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请教:中国历史上的当官的品位是如何划分的?


2006-5-8 10:04 行空天马
请教:中国历史上的当官的品位是如何划分的?

请教:中国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品位的,历代以来又是如何划分的,请各位大侠们指点一二。看电视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例如宋慈宋提刑是个几品官等等。。

[[i] 本帖最后由 paradsier 于 2006-5-8 10:13 编辑 [/i]]

2006-5-8 10:13 simoney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开始的。

2006-5-8 10:21 行空天马
[quote]原帖由 [i]simoney[/i] 于 2006-5-8 10:13 发表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开始的。 [/quote]
具体又是怎么样的呢

2006-5-8 10:36 XM8
官阶复杂着呢
[url]http://www.pku.edu.cn/academic/zggds/004/002/008-1.htm[/url]

2006-5-8 11:44 行空天马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6-5-8 10:36 发表
官阶复杂着呢
[url]http://www.pku.edu.cn/academic/zggds/004/002/008-1.htm[/url] [/quote]
写的太深奥了,并且不是很明了,还有宋明清的好像没有。我看不太懂,望高人指点,我不需要这么专业的,只需告诉我,譬如宋提刑是几品,清一品包括哪些官阶等等,谢了!

2006-5-8 12:25 有事烧纸
提刑的品级不固定,六品以上,从三品以下,中间多少都有可能。。宋慈提点刑狱的时候兼知赣州,那大概能糊弄到五品左右吧。。


正一品一般都没几个正经官,清代估计也差不多,直隶总督是正二品,各部尚书是从一品,那估摸着也就只有内阁的那几位大学士能混到正一了。。传统上太师太傅虾仁滴虚东东也是正一,不知道清朝改了没有。。

[[i] 本帖最后由 有事烧纸 于 2006-5-8 12:35 编辑 [/i]]

2006-5-8 12:32 张建昭
宋朝官制官、职、差遣是分开的。
提点刑狱是差遣,不是官名,所以没有品级,具体几品还要看他当时在朝官衔是什么。

2006-5-8 13:06 行空天马
回复 #7 张建昭 的帖子

官、职、差遣又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还有帮忙介绍一下宋明清的官职划分吧,我也举不出什么具体例子了,就一些比较常见的就行了,否则看电视的时候都不知谁大谁小。

[[i] 本帖最后由 paradsier 于 2006-5-8 13:09 编辑 [/i]]

2006-5-8 13:10 simon_yang
越說越複雜了啊

2006-5-8 13:17 XM8
清代的,大差不差了,类似的官职清代的品级比较高,而且清代是可以超品的
[ur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25788.html[/url]

2006-5-8 13:17 行空天马
[quote]原帖由 [i]simon_yang[/i] 于 2006-5-8 13:10 发表
越說越複雜了啊 [/quote]
那就简单点说,这几个朝代从县令往上都是什么,都是几品,知道多少告诉我多少

2006-5-8 13:20 张建昭
[quote]原帖由 [i]paradsier[/i] 于 2006-5-8 13:06 发表
官、职、差遣又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还有帮忙介绍一下宋明清的官职划分吧,我也举不出什么具体例子了,就一些比较常见的就行了,否则看电视的时候都不知谁大谁小。 [/quote]

宋明清的官制是不一样的。

明清的官职与品级基本上是对应的。在网上查个官职表很容易。

宋朝就复杂的多了,比如一个人的阶官是“开府仪同三司”,而职务是“知某州事(高品级应称判某州事)”,这就是个从一品的州官;再如一个人的阶官是“朝奉大夫”,仍然“知某州事”,这就是个正五品的州官。两个人职权相同,品级却很悬殊。


附唐宋散阶官品级表:


文官散阶列表(括号前为唐、后为宋)

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
特进(正二品)特进
光禄大夫(从二品)光禄大夫
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
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
正议大夫(正四品上)正奉大夫
通议大夫(正四品下)中奉大夫
太中大夫(从四品上)太中大夫
中大夫(从四品下)中大夫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朝议大夫(正五品下)朝奉大夫
朝请大夫(从五品上)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朝请大夫
朝议郎(正六品上)朝奉郎
承议郎(正六品下)承直郎
奉议郎(从六品上)奉直郎
通直郎(从六品下)通直郎
朝请郎(正七品上)朝请郎
宣德郎(正七品下)宣德郎
朝散郎(从七品上)朝散郎
宣义郎(从七品下)宣奉郎
给事郎(正八品上)给事郎
徵事郎(正八品下)承事郎
承奉郎(从八品上)承奉郎
承务郎(从八品下)承务郎
儒林郎(正九品上)儒林郎
登仕郎(正九品下)登仕郎
文林郎(从九品上)文林郎
将仕郎(从九品下)将仕郎



武官散阶列表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
辅国大将军(正二品)
镇军大将军(从二品)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上)
怀化将军(正三品下)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上)
归德将军(从三品下)
忠武将军(正四品上)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正四品下)
宣威将军(从四品上)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从四品下)
定远将军(正五品上)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正五品下)
游骑将军(从五品上)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从五品下)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正六品下)
振威校尉(从六品上)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从六品下)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从七品上)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从七品下)
宣节校尉(正八品上)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正八品下)
御侮校尉(从八品上)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从八品下)
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从九品上)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从九品下)

[[i] 本帖最后由 张建昭 于 2006-5-8 13:28 编辑 [/i]]

2006-5-8 13:52 行空天马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6-5-8 13:17 发表
清代的,大差不差了,类似的官职清代的品级比较高,而且清代是可以超品的
[ur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325788.html[/url] [/quote]
什么样的是超品的呀,我刚刚看了一下,好像没有印象中的和绅和中堂,那么这个中堂是不是就超品了呢?
还有据张建昭所说,那就是作同一件事的人官品可能差好多了,是这样吧

[[i] 本帖最后由 paradsier 于 2006-5-8 13:55 编辑 [/i]]

2006-5-8 14:47 XM8
清代伯爵以上就超品了,中堂是指大学士,大学士本身并不超品,不过和绅本身还有爵位,从爵位来说就超了。
       确实是确实是负责同一件事的人官品可能差好多。因为官员不仅仅有他的官阶,还有散阶。类似现代军队里,连长可以是个上尉也可能只是个中尉。

2006-5-8 15:01 行空天马
回复 #14 XM8 的帖子

你所提到的官阶和散阶又是怎么分的呀,最好能类比一下现在的

[[i] 本帖最后由 paradsier 于 2006-5-8 15:02 编辑 [/i]]

2006-5-8 15:50 XM8
我给的那个链接是官阶,张建昭给的是散阶,比如某人的官阶是知县,他还有个朝散大夫的散阶。但是清朝的散阶和唐宋差别很大(有没有我都不清楚):qDD+
      对比现在只能大概意思一下了,比如现在一个县长,可以是行政13级,也可以是15级。县长好比官阶,行政好比散阶,这个类比还是很有问题的,现在的工资跟行政走,以前的俸禄跟官阶走。

2006-5-8 16:20 行空天马
非常感谢各位如此耐心的给我讲解,现在我想把问题稍微扩展一下,就以清朝为例,部院一级的都包括哪些,以前的所谓三省六部制到了清朝改了多少,另外还有我们经常提到的大理寺等等,这些又是作什么的,部院一级下面又都有什么,麻烦大侠们了,不胜感激呀!

2006-5-8 17:22 有事烧纸
六部还在,三省么。。。封驳制好像从南宋开始就米再见过鹩。。。@z@。:ph34r:

2006-5-8 17:28 绝世天骄
这里貌似历代都在改进~很难详细的解释清楚的~

2006-5-8 22:29 XM8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政府机构就复杂了,清代没有三省,起类似作用的是内三院后来改成了内阁,后来又有军机处,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清的了。

2006-5-9 10:20 行空天马
[quote]原帖由 [i]XM8[/i] 于 2006-5-8 22:29 发表
大理寺是中央最高审判机关,政府机构就复杂了,清代没有三省,起类似作用的是内三院后来改成了内阁,后来又有军机处,不是简简单单就能说清的了。 [/quote]
那有没有哪里是有这样的资料呢

2006-5-9 10:50 fredghl
建议楼主弄本官制史或者官制沿革史之类的书看看
:D:D:D

2006-5-9 11:02 行空天马
可惜现在已经走出了大学校园了,有点晚了,所以想通过轩辕来弥补一下,:qDD+:Th

2006-5-9 13:26 行空天马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
等。
吏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户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礼部: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兵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刑部:管理天下刑名。
工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
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
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翰林院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
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
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督察院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
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国子监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大学了——而且是皇家学院。国子监的领导不叫校长,而叫祭酒(这名称确实体现了儒家的传统),别小瞧祭酒,他也执掌着四品官印。至于学生,则叫监生。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

钦天监,中国古代国家天文台,承担观察天象、颁布历法的重任。钦天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由于历法关系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钦天监正的地位十分重要。明代沿用的历法计算方式误差较大, 不利于王朝的统治。恰在此时,传教士带来了斩历法。

宗仁府,现代职能相当于皇家的私人家族管理机构,不光是犯了错,得了功也都是要在宗人府记录的,宗令一般由德高望重的家族领袖担任,也就是世袭亲王.皇帝虽然是国家的皇帝,但他也是家族成员的一分子,而宗令的位置就相当于族长,负责本族事务的处理,包括奖励,惩戒,记录宗族经历和成长,记录家族成员脉络等等.比如皇族的人战死,则已死的人的爵位由谁世袭,家人的抚恤,对战死皇族族人的嘉奖,战死人的子弟的教育,生活等等,就都是有宗人府办理的

[[i] 本帖最后由 paradsier 于 2006-5-9 13:36 编辑 [/i]]

2006-5-9 13:43 行空天马
费了好些功夫在网上搜集整理了上面这些,与有兴趣者飨之,不过没有找到理藩院的职能,望大侠们指点一二。

2006-5-9 14:42 XM8
清代官署名。掌管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漠南东部蒙古诸部先后归顺清朝,同年七月,皇太极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均设蒙古承政一员,负责处理有关蒙古事务。崇德元年(1636),漠南蒙古诸部均归顺清朝。皇太极设立蒙古承政,俗称蒙古衙门,负责处理蒙古事务。三年改为理藩院。
蒙古衙门初设时,官只二等,有承政三、四员,其余皆为参政。崇德三年(1638)七月改为承政一员,左右参政各一员,副理事官八员,启心郎一员。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井扩充机构,增加人员,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复将理藩院升格,使之与中央六部同等,内设录勋司、宾客司、柔远司、理刑司。康熙四十年 (1701)划柔远为二,曰前司和后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录勋司为典属司,宾客司为王会司,柔远后司为旗籍司,柔远前司仍为柔远司.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增设徕远司,专司四部事务。理藩院长官只有蒙、满缺,大事则上奏,小事则自行。
理藩院的组织机构大体分为中枢机构、直属机构、附属机构、派出机构。其中中枢机构包括尚书、侍郎、额外侍郎等,尚书、侍郎可参与清王朝军国大事,掌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行政、立法、军事政令。直属机构包括旗籍司,王会司、典属司,柔远司、徕远司、理刑司以及司务厅、银库等。旗籍司承办内札萨克及内属部的疆理、封爵、谱系、会盟、赈济。王会司承办内札萨克六盟王公、台青、公主,额附等年班、进贡、给奉、燕赉等事,柔远司承办外札萨克蒙古汗、王、台吉、呼图克图喇嘛的年班、进贡、给奉、燕赉等事。典属司承办外札萨克各游牧疆界、封爵、会盟、驿递,边贸、屯戍并稽游牧内属者。徕远司承办回部札萨克、伯克岁贡,年班等事。理刑司承办外藩蒙古及回部的刑罚,制定蒙古律条,审决重大案件。
康熙三十五年(1696)帝命理藩院将清太宗以来陆续颁布的有关治理蒙古的敕令汇编成册,计152条,作为处理蒙古事务的法律依据,此为《理藩院则例》雏形。乾隆五十四年(1789)在此基础上加以修订补充,汇编成209条。嘉庆时再行修订,将其内容扩编为526条,用满、蒙、汉3种文字同时刊行。其内容明确规定蒙古王公的种种特权,如晶秩、袭职、擢授、俸禄、廪饩,朝觐、宴赍和仪制等;蒙古地区设官、职守、奖惩、军政、会盟和边禁诸款,关于人命、抢劫、偷窃、发冢、犯奸、罚罪和捕亡等项‘对喇嘛教事务也有明确规定。(理藩院则例》实际是法律条文,确保清朝在蒙古地区封建统治的稳定性。它是研究清代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重要史料。《蒙古律例》正式颁发于崇德八年(1643),早于《理藩院则例》,是其形成的基础。康熙六年(1667),理藩院颁发顺治以来增定的条例。乾隆六年 (1741),完成新修订的《蒙古律例》。乾隆六十年(1795),《蒙古律例)再次重新刊印颁行,总计209条,分盗贼、人命、首告、捕亡、杂犯和断狱等12项。
理藩院的附属机构包括稽察内馆、外馆、木兰围场、喇嘛印务处、则例馆等。各地均有理藩院的派出机构与司员。乌兰哈达、三座塔、神木、宁夏等处派驻司员各1人,分驻塔子沟笔贴式1人,主管蒙古人诉讼之事。察哈尔游牧处理事员外郎16入主管察哈尔民众诉讼之事。张家口、喜峰口、独石口、余虎口、古北口等处,驻扎司官和笔帖式各1人,主管蒙古邮驿政令。围场总管1人(康熙四十五年置。乾隆十四年始隶理藩院,嘉庆七年改热河都统),左、右翼长各1人,章京、骁骑校各8人,主守木兰围场,专司巡察。同时,清政府在各地特设的将军、都统、大臣协助理藩院派出官员管理蒙古地区的贸易、征税、台站、卡伦、屯田和边防等请项事务。
光绪三十二年(1906),理藩院改为理藩部,但内部组织并无变更。在巩固清朝对全国少数民族的统治上,理藩院起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后,改名为“蒙藏事务局”。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