,《收关胜》由许德义主演。据后人记述,这些戏曲短片当时在戏院放映时,“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1](P25)。作为中国第一批影片,它们首先是被当作一种戏曲演出的纪录而拍摄的。由于当时拍摄工作的条件限制和缺少经验,因此银幕效果不甚理想。这些戏曲短片,作为中国民族电影的滥觞,虽然隐约预示了电影作为艺术的某些成份,但它们离成熟的电影艺术还有相当的距离。不过这并不妨碍它们开中国民族电影之先河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二十年代以后,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电影逐渐增多,内容日渐丰富。如1927年上海长城画片公司摄制了《一箭仇》《石秀杀嫂》和《武松血溅鸳鸯楼》,上海青年影片公司摄制了《宋江》,大东影片公司摄制了《武松杀嫂》。1928年大东影片公司摄制了《武松大闹狮子楼》,1929年复旦影片公司摄制了《大闹五台山》,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摄制了《大破高唐州》等。三十年代以前拍摄的这些“水浒”电影都是无声电影。三十年代后,中国出现了有声电影,这为电影赢得了更多的观众,也促进了电影的繁荣。大量的《水浒》故事被搬上银幕,成为老幼皆宜的欣赏方式。1936年由新华影片公司摄制的《林冲夜奔》,是较早的配音戏曲影片。继之,1937年明星影片公司摄制了《夜奔》,1938—1940年上海华新影业公司相继摄制了《武松与潘金莲》、《四潘金莲》、《林冲雪夜歼仇记》、《潘巧云》、《打渔杀家》1940年上海艺华影业公司摄制了《阎惜娇》等。这些都显示了《水浒》题材对电影界的巨大吸引力。
五、六十年代,随着电影制作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彩色电影。1961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了彩色戏曲艺术片《下书杀惜》,应云卫、杨小仲导演,周信芳主演。本片是影片《周信芳的舞台艺术》的一部分,全片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两个折目。1963年该制片厂又摄制了应云卫导演,著名艺人盖叫天主演的彩色戏曲片《武松》。包括《景阳岗打虎》、《狮子楼》、《十字坡》、《快活林》、《飞云浦》、《鸳鸯楼》六个单折。196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香港大鹏影业公司联合摄制了舞台艺术片《野猪林》,李少春饰林冲,袁世海饰鲁智深。影片突出了林冲和高俅父子、陆谦之间的冲突。电影中森严的白虎堂,迷蒙的野猪林,高超的武打艺术,山神庙雪夜歼仇的场面,比以往《水浒传》影片别开生面,受到群众热烈欢迎。它说明《水浒传》改编的电影在全国解放后已逐步提高了思想和艺术境界。
六十年代以后,大陆拍摄的水浒电影较少,而香港电影对《水浒》的热情却有增无减。1963、1964两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接连拍摄了《阎惜姣》、《潘金莲》两部影片。后来该公司又相继拍摄了《水浒传》、《快活林》(1972年)、《武松》(1982年)。1983年惠基合众电影有限公司摄制了彩色宽银幕功夫片《浪子燕青》,由山东省武术协会协助拍摄。九十年代后,香港拍摄的《水浒》电影多是无厘头搞笑之作,故事情节往往和原著大相径庭。只有1992年拍摄的《水浒传之英雄本色》基本忠实原著,故事情节虽小有变动,但没有伤筋动骨。影片描写了林冲、鲁智深的故事,片中白虎堂、野猪林、杀陆谦等情节都有,唯一可惜的是少了“风雪山神庙”的戏。本片的武打场面使用特技手法拍摄,有助于渲染故事情节和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在小说《水浒传》中,林冲性格有怯懦和优柔寡断的一面,而影片用大量场面展示林冲的武学神功,并且是通过和鲁智深的切磋来表现,于是林冲性格中豪迈、刚勇的一面,和重友情、讲道义的一面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梁家辉饰演的林冲极有神采,给观众印象极深,徐锦江演的鲁智深形象也不错。后来拍摄的《黑旋风李逵》也是徐锦江演的,故事情节和小说出入较大,李逵竟也谈起了恋爱。1993年高志森导演的《水浒笑传》更是和小说完全不搭边,该片把潘金莲和西门庆通奸害死武大郎的故事,竟改成武大郎和潘金莲合伙骗西门庆的钱财,最后把西门庆弄了个不知死活!另外1993年高志森拍的一部贺岁古装喜剧《花田喜事》也有一部分情节取材于《水浒传》中的“小霸王醉卧销金帐”(另一部分素材来自胡金铨的老剧本《花田错》),影片中走火入魔的无厘头搞笑逗得人笑破肚皮。1994年李翰祥导演的《少女潘金莲》,故事背景虽然和原著相似,但由于没有把握住原著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世情百态细微临摹的精髓,过分堆砌大量色情场面,因此并没有取得期望的收视效果。
可以看到,由于近代以来香港和大陆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所致,港台电影走的是另一条和大陆完全不同的路子,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思想性,而更强调影视的娱乐功能和票房价值,故所拍摄电影多系面目全非的水浒故事搞笑。因此,其水浒电影便少了一分严肃和理性,多了一分轻松和幽默。尽管如此,港台水浒电影仍然和大陆水浒电影共同促进了《水浒》故事的普及。
总之,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和艺术的不断进步,“水浒”题材的电影由无声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制作越来越精美,艺术水平也不断提高,其主题也随着时代审美趣向的迁移而不断嬗变。不过以《水浒》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仍是以著名的武松、宋江、林冲、鲁智深、燕青等人的题材为主。虽然题材显得有些狭窄,但由于电影的娱乐性、形象性比书本要强得多,所以更容易吸引观众,甚至没有什么文化、不识字的观众也能理解,这对《水浒》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迅速广泛地传播作用十分重大。
二、电视剧对“水浒”故事的传播
(一)“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水浒》电视剧
作为覆盖面极广的大众传媒,电视剧已成为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而《水浒传》也随着电视的普及又一次走进人们的生活。1984年华山影视公司录制了二十集电视连续剧《水浒外传》,此剧根据著名评书艺术家袁阔成的评书《水泊梁山》改编。全剧以“鼓上蚤”时迁为贯穿人物,情节曲折紧张,人物个性鲜明,语言诙谐生动,武打场面气势磅礴,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电视剧。另外,五集电视木偶连续剧《黑旋风李逵》包括《真假李逵》、《李逵打虎》、《李逵负荆》、《李逵打擂》、《李逵装官》,趣味性很强,适合少年儿童观看。
八十年代,山东电视台用五年时间组织拍摄了一部大规模的《水浒》电视连续剧,在观众中反响很大。该剧以《武松》肇始,以《宋江》作结,全剧以人物志的形式连贯起来。连贯后的《水浒》电视连续剧共分四十集(不包括《引首》和《尾声》),由七部人物志组成。它们是:《鲁智深》、《林冲》、《晁盖》、《宋江》、《武松》、《李逵》、《顾大嫂》。从拍摄的时间来说,在整部电视连续剧《水浒》中,《武松》拍摄的最早,而且影响也最大。该剧播出后,观众反响较好,许多人撰文评论。由于改编的巨大成功,《武松》荣获第一届大众电视金鹰奖(1983年度)和第三届(1982年度)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一等奖。继《武松》之后相继拍摄的《鲁智深》、《林冲》、《晁盖》、《顾大嫂》等六部电视剧也较为成功。在拍摄的过程中,编导者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表现的需要,又作了一定的改编,这些改编大多是成功的。例如,《武松》中的《夜走蜈蚣岭》一节,小说的描写比较简单,电视剧中增添了一些较好的情节,加强了武松为民除害的戏;武松在路过快活林时,目睹蒋门神的横行霸道,老百姓的奄奄一息,对于展示水浒故事的社会背景是有益的。又如,《晁盖》一剧中,对于晁盖这个人物,编导者颇花费了些笔墨。在《水浒传》原著中,晁盖由于不在一百零八将之数,“归天及早”,这个关键人物便也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了。而四集电视连续剧《晁盖》,通过《聚义东溪村》、《智取生辰纲》、《大战石碣村》、《义夺梁山泊》这四个部分,将晁盖的重要作用突显出来,在观众心目中树立起了这个梁山事业奠基者的形象。这是电视连续剧对《水浒传》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强化和升华,所以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此剧“是一部忠于原著的好戏”,“艺术上有追求、有用心”[2](P290)。另外,《顾大嫂》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表现古代的巾帼英雄,再现梁山女英雄的风采,使顾大嫂这个人物在电视连续剧中富有美学色彩[3](P481)。山东台这七部水浒人物连续剧播出后,引发了人们对《水浒传》这部一度被遗忘的古典名著的热情,也成为电视剧改编古典名著的先声。
到了1998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又一次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在中央电视台每晚黄金时间播放。该剧从表现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特定内容出发,经过了大胆地取舍、强化,有效的进行了艺术再创造,把鲁智深、林冲、晁盖、吴用、武松、宋江、李逵、顾大嫂等梁山英雄表现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电视剧以现代科技手段将《水浒传》中极具个性的人物、情节以及中国古代的市井民俗、服饰、建筑等更直观、更逼真、更生动地展现在荧屏上,使这一古典文学巨著迅速走红。该剧主题歌《好汉歌》经歌手刘欢演绎,迅速火爆,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一时在大街小巷回荡不绝。小说《水浒传》在剧集播映期间再次成为热门书籍。可以说,二十世纪引发全国性的“水浒热”,除了文革时期的“评《水浒》”运动之外,就应属央视版《水浒传》的播出了。
(二)忠实原著的改编与现代性改造之间的争论
1998年全国热播的电视剧《水浒传》,编剧基本依据的是百回本《水浒传》,这引发了学术界乃至广大观众的激烈争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李希凡评论道: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比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的改编都成功,因为它结构完整、取舍得当、人物性格鲜明,它略去了招安之后为朝廷所作的多次征战,把笔墨都放在了“征方腊”上,极力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浓缩了《水浒传》的悲剧内涵。[4]不过,也有学者指出,百回本的特定内容和七十回本的巨大影响,使得电视剧改编者陷入多重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第一,百回本基本倾向是肯定招安和攻打方腊的行为是“忠义”的,这正与当代人的认识相左。第二,七十回本中招安没有成为事实,更没有两支起义军的相互残杀,梁山好汉是英雄形象,自始至终基调一致。而百回本中梁山好汉由英雄变成了奴才,陷入自我矛盾的尴尬之中。第三,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改编者采用百回本的目的之一是以梁山义军的悲剧结局引发观众的悲壮、崇高之感,但实际上,许多观众认为,该剧后半部分的情节令人“憋气”,剧中人物与水浒英雄的形象大相径庭[5]。
另外,影视剧对《水浒传》这样的古典小说改编是该忠实于原著,还是应该做现代性的改造,也成为各家争论的一个焦点。原著与改编之间的关系其实永远是一个悖论,因为完全按照原著机械照搬,不加变动,那只能是假古董,而且原著中确有许多封建糟粕应予以剔除,如武松快意恩仇中的滥杀无辜、对女性的轻蔑态度等等。但是,如果对原著随意的改动,作漫无边际的任意发挥,则会消解古典名著的积极意义,沦为当代大众娱乐的花边和点缀,如香港的戏说、大话之类的搞笑之作就是如此。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度,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更生动、传神地传达原著的精神,改编与忠实都以不能违背这一原则为前提。如央视版《水浒传》就对潘金莲进行了全新的演绎,改编者用现代人的意识和眼光对小说加以改造,将潘金莲塑造成一个美丽、善良、不幸的女子,对其不幸婚姻寄予同情。许多批评者非常尖锐地指出:电视剧将现代人的爱情观、价值观误植入古典情境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褒赞潘金莲的美丽善良,就是对武松凶残的控诉。这就是因为改编者没有把握好度的原则,为了美化和同情潘金莲而损害了武松形象。另外,编剧强给李逵安排些“爱情戏”,也显得不伦不类,应属败笔。这些对原著的改动,背离了原著的精神,造成了与全书主旋律的不和谐。因为小说中的许多观念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多是经几百年积淀而成,尽管未必好,但却无法轻易更改。忠实原著并不是拘泥原著、照搬原著,原著的精神不可更改,但其形式应该面向当代大众。如电视剧《东周列国志·春秋卷》那种忠实原著而显冷峻凝重的风格并不为观众所欣赏。如此看来,既要根据我国人民的欣赏习惯,审美需要,充分发挥我国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做到人物完整,情节合理,有头有尾,使起、承、转、合交相呼应,层层推进,前后统一,又要充分注意到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趣味、审美心理特点,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改编时应继续探索的问题。
不管怎样,《水浒》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在全国引起这样大的争论,加快了《水浒传》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它的影响范围。全国范围内又了一次出现《水浒传》的热销,人们急切地想从原著中寻找自己所关注的问题的答案,这些都构成了视觉画面与文本解读的互动,不断加深了人们对《水浒》的认识和了解。
综观二十世纪《水浒传》的传播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促进了《水浒传》的传播与普及。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随着影视、网络这些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一些在几个世纪里为《水浒传》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的传统传播方式,如明清时期小说评点这些传播方式,开始走向式微或者已经被淘汰。但是旧有的传播方式并非就此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而是不断和新的传播方式相融合。所以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影视、网络这些现代传播方式的同时,对旧的传播方式中的积极因素也不应轻易丢弃,这是另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
如果不是看祝延平主演的《武松》,可能我还不会对《水浒》感兴趣。而且,没想到小说中的武松这么残忍。有时适当作改编效果还不错。
山东台的《水浒》我收藏了,李雪健版的《水浒》我是只看不收,大概是因为我存在着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吧。
[[i] 本帖最后由 棍僧释延德 于 2006-5-10 11:37 编辑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