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关于我国古代马镫和马鞍的发明推广问题


2006-5-6 06:58 天水英才姜维
关于我国古代马镫和马鞍的发明推广问题

问题如下:
现在公认的是:鞍镫的广泛使用至少是在秦朝以后,因为这之前的骑兵大多不作为主力使用。但鞍蹬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在哪个朝代得到广泛推广?没有确切答案。目前有不少人认为鞍蹬的广泛运用是在两汉时期,主要根据是武帝时期,对抗匈奴的诸多战争中,汉骑兵的长途奔袭一两千里,假使没有鞍蹬,骑兵的疲劳问题就十分严重。再者,当时骑兵已经代替步兵成为主战力量,战场上缺乏鞍蹬无以解释武帝时期骑兵对匈奴骑兵的耀眼战绩。不过,这方面的推测从来没有得到考古的实际证实。最早应用鞍蹬的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但我国在两汉时期是否已经有鞍蹬还是个迷吧。找到篇很详细的文章,没经过作者同意,不好转载,连接:[url]http://www.history-club.net/DVSYS/printpage.asp?BoardID=44&ID=13355[/url]
该作者认为是因为早期汉朝的鞍蹬属于匈奴早期的软式鞍蹬,不易保存,千年已腐烂找不到了。

2006-5-6 10:24 无知无畏
骑兵不作为主力兵种?莫非赵武灵王出生在秦朝之后?莫非李牧带的都是步兵和战车?咱们坛子里可有不少李牧的粉丝滴,小心啊

2006-5-6 12:00 轩辕苍龙
先秦骑兵并不作为主力的确是事实啊,不过先秦骑兵已经执行可代替车兵完成的任务吧……

2006-5-6 12:58 大雄GG
马鞍比马镫早出来得多,硬要把两者捆绑在一起认为有鞍就有镫的只能说是别有用心了

2006-5-6 23:02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大雄GG[/i] 于 2006-5-6 12:58 发表
马鞍比马镫早出来得多,硬要把两者捆绑在一起认为有鞍就有镫的只能说是别有用心了 [/quote]

谁别有用心?
引用的文里说的很明白,鞍的出现未必比马镫的出现早多少,也没有证据能证明汉代就有马鞍吧。我这里主要谈的是汉时期鞍蹬的出现,汉以前这两者肯定是没有出现过的,要研究的具体是鞍蹬倒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阁下如果有兴趣的话请给出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在一旁“挑错”,说别人“别有用心”。

[[i] 本帖最后由 天水英才姜维 于 2006-5-7 00:01 编辑 [/i]]

2006-5-6 23:09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无知无畏[/i] 于 2006-5-6 10:24 发表
骑兵不作为主力兵种?莫非赵武灵王出生在秦朝之后?莫非李牧带的都是步兵和战车?咱们坛子里可有不少李牧的粉丝滴,小心啊 [/quote]

请阁下先看完文再说,引用一段吧:
“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由于始皇陵兵马俑中具有表现细致的马具,却惟独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图1),而且还因为在兵马俑战阵的布局上,骑兵数量相对很少,且被布置在远离主阵的侧面角落里,这说明在秦代以前,骑兵的作用只是侦察、侧翼包抄、骚扰遮断、偷袭和追击,并不能成为作战主力,更不用提独立承担整个战役了。



    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孙膑对骑兵作战的叙述:“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此十者,骑战之利也。”⑹ 可见这一时期骑兵担任的只是辅助任务,拥有鞍镫的可能性不大。”
主要证据有二:
1,秦时期,部队编制数量大概比例基本代表中原兵种战术的主流,但中原兵种战术中,骑兵并不是主要作战兵种。赵武灵王,李牧这些要抗击胡骑的赵人当然需要一支机动性强的兵种,但李牧在和秦军作战的时候难道也大规模用骑兵吗?明显不是。
2,《孙膑兵法》是对秦以前战术的总结,里面骑兵从不担当正面突击作用,但到了汉朝骑兵却大规模正面攻击了,鞍蹬是骑兵肉搏不可缺少的工具。

2006-5-6 23:20 轩辕苍龙
问个问题,汉朝的蹬应该是原始意义上的蹬而非常人理解的“金属类蹬”吧?
不过,这种非金属的蹬的耐用性如何?

2006-5-6 23:24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轩辕苍龙[/i] 于 2006-5-6 23:20 发表
问个问题,汉朝的蹬应该是原始意义上的蹬而非常人理解的“金属类蹬”吧?
不过,这种非金属的蹬的耐用性如何? [/quote]

肯定不是金属的,最早的雏形就是一个类似绷带的东西:qDD+
不过这也是推测而已,那个时候肯定没有金属蹬的,但具体怎么样谁也不清楚。关键在于汉代出土的东西里没有任何鞍蹬的迹象(注意,也没有马鞍的迹象),不过没有鞍蹬能够作到奔袭千里和匈奴正面硬拼似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只有鞍也不行,没有马镫,骑兵的双腿会累的不得了。

2006-5-6 23:33 轩辕苍龙
[quote]原帖由 [i]天水英才姜维[/i] 于 2006-5-6 23:24 发表


肯定不是金属的,最早的雏形就是一个类似绷带的东西:qDD+
不过这也是推测而已,那个时候肯定没有金属蹬的,但具体怎么样谁也不清楚。关键在于汉代出土的东西里没有任何鞍蹬的迹象(注意,也没有马鞍的迹象) ... [/quote]
晓得了,那个藤条蹬(我们姑且这样称它吧,因为藤条不易断)算不算原始意义上的马镫?

2006-5-6 23:49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轩辕苍龙[/i] 于 2006-5-6 23:33 发表

晓得了,那个藤条蹬(我们姑且这样称它吧,因为藤条不易断)算不算原始意义上的马镫? [/quote]

应该算的,匈奴4世纪入侵欧洲时,就用这样的马镫。(参考顶楼引用的文)。

2006-5-6 23:52 轩辕苍龙
[quote]原帖由 [i]天水英才姜维[/i] 于 2006-5-6 23:49 发表


应该算的,匈奴4世纪入侵欧洲时,就用这样的马镫。(参考顶楼引用的文)。 [/quote]
晓得了,疑惑已解,谢谢答复。

2006-5-7 02:42 wwwwgod
[quote]原帖由 [i]天水英才姜维[/i] 于 2006-5-6 23:02 发表


谁别有用心?
引用的文里说的很明白,鞍的出现未必比马镫的出现早多少,也没有证据能证明汉代就有马鞍吧。我这里主要谈的是汉时期鞍蹬的出现,汉以前这两者肯定是没有出现过的,要研究的具体是鞍蹬倒底是什么 ... [/quote]


汉代没马鞍。。。。。

帅。。。。  太帅了。。。。。

楼主去骑骑看

保证你没多长时间就变太监

请不要把人想的太低能,锋利的金属比木棒有杀伤,所以人们用木棒当武器
骑在没马鞍的马上会变太监所以在马鞍出现前就有了骑兵。。。。这种骑兵被称为------燕骑

如果仅仅是长途奔袭的话马鞍就够了
打仗一样可以下马打

2006-5-7 05:19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wwwwgod[/i] 于 2006-5-7 02:42 发表



汉代没马鞍。。。。。

帅。。。。  太帅了。。。。。

楼主去骑骑看

保证你没多长时间就变太监

请不要把人想的太低能,锋利的金属比木棒有杀伤,所以人们用木棒当武器
骑在没马鞍的马上会变太监 ... [/quote]

霍去病是下马打仗的?
至于汉代有没有马鞍,您还是先去看看顶楼引用的文再说吧。既然没发现有任何东西证明马鞍的存在,您怎么那么肯定?通过战例推测的话,那我还可以说汉代有马镫呢。
没马鞍就不能骑了?我这里说的是高桥马鞍,亚历山大的随从骑兵是骑一快兽皮冲锋,难道他们都成太监了?您也够有想象力的。

[[i] 本帖最后由 天水英才姜维 于 2006-5-7 05:21 编辑 [/i]]

2006-5-7 11:08 无知无畏
兵马俑仅仅表现了秦朝的状况而已,战国时其他国家和秦国的军事体系本来就不一样,如果你非要用秦国和秦朝的军队就代表先秦时所有国家的军事状况,那我也无话可说了。(请先看清楚,我说的是赵,你说的是秦)
马鞍和马镫在两河流域早就出现,坛子里有这方面专门讨论的主题,在这里吵没意思,想看自己去搜索一下就可以了。
关于中国历代对于骑兵的应用状况,也有过相关讨论的主题,建议楼主自己去找找。

2006-5-7 11:38 klause
我认为马镫出现的很早,两河流域在新巴比伦时代或者更早就由加希特人发明了,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当然这是从亚述还有帕提亚地区的武功推测的。

中国和西亚中亚接触的时间很长,秦朝贺西戎作战几乎数百年,其实个人认为中国马镫应该很久就有了,秦朝之前战国末期可能就有,当然,在没有文物出现前仅仅是科学的推测而已。

至于马鞍,这最初是为了舒服而垫起来的,应该属于比马镫更早的很早就有的吧,毕竟这和椅子垫不是一个道理吗?其次马鞍肯定是渐进发展的,现在我们见到的都是蒙古式的双向稳定马鞍,之前的,应该都是一块系在马背上的垫子吧。

[[i]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6-5-7 11:43 编辑 [/i]]

2006-5-7 11:53 LEExn
在标准的马镫出现之前,肯定会有相当于马镫功能的装备发挥作用,不然骑兵长途奔袭2.3百里,不用打,恐怕差不多都掉下马了,哈哈

2006-5-7 13:51 夏侯雅伯
[quote]原帖由 [i]klause[/i] 于 2006-5-7 11:38 发表
我认为马镫出现的很早,两河流域在新巴比伦时代或者更早就由加希特人发明了,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当然这是从亚述还有帕提亚地区的武功推测的。

中国和西亚中亚接触的时间很长,秦朝贺西戎作战几乎数百 ... [/quote]
没有考古实物证明,壁画、陶俑都没有

2006-5-7 13:59 klause
[quote]原帖由 [i]夏侯雅伯[/i] 于 2006-5-7 13:51 发表

没有考古实物证明,壁画、陶俑都没有 [/quote]

阿拉伯那边因为气候和战乱,文物可以说流传下来极其少,但是其文明几乎是和古埃及同时起源的,根据历史上10世纪前是西亚和2河流域无论是法典,马的饲养和作战,铁器冶炼,以及金属加工,火器加工,无一不在世界上独秀,所以不能根据一般考古原则来推理,我个人认为假设加证明比较合适/

2006-5-7 14:13 夏侯雅伯
鞌,鞁具也。――《说文》
令皆下马解鞍。――《汉书•李广传》
投鞌高如城者数所。――《汉书•韩安国传》
汉王下马踞鞍而问。――《史记•留侯世家》

2006-5-7 14:18 klause
马镫呢?

汉武帝时有马鞍看来证明的不错·!

2006-5-7 16:42 夏侯雅伯
镫就不好说了,《说文》中的镫是种食器和灯具

2006-5-7 17:49 杨少凡
没有马镫就不能上马杀敌了?

我哭呀,不要说亚历山大大帝的近卫骑兵。就是死在卡莱战场的那几万罗马兵也得大叫,我们怎么死在一群没有马镫还骑马打仗的蛮人手里?帕提亚“火炉人”可不是白叫的呀。

2006-5-7 22:28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无知无畏[/i] 于 2006-5-7 11:08 发表
兵马俑仅仅表现了秦朝的状况而已,战国时其他国家和秦国的军事体系本来就不一样,如果你非要用秦国和秦朝的军队就代表先秦时所有国家的军事状况,那我也无话可说了。(请先看清楚,我说的是赵,你说的是秦)
马鞍 ... [/quote]

赵对秦作战用的也不是骑兵主力吧,我这里谈的是秦以及中原兵种。
至于马鞍的发明,通常说的是那种高桥马鞍,亚历山大随从骑兵的兽皮应该不能叫“马鞍”吧。
至于争论,我并没有意挑起争论,只是问几个问题而已。其实问题也很简单:汉武帝时期,即便是已经有马鞍,在缺乏马镫的情况下要取得对匈奴的那种绝对性的骑兵胜利是非常困难的。亚历山大的随从骑兵可以在战场上在一快兽皮上冲锋,但汉骑却不能只在一快简单的马鞍上走一两千里再和匈奴骑兵肉搏对抗,而且取得完胜。所以,汉代应该是有马镫的,马鞍肯定比马镫要早,但并非“早很多”。不过,没有什么实际证据来证明这些推测。我只是想听听大家对这个矛盾的解释而已。

2006-5-7 22:33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klause[/i] 于 2006-5-7 11:38 发表
我认为马镫出现的很早,两河流域在新巴比伦时代或者更早就由加希特人发明了,时间大致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当然这是从亚述还有帕提亚地区的武功推测的。

中国和西亚中亚接触的时间很长,秦朝贺西戎作战几乎数百 ... [/quote]

马鞍的雏形是块垫子或兽皮,马鞍的作用应该是增加骑手的平衡性吧。
马镫的出现就不太清楚了,假使缺少马镫,汉武时期那种骑兵战绩是打不来的,不过马镫是否在秦以前就在中原军队中出现,我觉得没什么根据能说明这一点吧。

2006-5-8 10:31 klause
所以阿,这个问题证明起来很困难,我们都可以从战争中推测出一个结论,但是又极度缺乏文献和文物的说明。

2006-5-8 13:27 无知无畏
李牧在和游牧民族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骑兵,不知道为什么你只把眼光盯在秦上。
其实想要知道中国的骑兵历史,就不能单看秦。秦虽统一六国,但是在军事上并不能在所有方面代表了最高水平。特别是秦的骑兵,基本上都是弓骑兵和弩骑兵,的确属于支援兵种,但是其他国家未必是这样。
楼主多看点相关资料再下结论,你自己说想听别人的不同想法,但是别人说出来后,你却极力反驳,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2006-5-8 13:44 klause
[quote]马镫是否在秦以前就在中原军队中出现[/quote]

伯约,所谓中原军队,对骑兵可以说很外行的,因为中原不产马,像韩国擅长弓弩,魏国重视步兵,齐国好军阵,楚国打人海战,只有赵国胡服骑射后骑兵方才一枝独秀。秦兵确实骑兵不行,一般说,弩兵强大就是因为骑兵弱势而成。秦也是如此。秦兵强更多是奖励机制---商鞅改革使得普通秦人可以靠斩首来取得爵位。从而使得中原各国认为秦军虎狼一般---这正是激励后的写照。

[quote]李牧在和游牧民族作战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骑兵[/quote]

赵国的骑兵是胡服骑射后在公元前300--250年之间形成的,李牧那会儿不好说用没有骑兵,因为赵长城已经修好了。 赵国骑兵主要特点是改革了军服,改革了训练方法,而没有说加了马镫什么的。

此外,汉朝所谓多少骑据黄仁宇考证,主要就是马上步兵,详见中国大历史一书。汉军追击时用马,[color=Red]用车[/color],作战时可能就不是全部骑马的都作战了,李陵的事情反映出汉军不是几十万骑兵,据考证最多是8万匹马出塞,不到1万匹回来(如果我没记错),而且李陵那种弓兵是精锐,庞大的支援步兵才是主力。

汉武帝时的骑兵训练严格度不亚于欧洲骑士的训练,史载很多汉军因为需要稳定而靠大腿的力量夹住马腹,这也说明金属马镫可能没有出现,汉军骑兵的大腿很多因此摩擦得鲜血淋漓。因此汉军骑兵不可能有几十万之多,以精锐的北军来说,骑军官也不过数名,步兵和弓兵军官则很多。(参看本论坛关于北军军制的资料)

但是软式马镫比如马环或者踏绳可能会出现。当然是推测。


再有就是引进的时间问题,2河流域和西亚的游牧骑兵使用马镫很早,从克什米尔经西域(张骞之后)传入是完全有可能的。

至于说匈奴使用马镫,似乎有点考证困难,汉朝武帝时候如果匈奴有马镫汉军自然也有,但是西晋时候的匈奴已经和那时候差了300多年,西罗马人见到马镫是自然的事情,但是不能作为马镫起源于东亚的证据,毕竟差300多年呢!

其次帕提亚战术的解释也很牵强,180度转身要很大的腰腹力量--,没有下肢固定,在马上岂不是转到地下去了,李广才几个?

[[i]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6-5-8 16:09 编辑 [/i]]

2006-5-8 13:58 klause
[quote]原帖由 [i]LEExn[/i] 于 2006-5-7 11:53 发表
在标准的马镫出现之前,肯定会有相当于马镫功能的装备发挥作用,不然骑兵长途奔袭2.3百里,不用打,恐怕差不多都掉下马了,哈哈 [/quote]

那时候也有可能把自己绑在马上。

参看增格林沁高楼寨的表现可知骑马的也有这么一招。

2006-5-9 03:53 天水英才姜维
[quote]原帖由 [i]klause[/i] 于 2006-5-8 13:44 发表


伯约,所谓中原军队,对骑兵可以说很外行的,因为中原不产马,像韩国擅长弓弩,魏国重视步兵,齐国好军阵,楚国打人海战,只有赵国胡服骑射后骑兵方才一枝独秀。秦兵确实骑兵不行,一般说,弩兵强大就是因为骑 ... [/quote]

解释的真详细,实在感谢,在没有实证的情况下去下结论是挺困难的。武帝时期应该没有金属蹬,但马镫雏形应该出现了吧。武帝时期的骑兵,像卫帅,霍少统领的骑兵部队,应该是纯粹的战斗骑兵兵种,辅助的步兵比例比起骑兵来有时能达到1比5吧,觉得在缺乏马镫的情况下取得霍少那样的战绩实在难上加难,莫非汉武骑兵的训练强度和不列颠长弓手一样?

[[i] 本帖最后由 天水英才姜维 于 2006-5-9 03:59 编辑 [/i]]

2006-5-9 10:12 无知无畏
[quote]原帖由 [i]klause[/i] 于 2006-5-8 13:44 发表


赵国的骑兵是胡服骑射后在公元前300--250年之间形成的,李牧那会儿不好说用没有骑兵,因为赵长城已经修好了[/quote]
赵长城修的是比较早,但是“修好了”一词从何说起?直到清朝的时候长城还在修。战国时候修的长城在一些节目中我也看到过,基本以土坯为主,也不长,只是在重要的隘口修有一些,其实这些只能算是长城的原始形式,还算不上是真正的长城,对于游牧民族的防御也有限,不能因为赵修建了这些防御工事,就否定李牧带的不是骑兵。

2006-5-9 13:30 大雄GG
西晋才出现仅供上马使用的单马镫,要是双马镫在汉就有了,莫非在汉末三国和西晋失传以及于要在东晋才重新被发明或者复原?

2006-5-9 13:35 klause
[quote]原帖由 [i]无知无畏[/i] 于 2006-5-9 10:12 发表

赵长城修的是比较早,但是“修好了”一词从何说起?直到清朝的时候长城还在修。战国时候修的长城在一些节目中我也看到过,基本以土坯为主,也不长,只是在重要的隘口修有一些,其实这些只能算是长城的原始形式, ... [/quote]

无畏,现在哪里还能看到赵长城?最早的是汉长城,北京琉璃河那个燕城也算一个,赵长城自秦开始就被连上了。元朝以前的长城都是土夯得。(除了齐长城)

另外我没有否定李牧没有用骑兵打匈奴阿,只是说不好说,因为我推测有,但是考证比较困难。

[[i]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6-5-9 13:43 编辑 [/i]]

2006-5-9 23:34 无知无畏
我也记不清楚了,上次看一个电视节目里面说,不过也没有地上部分了,基本是根据地基,历史学家推测是赵长城。秦长城基本把战国时六国建的长城都连起来了,所以现在考证这些事情,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2006-5-10 16:19 寄奴
马鞍一定要注意讨论的是高桥马鞍,平鞍的出现是很早的。
其实秦兵马俑是我们很好的参考物。

2006-5-11 10:10 大风车
论两汉骑兵作战与马鞍马镫的出现  (转虚幻天空军事)
作者: ammo   发表日期: 2006-01-11 21:11   

      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其初 步奠定了中国后世2000年的大致疆域,从此使“天下一统”的观念深入汉民族的内心深处,并且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周边地区甚至远至中西亚都产生了巨大 影响,第一次使中国作为一个稳固强大的帝国登上世界历史的一级竞争舞台。汉朝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其强有力的军事力量,这一力量 的最重要来源就是它能征善战的骑兵部队。而对于骑兵来讲非常重要的马具,其最关键的马鞍和马镫在两汉时代、尤其是西汉是否存在的问题也就成为了一个引人注 目的事情。
  对于这一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始终没有在考古中发现西汉马鞍和两汉马镫的实物和雕塑、绘画等方面的证据,传统观点是这样认为 的:“西汉时,马鞍、马镫仍未出现,多少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⑴、“……(西汉)但马镫仍未出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骑兵的战斗力。”⑵ 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及本文所说的“马鞍”并非指其广义上所含概的所有用于隔开人体和马背的物体,而是指其狭义,即两端上翘的“高桥马鞍”。那么事实真的 是这样吗?这里就要对此进行一下粗浅的讨论。

9?玸諕  
  马鞍和马镫是全套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没有鞍镫的时代,人们 需要骑跨于裸马的背上,仅靠抓住缰绳或马鬃并用腿夹紧马腹使自己在马匹飞驰的时候不致摔落。但这种方式是很不可靠的,首先是长时间骑马容易疲劳,同时在奔 跑的马背上也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而在近战中,骑手无法随心所欲地使用刀剑和长矛,劈砍或刺杀落空、双方兵刃的撞击等都随时会令骑手从马上滑下。因此这一 时期骑兵除速度占优外,其战斗力是远不如脚踏实地的步兵的,所以在骑兵到达目的地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场,亚历山大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

   第一个革新(这只是一般性的看法,但其实际的发明顺序不一定是这样)是高桥马鞍的出现,马鞍两端从平坦转为高翘,限制了骑手身体的前后滑动趋势,提供了 纵向的稳定性。第二个则是马镫的使用,它通过固定双脚提供横向稳定性,同时在马鞍的协助下将人和马结为一个整体,使骑兵利用马匹的速度进行正面冲击成为可 能。西方学者这样评论进入欧洲的匈奴人携带的新装备:“马鞍是人与马完全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匈奴人独特的马鞍引起了罗马人的惊奇。他们的马鞍不像罗马人的 那样由裹住马肚子的皮革制成,匈奴人的马鞍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有一个两头高的木制托架。这样不论马怎么跑,骑士们都能稳稳地坐在马背上。……相反,罗马人笨 拙的骑术使不少骑手经常在战斗中失去平衡,而从马上掉下来,这通常很危险,有时甚至是致命的。……除了马鞍,匈奴人还从亚洲带来了一项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 创新:欧洲人从未见过的马镫。为了防止腿在长距离的骑马后会疲劳,人们在马鞍上系上了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这样,脚就有了可踏的地 方。……尽管当时这种马镫还不完善,但它给骑手们一种安全感,同时也能让他们在马上站起来向各个方向转身。由于有了木马鞍和马镫,匈奴骑手们能在骑马的过 程中朝每个方向射箭。”⑶ 鞍镫的引进,在欧洲来讲是一件大事,正是它使骑兵取代步兵成为中世纪战争的主力,“一旦马镫成为8世纪的法兰克人通用之物,马匹不仅能用于迅速集中力量, 并且也能用来作战了。速度可以转化为突击。”⑷“马镫使中世纪穿戴沉重的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⑸ 由此可见其重要的程度。

  既然 马鞍和马镫是以骑兵为主力的作战方式产生的前提,从中国古代骑兵运用的情况中就大致可以发现一些端倪了。可以认为,在中国至迟到秦代,马鞍和马镫仍未产 生。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由于始皇陵兵马俑中具有表现细致的马具,却惟独没有高桥马鞍与马镫(图1),而且还因为在兵马俑战阵的布局上,骑兵数量相对很少, 且被布置在远离主阵的侧面角落里,这说明在秦代以前,骑兵的作用只是侦察、侧翼包抄、骚扰遮断、偷袭和追击,并不能成为作战主力,更不用提独立承担整个战 役了。

  能够为此提供佐证的是孙膑对骑兵作战的叙述:“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虚背敌;三曰追散击乱;四曰迎敌击后;五曰遮 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关津,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蓄,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 此十者,骑战之利也。”⑹ 可见这一时期骑兵担任的只是辅助任务,拥有鞍镫的可能性不大。

s謿载彼灧,  
  那么历史记载中汉朝骑兵的作战情况又是如何呢?

   文帝时,“十四年冬匈奴谋入边为寇,攻朝那塞,杀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将军军陇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 乘,骑卒十万。……于是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威侯赤为内使,栾布为将军,击匈奴。匈奴遁走。”⑺ 可以看出,此时汉军的骑兵在单场战役中的参战规模和所占兵力比例明显增大,已经不再仅仅担任辅助作用了。

  自武帝以后,骑兵的地位进一 步上升:“其明年,元朔之五年春,汉令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高阙。”⑻“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⑼“其明年 春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⑽“其明年春,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 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其夏,骠骑将军复与合骑侯数万骑出陇西、北地二千余里,击匈奴,过屠延,攻祁连山,得胡首虏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 人。”⑾“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出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而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⑿“秋,蝗。遣浚稽赵破奴二万骑出朔 方击匈奴,不还。”⒀“夏五月,贰师将军三万骑出酒泉,与右贤王战与天山,斩首虏万余级。”⒁“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 贰师将军李广利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因杼将军公孙敖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游击将军韩说步兵三万人出五原,强弩都尉路博德步兵万余人与贰师 会。”⒂“冬,辽东乌桓反,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⒃ 在这些战例中,可以看到两个趋势。一是骑兵在总兵力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随着车兵的逐渐退出战场,骑步两兵种在数量上的比率关系从十万比数十万,上升到七 万比十四万,骑兵明显已经取代步兵而成为战斗主力,相反步兵则下降到“踵军”即跟随在后助战的地位,致于只由骑兵独立参加的战役更是屡见不鲜。二是往往一 次战役就长驱奔袭数百里乃至一两千里进行会战,长时间骑马带来的疲劳问题愈发突出,如果骑手不能以充沛的体力投入战斗,取得河西、漠北等大规模决战的胜利 是不可能的。在没有鞍镫的情况下,这样的战役几乎无法想象。

???=-T  
  另一方面,从具体的战斗方式上 看,早在楚汉战争时期,“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 将。……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 曰:‘如大王言。’”⒄ 能够采用此种在敌阵之中冲突的战斗方式,说明骑者在马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稳性,否则极易摔下。

  西汉时期,弓 箭是匈奴和汉军骑兵最重要的作战武器,它的使用受到马具的严重制约。没有马鞍的时候,在奔马上射箭极为困难,因为骑手一边要双腿使劲夹住马腹并保持平衡, 一边还要双臂用力拉开弓并尽量使射出的箭命中目标,即便是自幼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这一作战方式也是非常低效且难于实行的,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停住马 射箭或干脆下马发射;当高桥马鞍投入应用后,它给予骑手一个纵向的稳定作用,使其可以在飞驰时向前方射箭,但由于横向上无有效支撑,朝左右方向甚至转身向 后射箭时仍然容易跌落,是很危险的,前面引用西方学者的评价中就可看出这一点。但是,在史料中却有这样的记载:“匈奴追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 追骑,以故得脱。”⒅ 这种转身后射的情况,说明此时应已有马鞍和马镫的使用。况且在汉代的史料中,除个别故意表示轻蔑汉军者外,从未见到有关匈奴下马作战的记录,假如没有鞍镫 的应用,这不能不说是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古代弓箭的使用还受到天气影响,弓弦如果被雨水浇湿,作用将会大减,而假若遇上严寒天气,威 力也会严重下降。宋人就曾记载:“契丹将耶律逊宁号于越者,以数万骑入寇瀛州。都部署刘廷让与战于君子馆,会天大寒,我师不能彀弓矢,敌围廷让数重。”⒆ 而在著名的白登之围中,“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⒇“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二 三,遂至平城。匈奴围我平城,七日而后罢去。”(21) 在如此寒冷的境况下,匈奴和汉军的弓箭很难说还会保持威力,双方一旦接阵就会爆发激烈的白刃战。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没有鞍镫的骑兵战斗力不可能赶得上步 兵,如果匈奴下马迎击,也不会是历来擅长步战的汉军的对手,要阻止汉军突围便是件困难的事情,那么长达七天的轻松围困就变得难以解释了。更何况此战匈奴的 兵力虽据《史记》所称有四十万,却很可能是个虚数,因为在《史记》中原本就提到冒顿时期的匈奴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22), 扣除留守草原的兵力,又何来如此之多的人马?再说纵使“四十万”之数是准确的,由于游牧民族参加出征的人数中经常要包括大量妇女、老人、儿童等非战斗人 员,其真正的作战兵力也远不会有那么多,加上前面所述近战中的质量劣势,应付起汉军的突围来更加捉襟见肘了。既然如此,不惧戎马的刘邦为什么还迟迟不敢突 围呢?对此只能有一种解释,就是当时的匈奴骑兵已经装备了马鞍和马镫,对步兵具有强大的近战优势和冲击力,冒险突围只会导致全军覆没。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两汉史料中出现了“突骑”这一叫法:“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桡乱也”(23)“会上谷太守耿况、渔阳太守彭宠 各遣其将吴汉、寇恂等将突骑来助击王郎”(24)“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光武,光武抚其肩而上,顾笑谓耿弇曰:‘几为虏嗤。 ’”(25) 对于《汉书》中“突骑”一词的含义,颜师古注为:“突骑,其言骁锐可用冲突敌人也。”(26) 颜师古是唐人,其注释未必就能代表汉代“突骑”的真正意义,那么在汉代史料记载中它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光武北击群贼,(吴)汉常将突骑五千为军锋,数先 登陷陈。”(27)“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28) 可见至少在东汉初年,骑兵已经能够担当站在头排正面冲锋、“先登陷阵”的任务了,利用骑兵的冲击力冲垮敌阵、步兵随后跟进决定胜负的作战方式已经确立。如 果说在同匈奴的近战中仅仅是用骑兵对抗骑兵,双方彼此处境相同,对骑手稳性的要求不一定很高的话,那么在此要面对的则是以步兵为主力的敌军,若想正面冲击 其阵,只有同时装备了马鞍和马镫才有可能办到。

  尽管有这么多的文献证据证明汉代鞍镫的存在,缺乏考古方面的实证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表现高桥马鞍的文物是东汉末年作品,如雷台汉墓出土的骑俑(图2)和鞍马彩绘木雕;而最早具备马镫的雕塑作品是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中的 骑马乐俑(图3),因这批俑中有马镫者只是在马身左侧鞍下有一个三角型镫具,仅及小腿一半高,而右侧则没有,且骑者的脚也未踏于其中,所以被认为是马镫的 雏形,即用于上马的器具;致于最早的实物双马镫,则是辽宁北票十六时期北燕冯素弗墓的鎏金铜裹木质马镫(图4)。但迄今为止,对于西汉和东汉初年的高桥马 鞍及两汉马镫,却始终没有发现其实物和能够证明它们存在的艺术作品。

x???炀N  
  未发现不等于没有。既然通过史书可以推测出它们的存在,就应该从“为什么这些东西没有出现”的方面去思考。

   鞍镫产生于东亚是肯定的,但它们的发明是否来自中原汉地呢?从需求促成发明的角度上讲,很难想象一个以稼穑为生的农耕民族会比终年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 对此有更急切的需求。从而可以推断,最早发明鞍镫的荣誉更应该属于匈奴等北方民族。这样,寻找其实物证据为何不存的方向就应转向匈奴。

   如前面所说,公元4世纪入侵欧洲的匈奴人使用木制的马鞍,而他们所使用的原始马镫也只不过是绷带、皮带或者用一种亚麻织成的腿带。由于无论是原来居住还 是西迁途中经过的地域,多半是稀树草原和沙漠,缺乏树木,这必定会限制制作高桥马鞍的数量而仅供贵族和作战士兵使用;同时在需要将供应不足的木材用于制造 马鞍和弓的情况下,也不大可能再改进制造木质马镫,致于主要用于打造武器的金属则更加缺乏,用其制造马镫更加不可能。因此4世纪时的软式原始马镫应与两汉 时代的匈奴马镫无大差别。反观冯素弗墓的双马镫,已经是很成型的东西,自然不会是后世马镫的祖先。那么在此之前,必定经历过一个相当长阶段的原始状态。因 为西方记载中匈奴的“绷带”状软式马镫已具备了后世马镫固定双脚的功能,因而与长沙西晋墓骑俑仅用于上马的单镫相比,它更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马镫的祖先, 而上马用的镫具只不过是为真正的马镫提供了外型上改进的榜样而已,因双镫也有帮助上马的功能,所以在它改进之后单镫就被取代了。 说到这里,一看便知,原始纯木质马鞍和用皮革、麻纤维制作的马镫(或者说只是一种“绑带”而已),甚至是后来使用木制而无金属外皮的马镫,都是极易腐朽而 难于保存至今的,即使能够保留下来,那些外表仅仅是一条麻布、皮带的物品,要准确判断它们的用途也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为什么始终没有发现汉代马鞍尤其是马 镫的原因。

趞壇]y'j??
  除去这些,还有一些国外考古发现和国内存在争议的艺术作品。如上世纪初蒙古匈奴墓地的发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诺 音乌拉山脉一座陵墓墓室中的随葬品,这座陵墓是1912年一位蒙古采金工程师偶然发现的,1924年对它进行了科学性发掘。……幸运的是发现了一只中国漆 杯,上有两段铭文,因此得以确定六号墓的年代:公元一世纪初左右。事实上,这是匈奴单于乌珠留的墓。……主要的运输工具是备鞍的马匹。马勒、马嚼和马鞍类 似于斯基泰时代阿尔泰地区的同类物件。马鞍通常由填以毛料的两块皮垫构成,不过少数马鞍配有一个木框,前后装有鞍头,并且配备马镫。配有马镫的马鞍象征了 一大进步。”(29)乌珠留单于死于东汉初年,如果能够证实这真是乌珠留的墓,无疑是给汉代鞍镫的存在增加了一个有力的证据。另外据称大英博物馆藏有一个 贵霜(公元1~5世纪)铜壶,壶壁浮雕花纹上有两个手持长矛的骑马骑士,马上均有绳索状脚镫。(30) 而云南石寨山发现的处于西汉时期的古滇文化青铜战争场面贮贝器的顶部,也有一个骑无鞍马者的鎏金塑像,其双脚拇趾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起到马镫的作用 (图5),虽然其形制决定了只能用于跣足民族,但它的存在至少说明马镫的早期形态应近乎于此,而不是由上马用具发展而来,同时也表明了高桥马鞍的发明不一 定早于马镫。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群中,有一头横卧的石牛,在其背部即有线刻的鞍镫,是欧亚大陆能见到的最早骑镫,但其制成年代受到怀疑,原因是有人认为 其上骑镫系后人所刻。而证据确凿的反映西汉马鞍和两汉马镫的文艺作品一直都没能找到。 鞍镫的实物不易保存是客观现实,可为何汉代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也没有它们的影子?这个问题比较令人费解,但至少有一种解释可以初步说明其缘由,那就 是审美方面的原因。在历史传统中,一件新物品投入应用后,经常可能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在美学上被人们——尤其是艺术工匠——所接受,在此之前制作的很多作 品都仍然会保留它出现前的样子,即艺术创作上的“惯性”。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中国晋代以后也不乏表现没有鞍镫或有鞍无镫之骑手和马匹的作品。比如图6中的 持槊骑兵和图7的披铠骑士,皆无鞍镫的痕迹,而使用长槊的作战方式与加剧骑手不稳定性的重甲骑兵的产生,都是以鞍镫的使用为基础的。再如在唐朝,马镫的使 用已经很普遍了,“昭陵六骏”身上的镫具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图8),但图9中的骑马队伍却都未装备马镫,如果说是平民百姓缺乏财力倒还罢了(其实一副 马镫也不见得是什么很贵的东西),而这里却是堂堂王家的盛装出行,且其所行路程也不会很短,否则规模如此浩大、擎着众多旌旗就没有意义了,那为什么所有的 人还都让双脚空垂在那里受累呢?这只能说明绘制这幅画的人无视马镫的存在,也许他是感觉不美观,或是有其他什么原因,但终归是未将其画上去。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中国,在西方中世纪以后的美术作品中,也往往出现忽视马鞍和马镫的倾向,如图10中的匈奴王阿提拉,既无马鞍又无马镫。众所周 知,正是匈奴人的三棱椎箭、高桥马鞍和原始马镫打败了罗马人的大盾、投枪和短剑。此种“疏忽”如果不是故意的,很难说得通。这种东西方艺术创作中共有的 “惯性”对鞍镫进入艺术作品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和迟滞作用。

 通过对以上文献和考古文物的资料观察,可 以看出,尽管至今为止尚没有实物和艺术作品来证明它们的存在,高桥马鞍和马镫这两项对骑兵来讲至关重要的发明,在两汉时代仍然应该是已经投入应用的。正是 它们使匈奴成为草原霸主,也正是它们推动了汉帝国在政治、军事上的大幅度扩张,为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稳固帝国的政治和文化影响扩散到北亚和中亚奠定了基 础。相信随着汉代考古的进一步发展,两汉时期的马鞍和马镫最终会揭开它们朦胧的面纱。

?蟕B币咋M  
  注: 燖卦?{  
  ⑴《百卷本中国全史·中国秦汉军事史》史仲文 胡晓林 主编 颜吾芟 著 人民出版社

  ⑵《中国古代兵制》黄水华 商务印书馆出版

  ⑶《阿提拉的传奇——匈奴人入侵欧洲》[德]艾克·施米茨 收于《斯芬克斯——历史的秘密》系列丛书 [德]克里斯蒂安·胡夫 主编

  ⑷《欧洲历史上的战争》[英]迈克尔·霍华德

  ⑸《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⑹《通典》卷一四九

  ⑺《史记》卷十·孝文本纪

  ⑻、⑿《史记》卷一一一·卫将军骠骑列传

  ⑼、⑽、⑾、⒇、(22)《史记》卷一一○·匈奴列传

  ⒀、⒁、⒂《汉书》卷六·武帝纪

  ⒃《汉书》卷七·昭帝纪

  ⒄《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⒅《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

  ⒆《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太宗

  (21)《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23)、(26)《汉书》卷四九·爰盎晁错传

  (24)、(25)《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27)、(28)《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

  (29)《中亚东部的游牧人》N·伊什詹茨 收于《中亚文明史》第二卷 雅诺什·哈尔马塔 主编

   (30) E. Errington and Cribb, The Crossroad of Aisa, London: the Ancient India and Iran Trust, 1992, pp. 163~164 摘自《古道西风——考古新发现所见中西文化交流》林梅村 著 三联书店2000年3月出版

[[i] 本帖最后由 大风车 于 2006-5-11 10:15 编辑 [/i]]

2006-5-11 20:12 liuxin-777
我认为应该很早就有了,大家可以反过来推敲,如果没有类似马镫的东西,胡服骑射怎么玩?在战国时用的最多的是弩,在马上时,你不能射完一箭就跑吧?或停下来装箭,那敌军未败,自军就先败了,从史料看,在长平之战就有轻骑出现,我估计那个时代就有了,没有类似马镫的东西就无法解放双手,怎么打仗呀!这是关键问题,但是那时应该还是非常简易,所以只能使弩,到汉朝骑兵才开始使用单手兵器环手刀进行马上对战。我想长途骑马是另一个问题 ,要从战斗考虑!

2006-5-12 06:40 大雄GG
到汉朝骑兵才开始使用单手兵器环手刀进行马上对战?环首刀是步军制式武器,不是骑兵的

2006-6-8 13:57 rickcsw
马鞍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已经出现了后来所谓的两头高中间低的雏形。所以秦国的铁骑也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

2006-7-1 11:30 huhucat
我觉得没有马镫骑在马上射箭还是可以的,战国时赵国有马上控弦之士数十万,如果象前面几位说的这么没战斗力,他们搞那么多骑兵干吗?
另外对于汉武时用骑兵进行大会战,即使没有马镫也要干吧,你总不能让步兵去对付匈奴人吧,再说考古也没证据证明汉代有马镫!
所以我认为汉代时应无马镫!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0.0  © 2001-2006 Comsenz Inc.